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张志荣(临汾市尧都区中医皮肤病医院)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

好发于面部,呈面积对称、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黄褐或淡黑色的斑片,无自觉症状,好发于中青年女性。

该病可归为中医学“黧黑斑”、“肝斑”、“蝴蝶斑”范畴。

中医学认为,黄褐斑的发生与肝、脾、肾3脏功能失调有关,临床治疗多从此3脏着手,采用疏肝解郁、健脾除湿、滋补肝肾的内治法则,根据“无瘀不成斑”、“治斑不离血”的理论,以活血化瘀贯穿于治疗始终,从而使脏腑气血运行条畅,养血荣面。

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常将该病辨证分为肝郁气滞、脾失健运、肝肾阴虚3型进行论治。

现将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经验介绍如下。

1 肝郁气滞型临床表现:颜面部呈分布对称的黄褐色斑片,以面颊、目周为著,境界清楚,斑色发青,烦躁易怒,情志不遂,精神抑郁,女子月经前后不定期且连续3一4个月,经前斑色加深、双乳胀痛、胸胁痞胀,纳谷不香,舌质暗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细。

证属肝郁化火,气滞血瘀。

治宜疏肝解郁,化瘀消斑。

方选逍遥散加减,药物选用柴胡、白术、茯苓、当归、白芍、甘草、薄荷。

若为月经后期,加川芎、益母草;痛经,加乌药、延胡索;月经先期、淋漓不净,加白头翁、秦皮;月经量多、色红质稠,加牡丹皮、栀子;脘闷,加厚朴、陈皮、木香。

例1 患者,女,33岁,2008年3月13日初诊。

主诉:颜面起斑2年,加重半年。

患者2年前因心情抑郁始发面部黄褐斑,曾自行外用祛斑化妆品,无效,近半年来明显加重,遂前来就诊。

现症:鼻背、双颧可见黄褐色斑片,境界清楚,形如蝴蝶,平素烦躁易怒,易生气,经前斑色加深、乳房胀痛,月经后期,经色暗红、血块多,胸胁痞胀,睡眠不实,纳可,二便调,舌质暗红、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

辨证属肝郁化火,气滞血瘀。

治宜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给予逍遥散加减治疗,处方:牡丹皮15 g,栀子10 g,当归12 g,白芍15 g,熟地黄10 g,川芎10 g,桃仁10 g,红花10 g,柴胡10 g,郁金10 g,薄荷6 g,香附10 g,益母草15 g,白术10 g,茯苓15 g,白僵蚕15 g,炒酸枣仁15 g,甘草6 g。

中医辨证联合氨甲环酸治疗女性黄褐斑疗效观察的开题报告

中医辨证联合氨甲环酸治疗女性黄褐斑疗效观察的开题报告

中医辨证联合氨甲环酸治疗女性黄褐斑疗效观察的
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女性黄褐斑的患病率不断上升,给患者
的美观形象和心理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

目前,传统中医辨证治疗和现
代药物治疗均有其优势和不足,因此,探索中医辨证联合氨甲环酸治疗
女性黄褐斑的疗效,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辨证联合氨甲环酸治疗女性黄褐斑的疗效及其
临床价值,为患者提供更为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招募女性黄褐斑患者100例,采用随机分组、对照实验的
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治疗组采用中医辨证联合氨甲环酸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氨甲环酸治疗,疗程均为12周。

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进行黄褐斑面积、色度、激光皮秒部分治疗指数
等指标的检测,并记录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四、预期结果
预计中医辨证联合氨甲环酸治疗女性黄褐斑的疗效将显著优于单纯
氨甲环酸治疗,两组患者的面积、色度、治疗指数等指标将有显著差异。

同时,研究也将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评估其安全性和耐受性。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通过探讨中医辨证联合氨甲环酸治疗女性黄褐斑的疗效,旨
在为患者提供更为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同时,研究对于促进中医辨
证治疗的临床应用,丰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思路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摘要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对黄褐斑患者根据具体病情和伴随症状进行辨证分型治疗,将其分为:肝郁气滞型、脾虚湿滞型、肾虚型3型。

分别采用逍遥散、人参健脾丸、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处方加减治疗。

治疗256例,基本治愈148例,显效90例,好转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6.1%。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黄褐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黄褐斑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疗效观察。

黄褐斑是一种色素障碍性皮肤病,发病率高,病因多而复杂,且部分病因尚不明了,无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案。

为了提高疗效,缩短疗程,2005年以来,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本病,经过不断改进,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5年至收治黄褐斑患者256例,均为症状明显且自愿接受中医中药治疗的患者。

其中女171例(66.8%),男85例(33.2%);年龄17~53岁,平均31.8岁;未婚37例(14.5%),已婚219例(85.5%)。

辨证分型和治疗方法:临床根据皮损分布的部位及伴随症状,结合病因病机,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分为3型:①肝郁气滞型:皮损为浅褐色斑片,大小不定,匡廊易辩,呈地图状或蝴蝶状,对称分布于两颧、目周,伴有胁痛胸痞、烦躁易怒,病情随情志波动而变化,女性常伴月经不调,或经前斑色加深、乳房胀痛、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治宜:疏肝理气、活血退斑;方用逍遥散加减:柴胡10g,白芍20g,陈皮10g,川楝子10g,当归20g,川芎10g,茯苓10g,生白术15g,木香6g,红花10g,桃仁10g,干地黄10g,凌霄花15g,益母草20g 等。

②脾虚湿滞型:皮损分布于鼻翼、口周、前额可见暗灰色、灰黑色或淡褐色斑片,伴有气短乏力、神疲嗜睡、纳少、顽腹胀满或带下清稀,舌淡红微胖、苔薄黄微腻、脉濡滑。

治宜:扶脾化湿、活血悦色,方用人参健脾丸加减:炙黄芪30g,人参10g,炒白术15g,炒山药15g,云苓10g,炒扁豆15g,砂仁6g,升麻6g,白附子10g,冬瓜皮15g,炙甘草6g等。

中药外用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中药外用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25-45岁,平均年龄35岁;对照组年龄分布:28-50岁,平均年龄38岁。
实验组病程分布
1-10年,平均病程6年;对照组病程分布:1-12年,平均病程7年。
实验组与对照组疗效的比较
实验组治愈率:45%,显效率70%,总有效 率92%;对照组治愈率:20%,显效率50% ,总有效率75%。
实验组患者色素程度减轻明显,面积缩小显 著,黄褐斑颜色变浅,美容效果较对照组明
理论意义
中药外用治疗黄褐斑对于深入研究中草药 的作用机制和中药治疗学的应用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03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患者外 用中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估中 药外用的疗效。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 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等方法,以得出 可靠结论
02
文献综述
黄褐斑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
黄褐斑的发病与遗传、内分泌、紫外线照射、药物、化妆品等因素有关。
发病机制
黑色素细胞内的酪氨酸酶活性增加,导致黑色素合成增多。
中药外用治疗黄褐斑的研究现状
中药外用制剂
01
主要包括中药软膏、中药面膜、中药酊剂等。
《中药外用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 实验结果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色素沉着,影响美观 和患者生活质量
2
中药外用在治疗黄褐斑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需 进一步探讨其疗效和作用机制

桃红四物汤治疗黄褐斑伴月经不调的临床疗效观察

桃红四物汤治疗黄褐斑伴月经不调的临床疗效观察

桃红四物汤治疗黄褐斑伴月经不调的临床疗效观察一、桃红四物汤治疗黄褐斑的理论基础1. 桃红四物汤的药理作用桃红四物汤为名方剂之一,由桃仁、红花、川芎、当归四味药组成。

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舒筋活络的功效。

其中桃仁和红花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改善微循环,促进血液循环,减少黑色素沉着;川芎和当归则有补血调经的作用,能够调理女性月经周期,缓解月经不调所带来的内分泌失调问题。

桃红四物汤在治疗黄褐斑伴月经不调时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2. 黄褐斑与月经不调的中医认识在中医理论中,黄褐斑多与气血不畅、湿热内蕴相关。

月经不调则是由于气血不调、气机郁滞、肝郁化火等原因导致的。

而桃红四物汤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舒筋活络的功效,可以改善气血循环,调理月经周期,缓解月经不调,从而对黄褐斑伴月经不调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二、桃红四物汤治疗黄褐斑伴月经不调的临床疗效观察1. 方法选取黄褐斑伴有月经不调患者30例,均采用桃红四物汤治疗,观察疗效。

患者年龄范围在25-45岁之间,病程在1-3年之间不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脸部黄褐斑,月经周期不规律,经量过多或过少等。

2. 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30例患者中,黄褐斑明显减轻或消失的患者占85%,月经周期得到调理的患者占70%,经量得到调理的患者占65%。

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

3. 讨论本研究观察结果显示,桃红四物汤对黄褐斑伴月经不调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桃红四物汤能够改善患者的气血循环,调理月经周期,从而缓解月经不调,进而减轻或消除黄褐斑。

而且,桃红四物汤对患者的肝肾功能和全身情况也有益处,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三、桃红四物汤治疗黄褐斑伴月经不调的相关机制1. 活血化瘀作用桃红四物汤的药用成分中,桃仁和红花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改善皮肤微循环,减少黑色素沉着,从而减轻黄褐斑的问题。

2. 补血调经作用桃红四物汤的药用成分中,川芎和当归具有补血调经的作用,能够调理女性月经周期,缓解月经不调,进而减轻黄褐斑。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杨恒宁【摘要】目的:对黄褐斑患者采用中医理论辨证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将到本院诊治的黄褐斑患者46例进行随机分组,每组分别为23例,对观察组给予中医辨证治疗;对照组给予VB6和VC治疗,tid,药物使用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7%)显著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2.6%),其总有效率比较存在差异性具有统计意义(P<0.01).结论:使用中医辨证法治疗黄褐斑具有显著疗效,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提高了临床治愈率.【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年(卷),期】2013(032)021【总页数】2页(P13-14)【关键词】中医辩证;黄褐斑;临床疗效【作者】杨恒宁【作者单位】淮安市淮阴区王营中心卫生院 223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5在临床中,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病,患者脸部会出现浅褐色斑块,它给患者的容貌带来很大的影响。

从中医角度来讲,黄褐斑和人体的各个系统均有关系,特别是和气滞血瘀、冲任不调以及肝肾不顺等有直接关系[1]。

本研究采用了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基本资料:本研究中的46例患者都是门诊患者,所有患者都符合我国中西结合皮肤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修订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并将其他疾病引起色素沉着的患者进行排除。

她们的年龄为25岁至48岁,平均年龄为35.6岁,她们的发病时间由四个月至五年不等。

其中有17例患者有过人流史,有15例患者患有盆腔炎,有8例患者上了节育环,其余6例患者具有出现月经不调、腰酸背痛等症状。

根据皮损发生部位来划分,有的是蝴蝶型、有的是面的上、下部、有的是下巴部等。

1.2 治疗方法1.2.1 观察组的治疗方法,基础处方如下:当归10g、黄芪15g、当归 10g、川芎12g、何首乌15g、丹参10g、甘草4g、白蒺藜10 克。

根据中医辨证给予治疗:肝郁气滞型:患者皮损部呈现没有规则的褐色斑,同时伴有胸闷气胀、情绪不稳,月经失调,在月经来潮前色斑会更严重,舌质暗、舌苔薄,脉弦,治疗原则:疏肝理气、调气活血,在基础方另外加上郁金10g、柴胡10g、枳壳10g、郁金12g、芍药12g、枳壳10g、丹皮10g;肾虚血瘀型:患者的皮损位置出现灰褐色斑块,主要分布在眼周,同时伴有头晕耳鸣、多梦失眠、腰膝酸软、月经量偏少、舌少苔、脉细数。

中医辨证疗法对黄褐斑的应用效果观察

中医辨证疗法对黄褐斑的应用效果观察

164中医辨证疗法对黄褐斑的应用效果观察唐玉目的:分析探讨运用中医辨证疗法对治疗黄褐斑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7月到我院诊治的80例黄褐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40例接受中医辨证疗法的患者分为A组,将其中40例接受西药治疗的患者分为B组。

将A组患者分型治疗,分为肝郁气滞、气虚血瘀和肾虚血瘀3种类型,其中为肝郁气滞的患者实施疏肝理气方式,为气虚血瘀的患者实施健脾益气方式;为肾虚血瘀患者实施补肾填精方式。

对B组患者给予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E。

结果:A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有效的有35例,有效率为87.5%;B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的有25例,有效率为62.5%,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运用中医辨证疗法治疗黄褐斑有较好效果,且该方法对患者无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黄褐斑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皮肤病变后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多发于中年女性人群,好发于人体面部,呈现出不同深浅的褐色。

遗传因素、强烈紫外线照射、怀孕、避孕药、化妆品、妇科疾病等多种因素可引起黄褐斑。

由于黄褐斑发病时不会给患者带来不适感,导致很多患者认为只是单纯的皮肤变化,其实黄褐斑更多的是由于人体内分泌失调所导致,反映出的是患者身体的健康问题,比如肝郁气滞、气虚血瘀和肾虚血瘀等就会导致出现黄褐斑。

黄褐斑影响人体面容美观,逐渐受到患者的重视,鉴于此,本文将对运用中医辨证疗法对治疗黄褐斑的效果展开研究,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5月—2019年7月到我院诊治的80例黄褐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80例患者均为女性。

将其中40例接受中医辨证疗法的患者分为A组,将其中40例接受西药治疗的患者分为B组。

A组:年龄为27~50岁,平均为(33.12±4.58)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病程为(31.52±3.88)个月,月经失调12例,流产史8例,盆腔炎9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

d u c e d g l u t a t h i o n e i n t h e t r e a t me n t , 3 0 d a y s a r e 1 t r e a t me n t c o u r s e ,a f t e r 2 c o u r s e s ,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p a t i e n t s b e f o r e a n d a f t e r t r e a t me n t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临 床 研 究
Cl i n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5 6・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e t h n o me d i c i n e a n d e t h n o p h a r ma c y
A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 c l i n i c a l c u r a t i v e e f f e c t o f t r e a t i n g c h l o a s ma c l i n i c a l o b s e r v a t i o n o f c o m b i n a t i o n o f 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l a a n d
We s t e r n me d i c i n e .Me t h o d s 8 0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c h l o a s ma we r e r a n d o ml y d i v i d e d i n t o 2 g r o u p s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it w h o r a l v i t a mi n E,v i t a — mi n C.a mi n o a c i d t r e a t me n t . e t r e a t me n t g r o u p we r e g i v e n t r a d i t i o n l a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c o mb i n e d w i t h i n t r a v e n o u s i n f u s i o n o f r e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参 、 母 草 ; 来 有 血块 加桃 仁 、 花 ; 益 经 红
例及年龄分布情况可 以看 出, 肝气郁滞 型
病 例 最 多 5 % , 多 为 中 年 女 性 , 次 为 5 且 其 肾虚 型 2 . % , 多 数 为 中 年 男 性 , 均 64 大 平
20 0 5年至 收治 黄 褐 斑 患者 2 6例 , 5
均为症 状明显且 自愿接 受 中医 中药治疗
的患者 。其 中女 11例 () 年龄 l 3. % ; 7~5 3岁 , 均 3 . 平 18
损 以鼻 为 中 心 对 称 分 布 于 颜 面 、 颊 、 两 耳 前 , 积 大 、 损 呈 淡 褐 色或 暗 灰 色 , 蒙 面 皮 如
以上所有病 例经 3 个疗程 治疗 , 统计疗效
结 果 : 过 3个 疗 程 治 疗 , 本 治 愈 18 经 基 4
人参健脾丸、 六味地 黄丸 、 匮 肾气丸等 金
黄褐斑 , 中医称 “ 尘” “ 面 或 肝斑 ” 也
称 “ 黑 斑 ” 病 名 虽 多 , 实 只 是 皮 损 黧 。 其
黄褐斑是一种色素障碍性皮肤病 , 发
病 率 高 , 因 多 而 复 杂 , 部 分 病 因 尚 不 病 且
部位与程度上的差异罢 了。本病病 因: 大 凡七情 内伤 , 肝郁气滞 , 饮食劳倦 , 妇人 月
中 医辨 证 治 疗 黄 褐 斑 疗 效 观 察
顽腹胀满或 带下 清稀 , 舌淡 红微胖 、 薄 苔
武 凯 丰
(%) 年龄 2 4 4 , 1— 6岁 , 均 年 龄 3 平 0岁 。
黄微腻 、 濡滑 。治宜 : 脉 扶脾化湿 、 活血悦 色 , 用人参健脾 丸加减 : 方 炙黄 芪 3 g 人 0, 参 lg炒 自术 1g 炒山药 1g 云苓 l g O, 5, 5, O, 炒扁豆 1g 砂仁 6 , 5, g 升麻 6 , g 白附子 lg O,
火 , 益 肝 肾 , 用 六 味 地 黄 丸 加 减 : 地 补 方 熟 1g 山萸 lg 炒 山 药 2 g 泽 泻 l g 云 苓 5, O, 0, O, lg 丹 皮 lg 女 贞 子 2 g旱 莲 草 2 g仙 O, O, 0, 0, 灵 脾 1g 枸 杞 子 2 g等 。 5, 0
经不调等均可致病。
明了 , 无疗效可靠 的治疗方案。为了提高
疗 效 , 短 疗 程 ,0 5年 以 来 , 用 中 医 缩 20 采
辨证分型治疗本病 , 过不 断改进 , 得 经 取 了良好 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资料 与 方 法
总之 , 本病 与肝 脾 肾三脏 关 系密切 , 此三脏功能失 调 , 气血不能上荣于面为其
处方 加 减 治 疗 。 治 疗 2 6例 , 本 治 愈 5 基
1 8例 , 效 9 4 显 0例 , 转 8倒 , 效 1 好 无 0例 ,
灰尘 , 清洗不去 ; 伴有形寒肢冷 、 腰膝酸 软
无力 , 尿 频 清 , 子 遗 精 , 子 不 孕 或 月 夜 男 女 经 不 调 , 伴 有 头 晕 耳 鸣 、 心 燥 热 、 汗 或 五 盗 骨蒸 、 口渴 、 小便 黄 、 便 干 、 红 少 苔 , 大 舌 脉
或偏 阴虚 之不 同。偏阳虚者 : 治宜温 阳益
肾化瘀退 斑 , 用金 匮 肾气 丸加 减 : 方 制附 片 lg 肉桂 lg 熟地 2 g 山萸 lg 炒 山 O, o, 0, O, 药 2 g泽 泻 lg 云苓 lg 丹皮 lg 仙灵 0, O, O, O, 脾 1g 菟 丝 子 1g 巴戟 天 1g 凌 霄 花 5, 5, 5, 1 g细辛 5 5, g等 。偏 阴虚者 : 宜 滋 阴降 治
例 (7 8 。 5 . %) 显效 9 0例( 52 ) 好 转 8 3 .% , 例( . % ) 无 效 1 31 , 0例 ( . % ) 总有 效 39 ,
率 9 . % 。见 表 1 61 。
总有 效 率 9 . % 。 中 医辨 证 分 型 治 疗 黄 61
褐 斑 是 一 种安 全有 效 的 治 疗 方 法 。 关键词 黄褐 斑 中 医 辨 证 分 型 治 疗 疗效 观 察 。
主要 病 机 。本 组 病 例 从 各 型 病 例 所 占 比
加减应用 : 临床各症按分型应用主方 治疗 , 另外根 据个例 差异加 减用 药 : 闷 胸 乳胀加郁金 、 I 炒J 楝子 、 I 金橘 叶 ; 腹胀便溏 加 人 参 、 山 药 、 扁 豆 ; 胀 纳 差 加 炒 麦 炒 炒 腹 芽、 玫瑰 花、 陈皮 、 朴 ; 川 妇女 月经 不 调加
例 (64 ) 年 龄 3 5 1 .% , l一 3岁 , 均 4 平 4岁 。
斑 患者根 据 具 体 病 情 和 伴 随 症 状 进 行 辨 证 分 型 治 疗 , 其 分为 : 郁 气滞 型 、 虚 将 肝 脾 湿滞 型 、 肾虚 型 3型 。 分 别 采 用 逍 遥 散 、
冬瓜皮 1g炙 甘草 6 等。③ 肾虚 型 : 5, g 皮
脾虚湿滞型 4 3例 ( 86 ) 其 中女 2 例 1. % , 1
(8 8 )男 2 4 . % , 2例 ( 12 ) 年 龄 1 5.% , 7—
72 0 4 50甘 肃省 成 县 人 民 医院 皮 肤 性 病 科 摘 要 采 用 中 医辨 证 论 治 思 想 , 黄 褐 对
3 岁 ,平 均 2 岁 。 肾 虚 型 6 例 8 8 8 (6 4 )其 中男 5 2.% , 7例 ( 3 6 , 1 8 . %) 女 1
d i l . 9 9 j i n 1 0 —6 4 . 0 o: O 3 6 / . s . 0 7 s 1x 2 1 . 1
2 1 4 6 7
不 良反应 : 3例初服药时出现轻度 有 腹泻, 腹胀纳差 症状 , 调整处 方后 症状 经
消失。 讨 论
沉细数。根据伴 随症状 不 同又有偏 阳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