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建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岭南建筑>岭南建筑基本特色既有地域共性,又各呈异彩

【正文】

岭南建筑在封建社会中期以前,较多地受到中原文化、楚文化的渗透,后期较多地受到江南文化的影响。粤东一带还较多地受到闽、赣文化的浸润。在此过程中,岭南建筑逐渐也形成了自身风格特色,既区别于中原和北方建筑的凝重鲜艳又区别于江南建筑之秀逸清纯,总体来说,岭南建筑的风格是轻巧通透。所谓轻巧,一是体量较小,普遍不及中原或江南建筑的宏敞高大。以古塔为例,在广东高度居前列的广州六榕花塔,就比同时代的河北料敌塔、江苏北寺塔矮小。二是一般来说外表不够北方建筑之威严,也不及江南建筑之俊逸。无论是屋顶的曲线、檐角的举翘。门面的布局、颜色的涂饰,只要作一比较,可以感受到岭南建筑的特色。以颜色为例,北方之古建筑喜上下均着重彩,金碧辉煌,显得雍容华贵,江南建筑喜用素色黑色,寺墙则大面积涂以黄色,颜色清纯,与水乡环境十分谐调。岭南建筑色调较为灰浊,重在屋脊、檐下、墙头、梁架等重点部位上加强装饰,而这些装饰件往往同建筑构件的实际功能有关。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筑通常是灰麻石勒脚、灰青砖墙面,灰瓦屋面,只有屋脊和山墙才饰以较鲜艳夺目的灰塑、陶塑。在屋檐与屋面交界处常施以黑色边线,画上白色卷草,便轮廓醒目。在强烈的日光照射下,丰富立面变化,表现建筑造型的节奏和韵律感。所谓通透,是指建筑从整体上注意通风透气,既有利于建筑材料的防潮防虫,延长寿命,更着眼于长夏无冬的气候条件下,居住活动的舒适凉快。岭南建筑注重从整体环境设计来达到降温效应。为使空气流通,采用前低后高、巷里对直来兜风入室,所谓“露白”,加强通风采光。在祠堂、居宅向大型化发展的情况下,竖向各路建筑之间以青云巷相隔,既通风、防火又方便出入,横向各进之间,不隔以围墙,而是通过厅堂上的屏风?扇,达到形式上分隔。就是照壁、砖砌窗花也都做成通雕以利空气对流。有的厅堂门口采用通雕门罩,厅内设挂落、落地罩、博古罩等来分隔空间范围,达到分而不隔。木构建筑很少吊天花,多采用彻上露明造,让建筑的上部通风透气,木材尽量外露,有利于防白蚁、防腐,而且有尽可能大的空间。与北方相比,庭院规模都显得很窄小紧凑,有的山墙还做成很高的风火山墙,其目的在于减少日光的照射,降低室内的温度。庭院内厅多为敞厅,门窗多朝向天井,普通人家的天井也有花台、水地或花木、莲缸,四季常青,静镇幽雅,更有利于降温调节气候。

岭南建筑的共性是轻巧、通透,岭南各地建筑却异彩纷呈,并非一个模式,民居就各有特征。粤中一带流行三间两廊,以此为基本单位并联扩大为多进多路大型院落;客家民居以围楼大屋、五凤楼闻名于世;潮汕民居则有“下山虎”、“四点金”、“四马拖车”,可大可小。还有壮族、瑶族楼居,黎族船形茅屋等。这些民居形式多样,但作一比较,就可以发现其共性。即使像外部极端封闭的客家围屋,其内部也是相当通敞的。黎族的船形屋,选择建在椰林丛中,厚实的草、泥墙,可以挡住阳光,草顶几乎垂至地面,又保护了泥墙不受雨水冲刷。屋架为干栏式,下部架空,楼板疏隙,星体直穿而过,泥墙与草顶之间留有空隙,因此;船形屋虽不高,又没有窗子,但感觉凉快,适宜高温多湿且时有台风的气候。作为普通民居最基本的结构,广府民居三间两廊、潮汕民居下山虎、客家民居锁头式屋和围屋标准式的三堂二横,它们的平面布局大同小异,其实都是三合院结构,只不过大门开法不同:锁头屋、三间两廊开在侧面,下山虎开在正面。这种正面一堂二内,全宅为三合院的民居模式,至迟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从岭南出土汉墓陶屋明器,可知当时的屋式有曲尺形。日字形、三合式等,结构多样,配置灵活,最终普遍采纳的是三合院式为基本格式,当与这种格局的实用,既封闭又通透有关。典型的北方四合院,有宽阔的大院子,广东人却将大院落分成很多小的院子,这样可减少曝晒,争取更多的遮荫面,房间与院落之间有更紧密的联系,也适于人口密集宜耕地少的环境,在气候炎热、生活空间狭窄中也能求得安静与

阴凉。

因地制宜地利用地形进行建筑,还必须提到粤东一带的岩洞建筑。潮汕地区的山地,花岗岩露出的区域甚广,巨石叠成大大小小的天然岩洞,有一部分被加以利用,略加穿凿或附建配体建筑,形成别具一格的岩寺、石室书院等。以岩为寺,最早为唐大历年间惠照栖居的潮阳西山海潮岩,贞元年间拓建有白牛岩、乌岩、宝峰岩洞等。也有道教遗存,潮阳大北岩“玉龙宫”传为宋代道人赵汝?活动遗存。潮汕地区最大的石窟寺岩洞为潮安桑浦山狮子岩甘露寺,岩下砌有360余级石阶始抵寺门。岩洞面积近千平方米,覆顶为一整块巨大的花岗岩石,石窟内有宋元年间凿造的高2.55米、宽4.15米的弥勒佛坐像。石室书院集中于桑浦山上,有中离、翁公、玉简书院遗址,都是建于明嘉靖年间。翁公书院相传为兵部尚书翁万达入仕前攻读之处,后人将此石室扩拓为前后两室,多次重修,至今保存完好。岩洞逐步扩建成建筑群,或加小桥楼台亭榭,或延伸成二三进而为庭院,但岩洞为主体的本色没有改变。

珠江三角洲一带民居的门,一般采用脚门、趟拢和大门“三件头”。脚门是高约1.7米的轻巧的四扇对开小折门,上部有木雕通花;趟拢是水平方向走动的栅栏式拉门,下部装有滑轮,后部装有竖插销和小铜铃;大门是两扇对开的厚板门,日间打开,晚间才关闭。三件头大门,既保持了居室的隐密,又利于通风透气;既可观察门外,又有较好防卫功能;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这是岭南建筑求实、通透的一个形象的例子。潮汕传统民居大门有“二件头”,一根扇木门和厚板门。俗称“猫窗门”。同样起了隐私、透气之作用。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还可以脊饰为例。岭南传统大型建筑不论庙宇祠堂还是民居,都很强调脊饰的艺术造型作用,脊饰较高。共同之处是色彩鲜艳、精雕细刻、图案复杂,但装饰手法与题材因地区而异。在珠江三角洲流域,正脊顶喜用中间双龙戏珠,两端鳌鱼相对,山墙喜用特别高大的镬耳风火山墙,装饰工艺喜用陶塑、灰塑。而韩江三角洲流域喜将脊端作成状如凤尾的卷草纹,山墙不很高大(与潮汕一带台风较厉害有关),但样式讲究,手法特别丰富,有金、木、水、火、土以及派生出的几种形式。装饰工艺则彩采用特有的嵌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