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学1-11
经络腧穴学最新课件

手太阴肺经腧穴
中府云门天府侠
尺泽孔最列缺加
经渠太渊鱼际少
肺手太阴十一穴
21
手太阴络脉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 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 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 小 便遗数。取之去腕一寸半,别走阳明也。
22
手太阴经别
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 入走肺,散之大肠,上出缺盆, 循喉咙,复合阳明
【类别】:络穴,八脉交会穴 通任脉
15
经渠 Jīng qú(LU8)
【定位】:在前臂掌面 桡侧,桡骨茎突与桡 动脉之间凹陷处,腕 横纹上1寸
【针刺方法】:避开桡 动脉,直刺0.3-0.5寸。 《甲乙经》:不可灸。
【主治】:①咳嗽,气 喘,胸痛,咽喉肿痛。 ②手腕痛。
【类别】:经穴
16
太渊
太渊 Tài yuān(LU9)
【主治】:①咳嗽,气喘, 咳血,潮热,胸部胀满。 ②咽喉肿痛。③急性腹 痛吐泻。④小儿惊风。 ⑤肘臂挛急。
【类别】:合穴
13
孔最 Kǒngzuì(LU6)
【定位】:在前臂掌面桡 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 上,腕横纹上7寸
【针刺方法】:直剌0.51寸。
【主治】:①急性咳血, 痔疮出血,鼻衄,咳嗽 气喘。②咽喉肿痛。③ 热病无汗④前臂疼痛。
凹陷处,约当第一掌
骨中点桡侧,赤白肉
鱼
际处
际
【针刺方法】:向掌心
方向刺0.5-0.8寸。
【主治】:①哮喘。② 咽喉肿痛,发热,失 音。③咳嗽,咳血。
【类别】:荥穴
18
少商 Shào shāng(LU11)
【定位】:在手拇指 桡侧,距指甲角0.1 寸(指寸)
【针刺方法】:向上 斜刺0.1寸,或点刺 出血。
经络腧穴学

中,旁纳(一本作约字)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
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
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
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
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深层走向浅层),4、向上进入拇长伸肌腱和拇短
伸肌腱之间(阳溪),5、沿着前臂上缘(阳溪穴
与曲池穴连线上)
(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 6、进入
肘外侧缘(肘髎穴),7、向上沿着上臂前线(曲
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手五里、臂臑)。
8、从肱骨头前缘出来(肩髃、巨骨),9、(向
后上、向内)从脊柱大椎(诸阳之会)穴出来,
阳
胸
手三阴
手三阴交给手三阳
足三阴
足三阳交给足三阴
足
足三阴交给手三阴
三、
十
二
正
经
交
接
规
律
手三阴
手三阳
足三阳
足三阴
十二正经交接
手三阳:手
足三阳:头
足三阴:足
手三阴:胸
手太阴
手阳明:商阳
手少阴
手太阳:少泽
手厥阴
手少阳:关冲
手阳明
足阳明:迎香
手太阳
足太阳:晴明
手少阳
足少阳:丝竹空
足阳明
足太阴:隐白
足太阳
经络腧穴学
第
经
一
章
络 总 论
第一节
概
念
运行气血,联结脏腑肢节,沟通上下、表里、内外的通
经络腧穴学重点穴位

重点穴位1手太阴肺经1中府:肺之募穴。
【定位】胸前臂外上方,云门下一寸,距前正中心线6寸。
【主治】咳嗽,气喘,肩背胸痛。
2尺泽:肺之合穴。
【定位】肘横纹上肱二头肌桡侧缘处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
肘臂挛痛。
3孔最:郄穴【定位】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连线上。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
肘臂挛痛。
4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定位】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
齿痛,项强。
5太渊:输穴,原穴,脉会。
【定位】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
6少商:井穴【定位】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
高热,昏迷。
2手阳明大肠经7商阳:井穴。
【定位】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主治】咽喉肿痛,齿痛。
热病。
8合谷:原穴。
【定位】在手背,一二掌骨之间,第2 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主治】咽喉肿痛,齿痛。
热病,便秘。
9阳溪:【定位】腕背横纹桡侧,拇指向上翘起时,拇短伸肌腱和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咽喉肿痛,齿痛。
手腕痛。
头痛。
10偏历:络穴。
【定位】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
【主治】耳鸣,耳聋,喉痛。
手臂酸痛。
11手三里【定位】在前臂,肘横纹下2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主治】腹痛,腹泻,齿痛。
12曲池:合穴。
【定位】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尺泽与肱骨外侧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咽喉肿痛,齿痛。
湿疹。
13肩髃【定位】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肩峰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手臂挛急。
14迎香【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主治】鼻塞,鼽衄。
胆道蛔虫症。
3足阳明胃经15承泣【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主治】眼睑瞤动,目赤肿痛,夜盲,迎风流泪等目疾。
口眼歪斜,16四白【定位】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处。
【主治】目赤肿痛,眼睑瞤动,迎风流泪等目疾。
经络腧穴学ppt课件

(四)背俞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俞” 即转输、输注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背俞 穴,共十二个。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 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 低而上下排列,并分别冠以脏腑之名。
31
32
(五)募穴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 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 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十二个。募 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 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只需掌握7穴)
54
中府LU1(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
【定位】在胸部,横平第一肋间隙,锁骨下窝外 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1.咳嗽,气喘,胸痛,胸中烦满。
2.肩背痛。 【操作】向外侧斜刺或平刺0.5-0.8寸,针感酸麻 胀可向胸部或肩背部放射。不可向内侧深刺,以 免伤及胸膜和肺脏,引起气胸。可灸。络学和腧穴学的总称,经络学主要 研究经络理论及其应用,主要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 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对临床的指导;腧穴学是研究 腧穴理论和应用,主要阐述腧穴的名称,定位,分类和临 床应用。
2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
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 下的通路。
21
四、腧穴的命名
解剖部位:腕旁的腕骨,乳下的乳根
穴位作用:治母疾的睛明、光明、治面瘫的牵正 。
天体地貌:日月、太乙、大陵、丘墟、太溪、涌 泉。
动植物:伏兔、鱼际、犊鼻、鹤顶
建筑居处:天井、屋翳、膺窗、库房、梁门。
中医学理论: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气海。
22
第二节 腧穴的作用和主治规律
一、腧穴的治疗作用
50
【语译】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 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 、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 行于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过肘 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 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行至大鱼际 部,沿其边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经络腧穴学》重点腧穴及特定穴定位及部分操作

手太阴腧穴1.中府*(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定位: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2.尺泽*(合穴)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3.孔最*(郄穴)定位: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4.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5.经渠(经穴)定位: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6.太渊*(输穴&原穴&八汇穴<脉会>)定位:桡动脉搏动处7.鱼际(荥穴)定位:手拇指本节(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8.少商*(井穴)定位:手拇指本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手阳明腧穴1.商阳*(井穴)定位:手食指末节桡侧。
距指甲角0.1寸2.二间(荥穴)定位:微握拳,在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3.三间(输穴)定位:微握拳,在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处)后桡侧凹陷处4.合谷*(原穴)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5.阳溪*(经穴)定位: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凹陷处6.偏历(络穴)定位: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7.温溜(郄穴)定位: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8.手三里*定位: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9.曲池*(合穴)定位: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10.臂臑*定位: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自然垂臂时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11.肩髃*(手阳明&阳硚交会穴)定位: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12.迎香*(手足阳明交会穴)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足阳明输穴1.承泣*(足阳明,阳硚,任脉交会穴)定位: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操作:嘱患者闭目,医者押手轻轻固定眼球,刺手持针,于眶下缘和眼球之间缓慢直刺0.5~1.0寸,不宜提插捻转,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禁灸2.四白*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3.地仓*定位:口角外侧,上直瞳孔4.颊车*定位: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5.下关*(足阳明,少阳交会穴)定位: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凹陷中6.头维*(足阳明,少阳,阳维交会穴)定位: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7.粱门*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8.天枢*(大肠募穴)定位:在腹中部,脐中旁开2寸9.归来*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10.伏兔*定位: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3寸11。
经络腧穴(全)

手太阴肺经经脉循行: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如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太阴经穴歌:手太阴肺中府始,云门天府侠白尺孔最列缺与经渠,太渊鱼际少商止手太阴腧穴:1.中府: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定位】在胸前臂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2.云门:【定位】在胸前臂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3.天府:【定位】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4.侠白:【定位】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处,或肘横问上5寸处。
5.尺泽: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6.孔最:郄穴【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7.列缺:络穴,八脉交会,通任脉【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之间。
8.经渠:经穴【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
9.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脉会)【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10.鱼际:荥穴【定位】在手拇指本节(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11.少商:井穴【定位】在手拇桡甲角0.1寸。
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手阳明经穴歌:阳明商阳起步,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二廉三里入肘,曲池肘髎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上接扶突,禾髎迎香结束。
手阳明腧穴:1.商阳:井穴【定位】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2.二间:荥穴【定位】微握拳,在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经络腧穴学

名词解释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五腧穴: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合称“五输穴”。
输穴:五腧穴中第三个穴,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
俞穴:(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
下合穴:即六腑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八会穴: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所会聚的八个腧穴。
八脉交会穴:指四肢部通向奇经八脉的八个经穴。
八穴均分布于肘膝以下,原属于五腧穴、络穴。
郄穴:是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郄与“隙”通,是空隙、间隙的意思。
大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十二经脉,阴阳蹻(我没找到那个简体的字...||)脉和阴阳维脉各有一郄穴,合为十六郄穴。
募穴: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募穴。
五脏六腑各有一募穴。
募穴部位都接近其脏腑所在,有在正中任脉(单穴),有在两旁各经(双穴)。
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腧穴,是脏腑原气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合称“十二原”。
“原”即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络穴:络脉由经脉分出之处各有一穴,称络穴。
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一络穴,加上躯干前的任脉络穴,躯干后的督脉络穴和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穴”。
目系:指眼后与脑相连的组织。
心系:是指心与各脏相连的组织。
主要指与心连接的大血管及起功能性联系。
气街:腹股沟动脉部,穴名气冲。
肺系:指气管、喉咙。
系,系带、悬系的意思。
一源三歧:督、任、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称“一源三歧”。
一夫法:以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称“一夫法”。
六合:“合”指经别与经脉在头面部相合,阳经经别合入原经脉,阴经经别与相表里的阳经经脉相合。
广州中医药大学大三中医专业经络腧穴学-11手厥阴习题及答案

广州中医药大学《经络腧穴学》试题院(系):考试时间:90分钟班级:姓名:学号:第十二章手厥阴经络与腧穴一、选择题〔一〕A 型题〔答题说明:每道考题都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只能从中选择一个最正确答案。
〕1.手厥阴心包经脉的循行起于:A 中焦B 中脘C 心中D 胸中E 心包络2.“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的是:A 手厥阴经脉 B手厥阴络脉 C 足太阴经脉 D 足太阴络脉 E 以上均非3.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的经脉是:A 肺经B 大肠经C 心经 D小肠经 E 心包经4.“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的是:A 手少阴经脉 B手厥阴经脉 C 手阳明经脉 D 手阳明络脉 E手太阴络脉5.以下经脉中,有表里关系的是:A 肾与心包B 胆与三焦 C心包与三焦 D 肝与心 E 脾与肺6.“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的是:A足太阴经脉 B 足太阴络脉 C 手厥阴经脉 D手厥阴络脉 E以上均非7.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的部位是:A 中指内侧 B中指外侧 C中指指尖 D大指次指 E小指次指8.手厥阴心包经在上肢的循行路线是:A 上肢内侧前廉B 上肢内侧后廉 C上肢内侧中部D 上肢外侧前廉E 上肢外侧后廉9.位于手掌心,当第二、三掌骨之间偏于第三掌骨的穴位是:A 中渚B 合谷C 鱼际D 劳宫E 少府10.手厥阴心包经与阴维脉交会的穴位是:A 劳宫B 内关C 外关D 大陵E 列缺11.心包经腧穴一般不主治的病侯是:A 心痛B 胃痛C 腰痛D 心悸E 癫狂12.手厥阴心包经五输穴中的经穴名为:A 曲泽B 间使C 郄门D 经渠 E大陵13.与足少阴肾经在胸中交接的经脉是:A 手少阴心经B 足太阳膀胱经C 手少阳三焦经D 手厥阴心包经E 手太阳小肠经14.与手厥阴经别相合的经脉是:A 足阳明经B 手少阳经C 手阳明经D 足少阳经E 手太阳经15.“主脉所生病者〞的经脉是:A 手厥阴心包经B 手太阴肺经 C足少阳胆经 D 手少阴心经 E手少阳三焦经16.手厥阴心包经的原穴是:A 内关B 大陵 C间使 D通里 E 神门17.“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的是:A 手少阳经脉 B手厥阴经脉 C手厥阴络脉 D 手厥阴经别 E手少阳经别18.手厥阴经别“出〞于:A 面B 口C 耳后D 项 E耳前〔二〕B 型题〔答题说明:ABCDE是备选答案,下面两问是两道考题,如这道题只与答案A有关,那么选A;如只与B有关,那么选B,余此类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针的起源
▪ 原始针具:
▪ 产生时代——新石器时代。
▪ 质量要求——坚硬,《山海经•东山 经》
▪ 地域——我国东部。《素问•异法方 宜论》“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 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 咸,……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我国山东 一带。
▪ 作用——“以石刺病也”刺发病部位,阿是 穴。排脓,放血,按摩。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 作者: ▪ 成书年代: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宋金元时期
▪ 1.腧穴:对穴位进行了规范和考定,如背俞穴、 夹脊穴的规范;穴位的增加,增加了5穴。
▪ 2.铜人:2个(1027年,距今1900多年),最早 的立体模型,能形象直观的教学。
▪ 3.普及:书的内容刻在石碑上,为针灸的普及作 出了贡献。
▪ 适应症——疮疡,痛证。
▪ 记载——见于《山海经•东山经》
灸的起源
▪ 产生年代——距今五十万年 的北方猿人,开始用火
▪ 地域——我国原始社会生活 环境较寒冷的北方一带。 《素问》:“北方者,天地 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 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 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 灸 。故灸者,亦从北方 来。”
▪ 经络学说的定义: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
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 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
▪ 经络学说发展:
1)记载经络内容最早的著作: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2)全面记载经络内容最早的著作:〈内经〉 3)补充了经络系统不足的著作是:《难经》
经络学说的形成
▪ 与气功导引有关 ▪ 与针刺的临床有关 ▪ 腧穴疗效的总结 ▪ 病理现象的推理 ▪ 与解剖有关
经络腧穴学
绪论
▪ 关于经络腧穴学 ▪ 是经络学和腧穴学的总称 ▪ 经络学:研究经络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 腧穴学:研究腧穴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 是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和核心内容,是学习针
灸学的入门课程.
▪ 针灸学的定义: ▪ 理论 ▪ 方法 ▪ 目的 ▪ 内容
▪ 针灸的特点:
▪ 简,医疗工具设备简单。 ▪ 便,携带、使用方便。 ▪ 廉,费用低 ▪ 效,收效好、收效快。 ▪ 广,适应症广。 ▪ 安全,物理疗法,无副作用。
▪ 讨论特定穴为主,首提八会穴,另外还提 到了 募穴、五输穴。
▪ 对脉法(独创“寸口诊脉法”)、针法等 有所发挥。
针灸甲乙经
▪ 作者: ▪ 成书年代:
针灸甲乙经
魏晋隋唐时期 ▪ 1.科学的类编方法,系统性强,先基础,后临床。 ▪ 2.腧穴,穴位排列部位结合分经,按部划线,方
便临床应用。有穴名、别名、定位、取穴方法 (姿势)。349穴,增加189穴。 ▪ 3.见到《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内容。 ▪ 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总结了晋代以前的针灸成 就,奠定了针灸专科的基础。
▪ 其他: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元滑伯仁<十四经发
挥>等
▪ 作者: ▪ 成书年代:
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
明清时期 ▪ 内容丰富,汇集了明代以前的所有针灸成
就。 ▪ 记载359穴,增加了5穴。 ▪ 针刺手法记载, ▪ 临床治疗:有医案、处方;另外还保存了
《小儿按摩经》的内容
针灸在海外的发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古代: ▪ 公元6世纪传到朝鲜、日本, ▪ 公元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传到欧州。
对经络的认识:
▪ 经直络横,经粗络细,经深络浅,经少络 多。
▪ 经络概念的核心是:“行血气”与“脉道以 通”;
▪ “经络”首见于《汉书·艺文志》
对经络的认识:
▪ 从功能上讲,经络主要是运行气血; ▪ 从结构上讲,经络是联系人体各部的网络
系统。 ▪ 经络的本质是功能与结构的统一体。经络
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 灸的材料:艾
发展
▪ 《黄帝内经》 ▪ 《难经》 ▪ 《针灸甲乙经》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政府颁布) ▪ 《十四经发挥》 ▪ 《针灸大成》 ▪ 《针灸逢源》
《黄帝内经》
▪ 作者: ▪ 成书年代: ▪ 内容: ▪ <素问>:阴阳五行、脏腑理
论等
▪ <灵枢>:针经
《黄帝内经》
▪ 腧穴:穴名、定位、主治,160穴 ▪ 经络:名称、经脉、经别、经筋、皮部,每条经
经络系统的组成
▪ 十二经脉 ▪ 奇经八脉 ▪ 十五络脉 ▪ 十二经别 ▪ 十二经筋 ▪ 十二皮部
十二经脉
▪ 定义 ▪ 命名规律 ▪ 分布规律 ▪ 走向规律 ▪ 交接规律 ▪ 流注规律: ▪ 表里属络:
▪ 命名规律:手足,脏腑,阴阳
▪ 手足----循行在手,手经;循行在足,足经
▪ 脏腑----联系脏或腑
脉的循行路线 ▪ 刺法:九刺,顺应天时; 十二刺,适应十二经病
变; 五刺,适应五脏病变. ▪ 临床治疗:处方上千个,病种多。 大处方(如水肿59穴,热病57穴), 小处方,如单穴。
▪ 作者: ▪ 成书年代:
《难经》
《难经》
▪ 补充了经络系统不足,完整地补充了奇经 八脉的内容。最早提出奇经八脉与十二经 脉的不同。
▪ 近代:
经络总论
▪ 经络的定义:
▪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人体内 运行气血的通道
▪ “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 “络”,有网络的含义。
▪ 经脉以上下纵行为主,是经络的主体; ▪ 络脉从经脉中分出侧行,是经络的细小部
分,为经脉的小支(侧支),纵横交错,遍布 于全身。
对经络的认识:
▪ 《内经》对经脉(络)本质特征作了最经 典的概括
▪ 经络的联络作用 ▪ 经络的走向 ▪ 经络的重要性
对经络的认识:
▪ 从文字上讲, ▪ 东汉许慎编《说文》:“经,织从丝也”。“从”
可理解为“直” 或“纵”。“织从丝”,指织物 上下直行的主线。即织布的纵线。按“南北经, 东西 纬”理解,“经”与“从”义近,指上下直 行的主干。 ▪ 络,《说文》解释为“絮也”。絮为绵的一种, “绵,联 (微)也”(《说文》),表述的是细 微联系。凡絮必丝为之,丝与丝彼此相连,犹为 网状物,故“络”有网络联系之义。
▪ 阴阳----循行在内,在外;
阴阳气的多寡: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 再次为厥阴(“两阴交尽也”);阳气最盛为阳 明(“两阳合明也”),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分布规律:左右对称地分布于
头面,躯干,四肢
▪ 外行部分
▪ 四肢:
▪ 手足三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
阳明在前(上),少阳在中,太阳 在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