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明史读书笔记
十字军运动对欧洲文明不可忽视的影响——读《欧洲文明史》有感

无论是生活在远古时期的人类,还是处于现今社会的现代人,都离不开地球。
地球,承载着万物生灵,孕育着人类的世世代代,祖祖辈辈生生不息的生命与希望。
而天穹,则是人类高占浩渺,放飞灵魂与梦想,可以自由翱翔的自由空间。
因此,天与地,成就了人类的生存与不断向前发展。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中,这部历史也是教人类如何认识地球、认识宇宙、认识各类文化与自身历史的过程。
因此,无论处于哪种阶段的人类,都无法逃避祖先的对人类发出的询问,我们是来自何处?又将去向何方?古马时期亚历山大建造的斗兽场以及美洲玛雅人修建了自己的太阳金字塔。
这一个个人类文明的开始与发展,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文明之谜。
如果,你想了解人类的文明;如果你想了解在远古时代,人类开创的文明以及留给我们的一个又一个未解之谜;如果你是一个古文明爱好者;如果你想从不断发掘中不断发现。
那么,请翻开这本《欧洲文明史》,本书将带你追溯欧洲远古时期的各种文明,为你讲述古文明留给人类的巨大财富与知识宝库。
上面的是《欧洲文明史》的前言,可以看出对历史文明的了解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社会的背景,宗教文化,人民生活的物质和精神条件等等,可以说文化是历史发现的结果,是历史发现的见证。
《欧洲文明史》的作者是弗朗索瓦·皮埃尔·纪尧姆·基佐(1787-1874)(他在史学上的主要贡献是他吸取了圣西门的阶级斗争的思想,建立了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历史学说。
)作者在1828年撰写此书时就做了如下的注释——文明是可以被叙述和描写的推动历史的事实,而这个事实不论在当时看来是光明或黑暗,给经历他的人民带来了灾难或福音,他都在历史中真实发生,并推动着人类社会一步步演变成今天的形态。
战争杀戮也同革命与建设一样是值得记住和研读的文明。
作者还提供一对为我们研究任何一种文明时充当科学的标准的概念——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发展。
这对看似普遍的表达,其真意又一次挑战了一般人的理解。
基左欧洲文明史读后感

基左欧洲文明史读后感欧洲这地方啊,就像一个装满了各种魔法盒子的大房间,每个盒子一打开,都能蹦出不同的东西来。
从古希腊那会儿开始,感觉就像一群智慧超群的家伙在海边开了个超级大脑风暴派对。
那些哲学家,一个个就跟“问题制造机”似的,整天想些让人头大但又超级厉害的事儿,像什么“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人活着到底为了啥”。
而且他们还特别会辩论,感觉就像现代的辩论赛选手穿越回古代,互相争得面红耳赤,可就是在这种争吵中,智慧的火花就噼里啪啦地冒出来了。
再到罗马,哇,罗马就像个霸气的大哥。
它的建筑那叫一个宏伟啊,要是能穿越过去,站在罗马斗兽场里面,肯定会被那种壮观给震得说不出话来。
罗马人对法律也很在行,感觉他们就像一群非常严格又公正的班主任,给整个欧洲制定了很多的规矩,这些规矩就像基因一样,深深地刻在了欧洲文明的身体里。
然后呢,基督教出现了。
这就像是一场席卷欧洲大陆的精神风暴,一下子把所有人的灵魂都给搅动了起来。
教堂开始在各个角落冒出来,就像一个个精神的灯塔。
神职人员穿着长袍走来走去,就像一群特殊的使者,在人和上帝之间传递着信息。
不过呢,这基督教有时候也像个爱管闲事的大妈,对人们的生活管得可细致了,从你吃什么到你怎么想事情,都要插上一脚。
等到文艺复兴的时候,就像突然天亮了,欧洲一下子从睡梦中醒了过来。
艺术家们像开了挂一样,达·芬奇就像一个全才的魔法大师,画个画都能画得那么神秘又迷人;米开朗基罗呢,他雕刻的那些人像,感觉都像是有灵魂在里面随时会跳出来似的。
人们开始重新发现古希腊和罗马的美好,就像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宝藏,那种兴奋劲儿,从书页里都能感觉得到。
再往后的宗教改革,就像是基督教这个大家庭内部的一场大争吵。
马丁·路德就像个勇敢的叛逆者,把贴在教堂大门上的抗议书一贴,就像点燃了一把大火,大家开始重新思考信仰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极简欧洲史读书笔记

极简欧洲史念书笔录对《极简欧洲史》这本书是昨年买的,当时读了一遍,最大的感觉就是固然简单,但是很简单抓住一些骨干脉络,而这个骨干和观点模型关于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相对重要的。
这两天重读了这本很薄的书,做一些重点点的记录和整理。
从古希腊到古罗马,从古典期间到中世纪,欧洲文明发端之初,构成元素有三:1.古希腊和罗马文化2.基督教 - 犹太教(犹太民族之宗教)的一个奇异分支3.对罗马帝国进行侵略的日耳曼蛮族的战士文化现代文明的源泉古希腊,拉斐尔的一幅雅典学院能够说是做了高度归纳,能够看到关于哲学,艺术,文学,数学,医学等各样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所有在古希腊进行了系统化的整理。
基督教,犹太民族宗教的一个分支,在犹太民族的宗教里面,一如基督教中,道德和宗教是密不行分的,但是其余宗教就不见得这样。
而耶稣把犹太人的道德教训转化成了宇宙大爱。
公元 476 年,因为日耳曼蛮族入侵,西罗马帝国消亡。
进入漫长黑暗的中世纪。
在 313 年,君士坦丁大帝将基督教变为国教后,国家和教会,以致整个历史都和宗教产生了千头万绪的联系。
其一,罗马帝国成为了基督教的天下,其二教会变为了罗马人的教会,其三教会将古希腊和罗马的学术和智识成就保留下来,为中兴确定了基础。
最后一个联络,日耳曼人支持基督教。
欧洲历史分为三个期间,古典期间,中世纪和近代。
再来梳理下,日耳曼蛮族支持罗马基督教会,而基督教会自己又保留了古希腊和罗马学术,其目的是这些学术成就能够支持基督教教义,并维系整个统治系统。
从神性到理性,从科学到浪漫,到公元1400 年,这个混淆体开始土崩瓦解,而其第一则启用文艺中兴。
文艺中兴是中世纪遭到的第一个冲击,而宗教改革就是第二个。
关于文艺中兴着眼的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智识成就,而关于新教改革者则是屡次回首罗马教廷承继罗马习惯以前的基督教会。
相信进步,是 17 世纪科学革命的结果。
这段期间是现代科学的发展期。
而18世纪,法国的启发运动,它的根本不一样是将理性用于全部事物,让知识领域里面没有层级之分。
西方欧洲史的读后感

西方欧洲史的读后感读西方欧洲史就像是在看一场超长的、超级复杂又超级精彩的连续剧,只不过这剧里演的可都是真事儿。
一开头,那些古希腊的城邦就像一群性格各异的小伙伴。
雅典就像是班上那个聪明又爱显摆的学霸,整天捣鼓哲学、民主这些高大上的东西。
斯巴达呢,活脱脱一个肌肉猛男的聚集地,天天就是军事训练,感觉他们眼里就只有战斗这一件事儿。
这俩城邦就像两个极端,可又都那么有魅力,你看现在的很多思想和制度都能在他们那找到影子,就像现代社会是他们的徒子徒孙一样。
再往后,罗马帝国就登场了。
这罗马可不得了,就像一个贪婪的巨兽,到处吞并别的国家。
罗马人的工程技术那是相当厉害,他们修的那些大路、水道,就好像是在古代大地上画了一幅巨大的蜘蛛网。
不过罗马帝国这颗大树也不是一直枝繁叶茂,到后来内部乱成了一锅粥,各种腐败、争权夺利,就像一个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们为了遗产打得不可开交。
这个庞大的帝国还是分崩离析了,让人不禁感叹再强大的东西也经不住自己折腾。
中世纪就像是欧洲历史的一场漫长噩梦。
教会成了老大,到处都是神神叨叨的氛围。
那时候的人好像都生活在一种压抑的状态下,科学啥的都不敢发展,因为教会说啥就是啥。
不过在这黑暗中也有点小亮光,那些骑士精神啥的听起来还挺酷的,穿着铠甲、骑着马的骑士们到处晃悠,保护女士、为了所谓的荣誉而战。
但有时候想想,他们可能也就是一群穿着华丽的愣头青罢了。
然后文艺复兴就像一场盛大的派对,大家突然从教会的阴影里觉醒了。
艺术家们就像一群突然被点燃的烟花,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这些人一个比一个厉害。
他们的作品就像魔法一样,让人们重新看到了人的价值。
不再是整天只盯着上帝,而是开始关注人自己了。
这就好比一群人本来天天在山洞里只知道对着神像磕头,突然发现山洞外面的世界那么美好,于是纷纷跑出去探索。
宗教改革也是一场大戏。
马丁·路德就像一个勇敢的叛逆者,对着教会的权威说“不”。
他这么一闹,整个欧洲的宗教格局就像被打乱的拼图一样重新组合。
西方文化史读书笔记

西方文化史读书笔记求欧洲文化史的读后感首先第一段、在看过欧洲文化史后、我陷入了沉思。
接着列举事例,比如文艺复兴。
就写下文艺复兴的内容意义,当时影响,对后事的影响。
如果字数不够还可以再这么举个历史事件。
最后总结下欧洲文明史对世界文明史的贡献。
OVER文艺复兴这场文化运动对近代早期欧洲的学术生活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它从意大利兴起,在16世纪时已扩大至欧洲各国,其影响遍及文学、哲学、艺术、政治、科学、宗教等知识探索的各个方面。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在学术研究中使用人文主义的方法,并在艺术创作中追寻现实主义和人类的情感。
在欧洲的修道院图书馆中和没落的拜占庭帝国里,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搜集到了古典时代的文学、历史和演说文献。
这些文献大多使用拉丁语或古希腊语写成,多数内容晦涩难懂。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同12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中世纪学者最显著的差别在于,前者将文学和历史等文化方面的文献作为新的研究重点,而后者只专注于自然科学、物理学和数学的希腊语和阿拉伯语典籍。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学者并不反对基督教;恰恰相反,这一时期众多的伟大作品都是为宗教而作,而且许多艺术作品得到了教会的赞助。
然而,从文化生活的其他领域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待宗教的方式还是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此外,包括希腊语《新约》在内的大量希腊语基督教著作从拜占庭流入了西欧,这是自古典时代末期后,西方学者首次接触到如此具有吸引力的内容。
马萨乔等艺术家们为了更自然地表现透视和明暗关系,都在改善自己的技法,努力做到能真实地描摹人体形态。
以尼可罗·马基亚维利为首的政治哲学家们理性地分析政治生活,设法让叙述符合事实。
米兰多拉的著名作品《论人的尊严》(De hominis dignitate,1486年)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作出了巨大贡献;文中论述了哲学、自然思想、宗教信仰和巫术这一系列的话题,并以理性为依据,有力地回击了反对者。
为了更好地学习古拉丁语和希腊语,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们开始更多地使用这些地方语言写作;而印刷术的推广亦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各种书籍,特别是圣经。
极简欧洲史读书笔记

极简欧洲史读书笔记Reading a book on European history, particularly a minimalist version, can be an enlightening experience. 读一本关于欧洲历史的书,特别是极简版,可以是一次启发性的体验。
It offers a concise yet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key events, figures, and developments that have shaped the continent over the centuries. 它提供了一个简洁而全面的概述,涵盖了几个世纪以来塑造了这个大陆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发展。
From ancient civilizations to modern-day politics, the book delves into the rich tapestry of European history, highlighting both its triumphs and its tribulations. 从古代文明到现代政治,这本书深入探讨了欧洲历史的丰富多彩,突显了其胜利和苦难。
As I flipped through the pages, I found myself drawn into the narrative, eager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forces and factors that have left a profound impact on this complex and diverse region. 当我翻阅着书页,我发现自己被这个叙事所吸引,渴望了解更多对这个复杂多样的地区产生深远影响的力量和因素。
It made me realize that history is not just a record of the past but a lens through which we can gain insights into our present and future. 它让我意识到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记录,而且是一种透过镜头来获得对我们现在和未来的洞察力。
【读书笔记】极简欧洲史

《极简欧洲史》阅读笔记一直觉得自己读书习惯不太好,想在新的一年培养出坚持的习惯,从这一本书开始吧!《圣经》中有句话,日光之下,没有新事。
现今时代发生的很多事情,历史早已重复过,抱着借鉴历史这样一个想法,选择了这本书。
欧洲史,特别是欧洲古典和中世纪,也就是中学那点底子。
这本书很对我心思,想先了解框架,再看细节。
我准备这样写读书笔记,《极简欧洲史》共计八章,按章写笔记,记录其核心部分,在笔记的结尾记录自己的感受。
PART 1 欧洲,是个混合体。
第一章从希腊说起,讲到日耳曼—古典时期到中世纪◎在欧洲文明发端之初,影响它的因素有三1古希腊和罗马文化;2基督教—犹太教的一个奇特分支3对罗马帝国进行侵略的的日耳曼蛮族的战士文化地理位置,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土耳其、北非沿岸、西班牙、法国南部、意大利南部古希腊不是单一制国家,有数个小聚落分区统治,即城邦制,民主政治原型萌生地,但并不是代议制民主◎罗马国希腊味地理疆界,北起莱茵河和多瑙河,西至大西洋(英格兰是,苏格兰和爱尔兰不是),南至北非沙漠,东边最难定。
涵盖整个地中海,大部分在土耳其、中东和北非◎希腊人很聪明,罗马人很服气在哲学、艺术、文学、数学、科学、医学、政治思想都有巨大成就,影响至今。
在几何学上的巨大成就,简单,优雅,逻辑的系统、非常赏心,非常之美。
一个观点,几何学是引导人们认识宇宙的一个途径。
◎听随灵感的“科学精神”我们现在所认知的科学始于四百年前17世纪的科学革命,古希腊的两千年后。
灵感,答案应该简单,符合逻辑,能以数学表达,17世纪牛顿和20世纪爱因斯坦一致观点,唯有答案简单,才可能近乎正确(这是不是普世的真相?)希腊人的灵感常常是错误的,即便如此,欧洲文明最伟大的成就仍要归功于希腊人。
这里有个困惑,为什么这些小城邦能培养出这样深富逻辑、灵活敏捷、心神专注的头脑?历史学家都没答案,和常人一样,只有纳闷的份儿。
(哈哈哈)◎基督教唯一的神绝对的真理另外的一个民族,犹太人一直相信,宇宙间只有一个真神,这是个极不寻常的观点,希腊人和罗马人崇奉多神,这比较普遍。
极简欧洲史读书笔记读书摘录读书感想读书笔记

极简欧洲史近代欧洲-改革颇多的时代近代欧洲大家普遍认为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的,这也意味着近代欧洲是个多变或者说是改革颇多的时代。
文艺复兴古典的东西是无与伦比的古典时期指的就是希腊、罗马时期这就是文艺复兴的宗旨。
从中我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古典的崇拜。
当然,当时也是一个名人辈出的时代,比如达芬奇。
他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科学家、发明家、画家,生物学家,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他最大的成就是绘画,他的杰作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等作品。
他还擅长雕塑、音乐、发明、建筑,通晓数学、生理、物理、天文、地质等学科,保存下来的手稿大约有6000页。
爱因斯坦认为,达·芬奇的科研成果如果在当时就发表的话,科技可以提前30-50年。
看来人类确实需要从旧的东西中获取新知,而不是向现代社会那样喜新厌旧。
宗教改革基督教不是罗马人的宗教改革的目的就是让基督教回到未罗马化的时候。
原来的教会你要行善才能得救宗教改革先驱人物-马丁路德是他最先提出了改革宗教,并且翻译了圣经。
踏他借着一己之力改革了宗教,让我震撼因信称义只要相信上帝,你就能得救。
虽说初衷是好的,但是我感到这样的改革并不一定好,虽然罗马化的基督教也不好,但是很大层面上还是合理的。
而所谓“只要相信上帝,你就能得救”,我认为是不合理,也不现实。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科学革命希腊人错了现代科学家们的挑战●希腊: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布鲁诺: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希腊:地球是静止不动的●牛顿:地球是运动的●罗马:人类是宇宙的中心●达尔文:人类只是一种动物,不是宇宙的中心●圣经:是上帝创造了地球接着在地球上空安置了太阳、月亮和星星●科学家们: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上面这段我整合的对话罗列了现代科学家们对的挑战,虽然,希腊的科学非常的厉害,统治世界几千年。
但是这些科学家还是勇于打破,并证明这些是错的。
我认为这种精神才使得我们有现在的科学,感谢他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欧洲文明史基佐著10300700042 周博言第一讲在第一讲中,他说:“法国是欧洲文明的中心和焦点。
”其他地方崛起的文明思想和制度,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在法国接受新的预习,才能从法国出发,征服欧洲。
(下划线为引用原文)虽然这么说有夸耀法国之嫌,但从地理上看也确实如此,法国基本处于欧洲中部,我虽不完全赞同地理环境决定论,但无疑,法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注定他将要在欧洲文明史上扮演重要角色。
他花了一些篇幅以一种极为诚恳的方式来讨论什么是文明,“我们要注意不要陷入纯粹哲学中,不要定下某种推理原则,并由此演绎出文明的本质……我们研究的是这个词一般的通俗的意义。
……通常意义来自普通见识……一个词的通常意义是逐渐发展的,在事实的不断出现中形成的。
当一个看来是属于某一词的意义范围内的事物出现时,它好像被自然而然地收纳进去了。
词语的词义会逐渐伸展……”我非常赞同他的看法,现在很多时候我们在讨论某个事物时,经常会陷入纠结于定义的怪圈,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看法。
即大多数时候,我们需要的只是普通含义,而普通含义就是我们脑海中的普通见识,我们不必每次都要用哲学的逻辑来讨论其普通含义(虽然有时仍然需要,但那是哲学范畴的),否则那会非常地累。
他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发展的观点,及一个词语的普通含义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它不断吸纳进新的事物(有可能也会去除一些旧的事物),我们在讨论不同时期的同一词语时,不能简单地认为它们具有相同的含义,这点我也是比较赞同的。
他通过四个假设,提出文明的第一个概念: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然后进一步提出第二个概念:人性的发展与进步。
社会的发展未必会立刻带来人性的发展,我总是联想起中国古代的社会(尽管我对古代历史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取得巨大的成就,还有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文化艺术品。
但人性的发展似乎并不是如此,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也并不总是停滞不前),甚至有些时候还不如先秦时期。
作者认为,人的内心的一切巨大发展都给社会带来了利益,而社会状况的一切巨大发展都给个人带来了利益……也许它们之间已经间隔几百年。
如果真的隔这么久,还能够充分证明它们之间确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吗?我对作者这点略有怀疑。
但也不是全无道理,毕竟如果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几百年也许也只是弹指一瞬。
(恕我没有精力与篇幅彻底研究这一巨大的问题,只能随便说两句看法)第二讲作者认为,古代社会,一种唯一的,或者至少一种强大的胜过一切的势力支配着、决定着一切……绝大部分战争以某一特殊原则的统治而告终……而近代欧洲文明不是这样,各色各样的势力处于一种互相不断斗争的状态,然而没有一个能消灭其他势力而占有整个社会。
单一性可能会使社会迅猛发展,但也有可能迅速走向衰落。
因为单一的社会统治势力总能最大限度地调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但当他们做出错误的抉择或是不再适应时,灭亡也就不可避免了,作者在这里列举了古希腊的文明。
单一性还可能导致另外一种社会结果,那就是社会陷入停滞状态,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仿佛冻僵了”。
虽然没有举出中国的例子,但我觉得,中国社会似乎就是这样,当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确立后,当思想上独尊儒术确立后,虽然不断出现新的社会势力或社会思想,但都不够强大,难以动摇它们的统治地位。
中国文明在经历了突然的早熟后,陷入了建立王朝和再推翻的循环(虽然不完全是这样)。
而近代欧洲则是君主政治政体、神权政治政体、共和政体、贵族政体等共存或是轮流占有绝对优势。
这种差别同样呈现在思想感情上。
这种多样性既是一个不利条件,因为它在早期使欧洲发展极为缓慢;同时也是一个优越性,它使欧洲的发展从未停止过。
构成社会诸阶层的有各色各样的因素,同时他们又处于不能相互排斥的状态,这就产生了今天盛行的自由。
这是我刚刚接受的观点,既然大家都无法使除自己以外的人服从于自己,不如大家相互尊重对方的意愿,这便形成了自由,作为个人如此,作为社会各阶层,各势力也是如此。
我想虽然这未必是自由唯一的起源,但至少也是起源之一吧。
罗马帝国的形成:一个城市→诸城市的联盟,罗马的扩张史是征服与建立城市的历史。
地方自治的形式和精神占主导地位,这样一种制度极为松散,不像中国的中央集权,最后只能走向分裂与解体。
(下面并非是按原书一讲一讲来写的,有所忽略与跨越。
)宗教与此同时,罗马内部形成了基督教教会团体。
分为三个时期:1.最早时期表现为一个具有共同信仰和共同思想感情的单纯的团体;2.一批教义、教规、戒律和官吏开始出现;3.教士阶层的产生,是与人民截然不同的一个教士团体……总之是一个完整的政府。
教会促进了文明的发展,它引入了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依靠人的信念,道德信条和情操的力量。
这是一种可以用来对抗物欲的力量,贪婪是人类的本性之一,但给我们印象似乎有宗教信仰的地方,对物欲的渴求似乎是少一点的(我也不知是否正确,但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用宗教信仰的力量来对抗贪欲,也是方法之一,但也仅仅是之一而已。
它支持和传播了一种关于规则、一种高于一切人类规律的规律的思想。
记得有人从逻辑上证明了上帝的存在,而一般我们所理解的上帝只是那种高于一切的存在的拟人化形态。
可能作者这里所指的正是那种“无与伦比”的存在。
但关于逻辑,关于上帝,我仍还是没有一种清晰而具象的理解。
同时,宗教开始与世俗势力分离。
但在5世纪时,教会还是产生了一些不健康原则。
统治者想独立于被统治者,试图夺取世俗权力,实行专制统治。
宗教代表的不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宗教感情,还意味着一个宗教的社会,一个宗教的政府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而权力则不例外地落到最能干的人手中。
在这里,作者简单讨论了政府。
政府不是靠高压手段成立的,也不应该依赖于高压手段维持,而是要探索出每种情况的“真理”——最合适的处理方法,使人们愿意接受,即使不再需要采取高压手段,政府的必要性和它的实际存在还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我们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想“专政”一词是否意味着作者所提出的这个理念,并没有为我们的政府完全接受呢?虽然政府似乎正在努力做出改变,但不可否认高压手段从来也没有消失。
而良好政府的第二个条件则是对自由的重视。
门阀这个词不适用于基督教教会,因为它基本不存在世袭的情况。
教会选择掌权人的两个原则:1.上级选择下属;2.下属选择上级。
教会在这个时代里,由于尊重平等、尊重合格的优秀人士,取得了很大的势力。
这也是教会受欢迎并取得较大发展的原因之一。
然而,坏的原则也如影随行:1.否认个人理性的权力;2.擅自采取的强迫权。
我觉得这是由其宗教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宗教总是有向外扩张的趋势,总是希望更多的人成为信徒,宗教有权威性,无所不能的上帝是不能怀疑的,因此它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人的理性的发展。
它会告诉你某个事实就是那样,而不是为什么会那样。
而那些怀疑者或是信仰其他宗教的人则会遭到无情的打击。
这种对自由的抑制其实是违反宗教的原始准则的,其最后也会对宗教本身造成负面影响。
5到6世纪面对新来占领者时,宗教曾试图转变他们的信仰,但暴力最后占了上风,宗教提出:与世俗势力分离和相互独立的原则(客观上为思想独立铺平了道路)。
与此同时修道院制度得到发展。
君主有时会尝试摧毁宗教的独立性,而宗教也在尝试取得对世俗社会的支配权。
而当他们站在统一战线时,就产生了糟糕的结果——迫害异端。
野蛮时代即将结束时,查理曼做了一次恢复罗马帝国的尝试,但却没能成功。
随着查理曼帝国的崩溃,宗教也陷入了混乱状态,虽然教会内部努力寻求统一,但却加剧了分化。
在12世纪前,教士完成了与基督教普通民众的合法分离。
但人民在教会中的影响仍然是存在的,因为教士与各种身份的人均有联系,且作为封建组织的一员,难免与世俗社会不断接触。
教会的管理方式以及它对人民的影响关注对人内心的发展,以温和的思想感情启发权势者,使他们与弱者之间的关系更合乎正义。
同时关心教士团体的发展和教士个人的教育。
而对于社会发展,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奴隶解放,禁止一些野蛮习俗,改善了刑法、民法。
教会的悔罪制度也是有其合理性与先进性的。
但仅仅靠这样一种道德上的约束还是很难维持社会的稳定。
对其作一个概括性的论断:宗教对近代欧洲的道德界和知识界,对公众思想感情和生活方式发挥巨大影响,总体来看对人的心智还是有益的但在政治秩序上则不然。
十字军东征始于11世纪,持续到12、13世纪,这是一个全欧洲的事件,具有广泛性与自发性。
精神上的原因是宗教情感与信仰冲动,社会方面的原因:国家、生活、思想都局限在狭窄的天地里,而人们对游动生活带来的刺激和惊险的爱好依然存在。
其最初的目的只是与伊斯兰教的斗争,在第一次东征时,伊斯兰还只是痛恨的对象,但后来则不把他们当做是妖魔一样的存在,毫无疑问,这其中经历了一次真正的思想革命。
文明的交流也许最初是以冲突的形式,但十字军的参加者在途中的所见所闻使他们的眼界、思想更加开阔(一些重大发明如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可能是十字军战士带回欧洲的),有利于他们摆脱偏见,心智成熟。
可以想象,一个与自己所处社会情况完全不同的文明与世界给人内心带来的冲击有多么的大。
同时,许多教众目睹了教廷的政策和生活方式,了解了在宗教争议中私人利益起了多么大的作用。
宗教信仰不再是思想活动的唯一领域。
到13世纪末,发动十字军的精神原因已不复存在。
而欧洲则向着思想自主、自由迈出了一大步。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文化之间的交流是多么的重要。
正如我们的国家,不必将所谓的西方的价值观当做洪水猛兽,只有更多的交流才能使相互之间更加了解,才更有利于民众心智的发展,更何况现在的交流也比当初更文明、方便得多。
我们要做的不是告诉民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而是应该尽量客观地向他们展示一切,让民众自己做出选择。
组织神权政治的尝试但在一开始就碰上了阻碍:基督教靠单纯的精神力量,没有管理事务的实权。
其他障碍:封建贵族的抵抗;宗教的独身主义,使其不能完全同化继承者(因为不是世袭);教士集团内部也存在纷争。
其最光辉的时代是11世纪末期,教皇格列高利掌权期间。
他的主要思想是:教士掌管世界,教皇掌管教士,一个庞大的正规的神权政府掌管欧洲。
虽然直到13世纪中叶,神权思想依然兴旺,但大规模的群众反教会行动在欧洲的大片土地上发生了。
15世纪精神领域的变革15世纪前,未见除宗教外真正影响人民大众的普遍而有力的思想,教会所排斥的思想未能在人们头脑中普遍而长久地扎根下来。
而然到15世纪初,出现了公开要求改革的呼声。
一方面,宗教会议寻求合法改革,一种明智而又羞羞答答的改革;另一方面则是来自教会外的,凶猛而热烈的改革。
随着东罗马帝国的覆灭,希腊难民给意大利带来了更高深的古文化知识和大量文稿。
我觉得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艺复兴,产生了一批自由的思想者。
这也为16世纪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宗教改革首要效果即是将欧洲国家分为两类:天主教国家和新教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