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半衰期计算公式

合集下载

化学半衰期定义及计算公式

化学半衰期定义及计算公式

化学半衰期定义及计算公式化学半衰期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原始物质的浓度减少到一半所需的时间。

它是描述放射性衰变或化学反应速率的重要参数。

半衰期通常用符号T1/2表示,是一个常数,与反应物种和反应条件有关。

化学半衰期的计算公式是:\[N(t) = N_0 \times 2^{-\frac{t}{T_{1/2}}}\]其中,N(t)是在时间t时刻的剩余物质的数量,N0是初始物质的数量,t是时间,T1/2是化学半衰期。

化学半衰期的概念主要应用于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过程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

在放射性衰变中,原始物质的数量随时间呈指数衰减,而半衰期恰好是使原始物质数量减少到一半的时间。

在化学反应中,半衰期可以用来描述反应速率的快慢,以及预测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所需的时间。

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固定不变的,不受温度、压力等条件的影响。

而化学反应的半衰期则受到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实验测定不同条件下的半衰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反应的机理和动力学特性。

在实际应用中,化学半衰期的计算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化学反应的进行时间,优化工业生产过程,设计药物的给药方案等。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实例来说明化学半衰期的计算方法。

假设有一种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为10天,初始时刻含有100克该元素,我们想知道经过30天后,剩余的放射性元素数量是多少。

根据化学半衰期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30天后剩余的放射性元素数量:\[N(30) = 100 \times 2^{-\frac{30}{10}} = 100 \times 2^{-3} = 100 \times\frac{1}{8} = 12.5\]经过30天后,剩余的放射性元素数量为12.5克。

除了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过程,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也经常涉及到半衰期的计算。

例如,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药物在体内的消失速率可以用半衰期来描述。

通过测定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可以帮助医药工作者确定药物的给药剂量和频率,从而保证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

药物半衰期计算公式

药物半衰期计算公式

药物半衰期计算公式
药物半衰期计算公式
当测定药物半衰期时,药物单次静脉注射给药后,可在不同时间取血检测药物浓度,至少取6~7个点,以判断曲线类型。

若以药物浓度的对数对时间作图,得一直线,由直线上任意两点算出斜率。

斜率(b)=(logc1-logc2)/(t1-t2)
式中c1和c2为直线上任意两点浓度,t1和t2分别为该浓度相应的时间。

当符合一室模型药物静脉注射后,可准确地测知两个不用时间(t1,t2)的血药浓度(c1,c2)后,即可代入b= -K/2.303,求出消除率常数b。

k= - 2.303 *b
而t1/2与k的关系如下: t1/2 = 0.693/k
按该公式,可以计算上述半衰期。

吸收半衰期公式

吸收半衰期公式

吸收半衰期公式
吸收半衰期(Half-Life)是衡量物质从身体体内吸收和排泄程
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指的是一定剂量的物质吸收后,在一个偶数时间长度内,物质的吸收量会缩减到原有吸收量的一半,公式表示如下:H(半衰期)=0.693/λ(吸收率),其中λ为每毫秒减少的物质量。

计算物质半衰期最重要的是要获取物质的吸收率,可以通过药品的剂量、浓度和时间的变化,对物质的吸收情况进行实验,来获取准确的数据。

一般来说,如果吸收率比较大,则物质的半衰期也比较短,反之,吸收率小,则物质的半衰期也较长。

通过比较不同物质的半衰期,可以评估物质的稳定性,从而指导毒性评价及其安全使用。

物质半衰期公式在药学、食品学、环保学等多个领域都有重要作用。

在药学领域中,它可以帮助判断药物的有效性,在食品学领域中,可以判断食品的保存特性,在环保学领域中,可以评估污染物体内的危险性。

此外,物质吸收半衰期的测定还被广泛应用于计算计划剂量的曲线和预测药物血药浓度。

它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计算出适当的药物剂量,并确定药物在体内吸收和排泄的周期,以便及时调节治疗方案,为病人提供有效的治疗。

总之,物质吸收半衰期公式具有重要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它为有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有效地指导和促进了相关产品的开发,帮助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并且为医学治疗带来了良好的疗效。

药物半衰期的测定

药物半衰期的测定

药物半衰期的测定药物半衰期的测定目的:学习测定药物血浓度半衰期的基本方法原理:半衰期为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大多数药物按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符合恒比规律即㏒C/C0= —kt/2.303公式中的C0、C的含义分别为t=0 的血药浓度及经过时间 t 后的血药浓度,因为C0很难准确测定,又因药物消除的全过程皆符合公式(1),因此,从t1时刻,血药浓度为C1,经过t 时间后的t2时刻,血药浓度C2,符合公式(1),即得:㏒C2/C1= — kt/2.303 (2)又根据半衰期的定义,从(2)式又可得:㏒1/2= —kt1/2 /2.303 (3)(3)÷(2)式得:—㏒2 t1/2=㏒C2/C1t该公式中为时刻血药浓度,为时刻血药浓度,为从时刻至时刻的时间间隔,所采用的单位即的单位,如等。

因此在相同的条件下,只要测出时刻血浆中磺胺嘧啶的光密度,即可求得之值(一)磺胺嘧啶的测定方法现以磺胺嘧啶为例,学习药浓半衰期的测定方法。

血浆中游离磺胺的测定,是根据显色原理设计的。

游离磺胺在酸性溶液中可与亚硝酸纳()起重氮反应,产生重氮化合物,后者在碱性溶液中再与显色剂麝香草酚反应,生成橙红色偶氮染料。

反应过程如下:重氮化反应:显色反应:重氮+麝香草酚偶氮偶氮颜料的深浅与磺胺的浓度有关,可用光电比色法测出其光密度。

通过与标准品光密度的比较及运算,可推算出磺胺药的血药浓度。

计算公式如下:器材:兔手术台,手术器械,72-2型分光光度计,离心机及试管,吸管,滴管药品:4%磺胺嘧啶钠,5%三氯醋酸,0.5%,0.5%麝香草酚(用20%新鲜配制),肝素动物:家兔方法:1、取家兔一只,由耳缘静脉注射4%磺胺嘧啶钠2.5,记录给药时间。

2、静脉注射肝素750抗凝,于给药磺胺嘧啶钠后30分钟及1小时,从对侧耳缘静脉各抽血5(分别称为侧1、侧2)分别置于烧杯中,抽血前用肝素湿润针管抗凝。

3、用1注射器抽取上述血液各,立即置于预先盛有5%三氯醋酸(提供酸性条件并可使血液中蛋白质沉淀)5的试管中,充分摇匀,5后经1500离心5,然后取上清液1.5标记待用。

药物半衰期的计算公式

药物半衰期的计算公式

药物半衰期的计算公式药物半衰期一般可称作生物半效期或者是生物半衰期,那么药物半衰期的计算公式你知道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药物半衰期的计算公式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药物半衰期的计算公式药物半衰期(t1/2表示)的计算公式为: t1/2=0.693/k,其中k为消除速度常数。

只要求得某一药的K值,即可按上式计算出该药物的体内半衰期。

例如某药服用2小时后的血药浓度为25ug%,5小时后血药浓度为19ug%,则该药物的消除速率常数K=(Inco-Inc)/t=(In25-In19)/(5-2)=0.091h。

该药物的半衰期t1/2=0.693/k=7.6小时。

知道药物半衰期后,就可以适当参考半衰期的长短指导临床用药。

如庆大霉素在正常人的半衰期为1.798±0.419小时。

通过计算合理药用剂量方案,对于肾功基本正常的人,应为每日三次,每次肌注1.5mg/kg,这样句使药物在血中保持有效治疗浓度,也不会发生严重副反应,达到最好治疗效果。

药物半衰期的作用药物半衰期能够指导合理配伍在临床上可以利用药物半衰期对药物间配伍进行合理指导,比如说三磺合剂(小儿用)因为共包含三种半衰期不同的磺胺,如果儿童多次服药,很容易导致儿童出现毒副反应,由于副作用大现已淘汰;又比如说TMP药物半衰期一般在10h左右,半衰期时间近似于磺胺甲恶唑(SMZ),再加上TMP与SMZ药物血药浓度、吸收以及排泄高峰到达时间和药物半衰期时间保持一致[3-4] ,所以可将这二者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

药物半衰期能够确定给药间隔现在临床医学一般会使用多次给药方式来提高药物疗效、维持血液中药物有效浓度,而药物给药次数以及间隔时间一般会通过药物半衰期来判断。

根据临床经验大多数药物给药间隔时间一般是药物半衰期,但也有例外,像洋地黄类以及地高辛类药物由于治疗剂量以及中毒剂量间隔非常狭窄,给药间隔时间需略小于t1/2。

如果药物半衰期比较短,而且治疗指数小,像去甲肾上腺素给药方法一定要选择静脉滴注方法,又比如青霉素G类药物由于半衰期一般为30min~1h,没有毒性,所以能够大剂量给药或者是给药间隔可以稍微超过半衰期间隔,这样能够达到更好疗效。

《半衰期》 知识清单

《半衰期》 知识清单

《半衰期》知识清单一、什么是半衰期半衰期,简单来说,就是指某种物质的量减少到初始量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这个概念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以放射性物质为例,它们会自发地发生衰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原子核会逐渐转变为其他原子核,同时释放出各种射线。

而半衰期就是衡量这种衰变过程快慢的一个重要指标。

比如,某一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 10 天,那么在 10 天后,其初始量的一半就会发生衰变。

再过 10 天,剩下的一半中的一半又会衰变,依此类推。

二、半衰期的特点1、固定性半衰期对于特定的物质是一个固定的值,它不会因为外界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比如温度、压力、化学反应等通常都不会影响物质的半衰期。

2、随机性在单个原子的层面上,衰变的发生是随机的,我们无法准确预测某个具体的原子何时会发生衰变。

但从大量原子的整体来看,其衰变的规律符合半衰期的特征。

3、广泛应用半衰期不仅在核物理学中用于研究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还在医学、考古学、地质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半衰期在不同领域的应用1、核物理学在核反应堆的设计和运行中,了解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对于控制核反应的速率、确保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对半衰期的研究,科学家能够预测放射性废物的衰变情况,从而制定合理的处理和储存方案。

2、医学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碘-131常用于治疗甲状腺疾病,其半衰期约为 8 天。

医生可以根据半衰期来计算合适的给药剂量和时间间隔,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对患者的副作用。

在医学成像方面,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氟-18 的半衰期约为 110 分钟。

这使得在短时间内能够完成成像,同时又能保证放射性物质在体内的残留量相对较少。

3、考古学碳-14 测年法是考古学中常用的一种测定年代的方法。

生物体在活着的时候会不断吸收碳-14,而在死亡后,碳-14 的含量会因为衰变而逐渐减少。

通过测量样本中剩余碳-14 的含量,并结合其半衰期(约5730 年),就可以估算出生物体死亡的时间,从而推断出文物或遗址的年代。

2021年执业药师考试:药学计算公式汇总

2021年执业药师考试:药学计算公式汇总

2021年执业药师考试:药学计算公式汇总01、生物半衰期表示药物从体内消除的快慢,代谢快、排泄快的药物,其t1/2小;代谢慢、排泄慢的药物,其t1/2大。

●公式t1/2=0.693/k举例:某药按一级速率过程消除,消除速度常数K=0.095h-1,则该药半衰期t1/2为A.8.0hB.7.3hC.5.5hD.4.0hE.3.7h答案:B解析:t1/2=0.693/k,直接带入数值计算,t1/2=0.693/0.095h-1=7.3h。

02、表观分布容积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用“V”表示。

可以设想为体内的药物按血浆浓度分布时,所需要体液的理论容积。

●公式V=X/C公式中,X为体内药物量,V是表观分布容积,C是血药浓度。

举例:静脉注射某药,X0=60mg,若初始血药浓度为15μg/ml,其表观分布容积V是:A.0.25LB.2.5LC.4LD.15LE.40L答案:C解析:V=X/C,直接带入数值计算,V=60/15=4L。

03、稳态血药浓度静滴时,血药浓度趋近于一个恒定水平,体内药物的消除速度等于药物的输入速度。

用Css表示。

●公式Css=k0/kV04、负荷剂量在静脉滴注之初,血药浓度距稳态浓度的差距很大,药物的半衰期如大于0.5小时,刚达稳态的95%,就需要2.16小时以上。

为此,在滴注开始时,需要静注一个负荷剂量,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或接近Css,继之以静脉滴注来维持该浓度。

负荷剂量亦称为首剂量。

●公式X0=CssV举例:注射用美洛西林/舒巴坦、规格1.25(美洛西林1.0g,舒巴坦0.25g)。

成人静脉符合单室模型。

美洛西林表观分布容积V=0.5L/Kg。

体重60Kg患者用此药进行呼吸系统感染治疗,希望美洛西林/舒巴坦可达到0.1g/L,需给美洛西林/舒巴坦的负荷剂量为A.1.25g(1瓶)B.2.5g(2瓶)C.3.75g(3瓶)D.5.0g(4瓶)E.6.25g(5瓶)答案:C解析:负荷剂量X0=CssV=0.1g/L×0.5L/Kg×60Kg=3.0g3×1.25=3.75g05、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与程度。

什么是药物半衰期,药物半衰期的注意事项

什么是药物半衰期,药物半衰期的注意事项

什么是药物半衰期,药物半衰期的注意事项篇一: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10002)蔡明虹谈恒山李金恒药物半衰期(t1/2)有称生物半衰期与生物半效期,指血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时所需的时间。

消除相半衰期是指药物进入末端相的药物半衰期,通常用t1/2(一房室模型)、t1/2(二房室模型)t1/2(三房室模型)来表示。

由于药物消除相半衰期在合理用药中的重要地位,其越来越被临床医师认识、接纳、重视。

1通过消除相半衰期可预知体内药物的变化轨迹1.1一次性用药或长期用药停药后5个t1/2(指消除相半衰期以下同),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已消除95% ,也就是说此时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已基本消除,没有特殊病理,生理等因素造成t1/2的明显改变的话,就没有监测血药浓度的必要,如氨茶碱停药3d[t1/2(8±12h)],地高辛停药10d[t1/2(36~51)h]。

若患者停药时间小于5个半衰期突然发病,此时加用静脉负荷用药需注意用量,用药速度不易过快,否则非常容易引起药物的中毒。

1.2连续用药达7个消除相t1/2,血药浓度可达99%稳态。

也就是说此时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已基本达到一个稳定状态。

这时监测血药浓度,对长期用药的患者来说,最具有价值。

医、药工作者可根据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给患者调整一个比较理想的用药方案。

如某患者服氨茶碱0.1g,1次/ 8h,共3d 后测得茶碱血浓度为6ug/ml,患者肝、肾功能稳定,无增减用药的话,即可改用药方案为氨茶碱0.2g,1次8h。

若患者病情严重,多脏器衰竭,药物品种用的较多,其中不乏有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最好在用药2~3个t1/2时即监测血药浓度,如此时血药浓度已达治疗范围,说明患者t1/2较长,用药量偏大,需立即减量应用,否则稳态时会造成药物中毒。

等到药物达稳态时再复测一次血药浓度,同时,测肝、肾功能,这样可使医药工作者心中有数。

如患者病情不稳定,特别是肝、肾、心脏等功能变化较大,此时患者药物半衰期往往处在动态变化之中,需随时监测血药浓度,方可保证用药方案的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