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类作物病害

合集下载

薯类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薯类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薯类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和农产品,薯类作物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栽培。

然而,由于病虫害的困扰,薯类作物产量和质量遭受重大损失。

因此,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对于保证薯类作物的稳定产量和提高农民收入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薯类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措施进行详细探讨。

一、病虫害防治概述薯类作物的病虫害主要包括病害和虫害两大类。

病害主要有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黑腐病等,虫害包括薯蓟马、蚜虫、马铃薯象甲等。

这些病虫害严重影响了薯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因此必须采取综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二、病虫害防治措施1. 马铃薯早疫病防治(1)选用抗早疫病品种:栽培抗早疫病的马铃薯品种,如“贵农2号”、“贵农3号”等,能有效预防早疫病的发生。

(2)轮作种植:马铃薯种植应注意轮作,减少连作导致病菌或虫害的积累,可将轮作作物选为小麦、豆类等。

(3)科学施肥:合理施肥可增加马铃薯的抗病能力,应注意根据土壤条件和作物需求科学施肥,避免过量或不足。

2. 薯蓟马防治(1)合理田间管理:及时清除马铃薯地里的杂草,减少马铃薯薯蓟马的寄生环境。

(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天牛、赤眼蜂等捕食薯蓟马,可采取人工释放天敌的方式进行薯蓟马的生物防治。

(3)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可使用低毒、高效的杀虫剂进行化学防治,但应注意控制使用剂量和施药时间,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晚疫病防治(1)疫风场的合理布置:选择通风良好、有利于疫风场形成的地段进行疫风场的布置,减少晚疫病的发生。

(2)发病初期的防治:在晚疫病发病初期,可以采用草铵膏进行喷雾,不仅能灭杀菌丝,还能激发寄主植株的防御能力。

(3)合理施肥:科学施肥有助于增加马铃薯的抗病能力,应根据土壤条件和作物需求进行合理施肥。

4. 蚜虫防治(1)生态防治:利用留作物、天敌昆虫等进行蚜虫的生态防治,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

(2)化学防治:在蚜虫大量繁殖的情况下,可选用低毒、高效的杀虫剂进行化学防治,但要注意使用剂量和施药时间,减少对农田生态的影响。

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马铃薯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在粮食作物中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

中国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基地在黑龙江省,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使产出的马铃薯备受市场欢迎和好评。

生产中及时有效的防治马铃薯病虫害,是增收增效的基础措施之一。

一、马铃薯主要病虫害1、早疫病。

马铃薯早疫病是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块茎也可受害。

①发病症状。

叶片发病初期,病叶上生出圆形褐色斑点。

发展后形成边缘不明显的褐色至暗褐色圆形或近圆形病斑,有的病斑外缘有黄色晕圈。

湿度大时病斑上生有黑色霉状物。

后期多个病斑连片形成不规则状的大枯斑,病叶局部枯死,严重时全叶枯死。

叶柄、茎部染病,初期生出稍凹陷状的褐色线条斑。

发展后呈椭圆形的灰褐色病斑。

后期茎、叶枯死。

薯块染病,初期出现不规则稍凹陷的暗褐色病斑,病部皮下薯肉呈褐色干腐状。

②发病规律及发病条件。

早疫病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并逐渐向上部蔓延。

病菌在病残株、土壤、病薯上越冬,是翌年的主要侵染源。

在-35~-45℃下病残株上的病菌也可存活。

病菌通过风雨进行传播,从气孔、伤口或直接侵入寄主内部组织,引起发病。

早疫病多在7~8月雨季发生,雨水多,湿度大,多雾多露,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密度大,通透性不佳,管理粗放等都会引起病害的高发。

适宜发病的温度24~30℃,相对湿度为80%以上。

2、晚疫病。

晚疫病是一种危害马铃薯的重要病害,主要危害叶、茎、薯块,一般年份可造成20~40%的减产,严重年份减产高达50%以上。

马铃薯晚疫病在我国西南地区、东北、华北与西北地区均有发生,尤其是在多雨潮湿的年份。

2020年9月15日,马铃薯晚疫病被农业农村部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

①发病症状。

晚疫病主要危害叶、茎、薯块。

叶片发病初期,病叶上出现不规则状的黄褐色斑点。

潮湿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大,边缘为水浸状的并生有一圈白霉的大病斑。

病叶背部密布白霉。

马铃薯16种病虫害图

马铃薯16种病虫害图

马铃薯16种病虫害图一直以来,以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为代表的马铃薯病害,严重影响着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成为马铃薯病虫害防治的重点和难点。

在栽植马铃薯过程中除了这些病害,还有其他哪些病虫害?往下读,共梳理了16种。

1.马铃薯晚疫病危害表现:受害叶片的叶尖、叶缘会出现暗绿色小病斑,边缘有灰绿色晕环,边缘分界不明显。

湿度大时,外缘会出现一圈白霉。

天气干燥时,病部会变褐干枯,质脆易裂。

病害严重时,病斑扩展到叶脉、叶柄和茎部,病叶枯死脱落。

被侵染的块茎最初出现褐色小斑点,以后扩大为凹陷的暗褐色不规则病斑。

防治措施:选择保护性药剂和治疗性药剂混合使用,合理安排间隔期。

保护性药剂:丙森锌、代森联、代森锰锌、噻唑锌、王铜、氢氧化铜。

治疗性药剂:氟菌·霜霉威、霜脲·锰锌、烯酰吗啉、氟啶胺等。

2.马铃薯早疫病危害表现:病害可发生在叶片上,也可侵染块茎。

叶片染病,病斑黑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具同心轮纹。

湿度大时,病斑上生出黑色霉层病征。

块茎染病,产生暗褐色稍凹陷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分明,病斑下的薯肉出现褐色海绵状干腐。

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增施有机肥;(2)生长期加强肥水管理,适量增施钾肥,适时喷施叶面肥;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降湿,促进植株健康。

(3)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如丙森锌或代森锰锌等药剂1~2次。

发病较重时,用啶酰菌胺、烯酰·吡唑酯、噁唑菌酮·霜脲氰等药剂防治,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3.马铃薯枯萎病危害特征:发病初期地上部出现萎蔫。

剖开病茎,薯块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病部常产生白色至粉红色菌丝。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药剂进行防治:苯甲·丙环唑,苯酰菌胺,恶菌灵,萎锈灵等。

4.马铃薯青枯病危害症状发病初期,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开始早晚恢复,持续4~5天后,全株茎叶全部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色,叶片不凋落。

叶脉变褐,茎出现褐色条纹,横剖可见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切面有菌液溢出。

薯类作物锈病的病害特征与防范

薯类作物锈病的病害特征与防范
抗病性遗传机制
深入了解薯类作物抗锈病的遗传机制,为抗病育种提供理论支持 。
跨区域病害流行规律
研究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薯类作物锈病的流行规律,制定 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薯类作物锈病的病害特 征与防范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6
CONTENTS
目录
• 薯类作物锈病概述 • 病害特征 • 薯类作物锈病的危害 • 防范措施 • 薯类作物锈病的预防与控制 • 薯类作物锈病的研究进展
CHAPTER
01
薯类作物锈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薯类作物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 种病害,主要危害马铃薯、甘薯 等薯类作物。
温度条件
适宜的温度也是薯类作物锈病发生的重要条件。通常,在 15-25℃之间,温度越高,锈病的发生率越高。
土壤条件
土壤的pH值和营养成分也会影响锈病的发生。酸性土壤 和高氮肥的土壤环境往往有利于锈病的发生。
发病症状
01
叶片症状
薯类作物叶片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黄色或绿色小斑点,随后斑点扩大
并变为锈色。严重时,整个叶片布满锈色斑块,导致叶片枯萎、脱落。
选择合适药剂
根据病害发生情况和薯类 作物种类,选择合适的杀 菌剂,避免药剂滥用和残 留问题。
合理用药
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进 行用药,避免过量使用和 不当使用,以免对环境和 作物造成不良影响。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
保护和利用锈病病原菌的天敌昆虫,通过天敌的 控制作用,降低锈病的发生率。
使用生物农药
选用对环境和作物友好的生物农药,如微生物源 农药、植物源农药等,进行锈病的防治。
积累和产量。
早衰现象
锈病的发生往往伴随着植株早衰现 象,提早结束生长期,导致薯块产 量降低。

最新的土豆病害图谱都找齐了,一定要转发啊!

最新的土豆病害图谱都找齐了,一定要转发啊!

最新的土豆病害图谱都找齐了,一定要转发啊!危害马铃薯的病虫害有300多种,但并不是所有的病虫害都会造成马铃薯严重减产。

马铃薯病害主要分为真菌病害、细菌病害和病毒病。

其中由真菌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马铃薯病害,几乎能在所有的马铃薯种植区发生。

通常说的种薯退化即为不同病毒引起的多种病毒病所造成。

马铃薯害虫分地上害虫和地下害虫,其中比较主要的有马铃薯块茎蛾、蚜虫等。

一、马铃薯真菌性病害①晚疫病田间发病状晚疫病是马铃薯主产区最重要的一种真菌病害,其最初传播来源是邻近的薯田或番茄、杂草和有机堆肥。

【病害症状】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即孢囊梗和孢子囊,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

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

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

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

【防治方法】防治晚疫病,首先要选择抗病品种;其次,播前严格淘汰病薯。

一旦发生晚疫病感染,一般很难控制,因此必须在晚疫病没有发生前进行药剂防治,即当日平均气温在10-25℃之间,下雨或空气相对湿度超过90%达8小时以上的情况出现4-5天后喷洒药剂进行防治。

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来进行防治,每亩用量175-225克,兑水后进行叶面喷洒。

如果没有及时喷药,田间发现晚疫病植株后,则需要用瑞毒霉(也称为雷多米尔、甲霜灵)之类的药剂进行防治,每亩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150-200克,兑水进行叶面喷施。

如果一次没有将病害控制住,则需要进行多次喷施,时间间隔为7-10天。

此外,环境条件也影响晚疫病的传播,为防止块茎感染,应当高培土。

如果植株地上部分受到晚疫病侵染,则最好在收获前将病秧割除并清理处田块,防止收获的薯块与之接触。

薯类作物病害ppt课件.ppt

薯类作物病害ppt课件.ppt
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能识别常见薯 类作物病害的症状特点,了解薯类 病害的病原形态,学习薯类病害的 诊断方法,为在生产上正确诊断病 害和进行防治工作打好基础。
一、甘薯黑斑病(Ceratocystis fimbriata)
甘薯黑斑病
症状:
为害时期:薯块,幼苗;
薯块:病斑多发生于虫伤、 裂口处,黑褐色,圆形或不 规则形,中央稍凹陷,轮廓 清楚,病斑上常产生灰色霉 层,后期可见黑色刺状物。 切开病薯,病组织呈黑色或 墨绿色,薯内有苦味。
PVY引起的马铃薯病毒病
PVY病毒粒子负染电镜照片
PVY病毒粒子超薄切片电镜照 片
十四、马铃薯线虫病(Globodera rostochiensis,G.pallida)
马铃薯茎线虫病
十、马铃薯青枯病(Ralstonia solanacearum)
典型症状: 叶片、分枝或植株呈急性萎蔫。植株茎基
部维管束为黄色或黄褐色,发病块茎芽眼变浅 褐色,可溢出菌脓,病块茎剖面维管束呈黄色 或褐色,重者呈环状腐烂。
布克氏菌属示意图
病原物:
分类地位:薄壁
菌门劳尔氏属。 菌体特征:杆状, 无芽孢,无荚膜, 极生鞭毛1-4根或 无鞭毛,G-。
糠皮型:线虫从病 薯表面侵入,病薯 表面呈龟裂状,病 部由外向内扩展, 呈糠皮型症状。
四、甘薯根腐病(Fusarium solani f.sp. batatas)
症状: 为害部位:根部; 病根变褐腐烂,地 上部节间缩短,直 立,秋季易开花。
病原物:
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镰 刀菌属;
大型分生孢子:无色镰刀 形; 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 厚垣孢子:淡褐色近球形。
十一、马铃薯环腐病(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sepedonicus)

种植土豆需要哪些农药防治

种植土豆需要哪些农药防治

种植土豆需要哪些农药防治种植土豆需要进行农药防治来预防和控制多种害虫、病害和杂草。

以下是常见的土豆农药防治措施及其使用情况的详细介绍:一、害虫防治:1. 马铃薯甲虫:马铃薯甲虫是其主要害虫之一,可通过使用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进行防治。

常用的药剂有毒死蜱、敌敌畏等。

在播种前或幼苗阶段使用种衣剂,对土壤中的甲虫幼虫起到初期防治作用。

在盛花期和盛果期使用叶面喷洒剂进行防治,以控制成虫的数量。

2. 蛴螬:蛴螬主要危害土豆的地下茎,可通过土壤喷洒剂进行防治。

如马拉硫磷、氯仿磷等。

3. 马铃薯斑潜蝇:马铃薯斑潜蝇危害马铃薯的地下茎和茎叶。

封闭式土壤处理是比较有效的防治方法,可使用三氟氯氟褪拉蚜胺等土壤喷洒剂进行针对性防治。

4. 马铃薯蚜虫:马铃薯蚜虫会引起马铃薯叶片卷曲、变黄等现象,严重时会影响产量。

可使用有机磷、吡蚧菊酯等杀虫剂进行防治。

5. 马铃薯毒菌虫:马铃薯毒菌虫危害马铃薯的茎叶,使其发黄、畸形等。

常用的农药有乙氧对硫磷、乙氧对硫菊酯等。

二、病害防治:1. 水泡病:水泡病是土豆上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通过种子传播。

可在种前用75%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2%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进行种衣剂处理。

另外,也可使用多菌灵、草铵螺菌素等进行叶面喷洒。

2. 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晚疫病是最具破坏力的土豆病害之一,对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

可使用22.5%金露津可湿性粉剂、50%烯菌酯等进行防治。

3. 马铃薯早疫病:马铃薯早疫病主要侵害叶片和茎。

可使用72%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烯菌酯等农药进行叶面喷洒。

4. 银斑病:银斑病主要影响马铃薯的地下茎。

可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种衣剂处理。

此外,也可使用20%莠去津可湿性粉剂等进行土壤喷洒。

三、杂草防治:1. 干扰素:可通过施用干扰素来防治土豆田中的一些杂草。

干扰素可通过抑制草本杂草的调节物质,控制杂草生长。

使用干扰素可以减少对土豆生长的竞争,提高土豆产量。

红薯病虫害的图片与药防治,如何给红薯施肥

红薯病虫害的图片与药防治,如何给红薯施肥

红薯病虫害的图片与药防治,如何给红薯施肥回答红薯的主要病虫害有红薯黑斑病、红薯软腐病、红薯叶斑病、红薯枯萎病、红薯小龟甲、红薯肖叶甲、红薯跳盲蝽、红薯天蛾等。

防治方法:红薯黑斑病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种,加强田间管理;防治红薯软腐病要选择合适的收获时间,收获的时候避免红薯受到损伤;防治红薯叶斑病要及时清沟排渍,防止田地积水。

一、红薯病虫害的图片与药防治1、红薯病虫害(1)红薯黑斑病:该病害在红薯的整个生长和储藏阶段都有可能发病,主要是危害红薯的苗、红薯块,对于红薯藤蔓部分没有危害。

(2)红薯软腐病:该病害主要是在红薯的储藏期发病,病害以后红薯会长出白色的霉,然后腐烂并发出恶臭,发病非常迅速,因此该病害又叫做水烂。

(3)红薯叶斑病:该病害主要是针对红薯的叶子发病,严重的时候会导致叶片局部或者全部干枯,对红薯的生长发育影响比较大。

(4)红薯枯萎病:该病害主要是危害红薯的藤蔓和薯块,染病后藤蔓会变成黑褐色,裂开成为纤维状,薯块染病后会出现腐烂状,容易导致藤蔓干枯而死。

(5)红薯小龟甲:小龟甲虫主要是咬食红薯叶子形成孔洞。

(6)红薯肖叶甲:该害虫是危害红薯的嫩芽,在红薯苗成长期间容易造成幼苗枯死,同时幼虫危害土壤中的红薯块,造成红薯块生长营养不良。

(7)红薯跳盲蝽:该害虫主要是吸食红薯叶子的汁液,会造成红薯枝叶干枯死亡。

(8)红薯天蛾:该害虫幼虫时期潜入还没有展开的红薯嫩叶内部进行啃食,然后在里面吐丝,将其转成小叶苞,危害红薯叶片表面,严重的可能造成嫩叶枯死。

2、如何防治(1)红薯黑斑病:选用无病、健康的红薯种子,然后进行合理的轮作,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种。

还要加强红薯的田间管理,适当的进行中耕保墒,然后合理追肥,或者用药剂治疗,施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周1次,连续喷洒2次。

(2)红薯软腐病: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红薯收获,避免到霜降的时候被冻伤。

霜降以后的秋薯收获要在晴朗的白天进行,不要让红薯受到破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VY病毒粒子超薄切片电镜照片 PVY病毒粒子超薄切片电镜照片
十四、 十四、马铃薯线虫病(Globodera rostochiensis,G.pallida) , )
马铃薯茎线虫病
孢子囊
假根
根霉属
病原物: 病原物: 分类地位: 分类地位:接合菌亚门 根霉属; 根霉属; 孢囊梗:直立, 孢囊梗:直立,丛生于 匍匐丝上, 匍匐丝上,下端生有假 根; 孢子囊:球形, 孢子囊:球形,内有半 圆形的囊轴及大量的孢 囊孢子; 囊孢子; 孢囊孢子:单胞,褐色, 孢囊孢子:单胞,褐色, 椭圆形,表面有条纹; 椭圆形,表面有条纹; 接合孢子:黑褐色, 接合孢子:黑褐色,近 球形,表面有刺状物。 球形,表面有刺状物。
六、甘薯紫纹羽病(Helicobasidium brebissonii) 甘薯紫纹羽病( ) 症状: 症状: 为害部位:薯块; 为害部位:薯块;
受害薯块表面覆盖紫 受害薯块表面覆盖紫 褐色丝状物, 褐色丝状物,病薯内 部变褐腐烂, 部变褐腐烂,严重时 中空仅剩外壳。 中空仅剩外壳。
病原物: 病原物: 分类地位: 分类地位:担子菌 甘薯紫纹羽病根状菌索
马铃薯晚疫病
叶片症状: 叶片症状:病斑暗 绿色,边缘不明显。 绿色,边缘不明显。 在潮湿条件下, 在潮湿条件下,病 部与健组织的交界 处有一圈白色霉层。 处有一圈白色霉层。 块茎症状: 块茎症状:病斑褐 色,剖面可见褐色 坏死斑, 坏死斑,病健界限 不明显。 不明显。
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 病霜状霉层
棒形杆菌属示意图
马铃薯环腐病症状
十二、马铃薯粉痂病( 十二、马铃薯粉痂病(Spongospora subterranea) )
粉痂属
马铃薯粉痂病症状图
十三、马铃薯病毒病( 十三、马铃薯病毒病(Potato virus diseases) )
PVY引起的马铃薯病毒病 PVY引起的马铃薯病毒病
PVY病毒粒子负染电镜照片 PVY病毒粒子负染电镜照片
五、甘薯病毒病(Sweet potato virus diseases) 甘薯病毒病( ) 症状: 症状: 受害植株叶片产生不规则褪绿斑纹或带有 受害植株叶片产生不规则褪绿斑纹或带有 紫色边缘的褪绿斑, 紫色边缘的褪绿斑,有时能见到叶片表现为 明脉,紫色较重的品种可出现紫斑 紫环斑, 紫斑、 明脉,紫色较重的品种可出现紫斑、紫环斑, 老叶症状比较明显。 老叶症状比较明显。
菌门劳尔氏属。 菌门劳尔氏属。 菌体特征:杆状, 菌体特征:杆状, 无芽孢,无荚膜, 无芽孢,无荚膜, 极生鞭毛1-4根或 极生鞭毛1-4根或 无鞭毛, 无鞭毛,G-。
病原物: 病原物: 分类地位: 分类地位:薄壁
布克氏菌属示意图
十一、 十一、马铃薯环腐病(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sepedonicus) )
症状: 症状: 为害时期:薯块,幼苗; 为害时期:薯块,幼苗; 薯块:病斑多发生于虫伤、 薯块:病斑多发生于虫伤、 裂口处,黑褐色, 裂口处,黑褐色,圆形或不 规则形,中央稍凹陷, 规则形,中央稍凹陷,轮廓 清楚,病斑上常产生灰色霉 清楚,病斑上常产生灰色霉 后期可见黑色刺状物 黑色刺状物。 层,后期可见黑色刺状物。 切开病薯, 切开病薯,病组织呈黑色或 墨绿色,薯内有苦味。 墨绿色,薯内有苦味。 幼苗:基部受害产生凹陷的 幼苗:基部受害产生凹陷的 圆形或梭形小黑斑, 圆形或梭形小黑斑,后逐渐 扩大,环绕薯苗基部呈黑脚 扩大,环绕薯苗基部呈黑脚 状。
实验五、 实验五、薯类作物主要病害
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 通过本次实验,能识别常见薯 类作物病害的症状特点, 类作物病害的症状特点,了解薯类 病害的病原形态, 病害的病原形态,学习薯类病害的 诊断方法, 诊断方法,为在生产上正确诊断病 害和进行防治工作打好基础。 害和进行防治工作打好基础。
一、甘薯黑斑病(Ceratocystis fimbriata) 甘薯黑斑病( )
病原物: 病原物:
薄壁菌门欧文氏菌 属
十、马铃薯青枯病(Ralstonia solanacearum) 马铃薯青枯病( )
典型症状: 典型症状: 叶片、分枝或植株呈急性萎蔫 急性萎蔫。 叶片、分枝或植株呈急性萎蔫。植株茎基 维管束为黄色或黄褐色, 部维管束为黄色或黄褐色,发病块茎芽眼变浅 褐色,可溢出菌脓, 褐色,可溢出菌脓,病块茎剖面维管束呈黄色 或褐色,重者呈环状腐烂。 或褐色,重者呈环状腐烂。
糠皮型(龟裂) 糠皮型(龟裂)
糠心型
四、甘薯根腐病(Fusarium solani f.sp. batatas) 甘薯根腐病( )
症状: 症状: 为害部位:根部; 为害部位:根部; 病根变褐腐烂, 病根变褐腐烂,地 上部节间缩短, 上部节间缩短,直 秋季易开花。 立,秋季易开花。
病原物: 病原物: 分类地位: 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镰 刀菌属; 刀菌属; 大型分生孢子:无色镰刀 大型分生孢子: 形; 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 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 厚垣孢子:淡褐色近球形。 厚垣孢子:淡褐色近球形。
亚门卷担菌属。 亚门卷担菌属。 菌丝体:紫红色, 菌丝体:紫红色,粗 束生; 大,束生; 菌核:较小,扁球形, 菌核:较小,扁球形, 紫红色,内黄褐色, 紫红色,内黄褐色, 中央白色。 中央白色。
七、马铃薯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 马铃薯晚疫病( ) 症状: 症状: 为害部位: 为害部位:叶、 茎和块茎;
接合孢子
三、甘薯茎线虫病(Ditylenchus destructor) 甘薯茎线虫病( )
症状: 症状: 糠心型: 糠心型:薯块表面 颜色变暗呈猪肝色, 颜色变暗呈猪肝色, 切开病薯,其内呈 切开病薯, 褐白相间的糠心型 褐白相间的糠心型 症状,病薯轻。 症状,病薯轻。 糠皮型: 糠皮型:线虫从病 薯表面侵入, 薯表面侵入,病薯 表面呈龟裂状, 表面呈龟裂状,病 部由外向内扩展, 部由外向内扩展, 呈糠皮型症状。 呈糠皮型症状。
二、甘薯软腐病(Rhizopus stolonifer) 甘薯软腐病( )
症状: 症状: 薯块变软腐烂,表面生有棉絮状灰白色菌丝体 棉絮状灰白色菌丝体, 薯块变软腐烂,表面生有棉絮状灰白色菌丝体, 后期上有黑色小点。切开病薯块, 后期上有黑色小点。切开病薯块,薯内呈淡褐 维管束褐色较深,可流出汁水, 色,维管束褐色较深,可流出汁水,有芳香酒 味。
孢 子 囊 孢 囊 梗
病原物: 病原物: 分类地位:鞭毛菌亚门疫霉属。 分类地位:鞭毛菌亚门疫霉属。
孢囊梗:无色,有分枝; 孢囊梗:无色,有分枝; 孢子囊:无色,单胞,卵圆形, 孢子囊:无色,单胞,卵圆形,顶部有乳 状突起,基部有明显的脚胞。 状突起,基部有明显的脚胞。
八、马铃薯疮痂病
马铃薯疮痂病
九、马铃薯软腐病(Erwinia carotovora subsp.crrotovora) ) 症状: 症状: 为害部位: 为害部位后初期皮孔略凸 起,组织呈水渍状, 组织呈水渍状, 病斑圆形, 病斑圆形,皮层下 组织软腐, 组织软腐,以致扩 展至整个薯块, 展至整个薯块,并 腐烂( 致腐烂(伴有恶臭 味)。
甘薯黑斑病
长喙壳属
病原物: 病原物: 分类地位:子囊菌亚门长喙壳属; 分类地位:子囊菌亚门长喙壳属; 菌丝体:初无色透明, 菌丝体:初无色透明,老熟后深 褐色; (黑)褐色; 分生孢子:无色,单胞, 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圆筒形 或棍棒形; 或棍棒形; 厚垣孢子:暗褐色,球形或椭圆 厚垣孢子:暗褐色, 形; 子囊壳:长颈烧瓶状,基部球形, 子囊壳:长颈烧瓶状,基部球形, 颈部极长。 颈部极长。 子囊:梨形或卵圆形,壁薄, 子囊:梨形或卵圆形,壁薄,成 熟后自溶, 熟后自溶,子孢子散生在子囊壳 内。 子囊孢子:无色,单胞,钢盔形。 子囊孢子:无色,单胞,钢盔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