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经典例题分析教学教材
高中物理大题讲解教案

高中物理大题讲解教案
解题步骤:
1. 画出小车沿斜坡下滑的示意图,标记出各个力的方向。
2. 根据示意图,分解出小车沿斜坡的重力分力和垂直斜坡的重力分力。
重力的分力平行于斜坡,可分解为沿斜坡方向的分力和垂直斜坡的分力。
3. 计算小车沿斜坡方向的受力情况。
沿斜坡方向的受力包括斜坡的支持力、重力的分力和摩擦力。
4. 根据受力情况,列出小车沿斜坡方向的受力平衡方程。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小车沿斜坡方向的合力等于小车的质量乘以加速度。
5. 解方程,求出小车沿斜坡下滑时的加速度。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题,讲解斜坡上牛顿定律的应用。
2. 加深学生对物体在斜坡上受力分析的理解。
3. 锻炼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 引导学生画出小车沿斜坡下滑的示意图,标记各个力的方向。
2. 讲解重力在斜坡上的分解和各个力的受力分析。
3. 引导学生列出小车沿斜坡方向的受力平衡方程,并解方程求解加速度。
4. 讲解解答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分析和解题的方法。
5. 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类似的题目求解,巩固知识点。
教学效果评价:
1. 学生能够准确画出示意图,正确标记各个力的方向。
2. 学生能够熟练分解重力分力,并用受力平衡方程求解问题。
3. 学生能够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解题能力。
4. 通过课堂练习和讲解,学生对斜坡上物体受力分析的理解更加深入。
人教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经典受力分析专题4(人教版)

F2 ′
M
GM
08:58
讨论题: F
F
F
F
12
F
F
12 3
F
F
12 34
08:58
例题一:在水平桌面上叠放着木块P和Q,水平力F推动两个
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P受到3个力的作用,Q受4个力的作用.
B.P受到2个力的作用,Q受5个力的作用. F
C.P受到3个力的作用,Q受5个力的作用.
二、力的条件性:根据各种力产生和存在的条件和 特性进行受力分析。在分析某个力是否存在时,必 须根据该力产生的的条件是否完全具备来判断。比 如:两物体若未直接接触,则不存在弹力和摩擦力; 两个物体直接接触,但没有相互挤压,则不存在弹 力,也不存在摩擦力;两个物体接触面光滑,则一 定不存在摩擦力等等
08:58
08:58
例题
接触面粗糙
静止 f静
F
N
F
F
G
匀速下滑
f动
v
F
N
匀速下滑
08:58
静止
G 比较
倾斜面
08:58
物体沿光滑斜面下滑
N
f动 G
08:58
粗糙
例题
比较
(1)物体静止在斜面上 ( 2 )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
N f静
N f动
G
G
08:58
分析光滑球的受力
N
T
G
比较
T G
08:58
08:58
08:58
小试牛刀
静止于水平地面上的物体
N
思考: 光滑? 粗糙?
G
08:58
物理典型例题讲评教案高中

物理典型例题讲评教案高中
课程:高中物理
年级:高一
主题:动力学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内容。
2.掌握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3.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和解释实际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点
1.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2.学会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1.能够灵活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复杂问题。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在实际运用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
1.引入
通过呈现一个例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如下所示:
一个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沿直线运动,已知小球的质量为m,水平面上有一恒力F作用于小球,当小球以匀速运动时,问小球受到的外力F的大小是多少?
2.讲解
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以及如何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上述问题。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当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必然受到外力的作用。
因此,根据题目信息可知,小球以匀速运动,即受力平衡。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当物体受力平衡时,物体的加速度为零,因此小球受到的外力F的大小等于小球的阻力。
3.讲解例题
根据引入部分的例题,逐步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并讨论可能的解题方法。
4.讲评总结
总结牛顿第一定律的相关内容,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更多相关问题。
五、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习题,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问题。
六、课后反馈
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作业中遇到的问题,并介绍更多实际应用示例,帮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掌握。
科学推理视角下高中物理教材习题分析——以人教版物理必修1_为例

科学推理视角下高中物理教材习题分析以人教版物理必修1为例周玉龙(江苏省灌南县第二中学ꎬ江苏连云港222500)摘㊀要:素质教育时代下ꎬ高中物理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ꎬ提高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以人教版物理必修1教材为例ꎬ物理教师应具体分析各类科学推理的习题ꎬ即充分挖掘习题资源ꎬ从整体上提高物理习题教学效率ꎬ促进高中生综合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以高中物理为基础的科学推理类型及界定ꎬ接下来总结当前高中物理教材习题分析的现实意义ꎬ最后针对科学推理视角下高中人教版物理必修1教材习题展开分析.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ꎬ优化物理习题教学效果.关键词:科学推理ꎻ高中物理ꎻ人教版ꎻ必修1ꎻ习题分析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3)36-0101-03收稿日期:2023-09-25作者简介:周玉龙(1986.11-)ꎬ男ꎬ江苏省灌云人ꎬ本科ꎬ中小学一级教师ꎬ从事高中物理教学研究.㊀㊀科学推理视角下ꎬ物理学科习题教学的育人价值逐渐显现ꎬ高中物理教师以人教版物理必修1教材习题为切入点ꎬ统计分析习题ꎬ锻炼高中生的科学推理能力ꎬ使学生在信息整合㊁思维拓展㊁认知发展㊁实践操作等方面全面进步.基于新课标要求ꎬ高中物理教师在指定版本的教材习题中探索科学能力培养路径ꎬ以此深化物理教学改革ꎬ并面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科学推理人才.可见ꎬ该论题具有探究必要性和重要性ꎬ具体内容如下.1基于高中物理的科学推理类型及界定科学推理分为六种形式ꎬ分别是守恒推理㊁比例推理㊁相关推理㊁概率推理㊁假设演绎推理㊁控制变量推理[1].守恒推理即个体总结得出事物本质不变ꎬ以及事物间关系不变的两个结论.物理学科在守恒推理引导下ꎬ所设计题目主要考查守恒定律应用㊁守恒关系应用ꎬ学生在习题解答环节要围绕不变量拓展解题思路.比例推理主要是根据物理量之间比例情况进行问题求解ꎬ在高中物理学科中的比例推理表现为:通过题干信息推理或以函数㊁公式得出物理量间比例关系ꎻ借助已有比例关系进行推理.相关推理指变量间变化关联ꎬ物理学科中ꎬ相关推理类习题主要考查物理量之间关系情况ꎬ解题思路即探索物理量间的相关性.概率推理指特定过程或特定结果ꎬ物理学科中涉及概率推理题ꎬ多为概率计算题.假设演绎推理即遵循猜想㊁假设㊁验证假设的步骤ꎬ物理学科中这类推理的题目主要考查物理原理ꎬ针对题目的结果进行假设或证明.控制变量推理重点围绕单变量问题战况分析ꎬ这一推理思想下ꎬ物理学科题目主要考查控制变量法的运用ꎬ通过多个变量一致进行求解[2].2当前高中物理教材习题分析的现实意义物理教材由多个部分组成ꎬ其中ꎬ习题分布在知识点之后ꎬ通过习题分析来检验知识教学情况㊁知识掌握情况.新课改视域下ꎬ高中物理教材的习题分析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ꎬ物理教师一般在教材知识点讲解后ꎬ引导学生进行习题训练ꎬ帮助其深入理解知101识ꎬ进一步巩固知识.习题分析时ꎬ物理教师贴近教材知识点ꎬ并紧密联系现实生活ꎬ以此提高物理教学有效性ꎬ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3].3科学推理视角下高中人教版物理必修1教材习题分析㊀㊀科学推理能力培养ꎬ是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高中物理教师应充分借助习题教学来培养学生科学推理能力ꎬ以此促进学生均衡发展ꎬ并逐步深化高中物理教学改革.新课标视域下ꎬ围绕高中人教版物理必修1教材分析习题ꎬ深入挖掘习题中的科学推理元素ꎬ探索科学推理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3.1习题统计与分析从科学推理角度出发ꎬ高中人教版物理必修1教材的科学推理类习题主要分布在练习与应用部分㊁复习与提高部分.其中ꎬ练习与应用部分的习题形式为计算㊁简答㊁分析㊁填表ꎬ习题作用即知识巩固㊁知识应用ꎻ复习与提高部分习题形式为计算㊁讨论㊁作图㊁简答ꎬ其作用即复习强化㊁综合应用[4].六类推理在各部分的占比不同ꎬ其中ꎬ概率推理的占比为0ꎬ比例推理的占比相对较高ꎬ其次是假设演绎推理以及控制变量推理.从教材的章视角来分析五类科学推理题目数量ꎬ比例推理题目主要分布在第四章ꎬ最多为20个ꎻ相关推理题目主要分布在第一章ꎬ最多为15个ꎻ守恒推理主要分布在第三章ꎬ最多为五个ꎻ假设演绎推理分布在第二章和第三章ꎬ最多为15个ꎻ控制变量推理主要分布在第四章ꎬ最多为五个.假设演绎推理在高中人教版物理必修1教材的第二章复习与提高部分ꎬ以A组习题6为例ꎬ习题内容:已知一物体做初速度为0㊁加速度为a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该物体在前1s内㊁前2s内㊁前3s内的位移分别是x1ꎬx2ꎬx2 在第1s内㊁第2s内㊁第3s内的位移分别是xⅠꎬxⅡꎬxⅢꎬ ꎬ在各个连续相等时间T内的位移分别是s1ꎬs2ꎬs2ꎬ ꎬsnꎬ证明:x1ʒx2ʒx2 =1ʒ4ʒ9ʒ ꎻxⅠʒxⅡʒxⅢ =1ʒ3ʒ5ʒ ꎻΔs=s2-s1=s3-s2= =sn-sn-1=aT2.A组习题6是典型的假设演义推理题ꎬ以高中物理学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这一知识为切入点ꎬ以假设㊁验证假设与结论是否一致的步骤来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一般来说ꎬ多数高中生会机械记忆㊁硬性背诵ꎬ未真正掌握其中的物理原理ꎬ这并不符合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科学推理视角下ꎬ高中物理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思想ꎬ引导学生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ꎬ灵活运用推理思想㊁推理方法对A组习题6的结果进行证明ꎬ根据物体以初速度0㊁加速度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这一已知条件ꎬ列出与时间对应的位移公式ꎬ接下来借助比例约去相同项ꎬ所得到的比值与求证比值相一致.3.2基于习题锻炼科学推理能力的路径3.2.1做足课前准备工作教师开展习题教学之前ꎬ首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ꎬ即全面掌握教材内容㊁教学重(难)点ꎬ并充分了解班级学生情况.在此基础上针对习题分层ꎬ让班级学生在各层习题训练中提高科学推理能力ꎬ从整体上优化高中物理科学推理能力培养效果.人教版物理必修1教材面向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巩固㊁综合技能训练ꎬ习题重点强化学生物理观念㊁拓展学生科学思维ꎬ这一版本教材具有基础性和普适性.教材习题教学能够契合新课标下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基于此ꎬ物理教师要细致掌握人教版物理必修1教材习题布设情况ꎬ了解习题考查方向ꎬ从中获知各层次习题的水平结构ꎬ使习题任务布置工作有的放矢ꎬ确保班级学生在习题解答中拓展物理思维㊁强化科学推理能力.人教版物理必修1教材的练习与应用部分的习题以基础知识扎实㊁基础知识应用为训练目的ꎬ复习与提高部分的习题则侧重知识点回顾㊁温习ꎬ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可以看出ꎬ两部分习题的分工不同ꎬ物理教师要循序渐进完成习题教学任务ꎬ既要体现层次感ꎬ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ꎬ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ꎬ调动其求知欲ꎬ使学生在科学推理能力提高中发挥能动性[5].3.2.2整合习题资源教材习题是基础知识的巩固ꎬ以及课内知识的外延ꎬ习题资源丰富程度反映出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效果ꎬ并直接影响科学推理水平.基于此ꎬ物理教师要重视习题资源优整ꎬ为学生尽可能提供丰富的习题资源ꎬ让学生在习题训练中拓展思维ꎬ引导学201生从多角度㊁多方面思考ꎬ探索适合的学习方式ꎬ从中锻炼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ꎬ这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日后学习具有重要影响.人教版物理必修1教材习题练习中ꎬ教师要将习题功能最大化ꎬ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搜集更多习题ꎬ让学生通过多类型习题解答进一步发展科学推理能力.一般来说ꎬ习题资源生活化提取与应用ꎬ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ꎬ并能加强理论与实践间的联系.对此ꎬ物理教师要合理设置生活化情境ꎬ为习题教学提供良好条件ꎬ其中ꎬ必修1教材中力和运动的习题教学要紧密联系具体情境ꎬ如登月探测器发射㊁载人飞船发射㊁清洁能源供电等ꎬ科学技术不断进步ꎬ社会持续发展.高中生通过学习这类习题ꎬ逐渐强化科技强国意识ꎬ联系到个人ꎬ学生的学习动力强劲ꎬ学习目标明确.习题考查的过程中ꎬ物理教师从知识内化㊁知识应用㊁科学推理能力强化等多角度考查ꎬ客观了解习题教学效果ꎬ掌握学生在习题训练中的优缺点ꎬ为接下来习题教学策略调整提供依据ꎬ确保科学推理能力提升工作常态化开展.3.2.3注重推理过程高中物理科学推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ꎬ需要物理教师高度重视习题教学ꎬ并在习题教学期间渗透学科素养ꎬ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推理思想及方法分析问题㊁解答问题ꎬ久而久之ꎬ强化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例如ꎬ高中人教版物理必修1教材的第二章复习与提高部分的A组习题4教学中ꎬ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图中分力方向㊁分力夹角等信息ꎬ以及题干信息进行推导.物理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图中力的情况ꎬ使其结合题目自主思考ꎬ探究式学习ꎬ推导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图中F1㊁F2两个分力共同作用ꎬ提起装水的桶ꎬ学生解题时ꎬ经思考得知ꎬF1+F2=桶重ꎬ拉力与桶之间夹角变化ꎬ则拉力大小随之改变ꎬ但桶的重力一定ꎬ这其中蕴含了守恒思想ꎬ实则考查守恒推理.夹角变化导致拉力改变ꎬ基于比例式表达ꎬ则考查比例推理.习题解答过程:假设两人手臂间的夹角为θꎬ设桶+水的质量为mꎬ并设F1=F2=Fꎬ基于平衡条件运用2Fcosθ2=mg公式ꎬθ与F之间成正比例关系ꎬ所以推导得出结论为:两人手臂夹角越小ꎬ越省力.为加深学生对物理习题的记忆ꎬ实现学以致用教学目的ꎬ教师在课堂上准备水桶和水ꎬ让同桌的两个人为一组ꎬ按照图示动手提水ꎬ使其体验手臂夹角变化ꎬ感受提桶力度的大小情况.3.2.4创新习题教学模式要想基于物理习题取得科学推理能力培养的良好效果ꎬ物理教师应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模式ꎬ以此提高教学效率㊁优化教学质量ꎬ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大幅提升.其中ꎬ组间协作学习模式在习题教学中应用ꎬ这不仅能够增强高中生的主体地位和ꎬ还能增进师生间㊁生生间的友谊ꎬ使组内成员在习题讨论中形成科学探究意识.同时ꎬ通过组员智慧碰撞实现取长补短ꎬ从整体上提高认知水平㊁锻炼推理能力.仍以高中人教版物理必修1教材的第二章复习与提高部分的A组习题4为例ꎬ教师为班级学生提供充足讨论时间ꎬ让学生围绕 两人手臂间夹角大小与省力情况 展开分析ꎬ组内成员结合经验ꎬ并借助物理知识ꎬ猜想㊁计算㊁实践体验ꎬ最终推导出结论.综上所述ꎬ高中物理教学改革期间ꎬ物理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推理能力ꎬ基于习题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推理理念ꎬ锻炼学生综合能力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物理教师还应做足课前准备工作㊁整合习题资源㊁注重推理过程㊁创新习题教学模式ꎬ以此优化科学推理能力的培养效果.参考文献:[1]王雨萌ꎬ王震.演绎推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化学习(高一二版)ꎬ2022(10):43-46. [2]徐学.高中物理生态课堂理念下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探索:以弹簧连接体仿真实验培养为例[J].物理教师ꎬ2020ꎬ41(6):20-23ꎬ28. [3]郭芳侠ꎬ孙静ꎬ张地.2019年版高中物理教材习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J].中学物理(高中版)ꎬ2022ꎬ40(6):24-29.[4]许月仙ꎬ袁海泉.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必修部分)习题设置特征分析[J].物理通报ꎬ2020(7):124-129.[5]曹振邦.学科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教材习题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ꎬ2020(6):122-123.[责任编辑:李㊀璟]301。
高中物理_《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教学目标】1.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答一般的动力学问题。
2.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1、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会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方法指导】自主探究、交流讨论、自主归纳【教学过程】知识回顾思考:求加速度有哪些方法?大致可分为几个角度?v = v o+at x= v o t +at2/2 F=mav2- v o2 =2ax 运动力规律、推论、特点动力学牛顿第二定律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只研究物体怎样运动而不涉及运动与力的关系的理论,称作运动学;研究运动与力的关系的理论称为动力学。
牛顿运动定律确定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并使我们明白:物体做这样的运动是因为物体受到了这样的力,物体受到了那样的力,就会做那样的运动。
可见,动力学包括两类基本问题:(1)从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2)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
思考讨论:连接物体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桥梁”是哪个物理量?小结: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并抓住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之间的桥梁加速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例题一:一个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质量是2kg,在6.4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向右运动,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为4.2N。
求物体4s末的速度和4s内发生的位移。
分析:1.物体的受力情况如何?受力分析如图示:2.物体所受的合力如何?竖直方向:合力为零,加速度为零。
水平方向:大小:F合=F 方向与拉力F方向相同3.物体的运动情况中已知哪些量?要求末速度和位移,还差什么量?已知初速度V O和时间t,要求末速度V t和位移x还差加速度a。
4.如何求加速度?借助于牛顿第二定律F合=ma,利用合力来求加速度。
5.本题的解题思路如何?先受力分析求出合力,再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最后用运动学公式求解。
高中物理平抛运动经典例题及解析复习课程

[例1] 如图1所示,某人骑摩托车在水平道路上行驶,要在A处越过的壕沟,沟面对面比A处低,摩托车的速度至少要有多大?图1解析:在竖直方向上,摩托车越过壕沟经历的时间在水平方向上,摩托车能越过壕沟的速度至少为2. 从分解速度的角度进行解题对于一个做平抛运动的物体来说,如果知道了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则我们常常是“从分解速度”的角度来研究问题。
[例2] 如图2甲所示,以9.8m/s的初速度水平抛出的物体,飞行一段时间后,垂直地撞在倾角为的斜面上。
可知物体完成这段飞行的时间是()A. B. C. D.图2解析:先将物体的末速度分解为水平分速度和竖直分速度(如图2乙所示)。
根据平抛运动的分解可知物体水平方向的初速度是始终不变的,所以;又因为与斜面垂直、与水平面垂直,所以与间的夹角等于斜面的倾角。
再根据平抛运动的分解可知物体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那么我们根据就可以求出时间了。
则所以根据平抛运动竖直方向是自由落体运动可以写出所以所以答案为C。
3. 从分解位移的角度进行解题对于一个做平抛运动的物体来说,如果知道了某一时刻的位移方向(如物体从已知倾角的斜面上水平抛出,这个倾角也等于位移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则我们可以把位移分解成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然后运用平抛运动的运动规律来进行研究问题(这种方法,暂且叫做“分解位移法”)[例3] 在倾角为的斜面上的P点,以水平速度向斜面下方抛出一个物体,落在斜面上的Q点,证明落在Q点物体速度。
解析:设物体由抛出点P运动到斜面上的Q点的位移是,所用时间为,则由“分解位移法”可得,竖直方向上的位移为;水平方向上的位移为。
又根据运动学的规律可得竖直方向上,水平方向上则,所以Q点的速度[例4] 如图3所示,在坡度一定的斜面顶点以大小相同的速度同时水平向左与水平向右抛出两个小球A和B,两侧斜坡的倾角分别为和,小球均落在坡面上,若不计空气阻力,则A和B两小球的运动时间之比为多少?图3解析:和都是物体落在斜面上后,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则运用分解位移的方法可以得到所以有同理则4. 从竖直方向是自由落体运动的角度出发求解在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中,由于实验的不规范,有许多同学作出的平抛运动的轨迹,常常不能直接找到运动的起点(这种轨迹,我们暂且叫做“残缺轨迹”),这给求平抛运动的初速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高中物理解题教材分析教案

高中物理解题教材分析教案
教学内容:解题方法分析
教学目标:
1. 了解解题方法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常见的解题方法及其应用技巧
3. 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解题方法的概念
2. 熟练掌握常见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1. 学会灵活运用解题方法
2. 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准确率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物理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题的重要性,并引出解题方法这一概念。
二、解题方法介绍(15分钟)
1. 教师介绍解题方法的概念,并列举一些常见的解题方法,如逻辑推理、图像分析、代数运算等。
2. 分析每种解题方法的特点和适用场景,并举例说明。
三、实例分析(20分钟)
1. 教师选取几个典型的物理问题,由学生根据所学解题方法进行分析和解答。
2. 引导学生讨论各种解题方法在不同问题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和思维能力。
四、练习与反馈(15分钟)
1. 学生进行解题练习,巩固所学的解题方法。
2.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指导学生改进解题方法和思维逻辑。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
教师对今天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解题方法的重要性,并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解题方法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掌握了一些常见的解题方法和应用技巧。
同时,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准确率。
高中物理 第三章 第3节 摩擦力经典例题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 第3节 摩擦力经典例题解析1.关于滑动摩擦力,如下说法正确的答案是( )A .两物体间的接触面积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B .两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C .两接触面间的滑动摩擦力越大,说明两接触面越粗糙D .滑动摩擦力大小不仅与两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还与它们间的正压力有关,而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解析:滑动摩擦力不仅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即与μ有关,而且还与两者之间的正压力F N 成正比,与其他因素无关,因此选项A 、B 、C 错误,D 正确。
答案:D2.关于摩擦力与弹力的关系,如下说法中正确的答案是( )A .摩擦力与产生它的正压力总是成对出现的B .有摩擦力必然有产生它的正压力,反之亦然C .摩擦力与产生它的正压力必然相互垂直(这里指方向)D .摩擦力方向与产生它的正压力方向可成任意角解析:摩擦力与弹力的产生无同时性,虽然有摩擦力,一定有弹力,但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故A 、B 皆不对;摩擦力方向沿接触面,正压力垂直接触面,故C 对,D 不对。
答案:C3.如下说法中正确的答案是( )A .静摩擦力可以做动力,滑动摩擦力一定不能做动力B .手握竖直的瓶子处于静止状态,握力增大,最大静摩擦力将保持不变C .水平力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运动,物体所受摩擦力与水平拉力大小无关D .摩擦力的方向有时可以与相对运动方向一样解析:无论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都可能做动力,也都可能做阻力,故A 错;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正比,所以B 也不对,C 中F f =μmg ,与F 无关,C 对,D 一定不对。
答案:C4.如图3-3-4所示,有两条黑、白毛巾交替折叠地放在地面上,白毛巾的中部用线与墙壁连接,黑毛巾的中部用线拉住,设线均水平,假设每条毛巾的质量均为m ,毛巾之间与毛巾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图3-3-4 欲将黑、白毛巾别离开来,如此将黑毛巾匀速拉出需加的水平力为多大?解析:对黑毛巾进展研究,要将其拉出需抑制四个面所受的摩擦力,如此:F 外=μ×12mg +μ×mg +μ×32mg +μ×2mg =5μmg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经典例题分析第一部分高中物理活题巧解方法总论一、整体法例1:在水平滑桌面上放置两个物体A、B如图1-1所示,m A=1kg,m B=2kg,它们之间用不可伸长的细线相连,细线质量忽略不计,A、B分别受到水平间向左拉力F1=10N和水平向右拉力F2=40N的作用,求A、B间细线的拉力。
【巧解】由于细线不可伸长,A、B有共同的加速度,则共同加速度221401010/12A BF Fa m sm m--===++对于A物体:受到细线向右拉力F和F1拉力作用,则1AF F m a-=,即11011020AF F m a N=+=+⨯=∴F=20N【答案】=20N例2:如图1-2所示,上下两带电小球,a、b质量均为m,所带电量分别为q和-q,两球间用一绝缘细线连接,上球又用绝缘细线悬挂在开花板上,在两球所在空间有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场强为E,平衡细线都被拉紧,右边四图中,表示平衡状态的可能是:【巧解】对于a 、b 构成的整体,总电量Q=q-q=0,总质量M=2m ,在电场中静止时,ab 整体受到拉力和总重力作用,二力平衡,故拉力与重力在同一条竖直线上。
【答案】A说明:此答案只局限于a 、b 带等量正负电荷,若a 、b 带不等量异种电荷,则a 与天花板间细线将偏离竖直线。
例3:如图1-3所示,质量为M 的木箱放在水平面上,木箱中的立杆上套着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开始时小球在杆的顶端,由静止释放后,小球沿杆下滑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的12,即12a g =,则小球在下滑的过程中,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为多少?【巧解】对于“一动一静”连接体,也可选取整体为研究对象,依牛顿第二定律列式:()N mg Mg F ma M +-=+⨯0故木箱所受支持力:22N M m F g +=,由牛顿第三定律知:木箱对地面压力2'2N N M m F F g +==。
【答案】木箱对地面的压力22N M m F g +=例4:如图1-4,质量为m 的物体A 放置在质量为M 的物体B上,B 与弹簧相连,它们一起在光滑水平面上做简谐振动,振动过程中A 、B 之间无相对运动,设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当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为x 时,A 、B 间摩擦力f 的大小等于( )A 、0B 、kxC 、()m kx MD 、()m kx M m+ 【巧解】对于A 、B 构成的整体,当系统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为x 时,系统所受的合力为F=kx ,系统的加速度为kx a m M=+,而对于A 物体有摩擦力f F ma ==合,故正确答案为D 。
【答案】D例5:如图1-5所示,质量为m=2kg 的物体,在水平力F=8N 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沿水平方向右运动,已知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若F 作用t 1=6s 后撤去,撤去F 后又经t 2=2s 物体与竖直壁相碰,若物体与墙壁作用时间t 3=0.1s ,碰后反向弹回的速度ν=6m/s ,求墙壁对物体的平均作用力F N (g 取10m/s 2)。
【巧解】如果按时间段来分析,物理过程分为三个:撤去F 前的加速过程;撤去F 后的减速过程;物体与墙壁碰撞过程。
分段计算会较复杂。
现把全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整体法),应用动量定理,并取F 的方向为正方向,则有1123()0N F t mg t t F t mv μ⋅-+-⋅=--代入数据化简可得F N =280N【答案】F N =280N二、隔离法例1:如图2-1所示,在两块相同的竖直木板之间,有质量均为m 的4块相同的砖,用两个大小均为F 的水平力压木板,使砖静止不动,则第1块对第2块砖摩擦力大小为( )A 、0B 、mg/2C 、mgD 、2mg【巧解】本题所求解的是第1块对第2块砖摩擦力,属于求内力,最终必须要用隔离法才能求解,研究对象可以选1,也可以选2,到底哪个更简单呢?若选2为研究对象,则1对2的摩擦力及3对2的摩擦力均是未知的,无法求解;而选1为研究对象,尽管2对1的摩擦力及左板对1的摩擦力均是未知的,但左板对1的摩擦力可以通过整体法求解,故选1为研究对象求内力较为简单。
先由整体法(4块砖作为一个整体)可得左、右两板对系统的摩擦力方向都竖直向上,大小均为4mg/2=2mg,再以1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受力图2-2所示(一定要把它从周围环境中隔离开来,单独画受力图),1受竖直向下的重力为mg,左板对1的摩擦力f左板竖直向上,大小为2mg,故由平衡条件可得:2对1的摩擦力f21竖直向下,大小为mg,答案应选C项。
【答案】C例2:如图2-3所示,斜面体固定,斜面倾角为а,A、B两物体叠放在一起,A的上表面水平,不计一切摩擦,当把A、B无初速地从斜面顶端释放,若运动过程中B没有碰到斜面,则关于B的运动情况描述正确的是()A、与A一起沿斜面加速下滑B、与A一起沿斜面匀速下滑C、沿竖直方向匀速下滑D、沿竖直方向加速下滑【巧解】本题所求解的是系统中的单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故可用隔离法进行分析,由于不计一切摩擦,而A的上表面水平,故水平方向上B不受力。
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B 在水平方向上运动状态不变(静止),故其运动方向必在竖直方向上。
因A加速下滑,运动过程中B没有碰到斜面(A、B仍是接触的),即A、B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是一样的,故B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答案D正确。
【答案】D例3:如图2-4所示,固定的光滑斜面体上放有两个相同的钢球P、Q,MN为竖直挡板,初状态系统静止,现将挡板MN由竖直方向缓慢转至与斜面垂直的方向,则该过程中P、Q间的压力变化情况是()A、一直增大B、一直减小C、先增大后减小D、一直不变【巧解】本题所求解的是系统内力,可用隔离法来分析,研究对象可以选P,也可以选Q,到底选哪个更简单呢?当然选P要简单些,因为P受力个数少,P受到重力、斜面的支持力N斜(垂直斜面向上)和Q的支持力N Q(沿斜面斜向上)共三个力作用,由平衡条件可知,这三个力的合力为零,即重力沿N斜,N Q反方向的分力分别与N耕、N Q的大小相等,在转动挡板过程中,重力的大小及方向都不变,而N耕、N Q的方向也都不变,即分解重力的两个方向是不变的,故分力也不变,故D选项正确【答案】D例4:如图2-5所示,人重G1=600N,木板重G2=400N,人与木板、木板与地面间滑动摩擦因数均为μ=0.2,现在人用水平力F拉绳,使他们木板一起向右匀速动动,则()A、人拉绳的力是200NB、人的脚给木板的摩擦力向右C、人拉绳的力是100ND、人的脚给木板的摩擦力向左【巧解】求解人与板间的摩擦力方向,属求内力,须用隔离法,研究对象可选人,也可以选板,到底选哪个更简单呢?当然选人要简单些,因为人受力个数少,以人为研究对象,人在水平方向上只受绳的拉力(水平向右)和板对人的摩擦力两个力作用,属二力平衡,故板对人的摩擦力向左,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人的脚给木板的摩擦力向右,B、D两个选项中B选项正确。
绳的拉力属外力,可用整体法来求解,人与板相对地向右运动,滑动摩擦力水平向左,而其大小为12()0.2f N G G μμ==+=⨯(600+400)=200N ;人与板系统水平向右受到两个拉力,故由平衡条件可得:2T=f ,故T=100N ,答案C 选项正确。
【答案】B 、C)A 、A 对B 没有摩擦力B 、A 对B 有摩擦力,方向时刻与线速度方向相反C 、A 对B 有摩擦力,方向时刻指向转轴三、力的合成法例1:水平横梁的一端A 插在墙壁内,另一端装有一小滑轮B ,一轻绳的一端C 固定于墙壁上,另一端跨过滑轮后悬挂一质量m=10kg 的重物,∠CBA=30°,如图3-1所示,则滑轮受到绳子的作用力大小为(g 取10m/s 2)( )A 、50NB 、3NC 、100ND 、1003N【巧解】绳子对滑轮有两个力的作用,即绳子BC 有斜向上的拉力,绳子BD 有竖直向下的拉力,故本题所求的作用力应该为以上这两个力的合力,可用力的合成法求解。
因同一根绳张力处处相等,都等于物体的重力,即T BC =T BD =mg=100N ,而这两个力的夹角又是特殊角120°,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可知合力F 合=100N ,所以滑轮受绳的作用力为100N ,方向与水平方向成30°角斜向下。
【答案】C例2:如图3-2所示,一质量为m 的物块,沿固定斜面匀速下滑,斜面的倾角为θ,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斜面对物块的作用力大小及方向依次为( )A、sinmgθ,沿斜面向上mgθ,沿斜面向下B、sinμθ,垂直斜面向下D、mg,竖直向上C、cosmg【巧解】斜面对物块有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沿垂直斜面向上支持力N,另一个是沿斜面向上的摩擦力f,故本题所求的作用力应该为以上这两个力的合力,可用力的合成法求解。
物块共受三个力作用:重力mg、支持力N、摩擦力f;由平衡条件可知,这三个力的合力为0,即支持力N、摩擦力f的合力重力mg等大反向,故答案D选项正确【答案】D例3:如图3-3所示,地面上放在一个质量为m的物块,现有斜向上的力F拉物块,物块仍处于静止状态,则拉力F与物体所受到摩擦力f的合力方向为()A、斜向左上B、斜向右上C、竖直向上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巧解】物块共受四个力作用,重力G、拉力F、摩擦力f以及支持力N,其受力图如图3-4所示,我们可以用力的合成法,把四力平衡转化成二力平衡:即F与f合成,G与N合成,G与N的合力一定竖直向下,故F与f的合力一定竖直向上,故答案C正确。
【答案】C四、力的分解法例1:刀、斧、刨等切削工具都叫劈,劈的截面是一个三角形,如图4-1所示,设劈的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劈背的宽度是d ,劈的侧面的长度是L 使用劈的时候,在劈背上加力F ,则劈的两侧面对物体的压力F 1、F 2为( )A 、F 1=F 2=FB 、F 1=F 2=(L/d )FC 、F 1=F 2=(d/L )FD 、以上答案都不对【巧解】由于F 的作用,使得劈有沿垂直侧面向外挤压与之接触物体的效果,故所求的F 1、F 2大小等于F 的两个分力,可用力的分解法求解。
如图4-2所示,将F 分解为两个垂直于侧面向下的力F 1′、F 2′,由对称性可知,F 1′=F 2′,根据力的矢量三角形△OFF 1与几何三角形△CAB 相似,故可得:F 1′/L=F/d ,所以F 1′=F 2′=LF/d ,由于F 1= F 1′, F 2= F 2′故F 1=F 2=(d/L )F 。
【答案】例2:如图4-3所示,两完全相同的小球在挡板作用下静止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甲图中挡板为竖直方向,乙图中挡板与斜面垂直,则甲、乙两种情况下小球对斜面的压力之比是( )A 、1:1B 、1:2cos θC 、1:2sin θD 、1:tan θ【巧解】由于小球重力G 的作用,使得小球有沿垂直侧面向下挤压斜面及沿垂直挡板方向挤压挡板的效果,故所求的小球对斜面压力大小等于重力G 沿垂直斜面方向的分力,可用力的分解法求解,如图所求,甲情况下将G分解G2,乙情况下将G分解G2′,所求压力之比即为G1:G1′,而G1=G/cosθ,G1′=G cosθ,故可得压力之比G1:G1′=1:2cos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