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
《音乐之声》观后感范文(通用8篇)

《音乐之声》观后感《音乐之声》观后感范文(通用8篇)当看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之声》观后感范文(通用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音乐之声》观后感1如果问我最爱看的电影是哪部?我会不假思索地告诉你,非《音乐之声》莫属。
它讲述了一个叫玛利亚的修女去给一个母亲去世多年的家庭当家庭教师。
当她第一次见到这个家庭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个家的七个孩子都中规中矩,父亲是那么严肃和刻板。
她趁父亲去维也纳接他的未婚妻男爵夫人的时候,用窗帘给每个孩子缝制了游戏服,并带他们去外面玩,在山上教他们唱歌,在草地上野餐,甚至爬树、划船,孩子开心极了。
她把音乐带回了这个家,打破了这个家的沉寂,用她的童心和善良赢得了孩子们的友谊。
这部电影带给我太多的快乐,影片中优美的音乐和动人的歌曲《哆、来、咪》、《雪绒花》、《孤独的牧羊人》等都是我非常熟悉和喜欢的歌曲。
我喜欢玛利亚,她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身上带着孩子的童真、纯朴和快乐。
她是孩子们的玩伴,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
她爱音乐、爱生活的品质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
《音乐之声》观后感2今天我看了部音乐电影《音乐之声》。
电影讲述了一个修女玛利亚去给一位上校家当教师的故事。
当她刚进入这个家庭时,看到孩子们很淘气,孩子们的父亲非常严肃,用军队的方法管理孩子。
孩子们用恶作剧作弄老师,玛利亚也未能幸免,但是她没告诉上校。
这位玛利亚趁上校到其它地方的时候,用窗帘给每个孩子缝制了游戏服,并带他们去外面玩,在山上教他们唱歌,在草地上吃饭、跳舞,在河里划船,孩子非常开心。
她很快和孩子们成为了好朋友。
上校也渐渐在玛利亚的影响下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上校与玛利亚婚后回到了家里。
这时纳粹这些坏蛋占领了他们住的地方,还想让上校为纳粹办事。
上校不想为坏蛋服务,利用参加音乐会的机会带着家人在朋友帮助下逃了出来。
音乐之声观后感最新6篇

音乐之声观后感最新6篇音乐之声是一部十分著名的电影,欢快的音乐,平凡的生活,在这平凡中又演译着不平凡的执着.不禁让现实生活中,人们遇到许多的困难时总是逃避,而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应当向玛丽亚一样,勇往直前。
下面给您带来音乐之声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音乐之声》观后感1《音乐之声》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纳粹时斯奥地利的一位修女在一户富家当家庭教师。
由于他们看不惯纳粹的所作所为,逃到美国并组成了“特拉普家庭合唱团”,在各地巡回演出。
《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讲述了一个既富有生动活泼的浓郁生活气息,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
我们可在轻松愉快的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会受到地道英语听说情景的熏陶。
最让我喜欢的当然是它里面的天簌之声。
这是一部音乐剧,所以影片的开始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它充分地表达了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热爱。
影片中,玛利亚教给孩子们的“哆来咪”无疑是一堂灰谐生动的音乐课,7个调皮苦闷的孩子爱上了音乐和玛利亚,他们一起唱出了怡人的歌。
接着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蓝蓝的天空,嫩绿的草原,清澈的湖水……这一切无不给我最美好的视觉享受。
全剧都有音乐贯穿始终,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像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无限深情的《雪绒花》,欢乐有趣的《哆来咪》,以及调皮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已成为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以及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这部电影能让你听到,看到和想到美,看完影片后的人几乎都是微笑的,更有人会轻轻地哼起里面的悦耳的歌曲。
这部经典老电影,看了很多遍我感受很深,特别是玛利亚的温柔、善良、耐心以及她的坚强、勇敢和无私纯洁的爱!我觉得原来那十二个家教最后没有留下来的原因应该是他们没有耐心、他们并不真心喜欢孩子们、他们并不真正了解孩子们,而玛利亚正好相反,能理解这些孩子去用无私的爱去爱他们,并藉着那优美动听的音乐让这个缺少爱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欢乐!她从一开始就喜欢这七个个性不同的孩子,并用心地去了解他们、爱护他们、教导他们,用心地去爱他们,所以最后孩子们从心里接受她,从心里喜欢她,并在她与上校结婚后亲热地喊她“妈妈”。
音乐之声观后感精彩29篇

音乐之声观后感精彩29篇音乐之声观后感1《音乐之声》是一部音乐剧,影响了几代人的电影,无论从哪个标准来评,它都是美国音乐片的经典之作。
有趣的爱情故事、悦耳的歌曲、活泼的孩子、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脸,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动人的音乐、优美的风光、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发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美好的瑕思。
音乐与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
玛利亚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对自由的一钟向往,对,是自由,虽然起初她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自由,是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
修道院是修身养性的地方,有点雷同于中国的道观和寺庙,但它实质上是对人性的一种束缚,规矩甚多。
玛利亚显然不属于那种地方,她热爱自由,喜欢奔跑于广阔的草地上,喜欢象小鸟一样地唱歌。
她的这种行为是不被修道院里众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应该向上帝忏悔,幸好院长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是个值得尊敬的人,我们看到她也唱歌,很动听。
如果没有这位开明的院长,玛利亚很可能会象其他修女一样在修道院里过着平淡乏味而单调的日子,然后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记任何开口唱歌。
院长很可能在玛利亚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所以希望她不重蹈覆辙。
其中,以表达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最受欢迎,该片中天性自由,美丽的见习修女,她善良、纯洁,围绕身边的是7个可爱的孩子,像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更绝的是,7个孩子正好组成7个音符,组成一首明快、动人的歌;而玛利亚把特拉普上校从丧妻的悲痛中解脱出来,让欢乐与音乐重新降临这个家庭,就像美女用真爱解救了被巫术控制的野兽。
可以说,《音乐之声》中蕴涵了古老童话中的几个母题,它几乎表达了人类对所有美好事物的向往:爱、自由、歌声,真实的生活总是有那么多的丑恶与遗憾。
可是,那个美好如童话的电影,就是从真实的人生中提炼而来,它删去了生活的枝枝蔓蔓,与种种不如意,再把时光浓缩,一切都单纯、明亮、对比分明,也让全世界的人记住了那个萨尔斯堡午后的山谷,阳光灿烂,7个孩子和一位美丽的姑娘,用歌声放飞爱、自由与梦想,那该是全人类的梦想。
电影《音乐之声》经典观后感

电影《音乐之声》经典观后感《音乐之声》改编自百老汇同名音乐剧,依据玛利亚·冯·特拉普的著作《冯特拉普家歌者的故事》改编而成。
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电影《音乐之声》经典观后感(7篇),诚心希望能为您供应帮助!电影《音乐之声》经典观后感篇1今日,我最终明白到为什么《音乐之声》里的每一首歌曲都成为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都被视做人类最宝贵的永恒佳品。
挂在墙上的'白幕亮了,又暗了。
曲终人散,但那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酷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开心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无限的《雪绒花》,快乐大方的《哆口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一首首好听、愉快的歌曲却始终萦绕在我大脑中的每一根神经四周,挥之不去。
但在此我不想再就玛利亚修女的和善、淳朴、率真添加更多的言辞,终归这些都是独具慧眼的观众们全部目共睹的,我只是想稍稍地表达一下我看完这部电影后的少少感受。
《音乐之声》是一部影响了几代人的电影。
好玩的爱情故事、悦耳的歌曲、活泼的孩子、温馨的人情、天真烂漫的笑料,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生活画卷;动人的音乐、美丽的风光、主动的生活看法更引发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美妙的瑕思。
她来自生活,却高于生活,她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充溢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她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谐美景和人文景观完备结合,充分地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依托的关系,激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净美妙,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退邪恶杂念,达到真善美的志向境界。
歌曲《音乐之声》是影片中的点题之曲,影片起先时由玛利亚在山顶独唱。
上校赴维也纳期间,玛利亚把这首抒发自己对家乡、对大自然、对音乐的无比酷爱的歌教给了7个孩子,让他们在男爵夫人到来时为她演唱。
上校许久禁锢的心被这家中久违了的奇妙、纯真、动人的歌声溶化了,他从原来那位一本正经的上校变成了一位亲善可亲的父亲,和7个孩子拥抱在一起……曾听说“胸中有书,气自华”,但在玛利亚身上我真正看到了音符给灵魂带来的另一种,连挥发着阵阵芳香的书籍都不行取而代之的力气。
音乐之声观后感精选[13篇]
![音乐之声观后感精选[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a92d299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5a.png)
音乐之声观后感精选[13篇]音乐之声观后感1在学校的音乐课上我们观看了《音乐之声》这部电影。
故事讲述了一位名叫玛丽亚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现国语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在的一些双重评价,后来她被院长派到一位名叫特拉斯的海军舰队长家做一名家庭教师。
特拉普有七位孩子,刚开始她们都不喜欢她,孩子们用尽办法捉弄这位新来老师,可是玛丽亚却没有生气,她带孩子们做游戏,并教会了她们很多很多歌曲,后来孩子们的父亲带来了一个女子,也就是她们的新妈妈,玛丽亚被逼回到了修道院。
孩子们很不喜欢这位男爵夫人,可是舰长已经和她订婚了,但不久后,舰长对她又不满意了,她们解除了婚约。
而玛丽亚和舰长又渐渐发生了感情,他们就结婚了。
当两人在度蜜月时,受到了德国纳的任命,舰长是一个非常爱国的人。
最后为了捍卫自己急停,他们在音乐会上逃走了的故事。
其中有一个部分特别好玩:在玛瑞亚来的第一个晚上就下起了大雨,不停地打雷。
突然一声雷响,最小的女儿跑进玛瑞亚的房间,她对玛瑞亚说:“姐姐哥哥们都不怕。
”刚说完,又一声雷响,4个大一点的女孩同时跑了进来,她们对玛瑞亚说:“男孩子们不会害怕!”雷声再次响了,2个男孩也跑了进来,“怎么你们也害怕吗?”男孩说:“我们过来看看她们怎么样了!”玛瑞亚为了缓解他们的情绪,教他们唱起了歌。
可怕的夜晚就这样愉快的度过了。
全篇文章中有音乐连贯而成,内容活泼生动。
不少场景,都会让我捧腹大笑,但一些场景却又让我感动流泪。
在这平凡中又演译着不平凡的执著,玛丽亚对自己生活的'执著,对感情的执著。
不禁让我想起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遇到许多的困难时总是逃避,而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应该向玛丽亚一样,勇往直前,追寻自己所想要的东西,即使是失败也无怨无悔。
音乐之声观后感2不久前,我又重看了一遍,音乐之声观后感。
虽然这是部老片子,但是每次看还是会有新的感觉。
故事发生在维也纳。
善良活泼的修女玛利亚被修道院派到退役海军上校特拉普的家中,给他的七个孩子当家庭教师。
音乐之声观后感15篇

音乐之声观后感15篇音乐之声观后感1《音乐之声》是继《三傻》之后我看过的最好的一部美国影片,它传达了一种在任何生活环境中都应该保持一种积极乐观、慈善博爱的生活态度,不愧于一顿丰盛的精神宴,其间穿插的爱情故事更是少有的干净与纯洁。
整个影片犹如一部完美的童话剧般把我们带入了唯美的艺术殿堂。
难怪它会受到全世界亿万观众的追捧,也被评为人类艺术上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好莱坞歌舞片中经典中的经典,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
我感觉一点不夸张,它带给我的感动变是如此之深,这也是《三傻》后让儿子观看的又一部电影。
主人公玛丽亚是萨尔茨堡修道院的一个志愿修女,片中通过众多修女对于玛丽亚的评价反映了玛丽亚的“与众不同”,她不会中规中矩,而是思想辽阔、活泼好动、酷爱自然、歌声不断,不断给修道院“惹麻烦”,慈爱有思想的院长认为玛丽亚不属于“禁锢”的修道院,便派她到有“需求”的冯·特拉普家七个孩子的家庭教师,故事自此拉开序幕……在玛丽亚怀揣忐忑之心赶到冯·特拉普家时的路上,她自己给自己加油鼓劲,用近乎疯狂的夸张动作和歌声吸引着观众的心,太棒了!多么有魅力的女人!当玛丽亚初到冯·特拉普家见到失去妻子上校的军事化的管理和失去母亲的七个孩子渴望得到关注和爱而捉弄家庭教师的行为,她明白自己该做些什么了。
她从最初就依人性的自由而违背上校用口哨声呼叫孩子的命令、用自己包容睿智的心感动孩子们到自作主张给孩子们做游戏服、及带领孩子们走向大自然(教他们爬山、上树、游荡、娱乐)、教他们敞开心大声歌唱、用独特有韵味的音乐教育法、用归还孩子童真美好拥抱自然的趣事改变着冯·特拉普的死静与判逆不得不提得便是整个影片音乐贯穿始终,而音乐中大多以自然中的花花草草、童话世界般的美妙为题材,给人以惬意向往的美的享受。
想起斯蒂芬·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描述的奥地利、维也纳,整个民族都在歌唱、音乐的普及创作程度也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这也就是难怪奥地利的维也纳会成为音乐之巅,他们多少年的音乐底蕴和灵活高远的灵魂渗入让我们汗颜和崇敬!而这部影片也巧妙地再现了他们的音乐功力!故事中最能引起共鸣的恐怕要算玛丽亚因困惑离开冯·特拉普家,孩子们好像失去了“爱”般的失魂落魄,她们已经无法离开玛丽亚,已经习惯了如此幸福快乐的生活。
音乐之声观影心得五篇

音乐之声观影心得五篇音乐之声观影心得1一个地方流失了自己的民间文化,便会失去历史的根脉与精神……莫扎特在萨尔茨堡宫廷乐队担任乐队队长职务时,仍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
到了冬天,连买碳的钱也没有,他只好抱着带病的妻子跳舞取暖……因为神奇的音乐,因为有这样一位浪漫的乐神,萨尔茨堡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
多年前的一部好莱坞经典影片《音乐之声》中的许多场戏便是在萨尔茨堡取的景。
影片中特拉普上校一家的种种琐事仍记忆犹新,也使我平添了一份对这座城市的向往,因为它独一无二的音乐氛围。
萨尔茨堡在冯骥才先生的笔下成了乐神的摇篮:四季乐声悠扬,除了街头巷尾的音乐聚会外,最主要的音乐会有霍亨萨尔茨堡要塞的室内乐、米拉贝尔宫的`宫廷音乐会、米拉贝尔花园里的灯泉音乐会以及音乐厅里的大型音乐和戏剧会演。
仲夏之夜,随便走在一个小巷里,你都能听到从窗口或阳台里飘出的莫扎特的小夜曲。
那乐声不疾不徐,扣人心弦,令人惆怅。
置身在这样一个音乐世界里,我感觉莫扎特并没有远去,他与萨尔茨堡同在!音乐由此也成为了构成萨尔茨堡城市文化的最主要特色。
记得我的一位老师曾说:学校是一个不可以没有历史文化沉淀的地方。
古今中外名校千百年的辉煌历史让我对这句话深信不疑。
推而广之,一座城市如果没有亘古的历史,又不是千年古都、百年重镇,那它则必须有自己的独特的个性。
没有个性的城市是毫无吸引力的。
现代文化的冲击使都市个性的存亡问题刻不容缓地摆上了我们的桌面。
当今世界有这样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城市把自己的建设目标定位为国际化大都市。
殊不知一座城市在进入现代化的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把历史的一切创造作为一种文化财富!无数的民间老艺人在无声无息地逝去,随他们而去的是一种民间艺术的断绝。
一个地方流失了自己的民间文化,便会失去历史的根脉与精神,因为真正的历史是最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文化最能体现一个民族根本的性格和情感。
在上海申办世博会的过程中,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样一句宣传语在数以万计的来稿中脱颖而出。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3篇

《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3篇《音乐之声》电影观后感1《音乐之声》是一部音乐剧,剧中的女主人公玛利雅在不停的歌唱,那是她对自由的一钟向往,是对快乐与幸福的一种追求。
她起初认为只有进了修道院,才能修身养性,才是真正热爱主的表现,所以,她热衷于做一名真正的修女。
而院长却不这么认为,感觉她并不适合修道院的生活,所以送她去做了上校家的家庭教师。
在这里,她有七个性格各不相同的学生要教,他们调皮、开朗而又喜欢恶作剧,玛丽雅却以她的热情和真诚感动了他们,也感动了他们的父亲----上校,最终他们成为了真正的一家人,虽然遇到战争,却能感受到他们一家幸福的生活与甜蜜。
音乐与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
玛丽雅热爱自由,喜欢奔跑于广阔的草地上,喜欢跳跃于静静流淌的小溪旁,喜欢象小鸟一样欢快地歌唱。
她的这种行为是不被修道院里众人所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应该向上帝忏悔。
修道院的嬷嬷们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玛丽雅,把她看成最本真的天使,一派反对她,把她当成了恶魔。
这其实应该代表了父母对子女的全部看法,和同时存在的两种心理。
做为父母,我们有时候,会看孩子们像天使一样可爱,有时候又像恶魔一样让人头疼,甚至惹人讨厌。
而院长嬷嬷所代表的,正是那种智慧父母的化身,她承认孩子身上的缺点,却也看到了她的优点和长处,或者说她更喜欢玛丽雅身上透露出的本真和纯洁。
“如何让月光在掌心停留?如何摘下浮云钉牢?如何使海浪停留在沙滩上?”她用自己的歌声唱出了对孩子个体的尊重,唱出了一首流淌与心胸的伟大母亲的爱,唱出了对孩子的理解,更唱出了对玛丽雅的真情赞美和认同。
像小鸟一样快乐单纯的玛丽雅来到了上校家,一路上,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恐惧,这正是一个人走向一个新的世界的恐慌与迷茫。
最后,她终于带着院长嬷嬷告诉她的一句祝福,更是一种提示“天主关上了门,又在别处开了窗”勇敢地走进了上校的家。
她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么,但她坚信:力量不存在数字中,力量不存在财富中,力量是自己内心的一种自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音乐之声》赏析
摘要:
这篇文章简略阐述了电影《音乐之声》的剧情,列举了一系列影片中的经典曲目,并对其中一些最主要和经典的曲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在分析中将音乐与该影片所表达的情感相结合,分析了女主人公的诗性美,并进行了总结概括。
关键词:《音乐之声》风格音乐特点情感
引言:
《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既富有生动活泼的浓郁生活气息,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
与其他影片不同的突出风格是: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情节,而且有优美悦耳的歌声和大量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对白。
其语言独具特色:既有用词精练、韵律整齐、节奏规范、艺术性强的高雅诗歌歌词,又有大量朴实、自然而又颇具风趣的日常生活对话。
《音乐之声》四十年前第一次在美国演出起,便一直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电影中优美的自然景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可爱的孩子,感人的爱情,博大深厚的民族感情,以及出色的电影音乐,使得无论从哪个标准来评价,它都是美国音乐片的经典之作。
它获得了最佳影片、景佳导演、最佳音响、最佳剪辑与最
佳作曲五项奥斯卡大奖。
成龙曾给这部影片以很高的评价:“我最喜爱的电影既不是史泰龙的枪炮,也不是施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满温馨的《音乐之声》。
因为在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友爱和挚爱之情,这部影片让我的全身心都得到放松。
”每一次看《音乐之声》,它都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欢乐、感动,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
《音乐之声》讲述了热情活泼的修女玛丽亚到奥地利退役军官特拉普海军上校家当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的故事。
上校的妻子几年前去世,上校心灰意冷,用管理水兵的方法来管教孩子。
孩子们的生活就像钟摆一样循规蹈矩,毫无生气。
玛丽亚来到上校家后,顺应孩子们天性活泼的特点,教他们唱歌跳舞,带他们去野餐、郊游、爬树和划船,使家中充满欢乐。
她的热情、爱心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和喜爱,最终也赢得了上校的爱慕,后来成了孩子们的母亲。
纳粹德国占领奥地利后,爱国的上校不愿意效力于纳粹海军,于是,在一次民谣节上,上校带领全家成功地逃出了魔掌,翻越群山奔向自由。
正如玛丽亚在电影序幕中所唱的:“群山因为音乐充满生气,唱了千年的歌,我的心中充满了音乐,要唱出每支歌,我心震得像鸟儿翅膀,由湖边飞上树,我心叹息像钟声飘扬,微笑像是小溪流过,夜晚歌唱像云雀祈祷,当我奔向山里心情悲伤,我听到昔日歌声,我心就会歌唱,因为音乐的响起,我要再度歌唱……”
纯真善良的玛丽亚用歌声打开了故事的序幕,从她的歌声中我们可以看出玛丽亚的博爱,而实际上也确实如此,玛丽亚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那群孩子的爱以及她对爱情的渴望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电影中印象很深的一段场景是上校带着他的未婚妻——来自维也纳的男爵夫人回来时,忽然发现在自己不在家的这段时间,玛利亚竟然没有按照自己的嘱咐管教孩子,而是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四处玩耍,甚至还用旧窗帘给孩子们做了游戏服。
上校怒不可遏,在如何管教孩子的问题上与玛利亚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最后当场解雇了玛利亚。
就在这时,房间里传来了孩子们的歌声——孩子们正用玛利亚教他们的歌在欢迎男爵夫人的到来。
自从上校的妻子,也就是孩子们的母亲去世后,家里就再也没有歌声了。
当上校听到这曾经熟悉的歌声再次响起时,那刚刚还对玛利亚怒目而视的眼光,一下子转为听到歌声时的疑惑,再转为知道这竟是孩子们的歌声时的惊讶,再到当他快步走到客厅时亲眼看到孩子们唱歌时的温柔和慈祥。
这一系列的变化,让观众看到这个男人作为一个父亲,隐藏在心底的对孩子们深深的爱。
还有当他情不自禁与孩子们一起歌唱的时候,有一瞬间的目光充满了对过去的回忆,也让观众间接感受到他对逝去妻子的爱和妻子去世时他深埋在心底的巨大痛苦。
而之后他向玛利亚道歉,并习惯性的以命令的语气让玛利亚留下,再而转到以谦和的语气请求
玛利亚留下时,那恳切而充满感激的目光,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个男人那坦诚而真挚的心灵。
第二次演唱“雪绒花”,这是表现爱国情怀的高潮部分。
此时的上校和玛利亚刚刚结婚度完蜜月,忽然接到柏林来电,命令上校参加纳粹的海军,并把他和全家置于严密监视之下。
接受纳粹的安排,在上校眼里是绝不可能的事;而直接拒绝,他深爱的妻子和孩子便会受到伤害,于是上校决定带全家逃走。
即将离开祖国的那个晚上,借着参加民谣节的机会,上校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唱起了这首“雪绒花”,正如他所说的那样,“这是一首爱之歌,我知道你们会分享此爱,我祈求你们永远不会让它逝去。
”唱到第二段,上校已经哽咽,无法继续,在玛利亚的带动下,尽管会场处在纳粹分子的监视下,全场奥地利观众还是和上校一起高声唱起了“雪绒花”——“Edelweiss,Edelweiss,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
歌声荡气回肠——是的,大家会分享此爱,永远不会让它逝去。
玛利亚乐观开朗,充满爱心,让人印象深刻。
当然正如《音乐之声》这个片名,也正是玛利亚把音乐带给了大家。
可是这部戏真正让人动容的,是隐藏在音乐背后的那博大而深沉的爱。
对子女的爱、对恋人的爱、对祖国的爱,在上校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Captain的爱国,Maria的纯真,修道院长的睿智,以及贯穿了整个影片的音乐、画面和对白,统统让人的心灵得到提升和净化。
但“上帝在此处关闭了一扇门,就会在别处打开一扇窗”,
“修道院的高墙不是用来逃避”假如你爱这个人,并不表示你爱天主少了”等对话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音乐之声》来自生活,高于生活。
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谐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依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杂念,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优美的音乐是电影的灵魂,电影《音乐之声》最令人兴奋和过后难忘的,正是其中几首韵调轻扬、词句烂漫的歌曲。
《音乐之声》的题材来自生活,却又将之升华从而使之高于生活,它以音乐抒发人类最淳朴的感情,以感情动人,整部音乐剧充满了诗性的美和浪漫,像一朵清新而独特的百合,散发出满室的清香。
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如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the sound of music”、轻快跳跃的“The Lonely Goatherd”、欢快活跃的“Do-Re-Mi”,特拉普上校演唱的一派深情的“Edelweiss”,以及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可爱俏皮的“Good night,Good bye”等等,都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至今为大家所传唱。
歌曲“the sound of music”,是剧中的点睛之笔,点题之作。
由玛利亚在山顶独唱,演员以磁性的声音,纯熟的演唱技巧,将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演唱的淋漓尽致。
优美的音乐配之以优美的景色,流畅的画面,给观众带来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充分
地抒发主人公玛利亚对故乡、对大自然、对音乐的无比热爱。
上校赴维也纳期间,玛利亚把这首歌教给了7个孩子,并且让他们在男爵夫人到来时为她演唱,深深地打动了上校禁锢已久的心,使他忽然变成了一个和蔼可亲的父亲。
可见音乐不仅仅包含了人类特殊的感情,并且能够引起人类在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深深地触动人们的心弦。
另一首欢快活泼的歌曲“Do-Re-Mi”以其轻快地风格,深受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
这首歌曲歌词通俗易懂,以生活化的比喻来诠释了抽象的音乐符号,玛利亚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将孩子们带入了音乐的大门。
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提供或者表达了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的同时,也告诉了人们描述事物实际上是一件简单易行而又充满了美丽和未知的事情。
音乐不仅仅是属于艺术家的独有领域,而是与我们的世俗生活紧密相连,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美和创造美,我们就会发现,生活无处不有音乐。
也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赋予了玛利亚诗性的魅力。
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歌曲“Edelweiss”也是该剧中一首经典的曲子,这首歌曲被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广为流传,其知名度不亚于“the sound of music”以及“Do-Re-Mi”。
这首歌的歌词,虽然简单,但是清理脱俗,好似一朵六月的茉莉。
这首歌把edelweiss拟人化,赋予了它人类才具有的感情和高尚的品格。
特拉普上校唱这首歌的时候可以说是深情款款,款款深情。
他将自己的感情都注入这一生长在高山上的洁白如雪的雪绒花,通过
对这洁白的小花的歌唱与赞扬,表达了希望自己的祖国永远平安,顽强的心愿。
这首歌,歌词不长,却情深意远,言有尽而意无穷。
音乐是这部片子的灵魂,它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音乐声中拉开帷幕,又在音乐声中圆满收场。
音乐的旋律始终伴随着影片剧情的发展,不论是玛利亚的悠扬奔放,还是孩子们的活泼欢快,亦或是舰长的深沉优雅,都是发自一颗爱的心灵。
《音乐之声》是真正的爱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