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八下《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优秀5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优秀5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萧瑟(sè)和煦(xù)干涸(hé)吞喽(shì)裸索(luǒ)戈壁滩(gē)无垠(yín)边缘(yuán)2、解释下列词语: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部分。
二、导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
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国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并记在学习笔记本上。
四、学习课文内容1、提问: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明确: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
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
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
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文原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文原文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
自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泊,它才逐渐为人所知。
1980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家木在那里进行科学考察失踪;16年后,探险家余纯顺又在那里遇难,更给罗布泊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
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
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
《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人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夏季走人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
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
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
映人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
到了20世纪还有lOOO多平方公里水域。
斯文·赫定在20世纪30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
他坐着船饶有兴趣地在水面上转了儿圈,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
回国后,斯文·赫定在他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一书中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
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
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八年级下册语文PPT课件

青海湖
月牙泉
★课文再举青海湖、月牙泉二例, 跟文章的题目有什么关系?
• 明确: 这样推而广之, 说明悲剧 仍在继续, 呼吁人类要增强环境 意识, 拯救生态环境, 制止生 态继续恶化。
大梅沙 和 赤潮
❖ 示例: 目前, 沙漠化威胁着地球1/3的陆地 表面, 每年有500至700万公顷耕地变成沙漠, 另有2100万公顷肥沃耕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 全世界大约有3亿至10亿人生活在易发生沙漠
规律,认识生态平衡,发展经济同 时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全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字里行间充满作者强烈的 忧患意识, 为罗布泊生态环境的 破坏而痛惜, 为人们的盲目造成 的悲剧而痛惜。 警醒世人, 要 树立全民环保意识, 搞好生态保 护。
悲剧的制造者是谁?
人
青海湖水面下降
月牙泉濒临干涸
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 为改道, 导致下游干旱缺水;
❖
❖二是人们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 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 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 人们不懂得自然规律, 不懂生态平衡, 只图眼前利 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没 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
1996年6月, 中国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徒 步孤身探险中失踪。 当直升飞机发现他的尸体 时, 法医鉴定已死亡5天, 既不是自杀也不是 他杀, 身强力壮的他到底是因何而死呢?
题目《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告诉了 我们什么信息?
• “泊”, 三点水, 罗布泊与水有 关。
• “仙湖”, 宛如仙境、极其美丽的 湖。
化和遭受干旱威胁的地区。 在亚洲、非洲和
拉美共有8.7亿公顷土地已经沙漠化, 撒哈拉 沙漠在近200年中每年平均向南推进16公里。 在赤道以北的非洲地区, 全部土地的22.4% 受到风的侵蚀; 在中东地区, 这个百分比为 35.5%; 在世界范围内, 耕地每年流失的表 土估计约250亿吨。 这种趋势任其发展下去, 到21世纪初世界的可耕地将损失1/3。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47张PPTppt课件下载(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学课件)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47张PPT).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件(47张PPT)ppt制作,改编课件,内容丰富,幻灯片制作精美,幻灯片与幻灯片之间衔接流畅,美观大方,又清新活泼. 上传者:464652989cyf )相关课件:课件简介:ppt制作,转发课件,这是我校的语文教师在平时的常态教学中制作的课件。
重点突出,简洁实用。
. 上传者:laolong76 「下载次数:243」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自学、思考、朗读、配乐朗读、反思的过程中达到从现实生活反思人类的表现,升华自然主题. 上传者:yuxuan725503 「下载次数:489」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本课件包括《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简要说明以及上课流程,教学内容以罗布泊前后景象对比,图片展示等,引起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达到引起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强烈愿望。
. 上传者:pkumaster 「下载次数:385」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本课件有较强的实用性,思路清晰,简单明了。
旨在通过对比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形象直观的总结出罗布泊消失的原因,形象生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上传者:ymx7505 「下载次数:463」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课件思路清晰,能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字词完整,猜词游戏更能活跃课堂气氛,课件背景简洁大方。
. 上传者:an 「下载次数:366」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该课件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力求让学生走进文本,获得阅读体验,又让学生走出文本,联系生活,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能关注生活。
. 上传者:jrenchy 「下载次数:1253」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学生制作的课件,图文并茂,还有一段优美的视频,能增加学生的兴趣。
可操作性强。
. 上传者:yingxiu 「下载次数:509」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这是一个适用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质课件,学生可根据此课件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八年级语文教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八年级语文教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八年级语文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八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八年级语文教案1教材分析《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本第三单元中的第二课,它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20xx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
作者以饱含忧思的笔调,描述了罗布泊的今昔,揭示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学情分析从整体来看,学生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由于学生所处环境的闭塞,对外界认识较少,课外知识的积累也有限。
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而,课外的延伸和拓展需要教师做好充足的准备,便于教学的开展。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萧瑟、和煦、吞噬、裸露”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3、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3、运用课文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人教八年级语文下《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人教八年级语文下《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人教八年级语文下《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目标:1、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等方法对增强文章表现力的作用。
3、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难点:透视文章写作内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屏幕展示罗布泊今昔图片的对比: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
昔日的罗布泊曾被称作仙湖,碧绿的湖水,茂密的胡杨林,是生命的绿洲。
而现在却是一片漫漫的黄沙,骆驼的尸骨随处可见,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树只剩下了干枯的枝干。
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幕悲剧的发生?二、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1、课文所描述的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怎样一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三、局部探究:文章内容尽管很简单,但却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
请大家再次细读课文,找出最让你震撼的地方分析一下。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学习列数字、作比较、拟人、排比等手法对增强文章表现力的重要作用。
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的描述及具体数字的罗列,形成巨大的落差,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将枯死的胡杨和罗布泊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又如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
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
而直接的抒情,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四、延伸拓展: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可出示青海湖和月芽泉美丽的照片,增强直观的印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阅读练习习题及答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阅读练习习题及答案阅读并答复问习题:从古到今,沙尘暴一直是威胁着人类生存的自然敌人之一。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沙尘暴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其肆虐的势头有增无减。
人们不禁要问:沙尘暴是怎样产生的呢?沙源、强冷空气、冷暖空气的互相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基本条件。
沙源来自于沙漠、乱垦滥伐、过度放牧所致退化的草地、没有任何植被的秃地以及一些违规操作的施工场地,由于缺乏相应的维护掩盖措施,以致表土裸露,旋风刮来,易形成扬尘。
冷暖空气互相作用产生一种垂直的上升运动,把沙尘吹扬了起来,形成沙尘暴。
假如没有沙源这个条件,后两个因素只能造成大风或降水等天气现象。
专家通过对河西走廊沙尘暴的“策源地”武威、金昌等地的实地考察发现,强劲持久的大风是形成沙尘暴的驱动力,人为毁坏的植被和风化的地表松散、枯燥土层等沙源是造成沙尘暴的“罪魁祸首”,沙尘暴是伴随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平衡的毁坏而产生的。
早在1860年至1890年,美国由于不合理的过度开发西部处女地9000万公顷,大片燃烧草原,盲目开荒,导致发生了1934年5月震惊世界的沙尘暴。
这声沙尘暴从土地毁坏严重的西部刮起来,很快就开展成一条长2400公里、宽1500公里、高3公里的一个巨大黄色尘土带,连续3天,横扫了美国三分之二土地。
当时大气含尘量每立方公里高达40吨,3亿多吨土壤被卷入大西洋。
这一年美国毁掉耕地4500亩,16万农民倾家荡产,逃离了西部大平原。
近几十年来,我国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不少地方便以超垦、过牧和滥伐获取须要的生活资料。
大片的树林草原被开垦成了农田,结果粮食没打多少,反而造成了土壤盐碱化和荒废了更多的土地,草原牧场不断地被过度放牧,又不进行补偿性保护种植,大大加重了草场退化。
于是导致去年一场场席卷而来的沙尘暴频频袭击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方,短短3个月间我国就发生了12次沙尘暴,涉及大半个中国,不仅袭击了西北、京津地区、华北部分地区,就连长江以南省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件

学习本文生动的语言 和形象的描写手法, 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特 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罗布泊的今昔对 比,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
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 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文章结构与内容
总结词
掌握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包括作者的情感和观点。
详细描述
文章首先介绍了罗布泊的美丽过去和现在的荒凉景象,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悲愤之情。接着,文章分析 了导致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包括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最后,文章呼吁人们珍惜自然环境,保护地球上的 生态平衡。
重点词句解析
题,提高讨论质量。
增加实践环节
03
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或调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变化
,增强环保意识。
THANKS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课件
汇报人:
2023-12-26
目录 Contents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过程 • 教学反思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罗布泊的历史和 现状,理解其消逝的 原因和过程。
培养学生的阅读、写 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语文素养。
缺点
教学方法过于传统,未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方式。课堂讨论 有时流于形式,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欲望。
教学改进建议
引入更多创新教学方法
01
例如,利用VR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罗布泊的变迁,提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se4) 和煦(xu4) 干涸(he2) 吞喽(shi4)
裸索(luo3) 戈壁滩(ge1)无垠(yin1) 边缘(yuan2)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部分。
二、导人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
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国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4日电。
)
资料投影:“探险乐园罗布泊”(摘自xx年1月5日《南方日报》)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并记在学习笔记本上。
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提问: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明确: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
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
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
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
站抽水。
“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
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
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罗布泊消失了。
(二)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
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
(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三)学习对比的写法。
组织学生讨论。
1.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明确: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
五、探究活动
提问: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
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
六、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七、小结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
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
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
课文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
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破败对比;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一句所
描写的罗布泊的惨状,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三是运用数据客观说明。
这些在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40067 9C83 鲃33539 8303 范28989 713D 焽28543 6F7F 潿24524 5FCC 忌E(]29882 74BA 璺{39705 9B19 鬙335240 89A8 覨27650 6C02 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