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传感纳米生物传感器
纳米生物传感器技术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

纳米生物传感器技术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一、绪论作为新兴技术,纳米生物传感器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稳定性等优势,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领域。
本文旨在探讨纳米生物传感器技术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分析其优势和不足,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二、纳米生物传感器技术简介纳米生物传感器技术是一种将纳米材料作为传感元件制成的生物传感器技术。
其主要原理是利用纳米级材料的特异性结构和生物活性分子的特异性识别作用,将生物识别事件转化为电信号或光信号输出。
目前,纳米生物传感器技术主要采用的纳米材料包括金纳米颗粒、碳纳米管、量子点等。
另外,纳米生物传感器技术的核心技术包括生物分子修饰和信号转换等方面。
三、纳米生物传感器技术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1. 生物分子检测纳米生物传感器技术可以应用于体内生物分子的检测,例如血液中的蛋白质、核酸等。
利用其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纳米生物传感器技术可以实现低浓度生物分子的检测。
同时,该技术具有快速、准确、便携等优点。
2. 临床诊断纳米生物传感器技术可以用于临床诊断,例如癌症和感染病的诊断。
利用纳米生物传感器技术,可以在血液或尿液中检测出癌症标志物或感染病菌,从而快速准确地诊断出疾病。
3. 药物监测利用纳米生物传感器技术,可以监测药物在患者体内的浓度和释放情况。
这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掌握药物疗效,从而调整治疗方案。
四、纳米生物传感器技术的优势和不足1. 优势纳米生物传感器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可以检测到极低浓度的生物分子;具有高选择性,可以避免其他分子的干扰;同时,该技术具有快速、准确、便携等优点,可以在诊断和监测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2. 不足纳米生物传感器技术还面临一些问题,例如制备复杂、操作技术要求高等。
此外,在实际应用中,环境因素也会对纳米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准确性产生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
五、纳米生物传感器技术的未来发展纳米生物传感器技术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注重以下方向:1. 提高传感器灵敏度和选择性;2. 研发更加复杂的纳米材料;3. 改善传感器制备技术,降低成本;4. 设计更为智能化的纳米生物传感器,实现实时监测等功能。
生物医学传感-纳米生物传感器

纳米生物传感器的应用领域
纳米技术开始应用于生物传感器领域,出现了一些基于纳米材料的生物传感器。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至今
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生物传感器在灵敏度和特异性方面取得了显著提升。
纳米生物传感器在医学诊断、环境监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生物医学传感领域的重要分支。
03
代谢性疾病诊断
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药物代谢研究
纳米生物传感器可以用于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有助于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
个体化用药
纳米生物传感器可以监测患者的药物浓度和反应,为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副作用。
药物筛选
纳米生物传感器可用于高通量药物筛选,快速筛选出具有潜在疗效的药物候选物。
02
01
纳米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02
纳米生物传感器的原理与技术
纳米生物传感器利用纳米材料和生物分子的特性,通过与目标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产生可被检测的信号变化,实现对生物分子和环境参数的快速、灵敏和准确的检测。
纳米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通常包括分子识别、信号转换和信号输出三个步骤。分子识别是利用生物分子(如抗体、酶、核酸等)与目标物质之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实现目标物质的捕获和富集。信号转换是将生物分子与目标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变化转换为可检测的电信号或光信号。信号输出则是将转换后的信号进行进一步处理和显示,得到最终的检测结果。
微型化
纳米材料种类繁多,可以针对不同的生物分子和疾病标志物进行设计和优化,实现多样化的生物检测。
多样性
优势
稳定性问题
生物兼容性
批量生产
临床应用
挑战
01
02
纳米生物传感器在医学上的应用

纳米生物传感器在医学上的应用纳米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应用纳米技术的传感器,在医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是将生物分子或细胞与纳米技术相结合的新型传感器,由于其微小的尺寸和高灵敏度,成为了医学应用领域的新宠。
一、纳米生物传感器的构成纳米生物传感器由三部分组成:生物分子、纳米材料和传感器芯片。
生物分子用于检测目标,如蛋白质、DNA或RNA。
纳米材料是一种具备特殊物理、化学、电学性质的微小颗粒,可用于增强传感器对目标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传感器芯片将生物分子和纳米材料组合在一起,提供了信号的检测和转换。
二、纳米生物传感器的应用1. 生物分子检测纳米生物传感器能够检测生物分子,如蛋白质、DNA或RNA,从而诊断疾病。
例如,结合金纳米颗粒的生物传感器可以检测心肌梗死标志物肌钙蛋白。
当肌钙蛋白存在于血液中时,它会与金纳米颗粒结合并导致颜色变化。
这种方法可以检测非常低的肌钙蛋白水平,从而提高了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率。
2. 细胞检测纳米生物传感器还能够检测细胞,从而检测疾病。
例如,一种纳米传感器可以检测肿瘤细胞的存在。
它包含了一种特殊的纳米材料,当细胞接触到纳米材料时会产生声波信号,进而被检测出来。
这种方法可以在早期检测到体内的肿瘤细胞,从而提高了治疗的效果。
3. 毒素检测纳米生物传感器还可以检测毒素,如细菌毒素或化学毒素。
例如,一种纳米传感器可以检测食品中的细菌毒素,它利用纳米穴道捕获细菌毒素从而进行检测。
这种方法可以在早期检测到食品中的细菌毒素,从而提高了食品安全。
三、纳米生物传感器的优势与传统的生物分子检测方法相比,纳米生物传感器具有以下优势:1. 高灵敏度纳米材料具有高表面积和活性,可以提供更多的结合位点,从而提高了灵敏度。
2. 高特异性生物分子和纳米材料的结合方式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能够准确检测目标,从而降低了假阳性率。
3. 测量速度快纳米生物传感器能够快速检测目标生物分子和细胞,因此可以在早期诊断和治疗疾病。
4. 成本低廉纳米生物传感器可以利用廉价的纳米材料进行制备,并与典型的芯片技术相结合,实现大规模制备。
纳米生物传感器在癌症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纳米生物传感器在癌症诊断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生物传感器的应用逐渐成为医学领域的热点研究。
在癌症的早期诊断方面,纳米生物传感器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纳米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制备方法以及在癌症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一、纳米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生物传感器是指通过生物材料检测特定化合物的装置,纳米生物传感器则是利用纳米材料作为传感元件。
纳米材料具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良好的化学活性,因此在生物传感器中应用得越来越普遍。
纳米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是,在生物识别分子和感受器之间建立一个信号放大链。
当位于生物识别分子上的靶物质结合时,生物识别分子与感受器之间的信号放大链被激活,进而引起传感器的响应。
因此,纳米生物传感器是通过检测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来实现特定目标分子的定量检测。
二、纳米生物传感器的制备方法纳米生物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将生物识别分子修饰在纳米材料表面,另一类则是将生物识别分子与纳米材料通过非共价键结合。
在第一种方法中,经常使用的纳米材料有金纳米粒子、石墨烯、量子点等。
生物识别分子可以是抗体、DNA寡核苷酸、RNA分子或酶等。
将生物识别分子修饰在纳米材料表面,可以形成一个高度特异和灵敏的信号放大器。
这种方法的制备工艺相对简单,但可能会导致生物活性的损失。
而在第二种方法中,生物识别分子与纳米材料通过化学反应或靶分子介导的特异性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
这种方法的制备工艺稍复杂,但可以保持生物识别分子的完整性和生物活性。
三、纳米生物传感器在癌症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纳米生物传感器在癌症诊断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检测肿瘤标志物的含量和筛选肿瘤细胞。
肿瘤标志物是一些特定蛋白质或糖蛋白,在癌症患者中可能会出现异常的含量。
通过检测肿瘤标志物的含量,可以对癌症的早期诊断和疾病的监测提供指导意义。
而筛选肿瘤细胞,可以帮助医生更加准确地定位和评估肿瘤的发展状态。
例如,针对结直肠癌的诊断,研究者利用石墨烯和DNA寡核苷酸修饰的纳米金球构建了一种高灵敏的纳米生物传感器。
生物医学工程中的纳米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中的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是21世纪以来发展最为迅猛的技术领域,凭借其超强的可控性和精准度,已经在各个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其中的生物医学工程便是一个最具发展前景和潜力的领域之一。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个交叉学科,专注于将工程学原理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纳米技术可以通过制造纳米级的材料和器件,实现对生物分子、细胞和体内组织等的高度控制和精准操作,从而实现对人体疾病的精准治疗和监测。
下面将详细探讨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纳米技术的应用和前景。
一、纳米生物传感器纳米技术的应用之一,便是制造高灵敏度的纳米传感器。
这些纳米传感器可以用于检测人体内的生物分子和化学物质,如蛋白质、糖类、DNA等,从而实现早期疾病诊断和监测。
例如,糖尿病患者需要经常检测血糖水平,而传统的血糖检测方法需要采集血液样本,不仅痛苦不便,精度也不够高。
由于糖类是具有选择性的键合修饰可以探测,利用纳米技术可以制造出针对血糖的纳米传感器,可以高度精准地检测血糖浓度,大大提高了诊断和管理糖尿病的效率。
二、纳米药物递送系统传统药物治疗往往存在副作用和局限性,主要是因为药物难以精准传输到病变部位,以及难以针对性的作用于疾病细胞。
而纳米技术通过制造可控制释、高效导向和靶向化的药物递送系统,保证药物的精准传输和作用,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例如,在肿瘤治疗中,针对输出外泌体(exosomes)的纳米颗粒可以通过局部注射或血流导向的方法,将药物直接输送到肿瘤细胞所在的位置,避免了药物对正常细胞的伤害,同时提高了治疗效果。
此外,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也可以利用纳米技术制造靶向性的药物输送系统,用于针对血栓形成和斑块破裂等病因分子的精准处理,以提高治疗效果。
三、纳米医疗影像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监测至关重要,而纳米技术可以制造出具有高效稳定性和高分辨率的纳米探针,可用于疾病诊断和监测的生物标志物的精准表征。
例如,在肿瘤诊断中,通过纳米探针的精准识别和靶向提示,可以对肿瘤细胞进行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成像,揭示肿瘤的细微结构和生长特征,从而提高了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纳米生物传感器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

纳米生物传感器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引言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医学诊断领域带来了许多新的可能性。
纳米生物传感器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可在微观尺度上实现对生物分子的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检测,因此在医学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纳米生物传感器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和讨论。
一、纳米生物传感器在血液检测中的应用血液中的生物分子可以提供丰富的生理信息,因此血液检测一直是医学诊断的重要手段。
纳米生物传感器通过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可以实现对血液中生物分子的高灵敏度检测。
例如,磁性纳米颗粒可以用于检测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通过表面修饰特定的抗体,能够实现对肿瘤标志物的高选择性捕捉。
此外,纳米材料还可以通过特殊的物理或化学效应,实现对血液中微量元素的检测。
二、纳米生物传感器在尿液检测中的应用尿液检测是一种方便且非侵入性的诊断手段,纳米生物传感器在尿液检测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纳米生物传感器可以通过测量尿液中的特定成分来判断某些疾病的存在或进展。
例如,尿液中的蛋白质、代谢产物和细胞等可以作为肾脏疾病、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生物标志物。
利用纳米生物传感器可以实现对这些生物标志物的快速、灵敏和准确的检测,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纳米生物传感器在呼气检测中的应用呼气检测作为一种无创且便捷的诊断手段,纳米生物传感器在其中的应用也备受关注。
通过测量呼气中的气体分子,可以判断某些疾病的存在或者病情的进展。
例如,呼气中的一氧化氮和氨气可以作为慢性气道疾病的生物标志物,二氧化碳和乙酸等可以用于诊断肠道疾病。
利用纳米生物传感器可以实现对这些气体分子的高灵敏度检测,为疾病的早期筛查和监测提供了新的途径。
四、纳米生物传感器在基因检测中的应用基因检测是一项重要的诊断技术,可以用于遗传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
纳米生物传感器在基因检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可以实现对基因序列的快速测序和突变的检测。
生物医学工程中的新型研究成果

生物医学工程中的新型研究成果近年来,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进展。
新型研究成果应运而生,为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
本文将介绍几个在生物医学工程中取得突破的新型研究成果,展示出其在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健康方面的潜力。
一、纳米生物传感器纳米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利用纳米技术和生物传感原理相结合制备的传感装置。
它可以通过监测生物体内的分子、细胞和组织的信息来实现早期疾病诊断和疾病治疗的个性化。
这些传感器通常由纳米材料制成,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能够实时监测血液中的生物标记物并传递给医生。
纳米生物传感器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为疾病的早期预警和精准治疗提供了全新的途径。
二、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通过修改生物体的遗传信息来创造或改变其特定性状的方法。
近年来,CRISPR-Cas9技术的出现使得基因编辑变得更加简单和高效。
CRISPR-Cas9技术通过指导分子的引导RNA与特定的基因序列结合,以精确地切割DNA链,并利用细胞自身的修复机制实现基因编辑。
这一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不仅可以用于基因疾病的治疗,还可以用于农业、动物育种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仿生器官仿生器官是一种通过生物医学工程的方法仿制人体器官的技术。
借助于生物材料和生物信号调控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师们开发出了许多仿生器官,如人工心脏、人工肝脏等。
这些仿生器官能够部分或完全替代损坏的人体器官,为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此外,仿生器官还可以应用于器官输送和药物筛选等领域,为临床研究和新药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四、干细胞疗法干细胞疗法是一种将干细胞应用于疾病治疗的方法。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可以转化为不同类型的细胞,如神经细胞、心肌细胞等。
通过向患者体内输注干细胞,可以修复受损组织和器官,实现病情的逆转和康复。
干细胞疗法在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人类重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纳米生物传感器在疾病诊断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纳米生物传感器在疾病诊断中的实际应用案例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和生物医学的进步,纳米生物传感器在疾病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纳米生物传感器能够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结合生物分子的识别特性,实现对疾病标志物的高灵敏检测,并提供准确的诊断结果。
本文将介绍三个纳米生物传感器在疾病诊断中的实际应用案例,涉及心血管疾病、肿瘤以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第一个应用案例是纳米生物传感器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死因之一,准确快速地检测心血管标志物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一项研究利用纳米生物传感器成功检测了心力衰竭标志物BNP(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该传感器利用纳米纤维和纳米金颗粒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通过与标志物相互作用,实现对BNP的高灵敏检测。
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纳米生物传感器具有快速响应、高选择性和良好的稳定性,可实现对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
第二个应用案例是纳米生物传感器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肿瘤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肿瘤诊断方法往往需要复杂的检测过程和昂贵的设备,而纳米生物传感器则可以提供简便、快速、灵敏的肿瘤诊断方案。
有研究团队利用纳米磁性颗粒制备了一种肿瘤生物标志物CA125的电化学传感器。
这种传感器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对CA125的快速检测,并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研究结果显示,该纳米生物传感器对不同浓度的CA125样品都能产生明显的电流信号变化,为肿瘤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快捷可靠的方法。
第三个应用案例是纳米生物传感器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对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和控制疫情具有重要意义。
纳米生物传感器在感染疾病的快速检测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例如,一项研究报道了一种利用纳米纤维制备的感染性疾病多肽Cathelicidin LL-37的光纤传感器。
该传感器可以快速、灵敏地检测感染性疾病的标志物LL-37,并且可以区分不同浓度的标志物样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0
利用“罗盘”定位的蜜蜂
利用在磁性纳米粒子中存储的图像来判明方向。
*
11
蛛丝
指路线、安全绳、滑翔索。
*
12
(一) 纳米材料的特性 1.表面效应
纳米材料的表面效应是指纳米粒子的表面原子数与 总原子数之比随粒径变小而急剧增大后所引起的性质 上的变化。
颗粒直径↓ 比表面积↑↑
表面原子百分数↑↑
性质变化
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CNTs)是一 种由碳六元环构成的类石墨平面卷曲而成的纳米 级中空管。
CNTs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催化活性和较大的比表 面积,因此被广泛用于修饰电极的研究。分散性 良好的碳纳米管在水溶液或丙酮、甲醇等有机溶 剂中可观察到很强的荧光发射。由于独特的电学 和光学性质,碳纳米管对周围的环境极其敏感, 所以可以将其应用于化学传感器。
碳纳米管还可用于检测植物毒素。
*
54
胶体金修饰纳米免疫传感器
利用抗原与抗体之间高选择性分子识别,进行 抗体或抗原分析 – 免疫分子的识别组件 – 物理信号转换组件
纳米结构改进表面抗体分布可控,具有理想 固定方向
*
55
制备方法:层层组装
– 在打磨过的金基底上,生长复合纳米结构 – 抗体连接在胶体金上 – 高分子复合层是“水泥”,胶体金是“钢筋”
红色:高分子 聚合物PSS
灰色:高分子 聚合物PAH
蓝色:胶体金
*
56
纳米病原微生物检测
Tan等提出了一项新的生物纳米技术,该技术是采用生物修饰的纳米 颗粒,通过荧光信号为基础的免疫试验,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单个细 菌。他们选择的是大肠杆菌0157:H7作为检测细菌,因为它是食物 来源肠道感染致病菌的最主要代表。
*
36
应用不同的材料制备纳米颗粒并通过改变其大小 和形状可以改变纳米颗粒的光散射性质。以此为基础 可制备多种颜色的纳米颗粒标签。改变纳米颗粒的形 状不仅可以改变其光散射特征,还可以改变其他特征 如产生谐波等。
例如:球形纳米银颗粒不散射红光,而棱柱形纳米 银颗粒却呈红色。
*
37
*
38
这些不同颜色的纳米颗粒标签表面包被 细胞特异性抗体/配体后,可进行组织/细胞 染色或标记、疾病的诊断及示踪技术。
*
53
CNTs在电化学免疫生物传感器中的应 用
电化学免疫生物传感器可用于检测细胞活性、肿瘤细胞标记 物和致病微生物等,具有高度特异性、敏感性和稳定性。
碳纳米管共价修饰抗体或其他受体后,不产生细胞毒性,也 不会影响抗体或受体的免疫活性,近年来该方法在免疫传感 器方面的应用逐渐增加。
利用单壁碳纳米管制备了高度灵敏的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 多种癌细胞标记物。
*
34
2.用于细胞内部染色的纳米材料
利用不同抗体对细胞内各种器官和骨骼组织的敏 感程度和亲和力的显著差异,选择抗体种类,将纳米 金粒子与预先精制的抗体或单克隆抗体混合,制备成 多种纳米金/抗体复合物。
*
35
借助复合粒子分别与细胞内各种器官和骨骼系统 结合而形成的复合物,在白光或单色光照射下呈现某 种特征颜色(如10nm的金粒子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红 色),从而给各种组合“贴上”了不同颜色的标签,因而 为提高细胞内组织的分辨率提供了一种急需的染色 技术。
ZnO、TiO2等光触媒型纳米抗菌材 料 利用该类材料的光催化作用, 与H2O反应生成具强氧 化性的羟基以杀死病菌
*
41
5.纳米颗粒中药及保健品
纳米级中药粒子 ——可溶于水, 有效提高药物利用率 ——口服胶囊、口服液或膏药
纳米胶囊或纳米粒子悬浮液保健品 —— ↓毒性,↑活性(硒旺胶囊 )
*
42
6. 纳米医用陶瓷
*
3
二、 纳米材料介绍
纳米材料是指由尺寸小于100nm(0.1-100nm )的超细颗粒构成的具有小尺寸效应的零维、一维、 二维材料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三维材料的总 称。
纳米无创注射器
*
纳米管阵列
4
*
5
自然界中的纳米结构
荷叶表面上有一些微小的蜡质颗粒,并且覆盖着无数尺 寸约10个微米的突包,每个突包的表面又布满了直径仅为 几百纳米的更细的绒毛。
这种特性可以应用在玻璃上或是战机的雷达上。
*
6
飞檐走壁的壁虎
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可以制造出抓地更牢的运动鞋,可以 制作雨雪环境中不再打滑的汽车轮胎。而在影视剧拍摄中, 演员们可以告别工作室里的电脑,真正在摩天大楼的玻璃幕 墙上一展身手。据此开发出的空间探测用攀爬型机器人,无 论在什么恶劣的条件下都可以在太空飞行器的外表面行走, 给飞行器进行“体检”。
Com* pany Logo
51
CNTs在氧化还原酶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酶的结构复杂,活性中心通常包埋于酶内部,很难实 现酶与电极间的直接电子转移。
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稳定性和生物兼容性, 将酶固定到碳米管表面可以保持酶的生物活性,有效 地促进酶与传感器之间快速、直接的电子转移,提高 酶生物传感器的检测速度、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
27
(二) 纳米材料分类
纳米粉末:碳酸钙,白炭黑,氧化锌
材料的形态
纳米纤维:纳米丝、纳米棒、纳米管 纳米膜: 超薄膜、多层膜、超晶格
纳米块体: 纳米Cu的块体材料 纳米液体材料
*
28
物理性能
纳米半导体材料 纳米磁性材料 纳米非线性光学材料 纳米铁电体材料 纳米超导材料 纳米热电材料
*
29
化学结构
含钛硅的纳米复合材料 :具有优良的透光率、氧气 透过率和吸湿性, 是理想的隐形眼镜材料。
*
44
聚氨酯材料 :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优异的力学 性能常用来制作血管移植物、介入导管、心脏辅助循 环体系及人工心脏等。
纳米微孔SiO2玻璃 :可用作微孔反应器、功能性 分子吸附剂、生物酶催化剂及药物控释体系的载体 等。
固相法 反应物的聚合状态 液相法
气相法
*
32
(四)纳米生物医用材料及其应用
1.细胞分离用纳米材料
利用纳米复合粒子性能稳定、不与胶体溶 液反应且易实现与细胞分离等特点,可将纳米粒 子应用于诊疗中进行细胞分离。
*
33
美国科学家用纳米SiO2微粒很容易将怀孕8星期左右 妇女的血样中极少量的胎儿细胞分离出来,并能准确地 判断是否有遗传缺陷;挪威工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 纳米磁性粒子成功地进行了人体骨骼液中肿瘤细胞的分 离;利用纳米微粒进行细胞分离技术很可能在肿瘤早期 从血液中检查出癌细胞,实现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4)特殊的力学性质
呈纳米晶粒的金属要比传统的粗晶粒金属硬3~5倍。 陶瓷材料在通常情况下呈脆性,然而由纳米超微
颗粒压制成的纳米陶瓷材料却具有良好的韧性。
*
26
3.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电子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因此存在隧道 效应。 纳米颗粒的一些宏观物理量,如颗粒的磁 化强度、量子相干器件中的磁通量等,亦显示出隧 道效应,称之为宏观的量子隧道效应。
*
45
未来应用
纳米机器人消灭 癌细胞虚拟图
在血管中运动的纳米机器人, 使用纳米切割机和真空吸尘器 来清除血管中的沉积物。
*
46
三.纳米生物传感器
纳米生物传感器是纳米技术与生物传感器的融合 ,其研究领域涉及到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纳米科 学、界面科学等多个重要领域。
*
47
*
48
*
49
*
50
碳纳米管在纳米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纳米陶瓷在人工骨、人工关节、人工齿以及牙种植体 、耳听骨修复体等人工器官制造及临床应用领域有广 阔的应用前景。
纳米级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
聚酰胺/纳米HA晶体生物活性材料 ZrO2 的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 纳米TiO2 /聚合物复合材料
*
43
7.纳米生物活性材料
钙盐纳米SiO2/聚合物复合材料 : 在人体液中放置 1周后, 可以观察到其表面有羟基磷灰石层形成。
Com* pany Logo
2
纳米技术引入生物传感器领域后,提高了生物传 感器的灵敏度和其它性能,并促进了新型的生物传感 器的发展。因为具有了亚微米尺寸的换能器、探针或 者纳米微系统,生物传感器的各种性能大幅提高。但 纳米生物传感器正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仍有大量的工 作需要进行。
纳米生物传感器是将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传 感介质,与传统的传感器相比,具有体积更小、速度 更快、而且精度更高、可靠性更好的优点。
*
7
“上善若水”的水黾
超疏水特性(超强的不沾水的特性)
*
8
水黾腿部上有数千根按同一方向排列的多层微米尺寸的刚毛。这些 像针一样的微米刚毛的表面上形成螺旋状纳米结构的构槽,吸附在构 槽中的气泡形成气垫。
*
9
五彩斑斓的蝴蝶
纳米结构:光子晶体, 通过这种结 构,蝴蝶翅膀能捕捉光线。仅让某种 波长的光线透过,这便决定了不同的 颜色。
*
22
生物体内磁性超微颗粒---生物磁罗盘
生物磁性 纳米颗粒
*
23
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在磁场中的定向运动
运动轨迹
磁性纳米粒
*
24
磁性纳米粒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磁性米球用于
细胞分离 癌症诊断
*
25
(3) 特殊的热学性质
固态物质在大尺寸形态时,其熔点是固定的,超细 微化后其熔点将显著降低,当颗粒小于10纳米量级时 尤为显著。
*
19
(1) 特殊的光学性质
纳米颗粒当尺寸小到一定程度时具有很强的吸光性 。金属纳米颗粒对光的反射率很低,通常可低于l%,大 约几微米的厚度就能完全消光。几乎所有的金属纳米颗 粒都可呈现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