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罗十二为使臣》相关知识
《甘罗十二为使臣》相关知识_3

《甘罗十二为使臣》相关知识导读:甘罗(生卒不详)战国末期秦国下蔡(今属颍上县甘罗乡)人。
甘罗,甘茂之孙,战国时著名的少年英雄。
甘罗12岁任秦相吕不韦的侍从,朝野鲜为人知,一次秦欲派使赴燕,吕不韦请老臣张唐应命,屡劝无效。
甘罗去见张唐,分析天下大势。
数列出使利弊,说得张唐叹服,遂欣然应命使燕,吕不韦大加赞赏甘罗之才。
此事不久,经吕不韦荐举,甘罗作为秦王特使,奉命赴赵,以雄辩说服赵王发兵攻燕,秦不费一兵一卒,得城五座。
甘罗立下奇功,满朝为之震动,被秦昭王封为上卿,并把甘茂充公的田宅赐还给他。
甘罗(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楚国下蔡(今安徽凤台)人,著名的少年政治家。
他是秦国丞相甘茂的后代,从小聪明过人,12岁时就做了秦国丞相、文信侯吕不韦的家臣。
当时秦国企图联燕攻赵,打算派大臣张唐出使燕国,张唐却借故推辞。
吕不韦无计可施,甘罗自告奋勇,愿去劝说张唐赴任。
吕不韦开始不大相信他,甘罗理直气壮地说:“从前项橐7岁就做了孔子的老师,我现在已经12岁了,你就不能让我试一试吗?”吕不韦只好答应了他的要求。
甘罗驱车去见张唐,说:“当年武安君白起就因为不服从应侯范雎的命令去攻打赵国,被应侯撵出咸阳,死在杜邮。
现在文信侯的权力比应侯大得多,你违抗他的命令,看来你的死期不远了!”一席话吓得张唐乖乖答应出使燕国。
甘罗又争得吕不韦的同意,按照秦国扩大河间郡的意图到赵国去进行游说,他针对赵王担心秦燕联盟对赵国不利的心理状态,大加攻心,说:“秦燕联盟,无非是想占赵国的河间之地,您如果把河间五城割让给秦国,我可以回去劝秦王取消张唐的使命,断绝和燕国的联盟。
到那时你们攻打燕国,秦国决不干涉,赵国所得又岂止五城!”赵王大喜,忙把河间五城的地图、户籍交给甘罗。
甘罗满载而归,秦国不费一兵一卒而得河间之地,秦王就封12岁的甘罗为上卿,并把当年封给甘茂的土地赏给他。
由于当时丞相和上卿的官阶差不多,民间因此演绎出甘罗十二岁为丞相的说法。
明代,颍上县建“二贤祠”,纪念甘茂、甘罗祖孙。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甘罗十二为使臣》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甘罗十二为使臣》【导语】课件要以学生为目标,尽可能使学生可以高效率地接受,理解知识点,同时也能使教学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
课件是新课的引子,是教学一篇新课文的开场白。
下面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甘罗十二为使臣》,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一】学习目标1.熟读文本,把握人物性格2.学会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采取巧妙的方式以获得成功的人生智慧3.进一步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相、使、强、难、事”和“于、其、以”等虚词4.了解各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习重点1.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2.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赏评3.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学习难点1.较难翻译的语句2.对甘罗的评价文本解读一.《樗里子甘茂列传》战国时期秦国武王时樗里子任右丞相,甘茂任左丞相。
本传即是樗里子和甘茂的合传,并附甘茂之孙甘罗传。
樗里子和甘茂在对韩、赵、魏、楚等东方各国用兵方面颇有功绩,所以《太史公自序》说:“秦所以东攘雄诸侯,樗里、甘茂之策。
作《樗里甘茂列传第十一》。
”樗里子、甘茂并显于秦而境遇大不相同。
樗里子是惠王兄弟“以骨肉重”,故秦王信而不疑。
他在惠王时受封,历任武王、昭王两代秦相,秦人称他为“智囊”。
对此,明凌稚隆指出:“夫秦素猜忌而残忍之国也,非智囊何以周旋其间而结数主之心耶?此太史公意也。
”(《史记评林》)所言当是。
甘茂则是由楚入秦的“羁旅之臣”,尽管他是个“非常之士”,任为左丞相后,却得不到秦王的真正信任,因而他事事小心、提防,最后仍遭谗逃往齐国。
传文中反映了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同时还对当时秦国于其他诸侯国、秦国统治集团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作了详细记载。
二.甘罗《樗里子甘茂列传》之所以久传不衰,主要是它生动地记写了一位少年政治家甘罗的事迹。
甘罗年仅十二,却能洞察时局,利用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解决了丞相吕不韦所解决不了的问题,使秦国不费一兵一卒便得到了赵国五个城池。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甘罗十二为使臣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甘罗十二为使臣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质疑解疑。
3.什么是使臣?本文说的使臣是谁?(使臣,一个国家排除访问另一个国家的使者。
本文中的小使臣指的是十二岁的甘罗)。
4.教学简介甘罗。
甘罗,秦国下蔡人,祖父甘茂,是秦国一位著名的任务,曾大人秦国的做丞相。
将门出虎子,在他祖父的教导下,甘罗从小就聪明机智,能言能辩,深受家人的喜爱。
后来,甘茂受到别人的排挤迫逃离秦国,不久就死于魏国。
甘罗小小年纪,就投奔到秦相吕不韦的门下,做他的门客。
二、出度课文,学习生字新词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按要求读课文。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查字典点和联系上下文的办法进行自学2.指明读课文,检查预习和学生初读的情况。
3.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鞭策:用鞭子和棍子赶马。
比喻督促。
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
愉快地工作。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狂妄自大:极端地自高自大。
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
三、在读课文,沥青文章的脉络1.与同桌合作读书,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甘罗为了秦国和赵国能和睦相处,为了两国百姓的疾苦,主动担任了出使赵国的使臣,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同赵王斗智斗勇,最终他以国人的但是,赢得了赵王的理解与尊重。
)2.围绕着甘罗出使赵国这件事,课文写了哪些内容?请你划分出本文的段落层次。
3.学生汇报。
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第一句——“上天啊,,救救他们吧!”):写赵王看到秦国的使臣是一个十二岁的甘罗,认为是对赵国的不尊重,要处死甘罗。
第二部分(从“大王,甘罗虽小” ——“为此,敝国国君特奉书陛下”):甘罗引用了历史上的事实来群说赵王,希望赵王能以国家的大局为重,与秦国和睦相处,让百姓安居乐业。
第三部分(从“国书,国书!” ——完):甘罗以自己的过人胆识和聪明才智,赢得了赵王的尊重和信任。
四、再度课文,明确内容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活学活用《甘罗十二为使臣》教案:拓展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历史是我们了解文化、生活和社会的窗口。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很多人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将那些老掉牙的故事、历史人物变得有趣而又生动。
而《甘罗十二为使臣》这个教材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它是一篇钱穆先生所著的《国史大纲》中的篇章,也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经典的代表之一。
作为一篇历史文章,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意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经过,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验到多角度阐述观点的思维模式,以及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教案主要围绕着如何活学活用《甘罗十二为使臣》这篇教材来展开拓展思维和语言能力的文章。
一、从多角度阐述观点来扩大思维空间对于历史事件的阐述,如果我们只掌握了历史事件背后的单一维度,就显得非常单调乏味。
如果我们把事件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就能够感受到历史事件的多维度性,并且更好地理解事件的本质与深层次含义。
在讲解《罗十二为使臣》这个故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这个事件。
1、从战略策略角度来阐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下三个问题:1、为什么公元前179年,甘罗出使匈奴对于秦朝的战略是至关重要的;2、匈奴又是怎样让甘罗产生了更加谨慎的态度,沉稳地处理两周之间棘手的外交关系之间呢;3、起因是什么,事件及其发展又是如何的?2、从历史文化角度来阐述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故事向学生介绍“游牧文化”,同时,阐述这一文化和现在我们所认知的文明社会不同之处所在。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将这个故事与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做对比,解读古代中国文明的不同侧面。
讲到“甘罗芟夷之罪”,学生会更好地理解甘罗为什么要等五骑到达并被杀,以及五个人孤军奋战的精神。
3、从文学艺术角度来阐述通过分析小说的结构、细节描写、情节构思及语言运作,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到古代小说的魅力。
教师可以让学生找一段经典语句,引导他们感受其中的语言艺术,以及古代小说的特点、魅力等等。
4、从人物形象角度来阐述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甘罗这个人物的几个行动的意义,从而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甘罗的形象轮廓,从而有助于吸引学生从历史角度去理解这个事件,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
《甘罗十二为使臣》

高潮
甘罗在赵国会见了赵王,并成功说服赵王与燕王 和解。
甘罗又前往燕国会见燕王,同样成功说服燕王与 赵王和解。
甘罗返回秦国,被秦王封为上卿。
结局
• 甘罗因其卓越的表现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小英雄,被后人传颂不衰。
03
悬念
作品中不断设置悬念,如甘罗童年时便被赵王选为使臣,但为何直到十二岁时才被派往赵国出使?这种设置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伏笔
作品中运用了伏笔手法,如甘罗童年时便对赵王有成见,这种伏笔使读者在理解甘罗后来的行为时更加顺畅,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描写技巧
细节描写
作品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甘罗的形象,如他童年时 聪明机智的表现,以及后来出使赵国时的沉着冷静、不畏强权等。
甘罗的行为和思想展示了人性的 复杂性,既有善良和智慧,也有 自私和贪婪。
主题的体现
甘罗的行动
甘罗的行动是主题思想的体现,他为了达到 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甚至牺牲了他人的 利益。
甘罗的思想
甘罗的思想也体现了主题思想,他追求权力和欲望 的满足,但同时也表现出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
其他角色的行动和思想
环境描写
作品通过对赵国都城邯郸的描写,展现了当时赵国的风土人情,为 读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历史场景。
人物描写
作品通过对甘罗、赵王等人物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 、身份地位等,使读者对作品中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语言风格
古朴典雅
作品运用了古朴典雅的语言风格,这种语言 风格使作品充满了历史感和文化底蕴,为读 者营造了一个庄重、高雅的阅读氛围。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语文《甘罗十二为使臣》(共22张PPT)

正襟危坐
2021/6/20
6
背井离乡
2021/6/20
自欺欺人(zì qī qī rén):用 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 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背井离乡(bèi jǐnɡ lí xiā nɡ):离开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 已的)。 危在旦夕(wēi zài dàn xī): 指危险就在眼前。 夙愿(sù yuàn):一向怀着的希望。
2021/6/20
16
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 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它来源于拉丁文conflitus,可 译为分歧、争斗、冲突等等。同时也是戏剧中矛盾产 生、发展、解决的过程,由戏剧动作体现出来。从戏 剧冲突中可以带出人物的性格与剧本的立意。
书人尊贵,论据确凿,观点鲜明。从中可以看出甘罗不
光胆识过人,而且熟悉历史,满腹经纶。
2021/6/20
11
3、“不,我是为赵国的黎民百姓对天一拜。苍天在上,请 听甘罗祈祷,想不到出过廉颇、蔺相如的赵国,却出了一个 不明大义、不顾大局、不管百姓死活的国君。甘罗死不足惜, 只怕我死之后,秦国立刻发兵,燕国马上响应,两面夹攻, 赵国的山河土地,宗庙人民,全部都要毁了!上天啊,救救他 们吧!(叩首祷告)”,甘罗的这段台词体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2021/6/20
10
2、“甘罗:当年姜太公在渭水河边,隐姓埋名,刻苦读 书。周文王不但登门拜访,而且亲自为他拉车,请他进 城。周武王才能继承文王遗志,顺应民心,会合诸侯, 打败了强大的暴君纣王,一统天下。这难道不是历史事 实吗”这段台词体现了什么?
这段台词中,甘罗引用历史典故:周文王拜访姜太
公,姜太公辅佐文王统一了天下,以此作为依据说明读
2021/6/20
小学语文-小故事大道理——十二岁特使

小学语文-小故事大道理——十二岁特使
战国时,强大的秦国想统一诸国,为了拆散燕国和赵国的同盟,决定派人去说服燕王将太子送到秦国做人质,还想再派人去燕国做国相。
秦国丞相吕不韦派张唐去,张唐不肯去,因为去燕国要经过赵国,他曾经攻打过赵国,赵国还在悬赏要他的人头。
丞相的小侍童甘罗知道了这件事,主动要求去说服张唐赴燕国,吕不韦看他只有十二岁,起初不同意,但看他自信的样子就答应让他试一试。
没想到,甘罗轻松地说服了张唐去燕国。
接着,甘罗又对吕不韦说:既然张唐怕赵国,那请借我五辆车,我去赵国帮忙疏通疏通。
几天后,甘罗到了赵国,赵王亲自到城外迎接这位秦国的特使,可是到了才知道,特使是个小孩儿,但甘罗一开口,赵王便知道这个小孩不一般。
甘罗说:大王可知道,燕国的太子去秦国做人质,张唐去燕国做相国的事吗?赵王点头说:听说了。
甘罗继续说:大王一定明白贵国现在的地位了。
燕国太子已经到秦国,这是对秦国表示友好,而张唐去燕国做国相,说明燕国对秦国的信任。
两国如此友好,是想夹击赵国,大王如果同意把河间的五座城池给秦,我就回去求秦王,让他断绝与燕国的关系,改与你们赵国结好。
而以赵国的强大,攻取燕国的五座张城池是很容易的。
赵国被说服了,割了五座城池给秦。
燕国太子也随后被送回燕国。
张唐不再去燕国了。
赵国一连攻下燕国的三十多座城池,并将其中十一座赠给了秦。
不久,秦王封了十二岁的甘罗做了大官。
小朋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本领高低,不在于年龄的大小,而主要取决于智慧。
拥有超人的智慧,即使小孩子,也可做大事情。
《甘罗十二为使臣》相关知识

《甘罗十二为使臣》相关知识导读:“十二拜相一奇人,名载青史数千春,千秋古柏历沧桑,神童佳话传至今。
”据《辞海》注:“甘罗,战国时楚国下蔡(今安徽凤台)人,秦相甘茂之孙,十二岁做秦相吕不韦家臣。
吕不韦企图攻赵以扩大燕给他的河间(今河南献县东南)封地。
甘罗自请出使赵国,说服赵王割五城给秦,并把所收取的部分燕地给秦,因功任为上卿。
”《史记》载:罗,下蔡人,秦左丞相甘茂孙,年十二,能请唐相燕,复请五乘为唐报赵,说得五城以广河间,还报秦,乃封罗为上卿。
据《嘉靖鄢陵志·甘上卿墓》卷七载:“罗,下蔡人(在今安徽省),秦左丞相茂孙,年十二能请张唐相燕,复请车五乘为唐报赵,说赵得五城以广河间还报秦,乃封罗上卿,甘罗十二为上卿”。
《鄢陵县志·甘罗墓》载:甘罗墓位于城西6公里,在柏梁乡甘罗村东北部。
墓区范围东西宽50米,南北100米。
战国时甘罗迁居高唐多年,今有甘罗村、甘罗墓、甘罗庙遗址。
据传甘罗墓,原占地540亩,寺院宽敞,楼阁宏伟壮观,已废。
有柏树数棵,其中有一汉柏。
这棵古柏树龄已有一千多年。
柏树主干四周隆起的九条树身,称为“九龙盘根”;柏树顶端的五棵同样粗大的分枝象征着“五谷丰登”。
在甘罗的墓区,有着许多的不解之谜。
早在汉灵帝年间,泛滥成灾的双洎河改道流经古鄢国的张庄村,忽见一具棺材从上游漂泊而下,至村头而停。
县令便派人打捞启棺,验证墓志,原是甘罗。
不胜大喜,上奏朝廷,将其旧地重葬。
为了纪念这位天才童子,遂建庙立碑,并改张庄村为甘罗村。
还在周围三十亩地面上种植数以千计的柏树,喻示甘罗英灵常在。
但时过不久,除十二棵活下来外,其余的皆成枯枝败叶。
后经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诸代,虽多次植栽,活下来的仍只有十二棵。
其间,若有一棵被毁,就会另有一棵成活;有两棵被毁,就会另有两棵成活。
这十二棵柏树的生生死死与甘罗“十二做宰相”、“十二为使臣”、“十二封上卿”、“十二升天仙”的诸多传说结下了不解之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罗十二为使臣》相关知识“十二拜相一奇人,名载青史数千春,千秋古柏历沧桑,神童佳话传至今。
”据《辞海》注:“甘罗,战国时楚国下蔡(今安徽凤台)人,秦相甘茂之孙,十二岁做秦相吕不韦家臣。
吕不韦企图攻赵以扩大燕给他的河间(今河南献县东南)封地。
甘罗自请出使赵国,说服赵王割五城给秦,并把所收取的部分燕地给秦,因功任为上卿。
”《史记》载:罗,下蔡人,秦左丞相甘茂孙,年十二,能请唐相燕,复请五乘为唐报赵,说得五城以广河间,还报秦,乃封罗为上卿。
据《嘉靖鄢陵志·甘上卿墓》卷七载:“罗,下蔡人(在今安徽省),秦左丞相茂孙,年十二能请张唐相燕,复请车五乘为唐报赵,说赵得五城以广河间还报秦,乃封罗上卿,甘罗十二为上卿”。
《鄢陵县志·甘罗墓》载:甘罗墓位于城西6公里,在柏梁乡甘罗村东北部。
墓区范围东西宽50米,南北100米。
战国时甘罗迁居高唐多年,今有甘罗村、甘罗墓、甘罗庙遗址。
据传甘罗墓,原占地540亩,寺院宽敞,楼阁宏伟壮观,已废。
有柏树数棵,其中有一汉柏。
这棵古柏树龄已有一千多年。
柏树主干四周隆起的九条树身,称为“九龙盘根”;柏树顶端的五棵同样粗大的分枝象征着“五谷丰登”。
在甘罗的墓区,有着许多的不解之谜。
早在汉灵帝年间,泛滥成灾的双洎河改道流经古鄢国的张庄村,忽见一具棺材从上游漂泊而下,至村头而停。
县令便派人打捞启棺,验证墓志,原是甘罗。
不胜大喜,上奏朝廷,将其旧地重葬。
为了纪念这位天才童子,遂建庙立碑,并改张庄村为甘罗村。
还在周围三十亩地面上种植数以千计的柏树,喻示甘罗英灵常在。
但时过不久,除十二棵活下来外,其余的皆成枯枝败叶。
后经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诸代,虽多次植栽,活下来的仍只有十二棵。
其间,若有一棵被毁,就会另有一棵成活;有两棵被毁,就会另有两棵成活。
这十二棵柏树的生生死死与甘罗“十二做宰相”、“十二为使臣”、“十二封上卿”、“十二升天仙”的诸多传说结下了不解之缘。
人们都说,这是上苍令柏树多于“十二”而枯死、少于“十二”而补齐,以此来隐喻甘罗的十二英华。
所以,自汉代而植历经两千多年,只有这十二棵柏树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盖似圆盘、遮天盖日,时刻陪伴着甘罗的英魂。
甘罗祠正门两旁有一随意写就的对联,上联是“拆秦而视去了二三人仅余小子”,下联是“破赵而观除了小月子只剩走卒”。
据说,这是小甘罗作为秦国使臣,在赵国力挫群儒的名对。
据说,甘罗第一次投生人家刚下地,接生婆到处找钳夹胞衣,许是忙昏了头久找不见!甘罗着急发话道:“在门后边呀!”生母与众人大惊,刚下地能说话必为妖魔鬼怪!于是残忍地将甘罗砸死丢弃山中喂野狗!其游魂又回到了地府并将人间事诉诸阎罗,阎罗道:“是啊!你下地便能言人家不惊才怪了!你该等会再说话就对了!”第二次投生甘罗记住了:一定等会才能说话!甘罗降生后又遇着接生婆找剪刀剪脐带,四处找仍找不着,翻箱倒柜了半天仍未找到,已有一阵子了,甘罗发话道:“剪刀在柜的上面!”众人又特别惊奇,出生不久的婴儿会说话!不是妖怪是什么?又将甘罗处以极刑!甘罗回到地府找到阎罗说:“无论如何我再也不去人间了!这作人太难了!好心好意帮助他说我是妖魔鬼怪,等一会说话仍然没放过我,这人作来有何用?另请高明吧!我不干了!”阎罗道:“还是去吧,下次你要适时说话!当你见到'高深肥大'四字时说话为适时!”第三次甘罗降生到了宰相甘茂家,这次他吸取前二次的经验不乱说话了!这可苦了老来得孙的相国一家:小孩子甚是灵异,自生下便是一哑童,四处求医,一切又正常,就是不开口!为此事老相国也长叹不已!一日,皇上得一梦说有贤臣相助!书案上明明白白书着“高深肥大”四字,一梦醒来梦中境历历在目,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召集群臣解梦,众说纷纭难得满意的答案!让群臣回家再解,解得清者重赏!甘罗之祖父虽居高位年事已高,但为君排忧解难是作臣之本分!于是回家坐案书“高深肥大”苦思!甘罗来叫祖父就餐,来到书案前见着“高深肥大”四字,就开口说话了,如此如此便述说起来,父亲也听得津津有味,连连点头!噫!孙子会说话!高兴兴奋难以尽述!第二日,甘茂带着甘罗上朝了!众臣也大奇,议朝政把小孩子也带来了,真有趣!皇上听甘罗解道:高——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人心最高;深——书最深,有谁探着底了?肥——春雨最肥,春雨一来万物复苏,这春雨最肥;大——天大地大,不如双亲的恩情大,这生育之亲恩最大。
皇上也连连点头,连称解得妙!解得妙!甘茂是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才子,他满腹经纶,又能言善辩,很得秦始皇的器重。
一天,甘茂下朝回到家中,忽然茶不饮,饭不吃,只是愁眉不展,唉声叹气起来。
一家人都不知到底出了什么事儿,都十分着急。
这时,正在书房里读书的甘罗,看到祖父如此心事重重,一不敢逗乐,二不敢撒娇,便轻轻地走到祖父面前,细声细语地问道:“爷爷,到底出了什么忧心之事,你能对孙儿说说吗?”甘茂被孙儿一问,转身望着被自己视为掌上明珠的甘罗,心中止不住一阵酸楚,便道出了一腔的愁烦。
原来甘茂自从做了秦国的丞相,虽然他治国有方,深得秦王的信赖,可也同时受到了不少同僚的嫉妒。
他们既嫉妒他出众的才能,更嫉妒他显赫的地位,因而常常在秦始皇面前说他的坏话。
秦始皇开始无动于衷,可时间一长,谗言一多,也就慢慢地相信了,从此对老甘茂也就疏远了。
不久,秦始皇身患疾病,那些想把甘茂尽快除掉的人,便认为机会来了。
他们挖空心思想出了一条妙计,便向秦始皇奏道:“大王之病,在三天之内,非一大公鸡下的双黄蛋不治,而此蛋只有才智超群的甘茂能获。
故请大王快快降旨,让甘茂限期献来。
”因病致昏的秦始皇,不知这是有意陷害,便听信了谗言,降旨于甘茂,并限期三日呈献宫中。
谁都知道,哪有公鸡下蛋之事,可如若三日不交此蛋,那就有违旨杀头之罪,这甘茂怎能不为此焦愁万分呢?甘罗听了祖父的叙述,心里也十分气恼。
心想:如此荒唐之事,怎能出于大王之口?他眼珠儿转了几转,心灵一闪,妙计便有了。
心想:要解救祖父危难,何不以荒唐对荒唐呢?他马上笑着说道:“爷爷,你不必为此事焦愁了,到了期限,我到大王那里给你交旨就是了。
”甘茂看了看甘罗那天真的样儿,摇了摇头,苦笑着说:“孙儿,爷爷怎好让你替我去死!”甘罗说道:“怎么是去死呢?我是要大王撤回那荒唐的旨意。
”甘茂又摇头说道:“你小小年纪焉有如此本领。
”甘罗见祖父直是摇头,便凑到祖父耳旁,把想好的对策叙说了一遍。
甘茂一听,愁容顿解,高兴地一把把甘罗抱在了怀中。
这一天,限期到了。
小甘罗一早就起了床。
他辞别了祖父,便自己上了金殿。
秦始皇正等着甘茂为他送来公鸡下的双黄蛋,只听殿下有人高呼:“甘茂的孙儿甘罗叩见大王。
”秦始皇一看甘茂没来,却来了甘茂的孙儿,只气得怒发冲冠。
他怒目圆睁,问道:“甘茂哪里去了,为何派你前来?”甘罗答道:“回大王,我祖父正在家中生孩子,故不能前来拜见,望大王恕罪。
”秦始皇闻听,拍案说道:“真乃满口胡言,你祖父本系男子,怎么会生孩子?”甘罗答道:“大王息怒。
如若男人不能生孩子,那公鸡岂能下蛋?”“嗯,这……”秦始皇被甘罗问得一下说不出话来。
秦始皇沉思良久,自知理亏,便当众撤回了原旨。
他见甘罗这小小的年纪,就这么机智善辩,实乃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觉喜欢上了甘罗。
秦始皇派刚成君蔡泽到燕国,三年后燕国国君喜派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
秦国准备派张唐去燕国任相,打算跟燕国一起进攻赵国来扩张河间一带的领地。
张唐对文信侯吕不韦说:“我曾经为昭王进攻过赵国,因此赵国怨恨我,曾称言说:‘能够逮住张唐的人,就赏给他百里方圆的土地。
’现在去燕国必定要经过赵国,我不能前往。
”文信侯听了怏怏不乐,可是没有什么办法勉强他去。
甘罗说:“君侯您为什么闷闷不乐得这么厉害?”文信侯说:“我让刚成君蔡泽奉事燕国三年,燕太子丹已经来秦国作人质了,我亲自请张卿去燕国任相,可是他不愿意去。
”甘罗说:“请允许我说服他去燕国。
”文信侯呵叱说:“快走开!我亲自请他去,他都不愿意,你怎么能让他去?”甘罗说:“项橐七岁就作了孔子的老师。
如今,我已经满十二岁了,您还是让我试一试。
何必这么急着呵叱我呢?”于是文信侯就同意了。
甘罗去拜见张卿说:“您的功劳与武安君白起相比,谁的功劳大?”张卿说:“武安君在南面挫败强大的楚国,在北面施威震慑燕、赵两国,战而能胜,攻而必克,夺城取邑,不计其数,我的功劳可比不上他。
”甘罗又说:“应侯范睢在秦国任丞相时与现在的文信侯相比,谁的权力大?”张卿说:“应侯不如文信侯的权力大。
”甘罗进而说:“您确实明了应侯不如文信侯的权力大吗?”张卿说:“确实明了这一点。
”甘罗接着说:“应侯打算攻打赵国,武安君故意让他为难,结果武安君刚离开咸阳七里地就死在杜邮。
如今文信侯亲自请您去燕国任相而您执意不肯,我不知您要死在什么地方了。
”张唐说:“那就依着你这个童子的意见前往燕国吧。
”于是让人整治行装,准备上路。
行期已经确定,甘罗便对文信侯说:“借给我五辆马车,请允许我为张唐赴燕先到赵国打个招呼。
”当时,战国七雄争霸正酣,甘罗便自告奋勇出使赵国,以拆散燕赵联盟。
赵襄王到郊外远迎甘罗,一看甘罗为一顽童,惊讶地问:“秦国年长者诸多,何以派你出使呢?”甘罗回答:“秦王用人,因才委任,年长者任以大事,年幼者任以小事,臣最年幼,故而来使。
”甘罗劝说赵王,问道:“大王听说燕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吗?”赵王回答说:“听说这件事了。
”甘罗又问道:“听说张唐要到燕国任相吗?”赵王回答说:“听说了。
”甘罗接着说:“燕太子丹到秦国来,说明燕国不欺骗秦国。
张唐到燕国任相,表明秦国不欺骗燕国。
燕、秦两国互不相欺,显然是要共同攻打赵国,赵国就危险了。
燕、秦两国互不相欺,没有别的缘故,就是要攻打赵国来扩大自己在河间一带的领地。
大王不如先送给我五座城邑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地,我请求秦王送回燕太子,再帮助强大的赵国攻打弱小的燕国。
”他唇枪舌剑、力挫群儒,终于博得了赵王的欢欣,送他百金、对壁和五座城池。
秦王得知甚悦,封其为“上卿”。
甘罗被封为“上卿”后,经常陪同秦王决策国家大事。
有时,秦王与王后一起对弈也让甘罗作陪。
赵王立即亲自划出五座城邑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地。
秦国送回燕太子,赵国有恃无恐便进攻燕国,结果得到上谷三十座城邑,让秦国占有其中的十一座。
甘罗回来后把情况报告了秦王,秦王于是把原来甘茂的田地房宅赐给了甘罗。
一次秦王遇难题问宰相甘茂,甘茂一时反应不过来,其孙甘罗初生牛犊不怕虎,接口便答且论理充分、有证有据、有条不紊。
秦王非常高兴,随口感叹:“啊!真是个小宰相!”甘罗当即面向秦王叩拜高呼:“谢主隆恩,吾王万岁万万岁!”甘罗的聪慧,既表现在他小小年纪能且敢于与秦王对答如流的知识和胆量,更重要的是他能够随机应变,深知君主口中无戏言,得此口封当即跪拜,谢主隆恩。
秦王明知自己只是脱口而出,但作为国王便是金口玉言了,不好反悔,只得封他为名誉宰相或称宰相后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