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叔本华《爱与生的苦恼》点滴感悟
《爱与生的苦恼》读书笔记

11.人生是苦恼和纷争的连续,人类只是延续毫无意义的努力。
12.为避免使欲望的满足或生存的快适再度煽动意志,挑起自我意识的嫌恶和抗拒,他须不断虐待意志,使禁欲不属偶然发生的事,其本身即为一种目的。
13.世上最伟大、最重要,而且意义最深的现象,并非“世界的征服者”,而是“世界的克服者”。唯有他们才能放弃那充满整个世界、无时无刻不蠢蠢欲动的求生意志,学会否定的认识,平静地度其一生;唯有世界的克服者,始能表现其意志的自由,因而他们的言语行动才显得与世俗格格不入。
14.完全否定对自己的爱,而去爱你的邻人;不独是对人,还要爱所有的生物;要尽自己的所有去帮助别人;要以无限的忍耐心对待加害于你的人;不论处在如何残酷的境遇下,都要以善和爱还报于恶;要以自由意志为基础,欣然接受和忍受一切耻辱;以及禁杀生、戒荤食等。
15.他们之所以宁愿放弃世俗的满足,而从追求完全的清贫中获得一种慰藉,显然他们很了解,意志通常必须不断注入新的营养,并且看破那些东西至终必将破灭。
5.人在恋爱的时候,往往呈现滑稽的、悲剧的现象,当事者已被种族之灵所占领、所支配,已不是他原来的面目,他的行动和原本的个性完全不一致。恋爱达到更深一层的阶段后,他的思想不但非常诗化并带着崇高的色彩,而且也具有超绝的、超自然的倾向,所以,整个人看起来完全脱离人类本来的、形而下的目的。
6.一个一生生活最平淡的人,他的恋爱也是很富诗意的插曲。
《爱与生的苦恼》读书笔记
1.一个人的认识愈明晰,智慧愈增加,他的痛苦也愈多,身为天才,苦恼最多。——叔本华
2.恋人之间爱情的增进,不外乎是希望产生新个体的生存意志而已。
3.若情热愈趋个人化,换言之,被爱者的一切条件和性质,愈能适应或满足爱者的愿望要求,则愈能增加力量。
试论叔本华哲学中意欲与人生之间的苦痛

志, 事 物是意志的现象或表象 , 意志与表象 的关 系是建立在
人与世界 的关系 的基础之 上的 。叔本华 的意 志主义程度上是他 的反理性主 义 。从他所理解 阐释 的这种生存意志 出发 , 本来应该得 出的
地等所有的 自然现象 , 都是 意志在起作用 。肉体是意志 的 产物 ; 血液, 是 由我们所说 的生命 的意志所推动 , 在人 体造 起 了血管 ; 求 知的意志建立起了脑髓 ; 饮食 的意志发育为消 化系统。人们为 了食物 、 为 了婚姻 、 或为 了子女 所做的艰苦 奋斗 , 其动机 不是思想 , 而是 需求生活 , 或更 为丰富 的生 活
了一 个 时代 , 在 他 的哲 学 中 关 于意 欲 与 人 生之 间苦 痛 的 探 讨 以及 从 中提 出的 “ 意志” 、 “ 本 能” 、 “ 痛苦” 、 “ 死亡” 等 内容 有 着 广 泛 而深刻的价值 , 他 的哲 学 实 l  ̄ - _ k 开 创 了近 代 西 方 人 生 哲 学的 先 河 , 影 响 了一 批 又 一 批人 。
第3 5卷 第 5 期
2 0 1 4 年 5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na r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 S c i )
V o 1 . 3 5No . 5
叔本华是德 国的一位人生哲学家 ,他在世期 间一直 致 力于人生各种 问题的哲学思考 ,开创 了唯意志主义哲学 及
生命哲学流派 。
的生命 力的体现 , 也是 一种 自发的活动力 , 是一 切欲望的根 源。所 以, 这种生存意志 的基本要求在于获得食物从而满足 生存 , 在于发展 自身 以求美好 的生活 , 在于 占有异性从 而得 以繁衍后代 。这种 意志具体可以体现到人 、 动物 、 植物 以及 无生物各个方面。也 就是说 , 不仅仅只有人 的躯体及其活动 才是生存 意志的表 现和创造 物 ,动植 物甚至无机物也是生
叔本华《爱与生的苦恼》读后感

高贵的静默——叔本华《爱和生的苦恼》读后通河忘川学社洪超论及叔本华之前,想到了被人为推得很高的鲁迅。
官方形容这个斗士的论述是:两面作战。
指向不同,但这个词组恰好也能概括在我的眼中对鲁迅的定义:他能可贵地本着知识分子的良心对自己所在的精英阶层提出过一些指正,但是,这星星点点的闪光很快就被埋没在他代表精英阶层挟太山超北海般对草根进行的所谓国民性批判中。
鲁迅,不能免俗地,和他所在的阶层的大多数人一样,将中国近代贫弱的屎盆子一股脑扣在草根身上——国家的落后在于阿Q想得到一张宁式床。
这群精英们在总结祸是草根闯的之后,自己栖身上层的合法性似乎就是不言自明了。
鲁迅是从一个没落的旧上层阶级废墟走出、渴望重拾认可、穿着新学知识精英外套的落魄户,是本没能够“货与帝王家”的边缘知识人。
然而,时局变化,危、机并存。
谁能痛心疾首地指出社会弊病,谁就能迅速转正、中心化。
暴发户的气息是我对鲁迅的刻板成见。
四百字赘言之后,叔本华以一个与鲁迅对立的文化贵族的身份闪亮登场!的确,有人指责叔本华不言社会、寻求僧侣式的说教,而没能给出一个活脱脱的、所谓积极的救世良方——那么,鲁迅给出了吗?鲁迅的劣根性说教至多是另一种消极的鞭策。
叔本华的贵族气质简明两字:坦诚。
“才华横溢之士会以其富有生气的思想摆脱乏味的处境,即使身在荒野也不会寂寞。
”叔本华毫不讳言自己内心的孤高,并没有违心地逼自己俯下身站到与平庸的大多数同样的高度。
他所期待的是理智与知识驱散烦恼,获得个体的自由。
他并没有流露出一点点哀叹草根的意思、也没有流露一点点启蒙拔高草根的意思。
或许,人类的烦恼并不比他一个人的烦恼来得更让他揪心。
然而,他并没有以遮遮掩掩、道德家的面孔自居。
卡莱尔说过:“真诚是英雄的首要条件。
”他真诚,不是给与,而是真诚地任人获取,不是把一个模糊的“人民”提升到与自我同等甚至凌驾于自我之上的位置,而是真诚地吐露自己对自我实现的终极企盼。
不强求世人的歌颂、自娱自我超越过程中诞生的哲思不指望强加给他人也不吝啬于展示给他人,叔本华又有什么理由觉得自己有一些惭愧呢?这段才华与不寂寞的妙语同时指明,美酒佳肴、声色犬马的狂欢或许能获得一时的感官欢愉,但是在这些娱乐程式化之后,人们难免会觉得贴得很近的个体间难以派遣的生疏。
爱与生的苦恼 叔本华读后感

爱与生的苦恼叔本华读后感第一篇
嗨,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我想跟你们聊聊我读叔本华《爱与生的苦恼》的一些感受。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像走进了一个深邃又有点神秘的世界。
叔本华这家伙,可真是个犀利的思想家!他把爱和生的那些烦恼,赤裸裸地摆在了我面前。
书里说,人生就像是一场充满痛苦和无聊的旅程。
哎呀,听到这,我心里咯噔一下,怎么能这么悲观呢?但仔细想想,好像还真有点道理。
我们总是在追求各种东西,得到了又觉得不过如此,然后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可不就是在无聊和痛苦之间来回折腾嘛。
读这本书让我对人生和爱有了更多的思考。
它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那些被我忽略或者不愿意面对的真相。
虽然有些观点让我有点小郁闷,但也让我变得更加清醒啦!你们有没有读过这本书呢?快来跟我聊聊你们的想法吧!
第二篇
朋友们,我来啦!今天要跟你们唠唠我读叔本华《爱与生的苦恼》的那些事儿。
你们知道吗?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在想,这能有多苦恼啊?结果越读越觉得,哎呀妈呀,叔本华真的是把人性和生活看得透透的!
他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就会痛苦,满足了就会无聊。
这可把我给说懵了,仔细琢磨琢磨,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比
如说,我一直想要个新包包,没得到的时候心里痒痒的,难受得很;等真的买到了,新鲜劲儿过了,也就觉得不过如此,又开始想要别的东西。
这可不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反复横跳嘛。
再说说爱,叔本华觉得爱很多时候是出于自私的动机。
这可让我不太乐意了,我觉得爱应该是纯粹的、无私的呀!可是再一想,有时候我们在爱里确实会希望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会想要从对方那里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爱,这不也是一种自私吗?。
读叔本华《论人世的痛苦》

读叔本华《论人世的痛苦》叔本华是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开创者,有许多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如尼采、瓦格纳、托玛斯·曼等人,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叔本华哲学的影响。
作为一个唯意志论者,他相信一切都是由意志支配着,他认为人的躯体也是自我意志的表现,动物的各种活动都受生存意志的支配;植物的活动也受生存意志的支配,整个大自然以及无生命的事物也不例外。
他认为理性及表现形式也只是意志和欲望的表现,知识只是意志的工具。
以前也读过多次叔本华的著作,但是感受很浅,只是得到了“知识”,而没有真的理解“智慧”,现在又重读一遍之后,发现这位两百多年前的哲学家竟然如此的睿智。
《论人世的痛苦》之中,有很多的地方都能激发读者的共鸣,这种共鸣更加倾向于是叔本华对人性的理解,对“意志”的阐释。
“快乐常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快乐,而痛苦则远远超过我们所预计的痛苦在任何不幸与烦恼中,最好的安慰,莫过于想及他人的境遇更不如自身这一点。
”或许攀比并不是人类所特有的,但是绝对是现象最严重的,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分个三六九等,所以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警言,孔子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应该也是同类想法,只有有了对比,有了差异,就会出现不安定因素,甚至会出现阶级差异,甚至形成阶层压迫。
不知道同一时代的马克思建立共产主义理论的时候是不是也受到了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影响。
“人与动物二者之间,其最后所得的结果完全相同,不过就是健康、食、衣等等而已。
”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别是什么的呢?不都是吃喝拉撒睡吗?不都是有痛苦和快乐吗?人的特殊性显示在什么地方?叔本华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意志,有希望,有期望,不仅能够预想以后会遇到的痛苦,例如疾病、贫穷等,也能幻想未来的幸福,以此带来快乐,所以心中有希望的人,即使遇到了很多痛苦,但是给他一点快乐和幸福,就足以使其获得情感的平衡,并带着希望活下去,而动物只关注眼前,而没有对未来的预期,也就没有对未来的痛苦,总是能够保持无忧虑和温顺平静,所以人没有猪幸福,哪怕猪很少能够善终,而人正好相反。
爱与痛苦的心得体会

爱与痛苦的心得体会在人生的旅途中,爱与痛苦常常伴随我们的成长与体验。
无论是对他人的爱抑或是面对挫折与痛苦的经历,这些都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
通过经历爱与痛苦,我逐渐领悟到了许多心得与感悟。
首先,爱是一种无私的情感,它能够化解痛苦,给人带来温暖和力量。
每一个人都需要爱,无论是来自家人、朋友还是爱人。
爱可以是言语的关心,也可以是行动的体现,它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被关注和被重视的重要性。
当我们受到他人的爱时,我们会感到幸福和满足,这种爱能够给我们带来积极的情绪和向上的动力。
然而,爱也会带来痛苦,特别是当我们经历失去的时候。
失去爱人的痛苦,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子刺破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痛彻心扉。
但是正是在这样的痛苦中,我们才会更加深刻地理解什么是珍贵和宝贵。
爱与痛苦相伴相生,我们需要学会接受痛苦,并从中成长与奋发。
其次,痛苦也是我们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困难和失败。
无论是失业、失恋还是迷茫,这些都会让我们感到痛苦和绝望,甚至有时候会让我们想要放弃。
然而,正是通过这些痛苦的经历,我们才能够成长起来。
痛苦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激励我们努力进取,不断提升自己,超越自我。
另外,痛苦也可以让我们更加珍视那些珍贵的瞬间。
因为痛苦,我们更加懂得享受生活中的美好与幸福。
当我们从痛苦中走出来时,心中会涌现出一份感激之情,我们会更加懂得放慢脚步,珍惜眼前的一切。
就像一朵经历风雨后绽放的花朵,我们也会因为痛苦的经历而变得更加坚强和美丽。
最后,爱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
爱能够减轻痛苦,用温暖和关怀包裹我们的内心;痛苦则使我们更加清醒和成长,让我们更加珍惜拥有。
爱可以治愈痛苦,让我们拥有力量去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爱与痛苦。
而这些经历不仅仅是人生的财富,更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
爱与痛苦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与感恩,让我们变得更加坚韧与勇敢,让我们拥有了面对未来的信心与勇气。
总之,爱与痛苦是我们人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叔本华的书《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叔本华的书《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读完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后,我深受启发。
叔本华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人生中许多痛苦和困境的根源,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他强调了人生中的苦难和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时也提出了一种超越这些痛苦的方式,即通过冷静的理智和对世界的深刻思考来拥抱生活。
叔本华认为,人生中的苦难和痛苦可以变成一种力量,教会我们如何真正生活,并使我们更加坚强。
他强调了朴素的生活方式和对自我的深刻反省,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对于幸福和满足的定义,以及如何在世界中找到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人生的智慧》是一本深刻的书籍,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反思。
通过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我学会了更加珍惜每一刻,真正体会到生活的意义所在。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更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更加坚定地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读叔本华《爱与生的苦恼》点滴感悟

读叔本华《爱与生的苦恼》点滴感悟海南中学陈星萍1每一次寻找的结果,无不发现自己原是与空洞存在,最后不能不承认这个世界的存在原来就是一个大悲剧,而世界的整个含义就是“痛苦”二字。
实实在在的悲观主义者,人生就是痛苦也由此成为叔本华哲学的一大特征。
在我看来,正因为叔本华认识到人生就是痛苦,所以他创立了悲观主义哲学,要用他惊世骇俗的哲学使世人从苦海中解脱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讲,叔本华的悲天悯人倒有些佛祖的意思。
2我们总发现快乐实质上并不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多,而痛苦却总是比我们通常预想的多百倍。
追求、亲近快乐,躲避、厌恶痛苦,这是人之本能。
一百件快乐的事情,我们不嫌多;有时一件痛苦的事情,却能让我们难受一辈子。
或许还可以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来解释: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痛苦的时候却度日如年。
3所以我们在任何时候,都需要一定的数量的烦恼、忧伤、欲念,犹如船只需要压舱物以保证正确的方向一样。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现代人说:苦难是一笔财富。
由此可见,困难,痛苦并不仅仅是坏事,它也可以成为好事:磨练意志,催人奋进,让我们更成熟更强大。
人一生下来就要面对困难、痛苦,不断地克服困难,战胜痛苦。
明白了这些道理,困难、痛苦,其实也就是小菜一碟而已。
4智慧愈发达,痛苦的程度就愈高,彼此之间成正比例。
一个人越具超凡的智慧,越有清晰的认知,他就越痛苦。
天才者,最痛苦之人也。
西方人说: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必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
以此来安慰在某些方面有所缺憾的人。
看来上帝是很公平的。
上帝确实很公平,反过来说,上帝为你打开了一扇门,必定为你关上另一扇门。
所以我们不必羡慕天才,不必为我们资质平凡而耿耿于怀。
叔本华果然是高人,寥寥数语就解开了天下凡夫俗子的心结,厉害。
5人们消除痛苦的诸种努力,其结果不外乎是改变了痛苦的形式。
假如人们成功地消灭了这种形式的痛苦,那么旋即就会有多种多样的其他形式的痛苦席卷而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叔本华《爱与生的苦恼》点滴感悟海南中学陈星萍
1
每一次寻找的结果,无不发现自己原是与空洞存在,最后不能不承认这个世界的存在原来就是一个大悲剧,而世界的整个含义就是“痛苦”二字。
实实在在的悲观主义者,人生就是痛苦也由此成为叔本华哲学的一大特征。
在我看来,正因为叔本华认识到人生就是痛苦,所以他创立了悲观主义哲学,要用他惊世骇俗的哲学使世人从苦海中解脱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讲,叔本华的悲天悯人倒有些佛祖的意思。
2
我们总发现快乐实质上并不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多,而痛苦却总是比我们通常预想的多百倍。
追求、亲近快乐,躲避、厌恶痛苦,这是人之本能。
一百件快乐的事情,我们不嫌多;有时一件痛苦的事情,却能让我们难受一辈子。
或许还可以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来解释: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痛苦的时候却度日如年。
3
所以我们在任何时候,都需要一定的数量的烦恼、忧伤、欲念,犹如船只需要压舱物以保证正确的方向一样。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现代人说:苦难是一笔财富。
由此可见,困难,痛苦并不仅仅是坏事,它也可以成为好事:磨练意志,催人奋进,让我们更成熟更强大。
人一生下来就要面对困难、痛苦,不断地克服困难,战胜痛苦。
明白了这些道理,困难、痛苦,其实也就是小菜一碟而已。
4
智慧愈发达,痛苦的程度就愈高,彼此之间成正比例。
一个人越具超凡的智慧,越有清晰的认知,他就越痛苦。
天才者,最痛苦之人也。
西方人说: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必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
以此来安慰在某些方面有所缺憾的人。
看来上帝是很公平的。
上帝确实很公平,反过来说,上帝为你打开了一扇门,必定为你关上另一扇门。
所以我们不必羡慕
1
天才,不必为我们资质平凡而耿耿于怀。
叔本华果然是高人,寥寥数语就解开了天下凡夫俗子的心结,厉害。
5
人们消除痛苦的诸种努力,其结果不外乎是改变了痛苦的形式。
假如人们成功地消灭了这种形式的痛苦,那么旋即就会有多种多样的其他形式的痛苦席卷而来。
当痛苦再也找不到其他形式后,它就以使人难受的烦恼和无聊的方式向人们袭来。
人们于是又要千方百计地消除空虚和无聊。
人生,即抛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
痛苦就是变形金刚,无所不在,随时出现。
借用一句话: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但是,人生除了痛苦就是无聊吗?我想,未必。
正是因为痛苦,我们才追求快乐,感受快乐,珍惜快乐;正是因为无聊,我们才为摆脱无聊而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努力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痛苦与无聊,不是人生的终局,而是人生旅途中某一个路过的小站,是亮丽人生的起源,促使人们不懈追求,不断进步。
6
对每一外在不幸和内在困扰最有成效的慰籍即是:去发现那些比我们更不幸的人。
精辟,太精辟了!
这是面临不幸的一种人生态度、生活智慧。
“人比人,气死人。
”这是心胸狭隘者遭遇不幸时的反应与结局。
他们的眼睛只盯着上面,拿自己的不幸跟别人的幸运相比,这无异于以卵击石,结果是自己粉身碎骨,灰飞烟灭。
而胸襟开阔者眼睛向下,把自己的不幸与别人的更不幸放在一起审视,以此得到安慰,赢得内心的宁静,进而积蓄力量,思考对策来摆脱不幸与困扰。
所以,“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还有比我们更惨的人呢,人家都那样了还活得好好的,我们没有理由不活得更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