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信息产业及其网络效应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关联程度与波及效果分析——基于投入产出方法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关联程度与波及效果分析——基于投入产出方法

周 强
( 福 建师 范大学 经济学院 , 福建 福 州 3 5 0 0 0 7 )

要: 文化创 意 产业居 于产 业链 的 高端 , 具 有联 动 效 应 强 、 附加 值 高的 特 点 。为 定量 分
析 中 国文化 创 意产 业前后 向关联程 度 以及 波及 效 果 , 将 中 国投 入 产 出延 长表 整 合成 1 2 4 x 1 2 4 部 门的投入 产 出表 , 通过 计算 文化 创 意产 业的 消耗 系数 、 分 配 系数 、 中间 需求 率 、 中间投 入 率 、 影响 力 系数 、 感 应度 系数 , 分析 文化 创 意产 业与 国 民经济其 他 关联 产 业 的比例 关 系, 结果 显 示 :
献, 结果 显示 北京 市 文 化 创 意 产 业对 经 济 的影 响 效果 尚未 达 到理 想 效 果 , 影 响 力 系数 和感 应 度 系
化资源和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产业“ 无缝嫁接” ,

数均低于三次产业 ; 许忠伟( 2 0 1 0 ) 以案例分析
的形式 , 介绍“ 科技” “ 创意” 如何 融入 动 漫 、 服装 、


引 言
导 产业 ; 李 连 友 和李 宾 ( 2 0 1 2 ) 运 用 投入 产 出方
文化创意产业兴起以来 , 一直以其 高速的增
长 和强 大 的带动 作用 受到 广泛关 注 。文化 创 意产 业 居于 产业 链 高 端 , 具 有极 强 渗 透 力 、 辐射力 , 文
3 1 卷第 1期
V0 J . 3 1 NO. 1
d o i : 1 2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0 5 9 8 . 2 0 1 4 . 0 1 . 0 0 2

财政支出的部门配置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基于生产网络模型的分析

财政支出的部门配置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基于生产网络模型的分析

Intersectoral Allocation of Public Expenditure and the Upgrading of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A
Production Network Model
作者: 齐鹰飞[1];LI Yuanfei[1]
作者机构: [1]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116025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
页码: 86-100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4期
主题词: 财政政策;财政支出乘数;生产网络;产业结构升级
摘要:本文通过将生产网络引入一个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财政支出的部门配置对GDP、福利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本文证明在较为一般的假设条件下,GDP(从而财政支出乘数)以及家庭福利与财政支出的部门配置无关,但产业结构受财政支出部门配置的影响。

基于对部门财政支出结构效应的分解,本文利用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分析了财政支出部门配置的边际调整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发现将财政支出从“高污染、高耗能”的限制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调整1元最多可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与限制产业相比提高0.9958元。

本文的研究结论意味着财政支出政策的运用有望兼顾“稳增长”和“调结构”,即先从“稳增长”视角决定财政支出总量,再
从“调结构”视角将财政支出配置在不同部门,从而为财政政策实施提供了新启发。

数字经济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视角

数字经济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视角

数字经济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视角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然而,如何科学、准确地评估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潜力,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旨在构建一套基于投入产出视角的数字经济发展评估指标体系,为政策制定者、企业决策者以及研究者提供量化评估工具,以促进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

本文首先界定了数字经济的内涵和范围,明确了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方法。

在投入产出理论框架下,本文梳理了数字经济的投入要素和产出成果,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投入、技术创新、数据资源、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投入,以及经济增长、就业贡献、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的产出。

接下来,本文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包括基础层、应用层和创新层三个层次的数字经济发展评估指标体系。

基础层指标主要反映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如网络设施普及率、数据资源规模等;应用层指标体现数字经济在各行业领域的应用情况,如电子商务交易额、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等;创新层指标则突出数字经济在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方面的表现,如研发投入强度、数字技术研发成果等。

在构建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评估指标体系的实际应用,包括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评估方法的选择、评估结果的解读等方面。

通过案例分析,本文验证了评估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数字经济的评估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本文总结了研究的主要结论和贡献,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构建的基于投入产出视角的数字经济发展评估指标体系,不仅有助于全面了解数字经济的发展状况,还可为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数字经济的投入产出分析数字经济的投入产出分析是评估数字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手段。

这种分析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数字经济中各产业部门的相互关联和依赖关系,还能揭示数字经济的运行效率和效益。

投入方面,数字经济的投入主要包括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

数字经济能否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基于中国省级面板的实证分析

数字经济能否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基于中国省级面板的实证分析

【经管新视野】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2023年8月(第8期,总第316期)Aug.,2023(No.8,General No.316)收稿日期:2023-06-2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面上一般项目“中国数字经济测度与国际比较研究”(20BTJ033)作者简介:陈昕(1971-),女,广西南宁人,经济学博士,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财政政策、财税制度;金殿臣(1989-),浙江温州人,经济学博士,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财政政策与高质量发展(通讯作者);张亚豪(1988-),河北秦皇岛人,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工业数字化和全球生产网络。

数字经济能否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基于中国省级面板的实证分析陈昕1,金殿臣1,张亚豪2(1.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北京100142;2.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025)摘要: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新途径。

为此,文章首先从理论层面探讨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地区碳排放的影响;之后,利用地区投入产出表计算出中国省级地区数字经济规模,并运用中国30个省级地区2007-2017年的面板数据,对数字经济与地区碳排放间的关系展开定量研究。

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发展可以降低地区碳排放水平,产生降碳效应。

(2)数字经济之所以可以产生降碳效应,在于其可以降低地区碳排放强度。

(3)数字经济的降碳效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形态上看呈现出倒“U”形特征。

今后,可通过鼓励各地推动本地特色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运用数字化消费券政策推动企业低碳发展、适度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关键数字技术研发创新等方式,更好发挥数字经济的降碳效应。

关键词:数字经济;降碳效应;投入产出表;倒“U”形;面板分位数模型中图分类号:F49;X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3)08-0070-07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也称“双碳”目标),是新时代中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动选择,更是满足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践行人民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生产性服务业主导的产业融合——基于北京市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主导的产业融合——基于北京市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
A b s t r a c t :A f t e r e n t e i r n g s e r v i c e e c o n o my a n d f o r m i n g i n d u s t r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d o mi n a t e d b y p r o d u c e r s e r v i c e s ,t h e m a i n e n i g n e o f i n —
Pr o d u c t i v e S e r v i c e I n d u s t r y Le a d i n g nd I u s t r i a l Co n v e r g e n c e

a s e ! d o n t h e B e i j i n g he t I n p u t - o u t p u t T a b l e o f l  ̄ mp i r i c l a An a l y s i s
生产性 服务业 主导 的产业 融合
基于北京 市投入产 出表的 实证分析
邓 丽姝
d匕 京市社会科学 院,北京 1 0 0 1 0 1 )

要 :北京在进入服务经济 、形成以生产性服务 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之后 ,产业升级 的主要动 力在 于以生产性服 务
业为主 导,与其他产业形成全 面的产业融合。文章 运用投入 产 出数据 ,对生产性服 务业主导的北京产业融合和 产业关联 进行 了 实证分析 。北京服 务业发展具有较强的 自我增强效应。服务业发展对服务业尤其生产性服 务业的消耗 使用较为均衡 ,服 务业 自 身初 步形成 了产业互动关联 网络体 系。制造业通过投入产 出关联与服务业具有一定的融合互动程度 ,但层次水平有待提 高。在

主导产业群变迁与产业发展能力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广东例证

主导产业群变迁与产业发展能力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广东例证

[ 收稿 日期 】2 1 o 0 1一 6—1 8
[ 金项目]本文 系国家 自 基 然科学基金 (0 7 0 1 7 8 3 5 )和国家社会 科学基 金 ( 7 J0 9 的阶段性成果。 0AI0 ) . [ 作者简介 】刘金 山,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博士生导师 ,教授 ,主要研究宏观经济运行 与经济增长 ;陈志伟 ,暨南大学 经济学 院经济系硕士研 究生 ,主要研 究宏 观经济运行 。
《 产经 评论 》 2 1 0 1年 9月第 5期
主导产业群变迁 与产业发 展能力研究
基 于投 入 产 出表 的广 东例 证
刘金山 陈志伟
[ 摘要 ] 主导产 业群 ,一个 经济时代 的标 志,其 变迁是 一个产 业结构 变革 的过 程。主 导产业是 产业 发
展能力 的证 明,也对其 它产 业发 展 能力产 生影 响。 以广 东省 为例研 究其 主导 产业 的变迁 历 程,基于 19 97
地 区 4 0多 个建 制镇 ,专 业镇 占了 14 0 / 。佛 山是广 东形 成 产业 集 群 较早 的地 区 ,到现 在 已发 展成 为 广
东最大的电器 、机械生产基地 ;中山市古镇建立起 了国内最大的灯饰生产基地和批 发市场。 ( 区健芬 和邓 祥 明 ,2 0 ) 09 经济发展的阶段演进需要主导产业起带头作用 。主导产业就是那些在国民经济 中发展较快并能带 动其他一系列产业发展的行业。所 以主导产业应该强调产业 自身 的增长率以及对其他部门的带动作
现阶段 ,广东面 临 的最 主要 的问题 是加 快经济 发 展方式 转 变 ,调 整 和优化 产业 结构 。从全 球 经济
发展趋势来看 ,未来广东产业调整方 向是建设 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 双轮驱动 ” 的主体产业 群 ,而从传统制造业演变为先进制造业是一个历史过程 , 需要在各种 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实现。市场需 求、 科技进步和生产要素配置、市场网络组织三个内部动因与政府作用 、发展环境两个外部因素 的变 动 ,是导致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构成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动力体系。 ( 龚唯平 、薛 白和董 华 ,2 1 )3 0 0 [ 1 珠三角地 区目前正在加快布局关键基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着力打造产业结构高级化 、产业 发展集聚化 、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作用是激励企业创新行为 ,政 府主动地推动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引导市场转向以创新为主 的竞争手段。 ( 张耀辉 ,2 1 ) 研究主 00 导产业群的变迁 ,以指标 的形式 量化产业发展能力 对于促进经济 朝现代化产业 体系演化具 有重要

我国交通运输产业宏观经济分析--基于投入产出模型

我国交通运输产业宏观经济分析--基于投入产出模型
废品废料

2010
2012
交通运输仓储业 邮政业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通用设备 专用设备
研究与试验发展业 综合技术服务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
其他制造业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含
废品废料)
废品废料
2015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 通用设备 专用设备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 其他制造业 废品废料
2017
入产出表与 2012 年、2015 年和 2017 年的相关产业 他系数的计算则采用分开的产业。
表 1 投入产出表的处理
2005 交通运输仓储业 邮政业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科学研究事业 综合技术服务业 其他制造业
废品废料

2007 交通运输仓储业 邮政业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研究与试验发展业 综合技术服务业 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金属制 品、 机 械 和 设 备 修 理服务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服务
三、模型
( 一) 产业关联分析模型
1.完全消耗系数。 运用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可
以计算 出 完 全 消 耗 系 数。 完 全 消 耗 系 数 的 公 式
如下:
n
bij
=
aij
+∑b k=1
ik
akj(
i,j
=
1,2,3,4,…,n)
的平均影响力,符合当年的实际水平。 感应度系数
经过改进后,在计算的原则上与未改进前的一致,
在经济含义上更加充实,更具经济分析价值。
1.改进影响力系数。 改进影响力系数是对原有
的影响力系数的分母进行了改进,将算术平均改为
加权平均, 其 中 加 权 值 采 用 了 最 终 产 品 的 构 成 系

我国目前产业关联度分析——2002年投入产出表系列分析报告之一

我国目前产业关联度分析——2002年投入产出表系列分析报告之一

我国目前产业关联度分析——2002年投入产出表系列分析报告之一我国目前产业关联度分析——2002年投入产出表系列分析报告之一1. 引言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各个行业之间的关联度,我们使用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进行分析,以期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提供依据。

2. 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次分析的数据来源于2002年的我国投入产出表。

我们对该表进行了初步的处理,提取出各个行业的投入和产出数据,并进行归一化处理,以消除规模差异的影响。

同时,为了更好地突显产业之间的关联度,我们还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使得所有数据的均值为0,方差为1。

3. 各行业的投入输出比为了衡量一个行业对其他行业的依赖程度,我们计算了每个行业的投入输出比。

投入输出比表示一个行业每单位投入所能产生的价值,数值越大表示该行业对其他行业的依赖程度越高。

根据计算结果,我们将各个行业按照投入输出比的大小进行了排名。

结果显示,制造业的投入输出比最高,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这意味着这些行业对其他行业的引领作用更为明显,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4. 产业关联度分析为了更加直观地分析产业之间的关联度,我们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了降维处理,并绘制了散点图。

散点图上的每一个数据点表示一个行业,根据其在主成分轴上的分布情况,可以直观地判断该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关联度。

通过分析散点图,我们可以看出一些明显的关联性。

例如,制造业和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显示出它们之间的产业链关系。

另外,金融业与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之间也存在较高的关联,反映了金融机构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持和服务作用。

同时,我们还对各个行业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量化分析,使用皮尔逊相关系数衡量了行业之间的相关性程度。

结果显示,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之间的相关性较高,说明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2商业时代 (原名 《商业经济研究》) 2012年35期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信息产业及其网络效应分析问题的提出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信息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日益加大,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在工业中保持领先地位,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利润、投资增速分别高于工业平均水平1.2个、4.3个、21.7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占全国出口的比重达37.5%,电子信息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迅猛,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93亿元,同比增长44.5%,比2009年高27个百分点(中国信息年鉴,2011)。

信息产业正逐步成为我国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并促使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特别是近年来以云计算和移动宽带为突破口的信息处理和传输技术的发展为突破,信息产业正在酝酿一次新的飞跃。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不仅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现代化,更重要的是它的服务主体是信息,提高了信息处理与利用的效率,任何经济活动都要用到信息,因此信息技术是一种通用技术,从而决定了信息技术及其产业能够广泛应用于各类经济活动。

信息产业作为关联度、感内容摘要:深入研究我国信息产业与其它产业间的网络效应,对于促进信息产业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本文在编制1990、1992、1997、2002、2007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不变价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我国信息产业的产业以及网络效应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并得出相关结论,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信息产业 网络效应 投入产出分析应度和带动性极强的产业,不仅能内生促进新兴产业产生,而且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不断向经济各生产部门及社会生活各领域渗透扩散。

同时信息技术及其产业构成的各种虚拟或物质网络是现代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互补、共享和网络效应构成了信息技术及其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

网络效应来源于网络节点之间的合作和互补,表现为参加网络者从同其它使用者交往过程中得到的价值,随着网络规模扩展,网络成员之间相互作用,基于网络的知识溢出也比传统方式更为有效,因此网络价值也随之扩大,从而产生报酬递增,网络效应有时也称为网络外部性或溢出效应(Metcalfe,1995;张红历、周勤等,2010)。

这种网络效应是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重要经济特征,是信息产业演进及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渗透扩散作用实施的核心。

信息技术的网络效应在产业层面体现为信息产业通过产业间投入产出关系与其他产业构成产业关联网络,然后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彼此促进发展。

基于此,把信息产业系统置于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中,全面考察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相互影响与网络效应数量关系,探讨信息产业对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这一结果可以为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文献综述信息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资源与自然物质资源完全不同,其开发利用有着自身的特殊规律。

Machlup(1962)首次提出了“信息产业”和“知识产业”,Porat(1977)把知识产业引申为信息产业,并把社会经济划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信■周 勤 博士生(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成都 610031)◆中图分类号:F46 文献标识码:A息业四大类,首先从产业结构和产业关系上进行信息经济研究,为信息产业结构研究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方法。

针对信息产业的网络效应研究主要是以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间接促进效应为视角,主要采用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分析方法。

国内开展的相关研究主要有,贺铿(1989)对信息产业和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张颖丽和许正良(2003)从理论上探讨了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机理,并提出了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和发展结构四个方面的带动作用参数系数的测算方法。

刘秀丽等(2003)应用投入产出局部闭模型技术,编制了我国1999 年 9 大流域投入占用产出表,从流域经济的角度计算了电子信息产业在9个流域和全国的投资乘数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在9个流域及国内各产业部门的拉动力。

刘宇(2006)提出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能够比现有的计量分析方法更为全面地观测电信业对经济的多方面影响,并采用投入产出方法对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电信业的经济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

柯玲(2009)针对四川 2002年124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 采用多级别解释结构模型分析了信息部门和其它部门之间的产业关联关系。

简必希(2010)在考虑到产业间部门生产关联的基础上,应用2002-2007年的投入产出数据,对出口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诱发作用进行分层次的对比量化分析。

王宏伟(2009)利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了我国信息产业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程度。

徐丽梅(2010)采用2007 年投入产出表,对我国信息产业的性质特点及经济效应进行研究。

上述研究多是以某一个年度的投入产出表为基础数据,或者以某一省域,或者以信息产业的一个行业部门为研究对象,针对广义信息产业若干个年份的投入产出表进行动态分析的研究则相对比较少。

国务院1986年决定正式编制全国1987年投入产出表,以后每5年编制一次,每3年编一次延长表,目前已经编制了1987年、1992年、1997年、2002年和2007年五张全国投入产出表;另外还有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的全国投入产出表延长表四张表(向蓉美,2007)。

因此本文从投入—产出分析视角,首先把1990年、1992年、1997年、2002年和2007年的现价投入产出表转换为以1990《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113年为定基的不变价投入产出表,然后通过计算中间需求率、中间投入率、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指标,深入分析我国信息产业的网络效应及其动态演化特征。

实证研究(一)投入产出关系及信息产业分类投入产出表(部门联系平衡表)是指以产品部门分类为基础的棋盘式平衡表,用于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入和产出、投入的来源和产出的去向,以及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提供、相互消耗产品的错综复杂的技术经济关系,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捷夫在20世纪30 年代最早提出来的,相应的投入产出分析则从一般均衡理论中吸收了有关经济活动相互依存性的观点,并用代数联立方程体系进行描述,是研究经济系统中各个部门之间在投入与产出方面相互依存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向蓉美,2007)。

要对信息产业及其网络效应进行投入产出视角的分析,首先要对信息产业进行分类,然后依次编制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表。

本文对于信息产业的分类以李国秋和吕斌(2010)研究为基础,依据柯玲(2009) 提出的方法,编制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表。

具体方法为:先把整个经济体系中属于信息产业的部门分别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分离出来组成信息产业。

按4次产业划分的原则对投入产出表重新进行编制,将剔除了信息产业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其它部门进行合并组成新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以下论及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均属于合并后的新产业)。

现以2007年42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中数据为例进行说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邮政业,金融业,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及综合技术服务业归为信息产业。

(二)信息产业现状分析通过对1992-2007年的不变价投入产出序列表计算分析后我们得到了33个部门各自的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排名,如表所示1。

表1各年的排名中,农林牧渔业、其它服务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金融保险业等8个部门增加值占GDP比重一直处于前10位,说明在我国的33个部门中,这8个部门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一直都很大,是我国的支柱部门和产业。

在后10位的排名中,除了邮政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废品废料、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等5个部门的排名在各年均较为靠后外,其余部门变动都比较大。

这是因为我国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社会分工不同导致资源流动的方向有差异造成的。

其中,信息产业包含的各部门各年增加值占GDP比重及排名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增加,排名也迅速上升,从1992年的33位跃居至2007年的12位,其增加值对GDP的贡献逐年显著,说明该行业在得到了迅猛发展。

邮政业、金融保险业、其它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和它们在各年排名变动的幅度并不大。

综合四个部门来看,信息产业在1992年至2007年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信息产业性质分析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通常可以衡量一个产业是更多属于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中间需求率指各产业对某产业产品的中间需求之和与整个国民经济对该产业部门产品的总需求之比,反映了各产业产品作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中间需求率越高,表明该产业提供生产资料较多;中间投入率指该产业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之比,中间投入率较高,表明该产业在生产单位产值的产品需从其他产业购进的原料所占比率较高(徐丽梅,2010)。

2007年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知,2007年信息产业的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都较高,大于60%,表明信息产业具有基础产业的特性,即信息产业提供的产品主要还是生产性的,而服务性所占份额较小,这一指标较高也与近年来我国各经济部门对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大量投资的现状相符。

信息产业中间投入率较高,表明信息产业的附加价值率则较低,信息产业作为技术与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它的生产越来越依赖其他部门,需要大量的资金与设备支持,尤其是第二产业提供的设备产品。

根据《产业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按照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的差异,以高于或低于50%为标准,把产业部门划分为表1 1992-2007年间33个部门增加值占GDP 比重排名部门排名19921997200220071农林牧渔业农林牧渔业其它服务业其它服务业2其它服务业其它服务业农林牧渔业农林牧渔业3建筑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4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建筑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5纺织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化学工业建筑业6食品制造及烟草房地产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加工业工业7房地产业化学工业房地产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8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金融保险业金融保险业化学工业9石油和天然气通用、专用设备食品制造及烟草房地产业开采业制造业加工业10金融保险业食品制造及烟草金属冶炼及压延金融保险业加工业加工业24金属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石油加工、炼焦及石油加工、炼焦及制造业核燃料加工业核燃料加工业25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木材加工及家具仪器仪表及文化办核燃料加工业制造业公用机械制造业26电器、机械及器材非金属矿采选业废品废料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制造业27木材加工及家具废品废料非金属矿采选业金属矿采选业制造业28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其它制造业金属矿采选业废品废料29邮政业金属矿采选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其它制造业公用机械制造业30废品废料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其它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公用机械制造业31仪器仪表及文化办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公用机械制造业32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邮政业邮政业邮政业33通信设备、计算机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后10位前10位表2 1992-2007年间信息产业各部门增加值占GDP 比重及其排名单位: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邮政业金融保险业其它服务业(%)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年份比重排名比重排名比重排名比重排名1992-0.01331.344294.5601014.440219971.197231.646324.168814.746220022.131171.578324.102815.045120073.425121.639323.7371014.0131114商业时代 (原名 《商业经济研究》) 2012年35期四个不同的产业群,如表4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