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于永正老师讲朗读

合集下载

听课反思 观于永正执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感

听课反思 观于永正执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感

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我受益匪浅。

于老师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进行有目的的对话。

这种对话,能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章,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老师让学生在读出语言形象的基础上进入情境,充当角色,体会蕴文章的情感,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

课文中,伯父救扶车夫的部分内含丰富,情感真挚,由于时代的变迁和阅历的不足,学生难以理解,于老师没有讲解,没有描述,而是借助朗读,引起共振。

而我在讲这篇课文时,却是只顾着给学生讲历史背景了。

教师的指导,就在于带学生走进教材,参与实践。

于老师抓住“我”失去伯父的沉痛心情,读完一个故事,就加一次温,一咏三叹,实在精妙!。

点燃朗读的“火”——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艺术赏析

点燃朗读的“火”——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艺术赏析

学生~这 不仅是在指 导学生
读 书, 更是在培养 学生成人 。 在 学生自卑的心 田里撒上幸
维普资讯
惜, 这就是 同学们读了课文后 的心情。读 哪一段你最恨 、 最怒 、 最难受 ? ( 生说读第五
果实。杨梅的形状 、 颜色和滋味. 都非常惹 人喜爱 ……没熟 透的杨梅又 酸又甜 . 熟透
经地说 。 他在边看边 听的过程 中 。 “ 使劲地
咽过两次 1水 。” 2 1 学生们先是一怔 , 但很快
就 回过神来发 出一 阵笑声 。“ 课文描写 的
于永正老师在指导 学生读童 话《 小稻
秧脱 险记》 , 草被化学 除草 荆喷洒过 巾 杂 同学读一读
事物. 肯定在他 的脑海里 变成了一幅幅鲜 明生动的画面 我断定 . 他仿佛看到 了那 红得几乎发黑 的杨梅 . 仿佛 看到了作者大 吃又酸又甜 的扬梅果的情 景 . 仿佛看 到了 那诱人的杨梅 果正摇摇摆 摆地朝他走 来 . 于是才不 由得流出 了‘ 哈拉子 ’ …” 阵 … 一 更响的笑声 过后 , 于老师 郑重其事地 接着 说 :如果读 文章能像小 建那样 , “ 在脑 子里 ‘ 电影 ’ 把文字 还原成 画面 。 过 . 那就 不仅 证明你读 进去了 , 且证明你读懂 了 老 而
语言 . 再加上亲切的撇 篾. 殷切 的期待 . 给 学生 以生动而深刘的心理 暗示. 使擘生 领神套 .在妙趣横 生 中产 生理 解和 顷l 。 晤
进而领悟 朗读的要领 。 时的朗读就成为 这

动而辞发 ; 观文者 。 文以入情。” 披 当教 师
和学生一起深入作 品之 中吟咏品昧 、 受到
火索 那么“ 则是 朗读 酊“ . 趣 催化 卉 ” 0 。在
学生对课 文内罄理详不深 、 朗读的 基调把 握 不堆 时 , 老师漫有 生硬 的指导 . 于 机械

听于永正课的感受

听于永正课的感受

听于永正《珍珠鸟》有感真好!于永正老师来了!能够亲眼目睹于老师的风采,真好!于老师以72岁高龄为我们带来了他的读与写完美融合的《珍珠鸟》,真好!这一上午的聆听,使我茅塞顿开,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某些想法,某些做法,真好!先来谈谈于老师的这两节精彩的语文课。

课堂上,于老师引导学生围绕“真好!”来体会冯骥才的好,层层深入,让孩子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于是,在反反复复的朗读中,孩子们变成了一只只小珍珠鸟。

这些小珍珠鸟们正在细细品味冯骥才的好。

接着,他引导孩子们转换角度,尝试表达,书写了小珍珠鸟对冯骥才的感觉。

这样一写,孩子们转换了角色,变换了角度,重组了课文内容和语言,使得文本得到了内化与延伸。

回顾整节课,他的组织教学与指导朗读相互支撑,融为一体,看似简简单单,却让孩子们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体会了珍珠鸟从“怕人——陪伴——信赖”的过程,同时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在于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都学会了引用、转换文本中的语言,并且还能在文本的基础上再次创造。

于老师把读与写完美融合,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习写作的重要方法。

这样的写作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于老师敢于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敢于“冷场”20分钟,这,就是返璞归真;这,就是大道至简;这,就是大师的风范!简简单单而又扎扎实实的两堂读写结合课!而于老师课后的一席话,也让我受益匪浅。

他说,教学有三种境界:第一,教过了;第二,教对了;第三,教会了。

我们不要满足于教过了,也不要满足于教对了,要经常问问自己,教会了没有。

教会,说到底,就是培养能力。

我们的语文教学,最终给学生留下的是什么呢?语言,能力,情感,兴趣和习惯。

我们的语文教学,最终给学生留下的是什么?不是课文内容更不是详细的分析,我们的课堂,最终要看学生会不会,得到没得到。

他又说,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老师素质的教育,你有什么素质,你才能给学生什么素质。

一个老师素养很高,那么你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是语文,都散发着巨大的魅力,都影响着学生。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心得体会是一种产生感想之后写下的文字,主要作用是用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是一种读书和学习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文字。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生活是个大舞台,于老师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从教40余年,他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音乐、书法、绘画、戏剧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于老师说语文教学很简单,无外乎是让学生多读多写。

(一)写好字识字与写字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至关重要。

于老师抓住这个基础,扎扎实实地教小学生识字和写字。

当然,要想学生把字写好,教师必须自己练字,给学生做好正确的示范,同时再进行细致的写字指导,效果会更好。

写好字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

这学期,我承担着三年级硬笔书法教学,他们正处于从使用铅笔向使用钢笔过渡的关键阶段,教学中,我时刻以于老师为榜样,注重加强对学生书写的指导和要求,现在,同学们对书法练习的热情和自我要求越来越高,相信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同学们的书写一定会越来越好。

(二)写好文写作对于学生来说,本来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是于老师巧妙地把练笔和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实现了读写的正向迁移。

在写作训练中,于老师也极具艺术性,他以课文为载体,采取续写、补写、补段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既是想象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

现在的我,刚刚走上教师岗位,却也深切地体会到研读文本的重要,三年级的学生处于由写段向写一篇完整作文的过渡。

除了园地和书后的小练笔,我们完全可以从文本入手,捕捉学生可以写、有的写的东西加以训练。

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差,就像米主任在教研中说的,可以把每篇教材当做阅读题,教师有意识地加以训练,相信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训练中,看到阅读题就不会再畏惧。

(三)读好书于老师非常重视朗读,他说:“一切讲解在朗读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

有感情朗读课文重要性

有感情朗读课文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感情朗读课文重要性。

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

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

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文是有声的艺术,语言不是静寂的符号,有感情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

有感情朗读是全面提升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方法。

一、有感情朗读能加强对课文的记忆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需要学生不停地去思考课文朗读时的语气、语调,思考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思考朗读时怎样用自己的感情表达课文里的每一句话。

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思考课文的朗读方法和一次次地尝试朗读,无形中把教材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

如教学《提灯女神》时,学生要想把南丁格尔的想法遭到了全家人反对的一段读好,就必须思考当时的社会环境,再联想平时生活中自己遭到家里人反对的情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和想之间,课文的内容印在了学生的心里。

二、有感情朗读能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与体会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有感情朗读这一环节,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加活动,使学生目视、口诵、耳听、心思,从多方面立体化地感知教材,就一定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与体会,看到课文的别具匠心和文章的要义,领悟到文章的妙处,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母亲的呼唤》中:“有一天,妈妈带我去海边玩儿。

我边玩儿边走,越走越远,渐渐离开妈妈的视线。

妈妈发现我不见了,便焦急地到处找我。

而我,一心一意要拾美丽的小贝壳,哪里注意到海水正在涨潮,又哪里听得到母亲急切的呼唤?等那近乎绝望的声音引起我的注意时,夕阳就要西下了。

迎着天边灿烂的晚霞,我看到的,竟然是一张憔悴不堪、泪眼模糊的脸。

朗读:作者、读者、听者的互动交流——由张颂《朗读学》引发的思考及实践

朗读:作者、读者、听者的互动交流——由张颂《朗读学》引发的思考及实践

朗读:作者、读者、听者的互动交流——由张颂《朗读学》引发的思考及实践作者:吴诗清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7年第5期近日,中央电视台推㈩的一档节目《朗读者》火遍大江南北,其前三期的主题分别为“遇见”“陪伴”“选择”。

今天,笔者就想借着这三个主题词聊一聊中高年级朗读教学的策略,以期培养更多学生成为酷爱朗读、懂得朗读、善于朗读的“朗读者”。

一、“遇见”——走进文本《朗读者》说,人们朗读的不只是文字,朗读的同样是人生。

而这正是这档节目能牵扯亿万观众心灵的魅力所在。

我们不难发现,其实电视节目中的不少“朗读者”普通话不标准,声音也不好听,但就是能打动观众。

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朗读者的经历“遇见”了朗读的内容,并产生了共鸣,他的声音自然成了最好的诠释。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由此观照中高年级的朗读教学,学生能不能真正“遇见”文本,哪怕是走进文本,这是中高年级朗读教学的起点。

说得再直白一点,我们只有让学生理解了文本,理解了文本的内容、主题乃至表达,才能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指导。

可叹的是,我们很多老师在阅读教学刚刚开启,学生“正确流利”都未达到的情况下,就大声疾呼“谁能比他读得更有感情?”,殊不知,只有走进文本,从理解到表达,才是开始一篇课文的朗读准备。

我们都知道,教材中的很多文本无论时空还是情感,都距离学生较远。

所以,要想学生用声音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就必须为他们架构起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我们来看于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案例。

我们在课堂上发现,不少学生在于老师的朗读声中泪流满面,接着他们的朗读也情深意切。

于老师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首先,于老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前,先扣住两个重点词“翻山越岭”“重担”进行教学,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理解这两个词语:“同学们,‘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养育儿女的艰辛;‘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母亲在儿女生病时的焦虑和对儿女的照料;‘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母亲为了教育子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于永正老师听课心得

于永正老师听课心得

听一节好课的感觉“爽”为期半天的潍坊学习使我感受颇多,真正领悟到了好课的标准: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不累,则就不失为一节好课。

若是一节课下来,老师艰涩,学生感觉乏味,,则无疑是一节失败的课。

本次学习再次近距离地聆听了于永正大师的公开课,我被他身上那种伟大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孩子们平等的对话交流,对教材的烂熟于心,在我的心中烙印很深。

下面我重点向大家介绍于老教学的《秋季的雨》一、没有繁杂的开场白“爽”一上课就板书课题,一边写,一边让学生观察,写完课题后让学生读课题,随后出示了词语:钥匙、凉爽、喇叭、衣裳、五彩缤纷、几次颔首,让学生读正确、读流畅。

然后指导学生书写,观察“爽”怎么写,从结构到笔顺,让学生书空,引导怎么写规范,怎么写好看,学生上黑板写,其他学生在本上写,老师示范写“爽”,并指导捺的写法,相当于人的走,边做抬腿的动作,告知学生“捺”必然要写得有力。

再练两遍,最后用爽组词。

让咱们真正感受到了学生学习的进程,充分表现了老师导的作用。

这样做确实是一节语文课,是一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学生不仅熟悉到了中国汉字的漂亮,还从老师身上学到了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学生能有这样的老师教授知识,是幸福的,是“爽”的,咱们亲耳聆听,亲眼目击也是“爽”的。

二、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爽”检查指导完字词后,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每人读一段,老师范读,一边读一边还不忘调动孩子们的踊跃性。

他是这样说的:“听了老师的朗诵,喜欢不喜欢这篇课文?”学生回答说:“喜欢”。

老师紧接着说“喜欢,就抓紧时间朗读吧,各自练各自的,超过老师。

”这一说没关系,孩子们的热情可高了,他们都想超过老师。

可是毕竟是公开课,孩子们的紧张心里是不免的。

当于老说:谁敢和老师挑战时,没有人啃气,也没有人举手。

这时老师马上改变话题说:谁敢和老师比赛?孩子们还是没有反映。

这时老师又说:谁愿意学一学老师读,这时孩子们开始举手了,有愿意跟老师学的了。

经典模板 (160于永正指导朗读人物对话的艺术 )

经典模板 (160于永正指导朗读人物对话的艺术 )

••一徐世荣先生对讲解和朗读的理解真是独到而深刻!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

”有些课文,我默读时虽然也能使眼睛湿润,但感受的程度远不能和朗读相比,朗读常常使我泪流满面。

我看《夜幕下的哈尔滨》,远不及听王刚朗读这部长篇小说感受真切,受到的震撼大。

因为王刚把这部书读活了,因为——正如徐世英先生所说——朗读如同赋予作品生命,朗读是融贯、显现。

朗读既能意会生情,又能表意传情。

吕叔湘先生曾介绍过20世纪20年代北京大学一位美国女教师克拉克夫人教莎士比亚戏剧课的例子,上课她和学生一起念,她念一段,学生也念一段,念完了,她就问:“有什么不懂吗?”所有需要解释的地方解释完了,她又问:“你们觉得这一段写得好不好?”学生说:“看不出。

”她就说:“再念一遍,再念一遍。

”她又和大家一起念。

念完了,她又问:“全懂了吗?”可学生的反应不那么活跃。

她又说:“再念一遍,再念一遍。

”于是又念了。

就这么念来念去,大家就觉得这个戏写得不错,是写得很好啊!好了,就下课了。

吕先生说的“念”,就是朗读。

从吕先生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早在几十年前,外国老师就十分强调朗读,强调自主学习、自我体验了。

当大家念得觉得“这个戏写得不错”时,实际上就是把戏中的人物读活了。

朗读是一门艺术,指导朗读也是一门艺术,这是一篇大文章。

这里只说说我是怎样指导学生朗读人物对话的。

言为心声,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品德、性格、情感等方面的外在反映,或者说“物化”。

离开朗读的中介,儿童往往很难理解课文,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当然更谈不上让人物活起来。

二读出人物的轮廓。

所谓“读出轮廓”是指开始要把课文通读几遍,对课文内容和文中人物有个大体的了解,知道每个人怎么样。

离开了具体事件、具体语境,人物语言就成了死的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于永正老师讲朗读
于老师大病初愈,我们一行弟子前往老人家中看望。

于老师三句不离本行,谈着谈着又谈到语文教学。

谈到朗读教学,于老师更是特别兴奋。

于老师说:“教语文,首先要教好朗读:教好了朗读,也就抓住了语文。

”他又说:“讲解是死的,朗读是活的。

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

朗读是学好语文最重要的途径。

老师们一定要把朗读作为教好语文的首选之法!”
于老师告诉我们,朗读有四大技巧,把握了这四大技巧,也就把握住了朗读。

1、停顿
题目读过了,要停顿;句号要停顿,逗号也要停顿;段与段之间要停得时间稍微长一些; 特殊情况下,没有标点也要停顿。

为什么停顿呢?一是时间、空间的变化。

让听者知道到了什么时候,到了什么地方。

二是思考、想象的需要。

阅读要把文字还原为形象,必须有思考、想象的介入。

没有停顿,便没有思考;没有停顿,便没有想象。

三是为了变换语气的需要。

停顿是能显示语气变化的。

艺术求变,不变不是艺术。

2、重音
谓语要读出重音,读出动感。

定语、状语也要读出重音,加以强调。

文本中,作者要强调什么,就要读出重音。

重音,是朗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

3、语气
朗读中,语气是最难的。

朗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多数情况下,不太好表达。

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朗读要自然。

何为自然?叶圣陶先生说,朗读就像说话那样。

读书像生活中的说话那样,才叫自然。

把课文自然地朗读出来了,才算把课文读好了。

怎样才能读好对话呢?这是最难的。

读谁的话必须像谁自己说出来一样。

我们在朗读之前,要好好琢磨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的心理、境界、情感等。

戏剧界有这样一句话,不像不是戏,全像也不是戏,似像似不像,才是好的戏。

4、节奏
朗读一篇文章,要有节奏----快慢、轻重、虚实等。

朗读时,要从整体上综合把握一篇文章的节奏。

拿到一篇文章,要先读几遍,内容、情感把握得差不多了,再看全文的节奏。

何处快,何处慢;何处停,何处连;何处实,何处虚;何处重,何处轻,要通篇考虑。

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于老师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好的文章要能背诵下来,背下来了朗读的技巧才能自如地运用,才会把课文朗读得更好。

课堂上我给学生朗读课文,许多段落、篇目我都是背诵的,学生看我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他们便有了兴趣,来了劲头,并且感受了课文,朗读的效果也好了许多。


于老师讲了朗读的技巧,又给我们朗诵了课文《第一次抱母亲》于老师是背诵下来的,从于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中,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朗读技巧的实际运用以及良好的效果。

课文读完了,于老师泪流满面,我们在场的人也都流泪了。

之后,于老师又给我们朗读了一篇低年级的课文《乌鸦喝水》这次,于老师把这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读得活灵活现,神气十足,引得我们由衷感叹!
一位老者,一位带病的老者,能把课文朗读得这么好,又教给我们这么多,令我们在座的既汗颜又感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