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读书笔记1000字

合集下载

论语心得一千字读后感(精选10篇)

论语心得一千字读后感(精选10篇)

论语心得一千字读后感(精选10篇)论语心得一千字读后感篇1在学习国学的潮流中,有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它如桂冠上炫耀的宝石璀璨夺目,它就是《论语》。

读《论语》让我获益匪浅,虽相隔千年却似近在眼前,耐人寻味的经典理论荡涤我心灵的尘埃。

这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它包含孔子对教育、政治、哲学、为人、处事等方面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本书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读完这本书,孔子的形象跃然我眼前,我对孔子的印象极为深刻。

他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他“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他开创儒家学说,编纂《春秋》,修订五经,创立私学,打破贵族教育。

他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做人的道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等。

在他的教育方法的指引下,我努力学习,成绩稳中有升。

他是一个教子有方的父亲。

他对儿子就像对学生一样,不唠叨,用心简单引导。

子曰:“学《诗》乎?不学《诗》,无以言。

”“学《礼》乎?不学《礼》,无以立。

”告诉儿子学《诗》的意义,告诉儿子学《礼》的好处,只告诉儿子这两个方面,其它一句不啰嗦。

孔子以其自身感悟引导儿子学习《诗》与《礼》,儿子在孔子的熏陶下,自然而然学习了《诗》与《礼》。

儿子自己悟到、学到的本领才是真本领。

他是一个为了理想而执着努力的人。

当鲁国不重用他时,他放弃了安稳舒适的生活,去周游历国,传播自己的儒家思想。

一传就忘记所有,离开妻儿,他在外整整十三年。

十三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啊!我出去参加夏令营,才五天,就受不了了,无法坚持。

可孔子不然,虽然理想和现实差距很大,他为了实现理想,放弃了一切!这种执着精神,这种坚韧的意志是成就孔子的关键。

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他这句好学名言已经被我铭记在心:“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就像追赶什么而追不上那样,追上了还恐怕再失去它。

论语的读书心得一千字(精品8篇)

论语的读书心得一千字(精品8篇)

论语的读书心得一千字(精品8篇)论语的读书心得一千字篇1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而如今,多少人知道《论语》,多少人会去研读《论语》,更别说有人会去潜心研究和体会《论语》带给我们的真理和境界。

于丹老师以其深厚的古典修养,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让我们有机会来到孔夫子身边,聆听人生的真谛。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于丹说,“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的确,世间的真理不一定是束之高阁、高不可攀的,而应该是平淡的、朴素的、具有普适性的。

就像《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而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缓和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

这是孔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

这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谦抑的态度,是多么得令人敬佩啊!这让我联想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们时常提倡要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它不仅仅是小区里的和谐,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有人对自然的一种敬畏,人和社会的一种融合。

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拥有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拥有孔夫子那样的态度。

现如今社会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社会矛盾比较突出,许多人越来越觉得不平衡了,总是埋怨为什么别人可以住海天别墅,自己却蜗居于简陋的屋子之中,别人为什么可以开名车喝名酒,而自己却还每天挤着公车上班。

于丹老师说:“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子贡曾问孔子“贫而无陷,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境界:“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读论语心得体会1000字(精选17篇)

读论语心得体会1000字(精选17篇)

读论语心得体会1000字(精选17篇)读论语1000字篇1一代智者万代师,被称为”至圣“的孔圣人孔丘,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在腐朽的世界上闪耀着自己的光芒,他坚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使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学习方式,他贯彻”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为人处世之道……那一句句论语,倾诉着他的心声,那一句句论语,凝聚着他的智慧。

哪怕相隔几千年,我们依旧聆听着他的教诲,我们懂得了”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中心,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中孔子的告诫,我们明白了”礼之用,和为贵,贤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中他的教导。

而那一条条论语中,最令我触动的,还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在孔子的眼中,有智慧的人,最高修为就是不会迷惑,这样的人,早已看破了世间红尘。

经历了太多,在谜题中徘徊,最终拥有了现在的成就,因为见过太多,所以自信,也不会被事情迷惑;而有仁德的人,最高修为就是不会忧愁,因为仁德,所以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担忧,见识过了风风浪浪,经历过了大风大雨,才有了如今的平静。

这样的人,哪怕天塌了下来,也只会安安静静的去补救;而那些有勇气的人,最高修为就是不会畏惧,有了勇气,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哪怕困难再大,风浪再急,就算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就是因为勇气,有了支撑下去的信念,因此,无论什么样的危险,也会慢慢在他们心中的勇气下慢慢灰飞烟灭。

从古至今,成为圣人的人太少太少,只是因为心中的杂念,唯有孔丘,不仅见多识广,待人宽厚,更是无所畏惧。

或许我无法真正理解孔子,解析论语,但是,我知道,唯有孔子,能在乱世中,依旧驰聘神思妙想。

读论语心得体会1000字篇2我读了《<论语>六则》后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句话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使我有很多感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这中间包含着能者为师的道理。

论语1000字读后感(优秀12篇)

论语1000字读后感(优秀12篇)

论语1000字读后感(优秀12篇)论语1000字读后感篇1在日渐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传统文化犹如滋养人心的甘泉。

而《论语》这一剂儒学文化的圣品,无疑对当代人的修身为人、处世待世有着深厚的指导意义。

在寒假,我有幸拜读了《论语》,虽没能深入领悟,却也获益匪浅。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约编撰于公元前四世纪初,流传到汉代,形成了“鲁论”、“齐论”、“古论”三个版本。

《论语》被古人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到了今天,则是人们学习、认识、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最可靠的权威著作。

全书分为若干个部分,有的论教育与学习,有的论仁义,有的论礼乐,有的论道德教养,有的论孝悌,有的论为政……由于全书围绕儒学之核心——“仁义”展开,所以“论仁义”部分也成了我研读的重点。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这样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仁义的人,自己想要立身成功也要别人立身成功,自己想要事业发达也要别人事业发达。

读了这句话后,我深有感触,天下莫有比这种人更无私宽大、仁义高尚的人了。

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发家致富、功成名就几乎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事,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一些道德教养不达标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不择手段。

他们为了让自己立身成功,而不惜暗中毁坏比自己能干、优秀的人的名誉和事业;他们为使自己境运通达而陷害显赫,以成一己之私。

这些人不仅是社会的负产品,是利欲的囚徒,还是大大违反儒学观点及精神的不仁义之辈。

他们追随名利,却忽视了立人之本。

诚然,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最后都会受到命运的惩罚,更不能圆了初衷和野心。

可见,仁义宽厚之心是多么重要,它是做人的基础,也是成人的支柱,更是为人的良方。

而这些大智慧远不是那些利欲熏心、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所能领悟和躬身践行的。

成业与成人,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两种修为境界各不缺失,才能让二者齐头并进,让人生创造辉煌。

现代社会错综复杂,品质问题丑闻迭起,而其实刨根问祖、追溯回两千多年前,先贤智慧早已向我们阐述过这所有问题的答案。

论语读书笔记一千字左右(精品9篇)

论语读书笔记一千字左右(精品9篇)

论语读书笔记一千字左右(精品9篇)论语读书笔记一千字左右篇1读了《论语》,儒家思想让我倍受感触。

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我刚读时就能领悟其中的含义: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书上记载:有一次,孔子在东游途中,被一位小孩拦住了去路。

孔子从车中探出头来,问这位小孩的姓名,并告诉他自己的身份。

小孩听到后便得知他就是那博学的人——孔子。

问道:“夫子可知道,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地上有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听后大惊,羞愧得摇摇头。

小孩洋洋得意起来:“告诉你吧,天上有一夜星辰,地上有一荐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孔子听后不得不佩服,连忙下车行礼,对小孩说:“知识是无止境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可见,一个人不论学问有多高,都要谦虚,知识是无止境的,世界上哪儿都是一种学问,千万不可因为对方阅历浅而嫌弃。

因为孔子谦虚好学,所以他的学问不断增大,尊敬他的人越来越多。

《论语》中也有这样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话充分地表达了孔子好学、知趣与豁达大度的胸怀。

对于我们来说,光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足够让我们去刻苦学习。

孔子的品德一直处于世人所说的“最高境界”,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事父母几谏”可谓是个经典,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句话的意思是: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得轻微婉转地劝阻。

我们何尝做到?我们遇到这种情况,通常都是大大咧咧地喊叫父母这您们做错了。

这不仅损害了和父母的关系,还会使家庭氛围紧张。

我觉得这是孝敬父母的常规知识。

还有一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易懂,意思是: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当今社会,“孝”的本义是好好侍奉父母,晚辈侍奉长辈。

每个当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有所成,过上繁荣的生活,但他们的内心更需要的是自己的孩子能陪伴在自己的身边。

《论语心得》读书笔记1000字5篇

《论语心得》读书笔记1000字5篇

《论语心得》读书笔记1000字5篇导语:知识就是力量,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多读书,读好书早已成为每一个人的心愿,读书能增强表达效果,使读者思索、回味文章的思想内容。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与标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论语心得》读书笔记1000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欢迎阅读并借鉴!《论语心得》读书笔记1000字1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

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

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

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

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

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

《论语》读后感1000字3篇

《论语》读后感1000字3篇

《论语》读后感1000字《论语》读后感1000字精选3篇(一)《论语》是一部集中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阅读《论语》,我受益匪浅,对孔子的思想和智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如何做人、为人处世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首先,我被孔子倡导的仁爱之道深深感动。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即做事要心怀善意,不要去伤害他人。

他认为人们应该待人以诚,以仁。

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这样的仁爱之道更显得珍贵。

我们不能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而应该更多地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样社会才能更加融洽和谐。

其次,孔子对礼仪文化的重视让我深有感触。

在《论语》中,孔子认为礼仪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基础,是人与人相处的规范。

他强调了恭敬有礼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等。

这让我意识到,只有注重礼仪的人,才能更好地与人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此外,孔子对学习的重视也给了我很大启发。

他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重要性。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论语》,我体会到了孔子的爱人之心和礼乐之风,他倡导的仁爱之道、注重礼仪、重视学习的思想对我启发深远。

希望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秉持孔子的这些思想,做一个有仁爱之心、尊重礼仪、不断进取的人。

愿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并弘扬孔子的思想和智慧,让《论语》中的智慧之光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论语》读后感1000字精选3篇(二)《论语》是孔子的语录集,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教导。

从中可以感受到孔子对道德和人生的思考,以及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视。

通过阅读《论语》,我收获了很多,最主要的是以下几点:首先,孔子强调修身养性,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养自己,然后才能去影响和改变周围的环境。

论语读书心得1000字大学生(精选4篇)

论语读书心得1000字大学生(精选4篇)

论语读书心得1000字大学生(精选4篇)论语读书心得1000字大学生(篇2)孔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儒家的创始人之一,他所坚持的儒家不仅仅在春秋战国时期广为流传,孔子的言行更是被其弟子们编成一部书,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流传至今。

然而,起初我却对孔子有着极大的成见,认为他是一个腐朽的老头子,只因为孔子曾经说过:“惟小人与女子难养也”。

我对这一句话感到愤愤不平,认为孔子歧视女性,还时常着孔子的母亲不也是女人么,当读到孔子的*时,便和同学用恶毒的话来数落孔子,直到现在,我才明白是自己误会了孔子,孔子所说的:“小人与女子难养也。

”并没有歧视女性的意思。

而古时候的语言文字和现在的语言文字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我真应该要学好文言文,以免再出现同样的笑话来,我也明白了不能够只因为个人的片面观点去评价一个人的好坏,而是要根据长久的观察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优劣。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就说我们班上的吧。

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

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心得》读书笔记1000字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

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

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
过星星了。

”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

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

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

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

”能将一部《论语》经典讲得深入浅出,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国学造诣。

在“君子之道”章节,作者对君子进行了精辟讲解。

但书中有个观点让我费解,“君子的社会角色是变通的、与时俱进的。

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所为背后的动机。

他们是社会的良心。

”用动机而不是用行
为判断人,这是早已被唾弃的谬论,让人联想起卫道、道德杀人等不雅字眼,作者放在自己钟情的君子身上所为何来?历史上心怀悲悯手举利刃和流着眼泪杀人的人着实不少,莫非他们也是君子?不知该敬佩还是同情作者,一位《论语》的信徒,却无心快语道破了“君子”的伪善本质。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

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这就是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给我们的启迪。

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

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

相比易中天的《品三国》更好一些,她的语言没有易中天那样幽默,但绝对值得思
考。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的。

从盘古开天地这种变化最终达到的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

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

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