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案-电和热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人教八上 第三章 热现象(一)教案

【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人教八上 第四章 热现象(一)教案二. 重、难点:1. 摄氏温度的规定。
2. 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正确使用温度计 。
三. 知识点分析(一)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二)温度计:测量温度的量具。
1. 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2. 常用温度计分类:水银、酒精、煤油。
3. 常用温度计的构造:(三)摄氏温度“t ”:1. 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是1℃。
这种分度方法还可延续到100℃以上和0℃以下。
2. 单位;摄氏度,符号:℃。
(四)热力学温度“T ”——国际单位制。
1. 绝对零度:宇宙中可能达到的最低温度,C ︒-≈273。
2. 单位:开尔文,简称:开,符号:K 。
3. 两种温度的关系:k t T 273+=(五)体温计:测体温的医用温度计。
1. 构造:2. 量程:35℃—42℃;最小刻度:0.1℃。
3. 使用注意:测温前用力甩——将水银柱甩回玻璃泡内。
(六)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 注意量程和最小刻度;2. 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选取合适量程的温度计。
3. 温度计与被测物要充分接触;4. 不能把温度计当搅拌棒使用,也不能接触容器;5. 待掖柱稳定后再读数;6. 读数时:(1)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2)目光与温度计垂直,视线要与液柱上表面相平;7. 实验完毕取出温度计并放回原处。
【典型例题】-4,请在如图所示温度计中标出来。
一支温度计的读数是C︒分析:本题考察识别温度计示数的技能。
在读温度计示数时应注意:(1)温度计最小刻度值;(2)温度计C︒0的位置,如果读数是负多少摄氏度或零下多少摄氏度,则液柱应在C︒0刻度线的下面。
解答:本题正确答案液柱应在零刻线下第4个小刻度值处。
说明:有些类似的题目可能在图中并未给出C︒0的位置,这时应根据液体温度计利用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原理,液柱越长,温度越高。
初中物理电流热效应教案

初中物理电流热效应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电流的热效应,知道电流通过导体时会发热,电能转化为内能。
2. 掌握焦耳定律,能够计算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
3. 能够分析生活中利用电流热效应的实例,并了解电热器的原理。
教学重点:1. 电流的热效应及其应用。
2. 焦耳定律的掌握和应用。
教学难点:1. 焦耳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电热器的原理和制作。
教学准备:1. 电源、导线、电阻丝、温度计等实验器材。
2. 电热器实例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电流除了可以产生光、磁等效应,还有没有其他效应呢?2. 学生回答:电流通过导体时会发热。
3. 教师总结:这就是电流的热效应。
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15分钟)1. 实验演示:电流通过电阻丝,观察电阻丝的发热情况。
2.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教师提问: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4. 学生回答:电流的大小、电阻的大小、通电时间的长短。
5. 教师总结:这就是焦耳定律。
三、学习焦耳定律(15分钟)1. 引导学生理解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导体的电阻、通电时间成正比。
2. 学生记忆焦耳定律的公式:Q=I^2Rt。
3. 教师提问:如何应用焦耳定律计算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4. 学生回答:根据公式Q=I^2Rt,代入已知数值进行计算。
四、实例分析(15分钟)1. 展示电热器实例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电热器的原理和应用。
2. 学生分析电热器的工作原理: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将电能转化为内能。
3. 教师提问:电热器中的电阻丝为什么要用熔点较高的材料制作?4. 学生回答:防止电阻丝因温度过高而熔断。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电流的热效应、焦耳定律、电热器的原理。
2. 学生提问:电热器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3. 教师回答:电热器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加热设备,如电热水器、电饭煲、电热毯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实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电流的热效应和焦耳定律,能够应用公式计算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
初中物理人教八年级上册(2023年更新) 物态变化 第1节《温度》教学案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温度的定义、单位、摄氏温度的规定、读法。
(2)知道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正确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1)从生活实例得出温度的定义及单位,摄氏温度的规定。
(2)通过实验操作,说明温度计的用途,并进一步的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正确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温度的学习,知道温度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2)通过对温度计的使用的学习,能正确使用温度计。
二.教学重点: 1.温度单位、摄氏温度的规定、读法。
2.温度计的原理。
3.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三.教学难点: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四.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归纳法。
五.教具准备:烧杯、热水、冷水、不同种类的温度计。
六.教学时数:1课时。
七.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冷和热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相关,在物理学中与冷、热有关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热现象.从这节课我们开始对一些热现象进行学习和研究。
1、实验体会:①让学生摸自己身边的物体(比如桌子、地面、自己的额头)②提问:同学们所摸的物体,感受怎样?2、抽学生做书47页开篇实验,谈两只手对“温水”的感觉相同吗?3、通过学生回答(这些物体的冷热程度不同;两只手对同一杯“温水”的感觉也不同。
)进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1、温度的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温度计:(1)、温度计的用途:准确测量物体温度的高低。
(2)温度计的原理、构造、种类:①师:(教师出示自制温度计)我这里有一只小瓶,大家讨论一下,能用这只小瓶分辨出桌面上的两杯水哪杯温度高?哪杯温度低?并认真观察它是如何辨别出两杯水温度高低的。
②实验、观察并得出:这只小瓶利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判断的。
得出温度计的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③师:你能将小瓶进行改进,使它能测出具体的温度值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只要刻上刻度就可以了。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基本物理概念和原理。
(2)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了解物理在科技发展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2)运用数学工具,进行物理计算和推理。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环保意识。
(3)养成勤奋学习、严谨治学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力学(1)力的概念和作用(2)牛顿运动定律(3)压强和浮力(4)简单机械2.第二单元:热学(1)温度和热量(2)热力学第一定律(3)热力学第二定律(4)物态变化3.第三单元:光学(1)光的基本性质(2)光的传播和反射(3)光的折射和散射(4)光的色散和光谱4.第四单元:电磁学(1)电荷和电场(2)电路和电流(3)磁场和磁感应(4)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力学中的牛顿运动定律、压强和浮力。
(2)热学中的温度和热量、热力学定律。
(3)光学中的光的传播、折射和色散。
(4)电磁学中的电荷、电流和电磁波。
2.难点:(1)力学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2)热学中的热力学定律的推导。
(3)光学中的光的折射和色散的计算。
(4)电磁学中的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
四、教学策略1.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物理知识的实用性。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物理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注重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物理知识。
5.结合考试大纲,进行针对性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五、教学过程1.第一单元:力学(1)导入:通过讲解生活中的力学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力的概念和作用:讲解力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效果。
(3)牛顿运动定律:讲解牛顿运动定律的三个定律及其应用。
广东省佛山市中大附中三水实验中学八年级物理下册 电与热课件 新人教版

焦耳定律应用
• 问题3:我们知道,额定电压相同的灯 泡,额定功率越大,电阻越小,单位时 间内产生的热量越多。可是按照焦耳定 律,电阻越大,单位时间内产生的热量 越大。两者是否矛盾呢? 不矛盾。因为要在电流相同的前 提下才可以运用焦耳定律比较两 个电阻单位时间产生热量的多少。
13
电热的利用
电热器
11
焦耳定律应用
• 问题2:一根60Ω 的电阻丝接在36V的电 源上,在5min内共产生多少热量?
解:已知U=36V,R=60 Ω,t=5×60s=300s.
由欧姆定律可得:
U 36V I 0 .6 A R 60
根据 焦耳定律得: Q=I2Rt=(0.6A)2 ×60 Ω×300s=6480J 答:产生了6480J的热量。
Q---热量----焦耳(J) I---电流---安培(A) R---电阻---欧姆(Ω ) t---时间---秒(s)
10
焦耳定律应用
• 问题1:电炉丝通过导线接到电路里,为 什么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几乎不发 热?
由Q=I2Rt得:
当I一定,在相同时间内 R越大,则所产生的热 量就越多,电炉丝的电 阻比导线的电阻大的多, 所以电炉丝热得发红, 而导线几乎不发热。
• 1、滑动变阻器两个接线柱都接下面,电压 表、电流表“+""-"接线柱接反。 • 5、解:灯泡灯丝接好后,电阻长度变短, 交接处的横截面积变大,故总电阻比原来 变小;由公式P=U 2 / R 可知,在电压一定时, 电阻变小,实际功率变大,灯泡变亮了;
1
第八章 第四节 电 与 热
.
2
教学目标
• 1、电流的热效应 • 2、焦耳定律Q=I2Rt计算 • 3、电热的利用(好事)和防止(坏事)
(八年级物理教案)电和热教案2

电和热教案2八年级物理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说出在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能的功率跟导体电阻的关系。
说出几种利用和防止电热的场合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的大小关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知识的学习,认识科学对我们的生活巨大的作用。
教学设想1.重点、难点、疑点(1)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要转化成热,这个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
(2)在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3)知道生产和生活中电热的利用和防止。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课型:新授课。
基本教学思路:以实验为主的综合启发式教学,结合生活经验,初步渗透探究式学习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两个盛着等量的煤油的烧瓶,插有温度计,烧瓶A中是铜丝(电阻较小),烧瓶B 中是镍铬合金丝,电源1个,开关1个。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流程1.情境导入大家有没有观察,把电炉接到电路里,电炉丝和导线通过的电流相同,为什么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却几乎不发热?换句话说,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量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2.课前热身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物体是将电能是转化成热,描述一下。
3.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当电能转化成热时的现象叫电流的热效应,在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根据生活需要电热要充分利用和随时防止。
(2)四边互动互动1明白电流的热效应。
明确:让学生充分了解生活中如电炉、电熨斗、电热水器、热风干手器之类的电热器,是将电能转化为热的现象。
互动2知道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
明确:通过观察两个烧瓶中煤油温度变化的快慢得出在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互动3理解电热的利用和防止。
明确: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生活中和许多产业中都要用到电热。
像电热水器、电孵化器要利用电热,而电视机的后盖,电动机的外壳要通风散热。
4.达标反馈(1)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为(热)。
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3.1温度(教案)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1节温度【2022年版课标要求】1.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2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3.能说明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重点:摄氏温度的规定,了解日常温度计的种类、温度计工作原理、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难点:实验室用温度计的正确使用,选择正确角度观察温度计上的读数,理解不同角度的读数结果有何差异。
【教法与学法】教法:教师用多媒体投影要点,让学生理解“热胀冷缩”,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实际使用温度计,加强实践应用。
学法:观察实验,阅读课本,积极参与活动。
【课前准备】三个烧杯、冷水、温水和热水、自制温度计、演示用温度计、实验用温度计(若干)、家庭用寒暑表(若干)、体温计(若干)。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教师利用PPT展示春、夏、秋、冬的图片。
提出问题:你知道生活中常见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之间如何转化?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猜想: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引出温度的概念:物体的冷热程度。
提出问题:你知道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吗?如何知道温度是多少?怎么测量温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温度的知识以及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二、进行新课温度计教师活动:创设情景——我们把两只手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过一会儿,再把双手同时放入温水中,两只手的感觉相同吗?学生活动:随机选一名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体验,说明自己的感觉;再随机选一名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体验,说明自己的感觉。
教师总结:感觉是不可靠的,那么如何得到准确的温度高低呢?我们需要用温度计来判断。
教师活动:出示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先让学生猜测哪杯冷哪杯热?说明方法,再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师提出问题:热水比冷水热多少?学生回答:测量温度,加以比较。
引出问题:要研究热水比冷水热多少,我们需要借助一个仪器来测量热水和冷水的温度,这个仪器叫什么呢?教师出示实验室用温度计。
(1)了解温度计的原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物理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精)

第八章 电功率
四、电与热
湖北省钟祥市东桥中学 刘德华
四、电与热
1、电流的热效应 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 成热,这个现象叫做电流的 热效应。
?
导线和电炉丝串联,为什 么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却 几乎不发热呢?
四、电和热 1、电流的热效应 (1) 在电流、通电时间 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 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 越多。
• 导线和电炉丝串联,为什么电炉丝热得 发红,而导线却几乎不发热呢? 答:电炉通过导线接到电路中,导 线中的电流跟电炉丝中的电流相等,但 电炉丝的电阻比连接电炉丝的导线电阻 大得多,根据焦耳定律Q=I2Rt知,电 流相等时,电阻大的,相同时间里放出 的热较多,所以电炉丝很热,而导线却 不热。
想想议议
讨论与练习
1. 填空: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 热量跟( 电阻 )、(电流 ) 和( 通电时间)有关。
2.判断
(1)在通电时间一定、电阻相同的情 况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
量跟电流成正比。
(× )
(2)电热都是可以利用的,没有什么危 害。 (×) (3)电熨斗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的。 ( ) √
3.问答
• 我们知道,额定电压相同的灯 泡,额定功率越大,电阻越小, 单位时间内产生的热量越多。 可是按照焦耳定律,电阻越大, 单位时间内产生的热量越多。 二者似乎有矛盾,这是怎么回 事?
再见!
└───
I
U R
例题 一根60 Ω的电阻丝接在36V的
电源上,在5min内共产生多少热量?
36V U 解:I R 60
0.6A
Q=I Rt
2
=(0.6A) 60 5 60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和热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中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并注重多种方式进行科学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结合教学内容,将公式p=i2r的呈现做了处理,用阅
读探究的方式出台,并以“探究卷”为桥,完成本次课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与处理
《电和热》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的主体内容是在电流相同时,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与电阻成正比。
编者的实施建议是根据生活现象发现问题,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结论,最后将结论应用于生活中,体现从生活走进物理──再从物理走进社会这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尊重编者的建议,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做如下处理:
第一环节:打开探究之门。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电炉,电热饼通电时发生的现象,并说出启示,提出问题。
第二环节:探究与发现
通过实验探究,在电流相同时,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跟导体电阻的定性关系;再通过阅读探究:电热功率p与导体的电阻r及通过的电流i之间的关系式。
第三环节:应用与创新
用结论解答课前实验现象,继而再观察多媒体的两个演示实验,根据结论判断实验现象,并加以解释,最后将结论应用于生活。
第四环节:拓展与延伸
让学生用挑剔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丕合理的地方,提出改进意见。
并对课堂中一直控制的另一个变量电流i,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即对于同一个用电器热功率p与电流i的关系探究,使课堂得以延伸……
教学目标
一、知道电流具有热效应,知道在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时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二、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
三、领悟从生活走进物理,将物理应用于生活这一课改基本理念。
教学准备
电池组、带蜡油的铅笔芯、带蜡油的铜丝、导线、“探究卷”、课件。
重点:在电流相同时,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跟导体的电组成正比。
难点:p=i2r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做好探究实验,认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