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清简:为言语智能而教_人教版新课标
为言语智能而教[论文]
![为言语智能而教[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69a675ecc7931b764ce1537.png)
为言语智能而教[论文]————————————————————————————————作者:————————————————————————————————日期:为言语智能而教为言语智能而教朱建国看了题目,熟悉薛法根的老师或许猜到,我的这节印象最深的课,是他执教的。
没错,我“盗用”薛老师新书的书名,做了这篇小文的题目。
去年某天,我打开电脑,点击了他执教的《猴子种果树》(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这个视频。
作为农村学校的老师,现场学习名师的机会不多,最好的学习途径,就是观看名师的教学视频。
看完视频,我不禁大呼过瘾。
一来,薛老师教学风格幽默风趣,孩子们的脸上满是笑容,会场上不时传来观摩老师哈哈的笑声,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一个多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二来,这节课教学内容清晰,“猴子种果树”这个故事,最大的文本特色,是故事的结构重叠(这也是许多经典童话的结构特点)。
课堂上,薛老师重点指导学生发现如何讲述结构重叠故事的方法,并且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整节课,践行了薛老师所倡导的“为言语智能而教”的教学理念。
课堂伊始,薛老师分别出示四列词语,指名朗读:梨树乌鸦哇哇梨五杏四杏树喜鹊喳喳杏四桃三桃树杜鹃咕咕桃三樱二樱桃树樱桃好吃树难栽然后,薛老师组织学生一列一列地竖着读,又一行一行地横着读,并要求学生能一行一行地记住这些词语。
其实,词语的学习,已经暗藏玄机,为后面的讲述故事埋下了伏笔。
接着,薛老师示范讲述故事的开头。
之后鼓励学生讲述故事重叠结构的第一部分:正当梨树成活的时候,一只乌鸦“哇哇”地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梨树呢?有句农谚,‘梨五杏四’。
梨树要等五年才能结果,你有这个耐心吗?”猴子一想:“对,五年太长,我可等不及。
”于是就拔掉梨树,改种杏树。
两位学生讲完后,薛老师增加难度,去掉几处关键词。
让学生继续讲。
正当一成活的时候,一只____“_____”地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种____呢?有句农谚,‘_____’。
2022《为言语智能而教》读后感2500字

《为言语智能而教》读后感“组块教学”这个概念,我曾在几年前听说过,可至于什么是“组块教学”以及“组块教学”如何操作与实践,我一无所知。
近期,读了薛法根老师的教学专著《为言语智能而教》,我才对“组块教学”有了些浅浅的认识。
薛老师的这本书,从“组块教学理论”、“组块教学策略”和“组块教学课堂”三个方面向我们全面的诠释了“组块教学”。
“组块教学”是薛老师对“为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而教”的教学主张的实践。
它是将零散的教学内容整合设计成有序的实践板块,引导学生通过选择性学习和自主性建构,从而获得言语智能的充分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余秋雨先生说:“大道至简。
”语文之道理应追求简单。
于永正老师也曾说过:“简简单单教语文。
”薛老师的“组块教学”风格清简,意蕴颇丰,真正达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
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有很多,如果我们不加选择,全部拿来,势必造成语文课堂的高耗低效。
“组块教学”重组教学内容,将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内容的“内核”,使教学任务集中而轻松,避免了学生会的知识再教,从而浪费时间。
我们在运用“组块教学”模式时,首先要认真研读教材,关注并寻找课文蕴含的教学价值,精心提炼出“为发展学生言语智能而教”的教学内容。
除了教学内容简单,“组块教学”摒弃了一般课堂一环连一环的冗长环节。
它一般用“词串教学、概括课文”等三四个板块呈现教学内容,使课堂清晰简约,一目了然。
薛老师清简的组块教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教学媒介简单。
在现代信息技术涌进课堂的形势下,我们追求用多媒体技术来丰富课堂教学,往往失去了度,背景音乐的大量插入,使语文课堂异化成了音乐课,图片的多种形式展示,使语文课异化成了美术课。
利用多媒体范读,板书,使教师的基本功深深藏匿起来,让学生无法从教师抑扬顿挫的范读中,刚劲有力的粉笔字中,感受到语文古朴的味道,感受到老师的多才多艺。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老师、一群学生,没有表演,没有多媒体,没有小组讨论……”这是薛老师“组块教学”的课堂,干净,安静,不喧嚣,不虚假,不华丽。
小学语文论文言语智慧:语文课堂的自觉追求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言语智慧:语文课堂的自觉追求人教版新课标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有8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每个人都具有某方面的智能优势,显示出独特的认知特征。
适切的教育可以充分地发掘每一个人的潜在智能,促使他们在各自的智能优势领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从这个角度讲,语文教学应该创设适合学生言语学习的“聪明环境”,在积极健康、富有“营养”、充满情趣和交互作用的环境里,促进学生言语智慧潜能的持续发展。
言语是人的一种行为活动,言语智慧是在人在这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表达机智、表现艺术以及丰厚的人文素养、人文底蕴。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获得课文所传播的信息的同时,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才是“更为本质的行为”。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将培育学生的言语智慧作为一种自觉的追求。
一、在倾听揣摩中磨练言语智慧是一种言语的心理敏锐感,这种心灵的敏感是需要反复锤炼与打磨的。
美国作家桑伯格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有这样的体会:“在我写作时,句子栩栩如生,动词翩翩起舞,名词色彩闪烁,余音缭绕。
”对言语特殊的形象感、敏锐感来源于他毕生对言语的研究,在80岁高龄时,他“仍在研究动词以及任何衔接名词的奥妙”。
可见,言语智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个体的言语智慧优势潜能只有在长期的言语学习、研究、磨砺中才能得以真正显现和发展。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阅读教学)应当自始至终关注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比较、揣摩、品味、鉴赏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段落,领悟如此言说的精妙、传神之处,从而磨练学生对言语的敏感性。
尤其是那些含义丰富、隽永贴切而又富有表现张力的“点睛之笔”,更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推敲、体会。
如在《天鹅的故事》一文中,对老天鹅“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一句的体会,我是这样引导学生静心揣摩的:师:感人至深的文章需要静心体会,尤其是对于那些令你心中一动的词句,最好静下来,想一想:这个词、句表达了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写?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将自己的感受写在词句边上。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试论言语理解的策略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试论言语理解的策略人教版新课标我们知道“言语理解”是言语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言语理解”就是由“言”到“意”的转换。
有的时候,作者将心中的“意”用“言”传递给学生,但“言”往往不能尽“意”,这就要求学生依靠自己的生活和体验,设身处地去还原去补充未能表达的那一部分“意”;有的时候,作者追求“言”外之“意”,故意留下“空白”,这就要求学生动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去填充“空白”,追寻作者的真意。
由“言”到“意”的转换,概括地说就是学生穿透“两层”(语表层、内蕴层),出入“三境”(物境、意境、情境)的动态过程。
“语表层”给学生以丰富的言语信息,使学生有可能深入到言语作品的“内蕴层”。
言语信息与学生生活积累的碰撞,导致对“内蕴层”的穿透。
这种“穿透”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具体性,学生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地与作者“对话”,与言语作品“对话”,通过想象充实“空白”,使言语作品内蕴的“意”变得充实和完整。
二是体悟性,学生通过自己的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言语作品,从而与言语作品产生共鸣。
三是多元性,由于生活的不尽相同,加上学生个性、知识的差异和投入的程度不同,使言语理解呈现多元解读现象。
在穿透“两层”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出入“三境”,首先是由言语作品的刺激,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再现言语作品所营造的“物境”,获得具体而充实的感性印象;接着让学生进一步动用自己的生活积累,探究和体验言语作品的意蕴,从而进入“意境”;然后学生深层介入和情感投入,进入言语作品的“情境”,在共识的基础上共鸣,在共鸣的基础上一起心跳。
一、言语理解是一种“呼唤”言语理解的根本目的不是传授教师对言语作品的理解,更不是教师对教参的复制,而是要把学生的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自我意识和心灵中“呼唤”出来。
言语理解是人格心灵的“呼唤”,也就是说,只有能够呼唤人的灵魂的言语理解,才是成功的言语理解。
言语理解过程不仅需要教师从外部解放学生,而且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应是解放学生内部的力量。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教学浅议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教学浅议人教版新课标(一)净化智能——追求教学设计的干净文章是案头精致的“山水”,教师要沉下心来,俯下身去,努力走进文本,把握文本品质,由“没意思”读出“有意思”来,追求教学设计的干净,努力做到“一尘不染”。
1.浸泡:悉心研读文本。
每一篇优秀文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浸泡”是一种通俗的说法,指教师拿到教材能放声读,沉浸其中,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解读文本,读出味道来,用智慧的双眼去寻觅文本的核心价值。
首先,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使文本的解读走向厚重。
大凡名家名篇,都有一定的写作背景。
了解写作背景,把握好作者在文章中透露出来的心境和态度,使文本的解读走向厚重。
其次,整体把握教材,使文本的解读走向全面。
研读文本应防止“结论先行”,就此设计教案,浅尝辄止,是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的。
每篇课文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讲,研读一篇新课文,要从三个方面思考: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抓住这三个问题,使文本的解读走向全面。
再次,聚焦关键词句,使文本的解读走向深刻。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我们对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细节描写、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轻易放过,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
2.漂洗:精心筛选资源。
小学语文这门学科应该用他人成熟的、典范的言语成品去指导学生的言语实践,引导他们的言语从不规范走向规范,从幼稚走向成熟。
教师悉心研读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把自己的阅读所得全部作为教学的内容,要“漂洗”,做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保留其洁净之美、简约之品质。
一要精选需要积累的词句。
大量的实例证明,流利地使用语言的能力来自储存在人脑记忆中以往体验过的大量语言范例。
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二要精选需要品味的语言。
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
而学生只有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到语言的魅力所在,从而在以后的阅读、写作中更加关注语言。
为了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能力,阅读教学不能一味抓情节,应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富有生命力的词语和生动的句式。
读《为言语智能而教》有感

读《为言语智能而教》有感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为言语智能而教》的书,作者是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
这本书是他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入思考和探索的成果,也是他对语文教育的独特见解和理念的总结。
在书中,王崧舟老师提出了“言语智能”的概念,他认为言语智能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也是学生发展的关键能力。
言语智能不仅仅是指能够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更包括能够理解、分析、评价、创新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这些能力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因为它们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影响着学生的工作和生活。
王崧舟老师在书中还提出了“为言语智能而教”的理念,他认为语文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言语智能为主要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和发展语言,提高学生的言语智能水平。
这种理念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有所不同,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刻认识到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也明白了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言语智能。
作为未来的语文教师,我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受益。
我也应该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有效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服务。
《为言语智能而教》这本书让我对语文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未来的语文教学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和方向。
我相信在王崧舟老师的理念指导下,我会成为一名更好的语文教师。
读《乡土中国》有感在阅读《乡土中国》这本书时,我仿佛身临其境,仿佛感受到中国乡村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乡土人民的朴实热情。
我感受到了费孝通先生深入基层、深入农民之间的决心和情感。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种种现象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这本书的主题是关于中国乡村社会的,但实际上,它所探讨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关于中国乡村的问题,而是关于人类社会共有的文化现象。
费孝通先生通过深入调查和思考,总结出了许多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如“差序格局”、“礼治秩序”、“长老统治”等。
为言语智能而教简版

为言语智能而教为言语智能而教摘要言语智能是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目的是使计算机能够理解和处理人类的自然语言。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讨论为言语智能而教的必要性、方法和挑战,并提出一些改进的思路。
1. 引言言语智能是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其涉及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和对话系统等方面的技术。
为了使计算机能够像人类一样理解和处理语言,我们需要将教育纳入到言语智能的学习过程中。
2. 为何为言语智能而教教育在言语智能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主要原因如下:2.1 提高语料库的质量语料库是训练言语智能系统的基础数据。
通过人工教育的方式,可以为系统构建高质量、多样化的语料库,以提高系统的学习效果和性能。
2.2 优化是言语智能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它用于预测和自然语言。
通过教育的方式,可以为提供丰富的语言知识和规则,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2.3 提升对话系统的交互能力对话系统是言语智能的重要应用之一,它需要具备良好的交互能力。
通过教育的方式,可以使对话系统更好地理解用户的意图,并给出准确和有用的回复,提升用户体验。
3. 教育方法为言语智能而教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3.1 人工标注数据人工标注数据是构建高质量语料库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标注数据,可以教育系统识别和理解不同类型的语言结构和语义。
3.2 主动学习主动学习是一种自主选择有益样本进行训练的方法。
通过教育系统在训练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样本进行学习,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
3.3 强化学习强化学习是通过系统与环境进行交互,通过试错来优化系统性能的一种方法。
通过教育系统与用户或环境进行交互,可以使系统逐渐学会正确地理解和处理语言。
4. 面临的挑战为言语智能而教面临着一些挑战:4.1 数据稀缺高质量的语料库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然而在许多领域中,获得大规模高质量数据是困难的。
4.2 语义模糊性语言是复杂的,包含大量的歧义和模糊性,这给教育系统带来了困难。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语文课要追求“简约”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语文课要追求“简约”人教版新课标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由此,语文课千头万绪,模糊一片,甚至失却了纯真的“语文味”!我以为“大道至简”,语文课必须反璞归真,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正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
语文课要追求“简约”,比较强调的一点是一篇课文的教学要突出重点,要能够抓住主线,最终能够通过一篇课文的教学使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
而不要使学生有这样的感受,上了一篇课文,似乎什么都学到了一点,又似乎什么都没有学到,我就试将课堂教学走向“简约”。
有位语文教学专家说得好,追求语文课的简约,追求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中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这需要教师多花工夫,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对教材除了有准确的把握之外,还应该有独到的理解和独到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逐渐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从一个喧嚣期进入了静思期。
回顾前一阶段的课堂,我们在欣喜地看到五彩斑斓的课堂同时,也发现了这一历程的弯曲。
我认为,这“弯曲”之处更多地在于课堂教学实践对课程理念的曲解与泛化,以及在此支持下的学习方式与教学行为的繁琐和无度。
语文课只有返朴归简,才能走向有效,走向成熟。
简约的语文课堂教学能以少胜多、以简胜繁,让我们共同探索,共同追寻这样的课堂,为语文的有效而教。
曾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
”对!为语文课“打枝”,删繁就简,化难为易,走向简约。
从自己的理念、思想先行——删繁:撕掉满课的“标签”。
不得不承认,目前的语文课堂上,“标签”越来越多了。
仅举一例便可见一斑。
只要上课,必然有三、四人小组讨论,也不管小组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美名其曰合作。
这种拉郎配式的合作学习其实本身就无视学生的个性,或许他们认为,既然“合作”了,就不应该独立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论文-清简:为言语智能而教人教版新课标一何为“清简”?在《汉典》中初见于《后汉书·赵咨传》:“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
”意为为官“清廉俭约”。
在以后的诗文中,则常常含有“简约”、“清新简练”等意味,如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气韵闲旷,言词清简。
”明代袁宏道《哭刘尚书晋川》诗:“百八串珠不离手,言谈清简风飕飕。
”而在现代文本中,“清简”一词却似乎不常见到,倘若要用形象的方式诠释“清简”的内涵,不妨用三个隐喻:一是浅近中的深刻,如“禅”。
佛家善用浅近而优美的故事传递深刻的人生哲理,显得空灵、智慧。
夏丏尊先生曾与弘一大师同住白马湖畔,见他只吃一道咸菜,便问“难道你不觉得咸菜太咸了?”答曰:“咸有咸的味道。
”后见他只喝白开水,又问“难道你没茶叶?不觉得太淡了吗?”答曰:“淡有淡的味道。
”明白如开水的清简之语,透露出安贫乐道的人生境界。
二是简约中的丰富,如“画”。
中国水墨画素来崇尚简约之美,《寒江独钓图》中一叶扁舟漂浮水面,一个渔翁独自垂钓,几笔微波外皆为空白,有力地衬托出江面空旷寥廓、寒意萧条的气氛,给人留下意蕴无限的想象空间。
齐白石寥寥数笔,就把生灵活现又意趣盎然的虾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简单的线条与墨色,却蕴含了无比丰厚的韵味,正如郑板桥诗云“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清简其实就是一种生活的姿态,由简入繁易,而由繁入简难。
三是清淡中的诗意,如“茶”。
茶生于天地之间,本性清淡幽雅,一杯在手,清新淡雅,平淡的日子便弥漫着闲适与诗意。
常言道“心素如简,人淡如菊”,心灵犹如竹简一般,平和淳朴;处世如同菊花似的,淡泊名利。
这便是中国的“茶道”,也是中国人清简生活的诗意写照。
清简本源于生活,而与语文又有着天然的联系。
杜牧《阿房宫赋》开篇气势磅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将六国败亡,秦皇一统,残民自逞,骄奢淫逸,以寥寥十二字概括,表现出令人惊叹的史诗式简约美。
“古文以最简单的文法表达极丰富之内涵,犹如围棋以最简单的规则包含千变万化之策略。
以少胜多,以简驭繁,此乃根植于东方哲理之美学精义。
”可见,清简是一种大美,是拂去繁华与浮躁之后的纯净与雅致。
学会了简化文字、简化生活,就自然懂得舍与得之间的平衡,就在不自觉中掌握了一种大智慧,就得到了美的另一种平易近人的姿态。
二为何“清简”?“清简”的核心理念建立在对教育、对儿童、对语文的认识上。
事实上,教育也是一种生活。
因此,一个人崇尚什么样的生活,就会秉承什么样的教育思想与教学主张。
对于我来说,清简的生活,清简的语文教育,着实是一种向往的自由境界。
周国平先生说:“在五光十色的现代世界中,让我们记住一个古老的真理: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
”同样,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教育世界中,“清简”犹如出污泥而不染的青荷,散发着自然清新的芳香,引领着教育回归属于自己的家园。
教育回归“清简”。
“大道至简”,很多情况下,越简单就越接近事物的本质。
构成生命的细胞是简单的,构成物质的核子是简单的,就连最成功的描述自然规律的理论也简单至极,爱因斯坦的质量能量公式E=MC就是一个例子。
任何问题的复杂化都是因为没有抓住最深刻的本质,没有揭示最基本规律与问题之间最短的联系。
停留在表层的“复杂”上,必然会离问题的解决越来越远。
教育,理当“清简”,用最通俗易懂的话语,揭示教育的本质规律。
当下,各种教育思潮和教育思想空前繁荣,只看一家之言,我们是清醒的,但看了多家言论之后,我们往往会无所适从,变得糊涂起来。
根源在于我们对教育缺少最为本质的认识,辨不清各种理论之间的差异。
无论是建构主义还是解构主义,也无论是人本思想还是科学思想,都从某个视角揭示了教育的内在规律,而教育的核心是“人”。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所能拥有的最高权力就是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的权利。
帮助每一个人最切实最完整地实现这样的权利,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摩罗语)人的生命意义在于其个性潜能的充分而自由的生长,失去了这一核心价值,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正本清源,从“人”的发展出发来看各种教育思想与主张,才能保持一份清醒,敢于怀疑各家的言论,从而找到自己教育“主心骨”,心中自然敞亮,面对各种各样的教育乱象能从容淡定,作出合乎教育规律的清晰评判,不再人云亦云。
教育回归“清简”,需要从哲学层面对教育作出透彻的解读。
我们的教育中哲学课长期缺位,一直用“马列”这一具体的学派代替哲学,致使我们对世界、对教育,乃至对人类文化缺乏完整而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一旦政治极其相关的意识形态出现某种松动,就会失去信念,感到动摇和空虚。
”重建教育与哲学的联系,才能让对各种教育思潮和思想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解蔽,从而让教育获得真正的解放,回归“清简”的本真状态。
儿童回归“清简”。
陶行知在《新的旅行法》里说:“儿童社会要充满简单之美。
”小时候,我们常常迷恋《西游记》、《奥特曼》这一类神话故事,然而成人后再也没有兴致去看这样的小说和电视片了。
在成人的眼里,雷同的故事,简单的情节,一成不变的结局,看了开头就知道结果,这样的故事简单得可笑,然而却让儿童欲罢不能。
吸引儿童的往往是成人看不见或者不感兴趣的东西。
同样的事物,在儿童的世界里就有了一种别样的趣味。
人们在还是孩童时存在着一种天然的简单,可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吸收了过多的知识,反而丢失了这种淳朴的天性。
当我们长大以后,不能忘记的是自己曾经也是一个孩子。
如果不幸遗忘了,那么就只能从儿童文学作品中去寻觅。
然而在学校里,我们给予孩子的是那些自以为“有意义”的东西。
那个经常被人称道的“孔融让梨”的故事,无数次地被用来教育孩子要谦让、要有礼貌。
然而一个四岁的孩子,伸手去抓那个最大的梨子似乎是一种本能,才像是一个孩子的所为。
而“哥哥大,吃大的;我小,吃小的”这样的话语似乎很难让人相信出自天真烂漫的孩子之口,即使相信也很难成行。
这样的道德说教,把成人的好恶赤裸裸地塞在了儿童的世界里。
这样的作品不能叫儿童文学,而应该叫做“教育儿童的文学”。
这样的“教训式”作品,使儿童时时感到羞耻,内心不再纯净和快乐,《小猫钓鱼》让孩子不再玩耍,《猴子捞月》让孩子不再好奇,《骄傲的公鸡》让孩子不再言美……如此功利的教育,如此复杂的语文,怎么不让孩子感到恐惧和自卑?他们内在的智慧潜能又怎能自然地生长?回归清简,就是要还孩子一个简单、美好而善良的世界。
用儿童的方式对待儿童,把孩子当作孩子,鼓励他们游戏,允许他们犯错,耐心地等待他们悄悄长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不把孩子当孩子,要看到儿童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尽管是孩子,却也有他们自己的思想。
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思想替代孩子的思考,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压缩成单调乏味的书山题海。
给予孩子简单而自由的生活,让他们想说就说,想做就做,把快乐的童年留给每一个孩子。
有这样一首网络小诗,或许能让我们分享儿童世界的简单之美:喜欢就在一起玩,不喜欢的就不想在一起玩。
喜欢也不一定要在一起。
不图你钱,不图你名,不图你色,不就图个喜欢吗?我喜欢你,你喜不喜欢我?哦,你也喜欢我啊,那就继续一起开开心心得玩啊。
我喜欢你,你喜不喜欢我?你不喜欢我?那为什么要和我在一起玩?和我在一起很开心?那就是喜欢我啊!语文回归“清简”。
语文是什么?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常常提出不同的口号:“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
60年代针对这两种倾向,又提出了“语文课是一门工具课”,强调要抓“双基”训练,结果语法、修辞等知识充斥语文课堂,语文课沦为单调、机械的技术训练课。
于是,又提出“语文教学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似乎这样就可以避免走入极端。
然细细推敲,“工具性”与“思想性”相对立而统一,“人文性”与“科学性”相对立而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两条铁轨上跑的火车,没有矛盾对立,又何来统一可言?语文似乎陷入了“逻辑迷魂阵”,让人摸不着方向。
于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10条总目标中,诸如“培养爱国情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文化品位,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思维能力,养成科学态度……”这些核心词汇让语文背负了“不能承受之重”,“加法思维”致使语文教学成了一个框,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如此之重的任务又转嫁到了学生身上,于是,“减负”成了一句时髦的口号,干打雷不下雨,负担不见轻,反而越演愈烈。
学生几乎没有了休闲的时间与空间。
在希腊人眼里,学习就是享受一种闲适,孩子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而充分地获得心智能力的发展。
只有劳作和忙碌,而没有休憩和闲适,小孩子会丧失灵性,成年人会磨灭悟性。
而一个人小时候没有灵性,长大了又没了悟性,那他还有什么希望?爱因斯坦说:“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
”学习的闲适,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消化”知识,有足够的时间静思默想,有足够的时间潜心体验,也就有对世界深刻、独到的感悟、体认、理解与把握。
不然,学生就像被风干了的狗尾巴草,失去了生命的活力与朝气,有知识而无智慧,有学问而无情趣。
语文需要“清简”,“清简”了的语文,就有了一种学习的闲适,就能让学生获得一种心灵的自由与思想的放飞。
语文如何“清简”?北京师范大学童庆炳教授说:必须从“人的建设”的高度定位语文教学,要通过语文教学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情感力、想象力、理解力,因为这些是一切创新精神的基础。
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先生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人际交往的工具,而且是人的生命中最美丽的花朵,培养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就是培养人本身。
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到“人的发展”上,就会看到每个学生都是可爱的,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语文教育,乃至一切教育,都要努力帮助学生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
多元智能理论发现人类有8种智能:言语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每个人都具有某方面的智能优势,显示出独特的认知特征。
适切的教育可以充分地发掘每一个人的潜在智能,促使他们在各自的智能优势领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从这个角度讲,语文教学应该创设适合学生言语学习的“聪明环境”,在积极健康、富有“营养”、充满情趣和交互作用的环境里,促进学生言语智慧潜能的持续发展。
言语是人的一种行为活动,言语智能是在人在这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表达机智、表现艺术以及丰厚的人文素养、人文底蕴。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获得课文所传播的信息的同时,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能”才是“更为本质的行为”。
因此,发展学生的智慧潜能是教育的价值追求,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是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将培育学生的言语智能作为一种自觉的追求。
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双基”,但知识不等于智慧,技能也不等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