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及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含练习题)和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含练习题)和答案解析

【课后巩固案】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秦军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Chuì)而出B.越国以鄙(bǐ)远君之薄(bó)也共(gōng)其乏困C.朝济(jì)而夕设版焉秦伯说(yuè) 失其所与(yǔ)D.①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 ②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2、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B.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C..共.【供给】其乏困D.夫晋,何厌.【厌烦】之有3、下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相同的一项是()A.缓不济.急B.同舟共济.C.假公济.私D.无济.无事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科网]A. 焉用亡郑以.陪邻/ 以.其无礼于晋B. 君知其.难也/ 吾其.还也C.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D. 唯君图之./ 君之.壮也,犹不如人5、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马之千里者B. 是寡人之过也C. 邻之厚,君之薄也D. 何陋之有6、请翻译下列句子。

[来源:Z&xx&](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矣(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参考答案及解析【课前预习案】一、注音识记1、秦军汜(fán)南2、佚(yì)之狐3、夜缒(zhuì)而出4、许君焦、瑕(xiá)5、若不阙(quē)秦6、使杞(qǐ)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二、整体感知阅读文本两遍,完成下列题目: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主要事件是什么?晋文公、秦穆公、郑文公、烛之武主要事件:郑国被秦、晋两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穆公。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及巩固练习(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及巩固练习(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出现的“以、而、焉”等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

2.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特点,欣赏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

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味本文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文中出现的“以、而、焉”等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

2.难点: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特点,欣赏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秦晋围郑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二)自读课文,注意重点字的读音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秦伯说(yuè)(三)题解退:使动用法,使-----撤退;师:军队二、合作探究(一)研读第一段1.理解以下文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2.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二)研读第二自然段1.诵读,体会和把握人物性格和心理:“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重点体会以下词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无能为也已是寡人之过也3.提问: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三)研读第三段1.学生借助注释细细梳理本段。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已修改)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已修改)

学材版本人教版大单元主题古代记叙散文学时总数 2 文本题目烛之武退秦师研读学时 2学道编号导学案(1—2)年级备课组高一语文编制老师张荣学习目标1、扫除文字障碍,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学习烛之武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难点【学习重点】1、引领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学法指导自学解决问题,小组互助讨论,梳理知识点,生质疑问题,师点拨引导教学过程问题及问题解决学习指导课本一、作者简介及题解常识填空1.秦伯是,郑伯是。

烛之武是的臣子,子犯是的臣子。

2.《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又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体例)史书,相传为末年鲁国史官所做,主要记载了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

以国为中心,旁及同时代诸国之事《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又和《》、《》并称为“春秋三传”。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秦军氾.南()佚.之狐()夜缒.而出()共.其乏困()杞子逢.孙()阙.秦以利晋()秦伯说.()2.查找工具书,了解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3.质疑问题二、小组互助讨论:1归纳各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语概括)2分组解决文言现象三、疏通课文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研读夜缒.而出共.其乏困许君焦、瑕.若不阙.秦秦伯说.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微夫.人之力2.阅读课文,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四节内容。

起因(1段)发展(2段)高潮与结局(3段)尾声(4段)3.文言文中,许多句子会省略主语,因此阅读时需依上下文意判断。

请在括号中写出主语:(1)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 ( )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许之。

夜缒而出。

(3) ( ) 见秦伯,曰:“……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1答案一1、生字:函(hán)氾(fàn) 佚(yì) 缒(zhuì) 阙(jué)二1、《曹刿论战》记叙的是长勺之战;比照映衬,详略得当,《左传》,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

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2、烛之武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

3、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

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4、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一段讲解1、作者交代两军布阵的目的,为下文做铺垫。

同时也为描写人物埋下伏笔,正是有了这样的排兵布阵,说明秦、晋之间还是有一些不信任。

才给烛之武说秦伯提供了机会,此处重点给学生点明佚之狐、烛之武两人的观察力。

从而引出烛之武的形象之一“洞察全局,深入了解,精心准备”。

此处顺便可给学生讲讲烛之武在这之前在郑国的职务,管马官员。

2、军:名词活用作动词。

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句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阐明原因: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

第二段讲解1、A2、“已”:通“矣”,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句,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3、1.逮有生之年,施展才华。

2.郑伯诚恳的态度。

为人臣,当为国效力。

3.自己以后在郑国安身立命的考虑。

第三段讲解1、攻守、防备之道2、“君”,3、欲扬先抑词类活用:亡:动词的使动用法;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鄙:名词的意动用法;封:名词的意动用法;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东:名词活用做状语。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参考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参考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参考答案【检查预习】1、编年体公羊传谷梁传【分析课文】1、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且两国军队分地驻扎,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提供了条件,为下文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2、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

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勇于自责。

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

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3、略4、先讨秦欢心——以退为进;陈亡郑利晋——以害动秦;主存郑利秦——以利诱秦;责晋贪不义——巧施离间。

5、略6、爱国,睿智超群,能言善辩。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课堂检测】1、A2、D3、B4、C5、D文言知识点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秦伯说(同“悦”)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5.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2.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动,使…成为疆界;东,名作状,在东边)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边邑,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6.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6.共其乏困(形容词作名词乏困—缺少的东西))文言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B.()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D.夜缒()而出(省宾语“烛之武”)E.(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古今异义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3.东道主(古义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为“设宴请客的主人”)。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烛之武退秦师》是汉朝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章节,讲述了烛之武敢死力战,以身殉国,使秦军无法攻克燕国的故事。

这篇章节可以让读者感受到燕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英勇抗敌的精神,同时也可以让读者深刻体味到战争的残酷和惨烈性质。

I、整体感知1.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是什么?答:秦国攻打燕国2.烛之武如何退秦师?答:采取奇袭战术,在燕军撤退后出现在秦军背后,火烧秦军辎重,导致秦军物资短缺,不得不撤回关中。

II、细节理解1.烛之武为什么不惧秦军?答:烛之武相信只要坚持战斗,秦军终会因粮草短缺而退兵。

2.为什么秦军会失败?答:烛之武采用奇袭战术,燃烧秦军的补给物资,使秦军部队物资短缺,不得不撤回关中。

III、深度思考1.烛之武做出了勇敢的选择,你又会在什么情况下做出勇敢的选择?答:此题回答比较因人而异,可能出现的答案是:在危险的情况下冲锋,挺身而出捍卫正义,面对错误的事情直言不讳等等。

2.国家在战争时需要人民团结一致,你认为学习这些历史是什么意义?答:学习这些历史,可以加深人们对国家历史的理解,进而加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对于保持团结和推进各项事业有着积极的意义。

IV、课堂运用针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可以激励学生们善于思考,在读史中感受到历史的价值,知道做出正确的选择,勇敢于面对挑战,不断探寻自我。

同时,可以开展“诵读烛之武退秦师”、“制作烛之武故事板报”等有趣活动,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这一段历史,掌握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以时代为背景,更好地解决当下的现实问题,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学习关于烛之武的历史,我们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国家团结的重要性。

烛之武虽然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但他凭借勇敢和智慧,成功燃烧了秦军的后勤补给,从而导致了秦军在关中的失败。

他的故事激励我们面对挑战时不要退缩,勇于挑战,做出正确的选择。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第一课时自主学习检测(1)、内容: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特点: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2)参考答案.a(缒:zhuì)(3)、参考答案b(4)、参考答案:若a.像b.假若、如果c.你夫a.成年男子b.句首语气词,无实际意义c.那,那个微a.稍微b.如果、没有c.如果、没有,如果不是之a.往,到b.的c.代秦军焉a.助词b.何,为什么c.哪里d.兼词“于之”在这里e.代词,它①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②越国以鄙远(名词用作动词)③既东封郑(名词用作动词)(2)特殊句式(3种)①阙秦以利晋(使动句)②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③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合作探究1、退:使动用法,使-----撤退2、导学第一段(1)、重点掌握以下词句:①.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②.晋军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

(省略句)③.以其无礼于晋——(倒装句)(2)、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3)、解析:秦晋围郑。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②.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案及答案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案及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附课文及译文)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并熟背全文。

2.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 领会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课前自主学习案一、知识链接1、《左传》其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2、背景资料:本文故事发生正值春秋初期,周王室日渐衰微,已趋于名存实亡。

各诸侯国纷纷扩张势力,角逐霸主地位。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大败。

3、史书体例: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师》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各史书体例。

3、反复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不懂的字和词。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左传》其书及写作背景《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

“传”意为注释,《左传》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2、史书体例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二、基础知识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函()陵氾( ) 南佚( ) 之狐夜缒( ) 陪()邻阙 ( ) 敝()之伯说()不知()逢( ) 戍()之共()其乏困三、用各种形式朗读课文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与课文相关的历史史实2、根据课下注释解释课文第一、二段3、解决一、二段的知识点并赏析这两段学习过程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背景资料、晋围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此前,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国时,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国围攻国呢?这是因为,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蔡、四国联军(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国也有向外扩的愿望,所以,、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烛之武退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

因此、晋围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

三、理顺结构(学生探讨完成)开端:。

发展: 。

高潮:。

结局:。

四、赏析一、二段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易)(1)且贰.于楚也()(2)晋军.函陵()(3)犹.不如人()(4)无能为也已.()2、探讨分析下列问题(中)(1)晋、两国为什么围攻国?(2)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第三、四课时【学习目标】解决三段的知识点并赏析这一段学习过程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易)(1)夜缒.()而出(2)既.()知亡矣。

(3)越国以鄙.()远.()(4)焉()用亡以陪.()邻(5)行.()之往来(6)共.()其乏困(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8)既东封.(),又欲肆.()其西封(9)若不阙.(),将焉.()取之?(10)阙以利晋,唯.()君图.()之(11)伯说.(),与人盟(12)使杞子、逢、戍之,乃.()还。

(13)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15)失其所与.(),不知..()(16)吾其.()还也。

二、赏析第三段(难)1、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第五、六课时【学习目标】赏析第四段,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一、探讨下面的问题1、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军进攻?2、请探讨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二、完成课后二、三题完成下列练习题小组合作探究(一)小组合作归纳字词意义和用法。

1、通假字:(易)(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之往来,共其乏困(3)夫晋,何厌之有(4)伯说,与人盟(5)失其所与,不知2、词类活用(难)①烛之武退.师②且贰.于楚也③晋军.函陵,军汜南④既东封..,又欲肆其西.封⑤越国以鄙远..⑥阙以利.晋⑦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⑧邻之厚.,君之薄.也2、古今异义(易)①若舍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②行.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今义:③亦去.之古义:今义: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今义:4、文言句式(难)①以其无礼于晋②佚之狐言于伯曰③夫晋,何厌之有?④是寡人之过也。

⑤(烛之武)辞曰⑥敢以(之)烦执事⑦若舍以(之)为东道主⑧(晋)许君焦、瑕第七、八课时5、解释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归纳一词多义(中)(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以陪邻?⑤若舍以为东道主(2)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以陪邻?③若不阙,将焉取之④且焉置土石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3)其①行之往来,共其乏困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③失其所与,不知④吾其还也(4)若①岂若吾乡邻之有是哉②若舍以为东道主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5)夫①遂率子荷担者三夫②夫晋,何厌之有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6)微①鲁直现左足,各微侧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③微斯人。

吾谁与归④微言大义(成语) ()(7)贰①贰则疑惑。

()②不迁怒,不贰过。

()③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8)鄙①蜀之鄙有二僧()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9)许①许君焦、暇……()②杂然相许()③潭中鱼可百许头()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10)敝①使史更敝衣草屦()②操之众,远来疲敝()③因人之力以敝之()(二)、课堂达标与迁移(中)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与释义错误的一项是()A. 夜缒(zhuì)而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B. 伯说(yuè),与人盟:“说”通:“悦”,高兴C. 失其所与,不知(zhì):“知”通“智”,明智D. 使杞子、逢、戍(shù)之:防守E. 共(gòng)其乏困:共同,一起F. 若不阙(quē),将焉取之:侵损、削减2. 下列句子中带点词的意思和用法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 越国以鄙远鄙:做动词,当做边邑B. 既东封封:做名词,疆界C. 晋军函陵军:做动词,驻军D. 若阙地及黄泉,隧而相见隧:做动词,挖隧道3. 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和意思不完全相同。

做代词的两项是()A. 何厌之有B. 唯君图之C. 将焉取之D. 君之所知也E. 邻之厚,君之薄也F. 行之往来4. 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有的是谦称,有的是敬称。

属于敬称的两项是()A. 是寡人之过也B. 吾不能早用子C.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D. 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E.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F. 公子若返晋国,则何以报不毂5. 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怀有二心,从属楚国。

B. 若使烛之武见君,师必退。

如果派烛之武见国国君,敌军一定会退后。

C.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越过别国来鄙视远方敌人,您知道那是很难的。

D. 阙以利晋,唯君图之。

损害国的疆域却使晋国获得利益,请您好好考虑这件事。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中)夜缒而出,见伯,曰:“、晋围,()知亡矣。

()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以为东道主,行之往来,共其乏困,君()无所害。

()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将焉取之?阙以利晋,唯君图之。

”伯说,与人盟。

使杞子、逢、戍之,乃还。

6.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越国以鄙远鄙:当做边邑B. 敢以烦执事执事:主持事务C. 朝济而夕设版焉版:筑土墙用的夹板D. 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7. 文中括号按顺序应填入的一组词是()A. 既若亦且B. 既若乃而C. 亦而乃且D. 亦而亦且8.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晋军(于)函陵,军(于)汜南。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 使杞子、逢、戍之,(烛之武)乃还。

D. 若舍以(之)为东道主。

9. 翻译下面句子。

(1)焉用亡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师答案三、理顺结构(学生探讨完成)开端:晋围。

发展: (烛之武)临危受命。

高潮:(烛之武)智退师。

结局:晋军撤退。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且贰.于楚也(从属两国)(2)晋军.函陵(驻扎)(3)犹.不如人(尚且)(4)无能为也已.(通“矣”)(1)晋、两国为什么围攻国?答: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答: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亡子亦有不利焉。

一、解释加点的字:参看课下注释二、赏析三、四段1、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烛之武劝说穆公的整段话。

其中“阙以利晋”最关键2、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军进攻?请参看课后题答案3、请探讨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答:他怀才不遇,却临危之时,申明大义;他垂暮之年,却老当益壮,只身前往敌营,勇敢至极;他手无缚鸡之力,却靠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伯退军,智慧过人。

“义、智、勇”集于其一身。

第四课时练习题1、通假字(1)已,通“矣”②共,通“供”提供③厌,通“餍”,满足④说,通“悦”⑤知,通“智”2、词类活用(1)退:使……撤退(2)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对……有二心(3)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4)“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5)鄙,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方指国(6)利:名词使动使……获利(7)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8)“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3、古今异义:(1)若舍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2)行之往来 (行,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3)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4、文言句式(1)状语后置(2)状语后置(3)宾语前置(4)判断句(5)(6)(7)(8)省略句5、一词多义⑴以①(因为,连词) ②(拿,用,介词) ③(表顺承,连词)④(表顺承,连词) ⑤(把,介词)(2)焉①(语气词,表述) ②(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疑问副词,怎么能)④(疑问代词,哪里) ⑤(代词,之) ⑥句末表反问或疑问呢(3)其①代词使者②代词指“越国以鄙远”这件事③代词指自己④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4)若①像②如果③你(5)夫①人指三个人②句首语气词③那个人(6)微①略微②没有③没有④幽微,精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