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学问和智慧教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11课学问和聪慧教案苏教版

《学问和聪慧》教案学习目标:1.能指出“学问”与“聪慧”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找出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
2.能理清文章的说理层次。
3、能说出要紧论证方式的作用。
课前预备:1.学生通读课文,把握生字新词。
2.摘抄文中对你有吸引力的文句,并能尽可能的明白得其含义。
教学进程:一、导入:欣赏电影《刘三姐》中三姐与乡里秀才们对歌的片段:饱读诗书的秀才却被从未读过书的村姑对得哑口无言,这是什么缘故?今天咱们一路来阅读我国教育家、思想家罗家伦的《学问和聪慧》,文中为咱们揭露了答案,希望大伙儿认真琢磨,并能对咱们尔后的学习、生活有所帮忙。
二、初读课文,明白得内容。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连贯。
[参考:生字新词有寸积铢累、矻矻穷年、探骊得珠等;还有一些文言文句。
]2.请同窗朗诵课文,读完后试探:找出文中说明学问和聪慧之间关系的语句,其中哪一句说明了作者的观点?并能结合文章内容简单说说理由。
[参考:6句。
最后一句。
……]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依照以上关键语句,梳理一下本文的论述结构,即作者是如何慢慢得出其观点的?[参考:全文可分两个部份,第一部份是第一、2自然段,讲解学问和聪慧的概念的不同;第3、4、五、6自然段为第二部份,论述学问与聪慧的关系,学问离不开聪慧,聪慧也离不开学问,二者相辅为用,只会显得更为重要;最后自但是然的归纳全文,作者站到了俯视问题的高度上,展现了正确的观点,也确实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四、细读课文,学习方式。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运用了许多有说服力的材料,细读课文,在文中勾画批注:1、文中举了许多例子,请简练地归纳出来,说说其作用。
2、请从文章中找出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品读这些语句,说说其论证目的,有何妙处。
[参考:详见教参“课文简析”。
文中给抽象的概念和道理作比喻,显得加倍的通俗易懂;通过具体的例子,有力的证明了自己的正确观点;通过正面说理和反面说理的比较,突出了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3.11学问和智慧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上)

1、通读全文,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和联系,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
2、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 2一、导入新课: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思考一下,你认为知识与学问究竟哪一个更加重要?二、预习展示:1、指名介绍作者罗家伦:教育家和思想家。
曾任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校长,首次提出“五四运动”这一名词。
2、给加点字注音:Array铢.(zhū)郤.(xì)窾.(kuǎn)犀.(xī)矻.(kū)骊.晦塞.3、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划下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三、探究学习:1、通读全文,圈画能体现作者看法的语句,并思考作者论述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2、理清作者思路3、初步讨论,对全文主要内容及基本结构作总体把握。
(1)交流圈画的语句,明确本文主要论述的话题:学问和智慧的关系(2)作者的基本思路是什么?第一部分:解说“学问”与“智慧”概的不同第二部分: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4、理解课文第一部分:(1)仔细阅读课文第一部分,作者认为“学问”是什么?“智慧”是什么?(2)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工具;智慧是发现,是创造。
(3)作者用怎样的方法将两者区别开来的呢?(比喻论证,对比论证)5、讨论课文第二部分(1)思考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2)理清作者论述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3)文章通过哪些方式来论述“学问离不开智慧”的论断的?1)举例论证: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达尔文发现进化论,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2)对比论证:给读者以启示的书和不能给读者以启示的书(4)文章通过哪些方式来论述“智慧离不开学问”这一(多处比喻论证)(5)集体交流: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三、课堂盘点:1、你对学问和智慧又有了怎样更新的认识?文中哪些语句给了你深刻的启示?2、你在圈读语言的过程中发现本文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语言充满智慧:形象生动,富含哲理)四、课外延伸:提问:我们的学习中有哪些行为是属于将两者隔离的?讨论:现在书本上仍然有不少知识是需要记忆的,有人认为这是死记硬背,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对此,你是怎么看的?五、当堂练习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学问和智慧》教学案苏教版

十一学问和智慧
基本目标:理解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提升目标:学习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重点: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成语故事“守株待兔”的启示(农夫无学问、无智慧)
一、默一默
能合上书本,完成下列词语
晦塞(sè)陶冶(yě) 犀锐(xī) 譬如(pì)大郤(xì)
大窾(kuǎn)探骊(lí)得珠矻矻穷年(kū)
字字珠玑(jī)读书得间(jiān)
二、读一读
请大家通读全文,谈谈本文论及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预设:①学问和智慧的区别(内涵)(1—2段)。
②学问和智慧的关系:学问离不开智慧;智慧离不开学问。
二者相辅为用,缺一不可。
(4—6段)
③中心论点: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结尾)
三、想一想
学生分组各选取一个分论点(即学问离不开智慧,智慧离不开学问),深入文段,合作探究本文是如何论证观点的,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预设:明确:本文综合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
追问:联系我们学生实际,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学问和智慧的统一。
四、练一练
联系我们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想和做的认识。
并把自己的看法写出来。
五、作业:
1、积累:读读背背文中精彩语句,诵读课文第五段,力求背诵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学问与智慧》教学设计苏教版1(★)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学问与智慧》教学设计苏教版1(★)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学问与智慧》教学设计苏教版1学问与智慧一、教学目标1.能指出“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找出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
2.反复诵读,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能理清文章的说理层次。
3.品味作者智慧典雅的语言,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能理清文章的说理层次。
三、教学难点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快结束了初中的学习生活,离自己梦想中的大学又近了一步。
坦诚是说你们喜欢学习吗?)显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字词疏通寸积铢累远瞻探骊得珠(通过注音,解释,扫清阅读障碍。
)(三)初读课文,了解背景第二自然段“有人认为学问就是智慧”(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学问与智慧”的辩证关系)(四)再读课文,提炼观点自由读课文,做这样一件事情。
这是一篇议论文,我们抛开举例、比喻等,单独找出文章中作者在讲道理的句子,把这些句子组合起来,你有什么发现。
1(提取议论文的关键信息,即能够表达观点的议论性语句,同时借此梳理文章脉络,展现作者的论证思路。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指导并点拨)那么同学们,我们将这些语言组合起来,大家发现了什么?学问(learning)与智慧(wisdom),有显然的区别。
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 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
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明确:这些议论性的语句出现在文章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它们本身就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初中语文】2018秋季学期最新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精品备课资料:学问和智慧(导学案)

寸积铢累: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找出表明学问和智慧之间关系的句子.
2、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五、合作探究
1.读文章的第一节,理解文章是怎样来阐明学问与智慧的。
2.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没有智慧只有学问又是怎么样?如果同时具备学问与智慧呢?
二、走进作者
罗家伦现代著名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曾先后担任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校长等职。著有《新人生观》、《新民族观》等著作。
三、检测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譬如犀锐陶冶
晦塞要塞瓶塞
探骊得珠矻矻穷年
鞭辟入里无关宏旨
寸积铢累新陈代谢
物竞天择字字珠玑
解释下列词语:
探骊得珠:
无关宏旨:
鞭辟入里:
浮光掠影:
融会贯通:
3.在论述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时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4.学生快速地阅读第二部分的内容,明确每段文字所讲述的主要内容:
5.阅读第三节与第五节,比较这两段的论证方法有何不同之处?
7.第六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六、精读品析
体会下列句子的含义:
1.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2.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
【初中语文】2018秋季学期最新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精品备课资料:学问和智慧(导学案)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文章脉络理清学问与智慧两者之间的关系;
2、学习文章中运用的多种论证方法;
《学问和智慧》的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学问和智慧》的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学问和智慧》的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设想:本文以自学为主,教师只是引导和点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纸上谈兵”的故事吗?请同学们讲讲。
赵括有没有学问?他为什么却大败呢?〔学生答〕大家说的'便是学问和智慧的关系。
这便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检查预习
三、阅读课文,答复以下问题
1、划出每节的中心句。
2、学问和智慧的区别是什么?
3、学问和智慧的联络是什么?
4、作者得出怎样的结论?
四、论证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
2、教师归纳:〔1〕内容:事实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方式:引证、比喻论证
〔3〕角度:正面论证、反面论证、侧面论证,正反比照论证。
3、小组结合,找出文中所用的论证方法。
并体会比喻论证的作用。
五、讨论题:
1、请结合上下文概括什么是“著书的智慧”,什么是“读书的智慧”?这一节与“开卷有益”矛盾吗?
2、作者认为读书“假设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那么虽读破五车,也是没有用的。
”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3、理解了“智慧比学问更重要”后,有的同学可能会对要求记诵的内容产生了疑惑,认为那是死读书,读死书。
对此,你的看法如何呢?试作简要分析。
9063.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学问与智慧》市级公开课教案

市级公开课《学问与智慧》教案备课记载课题学问与智慧教法及教具仪器准备Ppt课件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情感)1、理解学问和智慧的区别,含义2、理解学问和智慧之间的联系3、品味文章中精彩的论述语言。
掌握品读议论文语言的方法。
重点1、品味文章中精彩的论述语言。
2、掌握品读议论文语言的方法。
难点1、理解学问和智慧的区别,含义2、品味文章中精彩的论述语言。
教学设计与过程教学内容及教师组织指导与学生学习活动(导入)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
”他又低头工作了。
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 ”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
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
爱迪生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1、爱迪生怎么做?2、请问你发现了什么?有的人有掌握了知识学问却缺乏运用的智慧,真正有创造力的科学家,能够有智慧的运用知识的人。
(新授)一、把握关键,说出区别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罗家伦的《学问与智慧》看看会有什么收获和启发。
请你划出关键词,用自己的话说说学问和智慧的区别?1、请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①让我们先来说说学问?“聚集”指的是学问不是一点的知识,它是指的人们要有丰富的知识。
“原料”这是喻指学问是基础。
就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寸积铢累”告诉我们学问是知识的一点一点的累积。
“工具”是说学问是为我们所用的,不是摆着看的。
“独自为证”指的是学问可以分为专门的区域。
不同的方面的学问可以独为体系。
归纳来讲,学问就是积累的系统的知识。
学问是积累的知识。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
“熔炉”喻指智慧对于学问的融合作用。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苏教版初三上)1doc初中语文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苏教版初三上)1doc初中语文学习目标:1、明白得作者观点把握学咨询与聪慧的关系2、品位作者典雅富丽,丰富多彩的语言3、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4.学会在学习中以聪慧覆盖学咨询、透视学咨询、运用学咨询课文分析:学咨询不能等同于聪慧学咨询〔learning)与聪慧(wisadom),有明显的区不。
学咨询是知识的集合(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是一种滋养人一辈子的原料,而聪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
学咨询好比是铁,而聪慧是炼钢的电火。
学咨询是寸积铢累而来的,常是各有疆域独自为政的;它可吸取人一辈子的爱好,然而它本身却是人一辈子的工具。
聪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瞻;它是人一辈子含蕴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从人一辈子深处发出来的,同时它能够烛照○1人一辈子的前途。
有人以为学咨询确实是聪慧,事实上有学咨询的人,何曾都有聪慧?世界上有许多学咨询渊博的人,但是食古不化○2,食今亦不化,不知融会贯穿,举一不能反三,终身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讲不上聪慧二字。
这种人西洋便叫做〝有学咨询的笨伯○3”(alearned-fool),在中国便可称为〝两脚书橱○4”或〝冬烘先生○5”。
反过来讲,有聪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专门好的学咨询。
有一种人,读书尽管不多,但他关于人情事理,都专门通达,凭借体会,运用心得,〝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6”。
如此的人,你能讲他没有聪慧吗?学咨询离不开聪慧学咨询是不能离开聪慧的;没有聪慧的学咨询,便是死的学咨询。
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专门多材料,但往往矻矻○7穷年,找不到咨询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8——这便是由于没有聪慧。
而有聪慧的人那么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咨询题,也能探骊得珠○9,找到核心所在;其咨询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畴,却往往甚大。
譬如孟德尔○10 (Mendel)研究豆子的交配,难道悟出遗传的定律,奠下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确实是一个例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问和智慧
【教学目标】
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2.继续学习对比论证与举例论证的方法;
3.体会隽美的语言并注意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2.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3.优美语言的积累。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2.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字音,看清笔画:陶冶.寸积铢累
..穷年探骊.得珠犀.锐
..大窾.矻矻
3.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明确:全文共六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区别;
第二部分(4-6):论述学问与智慧的联系。
4.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文章的标题是“学问与智慧”,是个并列短语,是全文的中心论题。
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同时也是文章的结论。
5.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1)读文章的第一节,理解文章是怎样来阐明学问与智慧的。
明确:作者作了一系列的精彩的比喻(完成第一部分的板书)。
这些比喻贴切,是因为对学问与智慧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准确。
(2)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没有智慧只有学问又是怎么样?如果同时具备学问与智慧呢?
明确:第一种则是“有学问的笨伯”或“两脚书橱”“冬烘先生”;第二种情况则可能不见得有很好的学问或者是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
第三种则是既有学问又有智慧的人,他们对人情和事理都有独特的见解,对于学问有自己的独见。
只有同时兼备了这两种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者或学问家。
(3)在论述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时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既采用了对比论证,又引用了《庄子·苞丁解牛》的例子来进行论证。
可见比喻是生动而又贴切的,例证是形象而又典型的。
6.研读第二部分:
(1)学生快速地阅读第二部分的内容,明确每段文字所讲述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第四节:论述世间不仅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有缺乏智慧的书。
第五节: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
第六节:论述学问和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关系。
(以上画线的部分由学生自行总结填写。
出示投影片。
)
(2)阅读第三节与第五节,比较这两段的论证方法有何不同之处?
明确:第三节论述学问离不开智慧,运用了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先将没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和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做对比论证;然后列举了孟德尔、达尔文等因有智慧研究取得巨大成就的例证。
对比鲜明,例证典型,有很强的说服力量。
第五节论述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肥皂泡”,尽管外表五光十色,但裨瞬起瞬灭。
交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
有很强的穿透力;比喻成“珍珠泉的泉水”,因为这是“有根底的智慧,才是最靠得住的,最为清澈,最为宝贵。
”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贴切,因为它揭示了智慧与学问之间本质的联系。
7.第四节重在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说明著书、读书要有智慧。
8.第六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在篇末指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同时也作为这篇文章的结论。
结束语用“不但……
而且……”句式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使全文脉络更加清楚,结构更加紧凑,形成一气呵成、不可辩驳的雄辩气势。
9.总结归纳全文。
(1)中心意思:这篇文章分析了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指出学问固然离不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学问与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进而提出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量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写作特色:
①辩证分析,说理透彻。
②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充分。
③语言优美,进行相关的语言积累训练: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值得仔细地品读,在品读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的积累训练,是阅读的重要任务。
例句:唯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朱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的从水底上涌。
仿造该句造一个句子,用“友谊”与“理解”为相互关系的词造一个句子。
10、布置作业:
①熟读课文,背诵第五节;
②思考:课文中说书有两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你认为你读书的过程中,哪些书产有智慧的?哪能些是无智慧的?为什么?(用文字书面表达)
学问与智慧
罗家伦
板书一(区别)
学问智慧
原料熔炉
工具透视、反想、远瞻
(有)(无)——有学问的笨伯
(无)(有)——不见得有很好的学问;能通达事理人情
板书二(联系)
学问离不开智慧,否则便是死学问
智慧也不能离不开学问,必须以学问做基础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