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的姓名翻译是一个重要问题

合集下载

外国人名汉译的五大原则

外国人名汉译的五大原则

外国人名汉译的五大原则第一原则:名从主人“名从主人”是外国人名汉译的第一或根本原则。

“名从主人”意味着发话者需用受话者本人认可的名字来称呼或指认他,否则就会导致与受话者的交往发生障碍。

“名从主人”分为两种情况。

外国人的名字是名字主人自己翻译或选择的。

如香港最后一任总督Chris Petten译为彭定康。

外国人的中文名是在名字主人不知情或无法选择的情况下,由译者根据名字的读音并考虑意义等因素,翻译或转写成中文。

第二原则:定名不咎一种说法或译名一旦被普遍接受,固定下来就不再改动了。

概括起来就是“定名不咎”。

定名的定义是出现的译名已被普遍接受,没有再出现其他有影响力的译名或者无人能给出更准确的译名,这样的译名才是定名。

“定名不咎”原则仅适用于已经被普遍接受并固定下来的某个特定外国人(尤其是历史人物)的中文译名。

但不适用于译名表或译名手册所提供的一般外国人名的标准或规范译名。

比如《圣经》里的Peter、Matthew里译为彼得、马太,但在其他场合并不一定这样翻译。

第三原则:音义兼顾采用译音的办法翻译外国人名,如果实行“名从主人”的原则,就得根据原名本来的实际读音,选用与该读音尽可能贴近而意思得当的汉字来转写,这就是译音循本。

第四原则:译音循本采用译音的办法翻译外国人名,如果实行“名从主人”的原则,需根据原名本来的实际读音,选用与该读音尽可能贴近而意思得当的汉字来转写,这就是译音循本。

如泰国总理Ying luck过去被译为英禄,后根据泰国命中发音,将译名改为英拉。

再比如基地组织创始人最初媒体根据英文读音译作本·拉登,后根据阿拉伯语改写成本·拉丹。

第五原则:音系对应译音就是用一种语言的音位或音节有系统地转写另一种语言的音位或音节。

为了让转写准确,需要充分利用译入语的全部对应音位和音节,让译名尽量贴近原文名字的读音。

音系对应首先意味着音位对应,外国人名的汉译需要重用利用汉语的全部对应音位,比如若和[rə]。

英语人名的汉译.kdh

英语人名的汉译.kdh

故、谚语都与西方文化典籍如《圣经》、《希腊罗马神 话》、《伊索寓言》中的人物有关,很多英美人的名字 来自这些典籍中的人物,如 John, Susan,Mary(及其 变 体 Maria, Mari, Marianne, Marie, Marietta, Marla, Mamie 等)。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许多人物的姓名也都 被作者赋予一定的含义。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如果只
要正确翻译英语人名应从英语国家人姓名的基本特点入手不仅要注意到译音的准确度问题正确对待约定俗成的译名遵循名从主籍的原则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以及了解其文化内涵民族心理语言特征等方面采用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办法这样才能忠实于原文使人名的真实内涵得以体现
第 7 卷第 1 期 2008 年 3 月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西德妮”,Hirary, 男名为“西拉里”。女名则为“希 Marx)。我们按英语把英国王储“Charles”译作“查尔
拉里”,女名 Maria 译作“玛丽亚”,男名 Marie 译为 斯王子”,而西班牙人则按西班个至今没有规定官方语言但是通用英
3 约定俗成法
作“笨伯”,Kuless (孔雷飒)译成“裤里塞”。英美人 理”也不能译为“查尔斯”,应该译为“夏尔”,如
名也有男女之分,因此,在汉译时应该在用字上予以 “Charles de Gaulle”译为“夏尔·戴高乐”。马克思主
区分。如 Sidney,男名译为“西德里”,而女名则译为 义的奠基人我们按德语译为“卡尔·马克思”(Karl
间隔号,因相沿成习,也不宜改动。还有一些英美人 Ⅲ”应译为“理查三世”。如果人名中的序数词并不表
名是按汉族人姓前名后的排列顺序予以汉译的,而 示承袭关系,只起区分不同人的作用,则汉译为“第
且姓名中间不使用间隔号,如 Bernard Shaw 译作 “肖伯纳”,上文提到过的“李约瑟”、“费正清”、“司徒

其它语言学习-外国人的姓名翻译是一个重要问题

其它语言学习-外国人的姓名翻译是一个重要问题

外国人的姓名翻译是一个重要问题外国人的姓名翻译是一个重要问题。

过去人们翻译英语姓名的主要工具书,大概是新华通讯社译名资料组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它比较简单,除汉译外再无别的内容,确如书名所示,只是一本“手册”。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的《英语姓名词典》内容就丰富多了,首先是注了音,英语姓名常有不符合一般读音规则的,所以注音很重要。

其次解释了词义,姓名虽然只是区别符号,但常常会有一定的含义;就像我们的“国栋”、“若愚”、“从周”无不表达一定意思一样,英语“Charles”、“John”、“Peter”也都各有寓意。

第三,说明了语源,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英语民族的形成历史,也反映了与之相联系的许多宗教、文化问题。

第四,列出了同一词的异体和昵称,而且往往不止一个。

这也很有用,例如据此读者可以知道,人们常常提到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名字“比尔”(Bill),其实是“威廉”(William)的昵称。

最后,编著者还写了“英语姓名的历史演变”和“英语姓氏的类型”两篇短文,对读者也有帮助。

但是,这本词典也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作为一本“姓名词典”,它收录的“名”(按词典的英文书名,Christian names)比较完全,但“姓”(surnames)就远不齐全;然而对于中国读者,相比之下更需要的恰好是“姓”。

一般说来,我们要查“名”并不困难,因为许多英语词典都附有或详或略的人名表,有的且对其来源、变体、昵称等有所介绍。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名表不管叫“list of common forenames”(例如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还是叫“personal names”(例如Chambers 20th Century Dictionary),都只列有“forenames”(名)而没有列“surnames”(姓)。

英语姓名翻译应注意的问题

英语姓名翻译应注意的问题

英语姓名翻译应注意的问题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自己的姓名翻译成英文。

但是,在进行英语姓名翻译时,有很多事项需要注意,否则就可能出现意义不明、造成尴尬的翻译错误。

1. 字面翻译不可取直接将中文姓名按照音译或字面含义翻译成英文,常常导致不合逻辑、不好发音的结果。

例如,将“胡志明”翻译成“Huzhiming”,虽然符合中文拼音,但是对于英语母语人士来说,这个名称很难发音。

因此,需要采用意译、音译或者合理的翻译方式。

2. 注意大小写英文中,姓氏通常大写,名字通常小写。

例如,“John Smith”和“Mary Jones”是典型的英文姓名格式。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小心大小写,尤其是一些特殊的名字,如“McDonald”、“O'Connor”等。

3. 翻译时保持统一在进行英语姓名翻译时,应保持统一的翻译方式。

例如,如果一个人的名字是“张三”,那么在进行翻译时应该使用同一种方式,不要一会儿使用“Zhang San”,一会儿使用“Zhangsan”或“Z.S.”等翻译方式。

4. 注意名字长度在英文中,名字通常比较短。

因此,如果将中文名字完全翻译成英文,可能会导致名字过长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简写或缩略方式进行翻译。

例如,“王厚兵”可以翻译成“Wang H. B.”。

5. 避免音译失误由于中英文语音差异较大,一些中文名字可能很难用英语字母表达,容易产生音译失误。

例如,“陈”、“沈”、“神”等字在英文中的发音相同,因此容易混淆。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根据名字的含义和背景来确定正确的翻译方式。

总之,在进行英语姓名翻译时,需要注意语言风格、文化背景、发音规律等方面的问题,才能做到准确、规范、易于理解的翻译。

英语论文-浅谈英语姓名的翻译

英语论文-浅谈英语姓名的翻译

浅谈英语姓名的翻译中文摘要姓名是用来指代社会成员的符号,在人际交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不管这种符号形式如何变化,其基本功能是相同的。

交际过程一开始,交际者遇到的问题往往是需要了解对方的姓名,以便交际正常进行。

比如,在称呼,介绍,问候语中,姓名是比不可少的,离开姓名,人际交往几乎无法实现。

当今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国际不同文化间的交往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需要经常与异文化的人们进行面对面的交际或需要到异文化环境中去生活或工作,姓名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也逐渐显露出来,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使交际畅通,在特定的环境中使用某种文字的姓名是一个交际策略问题。

运用这个策略可能有助于交际的正常进行。

不同文化的人们对姓名的态度以及重视程度会有所不同,而同一文化的人们对跨文化交际中的外文姓名问题也会持有不同的看法。

如何翻译英语国家的人名,值得探讨,本文主要以英汉语言为例, 从跨文化交际以及文化交流的角度讨论英文姓名问题。

关键词:英语姓名翻译;跨文化交际;文化交流AbstractName, which is used for representing social member, is a sign,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mmunication. No matter how this kind of sign change, the basic function is the same. When the intercourse is starting, the successful communicators should know the counterpart’s name first, so as to achieve the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When we refer to addressing, introducing and greeting, name is necessary. Communication nearly cannot be conducted if we have no names. Nowadays, the world has become smaller and smaller ,and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More and more people need to frequently communicate face to face with people of another culture or need to live or work in another cultural environment. Therefore the significance of names in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also becomes more obvious and attracts more people’s attention. In order to make communication convenient for people, it is a communication tactics to use the name of one sort of character. To make use of the tactics may contribute to the successful progress of communication.Different people in different cultures have different attitudes to the name. And the people in the same culture also have different attitudes to the issue of foreign names in the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t is worthwhile to discuss how to translate the name of English countries. This thesis refers to the issue of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names.Key words: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name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al exchange 一、正确翻译英语姓名的意义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中国人接触到的外国人也日益增多起来。

英语姓名翻译应注意的问题

英语姓名翻译应注意的问题

英语姓名翻译应注意的问题英语姓名翻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个人的身份认同、跨国交流和跨文化交际。

很多人在进行英语姓名翻译时存在一些常见的问题,下面将介绍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姓和名的翻译顺序。

在中文中,姓氏通常放在名字之前,而在英文中,名字通常放在姓氏之前。

在翻译中文姓名为英文时,需要将姓氏放在名字之前。

王小明在英文中通常翻译为"Xiaoming Wang",而不是"Mingxia Wang"。

音译和意译的选择。

音译是指按照拼音的发音将中文姓名翻译为英文,而意译是指根据姓名的含义或象征进行翻译。

在进行英语姓名翻译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音译或意译。

对于一些常见的姓氏,比如李、王、张等,可以选择音译,例如"Li"、"Wang"、"Zhang"。

对于一些有特殊含义或象征的姓名,可以选择意译,例如"晓明"可以翻译为"Morning"。

需要注意的是避免使用同音词。

英文中存在很多同音词,如果选择了一个同音词作为姓名的翻译,可能会引起误解或产生其他不必要的麻烦。

在进行英语姓名翻译时,应该避免选择同音词作为翻译。

需要注意的是姓名的性别对翻译的影响。

在一些姓氏中,女性和男性的表示方式可能不同。

在进行姓名翻译时,需要根据姓名的性别进行相应的调整。

"王小明"是一个男性名字,翻译为英文时可以选择"Xiaoming Wang";而"王小红"是一个女性名字,翻译为英文时可以选择"Xiaohong Wang"。

需要遵循姓名翻译的规范和习惯。

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存在一些不同的规范和习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在一些西方国家,人们通常只使用一个名字作为称呼,而在中国人名中通常会有一个或多个字的名字。

外国人的姓名翻译是一个重要问题

外国人的姓名翻译是一个重要问题

外国人的姓‎名翻译是一‎个重要问题‎。

过去人们翻‎译英语姓名‎的主要工具‎书,大概是新华‎通讯社译名‎资料组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它比较简单‎,除汉译外再‎无别的内容‎,确如书名所‎示,只是一本“手册”。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的‎《英语姓名词‎典》内容就丰富‎多了,首先是注了‎音,英语姓名常‎有不符合一‎般读音规则‎的,所以注音很‎重要。

其次解释了‎词义,姓名虽然只‎是区别符号‎,但常常会有‎一定的含义‎;就像我们的‎“国栋”、“若愚”、“从周”无不表达一‎定意思一样‎,英语“Charl‎e s”、“John”、“Peter‎”也都各有寓‎意。

第三,说明了语源‎,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英‎语民族的形‎成历史,也反映了与‎之相联系的‎许多宗教、文化问题。

第四,列出了同一‎词的异体和‎昵称,而且往往不‎止一个。

这也很有用‎,例如据此读‎者可以知道‎,人们常常提‎到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名字“比尔”(Bill),其实是“威廉”(Willi‎a m)的昵称。

最后,编著者还写‎了“英语姓名的‎历史演变”和“英语姓氏的‎类型”两篇短文,对读者也有‎帮助。

但是,这本词典也‎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作为一本“姓名词典”,它收录的“名”(按词典的英‎文书名,Chris‎t ian names‎)比较完全,但“姓”(surna‎m es)就远不齐全‎;然而对于中‎国读者,相比之下更‎需要的恰好‎是“姓”。

一般说来,我们要查“名”并不困难,因为许多英‎语词典都附‎有或详或略‎的人名表,有的且对其‎来源、变体、昵称等有所‎介绍。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名表‎不管叫“list‎of‎commo‎n foren‎a mes”(例如Oxf‎o rd Advan‎c ed Learn‎e r's Dicti‎o nary‎of Curre‎n t Engli‎s h)还是叫“perso‎n al names‎”(例如Cha‎m bers‎20th Centu‎r y Dicti‎o nary‎),都只列有“foren‎a mes”(名)而没有列“surna‎m es”(姓)。

英语姓名翻译应注意的问题

英语姓名翻译应注意的问题

英语姓名翻译应注意的问题英语姓名翻译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因为它涉及到个人身份的认定和交流的便利性。

一个正确且合适的翻译可以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一个人的姓名。

由于英语和中文的语言结构和文化差异,姓名翻译可能涉及一些问题和挑战。

第一个问题是音译与意译的选择。

音译是指按照英语的发音和拼写规则直接转译中文姓名,而意译是根据姓名的意义和文化背景进行翻译。

在中文姓名中,有很多姓和名字都有明确的意义,比如“张”、“晓明”等,这些意义在姓名的翻译中应该得到体现。

在音译中,有时候会忽略这些意义,而只是转译拼音。

在翻译姓名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音译和意译的方法,选择最合适的方式。

第二个问题是姓和名的顺序。

中文姓名的顺序与英文姓名相反,姓氏放在名字的后面。

在姓名的翻译中,应该根据英语的习惯,将姓氏放在名字的前面。

“张晓明”应该翻译为“Zhang Xiaoming”,而不是“Xiaoming Zhang”。

第三个问题是音译时的发音准确性。

由于中英文发音差异的存在,姓名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一些发音变化。

在音译中,应该尽量保持原始姓名的发音特点,但也要考虑到英语的发音规则和习惯。

在姓名翻译中,要避免发音的歧义和困惑,尽量选择能够准确表达姓名发音的方式。

第四个问题是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中英文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对姓名的翻译产生影响。

在中文文化中,姓氏通常是家族传承的标志,具有特定的意义和价值。

而在英文文化中,姓名往往更多地与个人身份和个人意志相关。

在翻译姓名时,应该尊重和体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避免对姓名意义的误解和曲解。

第五个问题是姓名的长度和形式。

中文姓名通常比英文姓名更长,且中文姓氏的字数一般比较少。

在姓名翻译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姓名的长度,并保持姓名的整体形式,不要出现过多的断字和变形。

姓名翻译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需要考虑到语言、文化和个人身份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在翻译姓名时,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方法,以实现姓名的准确和有效传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人的姓名翻译是一个重要问题。

过去人们翻译英语姓名的主要工具书,大概是新华通讯社译名资料组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它比较简单,除汉译外再无别的内容,确如书名所示,只是一本“手册”。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的《英语姓名词典》内容就丰富多了,首先是注了音,英语姓名常有不符合一般读音规则的,所以注音很重要。

其次解释了词义,姓名虽然只是区别符号,但常常会有一定的含义;就像我们的“国栋”、“若愚”、“从周”无不表达一定意思一样,英语“Charles”、“John”、“Peter”也都各有寓意。

第三,说明了语源,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英语民族的形成历史,也反映了与之相联系的许多宗教、文化问题。

第四,列出了同一词的异体和昵称,而且往往不止一个。

这也很有用,例如据此读者可以知道,人们常常提到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名字“比尔”(Bill),其实是“威廉”(William)的昵称。

最后,编著者还写了“英语姓名的历史演变”和“英语姓氏的类型”两篇短文,对读者也有帮助。

但是,这本词典也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作为一本“姓名词典”,它收录的“名”(按词典的英文书名,Christian names)比较完全,但“姓”(surnames)就远不齐全;然而对于中国读者,相比之下更需要的恰好是“姓”。

一般说来,我们要查“名”并不困难,因为许多英语词典都附有或详或略的人名表,有的且对其来源、变体、昵称等有所介绍。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名表不管叫“list of common forenames”(例如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还是叫“personal names”(例如Chambers 20th Century Dictionary),都只列有“forenames”(名)而没有列“surnames”(姓)。

这样,在这些词典上我们能查到“Winston”(温斯顿)这个名,却查不到“Churchill”(丘吉尔)那个姓;而一般中国读者需要查的,恐怕正是那位英国著名首相的姓。

这种只列名而不列姓的人名表,也许对母语是英语的读者有用,但对以英语为外语的中国读者,恐怕就不大适用了。

从古到今,欧洲人对国王或者皇帝一般是称名而不道姓的,理由很简单,同一个王朝的国王,“姓”都相同,例如英国都铎王朝(1485~1603年)的国王都姓“Tudor”,斯图亚特王朝(1603~1714年)的国王都姓“Stuart”,只有称名才能相互区别。

对于普通人,情况就不同了。

除在家人及亲密朋友之间直呼其名以外,在其他场合通常都是称姓而不道名的,只有在需要区分“姓”相同的人的时候,才用其名。

例如英国历史上有过两个著名的克伦威尔,一个是亨利八世的宠臣、对于英国王室与罗马教廷决裂起了重要作用的托马斯·克伦威尔(Thomas Cromwell,约1485~1540),另一个是比他晚一百多年的军事独裁者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1599~1658);如果不指明是“Thomas”还是“Oliver”,就不好区别他们。

人们熟悉的拿破仑,全名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1769~1821),一生就经历了一个由道姓到称名的过程。

他原来是叫做波拿巴先生的,即使在当上将军以后,也还只叫他波拿巴将军;只有在他当上皇帝以后,才称拿破仑皇帝。

在这个问题上破了“例”的,似乎只有意大利人,他们对自己四位最杰出的文化名人,是只称名而不道姓的。

这四个人是诗人但丁(Dante Alighieri,1265~1321)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三位伟大画家,列奥纳多(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 Buonarotti,1475~1564)和拉斐尔(Raffaello Sanzio,或Santi,1483~1530,英语通常译为Raphael)。

值得注意的是,除列奥纳多中国人改称其姓(达·芬奇)以外,其余三位我们都尊重了意大利人自己的习惯。

意大利人姓名中常有“di”或“da”字样,大体上类似法语的“de”或者德语的“von”,意思约相当于英语“of”或者“from”,表示所属、或者所来自的地方。

实际上,“Vinci”是这位大画家出生城镇的名字,“Leonardoda Vinci”,就是“来自芬奇的列奥纳多”或者“芬奇的列奥纳多”的意思;单说“da Vinci”,大致有“芬奇人”(类似我们“周庄人”、“南浔人”)的意思。

综上所述,编写中国人用的英语人名词典,显然应该姓名并重,而更侧重于“姓”。

但是,难点也正在于此。

我手边凑巧有一本教材性质的书Understanding Physical Anthropology andArcheology,,作者是任教于罗得岛大学等几所美国高校的William A.Turnbaugh、Harry Nelson、Robert Jurmain和Lynn Kilgore四位学者。

有趣的是,这四位作者的名字(forename)在外研社这本《英语姓名词典》上都能查到,但他们的姓,能查到的就只有“Nelson”一个。

其他许多美国人、包括一些著名人物的姓,在这本词典上也是查不到的,这里面就有中国人大多并不陌生的几位美国前国务卿和国防部长,例如基辛格、舒尔茨、温伯格以及1991年海湾战争中的美国指挥官施瓦茨科夫将军。

他们都是美国人,他们的姓自然也只能看作是英语姓;但这几个姓并非英语原来就有,而是随着德国移民的到来才带进美国的德语姓。

从他们的姓可以知道,这几位美国高官都属于“德裔美国人”。

1946年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美国人穆勒(Hermann Joseph Muller,1890~1967),出生在纽约市,他的名字“Hermann”还保留了德语辅音字母双写(表明前面的元音短读)的做法,但姓(Muller)已经“英语化”了,以“u”代替了德语变元音“ü”,然而这个姓在这本《英语姓名词典》也查不到。

同样查不到的还有美国著名地球化学家罗德(Edwin Roedder)的姓,而他告诉我他是德国移民的后代,好几代了,已经一句德语也不会说,自认为是个纯粹的美国人。

类似的问题,在法国、意大利等其他欧洲国家移民的后代,以及数量很大的西班牙语移民后代身上,也同样存在。

美国是一个至今没有规定官方语言(official language)、但是通用英语的国家;虽然通用英语,却又从过去到现在都有大量非英语移民进入。

这些移民中的许多人,到美国以后会取一个英语名字,但是保留原来非英语的姓(例如,原来的中国影星陈冲,现在便是“Joan Chen”)。

这些姓通常也用英文字母来拼写,原来文字中英文没有的符号,例如德语的变元音,法语、西班牙语的开音符、闭音符,起初也许会保留,但时间长了往往就失去。

它们的发音有的基本保持原状,更多的则经过一段时间也“英语化”了。

汉语音译为“温伯格”的“Weinberg”就是一个例子,它里面的“ei”已经不按德语读作[ai],而按英语读作[ei]。

所有这些,都使美国人的姓十分多样,十分复杂;但人们又不得不承认它们都是英语姓。

——尤其是那些拼写、读音已经“英语化”了的。

第二,正如我们前面说过的,现在国际上用得最普遍的语言是英语,所以不管那“老外”原来是什么国籍,姓名是用什么语言取的,我们接触他们的姓名,常常都是通过英语书籍、报刊、广播和电视。

这样,作为一本英语姓名词典(而不是英国人姓名词典),就不能不包括这些已经翻译成英语的非英语姓名,例如哥伦布、马克思、恩格斯、爱因斯坦和施特劳斯。

遗憾的是,所有这些姓在这本《英语姓名词典》里也都没有。

编著者在“前言”里倒是说明了“鉴于篇幅所限,本书以不列颠群岛各民族姓氏和常用教名为主。

”但这样一来,词典的使用价值就要大打折扣了,至少是“对折”,也许更多。

篇幅比这词典小很多的新华社那本“手册”,在这一点上倒比它还实用,因为哥伦布、基辛格、恩格斯、爱因斯坦、舒尔茨等等都能查到。

不过,戴高乐、蓬皮杜等当代法国著名人物,毕加索、达利等著名西班牙画家,还有托尔斯泰、萧洛霍夫等俄罗斯著名作家,在这本手册上仍付阙如。

由于也使用拉丁字母,也许可以说在英语文献中见到的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人名是夹杂的“原文”,并非英语译文(许多情况确实如此,有的且保留了英文所没有的语音区别符号,或者用了不同的字体),但俄罗斯人的姓名,已经不再用西里尔字母(斯拉夫字母)而改用拉丁字母拼写,只能看作是英语译文了。

第三,在英语姓名的汉译上,有少数注意不周的地方。

例如使用频繁的“Charles”这个名字,就只注了“查尔斯”一种汉译。

其实这个名字汉语最初多半是译作“查理”的,早期取了洋名字的买办,便有不少张查理、陈查理、宋查理。

后来虽然通行“查尔斯”,但作为国王的名字,仍然译作“查理”。

这本词典前面“英语姓名的历史演变”一文,便有“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以后”等语,但正文里却查不到这个“查理”。

时至今日,可以说“查理”与“查尔斯”都是“约定俗成”的译名;作为国王的名字一般译作“查理”,用作其他人的名字则多译为“查尔斯”。

成问题的是,目前的英国王储也叫“Charles”,我们译为“查尔斯王子”;但他日后继位为王,排下来正好在那复辟的“Charles Ⅱ”之后,应该是“CharlesⅢ”。

届时我们是译成“查理三世”呢?还是译为“查尔斯三世”?有趣的是,戴高乐的名字也是“Charles”,所以他的全名是“Charles de Gaulle”。

虽然一般情况下我们只称他“戴高乐”,但少数情况需要说完全就得说“夏尔·戴高乐”。

原来,欧洲语言里很有一些人名具有共同的来源,“Charles”便来自条顿语(Teutonic,即日耳曼语),意思是“大丈夫”。

西班牙语作“Carlos” 卡洛斯,德语作“Karl” 卡尔,法语虽然拼写与英语一样也作“Charles”,读音却不相同。

法语字母组合“ch”的读音类似英语“sh”,词尾的“s”则不发音,这样法语“Charles”既不能译为“查理”也不能译为“查尔斯”,应该译为“夏尔”。

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我们按德语译为“卡尔·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

同理,许多人按英语翻译的西班牙“查理五世”,就应该译为“卡洛斯五世”。

——他也可以叫“Karl V”(卡尔五世),因为他除了是西班牙国王以外,还被德意志第一帝国的“选帝侯”们选为皇帝,因而以德语名字相称也是合理的。

与“Charles”类似,有着共同来源、但在欧洲不同语言里有不同形式的名字还很多,而且其中不少是常用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