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问题是生产力低下

合集下载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现实意义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现实意义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现实意义作者:陈玉来源:《当代人(下半月)》2018年第02期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的关键时刻,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新判断。

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是需求的变化、更是社会进步的变化。

如何破解这个矛盾,是新时代全党工作的聚焦点和根本点。

(一)从供求矛盾到需求不平衡的矛盾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

所以十一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确定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个主要矛盾,决定了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长期存在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的状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已经不符合实际了,社会主要矛盾也不再是供求矛盾,而是需求不平衡的矛盾。

也就是说,过去的社会主要矛盾是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现在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需求满足程度的矛盾。

这是主要矛盾的一个显著变化。

(二)从追求物质文化到追求美好生活在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人们首先考虑的是要获得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

现在,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就不再满足于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而是更加注重生活品质的提高。

此外,在生活层面上,老百姓对环境的渴望也日益强烈。

希望人与环境和谐共生;渴望居住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谐美丽,想要“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留得住乡愁”;还喜欢在空闲的时间走进大自然去放松减压。

这都是主要矛盾新变化的体现。

(三)从做大蛋糕到分好蛋糕主要矛盾的转换就意味着工作重心的转化。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物质文化需求是主要目标,这就要加快发展社会生产力,做大经济蛋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7

[模拟]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7单项选择题第1题: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是中国()A.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发展不平衡B.人口多,劳动者素质不高C.自然条件差,能源、资源相对不足D.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参考答案: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认真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之后,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我们讲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简要地说,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已经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但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必需的生产社会化程度还很低,商品经济和国内市场很不发达,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相当比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已经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必需的一系列经济文化条件还很不充分,在党和国家的具体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和工作方式上还存在某些重大缺陷;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经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取得巨大进展,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和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不仅现在,而且今后很长时期都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选项A、B、C都是我国基本国情的具体表现,不符合题意。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D。

[知识点] [选项个数]4 [试题编号] [分数] [题目类型] [难度]第2题: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曾设想社会主义社会可能分为()A.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级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B.不成熟的社会主义阶段和成熟的社会主义阶段C.社会主义第一阶段和社会主义第二阶段D.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和高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参考答案:A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曾比较正确地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问题。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济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济

2020/3/6
6
2、“三位一体”战略之反思 ◆反思一:重工业化能不能赶超?
中国传统经济体制是以“优先发展重工业” 这一赶超战略为原动力而确立的,这样一种 战略本身是否合理?
2020/3/6
7
首先,“霍夫曼定理”只是关于早期资本
主义工业化阶段中产业结构变化的经验定
理,现在的产业结构并不一定按这一定理 变化。例如,从目前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现代
2020/3/6
10
◆反思二:企业无自生能力,其生存只能依靠 政府通过传统计划体制进行扶持。其结果是, 从微观上讲,企业效率低下;从宏观上讲,资 源配置低效率,资本报酬率低,使资本累积速 度缓慢。
2020/3/6
11
二、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公有制的确立
2020/3/6
12
公有制是“三位一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 分。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新中国曾在共产党 的领导下经历过一段以市场经济和非公有制经 济为主要特征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也曾多次指 出新民主主义经济将持续很长时间(15-20 年),但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在“三位一体” 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很快就于1953年开始启 动了。
服务业所占比例越来越高,霍夫曼过分强调以产 业结构比例来衡量发展水平的做法忽略了决定经 济发展水平最根本的标准:技术水平。
2020/3/6
8
其次, “霍夫曼定理”仅仅是一个经验 定理,它本身并不能让我们直接推导出 为什么人为地优先发展重工业、提高重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就能加快工业 化进程。
1952年下半年土改结束——五毒行为——三反 五反——一化三改造
2020/3/6
17
中央思想的变化(1953年)
步骤上变了:改变了民主革命后需要经过很长 一段新民主主义的思想,从建国就进入过渡时 期。

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什么

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什么

中考思品基础知识135问1、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就是什么?答: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就是什么?答:①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与人们的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

(基本国情的特点、基本表现)②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3、什么就是初级阶段?答:所谓初级阶段,就就是不发达阶段。

(这种不发达不就是表现在一两个方面,而就是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哪两层含义?答:①我国已经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就社会性质而言)②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就发展程度而言)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历的时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1956—21世纪中叶)6、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什么?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将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什么?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8、党与国家各项工作的出发点与判断所有问题的根本标准就是什么?答:“三个有利于”,即:①就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②就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③就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就是什么?答:领导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0、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就是什么?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1、什么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答: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与国家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与服务于经济建设,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地位。

我国生产力布局存在问题的原因及优化的措施

我国生产力布局存在问题的原因及优化的措施

由于国家技术标准、 污染排放标准在生产这类产品的企业
难以得到执行 , 不少地方发展 了不该发展 的产业 , 加剧 了 产能过剩。
( 三)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 对微观经济活动尚有较强

2 0 1 4年 第 1 1期 《 发 展 研 究》
的 干 预 动 机 和 干 预 能 力
“ 看不 见的 手” 和“ 看得 见 的手” 相得 益 彰
宏 观 经 济
我 国 生产 力布 局 存 在 问题 的原 因 及 优 化 的 措 施
● 国务 院发 展 研 究 中心 “ 区域 协 调 发 展 和 优 化 全 国 产 力布 局 ” 课 题 组
[ 内容提 要] 优化生产力布局 需要 采取综合措施 , 包括 :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平衡各地政府提供公共 服务能力; 缩小产业政 策范围,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产业动态顸警平台; 6 t 全资源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和资源 收益的分配制度 , 确保 资源收益分享的公平性 ; 建立从严从 紧的政府规制监 管体 系, 尽快改变区域之间“ 低水平 低层次” 竞争的格局 ; 健全财政金融纪律约束机制, 遏制地方政府过度举债 , 防范金融风险; 创新政府绩效考核机 制, 引导地方政府创新发展模式; 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把构建普惠、 均等、 一体化 的基本公共服务 作为公共政策的优先领域 ; 规范产业园区建设 , 积极发挥 国有企业在生产力布局 中的作用; 严格制定环境标 准, 构建有效的环境监 管体 系。 [ 关键词] 生产力布局 空间集聚 财税改革
看重经济增长, 这些使得地方政府迫切需要做大经济 , 尤 其是要上 马大 的工业项 目, 干预微观经济活动 的动机较 强 。与之同时 , 政府依然掌控着重要 的稀缺资源( 如土地、 矿 山) 分配权力 和拥有大量的国有资本 , 使地方政府干预 微观经济活动的能力较强 。政府离市场较远 , 难以随时捕 捉市场需求变化的信 息, 其政府对于产业 和企业的选择行

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和我国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和我国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对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的认识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和我国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岁末年初,回顾今年我国安全生产工作所取得的成绩,让人十分欣慰,但事故频发的严峻形势依然令人耿耿于怀。

清醒认识形势,客观分析原因,正确拟定对策,应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

对安全生产形势的基本认识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安全生产工作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但死亡人数居高不下,特大事故频频发生,重大事故隐患突出,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历年工伤事故与死亡人数统计数据分析显示出了我国工伤死亡绝对人数变化的基本特点:死亡人数多;变化幅度大;但近些年来的变化幅度已经减小。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四次事故高峰中,1994年全年工伤死亡人数达到20315人,以后开始逐年下降,至2000年已降至11681人,平均每年减少死亡约1500人,年平均降幅为7%左右;但到2001年,下降趋势停止,当年增至12554人,年增幅也是7%左右。

2002年,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可能要略高于2001年,而且增幅也要高于2001年,发展趋势令人担忧。

对我国当前安全生产工作和事故发生情况的基本认识应是:伤亡人数居高不下;事故伤亡相对数量呈现下降;重特大事故比例减少但发生频率仍然很高;重特大事故和历年伤亡人数波动幅度大且分布不平衡。

多年来,人们一直用“严峻”来表达对安全生产形势的认识,2002年依然如故。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安全生产工作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但死亡人数居高不下,特大事故频频发生,重大事故隐患突出,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据有关部门提供的事故统计数据,无论是伤亡总数,还是事故发生频度,2002年都没有明显下降。

依据初步预测分析,2002年我国工伤死亡人数可能高达1.4万以上,按照这种情况的静态滑动发展,2003年工伤死亡人数和事故总量仍然会保持在这个水平,形势将依然十分严峻。

回顾分析我国伤亡事故发生的变化特点与演变趋势,对于更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当前安全生产形势具有很大意义,实际上这也是十分复杂与困难的工作。

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摘要:本文旨在分析当前中国制造业整体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指出中国制造业在人均劳动生产力、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组织等方面所处的明显劣势,以及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制造业;技术创新;建议对策。

一、当前中国制造业整体发展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相对于国内其他产业发展较快,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但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遇到了新的挑战,发展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1.制造业人均增加值低。

虽然中国制造业目前发展迅速,但其增加值的总量及人均占有量仍旧与制造业强国有很大距离。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发布最新报告指出,按2000年美元的固定价格计算,2009年中国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MVA)的15.6%,而日本占15.4%,美国仍保持19%的份额名列第一。

这三个国家的总产值占世界制造业产出的一半。

但在人均制造增加值方面,中日的差距仍然悬殊,2008年,日本人均制造增加值接近9000美元为世界最高,而中国仅约为700美元,是中国人均制造增加值的13倍,说明中国制造业的获利能力不强,制造业技术水平较低。

2.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缺乏核心技术。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品牌,一直是阻碍我国制造业提高发展水平,国际竞争力和比较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中国多数行业的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大部分产品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基本停留在仿制的低层次阶段;绝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技术创新的机制和优秀人才,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原创性技术和产品甚少,自主开发能力薄弱。

3.竞争优势的层次低下。

目前中国制造业大多集中在低水平层次上,增值能力有限,附加值较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高技术产业严重不足。

在我同外贸领域取得领先竞争优势的行业80%以上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高技术领域中,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电子技术的竞争力指数均非常低,“世界制造工厂”实际上是世界低端产品及零部件的廉价供应商。

中国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

中国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

中国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一、先秦时期1、生产力水平低下,经历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到金(铜)石并用时代、再到铁器和牛耕时代的进步历程。

2、生产活动日益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生产关系不断变化,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氏族公社、传说时期几个阶段)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的漫长历程,是中国古代史上经历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

4、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在天文历法、文字、医学、建筑、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成就突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奠定了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

5、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的确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等方面的发展上都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

6、先秦历史的发展过程明显的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等唯物史观的原理。

7、井田制的兴废成为奴隶制和奴隶社会兴衰的纽带和标志。

二、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初步发展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

对外关系以及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各项制度的基础。

1、政治上:第一,封建国家由战国分争走向统一,并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统一,奠定了此后中国历史的主流为国家统一的基础。

第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和巩固发展起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和官制逐渐完善,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巩固、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主阶级内部主张继续推行井田制和主张实行郡县制的两大势力进行了反复的争论和数次的斗争。

第三,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思想由崇尚法家思想演变到推崇儒家学说,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第四,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

第五,地主阶级在不同的阶段,针对具体问题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和政策调整。

第六,奴隶制的残余势力还大量存在,表明社会制度的演变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发展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