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相逢(笛子曲谱)
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演奏风格探析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演奏风格探析樊艳英(湖南工业大学 音乐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0)【摘要】竹笛,是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
竹笛根据地域不同分为南派曲笛和北派梆笛。
本文以曲笛曲《姑苏行》和梆笛曲《喜相逢》作为研究对象,全面了解两首作品和两位竹笛演奏家,对两首作品在各自曲目中运用的演奏技巧以及情感表达方面的差异进行阐述和解读,结合自己演奏两首作品的感受,更好地诠释两首作品的异同。
本文的研究,通过深入了解两首作品为自己演奏提供帮助,希望能够对更多竹笛专业爱好者的演奏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南派曲笛;北派梆笛;姑苏行;喜相逢【中图分类号】J676 【文献标识码】A竹笛的艺术表达超乎想象,在众多乐器中脱颖而出,通过演奏得到了极致地发挥,渗透到各个音乐领域。
在舞台上通过它独有的曲调传递着情感。
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更是笛曲中的佼佼者,虽然风格不同,但都淋淋尽致地表现了笛曲的艺术特色。
一、南北两派笛子起源南派笛子称为曲笛,就是一般看到的大笛子,常用于南方戏曲的伴奏,又叫“班笛”、曲笛常有C调,降B调,大G调等,曲笛形制上管身粗长,吹奏音色浑厚、运气宽厚绵长,演奏力度收放自如,同音不同韵,听起来曲调优美、清晰、润丽、婉转动听,具备浓厚的江南水乡的神韵。
曲笛的发展和昆曲关系密切,昆曲的伴奏中笛子是主奏乐器之一,昆曲在技巧上的使用也使曲笛的技巧得到进化和演变,笛子曲调完美的依附在昆曲的腔调上,在当时的江南一带颇为流行。
北派笛子称为梆笛,就是小笛子,例如E调、G调、小A调等。
梆笛常在梆子戏中作为伴奏乐器,笛身细小,发出的声音尖锐明亮,舌头技巧灵活。
由西北笛曲文化孕育出的梆子戏是梆笛发展的重要因素。
梆笛受到北方环境的熏陶,铿锵有力,声音洪亮,以激越的演奏方式表达着情感的跌宕起伏。
二、南派笛曲《姑苏行》和北派笛曲《喜相逢》作者和创作背景南派笛曲《姑苏行》由江先渭创作。
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演奏风格探析

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演奏风格探析
笛曲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一种,其代表性曲目有《江河水》、《月夜听笛》、《山高水长》等。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姑苏行》和《喜相逢》。
《姑苏行》是一支扬州笛曲,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其曲调优美,绚烂多彩。
演奏风
格上,扬州笛曲演奏强调的是美感和悦耳性,要求演奏者旋律流畅、音色优美、气韵生动,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功底和良好的表现力。
在演奏《姑苏行》时,演奏者还需要表
现出江南水乡的柔美和风格。
整个曲子的演奏技巧很高,需要运用各种吹奏技巧,如颤音、连音、急板、缓板、转板等,使得整个曲子优美而流畅,听起来非常动听。
与姑苏行不同的是,《喜相逢》是一支湖北笛曲。
湖北笛曲中以“端笛”为主,其演
奏风格注重表现戏曲的特点,旋律华丽、音响奔放、节奏鲜明,具有一定的咏叹性和戏
剧性。
演奏时,演奏者要通过演奏技巧和表现力达到情感和气氛的高度升华。
《喜相逢》
的演奏要求演奏者善于掌握运气之气,吐哑之音,用力足够,富有弹性,韵味连贯,富有
竞技性。
整个曲子气势磅礴,快中带慢,显得比较激烈,但又不失婉转和柔美。
总体来说,两个笛曲演奏风格不同,让人们在聆听时感受到不同的音乐韵味和风情。
不论是姑苏行还是喜相逢,其优美的曲调和富有表现力的演奏风格,让这两支笛曲成为了
中国民族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浅析竹笛曲《喜相逢》的创作风格与演奏体会

浅析竹笛曲《喜相逢》的创作风格与演奏体会众所周知,冯子存先生被称为我国北派竹笛音乐的“一代宗师”,是中国竹笛音乐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丰碑式人物,对我国的民族音乐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1953年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上,冯子存先生以河北省代表的身份演奏了笛子独奏曲《喜相逢》《放风筝》,其以娴熟高超的演奏技巧,优美动听的旋律洗涤了观众的耳目,他成功借助我国传统民族乐器—竹笛,融合和发展了二人台音乐,使竹笛摆脱了伴奏乐器的“阴影”,最终发展成为一件独奏乐器,开拓了专属于竹笛艺术的新世界,使竹笛以独奏乐器的形式正式登上艺术舞台。
一、一代宗师冯子存冯子存先生出生在“鼓吹乐”极其繁荣的河北省阳原县一带,这个被人们称为“鼓吹之乡”的地方孕育着厚重的艺术文化积淀,从唱腔独韵的二人台到婉转细腻的晋剧等。
这些朴实精练的民间小调和戏曲艺术无不反映着底层人民最真实的情感和生活情境,为冯子存先生的音乐人生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冯子存先生少年时生活的磨砺注定了他此后不平凡的一生。
他17岁因生活所迫离开家乡在包头一带打工卖艺谋生,并有幸结识了一些当地艺人,白天干活,晚上就聚在一起演奏当地的二人台牌子曲,他在这段时间里积累了大量的演奏技巧和种类丰富的曲目剧目,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后来回到家乡与艺人们组成自己的卖艺班子,以演奏二人台剧目为主,受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热切欢迎,享有“吹破天”的美誉。
解放后的冯子存先生参加了“察哈尔省察北区文艺宣传队”,就此开启了他音乐生涯的全新篇章。
在中国音乐学院任教授期間,他的音乐足迹遍布整个中国,乃至世界。
将二人台风格的竹笛音乐发展到了辉煌时期,并创作完成了他一生音乐生涯的大部分经典曲目,其中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喜相逢》《五梆子》《万年红》等具有浓郁二人台风格特色的竹笛独奏曲。
晚年的冯子存先生潜心孤诣研究竹笛的教学方法以及继承和发展竹笛这一古老的民间音乐艺术,培养了诸如张维良、霍伟等竹笛艺术先锋,为中国竹笛艺术发展奋斗终生。
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演奏风格探析

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演奏风格探析1. 引言1.1 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的背景介绍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两首著名笛曲,都是古典音乐中的代表作品。
《姑苏行》是清代著名笛子演奏家丁世光所创作,曲调优美,富有古典气息,被誉为"东方第一箫曲"。
而《喜相逢》则是清代笛子演奏家沈新所创作,曲调欢快、明快,表现了喜悦和欢乐的氛围。
这两首曲子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演奏难度,曲调虽然简单,但要求演奏者具有高超的技巧和表现力。
《姑苏行》以其婉转悠扬的旋律和细腻动人的情感表达而著称,而《喜相逢》则以其欢快热烈的节奏和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不同的音乐魅力。
这两首曲子在中国传统音乐演奏中占据重要地位,被广泛传颂和演奏。
它们不仅展示了古典音乐的魅力,还代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和传统。
通过对这两首曲子的演奏风格和艺术特点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推动古典音乐的发展和传承。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的演奏风格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这两首曲目在演奏中的特点和风格差异。
通过比较两首曲目的演奏方式,揭示其独特的表现技巧和音乐特色,探讨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如何运用技巧和表现方式来呈现乐曲的内涵和情感。
也旨在总结笛曲《姑苏行》与《喜相逢》的演奏风格特点,探讨这两首曲目对于笛曲的发展和传承的意义,以及展望未来笛曲演奏风格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并挖掘笛曲演奏中的魅力和艺术价值,为笛曲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2. 正文2.1 笛曲《姑苏行》的演奏风格分析笛曲《姑苏行》是一首富有江南水乡风情的传统曲目,其演奏风格一直备受关注。
在演奏《姑苏行》时,演奏者需要充分表现出江南温婉柔和的特点,这要求演奏者在演奏中注重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流畅的音乐语言。
在演奏技巧方面,要求演奏者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底,能够灵活运用吐音、泻音等吹奏技巧,使乐曲更加生动有趣。
竹笛曲《喜相逢》演奏分析

演 奏 分 析 竹笛 曲 《 喜相逢 》
邵 先 国 安 徽 乐 团
摘要 : 《 喜 相逢》是 冯子存 的代表作 ,也是竹 笛演奏走 向独奏 的标 志性曲 目,至今仍活跃 在舞 台上 。本文以 《 喜 相逢》 这一 板腔体 结构原则改编成的 乐曲,以结构 的展开 为线索 ,逐一 分析其 中
比赛并获得二等奖。此 曲甚 至还被联合 国教科 文卫
亚 太 理 事 会 编 进 各 国音 乐 教 材 中 。学 习这 样 的经 典 曲 目对 全 面 了解 北 派 笛 子 风格 是 非 常 有价 值 的 。但
看塞北换 新天 》等。这一反了建 国前多用笛声来表
达哀怨的用途。冯子存在建国初的文章里说 : “ 我永
一
些解 析 。
《 喜相逢》一曲在五十年代就走向了世界 ,受到
各 国人 民 的 欢 迎 。 国 内更 是被 再 改 编成 多种音 乐形
式 。如 四重奏与乐队演奏 的 《 喜相逢 》 ; 杨宝智改编 成的小提琴曲 《 喜相逢 》 ; 郭志鸿改编的钢琴曲 《 喜 相逢 》等等。仅就该笛 曲本身而言,此 曲被 众多教
演奏要领 。
关键词 : 喜相逢 ; 冯子存 ; 北派 ; 竹笛 中图分 类号 : J 6 2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 3 3 5 9( 2 0 1 6 )2 2 — 0 0 9 5 - 0 3
《 喜相逢 》是冯子存 的代表作之一,凡是介 绍冯 子存 的书籍 、文章必提 此曲。这也是北派竹笛 的代
表 性 作 品之 一 。 甚 至 是 整 个 竹 笛 的 代 表 作 品 之 一 。 因为 , 自从 一九 五 三 年 冯 子存 在 “ 第 一 届全 国 民间 音 乐 舞 蹈 汇 演 ” 上 演 奏 此 曲成 功 后 ,它从 此 改 变 了
中国古代笛子十大名曲

中国古代笛子十大名曲【引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笛子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为笛子谱写了许多优美动听的曲子。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领略中国古代笛子的十大名曲,感受其中的韵味与魅力。
【中国古代笛子十大名曲简介】1.梅花三弄:此曲以梅花为题,寓意坚韧不屈。
乐曲通过对梅花的赞美,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和精神。
2.渔舟唱晚:描绘了夕阳下江面上渔舟唱晚的宁静景象,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阳春白雪:表现了春天阳光明媚、白雪皑皑的美景,寓意着生命的蓬勃发展。
4.平沙落雁: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展现了边塞风光,寓意民族团结。
5.云水禅心:以禅意为主题,表现了道家思想的空灵境界,令人陶醉。
6.喜相逢:以欢乐的旋律表达了人们喜悦相逢的情感,气氛热烈。
7.妆台秋思:表现了闺中女子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曲调悠扬。
8.姑苏行:以江南水乡为背景,展现了美丽的江南风光,韵味独特。
9.庐山谣:以庐山为题材,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气势磅礴。
10.幽兰逢春:以兰花为主题,寓意高洁的品质,充满生机。
【每首曲子的特点及演奏技巧】每首名曲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演奏技巧。
例如,《梅花三弄》要求演奏者掌握多种演奏技巧,如颤音、滑音等,以表现梅花的坚韧。
《渔舟唱晚》则需要运用循环呼吸法,使乐曲更加悠扬。
【笛子演奏名家的推荐】在学习笛子演奏时,可以向名家如冯梦波、俞逊发、蒋国基等学习,他们的演奏技艺堪称巅峰。
【如何学习笛子演奏】学习笛子演奏需要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如音阶、节奏等,同时要有良好的气息控制和吹奏技巧。
此外,多听、多练、多思考也是提高演奏水平的关键。
【结尾】中国古代笛子十大名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传承了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了民族精神。
浅谈北派笛曲《喜相逢》

浅谈北派笛曲《喜相逢》竹笛独奏曲《喜相逢》,是冯子存先生于上世纪50年代根据二人台牌子曲《喜相逢》改编而成的一首具有浓郁北方风格的梆笛独奏曲。
这首曲子原本是内蒙古的一首民歌,在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一带广为流传,后成为二人台、河北梆子等地方戏曲的一种过场音乐,并作为戏中抚灰尘,角儿入洞房等动作的伴奏。
这首曲子的结构是民族器乐曲中常见的一种变奏曲式结构(A,A1,A2,A3)。
整曲围绕A乐段难舍难分,A1乐段久别重逢,A2乐段返回家乡,A3乐段全家团圆四个部分,用不同的速读和加花变奏,塑造了一副离别与相逢的场景,从而展现出亲人依依不舍与再次相逢的心路历程。
同时,它也是一部音乐与绘画相结合的具有“乐画”性质的民乐作品,在演奏前一定要切身体会冯老在创作这首作品时脑海中所想要表达的画面。
从而将冰冷的音符转化为动人的旋律,而转化他们的工具,便是演奏时的“情感”。
因此,要想完成这一独特的北方音乐风格作品,表演者必须充分掌握作品技巧中的运用,认真研究,把“情感”融入到自己的表演中,才能使表演动人。
一、竹笛曲《喜相逢》的介绍(一)《喜相逢》作者简要介绍冯子存,竹笛北派代表人物之一。
20世纪初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
冯老小时候就开始吹笛,他17岁左右便从事地方的曲种“二人台”的伴奏活动。
解放之后来到华北宣传队后,上世纪50年代参加全国民间歌舞表演,得到音乐界广泛关注。
之后在中国音乐学院任教。
长时间的教学与表演积攒了大量的经验,在内蒙民歌、张宣地区民歌,山西梆子、二人台等地方民间音乐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根据“二人台”音乐风格,“冯先生总结并发展了北方竹笛的演奏技法,他的发音既响亮又清晰,具有典型的北派特色。
它的演奏技法是非常多样,除了灵活地使用舌吐音,指滑音和手剁音之外,还有揉音,震音,颤音等音的配合使用,并且在竹笛手指,气息,舌头三者的运用上也独具一格”。
其主题材料大多数来自除了“二人台”,冀晋等地区的戏曲和民间乐曲,他的创作主要来自同一个主题的加花变奏。
赏析竹笛独奏曲《喜相逢》的音乐风格

赏析竹笛独奏曲《喜相逢》的音乐风格【关键词】竹笛独奏;《喜相逢》;音乐风格一、《喜相逢》的地方音乐风格《喜相逢》是冯子存先生根据二人台曲牌《碰梆子》改编而成的。
该曲的的音乐素材是内蒙古的一首民间乐曲,后来融入了二人台和山西梆子的戏曲元素。
二人台音乐的风格粗犷、豪爽、奔放、热情,这种风格在《喜相逢》开始的乐段显现出来。
第一段以一种二人台音乐常用的下历音起音,用带有浓郁地方音乐风格的戏曲元素来表达亲人之间即将分别的压抑情绪,二人台音乐粗犷豪放的特点为这首乐曲增色不少。
曲子中长音的下滑、历音的使用以及垛音花舌的润色,从二人台的方法着手,无论是一开始诉说亲人离愁的压抑还是中间表达相聚的喜悦抑或是最后的情感表达,二人台奔放热情、粗犷豪放的风格无处不在。
该曲在地方音乐风格上面还吸收了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的音乐——山西梆子。
二、《喜相逢》的创作性风格《喜相逢》的乐曲结构为民间器乐曲中常见的变奏曲式,总共分四段,后三段是第一段的变奏。
曲子一开始采用散起形式,缓慢的速度和滑音的运用加上前六小节比较自由的慢板以及长音的下滑表现了主人公对亲人的难舍难分。
该乐曲第一段共三十个小节,分为七个乐句,表达了亲人之间惜别时的场景,充满了无奈、哀怨的表情特征。
其中第一乐句、第二乐句、第三乐句由do到la的两拍下滑音要用以浑厚的腹震音,而指法上用半孔加上气息的帮助,来表现亲人离别的情绪。
其中,第五乐句中运用了扩展小节,扩展小节长度和变宫音si的使用,给此处带来了极不稳定的音乐效果。
第二段表现的是久别重逢的情绪,在音乐长度上与第一乐段相当,也是保持了三十个小节,但是由于速度的加快,乐句上与前段有所不同。
在第二段中,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缩减为二拍,装饰音减少,多用单吐来演奏。
音乐行进变得比原来紧凑,人物情绪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给人一种充满希望和暗暗的喜悦感。
第三段描写的是欢乐回家时的情景,为主题的第二次变奏。
此段大量使用了三吐和快速的滑音,给人以欢乐跳跃的感觉,突出地表现了亲人回家时欢乐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