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暑湿燥热之症

合集下载

67五运行大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67五运行大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67五运行大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67五运行大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请天师而问之曰: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

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气之各主岁尔,首甲定运,余因论之。

【翻译】黄帝坐在明堂里,开始厘正天之纲纪,考建五握运行的常理,向天师岐伯请问到:在以前的医论中曾经言道,天地的动静,是以自然界中变化莫测的物象为纲纪,阴阳升降,是以寒暑的更换,显示它的征兆。

我也听先生将过五运的规律,先生所讲的仅是五运之气各主一岁。

关于六十甲子,从甲年开始定运的问题,我又与鬼叟区进一步加以讨论,【原文】鬼臾区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

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之;巳亥之上,厥阴主之。

不合阴阳,其故何也?【翻译】鬼叟区说,土运主甲已年,金运主已庾年,水运主丙辛年,木运主丁壬年,火运主戊癸年。

子午年是少阴司天,辰戌是太阴司天,巳亥年是厥阴司,这些,与以前所论的阴阳不怎么符合,是什么道理呢?【原文】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阴阳也。

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

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

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翻译】岐伯说:他是阐明其中的道理的,这里指的是天地运气的阴阳变化。

关于阴阳之数,可以数的,是人身中的阴阳,因而合乎可以数的出的阴阳之数。

至于阳明的变化,若进一步推演之,可以从十而至百,由千而及万,所以天地的变化,不能用数字去类推,只能从自然万象的变化中去推求。

【原文】帝曰:愿闻其所始也。

【翻译】黄帝说:我想听听运气学说是怎样创始的。

【原文】岐伯曰:昭乎哉问也!臣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已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病证治方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病证治方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病证治方一、感冒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风达表汤若湿较重,肢体酸痛,头重头胀,身热不扬,--羌活胜湿汤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赤苓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若平素表虚自汗,易受风邪者--玉屏风散阳虚--再造散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A 外感咳嗽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夏令夹暑+六一散、鲜荷叶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若凉燥证(燥证+风寒)--杏苏散B 内伤咳嗽1.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症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丸或杏苏二陈丸标本兼顾2.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3.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4.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三、哮证A. 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3寒包火证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4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痰壅喘急,不能平卧,加葶苈子猪牙皂泻肺涤痰必要时用控涎丹5虚哮平喘固本汤附:喘脱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如面青喘急,烦躁不安,汗出肢冷,舌淡紫,脉细,另服黑锡丹B.缓解期1肺脾气虚:补肺固卫六君子汤2肺肾气虚: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四、喘证A.实喘1 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若得汗而喘不平--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若属支饮复外寒而喘咳,痰液清稀多泡沫--小青龙汤2 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3 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4 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B.虚喘1 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中气虚弱,脾肺同病(食少便溏腹中气坠)--补中益气汤2 肾虚: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生脉散3正虚喘脱 -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五、肺痈1. 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热毒瘀结,咯脓浊痰,腥臭味严重+犀黄丸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胸部满胀,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有力--桔梗白散4.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合桔梗杏仁煎六、肺痨1 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咳嗽频而痰少质粘者+琼玉膏。

夏季常见的暑湿热邪

夏季常见的暑湿热邪

夏季常见的暑湿热邪暑为夏季的火热之邪,夏至之后,直到立秋,自然界的火热之邪都可称为「暑邪」,由暑邪所致生之病称为「暑病」。

《素问.五运行大论》中指出:「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

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气为息,在藏为心。

其性为暑,其德为显,其用为燥,其色为赤……」夏季上火,容易口干口苦,天热加晒,更易皮肤烫红,暑天容易流汗,大量的汗出,不但伤津液,水分电解质流失,也耗气,让人感觉疲累。

暑热让地气蒸发,多雨潮湿,因此暑邪常与湿邪一起来,除了发热烦渴以外,还加上湿重困顿的症状,四肢痠软无力,胸闷呕吐,甚至大便溏软不爽等湿阻症状。

《素问.刺志论》中提出:「气盛身寒,得之伤寒。

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天冷毛细孔紧闭,天热则相反,毛细孔大开,流汗出,伤于火热且气虚无力,称为伤暑,症状还有头痛无力、噁心胸闷等。

火邪严重者,甚会昏倒不省人事,脉大而虚,要用些甘寒清热的药物来治疗,如甘露饮、五汁饮等。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指出:「湿胜则濡泻,甚则水闭肿。

」夏天小肠吸收比较好,常让人便祕,但暑热贪凉,常饮冰水,加上时有梅雨,内湿引动外湿,反而有时容易腹泻,湿邪重的甚至出现下肢水肿。

湿性重浊,让人容易沉重困顿,人体排泄物与分泌物等秽浊不清的东西都会增加。

湿邪还有一特点,就是凝滞,黏滞不爽,缠绵难癒,表现常在肠胃道,如排便稀软溏泄却拉不干净,一吃油黏之物即便秽臭浊,病程较长,要痊癒需节制冰冷黏滑油腻之物,调养一段时间才会好。

「阳胜则热」,阳热旺于夏季,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因此热邪也可称作「温热之邪」或「火热之邪」。

其实人体很需要火,火是一种能量,能给人带来生命活力。

有温煦作用又可给人活动力的称为「少火」,人就靠少火维持生存续;但火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出现,让人元气消耗、身体发炎,称为「壮火」,这种火只会让人生病,身体虚弱。

「热性炎上」,说明火热有藩灼向上的特性,火热之邪侵袭人体,症状多在上部表现,如头长疔疮,脸部冒痘痘等;而且热邪侵扰久了,甚会引动肝风,称为「热极生风」,出现高热、抽搐、两目上视等症。

内科---咳嗽3

内科---咳嗽3

内科---咳嗽3咳嗽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

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病名释义:1.咳,有声无痰;嗽,有痰无声。

临床上一般为痰声并见,很难截然分开,但有时可资鉴别病理性质,以明确其重点。

如;干咳---为肺气不清--多属燥邪,气火。

痰嗽---为脾家有湿---多因痰湿内蕴。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嗽论》云。

“咳嗽为有痰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

”《医学入门。

辨咳嗽》曰;“咳因气动为声,嗽乃血化为痰,肺气动则咳,脾湿动则嗽,脾肺俱动则咳嗽俱作。

”2.肺系,出于《灵枢.经脉篇》,其范围包括气管、喉,鼻等,实际上是呼吸系统的总称。

[历史沿革)一、《内经》对咳嗽作了专篇论述《素问。

咳论》指出;“肺之令人咳,何也?歧伯对曰。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说明咳嗽一证虽属肺病,但五脏六腑功能失调,都能引起咳嗽,并且表现不同特征,即。

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为辨证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隋.巢元方么诸病源候论》分类为十种咳《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指出。

“又有十种咳。

一曰风咳,语因咳言不得竟是也。

二日寒咳,饮冷食寒入注胃,从肺脉上气内外合,因之而咳是也。

三日支咳心下鞭满,咳则引痛,其脉反迟是也。

四日旰咳,咳而引胁下痛是也。

五日心咳,咳而唾血,引少阴是也。

六日脾咳,咳而涎出续续不止,引少腹是也。

七曰肺咳,咳而引颈项而唾涎沫是也。

八曰肾咳,咳则耳聋无所闻,引腰脐中是也。

九日胆咳,咳而引头痛口苦是也。

十曰厥阴咳,咳而引舌本是也。

这种分类法,虽然体现了辨证思想,但名目繁多,临床难以掌握应用。

三、金元。

张从正《儒门事亲》指出外因六气皆能致咳《儒门事亲。

嗽分六气毋拘以寒说》指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皆令人咳,非独寒邪。

他说。

“岂知六气皆能嗽,若谓咳止为寒邪,何以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咳嗽,……若此之类,皆生于火与热也,岂可专于寒乎。

(完整)温病学

(完整)温病学

温病学各论1.风温2。

春温3.暑温4.湿热病5.湿温6。

伏暑7。

秋燥(温燥)风温属于感受春季风热邪气,有表证,有顺传逆传。

冬温是冬季感受风热邪气,与风温病变相同,只是季节不同风温概念的形成:《伤寒论》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若把这种病当伤寒发汗治,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叶天士: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相当于今天的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只有表证),急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

病因病理:气分卫分(呼吸道感染)风热邪气由口鼻皮毛而入→犯肺系手太阴肺经→肺脏,中焦胃肠(阳明)逆↓传心包(营分证)风温病一般不入血肺络损伤:咳血,仍为气分证风温重证:痰热蒙闭心包,高热大汗亡阳证诊断要点:时令在早春和冬天,发病初起有表证,传变有特点鉴别,春温无表证或者表证很短。

以里热为主。

病程也不同。

辨证论治初用辛凉轻解,中期到气到清下清营,后期津液不足甘寒生津一、风热袭表(卫)两个类型:A。

发热为主症。

风热在表,正气调向体表,正邪相争于表,在表的功能亢奋而发热。

邪浅而初起,故热势不高,38度左右。

不象伤寒束表闭表发热干烫,但风热虽开泄腠理,但阳气的宣发由于邪欲内侵并不通畅,即表郁,体表阳气不足,故微恶风寒;皮肤不象伤寒那样发热干烫(津液可以渗出);汗可有可无,汗出不畅。

头痛咽痛,风热上攻,气血逆乱所致。

身痛没有伤寒明显。

表有邪郁,肺不能正常宣发肃降,故轻咳重喘。

阳邪在表,伤津仍轻,故口微渴或不渴。

舌边尖红脉浮数以应其候。

太阳伤寒恶寒重发热轻,周身疼痛,表闭无汗脉浮紧。

紧脉如拧螺丝钉相前进。

是因为经脉为寒收缩,血液凝滞所致。

太阳中风,有汗,卫强营弱,恶风,关门闭户则不恶.脉浮缓不数,舌边尖不红.风温表证,见风不见风,都恶风寒治法:辛凉轻(质地轻则扬)解。

老师:疏风清热,宣肺透邪方剂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吴鞠通按:温病忌(辛温发)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它患→损伤心阳心阴,昏痉厥脱闭。

叶天士提出辛凉轻剂,吴鞠通创银翘散《温病条辨》上焦篇方.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上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风寒暑湿燥火

风寒暑湿燥火

风寒暑湿燥火病因病因就是使我们生病的因素。

我们生病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是外感六气七情饮食劳逸痰饮外伤瘀血等等。

外感六气一般叫做六淫,在气候正常则称为六气,而六气超过应有的限度,致使我们身体有恙,才被称为六淫。

也就是我们所处地表环境的风寒暑湿燥火,也是一年四季原有的正常气候规律。

正常情况下并不会损伤人体,超过限度就变成致病因素了。

它的特性有几条规律,第一是外感性,外感是通过口鼻呼吸道造成生病的因素。

第二是有季节性,春天多风,夏天多暑湿,秋天多干燥,冬天多寒冷。

第三有地域性,比如南方夏季多雨水,容易出现暑湿或湿热证。

第四有相兼性,它可以单独致病,如暑邪、湿邪、热邪等;亦能几个一起治病,如湿热、暑湿、风热、风湿、风寒、寒湿等等,或者三个相兼风湿热,风寒湿等。

第五有转化性,在某些条件下症候会发生改变,比如之初感受寒邪,但在体内郁积久了,最后转变为热邪。

风邪风邪是自然界中飘扬游动不定的致病之邪,风在五行中属木,被称为东风木,有生生不息的寓意,春季主风,一般是风邪致病的气候,但地表四节皆有风,所以一年四季都可能感受风邪,风邪是从皮毛,肌腠侵犯我们的身体。

风为阳邪,容易侵袭体表,阳邪是具有开泄、游动、飘扬、升散、向上、向外的特性。

开泄是说会打开我们的肌肤表层,导致容易出汗,向上是头面容易遭到侵袭引起头痛;向外是侵犯腰背部的阳经而引起的身痛;或者体表的汗出导致恶风等。

风邪致病的特点是它的位置游移不定,比如游走性关节疼痛,这种痛没有固定的位置。

还有风邪致病发病迅速,变换无常,比如风疹引起的皮肤病,皮肤瘙痒,它没有固定的位置,今天这里痒,明天要那里痒。

风为百病之长,这是说风寒暑湿燥火都可以依附风邪侵犯人体,比如风寒证、风湿证、风热(暑火)证、风燥证、所以古代人将风当作外感病因的总称。

寒寒邪是说自然界具有寒冷、凝结的特性,是冬季的主气。

从小雪到大雪以及冬至再到小寒,一共四个节气,是冬天的主气。

寒为水气,通于肾,所以冬天是寒水的季节。

暑湿感冒中医辩证治疗方法

暑湿感冒中医辩证治疗方法

暑湿感冒中医辩证治疗方法概述夏季感冒中医又称为暑湿感冒,与冬天的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是有区别的。

风寒感冒主要是感受了风寒之邪。

风热感冒是感受了风热之邪,春天较多。

暑湿感冒的特点就是因为夏季闷热,湿度比较大,在这个时候大家都比较贪凉,比如吹空调等,感受了风寒之邪。

从症状上来说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的症状都有鼻塞、流涕、发烧。

区别在于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多发生在秋冬季和春秋季,是发热轻、恶寒重。

暑湿感冒是夏天特有的感冒,也就是老百姓俗称的热伤风。

种类根据中医辨证对感冒的理解,夏季的感冒症状一般分为暑湿感冒和暑热感冒。

暑热感冒和暑湿感冒都发生在夏季,都因感受暑气而生。

但两证的病因和病机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夹湿,病因的有所区别决定了两证的病位有差异和临床表现特点亦不同,治疗方法也有区别。

热伤风的发热和秋冬季感冒是有区别的,是发热重、恶寒轻,一般病人出汗多但是不解热。

因此如果夏天的热伤风如果还像冬天感冒一样吃退烧药效果就会不好,而且还有一定副作用。

病因暑湿感冒的病因是人体感受了夏季暑湿时邪,又因喜欢纳凉和饮冷,使体内的暑湿为风寒所遏,疏泄受阻,因而发病。

此病的病位在于肌表与中焦脾胃,所以症状表现外则发热不扬,头身困重;内则胸脘痞闷,脾胃不和,消化系统功能障碍,脉数,口虽干而饮不多,舌苔虽腻而少黄。

若暑湿犯肺,肺气不清,还会有咳嗽痰粘,鼻流浊涕的症状。

中医对暑湿感冒的治疗,主要采用清暑祛湿的方药。

常见的中成药有祛暑丸,暑湿感冒冲剂、金衣祛暑丸、藿香正气滴丸、清暑益气丸和小儿暑感宁糖浆等。

暑热感冒是因久旱酷热而生,属于纯粹的阳热证候。

此类感冒的重要特征是热象突出,是四季感冒中症状较重的一种类型。

因暑热之邪,侵袭肺卫,热蒸肌表,兼以耗伤津气,所以出现发热、微恶风寒、汗出热不退、心烦、口渴、苔黄,脉浮大而数等症状。

对于暑热感冒则采用清热生津的疗法,常见的中成药有暑热感冒冲剂、清凉冲剂和银黄注射液等.“对号入座”鉴别夏季感冒大吃冷饮、洗冷水澡、久吹空调……因凉而起的夏季感冒,困扰不少人群。

风寒暑湿燥热之症

风寒暑湿燥热之症

风,寒暑湿燥热之症风证:风性轻扬开泄,易入侵机体的体表;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致病拥有起病快速、变化无常、游走不定的特色。

主要临床表现:发热恶风,汗出,头身痛苦,咳嗽,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缓;或皮浅见红色丘疹,时发时止,瘙痒难忍;或见肢体关节痛苦,或见颜面麻痹,口眼倾斜。

病机剖析:风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伤人卫气,卫气不固则发热恶风,汗出,头身痛苦;肺合皮毛,肺卫受邪,故咳嗽;风邪犯卫未及深入故见苔薄白,脉浮缓;风邪袭于肌肤,故可见红色丘疹,时发时止,瘙痒难忍;风袭经络阻滞于经脉关节则肢体关节痛苦,颜面麻痹,甚至口眼喝斜。

寒证寒为阴邪,其性冷清、呆滞、收引,简单损害人体阳气,阻挡人体气血运转,致使各样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苦,咳嗽,喘促,苔薄白,脉浮紧。

或见肢体拘急,关节冷痛;或见腹痛肠鸣,腹泻,呕吐。

病机剖析:寒邪束于肌表,腠理闭塞,卫气不可以宣发,故发热,恶寒,无汗;寒邪郁于经络,则头身痛苦;皮毛受邪,内含于肺,肺宣降失司,出现咳嗽,喘促,寒袭肌表则脉浮紧,苔薄白;寒邪凝固,郁结经脉,阳气受损,隔绝气机,则肢体拘急,关节冷痛;寒邪入里,损害脾胃之阳,起落失司,运化不利,故见腹痛肠呜,腹泻,呕吐等症。

暑证暑为阳邪,其性酷热升散,为病常见热象,暑邪易耗气伤津,且多夹湿,与湿邪相合为病。

暑邪致病有伤暑、中暑之分。

主要临床表现:伤暑则恶热,口渴,汗出,身体疲备,小便黄,舌红,苔黄,脉虚数。

中暑则出现率然昏迷,发热,大汗淋漓,口渴,气急,甚则卒然昏迷,昏迷不醒,牙关关闭,四肢抽搐,舌绛干燥,脉濡数。

病机剖析;感觉暑湿之邪、耗伤津气则为伤暑。

暑性酷热,迫津外泄,出现恶热、口渴、汗出、尿黄;气随汗泄,则身体疲备,脉虚数;暑热炽盛,可见舌红、苔黄。

中暑多为夏天人在骄阳或高温下劳作过久所致。

暑热炎蒸,上扰清窍,内灼神明,因此卒然昏迷,昏迷不醒;暑热伤及筋脉,筋脉拘急,故见牙关关闭,四肢抽搐;暑热灼伤营阴,则舌绛干燥,脉濡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寒暑湿燥热之症
风证:
风性轻扬开泄,易侵犯机体的体表;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致病具有起病迅速、变化多端、游走不定的特点。

主要临床表现:发热恶风,汗出,头身疼痛,咳嗽,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缓;或皮肤见红色丘疹,时发时止,瘙痒难忍;或见肢体关节疼痛,或见颜面麻木,口眼歪斜。

病机分析:风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伤人卫气,卫气不固则发热恶风,汗出,头身疼痛;肺合皮毛,肺卫受邪,故咳嗽;风邪犯卫未及深入故见苔薄白,脉浮缓;风邪袭于肌肤,故可见红色丘疹,时发时止,瘙痒难忍;风袭经络阻滞于经脉关节则肢体关节疼痛,颜面麻木,甚至口眼喝斜。

寒证
寒为阴邪,其性清冷、凝滞、收引,容易损伤人体阳气,阻碍人体气血运行,导致各种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咳嗽,喘促,苔薄白,脉浮紧。

或见肢体拘急,关节冷痛;
或见腹痛肠鸣,腹泻,呕吐。

病机分析:寒邪束于肌表,腠理闭塞,卫气不能宣发,故发热,恶寒,无汗;寒邪郁于经络,则头身疼痛;皮毛受邪,内含于肺,肺宣降失司,出现咳嗽,喘促,寒袭肌表则脉浮紧,苔薄白;寒邪凝结,郁结经脉,阳气受损,阻遏气机,则肢体拘急,关节冷痛;寒邪入里,损伤脾胃之阳,升降失司,运化不利,故见腹痛肠呜,腹泻,呕吐等症。

暑证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升散,为病多见热象,暑邪易耗气伤津,且多夹湿,与湿邪相合为病。

暑邪致病有伤暑、中暑之分。

主要临床表现:伤暑则恶热,口渴,汗出,身体疲乏,小便黄,舌红,苔黄,脉虚数。

中暑则出现率然昏倒,发热,大汗淋漓,口渴,气急,甚则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四肢抽搐,舌绛干燥,脉濡数。

病机分析;感受暑湿之邪、耗伤津气则为伤暑。

暑性炎热,迫津外泄,出现恶热、口渴、汗出、尿黄;气随汗泄,则身体疲乏,脉虚数;暑热炽盛,可见舌红、苔黄。

中暑多为夏季人在烈日或高温下劳作过久所
致。

暑热炎蒸,上扰清窍,内灼神明,因而卒然昏倒,不省人事;暑热伤及筋脉,筋脉拘急,故见牙关紧闭,四肢抽搐;暑热灼伤营阴,则舌绛干燥,脉濡数。

湿证
湿邪重着,粘滞,易耗伤阳气,阻遏气机,其病变常缠绵难愈。

湿邪致病有伤湿、冒湿之分。

主要临床表现:伤湿则头胀而痛,胸闷,口不渴,身体困重而疼痛,发热,身体倦怠,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儒或缓。

冒湿则头重如裹,四肢懈怠,遍体不舒,脉濡弱。

如果侵犯关节,则关节屈伸不利,酸痛重着,活动受限。

病机分析:伤湿,是湿邪侵犯肌表之证。

湿邪重着、粘滞,伤人后,阻遏气机,当清阳被遏时,就会出现头胀头痛,胸闷不适,身重疼痛,倦怠乏力等症状;
湿困肌表,卫阳被郁,故见发热,湿为阴邪,故口不渴,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儒或缓,乃湿邪为患之象。

冒湿,多指行居于云瘴山岚,感受湿邪,阳气被遏所致。

湿在头部,清阳被困,故头重如裹;湿性重着故四肢懈怠,遍体不舒;湿邪侵入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故见关节酸痛,屈伸不利。

燥证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邪由口鼻而入,肺为娇脏,最易伤肺。

燥邪致病常有凉燥、温燥之分。

主要临床表现:温燥: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口渴,口鼻唇咽干燥,干咳少痰,心烦,舌干苦黄,脉浮数。

凉燥: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口不甚渴,鼻咽干燥,舌白而干,脉弦涩。

病机分析:温燥多因初秋气候炎热、干燥,燥与热相合迫于肺卫,故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等证。

燥伤津液,则见口渴,口鼻唇咽干燥,心烦;燥伤肺系,可见干咳少痰;舌干苦黄,脉浮数,都为燥热之象。

凉燥多因深秋气候变凉,寒邪与燥邪相合而致病。

燥寒侵袭肺卫,故既有恶寒、无汗、头微痛等类似风寒表证的现象,又可见咳嗽痰稀,口不其渴,鼻咽干燥等燥而兼寒的症状;舌白而干,脉弦涩都为凉燥之证。

热证
火与热同类,都为阳盛之象,故火热常常混称。

进一步比较,火与热仍有所区别。

一般说来,热轻而火重。

温为热
之渐,火是热之极。

由于温邪也是外感热病的一类致病因素,故温热又常并称。

火、热、温邪致病,常有易伤阴津,动风、动血等特点。

主要临床表现:壮热,口渴,面红目赤,烦躁不眠,神昏谵语,甚至则躁扰发狂。

或生疮疡疗毒,或吐血,衄血,发斑疹。

舌质红绛,脉洪数或细数。

病机分析:火、热、温邪入气分测壮热,口渴,面红目赤,脉洪数;火热入营血,则烦躁不眠,逼血妄行,则吐血、衄血,发斑疹;热扰心神则神昏谵语,甚至躁扰发狂;火热郁结不解,腐肉成脓,则生疮疡疗毒;舌红绛,脉细数,是火热深入营血之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