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案例

合集下载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13篇)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13篇)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13篇)下文是我为您细心整理的《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13篇)》,您浏览的《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13篇)》正文如下: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1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剪纸、书法、国画……其中,我最宠爱剪纸。

剪纸是中国比较独特的一种文化,北朝时期,人们用纸剪出了各种各样秀丽的图案,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正由于我对剪纸情有独钟,于是爸爸给我报了剪纸班。

我刚来到剪纸班的教室,就被里面各式各样、秀丽无比的剪纸吸引了,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些剪纸入了神,老师喊我几遍让我找个位子坐下来,老师开头教了。

赵老师说:“我先做示范,马上你们自己剪。

”老师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然后在折痕中间画了半边蝴蝶。

又拿出剪刀,沿着画线剪出了半边蝴蝶,最终老师一开放。

马上观赏到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

我照着赵老师一样做,第一次剪,手有点抖,正预备剪,手一颤,我好像剪错了地方,开放一看,我不当心把蝴蝶的头给剪掉了,我有点灰心。

赵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走过来摩挲着我的头:“小伙子,加油,只要有信念,铁杵磨成针。

”听了老师的鼓舞,我士气大增,又拿出纸反复练。

虽然剪纸不简洁,但是经过我两个星期的练习,很难的花样我都剪出来了,我突然宠爱剪纸了。

赵老师观察我剪得越来越好,就向我竖起大拇指,我也很快活。

又过了几个星期,到了剪纸大赛的时候,我也*了。

竞赛时,我认为我剪得很好了,也感觉很简洁,我很快就剪完了交上去,我信念百倍地等待第一名成果的报出。

结果他们剪完时,我一看他们剪的都比我剪得好,这一场我输了,我很郁闷。

赵老师说:“明年还有一次,一次失败,没有什么,加油,其实你剪得已经格外好了,都过去了!”我听了老师的话,又鼓起了士气,下定决心认真练习,预备迎接下一次的竞赛。

剪纸不但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才智,还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心灵手巧,我们肯定要把这门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2说起中国传统文化那可是数不胜数,而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这春节了。

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例子

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例子

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例子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源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地融入现代生活中,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一部分。

下面将列举十个例子,来说明传统文化是如何融入现代生活的。

1. 传统节日中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现代社会中,这些节日仍然被人们所重视,人们会在节日里进行各种活动,如赏花、祭祖、吃团圆饭等,这些活动都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

2. 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的代表。

现代社会中,人们还是会建造传统建筑,如古镇、园林等,这些建筑不仅能体现传统文化,还能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3. 传统饮食中国传统饮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

现代社会中,传统饮食仍然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人们会在日常生活中食用传统的中华美食,如饺子、汤圆、糯米饭等,这些美食都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体现。

4. 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代表了中华民族的音乐艺术。

现代社会中,人们仍然会演奏传统音乐,如古琴、二胡等,这些乐器都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

5. 传统文学中国传统文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现代社会中,人们还在阅读传统文学,如唐诗、宋词、元曲等,这些文学作品都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

6. 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审美观念。

现代社会中,人们仍然会穿着传统服饰,如旗袍、唐装等,这些服饰不仅能体现传统文化,还能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7. 传统医学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

现代社会中,人们仍然会采用传统医学的方法来治疗疾病,如针灸、中药等,这些医学方法都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

优秀传统文化的案例

优秀传统文化的案例

优秀传统文化的案例
一、春节的团圆文化。

就说春节,这可是咱中国传统文化里的重头戏。

每到过年的时候啊,那真叫一个热闹。

不管大家在天南海北,都得想法子往家奔。

我有个朋友,他在大城市打工,离老家可有上千公里呢。

一到腊月,就开始抢票,那劲头比抢红包还足。

为啥呢?就为了过年能回家和家人团聚。

到了家啊,一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

他奶奶就特别讲究,一边包一边念叨着老习俗,说饺子得包得像个金元宝,这样来年就能财源广进。

然后呢,全家人再一起贴春联,红红的春联往门上一贴,那年味“噌”就出来了。

到了除夕夜,大家守岁,看春晚,小孩子们穿着新衣服到处跑着要压岁钱。

这春节啊,不仅仅是个节日,它把一家人紧紧地聚在一起,体现的就是咱们中国人重视家庭、重视团圆的传统文化。

二、京剧的魅力传承。

京剧也是咱优秀传统文化里的一颗璀璨明珠。

我有个邻居,是个京剧迷。

他可有意思了,平时说话都带着京剧的韵味。

他说他小时候啊,跟着爷爷去戏园子听戏。

那戏园子一进去,就感觉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台上的角儿们穿着华丽的戏服,脸上画着精美的脸谱,唱、念、做、打那是样样精通。

三、中医的神奇妙处。

中医可不得了。

我之前有个小毛病,老是咳嗽,吃了好多西药都不管用。

后来我妈就带我去看中医。

那中医大夫可神奇了,他就看了看我的舌头,又把了把脉,就说出了一堆我身体的问题。

什么湿气重啦,肺气不足啦。

然后就给我开了个方子,里面有各种草药,什么金银花、桔梗之类的。

【记叙文】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700字 吹糖人

【记叙文】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700字 吹糖人

【记叙文】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700字吹糖人吹糖人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艺,也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递着民族文化的瑰宝。

记得小时候,每当过年或是节日,我总会看到一位老人站在街边吹糖人。

他的手上拿着一个红色的糖坯,慢慢地吐气对准它,然后以双手快速捏拉,不一会儿,一个栩栩如生的小糖人就形成了。

这位老人总是眉开眼笑,手法熟练地吹着糖人,引得小孩们围观不已。

吹糖人的制作并不容易,它需要用到非常纯净的糖浆,而这种糖浆的制作则需要技巧和经验。

制作糖坯的糖工需要混合适量的白砂糖和水,以特定的比例加热溶解,形成熔化的糖浆。

熔化的糖浆需要以适宜的温度进行捏拉,通过手法的熟练掌握,才能打造出形态各异的糖人。

在吹糖人的制作过程中,糖工需要借助吹管将空气注入糖浆中,使糖浆膨胀起泡,再通过捏拉、塑型等手法来塑造出各种形状的糖人。

有的糖人形象栩栩如生,仿佛活灵活现,有的糖人则是憨态可掬,逗趣童真。

无论是立体的头部、四肢,还是身上的服饰、道具,都可以通过糖工的巧手和丰富的想象力来展现。

吹糖人不仅有着独特的制作工艺,还承载着浓浓的民俗文化。

各地的糖人形象独具特色,展示了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北京地区,糖人形象多样,有各种动物、人物,而在西北地区,糖人则多以龙、马、虎等为主。

这些糖人常常作为传统节日的必备品,成为人们亲友团聚、祈福祭祀的象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吹糖人手艺渐渐被人们遗忘,少有人再去追寻它的独特魅力。

现如今,城市中充斥着现代科技的影响,儿童们更喜欢电子游戏和手机应用,而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已然淡漠下来。

这是一种遗憾,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身份证,我们要珍惜并传承下去。

吹糖人不仅是民间手工艺,更是我们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珍珠。

它代表了过去的时光,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涵,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希望我们能够重拾对吹糖人的关注,保护并传承好这项传统艺术,让吹糖人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展,让它成为民族文化的一张名片,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上这个传统技艺。

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典型案例

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典型案例

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典型案例案例一:戏曲进校园。

在我们这边有个小学,就把戏曲引进校园搞得特别棒。

校长是个超级戏迷,他呀,就跟当地的戏曲剧团联系,说:“您几位能不能常来咱学校溜达溜达,给孩子们讲讲戏曲的事儿。

”剧团的人也特别乐意,毕竟传承戏曲也得从娃娃抓起嘛。

然后呢,每周就有固定的戏曲课了。

老师们可不是那种干巴巴讲课的,一上来先给孩子们扮上。

那小花脸一画上,小戏服一穿,孩子们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

就像孙悟空施了魔法一样,孩子们瞬间就被吸引住了。

而且他们还搞戏曲比赛呢。

每个班都得选出几个小戏骨参加。

你就看吧,孩子们在台上那一招一式,虽然有点稚嫩,但是认真劲儿十足。

有的孩子唱京剧,小脸憋得通红,扯着嗓子喊出那句“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那架势像模像样的。

台下的同学们呢,开始还笑,可笑着笑着就被戏曲的魅力给征服了,也跟着一起喊好。

案例二:书法进校园。

我知道的另一所学校,在书法进校园方面做得相当出彩。

这学校的书法课可不是随便教教的。

他们专门请了当地一个特别有名的老书法家。

这老书法家头发花白,可一拿起毛笔,那精气神儿,就像年轻小伙子似的。

老书法家一来,就给孩子们讲书法背后的故事。

他说:“你们知道吗?这毛笔啊,就像战士的枪,写一个字就像打一场小仗。

”孩子们都听得入迷了。

然后他开始示范写字,那手就像有魔法一样,软软的毛笔在他手里就变得特别听话,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写出的字就像从字帖里蹦出来的一样。

学校还在校园里搞了个书法长廊。

墙上挂满了孩子们写的字。

那些字啊,有的歪歪扭扭像刚学走路的小娃娃,有的却已经有模有样了。

每次课间休息的时候,孩子们就围在书法长廊那儿,一边看一边评头论足。

有个小女孩,刚开始写字手总是抖,写出来的字跟蚯蚓爬似的。

但是她不服输啊,每天都在书法教室里练习。

她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要写好一个“永”字。

为啥是“永”字呢?因为老师说“永”字八法,写好了这个字,很多笔画就都能写好了。

最后她还真成功了,她写的“永”字被挂在了书法长廊最显眼的地方,小姑娘可自豪了,走路都带风。

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案例

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案例

“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主题综合实践案例第一部分:教学活动设计一、选题背景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然而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

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

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

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

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

如不注意公共卫生、同学间缺乏友爱精神等。

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二、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和宝贵的民间文化知识。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和传统文化的来历。

(3)通过上网、阅读书籍、实践活动调查访问等途径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拓展知识面。

2、能力目标:(1)学生在自主分组的基础上合作、探究,在调查访问、分析整理搜集资料、汇报交流中整合语文学习资源,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2)通过活动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2)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通过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体精神,分享合作与交往的快乐。

(二)、课程实践单元与课型设计:“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共分为四个单元,共计9课时。

第一单元:开题活动。

课堂2课时(方法指导课,开题活动课),课余1周。

最新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公开课教案

最新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公开课教案

口语交际: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时间:2014.12.4班级:三年级地点:多媒体教室教材简析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已初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

为把学生引向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故在本组综合性学习之后安排了这次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1、学生在自主分组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了解生活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汇报交流中,学会整理搜集到的信息,学会有条理,有感情地向他人介绍“传统佳节”,细说“春节”、“端午”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佳节的丰富多彩。

3、能主动参与交际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在交互的过程中学会沟通,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4、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搜集有关“传统佳节”的资料,并学会整理,有条理、清楚地向他人介绍,说出自己的快乐,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教学准备:指导学生课外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搜集传统佳节的资料。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同学们,通过第五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老子”,了解了古代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欣赏了古代建筑“赵州桥”,观赏了千古名画《清明上河图》。

我们的祖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传统文化像一个巨大的宝库。

它就在我们身边,并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一起来交流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板书课题: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二、畅谈交流1、你知道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传统文化吗?请你用几句完整的话来说说你了解的传统文化?学生发言,教师相机板书:陶瓷、烟花、剪纸、戏曲、湘绣、古诗词、中国古代神话……2、同学们说得很好,传统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其中我们最熟悉、最喜欢的莫过于传统节日了。

我编了一首对对歌,我问你答,我们一起试试吧!我来问,你来答,几月几日是春节?几月几日是元宵?几月几日是清明节?几月几日是端午节?几月几日是中秋节?几月几日是重阳?3、我国节日办公室为了弘扬祖国传统文化,老百姓更好地过节,取消“五一”长假,而在清明、端午、中秋节时各放假一天。

日常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日常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日常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传统文化在悄悄影响着我们。

比如说,春节就是个好例子。

每到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忙得不可开交,贴春联、挂灯笼,忙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你知道的,红色代表着吉利嘛,所以大家都喜欢把自己家装点得红红火火的。

大年三十那晚,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桌子上满满的菜,香味扑鼻,真是让人垂涎欲滴。

说到年夜饭,饺子是必不可少的。

每年我们都得包饺子,象征着团圆和富裕。

有人说,吃饺子可以迎接新年,还能在饺子里放个硬币,谁吃到谁就能发大财,简直是乐趣无穷。

再说到中秋节,那更是个让人期待的日子。

月饼、团圆、赏月,一听就让人心里暖暖的。

你想啊,仰望着圆圆的明月,手里咬着月饼,感觉生活美美的。

月饼的种类可多了,有豆沙的、莲蓉的,还有冰皮的,真的是让人选择困难症发作。

中秋节的晚上,很多人会跟家人一起坐在阳台上,喝着茶,聊聊天,真的就是一种享受。

大家围在一起,讲故事,分享自己的梦想,感觉生活就像这圆月一样,满满的。

再说说婚礼,咱们中国的婚礼可真是个大场面,喜庆得不得了。

新娘穿着红色的嫁衣,新郎一身笔挺的西装,走在一起真是绝配。

亲朋好友们都聚在一起,互相祝福,气氛热烈得像过年一样。

传统的“抢亲”环节让人捧腹大笑,闹腾得不行。

新郎为了娶到新娘,真是得费一番功夫。

每次看到这样的场景,我都忍不住想,这可是爱情的最好体现啊!然后是端午节,大家包粽子、赛龙舟,真的是热闹非凡。

说到粽子,各种口味应有尽有,甜的咸的,吃得可过瘾了。

赛龙舟的时候,大家在河边呐喊助威,气氛那叫一个火热。

有人说,端午节的意义在于纪念屈原,而我觉得更在于让大家团聚,一起享受这份热闹和欢乐。

咱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传统文化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比如说,很多人都有“过年要穿新衣”的习惯,这个时候大家都会赶紧去买新衣服,生怕被别人看见旧的衣服。

还有“立春吃春饼”的传统,春天来了,吃个春饼,象征着新的开始,这也是一种对生活的期待呀。

还有很多民间信仰和习俗,像是过节时要放鞭炮,寓意着驱邪避祟,保佑平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主题综合实践案例
第一部分:教学活动设计
一、选题背景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然而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

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

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

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

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

如不注意公共卫生、同学间缺乏友爱精神等。

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和宝贵的民间文化知识。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和传统文化的来历。

(3)通过上网、阅读书籍、实践活动调查访问等途径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拓展知识面。

2、能力目标:
(1)学生在自主分组的基础上合作、探究,在调查访问、分析整理搜集资料、汇报交流中整合语文学习资源,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2)通过活动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2)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通过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体精神,分享合作与交往的快乐。

(二)、课程实践
单元与课型设计:“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共分为四个单元,共计9课时。

第一单元:开题活动。

课堂2课时(方法指导课,开题活动课),课余1周。

第二单元:实践活动。

课堂4课时(问题研讨课、主题辩论课、中期交流课、中期反馈课),课余4周。

第三单元:交流评价活动。

课堂2课时(交流评价课,成果设计课),课余
2周。

第四单元:成果展示活动。

课堂1课时(成果展示课),课余2周。

(三)、课程计划
(四)、课程评价
自开展“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活动以来,一切能按原计划进行,同学们很喜欢这个专题的综合实践。

由学生、家长、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活动整体表现,再结合各项标准进行评价。

综合评价标准如下:
(1)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态度:
①能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组活动。

②能做好资料积累和分析处理工作,主动提出活动设想、建议。

③在活动中不怕困难和辛苦。

(2)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①能在活动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②能在活动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③学生参与活动的前后相比较,其各方面有很大进步。

(3)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
①交往和表达能力有很大进步。

②查阅资料,整理资料,实地观察、记录、观察、调查、访问等能力有很大进步。

③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很大进步
第二部分: 活动组织与实施
(一)第一单元:开题活动。

本单元2课时,主要课型:主题生成课,开题活动课。

本单元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由于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范围广泛,所以让学生自由组成若干研究小组,将相关问题或分类或合并,按一定的顺序确定几个研究课题。

通过合作交流,确定主题,发展归纳、分析问题、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形成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

活动过程:
1、图片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古代中华历史名人孔子、老子;欣赏了古代建筑赵州桥以及有趣的神话故事,这些只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小部分,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处处感受到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

她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光芒四射,愿意了解更多吗?(课件相机展示以上内容的配乐图片。


2、明确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目的
你想成为一位研究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士吗?你最想调查哪一方面的内容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及生活阅历谈自己的想法,教师相机辅助学习归类,如,将陶瓷、剪纸、泥塑等归为民间工艺;将杂技、戏剧、邮票、绘画、书法等归为民族艺术……
(3)全班讨论填写下表:
3、成立小博士活动小组,调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

(1)自愿组成小博士调查小组。

(8-9人)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爱好,经过反复思考和讨论,自由组合成多个调查小组,制定方案。

(2) 各小组制定的活动方案。

小组成立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按调查的主题给组员分工,讨论调查方式,了解调查情况表的填写方法。

调查情况表如下:洛浦沙溪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
年班
题(问题)

小组长
小组成

探究内

负责内容负责人员时间
具体分

成果展
示形式
(二)第二单元:实践活动。

本单元4课时课内指导和3周课外活动,主要课型:探究实践课,成果设计课。

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人,多方面激发和引导学生学习自主性,引导学生体验和分享活动的乐趣,让学生在乐中学、乐中做、乐中创。

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活动空间自主探索、自主体验的机会。

活动过程:
1、指导学生运用多种调查方式:可查阅有关资料、上网查询、向长辈或专业人士咨询……
2、到芳村陶艺班进行陶艺实践操作。

3、各小组根据调查表,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地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并及时地记录活动中所获得的基本资料,在实践调查中发现什么新问题,随时做好记录。

(三)第三单元:交流评价活动。

本单元2课时课内指导和2周课外活动,主要课型:交流评价课,成果设计课。

通过前一阶段时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在班内进行总结交流、成果展示。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在展示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培养自信心。

活动过程:
1、汇报交流:
今天,我们来开个展示会,小博士们,比一比,看谁展示的内容丰富,方法新颖,同学们最感兴趣!
(1)小组汇报调查的专题。

学生已按事先的分组坐在一起,各小组桌上放好调查专题标志牌。

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自己的资料。

(2)全班交流。

下面就以调查小组为单位把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

其他小组成员边听边想,有问题可以及时提出。

1、民间工艺组展示:汇报瑞昌剪纸的发展、展示瑞昌剪纸、现场剪纸表演、展示制作的陶艺等。

古代建筑:介绍万里长城、赵州桥等古代建筑的历史。

名人故事:讲孙中山、爱迪生等名人的事迹。

神话故事组展示:讲《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等故事,看有关的资料片等。

传统节日组展示:介绍端午节的习俗,摘抄吟诵有关端午节的诗文,春节的由来,压岁钱的由来,中秋节的习俗。

饮食文化组展示:介绍各地的风味小吃等。

2、同学们,听了这些小博士的调查汇报,你们有什么感受或疑问吗?能不能对他们再继续充实资料提点建议?教师相机予以点拨、引导,特别提示学生未研究到位的问题。

3、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情况,以鼓励为主,根据学生小组的不同表现颁发各类小奖章。

如:最佳表演奖,最新创意奖,同心协力奖等。

4、整理成册
各小组长把本小组搜集的资料制作成“传统文化集”(教师帮助整理、装订)
(四)第四单元:成果展示活动。

本单元2课时课内完成。

主要课型:成果展示课。

通过手抄报、绘画、调查报告、剪贴报、写读书心得等汇报展示成果。

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其他小组的活动过程与活动成果,学会与他人共享研究的体验与体会。

通过成果展示活动,养成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活动过程:
1、简单回顾上阶段的活动情况。

2、分小组汇报成果。

3、教师总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的表现非常出色!老师很高兴能见证着大家在活动中慢慢地成长。

同学之间比以前更加团结友爱,懂得互相合作、互相学习。

这次活动中
同学们通过亲自实践,感受到了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丰富多彩,我们可以用“灿烂辉煌、源远流长” 来形容祖国的传统文化。

但是它不仅仅局限于我们今天所调查的这几个方面,你还可以在阳光三月去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风筝;你还可以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去欣赏各种戏曲;你还可以在元宵节上也去体验舞龙灯的兴奋……
(师边小结边出示有关课件,让学生再次直观地欣赏各种传统文化,激发继续调查的欲望。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