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必修一不会变形的金刚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不会变形的金刚教案知识点拓展延伸练习材料

不会变形的金刚教案知识点拓展延伸练习材料

金刚不坏,御剑斩妖魔。

自古以来,金刚教父母藏求的国粹符号——金刚,以其独特的品质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在国内的佛教界,尤其是在西安一带,金刚教受到了广泛的崇拜和追捧。

这篇文章将为您介绍有关于不会变形的金刚教的教案以及知识点拓展延伸练习材料。

一、不会变形的金刚教案1. 教学要求1)了解金刚的基本知识和构造;2)掌握金刚的基本漆工技能;3)掌握金刚的基本装配方法;4)认识金刚的文化价值和人文意义。

2. 教学内容1)金刚的基本知识和构造金刚的基本构造由刀、胀、红漆、银饰件等几部分组成。

其中,刀是金刚的主体,是由一整片塔形的轧钢板制成,并通过热处理和钢化的方式加强刚度和抗力,使其不会变形。

胀是由文昌木制成的,用于固定刀。

红漆是金刚的底漆,经过反复刷涂和烤制,可保护金刚的钢铁部分不被氧化而生锈。

银饰件是金刚的装饰品,具有较高的工艺价值和文化意义。

2)金刚的基本漆工技能金刚的漆工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底漆的刷涂:要求涂得厚、均匀、不易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

2. 磨砂处理:通过与指甲板擦拭来达到磨砂的效果,提高漆面的光泽度和表面质量。

3. 饰花的刷涂:饰花是金刚的重要装饰之一,需选用细毛刷,一笔一画地精细刷涂。

4.上光:要求漆面光泽润泽,光洁如镜。

5. 焙烤:为保证底漆的密实性和表面的光洁度,需进行多次焙烤。

3)金刚的基本装配方法金刚的基本装配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第一步:将刀与胀的交接口涂一层液态胶水。

2. 第二步:将刀嵌入胀内,用力旋转使其固定牢靠。

3. 第三步:将银饰件粘贴在刀上,按照刻有花样的固定点进行装配。

4. 第四步:观察装配效果,检查是否出现松动和倾斜等现象。

4)认识金刚的文化价值和人文意义金刚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金刚的形象威武、神秘,是人们力量、勇气的象征,也是佛教义修和超脱的象征。

通过学习金刚,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佛教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丰富个人的文化素养和自我修养。

语文版一第12课(不会变形的金刚)学案

语文版一第12课(不会变形的金刚)学案

语文版一第12课(不会变形的金刚)学案相关知识精讲1.作者简介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

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

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共发表作品200万字。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其中《可不能变形的金刚》获第四届百花文学奖,《女人之约》获第四届青年文学奖、第五届《小说月报》百花奖,《紫色人形》获台湾第十六届《联合报》文学首奖,《昆仑殇》获第四届昆仑文学奖,《生生不己》获当代文学奖、人民文学出版社炎黄奖,《补天石》获北京庆祝建国40周年文学作品奖,《预约死亡》获北京庆祝建国45周年文学作品奖,《素面朝天》获全国第五届报纸副刊一等奖。

《预约死亡》获第6届小说月报奖,《原始股》获第7届小说月报奖。

《红处方》获全国人口奖、北京市首届文艺大奖。

《翻浆》获台湾第17届中国时报文学奖。

2.小说要紧内容小说以“我”为表达视角,表达了十岁的儿子与两个变形金刚之间的故事,反映了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我”对教育孩子的一些思考。

基础演练与综合应用1.以下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折〔zhē〕腾翘〔qiào〕首擎天〔qíng〕惟妙惟肖〔xiào〕B.烙铁〔lào〕累〔lèi〕赘对峙〔zhì〕如醉如痴〔chī〕C.拽回〔zhuài〕清澄〔chéng〕胡诌〔zhōu〕偃〔yàn〕旗息鼓D.埋〔mán〕怨纤〔xiān〕维内疚〔jiù〕金蝉脱壳〔qiào〕2.以下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A.授予郑重蝗虫生龙活虎B.抗拒曙光猜疑坚持不懈C.肃穆扫瞄搪塞栩栩如生D.赔偿困窘耗费忐忑不安3.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我想用母亲温馨的心捻成毛线,为儿子织一间温暖的小屋,惋惜我不是整个世界。

《9 不会变形的金刚》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

《9 不会变形的金刚》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

《不会变形的金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探究小说精巧的构思2、品读小说生动形象的语言3、赏析小说人物形象4、探讨小说多重主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掌握梳理情节的方法,概括事件中的矛盾冲突,探究小说精巧的构思。

(2)、品读重点语句,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心理描写,感受作者情感。

(3)、分析人物形象,掌握鉴赏方法。

2、难点:(1)、探究小说特定情节段落作用。

(2)、探讨小说的多重主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方法问答法、自主合作法、探究法四、教学思路(一)新课导入毕淑敏《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那怕它将苛烈十倍。

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

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小说中,父母两人都动手打了乖巧懂事的儿子,生活中,我们的父亲母亲也会用“打”的方式来教育我们,今天,我们读了毕淑敏的这段话,是否会有一些理解呢?那么,现在我们带着这种理解,走进小说《不会变形的金刚》。

(二)课前预习总结1、课前预留问题(1)、概括小说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母亲、儿子(3)、试分析主题,写阅读后的感受或启示。

(4)、个性化出题并解析。

2、学生答案总结:(1)、情节概括:不够简洁,重点不突出,概括时角度不明确。

(2)、人物形象:鉴赏较好,总结全面,分析合理。

(3)、主题:正确引导价值观、父母在教育中的地位、宽容、母爱、相信孩子(4)、出题:题目作用、情节或段落作用3、学生试题分析:题目“不会变形金刚的”的作用?学生答案:(1)、结构上,题目与结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变形金刚是文章线索,各情节均围绕它展开叙述。

(2)、表达效果上,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内容上:暗示、揭示主题。

《不会变形的金刚》导学案

《不会变形的金刚》导学案
问题探究
金刚为何不会变形?
金刚是故事中的主角,他与其其他原因。
金刚的不会变形,可能是因为他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具有独特的使命和责任,不需要通过变形来适应 环境或完成任务。
金刚的不会变形,也反映了他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原 则,他不会因为外界的压力或诱惑而改变自己。
反派
代表消费主义和虚伪文化的各种人物 ,如尼克的同学和家庭成员。
艺术手法
心理描写
小说深入挖掘了主角的内心世 界,通过心理描写展现了青少 年的复杂情感。
讽刺与反讽
作者运用讽刺手法批判了消费 主义文化和社会现象。
对话与独白
通过丰富的对话和独白,展现 了人物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以 及主角的自我反思。
03
教学目标
80%
知识目标
了解变形金刚的起源、发展历程 及文化内涵。
100%
能力目标
能够分析变形金刚的角色、特点 和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的观察、 分析和表达能力。
80%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科技与文化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科幻文化的热爱和探 索精神。
学习方法
01
02
03
04
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阅读导学案,了解课 程内容和要求。
《不会变形的金刚》导学案
授课教师:
2023-12-26

CONTENCT

• 课程导入 • 课文解析 • 问题探究 • 课后拓展
01
课程导入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不会变形的金刚》导学案
适用对象
对变形金刚文化感兴趣的学生
课程目标
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了解变形金刚的起源、发展及 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科技与文化的兴趣。
04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3.12不会变形的金刚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3.12不会变形的金刚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必修第一册]12《不会变形的金刚》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小说,探究作品多样性的主题。

2、掌握小说写人的基本特点。

3、通过阅读挖掘自己的思考和领悟。

【学习重点】1、掌握小说写人的基本特点。

3、通过阅读挖掘自己的思考和领悟。

【学习难点】1、通过阅读小说,探究作品多样性的主题。

2、通过阅读挖掘自己的思考和领悟。

【学习过程】一、作家作品介绍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山东文登人。

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

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

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预约死亡》、散文集《婚姻鞋》《素面朝天》《保持惊奇》《提醒幸福》,短篇集《白杨木鼻子》《毕淑敏文集》4卷等。

《不会变形的金刚》获第四届百花文学奖,《女人之约》获第四届青年文学奖、第五届《小说月报》百花奖,《紫色人形》获台湾第十六届《联合报》文学首奖,《昆仑殇》获第四届《昆仑》文学奖,《生生不已》获《当代》文学奖、《人民文学》作品奖,《预约死亡》获北京庆祝建国45周年文学作品奖,《素面朝天》获全国第五届报纸副刊奖。

共发表作品200万字。

国家一级作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梳理文章结构:明确: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感激地冲他笑笑”),写“我”和儿子在商场买变形金刚的经过。

第二部分(从“又一天晚上”到“从小到大,儿子没挨过打”),写儿子的变形金刚被小胖弄坏了,而儿子又把一个小女孩的变形金刚弄坏了。

第三部分(从“那是冬天里极冷的一日”到完),写“我”因儿子去向小胖要赔偿而打了他。

2、第一部分中妈妈内心有何种矛盾,她是怎么解决的?明确:因为随着身体的衰老,近来“我”很感到寒冷,还有女人的爱美天性,因此想买毛线给自己织一顶帽子和一条围巾。

而恰在此时,儿子看上了柜台里的变形金刚玩具。

《不会变形的金刚》教案

《不会变形的金刚》教案

最新精品《不会变形的金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不会变形的金刚》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对科幻小说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3)通过分析故事中的科学元素,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识。

2.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故事中的科幻氛围。

(2)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3)利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帮助学生梳理故事结构和主要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向往和追求。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科技带来的利与弊,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坚持真理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不会变形的金刚》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故事中的科学元素,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识。

(3)培养学生对科幻小说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故事中的科学原理和科技发展趋势。

(2)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故事中的科幻氛围。

(3)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科技带来的利与弊,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科学原理。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3. 直观演示法:展示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故事内容。

4.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故事中的科幻氛围。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不会变形的金刚》原著或改编版本。

2. 参考资料:有关科幻小说、科学原理的资料。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思维导图软件等。

五、教学进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不会变形的金刚》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 讲解故事情节:概述故事主要内容,重点讲解人物形象和科学元素。

3. 分析科学原理:引导学生探讨故事中的科学原理,如变形金刚的技术原理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科幻元素,分享心得体会。

5.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故事中的科幻氛围。

不会变形的金刚说课

不会变形的金刚说课

《不会变形的金刚》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抽到的说课题目为“赤壁赋”。

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进行本次的说课。

一、说教材:《不会变形的金刚》是语文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这一单元的主题为“成长如蜕”。

相比该单元的前两篇课文,这篇《不会变形的金刚》更贴近现实生活,更加关注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学生通过学习本文,会增强情感体验,学会面对和处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

因此,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体验式教学的方式,打造全新的开放式课堂。

二、说学情:本篇小说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学生在学习了前两篇小说之后,对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都有了较具体的认识。

但经过总结高中生的学习习惯发现,学生对小说的学习积极性虽高,但实际效果往往较差。

大多数学生属“好读书,但不求甚解”的类型。

在学习过程中,重趣味、轻品味,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探究。

针对这种学情,按照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我选择从文章情节入手,再通过品读语言和课堂互动,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进而深入理解文本并挖掘小说的主题。

三、说教学目标: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速读,疏通字词,整体感知,进行人物分析,评价人物形象;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质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讨文本的主题,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感受作者的真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联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与领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感受作者的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为有效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实现教学行为的有的放矢。

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立为:“教学重点”——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性体验,做出理性评价,建立正确的道德价值和人生观念。

五、说教法和学法:(1、教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不会变形的金刚》教案_1

《不会变形的金刚》教案_1

《不会变形的金刚》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人物形象分析方法评价文中的人物形象2、多样性主题的探讨3、通过阅读思考和领悟,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念(说明:从新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着眼设计,在知识和能力上通过速读,疏通字词,,整体感知;从过程和方法上通过精读,把握具体情节,细节描写,揣摩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的评价方法;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上,作感性认知,理性评价。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多角读解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念)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为目标12、难点为目标2、3(说明:速读(整体把握文意)—细读(层层结构,情节不断推进)——精读(具体情节,细节描写)是读本文的基本思路,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来完成目标1本的难点在于感性体验,做出理性评价,建立正确的道德价值和人生观念)三、教学方法问答法、自主合作法、探究法辅之简单实用的多媒体四、教学思路(一)新导入播放变形金刚的FLASH动画再转入题(说明:此导入效果极佳,学生由观看动画的兴趣转入好奇探究)(二)分重点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问答式)A、从情节入手感知母亲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B、从行动、语言、肖像、心理描写具体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鲜明个性?(特别提示本文的突出特点:心理描写)、细节中感受母亲这一人物的生动性?(说明:以上问题的设置逐一用多媒体展现,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多角度出发,让学生知道母亲的俭朴、善良、宽厚、心地细腻、严厉等等特点是逐步丰满起来的,其中注意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明确始终要从文本出发,必须进行有根有据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纠正提醒字词的积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候通过自主阅读,相互补充,相互合作来完成答案)2、通过以上分析评价人物的方法请你概括一下“儿子”跟“丈夫”的形象特点?(说明:通过重点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让学生掌握分析方法,进行能力转化,具体采用自主合作,相互补充的方法来完成)3、本文语言细腻,情感饱满,比喻生动,找出你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来进行阅读欣赏?(说明:此题目为开放性题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回答,有同学认为修辞好,有学生认为有哲理性,亦有学生认为心理描写细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会变形的金刚》教案
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通过阅读小说,探究作品多样性的主题
二、掌握小说写人的基本特点
三、通过阅读挖掘自己的思考和领悟
[教学方式]
一、以学生阅读为主体,老师适当点评
二、不同观点分组讨论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家作品介绍(找同学介绍)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山东文登人。

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

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

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预约死亡》、散文集《婚姻鞋》《素面朝天》《保持惊奇》《提醒幸福》,短篇集《白杨木鼻子》《毕淑敏文集》4卷等。

《不会变形的金刚》获第四届百花文学奖,《女人之约》获第四届青年文学奖、第五届《小说月报》百花奖,《紫色人形》获台湾第十六届《联合报》文学首奖,《昆仑殇》获第四届《昆仑》文学奖,《生生不已》获《当代》文学奖、《人民文学》作品奖,《预约死亡》获北京庆祝建国45周年文学作品奖,《素面朝天》获全国第五届报纸副刊奖。

共发表作品200万字。

国家一级作家。

二、找同学朗读,并予以指导。

如:妈妈在看到儿子的懂事时的感动;儿子在回答父亲“故意”还是“成心”时的害怕和慌乱等处都要注意语气和语调的变化。

三、内容分析
1分析文章结构(找同学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感激地冲他笑笑”),写“我”和儿子在商场买变形金刚的经过。

第二部分(从“又一天晚上”到“从小到大,儿子没挨过打”),写儿子的变形金刚被小胖弄坏了,而儿子又把一个小女孩的变形金刚弄坏了。

第三部分(从“那是冬天里极冷的一日”到完),写“我”因儿子去向小胖要赔偿而打了他。

2讨论:第一部分中妈妈内心有何种矛盾,她是怎么解决的?
明确:因为随着身体的衰老,近来“我”很感到寒冷,还有女人的爱美天性,因此想买毛线给自己织一顶帽子和一条围巾。

而恰在此时,儿子看上了柜台里的变形金刚玩具。

在反复权衡下,“我”忍痛割爱满足了儿子的渴望,给他买了一个最小号的变形金刚。

3讨论:身处贫寒,“我”买毛线的钱是哪来的?
明确:是丈夫短期内戒了烟,“我”在饭菜里减少了肉量而省下来的。

4讨论:这么艰难的节省却为给儿子买玩具而放弃买毛线,这个妈妈是否太溺爱孩子了?
明确:一种看法,因为儿子幼小的年纪就知道克制自己的物欲,这点很可爱,做妈妈的因感动而满足了儿子的愿望。

这情有可原,不能算是溺爱。

5讨论:第二部分中再次出现的一个情节上的矛盾是什么?矛盾是怎么化解的?
明确:儿子的同学小胖把变形金刚弄坏了,“我”把处理的权利留给儿子。

儿子最终原谅了小胖。

6讨论:当儿子把一个女孩子的大号变形金刚弄坏并且决定向这个同学去道歉时,为何“我”如此紧张?
明确:因为“我”了解这个同学的母亲可能不够宽容,如果儿子去了,那位母亲不肯原谅他,担心儿子的心灵受到伤害。

7讨论:儿子为何就断定那家人会原谅自己而勇敢地去用道歉解决问题?
明确:因为儿子自己就是这样宽容地原谅了同学小胖的。

8讨论:“我想用母亲温馨的心捻成毛线,为儿子织一间温暖的小屋,可惜我不是整个世界。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我”想竭力保护儿子,不让儿子纯洁的心灵受到任何伤害,但是这是“我”力所不及的,因为“我”只能给予儿子宽以待人的教育,不能限定社会上其他人的心灵。

9讨论:“这世界上有许多像花布一样美丽的道理,却做不成衣服”是什么意思?
明确:当“我”阻止儿子去向小胖索赔时,面对儿子的“为什么”,“我”无言以对。

因为道理通畅,但现实中并不一定人人都按照道理约束自己的行为。

这就造成了道理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因此作者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来含蓄地阐明这个无奈的事实。

10讨论:“人有时飞快地迎着一个东西跑过去,其实是为了躲开它”是什么意思?
明确:人在极端恐惧的时候,往往会采取主动出击的行为,目的是尽快地摆脱这种恐惧心理。

文中作者用这样的话语是为了烘托气氛,衬托出儿子面对爸爸的责备时的恐惧心理。

第二课时
一、内容分析
1讨论:文中几次写到“我”吻儿子,为什么要吻儿子?
明确:第一次是因为儿子的懂事,遏制自己对变形金刚的欲望。

第二次是儿子宽容地原谅了把他的变形金刚弄坏的小胖。

我因儿子的宽容而感动。

2讨论:当丈夫要打儿子时,“我”为何阻拦?之后“我”为何又亲手打了儿子?
明确:因为“我”十分疼爱儿子,从没有打过他,当丈夫下狠手打儿子的时候,“我”出于做母亲的保护意识加以阻拦;但当“我”知道了儿子向小胖索赔时,“我”为儿子的不宽容而气愤,因为这证明了“我”以前对儿子进行的美好品德的教育付之东流了。

3讨论:为什么打完儿子“我”会肯定这不是最后一次?
明确:因为随着儿子的年龄增长,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还会有许多不合乎道德标准的事情让他遇到。

恐怕儿子还会犯下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到那时,“我”还是要对他进行教育,甚至惩罚。

二、人物分析
你认为这一家三口身上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1儿子:是一个懂事、善良、而且有克制能力的好孩子。

作者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描述、行动及“我”的衬托写出儿子身上的这些特点的。

如:在卖玩具的柜台前,儿子明明十分想要变形金刚,但却压制自己的欲望说不想要,可是身体却背叛了他的语言,转向变形金刚那一边。

当“我”担心儿子会因为玩具而影响成绩时,儿子的克制能力让“我”欣慰。

当小胖因为把儿子的变形金刚弄坏而道歉时,儿子宽容地原谅了他。

当儿子受到女同学母亲严厉的指责后,因怕“我”伤心而让寒风把泪吹干,看出儿子的懂事。

儿子送给“我”最喜欢的绿色毛线,看出孩子对母亲的爱一如母亲对孩子之爱的深刻和细腻。

2“我”是一个善良、宽厚、坚韧,心疼儿子而又不溺爱孩子的母亲。

“我”可以为了懂事的儿子放弃筹划已久的买毛线的愿望,任凭寒风吹袭。

“我”鼓励儿子的宽容行为,为此而骄傲。

当儿子在现实和美德面前游移不定时,“我”尽量教育他应该保守善良。

当儿子的行为违背了善良的准则时,“我”又严厉地惩罚了他。

3丈夫是一个能吃苦,爱妻子,爱儿子,但又有些粗暴鲁莽的人。

他为给“我”买毛线而戒烟;为节省开支,满足儿子而尽量不吃肉;又为给“我”买棉靴而把戒烟的时间拉得更长。

三、写作特点分析
明确:情节生动,矛盾频生;写人物善用语言描写和对比;自然的叙述中融入了浓浓的亲情。

四、作业
思考: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当老师和家长的教育与社会现实相左的时候你将如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