《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三国演义》由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末期开始描写,至西晋初期国家重归统一结束,以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形成演变,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内容摘要:《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乱世枭雄”曹操的形象,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雄才伟略、爱惜人才、慷慨豪迈。

曹操复杂的性格特征不是简单的“奸”与“雄”的相加,而是特定的历史条件造就了曹操的双重性格,而有时“奸”与“雄”甚至是相互融合的,性格的多个侧面互相渗透各显特征。

本文试图从《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中的“奸”——诡谲狡诈、玩弄权术、猜疑多变、心狠手毒与“雄”——机警多智、雄才伟略、爱才若渴的两个方面来分析曹操的复杂性格。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性格两面性有机统一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典型,向来有所谓的“三绝”的说法,就是曹操奸绝,关羽义绝,孔明智绝。

《三国演义》中性格最复杂的人便是曹操,一方面,他求贤若渴,唯才是举;一方面他又嫉贤妒能,摧残人才。

一方面他慷慨豪迈,气势恢弘;一方面又小肚鸡肠,睚眦必报;一方面他开明公正,一方面又狡诈多疑。

作者罗贯中吸取以“拥刘贬曹”的影响和三国戏为素材创作的《三国演义》塑造的曹操这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奸”与“雄”的有机统一。

一、“乱世之奸雄”曹操的“奸”,表现在多个方面:诈伪,善作表面文章;残忍,心狠手辣,杀人如麻;多疑,猜忌之心重;善变,诡计多端等等。

(一)诡谲狡诈、玩弄权术《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回曹操一出场,首先介绍他的“劣行”: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

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状。

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

操故无恙。

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是一个极具权谋智勇的历史人物。

以下是对他形象的一些分析:
1.雄才大略:曹操被描绘为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

他具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和领导才能,善于制定计谋和应对复杂的局势。

他在战场上的胜利以及在政治斗争中的智慧表明了他的雄才大略。

2.谋略多变:曹操以其出色的谋略而闻名,他善于运用各种策略和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经常使用诈降、离间、分化等手段来瓦解敌对势力,同时也能够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政治立场以谋求最大利益。

3.勇武果决:曹操是一个勇猛果断的将领,他在战场上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决断力。

无论是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还是汉中之战等重要战役中,曹操都表现出了冷静果断的指挥风格。

4.文治武功:尽管曹操以其军事才能而闻名,但他也是一个重视文化和教育的统治者。

他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倡儒家思想,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力图通过文治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5.多面性格:曹操的形象也展示了他复杂的个性特点。

他既有统治者的威严和权威,又有人情味和幽默感。

他在与刘备、孙权等其他角色的互动中展现了他的智慧、机智和幽默感,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总的来说,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了一个矛盾而多面的历史人物,他的形象深受读者喜爱,并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曹操作为小说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其形象相当复杂多面。

一方面,曹操被描绘为一个聪明能干、谋略过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才智过人,善于用兵,拥有很高的智慧和决策能力。

他在军事方面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如攻打黎阳、宛城和徐州,平定了一片混乱的战乱。

他还领导了多次成功的北伐战争,统一北方。

在政治方面,曹操善于利用各种手段来稳定统一及巩固政权。

他宽纵得体,反对贪污腐败,并提倡节俭从事。

此外,曹操还鼓励文化发展,打造了一支文人团队,并亲自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

然而,曹操形象中也有诸多负面的一面。

首先,他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物,不满足于统一北方,试图进一步统一全国,称霸天下。

他以权力和个人利益为导向,不择手段地追求扩张,滥用暴力,杀人无数。

他尤其对待政治敌对人士残酷无情,常常以政治手段解决问题。

其次,曹操性格傲慢自大,有时缺乏谦逊和谦虚之心。

他总是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对待部下和手下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欺骗和迫使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

此外,曹操也不是一个诚信的人,常常背叛诺言,并使用诡计和奸细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尽管曹操的形象存在这样的负面因素,但他依然是一个受众多人敬佩的人物。

首先,曹操在他的时代被尊为忠诚和正直,并被认为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政治家。

他担任冀州牧和中央团体的领袖时,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稳定了政权并统一了领土。

他对待人民温和公平,不搜刮民财,尽力减轻人民的负担。

此外,曹操在文化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

他对文化振兴的重视,使得魏国成为文化兴盛的时代。

他亲自写诗、作文,鼓励文人创作,激励了许多人追求学问和艺术。

总结起来,曹操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角色。

他的出众才智和军事统帅能力使他成为当时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但他的野心和残暴也使他成为了一个令人敬畏的人物。

尽管如此,曹操对文化发展的奉献和对人民的关心以及对统一国家的努力,也使得他在其中一种程度上成为了一个值得敬佩的人物。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之曹操汇总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之曹操汇总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之曹操汇总曹操,名字是诸葛亮给的,字孟德,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曾为东汉政权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因其手段残暴而备受争议。

下面将从曹操的人物形象、战略才能和性格特点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首先,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是一个多面的人物。

他是一个政治家,具有出色的组织和领导能力,能够稳定统一后期东汉政权并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为东汉政权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曹操也是一个勇猛的将领,他在战场上多次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可以说是当时最强大的武将之一、此外,曹操还是一个才情出众的诗人,他擅长作词作赋,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其次,曹操的战略才能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他能够根据局势的变化灵活地调整战略,采取相应的军事行动。

曹操精通兵法,善于兵力调度和谋略部署,旗帜鲜明地实施了“擒贼先擒王”的方略,一方面采取经济封锁和政治手段削弱敌人的实力,另一方面通过军事行动消灭对手,有效地推进了他的统一大业。

然而,曹操的性格特点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他被描绘成一个冰冷残忍、狡诈奸诈的人物。

他在占据权力后,往往会采取残酷手段对待政敌和不从的人,有时甚至不惜杀戮平民百姓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曹操的手段虽然为他带来了权力和地位,但也让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尽管如此,曹操也有一些正面的性格特点。

他有才学和文韬武略,对书法、诗歌都有一定造诣。

他勤奋好学,善于分析问题和思考,并能在危难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

曹操对才能和人才有一定的认同和尊重,他喜欢培养有才华的人,如荀彧、郭嘉等。

同时,曹操也是一个有远见的人,他对局势的判断往往准确且果断,能够快速做出决策。

总的来说,曹操是一个多面的人物,其形象在《三国演义》中具有鲜明独特的特点。

他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使他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同时他的性格特点也使他备受争议。

曹操的形象对于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军事、文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给后世的人们提供了有关领导才能和治国之道的思考。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物分析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物分析

目录一、曹操生平简介二、曹操正面形象——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深谋远虑的政治家1.抱负远大,胆识过人2.能屈能伸,忍辱负重3.唯才是举,随能任事4.博采众长,从谏如流(二)雄才伟略的军事家1.军事统帅,领导核心2.富有韬略,运筹帷幄3.战术灵活,善于用兵4.赏罚分明,治军有道5.身先士卒,亲力亲为三、曹操反面形象——不折不扣的“伪君子”(一)滥杀无辜,惨无人道(二)猜疑多变、自私残忍(三)心胸狭隘,嫉贤妒能(四)虚假伪善,玩弄权术(五)奸诈狡猾,阴险狠毒四、综合评价(一)集“奸”与“雄”于一身(二)乱世中的悲剧英雄(三)“拥刘反曹”思想的反面典型《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物分析摘要: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家很熟悉的人物,大家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毁誉掺半。

在我看来,曹操有“雄”的一面,他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曹操也有“奸”的一面,他是一位奸邪诡诈、善于玩弄权术的奸诈之徒。

本文从曹操的正反两个方面入手,对其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曹操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他抱负远大、胆识过人,能屈能伸、忍辱负重,唯才是举、随能任事,博采众长、从谏如流;其次,曹操是一个具有雄才伟略的军事家,他是军事统帅、领导核心,富有韬略、运筹帷幄,战术灵活、善于用兵,赏罚分明、治军有道,身先士卒、亲力亲为。

同时,曹操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君子,他滥杀无辜、惨无人道,猜疑多变、自私残忍,心胸狭隘、嫉贤妒能;虚假伪善、玩弄权术,奸诈狡猾、阴险狠毒。

所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当综合多方面考虑,不应用“非白即黑”的态度,要全方位去分析。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政治家;军事家;伪君子在我国众多历史小说中,《三国演义》绝对称得上是一部出类拔萃的长篇巨著。

小说中,曹操是一位有胆有谋的政治家和才能卓越的军事家,他统帅千军万马南征北战,结束了北方诸侯割据的局面。

同时另一方面,曹操身上有着无穷无尽的贪欲和权势欲,是一个权谋机诈、无比凶残的人物,常常用假仁假义、小恩小惠去笼络人心、收罗人才,为自己所用。

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

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

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其中作者的主观意识和情感比较强,所以我们在讨论的时候,既要尊重原著的精神及其思想内涵,同时也不能歪曲历史夸大其词有所失真。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讨论曹操形象的塑造。

一、曹操的人格思想。

曹操是官宦出身,自小受“正统教育” 的影响,有一种治理国家的思想基础。

同时曹操又生逢乱世,结交广泛,使得他的人格思想具有复杂性。

自信、自卑的双重人格是突出表现。

(一)、曹操待人宽容而严苛,乐观而刻薄,率真而猜忌。

曹操的一生都是在自信与自卑之间寻找平衡。

曹操的自卑首先来自于其不明不白的身世。

曹操的父亲是曹**,曹**是曹腾的养子。

曹腾虽贵为费亭侯,却自幼是一个宦官。

曹操父祖对宦官出身之自卑情结的写照!它深深植根于曹操的潜意识中。

曹操的自卑也来自于他的相貌。

《三国演义》中,也只有短短八个字“身长七尺,细眼长髯”。

难怪匈奴使者来朝拜他时,他会自卑到让相貌出众的崔琰顶替他,自己充当卫士站立一旁,由此留下了“捉刀”的典故。

曹操的自卑还来自于他极度的猜疑。

最能反映曹操多疑性格的事件是他逃亡途中杀吕伯奢一家。

相较于隐性的自卑感,曹操的自信更流于外表。

建安四年,张绣再次向曹操投降,曹操并没有借此报仇,反而执起张绣的手,为他盛宴欢迎,而且让其子娶张绣的女儿,拜扬武将军,表现了非同寻常的气度。

曹操最突出的自信表现是对陈琳。

陈琳原是袁绍帐下的文书,在声讨曹操的檄文当中,把他祖孙三代骂了个狗血喷头。

对此,曹操不仅不生气,反而从纯文学的角度来加以欣赏。

(二)曹操胸襟宽广,却又心胸狭窄。

1、《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能写出如此大气诗句的人自然不应该是小心眼,可曹操偏偏还是小心眼。

荀彧,是大家公认的三国时期正直的化身,他因为功高盖主而被杀;杨修,是因为他总提示曹植而不顾曹操的面子而被杀;许**,为曹操**之战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人物,因为指着曹操的鼻子大叫“阿瞒,如果没有我你会如何如何”折了曹操的面子而被杀;孔融,一个大才子,因为曹操嫉妒其才华而被杀;更荒唐的是,曹操居然因为华陀不肯留在许都做他的专职医生而被杀,由此截断了中国最早的外科手术,让中国的外科医学晚成熟了一千年。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也是小说中的主要角色之一。

以下是曹操在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形象特点:
政治家和军事统帅:曹操被描绘为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

他有着出色的谋略和军事才能,能够灵活运用兵法,制定明智的决策。

他的军队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使他在混战的三国时期崭露头角。

权谋高手:曹操以其权谋和智谋而闻名,常常通过计谋和策略达到他的目的。

他在政治斗争中善于运用手段,以实现自身的权力和统治目标。

仁爱一面:尽管曹操在历史上有一些残酷的行为,但在小说中,他也展现了一些仁爱的一面。

例如,他对待手下的将领有时是宽容的,对待俘虏也有时显示出仁慈之心。

文学才华:曹操被描绘成一个具有文学修养和才华的人物。

他善于诗歌、音乐,对文学艺术有一定的鉴赏力,这使得他在形象上更为丰满。

家庭观念:尽管曹操是位军事政治家,但他在小说中也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

他对待家人的态度相对温和,有时甚至显示出为人父母的责任心。

总体而言,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极具复杂性的角色,他的形象融合了政
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多重特质。

小说中的曹操形象也受到了后来文化作品的多次演绎和解读,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浅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塑造

浅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塑造

浅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塑造【摘要】《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曹操是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角色。

本文将从曹操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人格特点、与其他人物的关系以及形象的多面性等方面来分析他在小说中的形象。

曹操被塑造成一个政治智慧过人、善于运筹帷幄的统治者,同时也是一位勇猛善战的军事家。

他的权谋手段、足智多谋的形象深深地印刻在读者心中。

曹操的形象也展现出了复杂性,既有睿智冷静的一面,也有残暴强势的一面。

他与刘备、孙权等其他重要人物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他的多面性。

曹操的形象对整部小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为小说增添了许多戏剧性和张力。

笔者个人认为,曹操形象的丰富性和矛盾性为《三国演义》的魅力增添了许多色彩,让读者更加容易被吸引和投入其中。

【关键词】三国演义, 曹操, 形象塑造, 政治才能, 军事才能, 人格特点, 多面性, 关系, 影响, 复杂性, 个人看法1. 引言1.1 《三国演义》的背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描写了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堪称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

这部小说以历史为背景,融合了大量虚构的情节和人物,展现了那个时代英雄豪杰的形象,塑造了许多经典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所描绘的历史背景是中国汉朝末年到三国时期的乱世时代。

在汉灵帝时期,政府腐败,宦官专权,地方割据,各种内乱和外患接连不断。

曹操以汉室名义征讨四方,一统北方,从而确立魏国的基业。

与此孙权和刘备在南方割据一方,形成鼎立之势。

这一段乱世时期的历史背景,为《三国演义》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也为各类英雄人物的出现和事件的发展铺就了基础。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各路豪杰蜂起,谋略家、武将、政治家纷纷登场,其中曹操作为其中一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其才能和形象在小说中被塑造得栩栩如生。

1.2 曹操在小说中的形象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一个充满政治智慧和雄心壮志的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分析姓名李岩波学号*********学生单位陕西省南郑县铁峪九年制学校所在分校陕西电大汉中分校指导教师南生杰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制《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分析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08秋李岩波【内容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在这部书中成功的塑造了很多鲜活的人物形象,曹操是全书塑造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他丰富而复杂的多重性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在书中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本文就他的奸诈和雄才等方面丰富而复杂的性格进行浅析和探讨。

【关键词】曹操治世能臣乱世奸雄《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它同《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齐名,并称中国古典四大小说名著。

在《三国演义》这部书中成功的塑造了很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像曹操、诸葛亮、周瑜、刘备、关羽、张飞之辈;吕布、张辽、赵云、于禁、李典之流。

哪个不是英雄,有谁不是毫杰。

有的是治世能臣,有的义薄云天,有的智勇双全,有的忠贞不渝,当真是永著春秋,流芳百世。

这些人物中,或忠或奸,或美或丑。

其中,曹操是是全书人物中性格最丰富、最复杂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塑造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

其人虽然也很机智勇敢、爱才惜才、法度严明、体恤百姓,但更多的却表现出奸诈狡猾、残忍狠毒、虚伪假善。

他在《三国演义》中第一次出现,作者就通过许邵的口吻评论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可以看作是他极为复杂的性格写照,本文就曹操丰富而复杂的多重性格进行浅析和探讨。

一、奸诈残暴,乱世奸雄1、曹操的残忍狠毒曹操既是治世之能臣,又是乱世之奸雄。

一方面,是他苦心孤诣地支撑着摇摇欲坠的东汉王朝,但另一方面,也是他“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吃里爬外,变刘氏江山为曹魏天下。

他最奸诈残酷,也最有会玩弄权术。

为渡过缺粮的难关,他借仓官之头,以转移士卒的愤怒;自己害怕别人行刺,却假装做梦杀掉自己的近侍。

他不追关羽以全其忠,不杀刘备以免失天下之信;他赦免过痛骂过他祖宗三代的陈淋和杀害他子侄的张绣。

但是他又极端猜疑忌恨。

他认为他是天下第一,什么人也不能超过他,也不能得罪他,否则他就会变着方给你小脚鞋穿,甚至杀你的头,灭你全家。

袁忠、桓邵、边让都因为一点小事得罪过曹操,后来落在他手里,尽管下跪求饶,也没有能够摆脱身杀族灭的命运。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此乃曹操的千古名言,也是曹操处世之道。

吕伯奢乃曹嵩之结义兄弟,该算是曹操的叔父了。

曹操行刺董卓未遂后出逃,一路被董卓追杀。

后得到中牟县令陈宫的鼎力相助。

陈宫以为曹操是“天下忠义之士”,乃收拾盘费,弃官而随曹操。

行了三日,到了成皋地方,投宿在吕伯奢家。

见是故人之子来到,吕伯奢自然喜出望外,赶紧去买酒,并让家人杀猪招待曹操一行。

曹操是个多疑之人,此时又被董卓追杀,听到“缚而杀之,何如?”的话语,以为是要杀自己,便先下手为强,一连杀了屋中的八人。

当搜到厨下缚有一猪时,方知是误杀。

于是与陈宫匆匆逃走。

碰巧路遇沽酒而归的吕伯奢。

曹操一不做二不休,趁其不备,“挥剑砍伯奢于驴下。

”陈宫大惊,责操“知而故杀,大不义也。

”曹操却说出了他的处世格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一语点破了这个千古“绝奸”的真面目。

而对曹操这句话的最好注释的例子,是之后的“吾好梦中杀人”的诡语以及杀杨修等故事。

文人相轻的虐根性使曹操很早就动了干掉杨修的想法,但是由于他有一个“爱才”的名声摆在外面,所以他只能忍,但是偏偏这个有点自大的杨修在他军事行动不利,心烦意乱,有气没处撒的时候窥透了他内心的秘密,揭穿了他“鸡肋”的哑谜,因而他毫不犹豫地以“惑乱军心”的罪名除掉了一个眼中钉,而且这个罪名很正当,使他因猜忌而杀人的恶劣行为成为了合法的。

再看“梦中杀人”,为了防止别人暗中害己,曹操精心编造了一个“吾梦中好杀人”的谎言,但是他知道凭他嘴上说说,这近似童话的谎言肯定是没有人相信的,为了让别人相信自己的话,为了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曹操又自导自演了一场梦中杀人的好戏,再看看他醒后的表演,“佯惊问”、“痛哭,命厚葬之。

”表现了让人恐怖的冷静、计划性和有步骤性,其结果自然达到了曹操的目的:“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

”2、曹操的奸诈狡猾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以说是尽人皆知的。

这是曹操“奸”的一个重大表现。

献帝被董卓劫持,后回到洛阳。

但到洛阳后却发现“宫室烧尽,街市荒芜,满目皆是蒿草。

”献帝进退两难。

这时,曹操的谋士荀彧出了个主意:“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众望,不世之略也。

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之矣。

”曹操大喜,从其计,将汉献帝接入许昌,“盖宫室殿宇,立宗庙、社稷、省台、司院、衙门,修城郭、府库。

”这样,汉献帝算是有了安身之地。

但是,“自此,大权皆归于曹操。

朝廷大务,先禀曹操,然后封奏天子。

”有了汉献帝这块“挡箭牌”,曹操就用“君命”大耍其阴谋。

当时的刘备与吕布,都是曹操的心腹大患,曹操想用“君命”将二人全杀尽。

这回又是荀彧献计:“今刘备虽领徐州,未得诏命。

明公可奏请诏命,实授备为徐州牧,因密与一书,教杀吕布。

事成,则备无猛士为辅,亦渐可图;事不成,则吕布必杀刘备矣,此乃‘二虎竞食’之计也。

”后来曹操果用此计,只因张飞鲁莽而事败。

由此,曹操的面目可见一斑。

所谓“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曹操见“二虎竞食计”不成,又施起了“驱虎食狼计”。

一面暗令人往袁术处通报,说刘备上密表,欲略南郡。

袁术闻之大怒而攻刘备。

然后又明诏刘备去讨袁术。

这样,使得袁术与刘备间发生战争,以相互削弱。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决策表明曹操的奸诈狡猾,在当时与曹操集团对立的袁绍集团中,谋士沮授就曾提出过相同的主张,却没有得到采纳。

诸葛亮曾说:“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这里的“谋”,不但点名了曹操的奸诈,也说明曹操是个玩弄权术的高手。

随着势力的壮大,曹操的行动由当初的隐蔽而转向放肆。

太尉杨彪是袁术的亲戚,曹操怕他与二袁为内应,于是密使人巫告杨彪通袁术,将其下狱。

北海太守孔融刚巧有事在许昌,据理力谏。

曹操却说:“此朝廷之意也,吾不知。

”如果说以上的陷杨彪、哄孔融只是小打小闹,那么,“许田打围”则把曹操的奸诈与狂妄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许田打围过程中,曹操用天子的宝雕弓、金鈚箭射死大鹿。

群臣见了金鈚箭,误认为是天子射中,都踊跃高呼“万岁”。

曹操竟“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

”群臣大惊失色,而曹操却神情自若。

不将宝雕弓送还天子,竟自悬在身边。

更为甚者,曹操发觉了献帝的衣带诏后,大开杀戒,将董承等五人并其全家上下七百余人斩首。

至此仍余怒未消,带剑入宫,将已有五个月身孕的董妃杀死于汉献帝面前。

至此,曹操的奸诈、野心表露无遗。

尽观曹操曾施的“二虎竞食”和“驱虎吞狼”之计,离间刘备与吕布的关系以削弱敌方势力;割发代首来震服军心,严明军纪;变着法儿杀死荀彧、荀攸和崔琰,以铲除做魏王的障碍;礼葬关羽首级,以便在吴蜀相争中坐收渔利,无不表明他的奸诈狡猾。

3、曹操的虚伪假善建安元年,刘备为吕布所追,穷困奔逃,投靠曹操,曹操待之以礼。

谋士曾劝他杀掉刘备以绝后患,他却允许出兵助刘攻吕。

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曹操难道连这个道理也不懂吗?他为什么对被他称为“英雄”的刘备那么好呢?听听他内心的独白:“方今用英雄之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

杀掉人气那么高的刘皇叔,无异于自绝于民,聪明的曹操当然是不会干的。

另外祢衡年轻气盛,恃才傲物,对曹操很无礼,曹操很想杀他,却碍于形象,不得不忍了下来。

于是曹操把这个烫手山芋转给了刘表,刘表又转给黄祖,祢衡死在黄祖手里,曹操借刀杀人,除去了眼中钉。

可见,曹操不杀刘、祢,不是爱才,无关宽容,只是怕人说闲话,顾及个形象而已,这足以表现出曹操的虚仁假义。

二、雄才大略,治世能臣1、曹操的机智勇敢《三国演义》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卓孟德献刀”中,讲了一个曹操行刺董卓的故事。

汉灵帝死后,董卓乘机专权,私自废黜少帝,立陈留王为献帝,引起满朝文武的愤恨。

当时任标骑校尉的曹操,见义勇为,从司徒王允那里借来一口宝刀,前去刺杀董卓。

故事描写得很细腻,并着意描绘了曹操临危不惧,随机应变的本领。

凡是要建大功者,须要冒大风险。

而行动于风险之中,需要你在十分之一秒内做出抉择和反应,改变原来的行动方向,这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在这种形势下,若能泰然自若、顺情变意,急中生智,就可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否则,稍有差迟,就会前功尽弃,胜利和成功的希望都将成为泡影。

如果借献刀杀董贼,只是一个小故事,那么,十八路诸侯未能灭董卓,使曹操深感盟主袁绍无能,“竖子不足于谋”。

接下来曹操的政治天分,就集中表现在他迎奉汉献帝迁都许昌的这件事情上。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必须维护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皇帝,消灭导致国家分裂的诸侯,如袁绍、袁术、刘表、孙坚……之流,即“奉天子以讨不臣”。

第二点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

有了这张牌就有了政治资本,就明正言顺了,这是以最小的成本,最低的风险,来做最大的生意,产生最高的效益。

这是一个政治家智慧和谋略,是人中豪杰之举壮。

战争从来就是政治的较量和继续,因此,要求军事家要有政治家的眼光和气量。

演义第三十回写到,官渡之战后,曹军打扫战场时,从袁绍的图书案卷中,检出一束书信,皆是曹营里的人暗通袁绍的降书。

当时有人建议曹操,要严肃追查此事,凡是写黑信的人全部抓起来杀掉。

然而曹操的认识与众不同,他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于是下令把这些密信付之一炬,一概不追究,从而稳定了军心。

2、曹操的爱才惜才“吾任天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曹操的这句名言道出了其成就大业的诀窍。

唯才是举,爱惜人才,人尽其才,是曹操得以成就霸业的最重要的原因。

毛宗岗说他“见才便爱”,知人善任。

曹操善于网络人才,手下文臣武将颇多。

当他一领兖州牧,便“招贤纳士”,荀彧来投,操与之谈论兵书战策“当世急务”,喜曰:“吾之子房也。

”郭嘉应荀彧之荐,操与之“共论天下之事。

”认为“使吾成大事者,必此人也。

”最可贵的是,在那个处处讲究门第出身的时代里,曹操却不以出身贵贱,职位高低作为选拔录用人才的标准,他讲究的是唯才是用。

许攸是袁绍的谋士,袁绍对他是言不听,计不从,反而怒骂其为“滥行匹夫”,将其逼至欲拔剑自刎的地步。

而曹操对许攸却是另一番情形。

文中写到:“许攸径投操寨,军士忙报入寨。

时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

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

”一个古代的政治家,能认识到人心相向的极端重要,确实是明达过人的。

3、执法严明,广施仁政曹操深受儒家王道政治天下大一统观点的影响,认为天下只有实现统一才会安定,而安定了,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