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场建设技术规范
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生产技术规范(试行)

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生产技术规范(试行)《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生产技术规范》(试行)以规模化奶牛场和奶牛养殖小区为对象,包括选址与设计、饲料与日粮配制、饲养管理、选育与繁殖、卫生与防疫、挤奶厅建设与管理、粪便及废弃物处理、记录与档案管理八个方面的技术要求,为转变奶牛养殖生产方式提供技术性指导。
1奶牛场(小区)选址与设计1.1选址1.1.1原则符合当地土地利用发展规划,与农牧业发展规划、农田基本建设规划等相结合,科学选址,合理布局。
1.1.2地势应建在地势高燥、背风向阳、地下水位较低,具有一定缓坡而总体平坦的地方,不宜建在低凹、风口处。
1.1.3水源应有充足并符合卫生要求的水源,取用方便,能够保证生产、生活用水。
1.1.4土质沙壤土、沙土较适宜,黏土不适宜。
1.1.5气象要综合考虑当地的气象因素,如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湿度、年降雨量、主风向、风力等,选择有利地势。
1.1.6交通交通便利,但应离公路主干线不小于500米。
1.1.7周边环境应位于距居民点1000米以上的下风处,远离其他畜禽养殖场,周围1500米以内无化工厂、畜产品加工厂、屠宰厂、兽医院等容易产生污染的企业和单位。
1.2布局奶牛场(小区)一般包括生活管理区、辅助生产区、生产区、粪污处理区和病畜隔离区等功能区。
具体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1.2.1生活管理区包括与经营管理有关的建筑物。
应在牛场(小区)上风处和地势较高地段,并与生产区严格分开,保证50米以上距离。
1.2.2辅助生产区主要包括供水、供电、供热、维修、草料库等设施,要紧靠生产区布置。
干草库、饲料库、饲料加工调制车间、青贮窖应设在生产区边沿下风地势较高处。
1.2.3生产区主要包括牛舍、挤奶厅、人工授精室等生产性建筑。
应设在场区的下风位置,入口处设人员消毒室、更衣室和车辆消毒池。
生产区奶牛舍要合理布局,能够满足奶牛分阶段、分群饲养的要求,泌乳牛舍应靠近挤奶厅,各牛舍之间要保持适当距离,布局整齐,以便防疫和防火。
奶牛规模化养殖场建设规程

奶牛规模化养殖场建设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奶牛规模化养殖场(以下简称“牛场”)的术语和定义、场址选择、场区布局及建筑设施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山西省内存栏成年乳牛200头以上的奶牛规模化养殖场的建设,其它规模的牛场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455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6548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6568奶牛场卫生规范GB18596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NY5027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NY/T1167畜禽场环境质量及卫生控制规范NY/T1168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NY/T1567标准化奶牛场建设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规模化养殖具有一定数量规模、饲养设施和合理环境场所,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和规范经营管理制度的现代畜禽养殖模式。
即:根据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充分运用动物行为学、营养学和生态学原理,结合不同生产要求,对一定数量规模的畜禽进行集约化饲养,并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来实现畜禽生产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畜禽养殖模式。
规模化养殖是相对传统的粗放、散养养殖模式的一种现代养殖模式。
3.2禁养区按照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等规定,在指定范围内禁止任何畜禽养殖的区域。
这些区域包括:生活饮用水的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等人口集中区域;法律、法规、行政规章规定的其他禁养区域。
13.3牛舍用于饲养成年乳牛、青年牛、育成牛等的设施。
3.4成年乳牛第一胎分娩之后的母牛。
3.5青年牛第一次配种到分娩前的小母牛。
3.6育成牛7月龄到第一次配种的小母牛。
3.7犊牛初生到6月龄之间的小牛。
3.8净道场区及牛舍内用于健康牛群与饲料等洁净物品转运和饲养员行走的专用道路。
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生产技术规范

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生产技术规范(试行)《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生产技术规范》(试行)以规模化奶牛场和奶牛养殖小区为对象,包括选址与设计、饲料与日粮配制、饲养管理、选育与繁殖、卫生与防疫、挤奶厅建设与管理、粪便及废弃物处理、记录与档案管理八个方面的技术要求,为转变奶牛养殖生产方式提供技术性指导。
1 奶牛场(小区)选址与设计1.1 选址1.1.1原则符合当地土地利用发展规划,与农牧业发展规划、农田基本建设规划等相结合,科学选址,合理布局。
1.1.2地势应建在地势高燥、背风向阳、地下水位较低,具有一定缓坡而总体平坦的地方,不宜建在低凹、风口处。
1.1.3水源应有充足并符合卫生要求的水源,取用方便,能够保证生产、生活用水。
1.1.4土质沙壤土、沙土较适宜,黏土不适宜。
1.1.5气象要综合考虑当地的气象因素,如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湿度、年降雨量、主风向、风力等,选择有利地势。
1.1.6交通交通便利,但应离公路主干线不小于500米。
1.1.7周边环境应位于距居民点1000米以上的下风处,远离其他畜禽养殖场,周围1500米以内无化工厂、畜产品加工厂、屠宰厂、兽医院等容易产生污染的企业和单位。
1.2 布局奶牛场(小区)一般包括生活管理区、辅助生产区、生产区、粪污处理区和病畜隔离区等功能区。
具体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1.2.1生活管理区包括与经营管理有关的建筑物。
应在牛场(小区)上风处和地势较高地段,并与生产区严格分开,保证50米以上距离。
1.2.2辅助生产区主要包括供水、供电、供热、维修、草料库等设施,要紧靠生产区布置。
干草库、饲料库、饲料加工调制车间、青贮窖应设在生产区边沿下风地势较高处。
1.2.3生产区主要包括牛舍、挤奶厅、人工授精室等生产性建筑。
应设在场区的下风位置,入口处设人员消毒室、更衣室和车辆消毒池。
生产区奶牛舍要合理布局,能够满足奶牛分阶段、分群饲养的要求,泌乳牛舍应靠近挤奶厅,各牛舍之间要保持适当距离,布局整齐,以便防疫和防火。
牛场的养殖规范与管理

牛场的养殖规范与管理引言为了确保牛场的健康、高效运营,本养殖规范与管理文档提供了全面、科学的养殖流程和管理措施。
本文档适用于各类牛场,包括肉牛场、奶牛场等。
一、牛场建设与布局1. 选址:选择地势高燥、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电力供应稳定的地区。
2. 规划:牛场应合理规划生产区、生活区、隔离区、饲料区等。
3. 建设:牛舍应具备保暖、通风、遮阳等功能,地面应防滑、易清洁。
4. 设备:配置合适的饲料搅拌机、输送带、兽医器械等设备。
二、牛的选购与引进1. 品种选择:根据市场需求选择优良品种,如利木赞、夏洛莱、荷斯坦等。
2. 健康状况:选购健康的牛只,要求皮肤光泽、眼神明亮、食欲正常。
3. 检疫与隔离:新引进的牛只应进行检疫,隔离观察一段时间,确保无病害传播。
三、养殖管理1. 饲养密度:根据牛只种类和生长阶段,合理控制饲养密度。
2. 饲料与饲养: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保证牛只生长发育所需。
根据牛只的生长阶段,调整饲养配方。
3. 饮水管理:保证清洁、充足的饮水,必要时进行水质检测和处理。
4. 环境控制:定期清洁牛舍,保持空气质量。
根据季节调整温度和湿度。
5. 疫病防控: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加强监测,发现病牛及时隔离治疗。
6. 记录与统计:详细记录牛只的生长、繁殖、饲料消耗等信息,以便分析和管理。
四、繁殖管理1. 选种配种:根据遗传特征,选择优良品种进行配种。
2. 繁殖周期:掌握牛只的繁殖周期,提高繁殖效率。
3. 孕期管理:加强孕期护理,确保胎儿健康发育。
4. 分娩与产后:提供适宜的环境和饲料,确保母牛产后恢复。
五、饲养员培训与考核1. 培训:对饲养员进行养殖技术、疫病防控、饲料营养等方面的培训。
2. 考核:定期对饲养员进行技能考核,确保养殖水平。
六、质量与安全管理1. 质量控制:从饲料、饲养、繁殖等环节,严格把控产品质量。
2. 安全管理:加强牛场安全管理,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七、环境保护1. 废弃物处理:合理处理牛场废弃物,防止污染环境。
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生产技术规范样本

奶牛原则化规模养殖生产技术规范(试行)依照公司牧场生产实际,制定本《奶牛原则化规模养殖生产技术规范》(试行),涉及饲料质量、贮存与加工、饲养管理、奶牛选育与繁殖管理、奶牛保健与卫生防疫、挤奶厅管理、粪污解决六个方面技术规定,为转变奶牛养殖生产方式提供技术性指引。
奶牛饲养管理饲养工艺栓系饲养有固定牛床及栓系设施,牛只平时在舍外运动场自由运动,不能自由进出牛舍。
采食、刷拭和挤奶在舍内进行。
按奶牛生长发育阶段和成母牛泌乳期、泌乳量等分群饲养。
散栏饲养按照奶牛自然和生理需要,不拴系,无固定床位,自由采食,自由饮水,自由运动,并与挤奶厅集中挤奶、TMR日粮相结合一种当代饲养工艺。
需要牛舍、挤奶设备、搅拌车、铲车等设备设施配套才干发挥作用。
成母牛群散栏饲养普通将牛群提成五种,即头胎牛群、泌乳盛期群、泌乳中期群、泌乳末期群和干奶牛群。
后备牛散栏饲养可依照牛群规模分群,对各群牛分别提供相应日粮。
犊牛饲养管理犊牛哺乳期(0~60日龄)饲养犊牛饲喂必要做到“五定”,即定质、定期、定量、定温、定人,每次喂完奶后擦干嘴部。
新生犊牛出生后必要尽快吃到初乳,并应持续饲喂初乳3天以上;一周后来开始补饲,以增进瘤胃发育。
饮水保证犊牛有充分、新鲜、清洁卫生饮水,冬季饮温水。
每头每天饮水量平均为5~8公斤。
卫生应做到“四勤”,即勤打扫、勤换垫草、勤观测、勤消毒。
犊牛生活环境规定清洁、干燥、宽敞、阳光充分、冬暖夏凉。
哺乳期犊牛应做到一牛一栏单独饲养,犊牛转出后应及时更换犊牛栏褥草、彻底消毒。
犊牛舍每周消毒一次,运动场每15天消毒一次。
去角犊牛出生后,在20~30天去角(用电烙铁或药物去角)。
去副乳头在犊牛6月龄之内进行,最佳时间在2~6周,最佳避开夏季。
先清洗消毒副乳头周边,再轻拉副乳头,沿着基部剪除副乳头,用2%碘酒消毒。
犊牛断奶期(断奶~6月龄)饲养犊牛营养来源重要依托精饲料供应。
随着月龄增长,逐渐增长优质粗饲料喂量,选取优质干草、苜蓿供犊牛自由采食,4月龄前禁止饲喂青贮等发酵饲料。
奶牛标准化养殖生产技术规范

奶牛标准化养殖生产技术规范一、引言奶牛养殖是现代农业中一项重要的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为了提高养殖效益、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奶牛养殖需要遵循一系列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本文将介绍奶牛标准化养殖生产技术规范,以帮助养殖户提高养殖水平,提高产量和品质。
二、养殖场建设养殖场是奶牛生产的基础,合理的养殖场建设对提高养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养殖场建设的技术规范:1.场地选择:选择土地时应考虑土地的气候、水源、排水条件等因素,并确保场地周围环境无污染。
2.圈舍设计:圈舍应符合奶牛的生理特点和行为习惯,保证其舒适、安全和卫生。
3.饲料储存和处理:养殖场应有合理的饲料储存和处理设施,确保饲料的质量和保存期限。
三、奶牛品种选择奶牛品种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奶牛的产量和品质。
根据不同的养殖目标和地区环境,选择适合的奶牛品种是养殖成功的重要保障。
以下是奶牛品种选择的技术规范:1.乳品种的选择:应选择乳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适中的品种,如荷斯坦、黑白花奶牛等。
2.肉奶品种的选择:应选择肉奶产量高、肉质优良的品种,如西门塔尔等。
四、饲养管理良好的饲养管理是提高奶牛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以下是饲养管理的技术规范:1.饲料供给:奶牛应按照科学的饲养标准进行饲喂,保证其获得充足的营养物质。
2.水源供给:奶牛需要足够的清洁饮水,养殖场应保证给奶牛提供优质的饮水。
3.疫病防控:养殖场应制定疫病防控计划,定期给奶牛进行常规的疫苗接种和疾病检测,确保奶牛健康。
4.环境控制:养殖场应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通风等,保证奶牛舒适。
五、生产管理生产管理是保证奶牛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步骤。
以下是生产管理的技术规范:1.繁殖管理:合理的繁殖管理可提高奶牛的繁殖效率,包括合理的配种时间和配种方法等。
2.妊娠保护:对妊娠的奶牛进行特殊管理,包括提供合理的饲料、保证良好的生活环境等,确保胎儿发育健康。
3.分娩管理:对分娩的奶牛进行观察和帮助,确保分娩顺利,并及时对产后的奶牛进行控制和护理。
奶牛场建设技术规范

奶牛场建设技术规范奶牛场建设技术规范----DB21/T 1301—2004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奶牛场的建设规模和对建筑设施的技术要求,确定奶牛场建设的基本原则。
本标准适用基础母牛100头以上规模化奶牛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7959 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8596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NY 5027 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栓系式牛舍有固定牛床,并用颈枷栓住牛只,采食、挤奶在舍内进行,舍外设运动场自由活动。
3.2 散栏式牛舍牛舍内设置隔栏,隔栏内为自由牛床,并设散放道,牛只在散放道上自由活动,在牛床上自由休息,挤奶在挤奶厅进行。
4 建设规模4.1 牛场建设规模按基础母牛数量确定,小型场100~200头,中型场200~500头,大型场500头以上。
4.2 牛场建设的项目按功能分为:4.2.1 生产建筑:产房、犊牛舍、育成舍、泌乳牛舍等。
4.2.2 辅助生产建筑:更衣室、消毒室、兽医室、青贮窖(塔)、草棚、地秤、挤奶厅、饲料加工间、变配电室、水泵房、锅炉房、仓库、维修间、粪便污水处理设施等。
4.2.3 生活管理建筑:办公室、生活用房、门卫值班室、场区厕所、围墙等。
4.3 牛场总占地面积及总建筑面积,按每头基础母牛所需面积计算,总占地面积为总建筑面积的3.5~4倍,总建筑面积为28m2~33m2。
5 建场条件5.1 牛场建设用地应符合当地村镇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奶牛生产的要求。
5.2 牛场应选择地势干燥、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易于组织防疫的地方。
在丘陵山地建场时应选择阳坡,坡度不易超过10度。
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标准

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标准一、选址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交通便利,坚持规模经营、节约和集约用地的原则,办理合法用地手续。
具体参照《黑龙江省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场所选址距离确认评估办法(试行)》执行。
二、布局奶牛养殖场总用地面积科学合理,能够满足生产需求。
主要包括生活管理区、辅助生产区、生产区、粪污处理区和病死畜隔离区等功能区,各区之间界限隔离分明,符合防疫和防火要求。
(一)生活管理区。
包括与经营管理有关的建筑物,应在牛场(小区)上风处和地势较高地段,并与生产区严格分开,并设有隔离设施。
(二)辅助生产区。
主要包括供水、供电、供热、维修、青贮窖、草料库等设施紧靠生产区布置。
干草库、饲料库、饲料加工调制车间、青贮窖设在生产区边沿下风地势较高处,并临近生产区。
(三)生产区。
主要包括牛舍、挤奶厅、人工授精及化验室等生产性建筑。
设在场区下风位置,入口处设人员消毒室、更衣室和车辆消毒池,各牛舍出入口设置消毒池或者消毒垫等设施设备。
生产区内清洁道、污染道分设,不得交叉混用或者回流。
(四)粪污处理、病死畜隔离区。
主要包括兽医室、隔离舍、病死牛处理及粪污贮存与处理设施。
设在生产区外围下风地势低处,与生产区保持一定间距。
粪污处理、病畜隔离区设有单独通道,便于病牛隔离、消毒和污物处理。
(五)场区四周应建有围墙。
三'牛舍(一)牛舍。
泌乳牛舍应为散栏式封闭牛舍,原则上应安装高清视频监控系统、风机、风扇、雨帘配套温度、湿度、气体和光照等智能环境调节控制系统,实现温度湿度通风光照智能控制。
后备牛舍应为封闭牛舍,四壁、屋顶、门窗齐全。
泌乳牛舍和后备牛舍饲喂通道宽度能够保证大型自走式TMR车通行,饮水槽数量满足奶牛饮水需求。
(二)基础。
有足够强度和稳定性,坚固,配置良好的清粪排污系统。
(三)墙壁。
要求坚固结实、抗震、防水、防火,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隔热性能,便于清洗和消毒。
(四)屋顶。
能防雨水、风沙侵入,隔绝太阳辐射。
要求质轻、坚固耐用、防水、防火、隔热保温;能抵抗雨雪、强风等外力因素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奶牛场建设技术规范----DB21/T 1301—2004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奶牛场的建设规模和对建筑设施的技术要求,确定奶牛场建设的基本原则。
本标准适用基础母牛100头以上规模化奶牛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7959 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 18596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NY 5027 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栓系式牛舍
有固定牛床,并用颈枷栓住牛只,采食、挤奶在舍内进行,舍外设运动场自由活动。
3.2散栏式牛舍
牛舍内设置隔栏,隔栏内为自由牛床,并设散放道,牛只在散放道上自由活动,在牛床上自由休息,挤奶在挤奶厅进行。
4建设规模
4.1牛场建设规模按基础母牛数量确定,小型场100~200头,中型场200~500头,大型场500头以上。
4.2牛场建设的项目按功能分为:
4.2.1生产建筑:产房、犊牛舍、育成舍、泌乳牛舍等。
4.2.2辅助生产建筑:更衣室、消毒室、兽医室、青贮窖(塔)、草棚、地秤、挤奶厅、饲料加工间、变配电室、水泵房、锅炉房、仓库、维修间、粪便污水处理设施等。
4.2.3生活管理建筑:办公室、生活用房、门卫值班室、场区厕所、围墙等。
4.3牛场总占地面积及总建筑面积,按每头基础母牛所需面积计算,总占地面积为总建筑面积的3.5~4倍,总建筑面积为28m2~33m2。
5建场条件
5.1牛场建设用地应符合当地村镇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奶牛生产的要求。
5.2牛场应选择地势干燥、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易于组织防疫的地方。
在丘陵山地建场时应选择阳坡,坡度不易超过10度。
5.3牛场区土壤质量应符合GB 15618的规定。
5.4牛场水源充足,水质应符合NY 5027的规定。
5.5牛场周围1000m内无大型化工厂、矿厂、皮革厂、肉品加工、屠宰场或其它畜牧场污染源;距干线公路、铁路、村镇、居民区和公共场所500m以上。
5.6禁止在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划定的水源保护区、旅游区、自然保护区等区域内建场。
6总体布局
6.1牛场总体布局按管理区、生产区、隔离区进行布置,各区之间界限分明,联系方便。
生产区位于管理区下风向或侧风向处,隔离区位于生产区下风向或侧风向处。
各区之间的距离不少于50m,中间设围墙隔离。
6.2生产区四周设围墙,大门出入口设值班室、人员更衣消毒室、车辆消毒通道。
6.3牛场内道路分清洁道和污道,两者严格分开,不得交叉混用。
6.4运动场位于牛舍阳面或阴面,其面积为:成母牛15~20m2/头,育成牛10~15m2 /头,犊牛5~10m2/头。
7牛舍建筑
7.1牛舍建筑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因地制宜采用栓系式牛舍和散栏式牛舍。
7.2牛舍朝向一般为南北方向位,南北向偏东或偏西不超过30度。
7.3牛床排列方式,小型奶牛场可采用单列式,大、中型奶牛场以双列式为主,或采用多列式。
7.4拴系式牛床尺寸参数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拴系式牛床尺寸参数表单位:m
7.5散栏式牛床尺寸参数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散栏式牛床尺寸参数表单位:m
7.6牛床地面采用水泥地面或铺橡胶垫,坡度为1%~1.5%。
7.7牛饲槽为固定式统槽,饲槽内表面应光滑、耐用,用水磨石或钢砖建造,饲槽底部为圆弧形,其尺寸参数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奶牛饲槽尺寸参数单位:cm
7.8粪尿沟通常为明沟,沟宽为30cm~35cm,沟深为5cm~15cm,沟底坡度为0.5%~0.6%。
也可采用深沟,上面加盖漏缝盖板。
7.9牛舍内饲料通道宽度为1.2m~1.4m,中间通道宽度为1.6m~1.8m。
7.10牛舍围护结构应能防止雨雪侵入,保温隔热,牛舍内表面应耐酸碱等消毒药液清洗消毒。
8工艺与设备
8.1牛场饲养工艺分拴系饲养和散栏式饲养,一般小型奶牛场采用拴系饲养,大、中型奶牛场采用拴系或散栏式饲养。
8.2牛场设备主要包括:饲料加工、青贮、粪尿及污水处理、消防、消毒、给排水、挤奶、牛奶贮藏及加工设备等。
9配套工程
9.1青贮至少满足7个月需要量,饲草应满足全年的需要量,精饲料至少满足1个月的需要量。
9.2牛场可采用水塔、蓄水池或压力罐供水,供水能力按每存栏100头奶牛日供水30~50吨设计。
9.3牛场的生产和生活污水采用暗沟排放,雨雪等自然降水采用明沟排放。
9.4牛场电力负荷等级为民用建筑供电等级二级,自备电源的供电容量不低于全场电力负荷的1/4。
9.5牛场建筑物防火等级按民用建筑防火规范等级三级设计。
10环境保护
10.1新建牛场必须进行环境评估,确保奶牛场建成后不污染周围环境,周围环境也不污染奶牛场环境。
10.2新建牛场必须同步建设相应的粪便和污水处理设施。
10.3牛场废弃物处理实行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原则。
10.4牛粪经堆积发酵处理后应符合GB 7959的规定。
10.5牛场污水经生物处理后应符合GB 18596的规定。
10.6牛场应对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参数定期进行监测,并及时采取改善措施。
10.7牛场应对空旷地带进行绿化,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