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小说的审美特征

合集下载

论中国古典小说的趣味审美追求

论中国古典小说的趣味审美追求

论中国古典小说的趣味审美追求摘要: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就是它的通俗性,反映在创作的审美追求上就是强调趣味。

趣味审美追求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要有“趣”,情节要生动起伏;二是要有“味”,具有很深刻的思想或寓意。

趣味追求始终贯穿于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过程中。

关键词:中国古典小说;趣味;审美追求与以诗文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学相比,中国古典小说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通俗性,反映在创作的审美追求上就是强调趣味性。

中国古典小说之成为小说,除其情节、人物、语言等要素外,趣味是其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追求与评价标准。

趣味作为审美范畴,在小说文体中发展到了极致。

中国古典小说的生命活力在某种程度上说在于小说的趣味性。

从文学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文学作品的艺术生命不仅取决于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准,而且取决于读者的审美评判。

小说首先引起读者关注和喜爱的东西是趣味。

中国古典小说历来把读者的需求放在首位,所以趣味性不仅成了作家的追求,也为传统评论家所津津乐道。

不论是唐前志怪、志人小说,还是唐代爱情传奇小说,也不论是元明以后的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还是神魔小说、人情小说,这些不同类型的小说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选择普通读者最爱听的、最爱读的、最容易引起他们审美情感共鸣的内容来进行创作。

对中国传统小说的读者来讲,最直接、最突出的审美标准,那就是:小说能否以奇谲变幻的人物故事带给他们欣赏的愉悦和审美的快感,也就是说小说是否具有吸引读者的趣味。

一、中国古典小说趣味审美追求的内涵所谓趣味,广义来说,是指一切可以引发作者兴趣的叙述内容;从狭义来说,则是指叙述过程中自然地融进风趣幽默的、能够引发读者的愉悦感受、能够激起更丰富的意义思考和审美联想的内容。

趣味追求始终贯穿于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过程中。

汉代桓谭认为:“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经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①汉代班固也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裨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西游记文学审美的独特风格

西游记文学审美的独特风格

西游记文学审美的独特风格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独特的文学审美风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西游记在叙事手法、人物形象塑造以及意象运用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展现其独特的文学审美风格。

一、独特的叙事手法在叙事手法上,西游记以其独特的“话本”形式脱胎于古代民间口头传统。

这种叙事手法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和讲故事的趣味性,成为西游记独特的文学特点之一。

通过金句频出的方式,使得整个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预告猴王大闹天宫,鼾声如雷,自称齐天大圣,他吐了吱呀哑,又自称为齐天小圣母,已经存在了一千两百多年了。

”这种叙事手法更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如同亲历故事般沉浸其中。

二、鲜活的人物形象塑造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具特色,也为作品注入了浓厚的生命力。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孙悟空,他的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孙悟空机智勇敢,善于变化和斗智斗勇,使得他成为了西游记中最具吸引力的角色之一。

与此同时,唐僧、猪八戒和沙僧等角色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个性。

他们所表现出的人性弱点和妙趣横生的行为举止使得整个作品更加丰满、有趣。

三、丰富的意象运用西游记中大量运用了丰富的意象,给读者呈现出一个独特的幻想世界。

佛教的信仰和文化元素贯穿全书,以至于西游记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神话世界,展示了古代中国人的信仰和想象力。

例如,花果山、水帘洞和火焰山等都是作品中的重要意象,它们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知世界的探求。

同时,各类妖魔鬼怪的形象也成为了作品的亮点之一,如猪八戒的形象、蜘蛛精以及白骨精等,它们不仅是故事的反派角色,也有着自己的特定形象和隐喻意义。

在西游记中,意象的运用不仅仅表现在情节的构建上,还以形象的一面出现在人物形象塑造和对话描写之中。

譬如,孙悟空的金箍棒代表着他的逆来顺受和对抗不公平的态度,这些细腻的意象塑造使得整个作品更具艺术感,并赋予了读者以更深层次的思考。

综上所述,西游记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鲜活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丰富的意象运用,展现了独特的文学审美风格。

论中国古代文学创作风格特点

论中国古代文学创作风格特点

中国古典文学从思想内容上似可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政治特征中国文学有着关心政治的传统,文学家在文学作品中表达对政治的关心成为心理定势。

古代文人的政治理想不亚于政治家的理想,因此,古代文学特别注重文学与时代、与政教的关系,强调“诗言志”、“文以载道”、“教以化之”等重大社会功用,强调政治与艺术的完美统一,并由此形成一个鲜明地主张“有为而作”、“有补世用”的优良传统。

如王充就说过:“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世用者,一章无补。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

”苏东坡也提出文学创作要“有为而作”,“言必中当时之过”。

文学一方面是屈原、司马迁、曹植、陶渊明、李白、孟浩然、陆游等政治失意者的事业,一方面是政治得意者的消遣,形成了文学史上的上官体、花间集,台阁体、西昆酬唱集和玉楼春、金缕曲、玉树后庭花等。

二、补史特征每个作家的作品,大多是作家自己的亲身履历事件和某种情感历程的记录。

这是由文学的功利性决定的,在中国古代,还没有专业文学作家,人们或者是把文学当作言志、咏物、抒怀的工具和消遣手段,或者是把它作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工具。

从屈原的作品里可以找到他的出生、发展、理想、政治遭遇;从李白的作品里可以再现他少年时代如何心高气傲,喜欢旅游“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中年时代如何可以政治进取、自信恃才、坚持“天生我材必有用”,以及政治失意后的苦闷和惆怅,晚年时如何在超脱和苦闷中度过。

杜甫不仅用诗歌记录了他自己的生平大事,而且也记录了他所处的时代的战乱和苦难,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三、地域特征古典文学的语体是极具地域特色的。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

对此,历代不少学者都曾论及。

中国古代文学“北雄南秀”的风格差异,与地域文化的影响和渗透有着密切的关系。

北方文学雄浑刚贞艺术风格的形成,得力于本地区多种文化基因的母育和熏陶,而这种艺术风格又在地域文化的互补中呈现出既守恒又转换的趋势。

古代小说的艺术特征

古代小说的艺术特征

古代小说的艺术特征古代小说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

从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审美观念、文学语言等方面来看,古代小说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古代小说的艺术特征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故事情节的曲折多变古代小说在故事情节上,注重悬念、曲折、离奇,善于运用误会、巧合、对比等手法,使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在情节安排上,古代小说常常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叙述方式,主线与副线相互交织,形成一个复杂的故事网络。

这种叙述方式不仅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多彩,而且有利于突显主题,深化思想内涵。

二、人物塑造的丰富多彩古代小说在人物塑造上,注重性格刻画,善于通过言行举止、心理活动、外貌特征等方面,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古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性格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中,代表作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以及《水浒传》中的李逵、武松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象。

三、审美观念的多元体现古代小说的审美观念具有多元性,既有儒家的道德教化,又有道家的超脱自然,还有佛家的因果报应。

这些审美观念体现在古代小说中,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如《红楼梦》以悲观主义审美观揭示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悲剧,而《三国演义》则以英雄主义审美观,塑造了一系列英勇善战、忠诚义气的英雄形象。

四、文学语言的典雅华美古代小说在文学语言上,既继承了古代诗词的优美韵律,又丰富了白话文的表达方式。

古代小说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语言典雅华美,富有诗意。

在表现人物内心活动时,古代小说常常运用心理描写、对话、独白等方式,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历史背景的深刻反映古代小说往往以历史事件为背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政治经济状况,以及人民的生活状态。

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描绘,古代小说展现了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古代小说的艺术鉴赏

古代小说的艺术鉴赏

古代小说的艺术鉴赏古代小说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通过对古代小说进行艺术鉴赏,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其形式、主题和情节,体味其中的人文关怀和审美意趣。

本文将以《红楼梦》为例,探讨古代小说的艺术鉴赏。

一、小说形式的艺术表现《红楼梦》以其独特的形式艺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以架空的古代贵族家庭为背景,通过丰富细腻的描写和对话,将人物塑造得鲜活有趣。

作者借用了许多象征性的名字和形象,如“宝钗”、“黛玉”,使得人物与情节相互呼应,引发读者的思考。

此外,小说还融入了大量的诗词曲赋,使其更具艺术感染力。

二、主题的艺术阐发《红楼梦》以荣府和贾府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展现了人性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

小说以“荣辱观”为主题,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残酷,表达了对现实的痛苦呐喊。

通过描写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斗争,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世态炎凉。

同时,小说也探讨了爱情、友情和家庭关系等主题,使作品具有更广泛的内涵和深度。

三、情节的艺术构建《红楼梦》拥有丰富多样的情节,通过巧妙的布局和转折,展现了故事内外的纷争和冲突。

小说采用了回环式叙事结构,将贾府的兴衰和人物的命运进行了有机连接。

作者通过情节的铺陈和处理,将荒诞与沉重、现实与幻想巧妙融合,使读者在阅读中体验到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情感冲击。

四、人文关怀的艺术展示《红楼梦》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小说,作者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塑造和对社会现象的揭示,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深思和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小说中塑造了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有卓文君、岳飞等历史人物,也有贾宝玉、黛玉等虚构人物,通过他们的悲喜离合,反映了人生百态,展现了人性的善恶、美丑。

在这个过程中,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人们生活遭遇的关怀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呼吁。

综上所述,古代小说以其独特的形式、丰富的主题和精妙的情节,展现了深厚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红楼梦》的艺术鉴赏,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宝贵遗产,还可以从中汲取思想启示和审美愉悦。

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相关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篇1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学长廊中是独具特色的,具有明显的审美特征。

这里从中国古代文学对。

抒情性的重视,及表现在文学中的“韵”、“味”、“气”等三方面,试析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古代文学;审美特征中国古代文学是一种审美性的文学,无论是从铿锵顿挫的--节奏形式上,还是从一唱而三叹的情感上,还是从鲜明的民族审美趣味上,我们都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

一,抑扬顿挫,节奏铿锵的诗词形式与独特的韵律。

中国是个公认的诗的国度。

从《诗经》开始,中国诗人代代辈出,诗歌创作成就实为壮观,当然也包括晚唐兴起的词。

中国的古典文学,本来就有特定的格式以及固定的平仄,因此,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诗词自然表现出一种整齐而严谨,铿锵且具有音韵之美。

其实只要从唐诗及宋词中拿出那么一两首来,你就都能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美乐。

譬如以“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这四种押韵的方式为基础的近体诗,是中国文学样式中特别的形式。

而这种文学样式,从形式讲,它有明显的抑扬的腔调和铿锵的音韵,是中国诗歌史上独有的。

因此,这种独特的音韵美,显得十分婉转耐听,当然就更便于抒情了。

在诗歌的黄金时代4朝,不同的诗人呈现出了不同的诗歌风格,描绘出了一幅幅大唐帝国社会现实的图画。

唐初,俊爽风格的陈子昂高举旗帜,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却创造出了一种静逸明秀的诗歌境界;王昌龄、崔颢则创造了一种刚劲爽健的诗歌风格: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创造了一种奇丽悲壮的美;中唐时期的诗人们则创造了一种冲淡平和的美;韩愈、孟郊创造了一种新奇险怪的美;自居易、元稹创造了写实尚俗的美:李商隐的风格则感伤凄艳。

文学的定义是什么简介

文学的定义是什么简介

文学的定义是什么简介文学的定义是什么简介文学的定义为: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文学的类型:按载体分为:口头文学、书面文学、网络文学三大类。

按时间分为: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

他们的范围都是随着读者而不断迁移的。

按地域分为:外国文学,中国文学等。

按读者年龄分为:儿童文学,成人文学等。

按读者群体及内容分为: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宗教文学等。

按内容分为:史传文学、纪实文学、奇幻文学、报道文学等。

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才算得上伟大伟大的文学作品应该是那些被广大读者所喜爱,且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永恒性的作品。

比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推荐的100部作品应该算是伟大的文学作品。

有一个人早在2000多年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意思是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说这话的人,就是孔子。

这段话之所以成为传世名言,是因为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互相成的。

质朴与文采是内容与形式都要好,是同样重要的。

孔子的文质思想在中国文化、艺术乃至于做人等领域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并产生积极的影响。

读一部经典文学作品,能让我们汲取知识,扩大视野,感受其中质朴与文采、艺术魅力与深刻的思想内涵完美融合的丰厚神韵,并通过作品去认识和感悟世界,发现和捕捉生活中的真善美。

中国古代文学为什么深受部分西方文学研究者喜爱这个问题的原因大概有三点,第一就是说中国毕竟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古代的文学更是有着一定的韵味。

经过千年的历史沉淀散发着一股浓香。

而且汉语的诗词对仗押韵的形式也是其他语种没有的。

一般都是作家一类的人来通过发掘汉语中的大雅来找到创作灵感。

谈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质

谈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质

谈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质摘要:文学是通过典型形象对社会人生的一种审美表达,具体到中国古代文学,古典诗歌对于意境的追求、散文对文道合一创作原则的持守、小说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戏剧对悲剧美的关注,深刻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最本质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意境文道合一典型性格怨谱文学即人学,是与人生、人的心灵世界联系最密切的一种艺术。

只有深刻把握时代的心理动向,说出心灵的秘密,文学作品才能深蕴魅力,发挥审美的功能。

作为中国文学伟大成就之古代文学,又呈现出哪些独特的审美特征呢?一、意境:古典诗歌的艺术极致意境是我国古典诗歌的终极艺术追求,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评论和鉴赏的最高标准。

什么是意境呢?意境是指文学作品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所呈现的具有异常广阔的审美空间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从意境美的生成机理看,意境美在它能使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在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的感性世界的同时,隐含性地概括出一个渊然而深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理性世界,完成文学作品主观与客观、具体与概括的有机统一,实现文学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的本质特征。

而且它能以有限的形象引发读者无限的遐思,使读者能通过想象出来的空间景象,满足艺术再创造的审美心理和欲望。

意境之美,最终就绽放在会心独具的读者与意境盎然的作品的心灵共鸣之中,摇曳在读者得意忘言的感悟、遐想之中。

总之,意境美绝不仅止于情景交融,而是包含了以下三层空间的艺术境界:由具体情景构成的意象世界,形成丰厚深邃的意蕴,启发读者无尽的联想。

如《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篇创造了一个芦荻苍苍,秋水迷离,伊人对岸,隔水相望,苦苦追寻,终究可望不可即的意象世界。

此情此景,钱钟书的阐述一语中的:“取象寄意,莫不可以‘在水一方’寓慕悦之情,示向往之境”[1] (P.24),即此诗艺术地概括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对美好事物的爱慕向往之情的人性内涵,虽然总括起来只是这样一种意境,但实际上其中闪烁着多少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当诗篇引起读者无尽的联想和共鸣时,独特的审美感受便在读者的头脑中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小说的审美特征
审美特征总是和小说的艺术表现联系在一起的。

那么关于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特点呢?
人们用它来和外国的小说相比较。

会首先感到中国的古典小说特别是白话的长篇小说由于受到古代说话艺术的影响很注意故事情节的提炼和组织。

情节总是非常的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很少像外国小说里面那样的静态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这是一方面的特征。

小说是以创造人物形象为主要手段和主要任务的一种文学形式。

所以它的审美特征应该说是主要集中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情节再生动,再吸引人但是如果人物没有活起来,很苍白或者是不能反映什么社会内容,那么这篇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也是不高的。

因此,中国古典小说的审美特征主要是讲人物形象上、在人物描写上所表现出来的这个特征。

而这个特征最具有中国特色,最有中国的传统的内容在里面的就是一个传神问题。

特别是对形神关系的处理是比较灵活的。

中国的传神理论最早是是由绘画提出来的。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曾经提出了“以形写神”和“迁想妙得”的理论。

由于中国的古典小说受到诗画的影响也很讲究传神,特别是在形神关系的处理上,常常是非常灵活的
对“形”的理解:
第一层面就是指人物的容貌、外貌或者外在的形体特征
第二层面就是指包括人物的言语、行为、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所生活的环境等等在内的,我们叫它生活的形态
“神”也是多个层面的:
1、人的精神风貌、精神气质
2、人的精神风貌、精神气质的丰富的内容,比如说包括人物的思想性格、思想感情、趣味
格调、生活理想、生活追求等等。

因此神具体到具体人物的时候,它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3、就是要和顾恺之提出来的“迁想妙得”结合起来。

什么叫“迁想妙得”就是指画家或者艺术家通过艺术的想象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融入到自己所描写的客观对象当中去,这个时候这个神就包含了主观就是艺术家主观的精神和客观事物它所描绘的对象的这个精神把它结合起来,这样就达到主客观相融合的艺术境界
中国的古典小说在形神关系的处理上主要是两种形态:一个就是以形写神来达到形神的统一,形神兼备
另外一个就是对以形写神的一种灵活的处理,就是为了传神而省略掉或者有意地消减一些非本质的次要的一些东西而去突出强调它最能传神的那些特征——“遗貌得神”。

或者叫“略貌取神”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古典小说受到传统的诗画艺术的影响追求传神,在处理形神关系的过程当中主要的形式是“以形写神”,但是有时候也“遗貌得神”。

就是舍弃掉一些非本质的不能传神的那些方面而突出了一些本质的能够传神的方面,因此我们说“举体相似”、“举体皆似”是形似的要求而不是神似的要求。

中国古典小说在这方面处理非常高明。

它遗弃一些不重要的而突出一些重要的,表面上看起来有时候不合逻辑但是实际上从本质上来看,它是合乎生活情理的,合乎逻辑的,是传神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