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下册七单元课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新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3A第7单元28《出师表》 (共62张PPT)

新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3A第7单元28《出师表》 (共62张PPT)

课文翻译
将军向宠,性情和善,品德公
正,精通军事,从前经过试用,先
译 文
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
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
务,无论大小,都应与他商量,这
样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致,才干高
的低的,都能各得其所。
课文翻译
翻译第五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亲贤臣,远小人, 〖 亲 〗亲近。形容词用作动词。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 〖 远 〗疏远。形容词用作动词。 小人,远贤臣,此后汉 〖所以〗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 原因,可译为 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 “······的原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 兴旺发达。 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兴隆〗因”。 侍中、尚书、长史、参 〖倾颓〗倾覆衰败。 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未尝〗没有一次。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 〖痛恨〗痛心遗憾。 计算着时间而到来。 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 〖计日而待〗 指为期不远。 也。
课文翻译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 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 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 译 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些事, 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惋惜痛 文 心的。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 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 贤良、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 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 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课文翻译
翻译第二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宫中府中,俱为 一体;陟罚臧否,不 宜异同。若有作奸犯 科及为忠善者,宜付 有司,论其刑赏,以 昭陛下平明之理;不 宜偏私,使内外异法 也。
〖一体〗 指国家的官员。 〖为忠善者〗尽忠做好事 的人。 〖 昭 〗 显示,表明。 〖平明之理〗公平严明的 治理。
课文翻译
宫内的侍臣和相府的官吏,都是 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 译 因在宫中或府中而有所不同。如果有 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和尽忠为 文 善的人,陛下应交给主管的官,判定 他们受罚或受赏,用来显示陛下公正 严明的治理方针。不应偏袒徇私,使 得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语文版九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4(教师版)

语文版九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4(教师版)

语文版九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4(教师版)29.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一)文学常识2.题解:“答”即“答复、回复”之意,“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

“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二)创作背景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

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

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三)结构层次第一段:交代写信缘由。

第二段: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这五点,逐一加以反驳,表明自己推行新法的决心。

第三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气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并不表示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这一段分为三层:第一层(从“人习子苟且非一日”到“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这一层共两句,首句指出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现状。

第二句强调的皇上想要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顾众人反对、不量政敌多少辅助皇上实施改革,这也难怪那些既得利益者、那些因实施新法受损的人对我“汹汹然”。

第二层(从“盘庚之迁”到“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举“盘庚西迁”的史实,论证自己坚持实施“熙宁新法”的正确性。

第三层(从“如君实责我以大位已久”到“而非某之所敢知”):这一层由两个假设句组成,前句退一步假设——如果您司马光责备我未能帮助皇上大有作为,来使老百姓受到恩泽,那么我承认罪过了;后句进一步反驳——如果说现在应当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墨守成规旧法罢了,就不是我所敢于领教的了。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不如人心所向。

(比如有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从四面围攻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了有利的天气时令,可是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地去,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振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于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优势,攻打连内外亲属都反对的寡助之君。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安乐,死于忧患》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翻译及课文解析

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翻译及课文解析

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翻译及课文解析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翻译及课文解析曹刿论战(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庄公接见。

他的同乡说: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曹刿说: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就进宫去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你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要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普遍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神用的牲畜﹑玉帛,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信。

曹刿回答说道: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得到神的充分信任,神不会保佑你的。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着您去。

(写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鲁庄公和曹刿共坐一辆战车。

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庄公要击鼓进军。

曹刿说:不可以。

齐国三次击鼓进攻,曹刿说:可以击鼓进攻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就要驱车追击齐军。

曹刿说:不可以。

他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就追击齐军。

(本段主要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

齐军第一次击鼓进攻时,他们的士兵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它的军事行动)是很难推测的,我恐怕在那里有埋伏。

我看到他们的战车的轮迹很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逐他们。

(本段写:战后曹刿对取胜原因的分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

语文九下第六、七单元重点文言句子文白对照翻译

语文九下第六、七单元重点文言句子文白对照翻译

语文九下第六、七单元重点文言句子文白对照翻译送东阳马生序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写完毕..约定的期限。

..后,赶快跑去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2.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我寄居..饭,没有鲜鱼肥肉这样的东西可以享受。

..在旅店,主人每天给准备两顿3.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他们的学业要是不精通,良好道德品行不能养成,不是天资低下....,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而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是别人的过失呢?..,哪里4.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写一封长信作为见面礼..十分流畅通达。

...,语言5.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曾经..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跑到百里以外拿着6.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我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别人。

周公诫子1.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低了。

2.然一沐三握发,可是,我还(常常)一次沐浴,要三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吃一顿饭,要三次停下来,接待宾客,还惟恐(因怠慢)失去人才。

3.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用浅陋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明。

4.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贵为君王的,之所以能拥有天下,是因为遵从..了这些品德。

5.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

答司马谏议书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译文: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好(交往共事相互友好)已经很久了。

2、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译文:后来又想到承蒙您一向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故今具道所以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

3、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译文:如今您来信用以指教我的,认为我的做法是侵犯了官员的职权,惹事生非制造事端,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综合复习知识梳理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综合复习知识梳理 语文版

第七单元复习知识梳理26.《庄子》二则《浑沌之死》这篇寓言故事从一个侧面警示世人:不按照规律办事,违反了事物本性,往往会好心办成坏事,结果与愿望相悖。

《呆若木鸡》这则寓言故事通过训练斗鸡,比喻只有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方为竞争中“上之上者”,方能在竞争中战无不胜的道理。

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红字注音浑沌(hún dùn)凿(záo)渻(shěng)倏(shū) 恃(shì)2.形近字┏沌(dùn)浑沌┏恃(shì)有恃无恐┗炖(dùn)炖熟┗峙(zhì)对峙3.多音字┏(yìng)答应┏(shèng)旺盛应┫盛┫┗(yīng)应该┗(chéng)盛饭4.词语解释【浑沌】神话传说中管理中央的大帝,面孔浑圆,无耳目口鼻。

古人把天地未开辟前的状态也称之为浑沌。

【时】常常,时常。

【谋】谋划,商量。

【德】恩情。

【七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

【以视、听、食、息】用来看(外界),听(声音),吃(食物),呼吸(空气)。

【斗鸡】使公鸡相斗的一种游戏。

【已】停止。

这里指训练完毕。

【方虚骄而恃气】正在凭着一股血气而骄傲。

方,正;恃,凭着,依靠。

【犹应向影】仍然对别的鸡的啼叫和接近有所反应。

犹,仍然;应,作出反应;影,影子,指的鸡走近来。

【疾视而盛气】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

疾视,怒目而视。

【无变】没有反应。

【德】精神。

【异】别的。

【应】应战。

【反走】转身逃跑。

5.文学常识填空(1)《浑沌之死》选自____,古人把____状态也称作“浑沌”,文中用____和____作为神的名字,意在讽刺_______。

(2)《呆若木鸡》选自_____,现已成为成语,意思是______。

(3)人皆有七窍,______,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4)望之,____,_____,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参考答案】(1)《庄子•应帝王》天地未开辟前倏忽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索。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 29《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一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 29《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一

第29课答司马谏议书一、教学目的:1、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作者在本文中对实施变法出现四个问题的解答.难点:文中出现的文言的一些客套话.三、教学设想1、先疏通文字,然后采用课堂研讨学习的方式来了解王安石变法所受的反对与阻挠.2、从了解古今汉语语序的不同,进而掌握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一些规律.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过程和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公元1069年北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然而却遭到许多士大夫的及力反对,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或许能从中了解到王安石实施变法所受的阻力及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二、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三、背景简介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四、题解“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五、听课文录音先听录音然后学生默读六、文字疏通重点的字词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蒙教:承蒙赐教.窃:谦词,私下,代“我”. 操:持.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略:简略. 上报:回信.重念:又想到. 视遇:对待.厚:优厚. 反复:书信反来.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原谅我.名实:名义和实际. 人主:皇帝.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举:推行. 辟:排除,驳斥.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固:本来.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 恤:考虑.汹汹:波涛声.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 非特:不只是.特,只是.度(dù):计划,主张. 度(duó):考虑.膏泽:给以好处. 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敢知:敢于领教.知,领教,接受. 由:机缘,机会.不任:不胜. 区区:情意诚挚. 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七、课文的结构(段落层次)全文分为四段.第一段: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第二段: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第二课时一、问题讨论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3、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4、第2段作何理解?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5、第3段作何理解?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6、第4段作何理解?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7、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为了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 点拨:文章中所举事例通常是为了论证自己阐述的内容.8、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二、练习巩固(一)段落层次1、第1段:交代写信的 .2、第2段:针对信中指责自己的、、、、,逐一加以驳斥.3、第3段:分析对新法怨恨、诽谤的,并表示对士大夫、、等保守思想的不满.4、第4段:书信常规的语,使全文结构 .参考答案:1、缘由2、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3、反对派原因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4、结束严谨(二)字词过关1、解释加点字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②、重念蒙君实视遇厚()③、而天下之理得矣()④、辟邪说()⑤、故略上报( ) ⑥、故今具道所以( )⑦、举先王之政( ) ⑧、不恤国事( )2、用现代汉语译下列句子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②、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③、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参考答案:1、①持②优厚③明白④排除,驳斥⑤简略⑥详细⑦推行⑧考虑2、①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②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搞明白了.③至于怨恨咒骂的人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就知道会这样的.三、写作特点词语运用:简明扼要,铿锵有力.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说道:“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坚持自己的信心.中心表达: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写作借鉴: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这是同学们需借鉴的.四、板书设计五、译文参考我的陈述:昨天承蒙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好已经很久了,可是议论事情每每意见不合,是因为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虽然想强作解说,可想到终究一定不会得到谅解,所以想约略写此回信,不再一件一桩地替自己辩解.又想到承蒙您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草率.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或许会原谅我.大凡读书人要争的,主要是名义和实际是不是相符的问题.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搞明白了.现在您所拿来指教我的,认为是侵犯职权、生事扰民、搜刮钱财、拒绝进谏,致使天下人怨恨咒骂.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旨意,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进行修订,把它交给主管官员去执行,算不得是侵犯职权;推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令来兴利除弊,算不上是滋生事端;替国家理财,算不上是搜刮钱财;驳斥谬论,批驳奸佞,不是什么拒绝进谏.至于怨恨咒骂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知道会这样.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大小官员大多把不关心考虑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上策.皇上想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估量政敌的多少,想出力协助皇上对抗他们,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声势汹汹?当年盘庚迁都,怨恨的是老百姓,不只是朝廷里的官员罢了.盘庚不因为人们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考虑得合情合理之后才行动,这样就看不出有什么后悔的.如果你责备我在职的时间很久,不能帮助皇上有大的作为,来使老百姓得到幸福,那么我承认自己的罪过;如果说现在应当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墨守以前的陈规旧法罢了,(这)就不是我所敢于领教的了.没有机会(和您)见面,(我对您)不由得从内心仰慕到了极点.六、教后记:。

语文版九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3(教师版)解析

语文版九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3(教师版)解析

颐和园教学目标:1.根据学生实际,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若干个。

积累课文中的词语。

2.能理解“几乎”的意思,知道准确运用这个词语。

3.继续学习默读、归纳文章内容的方法。

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归纳,知道北京的颐和园景色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背诵。

课前准备:搜集自己最喜欢的旅游景点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初步谈话,出示课题1.我们伟大的祖国,江山如画,风景独好,有许许多多各具特色的自然美景。

你们到过哪些令你难忘的地方?2.学生自由交流。

3.大家介绍了那么多的地方,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我们的首都——北京去游玩,大家高兴吗?我们先到北京的颐和园去游玩。

板书:颐和园4.出示“颐和园”的图片。

二、小组自学,读通课文1.请大家以小组的形式自学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读通课文中出现的长句子。

2.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写了颐和园的哪几个景点?3.学生自读课文4.反馈交流。

(1)小组合作读生字、词语。

(2)读通课文中较难读的句子。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杨柳。

(3)回答问题.三、突破重点,指导朗读1.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颐和园那么美丽的景色,你们喜欢吗?2.自己读读2.3.4.5小节,你最喜欢颐和园的哪一个景点?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3.学生自由读。

4.交流反馈。

(每交流一个景点,教师要注意运用各种方式激励学生多读,读出感情。

)5.随机出示练习。

(阅读新体验3)判断下面的句子是否正确,并说说理由。

(1)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2)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几乎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3)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不留一点儿痕迹。

(4)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庄子》二则浑沌之死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译文)南海的大帝名叫倏,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名叫浑沌。

倏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对待他们十分友好。

倏和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厚重的恩情,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看、听、吃及呼吸,惟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

”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死了。

呆若木鸡纪渻子为王养斗鸡。

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又问。

日:“未也,犹应响影。

”十日又问。

日:“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

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译文)纪渻子为宣王饲养斗鸡。

十天后,宣王就催问道:“鸡训练完毕了吗?”纪渻子说:“还不行,它正在凭着一股血气而骄傲。

”过了十天,宣王又问训练好了没有。

纪渻子说:“还不行,仍然对别的鸡的啼叫和接近有所反应。

”再过了十天,宣王又问起训练鸡的事,纪渻子说:“仍然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

”再过了十天,宣王又问起那只鸡。

纪渻子回答说:“现在差不多了(娇气没有了,心神也安定了),即使别的鸡叫,它也好像没有听到似的,毫无反应。

”宣王于是就去去看鸡的情况,果然呆若木鸡了,可是它的精神全部凝聚在内,别的鸡没有敢应战的,看见它转身逃走了。

27.《周公诫子》韩婴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周成王将鲁地给了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

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

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低了。

(就是)这样,我还(常常)洗一次头中间要停多次,手握未洗完的头发来招呼客人,吃一顿饭中间要停多次来接待客人,还惟恐(因怠慢)失去人才。

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卑谦来保有显赫的官职,这就是高贵;用警备之心来保有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明。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贵为君王的,之所以拥有天下,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

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的——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

(你)能不谦虚谨慎吗?”'28.《出师表》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土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祚、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先帝创建统一中国的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

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国贫困衰弱,这真是形势危急,决定成亡的关头啊。

可是,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的将士们在边境上奋不顾身,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特殊恩典,想要在陛下身上来报答。

(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的美德,振奋有抱负人的志气,而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

宫廷和相府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提升、惩罚、表扬、批评,(标准)不应当有什么差别。

如果有做坏事、触犯律令以及尽忠办好事的人,应当交给各主管部门决定对他们的惩罚和奖赏,来显示陛下公平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造成宫廷和相府有不同的法制。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志向和心思忠贞纯正,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使用)。

我以为宫中的事情,不论大小,都拿出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实行,就一定能补求缺点,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将军向宠,性格善良,做事公正,对军事精通熟练,从前试用他的时候,先帝曾称赞他有才干,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

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把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安排得当。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世时,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通信遗憾的。

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人都是正直、有才干而且能以死报国的臣子,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就为期不远了。

我本来是平民,亲自在南阳耕田,只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谋求在诸侯那里扬名做官。

先帝不嫌我地位低微,见识浅薄,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茅庐来探访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我因此十分感激,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后来遇到严重挫折,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唯恐先帝的托付不能实现,以至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

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寸草不生的地方。

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

让我能用尽自己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恢复汉家的基业,回到旧日的都城。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

至于权衡事情的得失利弊,毫无保留地向您提出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

希望陛下责成我实现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大业,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来禀告先帝在天之灵。

如果没有发扬美德的建议,就应当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指明他们的过失。

陛下也应当亲自多加考虑,(向他们)询问治国的正确道理,认识、采纳正确的意见,深切地追念先帝的遗命。

(这样)我就感恩不尽了。

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面对这篇文章,我涕泪交流,不知说了些什么。

29.《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旷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我的陈诉:昨天承蒙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好已经很久了,可是议论起事情常常意见不合,是因为所持的见解(治国之道、政治主张)有很大的不同的缘一件一桩地自己辩解了。

又想到承蒙你很看重我,在书信来往上不应草率,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或许会原谅我。

原来读书人要争辩的,主要是名义和实际是不是相符的问题。

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搞明白了。

如今你拿来指教我的,说什么侵犯职权、生事扰民、与民争利、拒绝进谏,弄得普天之下怨恨咒骂。

我却认为:遵从皇帝的旨意,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进行修订,把它交给主管官员去执行,算不得什么侵犯职权;推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令来兴利除弊,算不上什么滋生事端;替国家理财,不是什么与民争利;驳斥谬论,批驳奸佞,不是什么拒绝进谏。

至于怨恨咒骂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就知道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

大小官员多数把不关心考虑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上策。

皇上想要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估量政敌的多少,想要出力协助皇上来对抗他们,那么,他们怎么会不会声势汹汹?盘庚那次迁都,怨恨的是老百姓不只是朝廷里的官员罢了。

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

考虑得合情合理之后猜行动,这样就看不出有什么后悔的。

如果您责备我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之职很久,未能帮助皇上有大的作为,来使老百姓得到幸福、受到恩泽,那么我承认自己的罪过;如果说现在应当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墨守成规旧法罢了,(这)就不是我所敢于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和你)见面,(我对你)不由得从内心仰慕到了极点。

30.诗词五首《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