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历史文化古迹告急

合集下载

福州镇海楼的简介

福州镇海楼的简介

福州镇海楼的简介镇海楼,位于我国福建省福州市,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古建筑。

自古以来,镇海楼就是福州的象征,被誉为“福建第一楼”。

一、镇海楼简介镇海楼,又称福建提督府大楼,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历经明、清两代的修建和扩建,形成了如今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镇海楼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楼高约21米,为歇山顶、重檐、木结构建筑。

二、镇海楼的历史背景镇海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初期。

当时,福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地位日益重要,为了防御倭寇侵扰,明朝政府决定在福州修建镇海楼。

在明清两代,镇海楼不仅是军事要塞,还是地方政府办公场所。

直至民国时期,镇海楼逐渐失去了军事功能,成为一座文化地标。

三、镇海楼的建筑特点镇海楼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

楼内设有的木雕、石雕、砖雕等装饰,题材丰富,造型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楼外,镇海楼前的“双塔凌云”和楼后的“螺女照镜”等自然景观,与古建筑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四、镇海楼的文化价值作为福州的历史文化名胜,镇海楼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

楼内陈列的福州历史文物和民俗展览,展示了福州地区的历史变迁、民俗风情和发展成就。

此外,镇海楼还是福州市重要的民间信仰场所,供奉着福州民间信仰的主要神祇。

五、参观镇海楼的旅游指南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镇海路1号开放时间:早上8:00至晚上22:00门票价格:免费交通指南:乘坐公交至镇海楼站下车,步行即可到达。

总之,镇海楼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瑰宝,游览镇海楼,不仅能领略古建筑的韵味,还能深入了解福州地区的历史文化。

剖析一处考古遗址,谈谈对考古与旅游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剖析一处考古遗址,谈谈对考古与旅游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福州历史文化古迹惨遭破坏福州是我国东南沿海著名古城,自汉初建东冶城算起,迄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

福州历史文化古迹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极富特色,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令人万分痛惜的是,近些年随着城市拆迁规模日益扩大,福州地区的历史古迹频频告危;许多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等历史文化遗存,蒙受了半个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破坏;同时,还有许多文物古迹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位于台江区的陈文龙尚书庙,被尊为闽江水神和福建海神,海内外闻名,至今常年有台湾信众和海外侨胞来此登祀。

600年前,郑和宝船直抵台江尚书庙前之码头。

该尚书庙与当年接待外宾的柔远驿?穴福州民间称之为琉球馆?雪、进贡厂已经成为郑和下西洋之重要文物,成为福建海洋文明与对外交流的标志性遗存,实属国宝。

该庙之所以设在台江,是因为台江在历史上曾是福州地区商贸最为繁荣的地区。

福州各界有识人士纷纷上书,强烈要求原地保护。

●《福州晚报》2004年5月27日报道《开发商私拆文物保护单位八旗会馆》。

该文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我市罕有的极具满族建筑特色的八旗会馆,近日被某开发商擅自拆除,夷为平地。

”●《福州晚报》2004年8月6日报道《文物保护单位办酒席酿火灾》。

该文说:“位于光禄坊路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老佛寺因管理员只顾赚钱,违规把寺院租给别人办酒席,结果造成火灾,多亏附近群众齐力救火,才将刚烧起不久的火灭掉。

我们认为,若在保护名城、保护文物古迹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的旧城改造、旧屋改造,这原本是一件好事。

可是在福州,却出现以改造旧屋和拆除“危房”为名,不分青红皂白地把整片整片“旧屋区”的房屋基本拆除或绝大部分拆除;由此大量破坏了历史文化遗存。

这种行为和做法,完全违反了国家政策和法规。

●国家《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规定:“城市房屋拆迁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有利于城市旧区改造和生态环境改善,保护文物古迹。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日前在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说,历史文化名城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保护好这些民族的精华精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福州可玩的主要景点

福州可玩的主要景点

福州可玩的主要景点
福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有许多值得一游的景点。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景点:
1. 福州三坊七巷:这是福州的标志性景点之一,由三个坊、七个巷和一个中轴组成,是中国保存最完整、最丰富的明清时期建筑群之一。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传统的福建建筑风格和文化氛围。

2. 福州西湖公园:这是福州最大的公园之一,拥有美丽的湖泊和园林景观。

游客可以在这里散步、划船、观赏风景和享受文化活动。

3. 福州鼓山:这是福州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游客可以在这里参观寺庙、佛塔和石刻等。

4. 福州南少林寺:这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游客可以在这里参观寺庙、佛教文物和武术表演等。

5. 福州烟台山公园:这是福州的一座自然公园,拥有美丽的山景和海景。

游客可以在这里爬山、观海、观赏自然风光和享受文化活动。

6. 福州琅岐岛:这是福州的一座海岛,拥有美丽的海景和海滩。

游客可以在这里享受海岛风光、海鲜美食和海滩娱乐等。

7. 福州华严寺:这是福州的一座佛教寺庙,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游客可以在这里参观寺庙、佛教文物和佛教文化活动等。

8. 福州林阳寺:这是福州的一座佛教寺庙,拥有美丽的园林和
建筑风格。

游客可以在这里参观寺庙、园林和文化活动等。

以上仅是福州众多景点中的一部分,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景点值得游客去探索和发现。

福州鼓楼十景介绍

福州鼓楼十景介绍

福州鼓楼十景介绍福州鼓楼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城区,是福州市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鼓楼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978年),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高达33.6米。

它是我国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古代鼓楼之一。

福州鼓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也是福州市的著名景点之一。

据传,鼓楼原本是为了指示时间和提醒市民报时而建造的。

楼内的鼓声在每天清晨和傍晚敲响,传达时间信号给市民,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报时鼓”。

福州鼓楼坐落在繁华的市中心,周围环境优美。

鼓楼自身已经成为景点之一,游客可以欣赏到鼓楼的独特建筑风格和古老的文化底蕴。

福州鼓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重要性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福州鼓楼积极开展文化活动,每年都会举办一系列的文化节庆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除此之外,鼓楼周边还有其他的景点,被称为“福州鼓楼十景”,包括如下景点:1. 鼓楼广场:位于鼓楼前广场,是游客们感受福州鼓楼的第一站。

2. 红眼楼:位于鼓楼东侧,是福州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场所。

3. 黄巷子:位于鼓楼后方,是福州老城区的一个代表性街道。

4. 湖浦榕树:位于鼓楼南侧的湖浦公园,是一棵有着500年历史的榕树,高达18米。

5. 小东江:位于鼓楼北侧,是福州市内著名的美食一条街,有各式各样的小吃摊。

6.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鼓楼南侧,是福州最具特色的老街区之一,保存着众多明清建筑。

7. 梅花菜园:位于福州鼓楼东北方向,是一片传统的城市农田,是福州市的文化记忆之一。

8. 祭城隍庙:位于鼓楼西南方向,是供奉城隍爷的庙宇,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9. 福州阿官鱼:位于鼓楼北侧的一条小巷内,以特色小吃“阿官鱼”而闻名。

10. 客家民俗博物馆:位于鼓楼北侧,展示了客家文化的各种民俗。

以上是福州鼓楼十景的简要介绍,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时间选择合适的景点参观。

福州烟台山马公园路历史建筑群介绍

福州烟台山马公园路历史建筑群介绍

福州烟台山马公园路历史建筑群介绍福州烟台山马公园路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是一条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街道。

这条街道保存了许多福州传统建筑,展示了福州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以下将对烟台山马公园路的历史建筑群进行介绍。

一、福州市博物馆福州市博物馆位于烟台山马公园路,是福州市的重要文化场所之一。

该博物馆建于1953年,是福州市最早的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馆藏丰富,展示了福州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

馆内陈列了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包括青铜器、陶瓷、书画和古代文献等。

二、白莲塔白莲塔位于烟台山马公园路,是福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白莲塔建于904年,是福州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

塔高44.6米,共有七层,是典型的福建式塔楼。

白莲塔不仅是佛教寺庙的重要建筑,也是福州市民崇拜的地方。

三、福州文庙福州文庙位于烟台山马公园路,是一座古代文化教育场所。

文庙始建于宋代,是福州最早的学庙之一。

文庙内有许多古代建筑,包括牌坊、正殿和配殿等。

文庙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场所,曾是福州地区的文化中心。

四、东街口古街区东街口古街区位于烟台山马公园路,是福州保存最完整的历史街区之一。

这里的街道狭窄,建筑风格独特,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民居建筑。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福州传统的生活氛围,品味到福州的饮食和手工艺品。

五、福州城隍庙福州城隍庙位于烟台山马公园路,是一座古老的道教庙宇。

城隍庙建于宋代,是福州地区最重要的庙宇之一。

庙内有许多道教建筑,包括正殿、配殿和钟楼等。

城隍庙是福州人祭拜城隍、祈求平安的重要场所。

六、福州市图书馆福州市图书馆位于烟台山马公园路,是福州市的重要文化设施之一。

图书馆建于1950年,是福州市最早的公共图书馆。

馆内馆藏丰富,拥有大量的图书、期刊和音像资料。

图书馆还设有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方便市民进行学习和阅读。

以上是福州烟台山马公园路历史建筑群的介绍。

这些历史建筑代表了福州的历史和文化,是福州市民和游客了解福州的重要场所。

通过参观这些建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福州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

福州冶山古迹简介

福州冶山古迹简介

福州冶山古迹简介福州冶山古迹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是一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景点。

冶山古迹是福州市的一个重要文化遗址,也是福州的象征之一。

冶山古迹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当时这里是福州城的西城门所在地。

古代城门已不存,但仍能看到保存完好的城墙遗址。

城墙由明代的石块垒砌而成,高约6米,长约2.5公里,呈“凹”字型环绕着冶山古迹。

城墙上有鳌山门、望海楼、青石桥等建筑,展示了古代的城防体系和建筑工艺。

冶山古迹的主要景点有鳌山门、望海楼、冶山塔等。

鳌山门是明代的一座城门,建于明嘉靖年间,是冶山古迹的入口。

望海楼是一座三层砖木结构的建筑,是古代冶山的标志性建筑。

楼顶可以俯瞰到福州市区的美景,尤其是夜晚的灯光,令人陶醉。

冶山塔是福州地区现存较早的砖塔之一,建于唐代。

塔身呈八角形,高约16米,保存完好,是福州市的重要历史遗迹之一。

冶山古迹内还有一些古井、古树等,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城市生活的机会。

古井是古代居民取水的场所,现在虽然已经不再使用,但仍然保留着古时的风貌。

古树是冶山古迹的绿色装饰,有的树龄已经超过百年,给人一种沧桑和厚重的感觉。

在这里漫步,仿佛回到了古代的福州城。

冶山古迹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是一处文化艺术的宝库。

这里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音乐会、戏曲表演等。

游客可以欣赏到不同地区的传统音乐和戏曲,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冶山古迹周围还有一些特色餐饮店和小吃摊,供游客品尝福州的传统美食。

比如,福州小吃中的“鼎边糊”、“肉燕”等,都是不可错过的美味。

福州冶山古迹是一处值得游览的旅游景点。

这里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又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传统文化的艺术表演。

无论是历史爱好者、文化追求者还是美食爱好者,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来福州旅游的朋友们,不妨来冶山古迹感受一下这座城市的魅力。

福州古建筑介绍

福州古建筑介绍

福州古建筑介绍
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众多具有特色的古建筑。

以下是一些福州的古建筑介绍:
三坊七巷。

这是福州最著名的历史街区,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

三坊七巷中的建筑多为官府、士大夫、商贾住宅,风格独特,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

华林寺。

位于福州西郊,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福州文庙。

位于福州市中心,是福建省最大的文庙之一,也是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福建土楼。

福州周边的福建土楼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其建筑风格独特,具有很好的防御性能。

闽江石塔。

位于福州市闽江畔,是明清时期福州的重要地标之一,也是福州城市发展的见证。

以上仅是福州众多古建筑中的一部分,这些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福州文化的象征,对于了解福州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搬迁修复保护办法》的通知

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搬迁修复保护办法》的通知

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搬迁修复保护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5.28•【字号】榕政综[2007]134号•【施行日期】2007.05.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搬迁修复保护办法》的通知(榕政综[2007]134号)鼓楼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经研究,现将《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搬迁修复保护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二○○七年五月二十八日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搬迁修复保护办法第一条为保护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福州市三坊七巷、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是指《福州市三坊七巷、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中确定的三坊七巷28处文物保护单位及131处古建筑。

第三条古建筑内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行政办公用房、厂房应当全部外迁,租赁古建筑内直管公房和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房的承租户应当全部搬迁。

搬迁、拆除建筑物、构筑物的补偿安置办法按现行有关拆迁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

第四条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中产权明晰的私有房屋,产权人愿意出资承担修复费用的,可保留产权不变。

由产权人与福州市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管委会(以下简称管委会)签订搬迁修复协议,在统一组织修复后,按照规划功能和要求,继续居住和使用该房屋。

产权明晰的私有房屋,产权人无经济能力承担修复费用的,产权人原则上搬离该房屋,按现行拆迁政策进行补偿安置。

第五条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中产权虽然明晰但部分房屋长期由他人占有或租赁使用的私有房屋,产权人愿意出资承担使用人的搬迁补偿费用以及修复费用,可保留产权不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州历史文化古迹告急福州市民们近来常常感觉,有些事看不明白。

譬如说,在美丽的江滨公园兴建历史文化长廊,声称要以此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文化内涵”,但同时,许多现存的文化古迹却正无声无息遭受毁坏。

前些时候,围绕福州陈文龙尚书庙等3座著名古迹的“命运问题”,福建师大的62名专家教授联名上书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并在新华网上公开发表,在福州引发保护文物的强烈呼声。

联名信的召集人是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副院长王国盛教授。

王告知记者:“福州破坏文物简直到了明目张胆令人发指的地步,这不是个案和局部性的问题,是福州半个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破坏。

作为历史文化工作者,对保护文化名城更是责无旁贷。

”62名专家教授联名上书2004年8月30日,福州62名专家教授就福州文物保护问题联名致信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

他们在信中写到:福州是我国东南沿海著名古城,自汉初建东冶城算起,迄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

福州历史文物古迹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极富特色,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然而令人万分痛惜的是,近些年随着城市拆迁规模日益扩大,福州地区的历史古迹频频告危;许多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等历史文化遗存,蒙受了半个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破坏;同时,还有许多文物古迹年久失修,破败不堪。

据悉,引发几十名专家教授联名上书的直接原因,是因为福州市台江区陈文龙尚书庙、仓山区大片近代西式建筑、赵氏宗祠等一大批宝贵的历史文化古迹危在旦夕。

福州市台江区陈文龙庙,系明初为祭祀陈文龙而修建,这既是对这位与文天祥、林则徐齐名的宋末元初民族英雄的纪念,也是这段历史的真实记载,可谓是体现福州2000年建城、发展文脉的价值极高的历史文物。

这也是福州保存较好、为数稀罕、不可多得的尚书庙,值得特别保护。

这座具有600年历史的尚书庙,还是明清两朝福州市和闽江口历史的真实见证。

当陈文龙由人变成神、变成闽江口地区船民的水(海)神时,他又成为福建海洋文明和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迟至清朝,册封琉球(今日本冲绳)的使臣们,就已入乡随俗,将陈文龙与妈祖一道请上册封舟,为自己惊涛骇浪的危险航程保驾护航,陈文龙因此也成为中外交流的使者和见证人。

至今庙内还保存有来华琉球人与福州人民一道捐款修建陈文龙庙的碑刻。

如今常年都有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来此祭祀。

福建在中国历史上的特色就在于它的海洋文化和对外交流,如今福州市为了扩建一条道路而不惜毁掉福建(福州)独具特色的海洋文明和对外交流史的标志性遗存之一,无异于将福建(福州)历史上辉煌的一页自动抹去,着实令人痛心疾首!信中又指出:今年6月30日,福州市公布并实施仓山“程埔旧屋区改造”项目,其范围与南江滨一带是福州近代西式建筑的密集区段。

自近代福州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外国领事馆、洋行、教会学校、洋人住宅、华侨住宅等“小洋楼”,集中建在仓山地区。

这批“小洋楼”不仅建筑艺术风格各异,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福州名城某个时期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财富,毫无疑问必须予以妥善保护。

信中还指出,承接往年的拆建势头,到2004年,福州城区拆建的规模达到极其反常和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

据悉,福州市今年改造旧屋区将投资近55亿元。

如此大拆大建,已经给福州历史文化遗存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

照此下去,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布局、环境、历史风貌等将陷入无可挽救之绝境。

为了贯彻中央提倡的科学发展观及维护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教授们在信中急切呼吁,福州市立即“坚决纠正城镇建设中存在的急功近利的大拆大建行为”,加强对拆迁单位的管理,规范拆迁行为;处理好旧城旧屋改造与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关系;切实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的布局、环境、历史风貌”。

对于严重违法破坏文物古迹者,必须追究有关领导人和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教授专家们的呼吁还特别强调,福州市要进一步完善名城保护法规,加快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立法。

在“房屋拆迁公告”出台之前,事先必须进行文物普查和专家论证;事先应将“拆迁”方案向市民公示,并严格按政策与法规办事;文物部门、尤其是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关于文物保护的意见必须得到重视;城市建设规划应同时提交省级文物部门审核。

应充分重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于保护文物古迹的提案与建议;同时也要认真倾听社会各界及广大群众的呼声。

最后,教授专家们发出肺腑之言。

他们说:“爱护名城,匹夫有责。

尤其作为历史文化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

中国任何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是普天之下炎黄子孙们的共同财富,这也需要全社会为之珍惜与爱护。

为此,在福州历史文化古迹惨遭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岌岌可危之际,我们怀着无比沉重与痛惜之心情,特联名上书并提出本呼吁与倡议。

”名城伤逝怀念福州古城的美丽往往是件非常伤感的事。

这种伤感不仅会触及众多上了年纪的福州市民,同时也牵动着从福州漂洋过海到世界各地尤其是东南亚的千万华侨。

因为福州古城的模样和故事,已深深刻在他们记忆中。

那时福州城的模样别具一格。

城内内河河汊交错,河边榕树绿荫覆盖,河中小船穿梭,河里鱼虾畅游。

这般景致被称为“东方威尼斯”。

解放后,福州处于战备前沿,修马路时拆城墙填内河,福州城开始“伤筋动骨”,老市民无不唏嘘叹惋。

“文革”中,城南南门兜有一被誉为福州市标的老榕树遭砍,竟牵动数千名东南亚华侨致信保树,由此可见福州古城与海外华侨的情缘。

如果说当时是出于“战备第一”的需要,伤及了福州部分文化古迹,可现在许多古迹濒临灭绝,到了“抢救”之时。

城内市民和海外华侨叹惜说:若在城外发展新城,新旧共荣,而把“东方威尼斯”保存下来,现在的福州城该有多美啊。

美好的追忆和愿望在现实之中变得苍白和无奈。

福州三坊七巷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此地人杰地灵,拥有历史名人林尔康、甘国宝、严复、林则徐、林觉民故居及沈葆桢祠堂等大批文化古迹,是福州历史文化渊源最为典型的代表,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片”。

可现在已“名存实亡”。

福建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国珍告知记者,1992年的时候,福州市政府把占地40多公顷的三坊七巷以每亩90多万元的价格“卖给”了香港富豪李嘉诚做房产开发。

三坊七巷有300多座明清建筑,可市政府与李嘉诚所订的“协议”只保护其中的40多座,并且是部分就地保护,部分迁建。

拆迁稍有动作,必将破坏三坊七巷的方向格局和风貌文脉,加上福州民众及政协委员近年保护文物呼声如潮,福州市不敢轻易拆迁此地,现在也没有本钱拆迁此地。

为什么?郑国珍透露内情说:我们还不能怪李嘉诚拖了十多年不开发,那是因为福州市还没搞好此地的三通一平。

而现在的地价是每亩300多万元,福州市想要“买回”此地,就得倒贴20多亿。

然而郑国珍却有些“窃喜”。

因为三坊七巷的拖延开发,反而在不同的声浪中保住了不少文物。

但他坦承这不是文物局的功劳,是“经济规律”的作用致使福州市无法让开发商“动土”。

不过前些年福州市已经破坏了三坊七巷的格局,事实上现在仅存“二坊五巷”了。

现有许多文物也年久失修,若再不修缮,此地更将名存实亡。

在福州,毁坏和“虐待”文物的现象在媒体上时有所闻。

福州仓山严复墓,新建道路穿过其保护范围。

福州台江区上下杭中一些很有价值的文物古建筑被拆除或“异地重建” 。

“更有甚者,有的地方随意拆除古建筑、古民居、历史遗迹后,再斥巨资建造仿古建筑、仿古文物等,以为政绩”。

“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急功近利,将文物保护与发展经济对立起来”,“片面迎合开发商的利益,无视文物保护法律法规”。

福州市代表性明代古建筑、位于宫巷的明清时期最大的豪宅、林则徐次子林聪彝故居,墙壁裂痕可伸进一只手,屋顶摇摇欲坠,木门下陷。

此外,还有许多历史文化遗存或蒙受破坏或正在面临被拆除的厄运。

福州市长乐古城大片的古建筑毁成废墟。

一直为保护长乐古城而呼吁的省政协委员张性雄与长乐郑和学术研究会顾问张国英等人面对倒下的古建筑发出无限感叹。

福州市罕有的极具满族建筑特色的八旗会馆,被某开发商擅自拆除,夷为平地。

八旗会馆位于福州道山路乌山北入口处对面,原为明代宦官花园“中使园”遗址,清初改建为八旗旅闽官员住宿所。

主建筑前后五进,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

中亭街位于福州市商贸中心的台江区。

五口通商时,中亭街凭借独有的商业传统和地理优势,成为商贸要冲,留存许多文物古迹。

然而几年前,福州市把这里夷为平地,建成所谓“欧洲风格”的卖场,形成所谓的“东亚第一步行街”。

有华侨回榕,见中亭街消失殆尽,不禁流泪。

福州鼓山保留着宋代以来朱熹、蔡襄等众多摩崖石刻。

可今年市里突然决定要在这些古迹旁边搞个现代版的摩崖石刻,把领导说的话刻到石头上,引发专家学者和市民非议。

《海峡都市报》据此采访一官员,他却斩钉截铁地说:“现代版的摩崖石刻一定要搞,只不过要完善手续而已。

”福州城里有“三山两塔”,其中千年乌塔,被一座座现代建筑包围得严严实实,还美其名曰:“经济效益和历史保护相得益彰。

”对于福州破坏文化生态的问题,中新网曾发表福州政协委员呼吁:《保护福州历史文化名城》。

文中指出:“随着福州市旧城改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规模城市基本建设的方兴未艾,文物被毁、遗迹被拆的事件并不鲜见,古城中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十分突出。

”就历史文化名城来说,呼吁已经解决不了问题。

福州的“现实背景”与全国相似。

我国城市的问题错综复杂,由于人口和经济的迅速增长,要在保持生态稳定与渴望改善物质条件之间取得平衡,是前所未有的大难题。

而我国所面临的这种矛盾是西方发达国家在19世纪末工业革命后遇到过的,如今欧洲对历史性环境的保护立法已进入科学化、系统化、法制化的良性循环。

《文物保护法》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只提出了较宽泛的保护要求,但没有法律的具体条文;《城市规划法》、《土地管理法》也均较少涉及历史风貌保护与历史地段开发。

目前我国负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职能机构主要是国家和地方的文物局、城乡建委和规划局等部门。

文物局负责文物保护和管理;建委负责城市的建设和管理;规划局负责城市规划和规划管理。

表面看各职能机构分工明确,但实际运作起来困难重重,文物部门权力有限。

而即使这三个部门协调好了,他们对其他平级的政府职能部门的制约能力也十分有限。

福州名城伤逝,从中反映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于我国的经济建设。

文物局长的疑惑一日,文物局副局长郑国珍与福州市某部门官员因一文物保护问题发生“交锋”。

官员驳郑:“你们搞文物的,不要用古人妨碍今人,用死人妨碍活人,用古代妨碍现代。

文物保护也要给发展留下空间嘛,你们不要成为改革开放的绊脚石。

”郑回敬官员:“你现在有孩子了吗?”“一男一女。

”“你爱他们吗?你所做的一切都为了他们后代吗?”“当然。

”“但你的后代不要你了!”“为什么?”“学你的样啊,后人不是从古人过来的吗?你不要古人,你的孩子还要你干嘛?” 官员不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