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宋辽金元史研究重要学者一览表

合集下载

20世纪金宋关系史论著目录——建国前陈俊达

20世纪金宋关系史论著目录——建国前陈俊达

陈俊达,隋昕言(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吉林长春 130012)摘要:据不完全统计,1911至1949年间共出版、发表涉及金宋关系史著作、论文205余部、篇,其中著作49部,论文156余篇。

目录分为著作、史料与文献、金宋和战、经济交流、人物、其他6类。

关键词:金宋关系史;著作;论文;目录;建国前中图分类号:K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0-0271-05一、著作专著1.《岳飞》,孙毓修著,商务印书馆,1917年。

2.《宋岳鄂王年谱六卷卷首末各一卷》,钱汝雯著,卢永祥刊本,1924年。

3.《模范军人第六册:韩世忠、刘锜事略》,孙毓修编著,商务印书馆,1925年。

4.《稼轩先生年谱》,陈思著,辽海书社辽海丛书本,1931—1934年。

5.《岳飞及其他》,顾一樵著,新月书店,1932年。

6.《岳武穆》,管雪斋著,白凤轩,1933年。

7.《中国军神岳武穆》,无梦、易正纲著,上海汗血书店,1935年。

8.《岳飞》,范作乘著,中华书局,1935年。

9.《宋之外交》,谢诒徵著,上海大东书局,1935年。

10.《陈亮年谱及<宋史>陈亮传考证》,何格恩著,中华书局,1935年。

11.《陈亮年谱》,童振福著,商务印书馆,1936年。

12.《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黄现璠著,商务印书馆,1936年。

13.《岳飞之死》,谷剑尘著,中华书局发行所,1936年。

14.《岳飞》,章依萍著,上海儿童书局,1936年。

15.《辛稼轩先生年谱》,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本,1936年。

16.《宋史忠义传王稟补传》,王国维著,上海仓圣明智大学,1936年。

17.《南渡》,陈树霖著,桂林前导书局,1937年。

18.《岳飞抗金救国》,褚应瑞著,上海民众书店,1939年。

19.《陈龙川年谱》,颜虚心著,重庆商务印书馆,1940年。

20.《陈龙川先生年谱长编三卷》,颜虚心著,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

辽代外交中书籍流通论文

辽代外交中书籍流通论文

辽代外交中的书籍流通作者简介:张儒婷(1982-),女,辽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专业方向:宋辽金元史。

【摘要】书籍作为文化的承载品和传播媒介,其流通种类和方向能够客观的反映当时文化的发源地、集散地和流传情况。

辽朝作为东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多民族统一政权,外交活动中的书籍流通能够比较准确的反映出辽代文化的发展程度和传播方向。

本文即通过对典籍的种类和流通情况的考察,分析辽代文化散播与吸收的种类和特点,并探讨宋辽之间典籍流通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书籍流通;北宋;辽朝;佛经【中图分类号】k2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1)11-0029-02辽朝作为十到十二世纪前叶活跃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不但改变了当时中国的军事和外交格局,也对加强东北亚及中西经济和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少贡献。

虽然遍布史籍的材料和今人的研究成果大多以探讨政治往来和战争为主,但穿插其间的文化传播内容依然不容忽视。

书籍是以文字的方式记录和传播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即欲通过对辽代外交往来中书籍的多向流通来探寻辽代对于文化的吸收与传播的相关问题。

1 佛教典籍的流通十到十二世纪前叶,佛教在东亚地区的传播非常广泛,当时的北宋、辽和西夏等政权以及周边少数民族对于佛教的态度都非常宽容,信奉者颇多。

宋太宗设译经院[1]和宋真宗至兴国寺传法院观新译佛经[2]都是佛教被时人所接受的写照。

佛教的兴盛不仅表现在其发展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可,甚至受到重视,还表现在佛教典籍的交流已经成为当时政权交流中文化流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仁宗景祐元年(1034),北宋曾赐予西平王赵元昊佛经;嘉祐七年(1062),西夏国主李谅祚向北宋进贡马匹并求赐书,仁宗下诏赐予九经,并还其马。

[3]当时的辽朝对于佛教也非常推崇,信奉程度与周边政权和民族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在当时,即使在中国历史上也颇为有名。

各代皇帝或小或大规模的“饭僧”活动时有发生,史料之中不乏记载,后世甚至有“辽以释废”的说法,足可见佛教对辽代政治和社会的影响之大。

20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宋朝断代史编撰研究

20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宋朝断代史编撰研究

20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宋朝断代史编撰研究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宋朝断代史编撰研究姓名:戴忠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指导教师:王嘉川20100501摘要世纪是中国采史研究取得重人进展的时期,实现了从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转变,进而再向马克思主义史学转变的过程,出现了许多的学术专家和学术专著,建立起现代的宋史研究体系。

总结同顾中国宋史研究的现代化进程,其意义极为重大。

本文力幽对世纪以来的采朝断代史编撰历程进行理论性的探索与研究,通过对不同阶段宋朝断代史编撰著作的研究,分析其史学思想、史学方法以及史料运用等情况,总结宋朝断代史编撰研究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尝试着提出改进研究的方法,为今后的同类研究提供借鉴。

世纪上半期的宋朝断代史编撰著作主要有邓之诚编著的《宋辽金夏元史》、金毓黼编菥的《宋辽金史》第一册、张孟伦编著的《宋代兴亡史》,这些专著主要以政治、制度为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很少涉及,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宋朝断代史均为政治专题史。

世纪‘二期,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宋史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就宋朝断代史编撰而言,年代有邓之诚修订的《中华二千年史》卷四《宋辽金夏元》;年代主要出版了邓广铭《中国史纲要?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第一次建立了辽宋金元史的教材体系,奠定了此后宋朝断代史编撰的基本格局。

随后的“文革”十年,鲜有相关著作出版。

年代以来,宋史的研究领域得到了扩大和深入,发表了众多的著作,无论就研究的深度或广度而言,都有很大的进展。

主要有周宝珠、陈振主编的《简明宋史》,这是年以后中国大陆正式出版的第一部断代宋史。

随后出版的是杨树森等编著的《辽宋夏金元史》,这是一部入学历史系自学川部,特点之一就是每章均有学习指导,便于自学。

何忠礼、徐吉军著《南宋史稿》是目前唯一一部止式出版的南宋史专著。

陈振所菥《宋史》是世纪以来的第一本断代史宋史专著,体例更完善,内容更详细。

中国古代文化中心南移突出表现为教育轴心南移。

中国古代文化中心南移突出表现为教育轴心南移。

中国古代文化中心南移突出表现为教育轴心南移。

(1)先秦及秦汉时期。

教育轴心明显地处于黄河中、下游。

该地区教育名人(26人)占统计总数(29人)的89%。

其中山东、河南教育名家密集,占总数的50%。

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广大地区仅有3人。

此期孔、孟、荀、墨等诸子百家及其私学绝大部分居于北方。

如孔子主要施教于鲁及其周游讲学之地卫、陈、曹、宋、郑、蔡等国均在黄河流域。

荀子在赵国讲学授徒,曾游学于齐稷下学宫,“三为祭酒”,及楚、秦等国,其弟子韩非、李斯皆著名于秦。

墨子于宋,大办私学等等。

及汉代董仲舒等发扬儒学取得“独尊”地位,作为其主流的经学,无论是今文经学的代表董仲舒,还是古文经学的代表马融、郑玄,均是北方人。

兴太学,设五经博士于京都长安,这也无疑进一步稳固了北方的教育轴心地位。

(2)隋唐时期。

位于长江下游的浙江、江苏教育名家此时大大增加。

此期笔者统计教育名人约64人。

江苏、浙江两省15人占24%,整个长江流域增至19人占30%,珠江流域也有1人。

与前相比,教育名人的分布呈发散状,分布于12个省区,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

黄河流域的教育主导地位虽有削弱但仍占首位。

这与隋唐疆域拓展和经济文化较大范围的繁荣紧密相关。

(3)宋金时期。

初步统计教育名人为86人,以长江为界,恰好南北各占43人,在上一时期基础上,北消南长而呈均衡态势。

况且南宋建都江南,加之北方战乱频繁,各方资财遭受破坏,此消彼长,教育南北均势,势在必然。

以当时兴盛的理学教育表现最为明显,其四派的代表人物的地理分布刚好南北各半:濂学代表周敦颐(湖南),闽学代表朱熹(福建),洛学代表二程(洛阳),关学代表张载(陕西)。

(4)元明时期。

教育名人76人,北方16人占21%,南方60人占79%,南方优势确立,此期教育轴心已经转移至江南。

元代北方人才因南逃而凋零,南方因地处边远,各方限制较少而兴盛。

如著名的苏湖教学法,明代王守仁以及以反传统面目出现的王艮、李贽,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学东浙之风,及一大批知识分子,如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等科学、教育家和顾炎武、黄宗羲等启蒙思想家均出于南方。

虞集与元代南方道教的相互影响

虞集与元代南方道教的相互影响

虞集与元代南方道教的相互影响蒙元前期,全真道成为北方十分显赫的大道派。

但元灭南宋以后,逐渐把扶植道教的重点转向南方的正一道,从而使其发展后来居上,超过包括全真道在内的其他道派。

以正一道为代表的南方道教,在政治上取得尊崇显贵地位的同时表现出明显的文人化与儒学化倾向。

而元室扶持道教的政策及当时整个社会思潮兼容并蓄的形势,又使这一时期的文人士大夫对道教抱有接受和认同的态度。

这两个方面互相作用,致使元代中后期的文入学士与南方道教关系甚为密切。

一时间,文儒与道流交往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直接、间接涉及道教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

而虞集在这一文士与道教双向互动的潮流中,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中国文人一般不把宗教作为一种信仰,而只当作一种知识或学问来对待,元代文人也是如此。

当然,如果这知识或学问本身富有魅力,能够使自命清高的知识群体心仪折服,它也就一定能对这一群体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而元代南方道教实际并不具备这个对士人产生深切影响的条件。

南方道教的符篆印剑、斋醮祈禳本不适合士大夫阶层的口味,即使它在元代趋于显盛,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儒学化倾向后,在理论上也少有建树。

南方道教真正吸引士大夫注意的是其政治上的尊崇地位和思想上的儒学化倾向。

一个理论思想贫乏的教派是不可能真正对社会的知识阶层产生深刻的思想影响的。

因而从历史上说,尽管元代中后期道流与士流的深相结纳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而颇为后世所瞩目,但道教对文人学士的影响却多停留在浅表层次上,其思想并未深入士大夫的灵魂深处。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似乎不如有着精致的宗教哲学、高超的思辨艺术、玄妙的形上思维的佛教深远。

由于元代文人功利性的宗教态度与元代南方道教自身理论的贫乏两方面的原因,南方道教对虞集的影响亦呈表层化的特征。

南方道教对虞集学术思想、文艺思想的影响微乎其微,对虞集最为直接的影响则表现在创作题材上。

现存虞集的《道园学古录》和《道园遗稿》中保存了为数甚多的题赠道士之作、题记名山宫观圣物之作以及宫观碑记、道士道行记和斋醮青词等有关道教的作品。

近六十年来的辽金史学研究

近六十年来的辽金史学研究

辽金史研究辽金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较为特殊的一个时期,辽金政权是由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和女真为主建立的,因此反映这两个政权历史的辽金史学也颇具民族特色,是中国史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

本文试就1949年以来辽金时期史学的发展作简要综述。

一、关于辽金史学的综合研究1.中国史学史著作对辽金史学的研究从史学史的角度对辽金史学作综合的研究,重要的成果主要有如下几部:金毓黻的《中国史学史》(1957年商务印书馆修订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重印本)对辽金史学的研究包括在第六章《唐宋以来设馆修史之始末》和第七章《唐宋以来之私修诸史》之中。

金毓黻先生肯定了辽金两朝的史学成就,包括《辽实录》、《金实录》和金朝所修的《辽史》等。

刘节的《中国史学史稿》(中州书画社1982年出版)共分十九个专题,其中有“辽金元明史学概观”专题。

作者虽然认为辽金的史官制度与宋代大体相同,史学派别也没有什么特点,却也表列了辽金实录的修订情况,并简要介绍了辽金两朝官府所修史书。

宋衍申主编、汪受宽副主编的《中国史学史纲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在其《封建史学的鼎盛》一章里讲了宋辽金元史学,其中作了这样的评述:“辽、金、元三朝史学,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到鼎盛期所体现的多民族史学吸收融合的一部分。

”该书有关辽金史学,不仅剖析了两朝修史制度的因革,而且在记述《辽史》、《金史》编修过程时,简述了辽金官修和私修史书以及野史笔记的情况,指出辽金与元朝史学承继唐宋史学的传统和丰富中国史学内容的民族特色。

瞿林东先生所著《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出版)有关辽金史学集中于第五章《历史意识与史学意识的深化———宋辽金史学》。

作者以《辽金史学的民族特色及其对多民族国家历史文化的认同》为标题分六个方面(辽代史学的民族特色、辽代史学在政治活动中的作用、辽代史学与民族融合、金代史学与科举考试、纂修实录和编撰《辽史》、金代末年的史学成就)比较系统地探讨了辽金的史官制度、史学活动、史学与政治的关系,以及史学的成就,突出强调了辽金史学的时代特点,即民族特色和对多民族国家历史文化的认同。

中国史研究动态》目录 (1994-2004)

中国史研究动态》目录 (1994-2004)

《中国史研究动态》目录(1994-2004)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范文澜与中国史学会蔡美彪1994/012 八十年代以来魏晋南北朝军事制度史研究概述侯旭东1994/013 近年来宋代婚姻问题研究综述肖怀安1994/014 宋史学者宋晞介绍彝民1994/015 郑州商城与殷商文明国际研讨会纪要胡振宇1994/016 纪念商鸿逵教授逝世十周年座谈会召开晓丽1994/017 评《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程喜霖1994/018 地域文化研究的新成果──—《齐文化丛书》即将编纂出版王志民1994/019 评《唐代国库制度》孙永如1994/0110 一部齐文化研究的开创性力作──《齐文化概论》评介珂文1994/0111 读《赵普评传》任崇岳1994/0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3年先秦史研究概况胡振宇1994/022 近年来诸子思想研究综述付文龙1994/023 近年来蜀道及石门石刻研究概述冯岁平1994/024 本世纪以来南汉史研究概述张金铣1994/025 黄宽重陈智超1994/026 昆明首届郑和研究国际会议讨论综述马兴东1994/027 “全国徽学学术讨论会暨徽学研究与黄山建设关系研究会”在屯溪召开晓文1994/028 十六国国别史的一部力作──《前秦史》评价朱大渭1994/029 《中国人口发展史》评介李恩军1994/0210 《秦汉军制史论》出版志文1994/0211 《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简介华林甫1994/0212 《顺治帝》出版沁泉1994/02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对三星堆文明─古蜀文明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曲玉缘1994/032 十年来赵国历史文化研究之回顾田卫平, 崔向东1994/033 中国十九世纪中叶以前中日关系史研究综述刁书仁1994/034 中国徽学学术讨论会述评陈柯云1994/035 读《周代礼俗研究》孟世凯1994/036 中国学术文化史研究的力作──《浙东学派研究》评述徐吉军1994/037 《养民》──一部清代经济史研究力作舒洵1994/03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史学应用高科技的前景陈智超1994/042 日本八十年代以来明清史研究的新潮流栾成显1994/043 1993年清史研究概况李世愉, 李尚英1994/044 开封犹太人被同化原因研究综述张倩红1994/045 杜正胜王健文台湾成功大学1994/046 周史研究的一部力作─—读葛志毅著《周代分封制度研究》林原1994/047 一部系统总结中国简牍学研究的新著─—《中国简牍学综论》评介谢重光1994/048 《中国僧官制度史》评介曹旅宁1994/04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依然是警钟──重读《甲申三百年祭》王戎笙1994/052 近年来研究清代文化史著作概述陈利媛1994/053 近十余年云南少数民族族源研究综述胡阳全1994/054 日本的唐史研究──近年来的动向池田温, 秦欣1994/055 《魏晋南北朝史论稿》评介梁满仓1994/056 读《西域地理图说注》马大正1994/05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中国家族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徐扬杰1994/062 1993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何田, 先武1994/063 韩国的中国史学史研究动向李润和1994/064 评介《简帛研究》于振波1994/065 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的总结性著作─—《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评介田静1994/066 魏孝文帝研究的新成果─—《魏孝文帝传》评介朱大渭1994/067 一部研究北宋开封的力作王曾瑜1994/068 评《朱元璋研究》张显清1994/069 《清代典制》读后定宜庄1994/06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历代关于《国语》作者问题的不同意见综述谭家健1994/072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研究综述程存洁1994/073 1993年明史研究概况万明1994/074 评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研讨会述要申汇1994/075 纪念李自成进京350周年暨《甲申三百年祭》发表5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米脂召开孙颖1994/076 1991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殷、周、春秋)艾廉莹1994/077 隋唐史研究的重要成果──《隋唐史论集》简介李斌城1994/078 《中国100系列丛书》评介罗炳良1994/079 吕翼仁先生病逝上海李永圻1994/07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两年来史学史研究鸟瞰吴怀棋1994/082 十多年来西南丝绸之路研究综述梁州1994/083 汉代医学简的价值及其研究沈颂金1994/084 “海上丝绸之路与伊斯兰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要郑一钧1994/085 明清以降东北亚区域经济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研讨会纪要古月1994/086 1991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战国、秦汉)艾廉莹1994/087 毛泽东历史观的形成与影响──读《毛泽东与中国史学》王震中1994/088 读《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郭松义1994/089 评《神秘文化:谶讳文化新探》晋文1994/0810 中国商人阶层研究的新构架王振忠1994/08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3年秦汉史研究综述卜宪群, 潘少平1994/092 建国以来反秦王朝斗争研究综述吴仰湘1994/093 中日两国学者研究秦简《日书》述评沈颂金1994/094 “东亚传统文化国际会议”在日本福冈举行黄宣民1994/095 夏后氏居于古河济之间考沈长云1994/096 帛书《周易》的几点研究李学勤1994/097 论秦汉统一的地理基础葛益雄1994/098 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征朱大渭1994/099 《隆中对》新考王延武1994/0910 明代的秘密社会与天地会的渊源陈宝良1994/0911 论明清在华耶稣会财务经济康志杰1994/0912 乾隆嗣位问题郭成康1994/0913 天地会创始人及起会年代考证曾五岳1994/0914 秦史研究的重要文献─—《睡虎地秦墓竹简》张俊民1994/0915 评《三国经济史》朱大渭1994/0916 马植杰著《三国史》出版毅国1994/09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3年历史地理研究概述华林甫1994/102 1993年元史研究概况张金铣, 吴海涛1994/103 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筹备情况简报1994/104 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六届年会述要刘复生1994/105 朱熹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综述乐文华1994/106 介绍台湾一份历史刊物《新史学》吕端1994/107 1991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魏晋南北朝)艾廉莹1994/108 简评《闭关与开放:中国封建晚期对外关系研究》楚秦1994/109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评介弱水1994/10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从“西方中心论”到“中国中心观”──当代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张铠1994/112 西方汉学对中国典籍的研究──介绍《古代中国典籍导读》李学勤1994/113 国际汉学领域的一支新军──访法国远东科技史研究组郭正忠1994/114 最近五年以来美国《古代中国》上的学术成果夏含夷1994/115 西方汉学的重要成果──读《剑桥中国史》有感胡志宏1994/116 法国汉学界三部重要历史著作简介楚天舒1994/1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陈直与秦汉砖陶研究周天游1994/122 1993年隋唐五代史研究概况牛来颖1994/123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内容综述李鸿宾1994/124 全国第八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综述李兴斌1994/125 黄一农张淑女1994/126 1991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隋、唐)艾廉莹1994/127 吴文化研究的新成果─—评《吴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唐茂松1994/128 《清代商业史》评介杨凤兰1994/129 《旅日高僧东皋心越诗文集》出版周用宜1994/121995年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谢弗与《撒马尔罕的金桃》吴玉贵1995/012 汉光武帝刘秀研究综述区永圻1995/013 1993年宋史研究概况张彤1995/014 儒学的历史回顾与21世纪瞻望──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与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综述马彪1995/015 先秦史暨巴蜀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张金岭1995/016 枣阳市隆重举办刘秀诞辰二千周年纪念活动王辉鄂1995/017 1991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五代、宋、元)艾廉莹1995/018 评《宋代商业信用研究》高聪明1995/0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关于古代文明起源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王震中1995/022 国际学术思潮与美国的中国史研究张铠1995/023 东林党与东林学派研讨会综述1995/024 1991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明、清)艾廉莹1995/025 从混沌中探寻有序─—读《清代皇族人口行为和社会环境》一书姜涛1995/026 《商代地理概论》评介陈绍棣1995/027 《宋代皇亲与政治》评介游彪1995/028 一部颇具特色的商人研究著作──《中国十大商帮》评介曹天生1995/029 《清肇祖传》评介战继发1995/02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剑桥大学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张国刚1995/032 二战以来法兰西学院的中国学研究严武1995/033 近四十余年来海峡两岸和亲研究述评崔明德1995/034 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综述江梧桐1995/035 读《清代洪门史》─—《清代洪门史》序何龄修1995/036 《谢太傅安石纪念论文集》金戈1995/037 《宋史丛论》东文1995/038 《蒙元史新研》东文1995/03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4年先秦史研究概况胡振宇1995/042 本世纪来关于秦汉古象郡的争论敬轩1995/043 法国学者近年来对中学西渐的研究(专著部分上)耿昇1995/044 “民众时代”与西方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李俊清, 解亚红1995/045 一部凝聚学识和阅历的力作──《历史理性批判散论》评介沈定平1995/046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收藏整理徽州千年契约文书曲翰章1995/047 读安作障先生主编之《中国古代史料学》高敏1995/048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的重要成果──《唐代科举制度研究》评介王承文1995/04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美中贸易与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奠基(殖民时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张铠1995/052 《国际汉学》第1辑出版每文1995/053 1993—1994年辽金史研究概述吴海涛1995/054 中韩东亚史研讨会综述李治安1995/055 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李斌城1995/056 法国学者近年来对中学西渐的研究(专著部分中)耿1995/057 探寻文明起源轨迹的一个全新视野──读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王仁湘1995/058 封建赋税制度研究的力作──读周国林《战国迄唐田租制度研究》吴琦1995/059 《陈垣教授诞生百一十周年纪念文集》出版发行陈应潮1995/0510 《北京通史》华文1995/0511 《魏孝文帝传》华文1995/0512 《西北民族史与察合台汗国史研究》华文1995/05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80年代以来的中国古代军事历史研究童超1995/062 1994年秦汉史研究综述于振波1995/063 1992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殷、周、春秋)艾廉莹1995/064 日本学术界关于从宋至清佃户、奴婢、雇工人在法律上身份的讨论冯佐哲1995/065 徽学研究的新动向─—“首届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综述曹天生1995/066 社会政治史研究的新尝试─—赵世瑜《吏与中国传统社会》读后宁欣1995/067 《成吉思汗全传》评介骆子昕1995/06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美国中国史研究专业队伍的形成及其史学成就(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张铠1995/072 1994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少卫, 先武1995/073 1994年中亚史研究综述贾依肯1995/074 历史的道路和历史学的道路──读何兹全先生《历史学的突破、创新和普及》王子今1995/07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中国史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纪要1995/082 牛津大学中国学的变迁杨国桢1995/083 1994年明史研究概况万明1995/084 悼念日本的中国学权威平冈武夫先生刘起1995/085 1992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战国、秦汉)1995/086 丝绸之路与中亚文明──《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读后曹旅宁1995/087 再现一代枭雄的完整形象──评余同元著《张献忠》张海鹏, 周晓光1995/088 《宋蒙(元)关系史》──一部宏观研究宋蒙(元)关系的力作魏志江1995/08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二十年大陆秦史研究评述黄留珠1995/092 1994年清史研究概况李尚英1995/093 国内粟特研究综述程越1995/094 关于古象郡地望问题争论的补述木子1995/095 法国学者对中学西渐的研究(专著部分下)耿昇1995/096 一部富有新意的人物传记──评崔明德新著《李陵》孟祥才1995/09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二十年大陆秦文化研究评述黄留珠1995/102 1993年以来中国人口史研究概述侯春燕1995/103 1994年元史研究概况吴海涛1995/104 对《剑桥大学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一文的补正王小甫1995/105 1992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魏晋南北朝)艾廉莹1995/106 《六朝经济史》评介李天石1995/10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4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华林甫1995/112 南越国史研究概述王川1995/113 海峡两岸“传统社会与当代中国社会史”学术研讨会综述定宜庄1995/114 第六届中国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安徽凤阳举行林金树1995/115 辽金西夏史学术研究会侧记1995/116 宋刻《续资治通鉴长编》影印本序陈智超1995/1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4年隋唐五代史研究概况牛来颖1995/122 1994年宋史研究概况张彤1995/123 近年明清中外文化交流研究述评陈伟明1995/124 第18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蒙特利尔举行耿昇1995/125 全国首届涿鹿黄帝、炎帝、蚩尤三祖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宋镇豪1995/126 首届长江文化暨楚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纪实胡振宇1995/127 我国首次举办邮驿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文启正1995/128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江梧桐1995/129 读王志民著《齐文化论稿》林原1995/121996年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法国学者对丝绸之路的研究1996/012 近年来先秦巴蜀文化研究一瞥1996/013 1990-1994年国内黄宗羲研究综述1996/014 纪念黄宗羲逝世三百周年学术讨论会在浙江召开1996/015 1992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隋、唐)1996/016 韩国史学界朱元璋研究述评1996/017 《刘邦新传》评介1996/018 《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1996/0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鹤间和幸教授与秦代史的再构成1996/022 近年来中国古代城市研究的新进展1996/023 近年来关于“殷人航渡美洲”问题的研究述评1996/024 杜维运和中西史学比较研究1996/025 中村璋八与《五行大义》研究1996/026 读《胡族习俗与隋唐风韵》1996/027 《明清史散论》出版发行1996/02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80年代以来南宋浙东事功学派研究概述1996/032 历史城市学的崛起1996/033 当代中国学术思潮的方法论批判1996/034 自然科学与人文5 从“史官史学”走向“史家史学”:当代中国历史学家角色的转换1996/036 回顾与展望:历史学的命运和机遇1996/037 1992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五代、宋、元)1996/038 关于剑桥大学中国学研究的若干说明1996/039 读《中日关系史考》1996/0310 《宋代司法制度》评介1996/0311 评张荣芳《秦汉史论集(外三篇)》1996/03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从《唐研究》(第一卷)看当前唐代研究动态1996/042 80年代以来魏晋南北朝大族个案研究综述1996/043 1995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1996/044 日本有关元代法制史研究概述1996/045 1992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明、清)1996/046 读韩著《宋代农业地理》1996/047 读韩国学者卢启铉的《丽蒙外交史》1996/048 《明遗民录汇辑》出版1996/04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最近十年来《水经注》研究概述1996/052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问题研究综述1996/053 1949年以后的国内南唐史研究状况及考古发现1996/054 评日本学者平势隆郎所著《新编史记东周年表》1996/055 日本文部省1989-1993年科学研究费(一般研究类)资助的中国历史文化研究课题介绍6 关文发、颜广文新著《明代政治制度研究》评介1996/057 《泉州海外交通史略》1996/058 《明清专制支配の史的构造》1996/059 《西域文化史》即将出版1996/05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十余年中国历代王朝民族政策研究概述1996/062 西域和卓家族研究概况1996/063 1995年辽金元史研究概述1996/064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述评1996/065 对“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观点的反思1996/066 礼法社会的政治秩序1996/067 水利灌溉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1996/068 区域性历史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1996/069 刘福通学术研讨会在安徽界首召开1996/0610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研究的力作1996/0611 《斯坦因所获吐鲁番文书研究》评介1996/0612 一部富有开拓精神的学术专著1996/0613 《黄河故道考辨》一书出版1996/06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年儒学研究的热点及问题张海晏1996/072 1995年中亚史研究综述贾依肯3 近五年来西藏古代史研究概况王献军1996/074 六朝隋唐时期地域社会研究动向伊藤宏明, 秦欣译1996/075 《唐代财政史稿》(上卷)简评方茗1996/07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中国回回天文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陈占山1996/082 中国古代股份经济制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刘秋根1996/083 1995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华林甫1996/084 “纪念王仲荦教授学术座谈会”在京举行刘统1996/085 “诸葛亮躬耕地学术座谈会”在京举行吴彤1996/086 《长江文化史》座谈会述要汉言1996/087 台湾史学家翁同文和他的学术成就祝瑞开, 吴松弟1996/088 评介《史之心旅》薛池1996/089 一部有开拓意义的史学著作——评《中国学案史》吴怀祺1996/0810 一部别开生面的中外关系史著作晁中辰1996/0811 中国边疆历史研究的新成果——《西北民族史与察合台汗国史研究》简介王东平1996/08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6世纪葡萄牙的中国观吴志良澳门基金会1996/092 1995年国内秦汉史研究综述卜宪群1996/093 1980年以来国内明清社会救济史研究综述余新忠1996/094 韩国“国际甲骨学学术讨论会”述要丁一1996/095 视野广阔新意迭出——《唐代民族与文化新论》述评孟祥才1996/096 珠联璧合的宋代市场网络研究——林文勋、龙登高的两本专著片说邢铁1996/097 《抛引集》简介吉成名1996/098 《利玛窦与中国》出版苏雯1996/09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二十年刘乐贤1996/102 夏商周三族起源研究述评张国硕1996/103 1995年明史研究概况张宪博1996/104 藏区政教合一制研究综述王献军1996/105 三国史籍整理研究的可喜成果——评《三国志注译》陈玉屏1996/106 《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评介杨倩描1996/107 日本陆续出版松丸道雄等著名学者主编的五卷本《中国史》旭东1996/10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年来传教士与西画东渐研究评述莫小也1996/112 建国以来关于淝水之战、前秦政权研究述评崔明德, 赵志坚1996/113 1995年清史研究概况杨珍1996/114 儒家教育理念与人类文明国际研讨会纪要朱汉民1996/115 《旅日高僧隐元中土来往书信集》书评野口善敬1996/116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出版薇薇1996/1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明清澳门海上贸易史研究的回顾与设想张廷茂1996/122 1995年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述李锦绣1996/123 1995年宋史研究概况张彤1996/124 新道家在崛起张广保1996/121997年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十年来两湖地区暨江汉平原明清经济史研究综述张家炎1997/012 1995年先秦史研究概况马季凡1997/013 第三届西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王田敦1997/014 庆祝广州建城2210年: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七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曾宪礼, 唐文浩1997/015 全国吕振羽学术研讨会综述戴开柱1997/016 德国汉学家帕塔克与中外关系史研究钱江香港大学历史系1997/017 《西汉前期的政坛》评介谢桂华1997/018 喜读《明清史新析》郭松义1997/019 六卷本《中华法家文化系列》简介周楫1997/0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盛世”的思虑——中国十八世纪研究中的对话与争鸣高翔1997/022 八十年来(1915-1995年)杨守敬研究述评士君1997/023 韩国近年来的中国史研究概况谢保成1997/024 认真做好学术动态的调查研究工作——历史所成功地召开学术动态研讨会王震中1997/025 洪皓、马端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纪要汪圣铎1997/026 南越国史研究的新碑彭年1997/027 《谥法研究》评介张金龙1997/028 读《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辛德勇1997/02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本世纪以来的武则天研究王双怀1997/032 建国以来明代女真经济问题研究述评栾凡1997/033 伊藤道治的金文和西周史研究王震中1997/034 关于《历史时期渤海湾西岸的大海侵》的一桩公案葛剑雄1997/035 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重大成果——评史念海主编《西安历史地图集》邹逸麟1997/036 恢宏·笃实·创新——读黄朴民的《孙子评传》余丽芬1997/037 读《汉唐行政管理》王子今1997/038 《华夏文明与传世藏书——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论文集》正式出版古澎1997/03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年来明史研究管见商传1997/042 1996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张埃, 刘雪君1997/043 1970年以来西方秦汉史研究概述张春树1997/044 八十年代以来《颜氏家训》研究概述刘国石1997/045 “海外汉学研究现状及其对策研讨会”综述张西平1997/046 一部求真、求实的学术人物传记——《顾颉刚评传》读后钱宗范1997/047 古地图的精品——介绍《中国古地图精选》华林甫1997/048 《内陆亚洲历史文化研究》出版杨金荣1997/049 《赵国史》一书简介1997/04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6年社会史研究概述陈爽1997/052 西晋“八王之乱”爆发原因研究述要景有泉, 李春祥1997/053 近年来关于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雍际春1997/054 牛李党争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渡边孝1997/055 刘淼和他的明盐研究——写在《明代盐业经济研究》面世之际郭正忠1997/056 《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评介曹旅宁1997/057 张其凡著《宋初政治探研》评介葛金芳1997/058 一部澳门历史的力作——评黄启臣教授的《澳门历史(自远古-1840年)》林远辉1997/05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历史研究所近二十年科研工作纵览李学勤1997/062 历史研究所主要获奖成果简介与评价王震中1997/063 近年来的徐学研究陈庆江1997/064 清代新疆军府制度研究概述管守新1997/065 历史与哲学的交融——《王弼评传》的学术特色及其创见丁冠之, 陈朝晖1997/066 《宋代监察制度》评介游彪1997/067 一部难得的拓荒之作——《两宋御史中丞考》评介肖建新1997/068 爱国精神的赞歌历史研究的力作——《谢叠山大传》读后乐文华1997/069 《中国通史》第十卷《清时期》出版英娣1997/06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6年国内秦汉史研究综述张伟, 卜宪群1997/072 近十年来的国内唐宋专卖史研究黄纯艳1997/073 第49届美国亚洲研究协会暨美国明史学会年会综述万明1997/074 《宋明家族制度史论》座谈会综述雷家宏1997/075 古史探索的新收获——读《周秦社会结构研究》黄留珠1997/076 《政书集成》的史料价值及其编纂意义杜家骥1997/077 新、深、全、美——赵荣光食文化新著评说夏太生1997/078 《客家源流新论》简介杨成1997/07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中国史学会东方历史研究出版基金积极支持史学发展中国史学会秘书处1997/082 1996年辽夏金元史研究综述屈文军1997/083 1996年中亚史研究述评贾依肯1997/084 全国皋陶文化研讨会综述李修松1997/085 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珍藏的古中国航海图李弘祺美国纽约城市大学亚洲研究系1997/086 《陈埭丁氏回族宗谱》的编校出版及其价值庄景辉1997/087 评景爱著《中国北方沙漠化的原因与对策》史念海1997/088 评《中俄关系史略》吕一燃1997/089 《逸周书校补注译》评介斯维至1997/0810 《辽金简史》评介任崇岳, 刘晋1997/08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6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华林甫1997/092 1995年和1996年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概况赵联赏1997/093 河西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王三义1997/094 关于净明道的研究张广保1997/095 台湾学者贾谊研究概况刘??1997/096 首届西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余军1997/097 《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评介燕源1997/098 《明季党社考——东林党与复社》简评朱文杰1997/099 中国文字学研究领域里的新成果——读《女书与史前陶文研究》史延廷1997/0910 《爱新觉罗家族全书》出版阿风1997/09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6年清史研究概况林海1997/102 1995年夏代考古与夏史研究张立东1997/103 近年来中国古代社会改革研究述要景有泉, 谭黎明1997/104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召开学术讨论会讨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地位问题许殿才1997/105 开创古地图研究新纪元1997/106 明清经济史研究的杰作——读姜守鹏先生《明清北方市场研究》张明富1997/107 《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评介常建华1997/108 《明代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一书问世1997/10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6年隋唐五代史研究综述杨宝玉1997/112 1996年明史研究概况张宪博1997/113 “七大古都”说论辩始末冯贤亮1997/114 近年来明清时期的榷关研究廖声丰1997/115 胶南市第二届国际琅琊文化暨徐福研讨会综述王敦田1997/116 民族史研究的一部佳作——评介《元代民族史》蔡志纯1997/117 防风神话的整合与防风历史的考证——读董楚平《防风氏的历史与神话》江林昌1997/1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6年先秦史研究概况马季凡1997/122 1996年宋史研究概况张彤1997/123 龙崇拜起源研究述评吉成名1997/124 '97山东桓台中国殷商文明国际研讨会述要徐义华1997/125 读《九州》创刊号感言辛德勇1997/126 秦代经济史研究的一部力作——《秦国粮食经济研究》简介1997/127 《“怀夷”与“抑商”:明代海洋力量兴衰研究》一书出版1997/128 《治乱警鉴》出版1997/121998年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80年代以来的先秦妇女史研究张经1998/012 宋代中枢权力研究综述杨世利, 尚平1998/013 日本战后对汉唐皇帝制度的研究(上) 金子修一1998/014 20世纪哈萨克族历史资料的搜集与研究洪涛, 贾合甫·米尔扎汗1998/015 荷兰莱顿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举行“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国际学术讨论会李玉昆。

“中韩第八届宋辽夏金元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韩第八届宋辽夏金元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韩第八届宋辽夏金元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王海潮 刘明罡(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河北保定071002)2019 年 10 月 18 日—22 日,由韩国宋辽金元史研究会和我国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共同主办、韩国济州大学耽罗文化研究院承办的“中韩第八届宋辽夏金元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韩国济州大学举行。

韩国宋辽金元史研究会会长李锡铉教授、我国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晓龙研究员、韩国济州大学耽罗文化硏究院院长全映俊教授等人在开幕式上先后致辞。

来自韩国外国语大学、庆熙大学、庆南大学、全南大学、江原大学、全北大学、忠南大学、高丽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及我国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辽宁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成都师范学院、华北理工大学等国内外近 20 所高校的 40 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并提交学术论文 35 篇。

与会学者围绕宋辽夏金元时期的政治、军事、法制、经济、思想、文化、社会、文献、民族与外交、历史地理等议题分成三个组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

一、政治、军事方面本届研讨会从宋代官员修建官廨、宗教政策、边界考量等方面有了新的发现,(河北大学)王晓龙《宋代地方官员修建官廨态度的变化及原因探析》通过两宋时期国家对于修建官廨方面采取政策的不同,进而得出宋代地方官员对于修建官廨的态度也存在层级差异、地域差异、类别差异。

在不同层级官员中,不同地域间官员修建态度也存在差异,江南地区修建活动较为常见,而两广、川蜀等偏远地区修建活动较少。

地454宋史研究论丛·第 27 辑方官员对待修建官廨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包含制度与人事两个层面,朝廷政令的变革和考核指标改动是最重要原因;而经费不足和忌惮因此背负扰民名声、影响升迁也是地方官员不愿修建官廨的重要原因。

(河北师范大学)谷更有《宋代“吃菜事魔”教传播的政府应对析议》指出宋代相对宽容的宗教政策加速了宗教性会社的发展,为秘密宗教提供了肥沃的社会土壤,随着“吃菜事魔”信众区域范围不断扩大,其性质逐渐发生了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史、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史、唐宋妇女史 宋史、中国经济史和中国都市史 宋代佛教史 中国思想史
文献学和东北史研究 辽金史 辽史、东北史、我国火药发明与西传的研究 宋辽金史、中国北方民族史 西夏史 元史、历史文献学、宗教史
元史
蒙元史、西藏史、西域史研究 蒙元史 蒙元史 元史 宋至明代历史、历史文献学 宋辽金元史 元代经济、文化和农民战争史 元史和中国古代史,政治制度史 蒙元史、边疆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 《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元大都》 《解开〈宋会要〉之谜》《宋史十二讲》 《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
中国社会科学院 京图书馆藏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
《八思巴字碑刻文物集释》《辽金元史十五讲》《学林旧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华史纲》《辽金元史考索》
南京大学
《元朝史话》《成吉思汗》《妥欢帖睦尔传》

职官志考正》、《宋史刑法志考正》
暨南大学
《宋史艺文志考证》、《宋元文史研究》
普林斯顿大学 《宋代中国的变法》
河北大学 浙江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浙江大学
《宋代经济史》、《秦汉农民战争史》、《王安石变法》 《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宋史研究集刊》、《宋史补正丛书 》、《仰素集》 《简明宋史》(两主编之一),《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 (“辽宋西夏金史”副主编之一),论文有《有关于北宋前期的中 书》、《略论南宋时期“宋学”的新学、理学、蜀学派》、《关于 唐宋庄园的几个问题》、《论保马法》、《关于北宋前期的宰相 制度》、《论宋代的县尉》等 《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传统 国家与社会:960-1279年》、《宋代城市研究》 《〈宋史职官志〉补正》、《宋代官制辞典》、《岳飞评传》、 《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中国历代职官科举研究》与《 宋登科记考》
姓名
钱穆
20世纪以来宋辽金元
人物生平
二十世纪四大史学家之一,国学大师、通儒。曾任北京大学、 西南联大教授,后定居台湾。
张荫麟 邓广铭 陈乐素
以史、学、才三才识出众知名。与钱钟书、吴晗、夏鼐并称为“ 文学院四才子“。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西洋哲学史和社会学。 毕业留校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和史学系助教。后任复旦大学 史地系教授,撰写了《岳飞》一书,把岳飞传记的写作提高到 学术研究的水平。提出的治史入门的四把钥匙:职官制度、历 史地理、年代学、目录学。 陈垣的长子。明治大学读政治经济科。后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 院长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中的宋史部分的编写,是我国 宋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刘子健 漆侠
师从洪业。全球宋史领域的顶尖专家之一。对11世纪的重要诗 人、学者、官员欧阳修,尤为关注。在中国史研究领域,是促 进美日两国学界交流的一座桥梁。促进了美台之间的学术及文 化交流,最终发展成台北的“美国各大学联合研习所”。 师从邓广铭。五十年代以来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的主要开创者 和推动者之一。其代表作《宋代经济史》,是我国经济史和宋 史研究中的里程碑式著作。
南开大学 复旦大学
《元代分封制度研究》、《元代行省制度》《元代政治制度研究 》、《忽必烈传》、《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漠北来去》、《北方民族史十论》、《读史的智慧》
研究专长
宋史、秦汉历史地理、汉代思想文化 晚年专攻宋史
唐宋辽金史 宋史
宋史 宋史、农民战争史 宋史
宋史 宋史、中国古代经济史及近代东南区域史 中国古代官制史与科举制度文献整理与研究 宋史、中国选举制度史 宋代历史文化,兼及文献学、岭南史
浙江大学 暨南大学
《宋代政治史》
《赵普评传》、《五代禁军初探》、《宋初政治探研》、《宋太 宗》
北京大学 东京大学 京都大学 哈佛大学
《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朗润学史丛稿》《宋代历史探求》 《中国都市史》《华侨》《宋代商业史研究》《宋代江南经济史 研究》 《苏东坡》、《宋朝的太祖只太宗》、《征服王朝的时代》、《 中国佛教社会史研究》 《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历史上的理学》《宋代历史研究入 门》
《西夏文化》《西夏佛教史略》
《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通鉴胡注表 微》
《新元史》《春秋谷梁传注》《新元史考证》
南京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
《成吉思汗传》《元史讲座》《穹庐集》 《元田制考》《元代政府统治各教僧侣官司和法律考》《爱薛传 研究》 《元朝秘史通检》、《元明戏曲中的蒙古语》、《通制条格校注 》、《古典戏曲外来语考释词典》、《大理五华楼新出元碑选录 并考释》、《元史丛考》
徐规
师从陈乐素。长期从事宋代史事与宋人著作的研究。
陈振 包伟民 龚延明 何忠礼 张其凡
邓小南 斯波义信 竺沙雅章 包弼德
师从邓广铭。专事宋史研究。
师从徐规、邓广铭。中国宋史研究会新任会长。
毕业于杭州大学历史系,同年八月留校任教,投笔从戎十二年 后于1974年重返历史系任教。 师从陈乐素、徐规。杭州市社科院南宋史研究中心主任。曾赴 日本与日本梅原郁等著名教授共同从事宋代政治制度史和法制 史的研究。 主要从事宋代历史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已刊论著逾200万 字,在宋代政治史、军事史、历史文献与历史人物的研究上取 得了一定成绩。 邓广铭之女。现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 授,北京大学妇女研究中心研究委员。其开设的“中国古代史 (下)”“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宋代政治制度史专题”等课程 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 战后日本第一位得到中国史博士学位的学者,日本学士院150位 院士中唯一的一位中国史院士。
主要从事元史及政治制度史的实证研究,又撰文探索分寄式中 央集权、地域子文明整合发展等宏观理论问题。 先后师从韩儒林,翁独健。蒙元史专家。
20世纪以来宋辽金元史研究重要学者一览表
院校单位
代表作
《宋明理学概述》《四书释义》《阳明学述要》
清华大学
《中国史纲》
北京大学、复旦大 《陈龙川传》、《辛稼轩年谱》、《稼轩词编年笺注》、《宋史
我国辽金史研究名家。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民族历史、民族古文字研究工作者,研究范围侧重于边远民族 地区,主学古代西夏文史。
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 陈”,二陈又与吕思勉、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满清的遗老,清末民初的史学大家,19岁为举人,38岁中进 士,入翰林院,历任编修、侍讲等职。独立编著《新元史》, 负责总成《清史稿》。学识渊博,涉猎颇多,除了治史外,还 注释国学典籍,吟诗作文等等。 自留学欧洲以来,始终专注于蒙元史和西北民族史研究。注重 名物制度的考释,纠正了元史著作中的许多失误,弄清了前人 未能解决的许多问题。在突厥史、西藏史、西夏史、中西交流 史等方面,也颇有建树。 民族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早年专攻蒙元史,在蒙元史研究工 作中成就突出。把我国蒙元史研究推到新的阶段。 我国蒙元史研究领域中造诣深厚的著名学者。其《元朝秘史通 检》为学界研究《元朝秘史》提供了重要帮助,被推为“有学术 价值的工具书”。 主要研究领域为元史,兼攻明代史、中国绘画史、中外关系史 。 陈垣嫡孙,整理陈垣先生论著9种。主要研究方向为宋至明代历 史、历史文献学等。 在蒙元史和八思巴字的研究上卓有建树;从1953年起,协助范 文澜编写《中国通史》前四卷。后主持编写了第五至第十卷, 后又合作完成第十一、十二卷。 师从韩儒林。
吉林大学 北京大学
《辽史校勘记》《枫窗脞语》《甘孺史考》《罗继祖绝妙小品文 》
《契丹政治史稿》《契丹社会经济史稿》《金史拾补五种》《全 辽文》《辽代史话》
《辽史证误三种》《中国火药的发明和西传》
《辽金史论》《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松漠之间:契丹辽 金女真史研究》《正统与华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
为当代日本佛学界专攻我国宋代佛教史的著名学者。 美国著名的中国历史研究学者,长期致力于中国七至十七世纪 文化精英的研究
罗继祖 陈述 冯家昇刘Βιβλιοθήκη 江 史金波陈垣柯劭忞
韩儒林 翁独健 方龄贵 陈高华 陈智超 蔡美彪 邱树森 李治安 姚大力
罗振玉之孙。从未进过学校,也没取得过任何学历,却熟读从 《四书》、《五经》到《东华录》等典籍,学贯文史,博涉多 通,在历史、考古、文博、图书、书法等领域皆有建树,尤其 在文献学和东北史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 师从陈垣。一生致力于辽金史的研究,在辽金史学界是位里程 碑式的人物。按社会进化、民族融合的观点,来研究契丹、女 真社会的发生、发展,以及与其他民族的关系。 燕京大学研究院毕业,曾参与《禹贡》的编辑工作。后赴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深造。我国著名民族史专家,对辽、金史和科技 史也颇有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