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32条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32条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32条

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教学时,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学生问教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

话吗?”教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果拿书表演,又不太好。”学生说出了原因。“你的意见很好,就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教师高兴地抚摸了一下学生的头。果然,这

个学生表演的非常出色。

问题:

(1)结合材料,评析该教师的做法。

这位教师的做法保证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该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民主型的师生关系表现为教师热爱、关心、尊重和信任学生;教育学生是,教师既利用权威,也利用自己的学识、才能和品德;学生理解和尊重教师。在民主型师生关系中,师生交往较多,互相支持配合,关系融洽、密切。材料中,教师耐心倾听并肯定学生的意见,师生关系

和谐、融洽,体现了民主型的师生关系。

其次,该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材料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

中心,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认真听取学生的想法,并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教师的这一做法使得学生在表演

中表现的非常出色,也使得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最后,该教师遵循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

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材料中,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后肯定了其想法,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结合材料,谈谈教师应如何保证课堂教学中的预设性和生成性。

教学做为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其过程自然具有预设性。教学过程的预设性是指教师在课前对课堂教学进

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与安排。教学方案体现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教学方案的形成依赖于教师

对教材的理解、钻研和再创造。教师理解和钻研教材时,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把握好作者编写教材的意图

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再创造。预设性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科学性。材料中,教师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组织角色扮演的教学活动,体现了教学过程的预设性。

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是课堂教学的生长和建构,指在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合作、对话和碰撞中,现时生成的超出

教师预设方案的新问题、新情况。实施教学方案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材料中,教师在学生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的状态时,灵活机智地应对,

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生成性。

小学生小亮很想学好数学,但数学成绩一直很差。小亮虽然经过多方面的努力,但数学成绩依旧没有起色。

近期,班主任发现小亮上课变得不听讲,还时不时扰乱课堂秩序,不按时完成作业,数学老师催促也不见效,之后连续几次数学考试都是班上最后一名。班主任通过与小亮谈话了解到,在经历了多次数学考试失败后,

小亮发现学习努力程度与数学考试成绩没有关系。小亮表示对提高数学成绩自己完全无能为力,自己不是学

数学的料,也不再愿意下功夫学数学了。

问题:

(1)你认为小亮在学习上是否出现了习得性无助并说明理由。

材料中,小亮在学习上的表现是典型的习得性无助状态。习得性无助是指连续的失败体验导致个体产生对行

为结果感到无力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因素(即

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材料中,小亮在经历多次数学考试失败后,发现成绩和

自己的努力没有关系,对于提高数学成绩自己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是将失败归因于能力导致的习得性无助

状态。

(2)你如果是小亮的班主任,该如何培养他的学习动机?

结合材料中小亮的情况,作为小亮的班主任,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小亮的学习动机

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我会根据小亮对数学特别感兴趣的特点,实施启发式教学。

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我会对小亮因材施教,布置适合小亮学习水平的作业,使小亮的动机

水平处于最佳的状态。

③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我会利用小亮试卷中的错误,给予恰当的反馈信息,让小亮认识到自

己在数学学习中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④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我会指导小亮进行正确的学习归因,将成绩不理想归因为努力不足,而不是能力不够,鼓励小亮通过努力,迎头赶上。

⑤设置合适的目标。我会针对小亮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与小亮讨论过去设定目标的实现情况,并以此为参

考设定一个新的目标。

⑥表达明确的期望。小亮需要清楚地了解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被评价以及成功之后会有什么收获。

⑦对学生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竞争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我会对小亮和班级中的其他

同学开展竞争教育,激发小亮努力学习数学的学习动机。

某小学老师在给学生讲长方体表面积时,拿出卡纸做到长方体,问:“这是什么图形,要做这个长方体需要

多少卡纸?”学生一时茫然,老师给学生启发说:“你看它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学生看过之后

作答:分别计算出6个面的面积,然后相加。老师又问大家:“是否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同学们又很茫然,老师拿起剪刀,按照一条棱剪开,平铺。学生看过之后纷纷计算出了答案。

(1)在上述材料中,老师的做法主要体现了什么的教学原则?

上述材料中主要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材料中老师通过提问,积极引发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通过引导学生实践和

思考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中贯彻该教学原则应注意哪些要求?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小红原来的成绩处于班级的中游,虽然她比较内向,但她学习很认真、努力。从这个学期开始,班主任老师

发现小红变得比以前更加内向、话更少了,经常一个人坐在角落里独自哭泣,学习成绩也急剧下降。班主任

老师经过了解,发现小红的父母离异了。

小刚原来的成绩一直处于班级的前十名,但他因为在一次数学课上被老师当众指责之后,开始在上课时睡觉,学习态度开始变得不认真,成绩也大不如前了。

小红和小刚学习成绩的下降让班主任很苦恼。

(1)请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小红和小刚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由低到高的七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认知和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大多数人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满

足之后才会追求高层次的需要。材料中,因为父母离异,所以小红的归属和爱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小刚因

为被老师批评,所以其尊重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因而这两位同学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导致学习成绩

下降。

(2)如果你是班主任,针对小红和小刚的情况,你会通过什么的方式来帮助他们?

如果我是班主任,我会去帮助小红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一方面我会主动地关心小红,给予其学习和生活上

的帮助,同时鼓励小红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让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另一方面我也会和小红的家长沟通,让

其家长给予小红更多的关注和关心。

我会帮助小刚满足尊重的需要。我会主动找小刚谈话,帮助他正确看待老师的批评,同时也积极与数学老师

沟通,了解事情的原委,并做好协调工作,解开小刚的心结,促进小刚与任课教师形成良好的关系。另外,

我会肯定小刚过往的成绩,鼓励小刚继续努力学习,让他感受到尊重与关爱。

5、材料:有一天,三年级(2)班的王小明同学在自习课上大声喧哗,不仅不听值日学生干部的劝告,还反唇相讥。值日学生干部要将这位学生拉到讲台前站。结果两人闹别扭,在教室大吵大闹。这时班主任进入教室,见到这种状况并没有立即批评他们,而是咳了一声,同学们见到班主任都乖乖滴坐到了座位上。老师假装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说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这一句大家都熟悉的句子,一下子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他们的吵架也在大家的小声议论中慢慢淡去了。

(1)请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材料中的王小明同学与值日学生干部产生冲突的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小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弱,无法意识到纪律的重要性。他们虽然形成了初步的道德观念,但缺乏正确的道德意志或道德行为。材料中,王小明同学在自习课上大声喧哗,不仅不听值日学生干部的劝告,还反唇相讥,是这场传统的导火线。

第二,班干部管理没有采取正确的工作方法。材料中,学生干部虽然责任心很强,但方法不当,致使双方矛盾恶化。不仅没有很好地处理纪律问题,反而使自己和其他同学产生了争执,造成了不良影响。

(2)班主任应该如何调解班干部和同学间的矛盾?

班干部是班级的领导核心,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一旦班干部和同学发生了矛盾,班主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解决矛盾的过程变成一种对班干部和其他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

首先,班主任要帮助班干部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班干部的作用是组织、维系同学之间和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组织大家共同参与班级事务。班干部在处理事情时,不能简单地模仿老师的方式方法。

其次,班主任对班干部要严格要求,不能姑息和溺爱,防止给同学留下偏袒班干部的印象,以免造成学生间的矛盾。

最后,班主任要指导班干部学会良好的沟通技巧,比如善于倾听,换位思考,当大家情绪都很激动的时候,不要当堂驳斥同学或与同学发生争论。作为班干部,有时候可以批评同学,但要注意技巧,要明白批评绝不是“贬低”。

6、材料:新课程实施后,教育界提倡“对话教学”“互动教学”,使“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现象减少。但教师又遇到了“满堂问”的尴尬。有些老师为了上课能更好地按照预定计划进行,往往把问题答案限制在

自己熟悉的范围内,对于超出自己熟悉范围的答案,就拒绝采用。教师总是在等待更确切的答案,要么一个

勇敢地提问下去,要么直接提问能够准确回答的学习较好的学生。而对于回答问题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会打

断他们的错误回答,或叫另外的学生回答,或教师代为说出正确的答案。长此以往,学生会感到沮丧而不愿

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1)评析材料中出现的“满堂问”的现象

“满堂问”是对“满堂灌”的矫枉过正,是错误的教学方式,其实质仍是教师中心论。

①在“满堂灌”的课堂中,教师把“提问”作为组织教学的手段,频繁发问、追问,表面上调动了学生的积

极性,达到了师生互动的目的,但“满堂问”的问题量多而质低,学生受益不多。教师把提问看成了启发学

生的唯一方法,过分追求发问形式新颖,疏于对问题的精心设计,不注意选择提问的内容、对象、时机、方

法等。

②在“满堂问”的课堂中,教师用自己设定的“问题”领着学生去找寻一系列预设好的“标准答案”,其实

质仍是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只看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实

践中,教育脱离学生的实际,以致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③“满堂问”的课堂体现出传统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单通道的授受关系,呈现出“我讲你听”的专制型倾向,导致学生的被动接受和师生关系的紧张,在这种关系中,学生仍然无法自主学习,只能被动

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内容。

(2)谈谈材料对你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何启示

材料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正确运用提问。根据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在课堂提问时,一方面要能够“抛砖引玉”,确保提问的问题在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的范围内,让每一个问题都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注重问题的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让学生乐在其中,培养学生的

学习兴趣。

②公平对待学生。一个班级中必定有优等生和学困生,尽管学生存在不同的层次,但是教师不能戴有色眼镜。教师对待所有不同水平的学生要一视同仁,既要帮助学习好的学生更进一步,也要对学困生抱有希望,让学

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鼓励和期望,避免班集体产生短板效应。

③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在知识接受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理解也不相同,因此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

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7、材料:小明是一个调皮大王,经常把小动物带到教室里捉弄同学。王老师了解情况后找到了小明,对他说:“老师听说你对动物

很有研究啊,现在班级准备成立一个动物保护小组,请你来当组长,你愿意吗?”小明听了很高兴,当场表示一定会把这项工作做好。一个月后,在王老师的帮助下,小明领导的动物保护小组开展了动物保护知识宣传讲座等活动,赢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小明对其他学科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改掉了捉弄同学的坏习惯,成为班里的“动物保护专家”。

(1)材料中王老师遵循了哪些德育原则?

①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教学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材料中,王老师面对小明的调皮行为,没有主观武断的进行批评,反而夸赞他“对小动物很有研究”,还请他当“动物保护小组”的组长,这充分体现了疏导原则中“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的德育要求。

②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品德。材料中,王老师面对小明的调皮行为,并没有批评他,更没有放弃他。王老师不仅肯定小明对动物有研究,还十分信任地让他做动物保护小组的组长,让他成为“动物保护专家”。这是遵循了“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德育要求。

③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觉进行自我修养。材料中,王老师面对小明的调皮,并没有片面地进行否定,而是从中看到了他对动物的“研究”,积极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小明充分发挥他对动物的兴趣,用积极的方式来对待动物和同学。

④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材料中,王老师面对小明的调皮捣蛋和他利用小动物欺负同学的行为,没有武断地否定,而是抓住小明对动物感兴趣这一特点,进行正确引导,从而使小明的调皮行为得到了改正,还帮助小明成为“动物专家”。

⑤知行统一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材料中,王老师请小明当动物保护组织的组长,帮助小明及小组成员开展了动物保护知识宣传讲座等实践活动。

(2)王老师的做法对你的教育教学有哪些启示?请简要分析

王老师的做法对我的教育教学有以下启示: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教师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充满信心。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教育好学生是一个方面,教育“坏学生”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面对“坏学生”,我们要相信他们,尊重他们,充分了解他们,从他们独有的特点出发,去挖掘他们的潜能,从而让他们获得应有的教育。

②学生是正在成长的人,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不断成长的人。学生健康的成长和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坏学生”之所以“坏”是因为他们年龄小,思想还不够成熟,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正确的认识,所以,这时教师要指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从而使他们能够获得修正自己行为的机会。

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尊重学生、赞赏学生、帮助引导学生,要改变课程过分强调甄别、选拔的功能,要关注过程性评价,强调评价的激励功能。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看到学生的长处、进步,要学会在教学中激励学生,肯定学生,让学生得到信任、肯定。

8、材料:黄老师任课的班级里有一位学生徐某,他是家里的独生子,身体健壮,智力正常,最主要的缺点就是上课爱搞小动作,爱开小差。他经常上课还没有多久就安捺不住,一会儿在书本上乱涂乱画,一会儿摆弄

抽屉里的玩具,一会儿喝饮料,一会儿悄悄地吃零食。

黄老师上课时多次眼神示意他要注意课堂纪律,可等黄老师不注意的时候,徐某就故技重施。有时候还去拉

前面女同学的头发,黄老师发现后让他站在教室后面好好地反思一下。可徐某照样能找到嬉闹的手段,悄悄

地跟后排同学做鬼脸或故意动来动去地引起大家的注意。

(1)请结合材料和实际对徐某的行为表现进行分析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徐某的行为可能是“儿童多动综合症”的表现。“经常上课还没多久就安捺不住”说明他在注意力方面存在缺陷,容易被无关的刺激吸引;“一会儿在书本上乱涂乱画,一会儿摆弄抽屉里的

玩具,一会儿喝饮料,一会儿悄悄地吃零食”说明其多动与正产儿童的好动不同,他的活动是杂乱无章的、

缺乏组织性和目的性的,表现为动作过多,无法自控。徐某的这些行为都表现出一定的问题行为。

(2)假如你是黄老师,你会采取何种应对措施?

如果我是黄老师,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①寻找徐某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改变教育方法,课堂上对他多关注,发现他有小动作时就请他回答问题,回答好的要及时表扬,回答得不好也不做过多的批评,让他树立起自信,体验学习的乐趣。

②采用各种行为疗法,如强化法、代币法等,培养和发展徐某的自制力和注意力。

③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使徐某的感官活动起来,减少徐某多动的机会。在徐某受无关事物的引诱时,可告

诉他正在学习的内容很重要,或叫徐某回答问题,或老师讲课停顿一下,把徐某的思维拉回来。

④适当进行谈心教育。找适当的时间跟徐某谈心,指出哪一节课他没有认真听课,使徐某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明确老师对他的关心,使他下节课不好意思再多动。这样的处理方法既不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又不伤

害徐某的自尊,让徐某的情绪能够重新进入健康的教学活动中。

9、材料:在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后,王老师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测量一个啤酒瓶的容积?看谁的计算方法多。结果只有廖廖几个学生举手回答,而且仅仅使用了一种方法。王老师认真地进行反思,认为

上述问题可能是学生没有亲身体验造成的,学生仅仅把问题当成一道习题来解答。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

情感而有所创造呢?王老师布置学生带来啤酒瓶,准备好水,让学生独立研究,再进行小组合作。学生们兴

趣盎然,除了几种常规的方法外,还创造性地探索出几种方法:

同学甲:把啤酒瓶再把水倒进量水杯就可以测量出来了。

同学乙:(略)

(1)上述材料中教师采取了哪些教学方法?

①实验法。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的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

发生变化,并对其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使用啤酒瓶和水,进行观察、测量和分析,从而获得求容积的方法,体现了实验法。

②发现法。发现法是指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讨和发现

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不进行全部的讲解,而是给他们一些事实(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行发现问题,提出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学生

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研究、主动进行探索,体现了发现法。

(2)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教师在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中起的作用及如何发挥这种作用。

在上述材料中,教师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中起促进作用。该教师在认真反思之后转变了教学思路,从“教

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教学行为也

应产生相应的变化。在对待师生关系上,要尊重、赞赏学生;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引导和帮助;在对待

自我上,强调反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启发诱导的环境,提供材料、线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去探索、发现知识。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从“以

教育者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指导学

生了解学科特征。同时,教师也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0、材料:辛老师了解到学生小丁学习基础比较差,且因家境贫寒导致自卑心理。因此,辛老师制定并实施

了“智志双扶”的措施。辛老师利用课余时间与小丁谈心,以励志的榜样故事鼓舞他树立理想,实现人生价值;为他组建“学习帮帮团”,帮助他学习;让他当班级宣传委员,以发挥画画的特长;对他取得的进步给

予赞赏;“我们是一个友爱和谐的家”班会课上,同学们友善地接纳了小丁;针对小丁在课堂上做小动作的

行为,辛老师没有当众训斥他,而是委婉地提示。一段时间后,小丁爱上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他在日记

中写道:“幸福要靠自己去奋斗。努力学习吧,我能越来越好……”

问题:结合材料分析辛老师是如何依据需要层次理论制定教育措施的。

辛老师分别从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三个方面来制定教育措施。

①辛老师依据需要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制定教育措施。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

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材料中,辛老师利用课余时间,找小丁谈心并讲述励志的

榜样故事,从而帮助小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体现了这一层次的需要。

②辛老师依据需要层次理论的尊重的需要制定教育措施。尊重的需要是指自我尊重和受人尊重的需要。前者

是希求个人有价值,希望个人的能力、成就得到社会的认可;后者是希求别人的重视,获得名誉、地位。材

料中,辛老师让小东当班级宣传委员,以发挥他的特长,并在小丁取得进步时给予表扬,体现了这一层次的

需要。

③辛老师依据需要层次理论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制定教育措施。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

系的需要,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的需要、对集体的归属感等。材料中,辛老师组建“学习帮帮团”,帮助

小丁学习;开展“我们是一个友爱和谐的家”班会课,让同学们接纳小丁;对于小丁课上出现小动作的行为,辛老师也并未当众训斥,体现了这一层次的需要。

辛老师用关心、尊重与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是值得提倡和学习的。

成绩平平的雯雯五年级时因一次考试数学得了全班第一而信心大增,对数学特别投入,成绩直线上升。五年

级下学期时,新任数学老师非常严厉,对所有学生考试中出现的错误都毫不留情,经常在全班点名批评。雯

雯平时有些“马大哈”,一次又因粗心大意被数学老师点名:“不管你多聪明,平时考得再好都没用,关键

是大考,如果大考时还粗心,一切都玩完!”老师的话时常响在雯雯的耳边,离考试越近,雯雯越紧张。考

试的时候心情极度紧张,没办法发挥正常水平,每次考试后看到考试成绩都很懊悔。长此以往,雯雯渐渐丧

失了对考试的信心。

问题:

(1)雯雯出现的这种情况属于什么现象?请简要描述其表现和形成的原因。

雯雯的情况属于考试焦虑的现象。

考试焦虑是学生常见的焦虑反应。考试焦虑是在应试情境的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

身心因素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表现出来的一种

心理状态。考试焦虑的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持久地不能放松下来。数学老师点名批评雯雯,并强调了““大考”“一切都玩完”,这让雯雯对考试过于重视,由此产生了紧张、焦虑的情绪,因而在考试中没能发挥正常水平,导致成绩不理想,因而更加焦虑,形成了恶性循环。长此以往,雯雯表现出典型的考试焦虑的心理问题。

(2)如果你是雯雯的班主任,该如何引导雯雯走出考试阴影?

如果我是雯雯的班主任,首先,我会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矫正秩序,指导雯雯在考

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我能应付这个考试‘’“成绩并不重要,学会才是重要的‘’“无论考试的结

果如何,都将不会是最后一次‘’,对于缓解雯雯的考试焦虑,都有好的效果。其次,我会采取放松训练,

通过一定的方式,如呼吸法、暗示法、表象法和音乐法等,使雯雯一遇到考试临近就紧张的状态得到缓解,

从而消除对考试的恐惧心理。最后,我会对雯雯进行积极的鼓励与评价,肯定雯雯取得的成绩,合理分析雯

雯考试失败的原因,并帮助其找到解决办法,让雯雯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爱护,使其积极向上。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今天要讲的内容很多。为了节约时间,上课铃一响,我就提醒学生们认真听我讲课并做好笔记。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个语文成绩还不错的学生趴在桌上睡觉。为了不影响上课的进度,我装作没看见他,继续讲课。随后,我发下一份随堂小练习,要求学生们在8分钟内完成。有几个学生3分钟左右就完成了,他们开始找周围的同学讲话,我批评了几句,他们有所收敛,但没过多久又开始了。这时,我打算提前结束小练习,但有几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们还没做完,再给我们几分钟时间吧。”为了照顾到每个人,我让做完练习的学生保持安静,但很快他们又开始说话了。我非常生气,大声地命令语文成绩不太好又正在说话的一个学生站起来。他也非常生气地冲我大吼:“凭什么就让我一个人站起来?他们也啊说话啊。况且,还有人睡觉,你怎么不管呢?”我顿时火冒三丈,严厉呵斥道:“你自己学习不好,还好意思说别人,住嘴!”没想到,我话音刚落,他居然摔门而出。

(1)评析该语文老师的教学行为。

该语文老师的做法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违背了因材施教原则,是缺乏教育机智的表现,不利于维护课堂纪律。

首先,新课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材料中,该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放纵成绩好的学生,责骂成绩不好的学生,不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没有发挥教学民主,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

其次,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材料中,该语文老师设计的随堂练习,不适合全体学生,导致有的学生做得快,有的学生做得慢,而出现课堂纪律问题。同时,该语文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这都违背了因材施教原则。

最后,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进行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该语文老师针对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没有机智地应对,而是采取放纵和责骂的做法,没有体现教育机智。

(2)根据上述案例给你的启示,谈谈如何维持课堂纪律。

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有以下几种。

第一,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积极有效的课堂规则有以下特点:①由教师和学生充分讨论,共同确定;②少而精,内容表述多以正面引导为主。材料中,语文老师应对学生做完课堂练习后提出明确的规则。

第二,合理组织课堂教学。老师应做到:①增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②保持紧凑的教学节奏,合理布置学业任务;③处理好教学活动之间的过渡。材料中,语文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课堂练习,布置适合不同学生的课堂练习。

第三,做好课堂监控。老师应能及时预防或发现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纪律问题,并采取言语提示、目光接触等方式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行为。材料中语文老师不应该对数学出现的纪律问题置之不理。

第四,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教师应做到: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加强课堂纪律的目的性教育;引导学生对学习纪律持有正确的、积极的态度,产生积极的纪律情感体验,进行自我监控;集体舆论和集体规范是促使学生自律品质形成和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师应对其加以有效利用。材料中,语文老师应通过明确的要求,利用集体规范等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律品质,不应一味地责骂学生。

语文课堂上,有蝴蝶飞进教室,学生乱作一团,有的同学索性离开自己的座位你追我赶地去扑蝴蝶……教室里恢复平静后,一班的陈老师灵机一动,便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内容,而让同学们把刚才扑蝴蝶的经过写成一篇作文。结果,听到教师布置的这一任务,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很精彩。良好的教学效果使陈老师喜不自胜。

二班的杨老师面对以上的情境则是板起面孔、维持纪律,让学生们回到座位上,继续原来的教学。而学生却余兴未止,仍沉浸在刚才的氛围中……杨老师不愿意放弃原来的教学内容,否则他会认为自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1)评析两位老师的做法。

材料中,陈老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观和教师的教育机智。首先,新课程倡导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陈老师根据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意外情况创造性地教学,是对课程的创生与开发。其次,新课程倡导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陈老师机智灵活的应对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发挥了教育机智。

材料中,杨老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传统的教学理念。首先,杨老师体现了“教师中心”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其次,杨老师认为教学过程应关注学科,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最后,杨老师的教学过程按既定的教学过程进行,符合了教学过程的预设性,但是忽视了教学过程的生成性。

(2)谈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遇到这一状况你会怎样处理。

面对这种情况,我会做出以下处理。

第一,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抓住学生被蝴蝶深深吸引这一现象,以此作为“活”的教学材料。

第二,时刻谨记新课改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需要。遇到偶然事件,应当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因势利导,把事件转变成培养学生观察力的“活”教材,引导学生看、听、说、写;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全面、有条理地观察事物。

总之,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课程既要又所预设性,也要重视课程的生成性,更多地关注学生而非只关注学科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14、材料:数学课上,周老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讲完了规定的内容。周老师问:“同学们听懂了吗?”全班同学大声说:“听懂了。”周老师又问:“谁还有没有听懂的地方,请说出来,老师再详细解答一下。”某同学怯生生地站起来讲了他不懂的问题,周老师认真地做了解答。最后周老师说:“记住以后要专心听讲啊。”

(1)评析周老师的教学行为

周老师耐心解答学生问题是正确的教学行为,但是,周老师按既定教学设计讲授规定的内容不符合新课程的教学观,并且周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是欠妥的。

首先周老师对学生的问题耐心解答,体现了周老师重视学生的课堂提问,是正确的教学行为。

其次,新课程的教学观倡导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放的过程,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放的过程。教学不只是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材料中,周老师按既定的教学设计讲授规定的内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学过程仅仅看作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

最后,新课程倡导的评价理念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材料中,周老师的评价表达出学生有不懂的地方是上课没有专心听讲所造成的,周老师没有从自身的角度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谈谈新课程评价理念的转变

①在评价功能上,由侧重甄别和选拔转向侧重发展

②在评价对象上,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逐步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

③在评价主体上,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多元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

④在评价结果上,不仅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更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状态的改进

⑤在评价内容上,强调对评价对象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察

⑥在评价方法上,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尤其注重把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

⑦在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

15、材料:李老师讲完《坐井观天》的故事后,要求学生以“青蛙跳出井底之后”为题讨论并续写故事。有的同学说:“青蛙跳出井底之后,看见了蓝蓝的天、青青的草,它心想:真美啊,真该早跳出来!”还有的同学说:“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它再也不想回到井底了!”……一位同学出人意料地说:“青蛙跳出井底之后没多久,又跳回了井底!”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嘲讽地说:“我看你就是井底之蛙”。这位同学顿时满脸通红,大声争辩说:“老师,是因为青蛙跳到井外之后立刻闻到了一股刺鼻的农药味,它看见几只死青蛙飘在被污染的河水里,听到有人喊抓青蛙,所以,青蛙又跳回井里。”

(1)评析李老师的教学行为

首先,新型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具体表现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材料中,李老师让学生续写故事,却否认了学生的回答,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其次,新课改倡导发展性评价。材料中,李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最后,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材料中,李老师嘲讽学生是“井底之蛙”,没有尊重学生的人格。

(2)如果你是这位教师,应该怎么做?

首先,提高自身素质。教师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是学生尊重教师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提高教育影响力及权威性的保证。我会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和修养,用高尚的品德、深刻而丰富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其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新型学生观提倡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因此,我会在教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想法,给每一位学生发言的权利。

最后,我会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发挥教师的促进者作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想法,不以“权威”自居。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让学生提出质疑的安全的心理环境,对学生的提问加以引导,而不是片面地否定。我还会以讨论、协商的方式解决有争议的问题,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想法,促进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营造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16、材料:四年级的小磊上学经常迟到,他总是在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时推门而入,他的迟到不仅

影响了班级正常的教学秩序,还影响了本班在全校日常行为规范评比中的分数。为此,班主任李老师专门找

小磊进行了谈话。李老师了解到,原来是天气转凉后,小磊一直不肯起床,总是赖床,才导致他经常迟到。

李老师没有直接批评小磊,而是告诉他要做个勤奋的孩子,别的同学能做到的自己也应该做到。小磊意识到

自己的错误后,下定决心不再迟到。接下来的两天小磊果然早早到达了学校。但是,到了第三天小磊又迟到了,而且晚到后不主动将作业交给各科课代表,还出现了有作业少做、不做的现象。虽然他知道这样做不对,但总是改不了。一次,为了掩盖自己没有做作业的实情,他就跟老师撒谎说把作业本忘在家里了。老师对小

磊的行为很是头痛。

(1)小磊为什么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试结合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进行分析。

材料中小磊品德的知、情、意、行四个心理成分发展不统一,导致出现不良行为。

第一,小学生的道德认识主要表现在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及道德信念的形成三个方面。材

料中,小磊虽然初步掌握了道德概念,有了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但是还没有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因此会

出现明知故犯的现象。

第二,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

化剂。材料中,小磊没有强大的道德情感做支撑,因此他改变错误的动力不足。

第三,小学生的道德意志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材料中,小磊由于缺少决心和恒心,道德

意志薄弱,因此常常“明知故犯”“言行不一”。

第四,小学生在道德发展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步出现言行不一致的现象。材料中,小磊对老师撒谎说

把作业忘在家里了正是道德发展中言行不一致的体现。

(2)如果你是小磊的班主任,你会如何帮助他改正?

假如我是小磊的班主任,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小磊改正:

①培养小磊的道德意志。一方面要通过外部的影响。我会与各科任老师和家长密切配合,开展积极的活动培

养小磊意志的坚持性,同时在他遇到困难时不断给予鼓励,使他具有坚强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小学生

虽然具有初步的自制力,但水平较低,因此要把培养意志的自制力和坚持性相结合。我会严格要求小磊,发

展其管理总局的冲动和任性的能力。

②引导小磊做出正确的的道德行为。我会通过思想品德课、其他学科的教学以及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来引导

小磊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

③培养小磊言行一致的良好习惯。教师和家长都要成为学生的表率,我会注重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做学生

言行一致的榜样;另一方面,我会注重与家长的联系,使小磊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影响,达到和谐统一。

17、材料:我是一名刚入职的老师,教一年级两个班的数学。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总是坐不住;他们上课

时特别喜欢回答问题,但总是不举手就随便插话,不报告就随意走动。作为一名新老师,刚开始我总是批评他们,后来我找到了好方法---奖励卡。做好课前准备,上课铃响就坐端正,课堂上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就发纪律卡;会

用正确完整的数学语言提问,回答数学问题的学生就发表达卡;上课认真听讲、听其他学生发言的学生就发倾听卡;书写整齐规范、作业干净整洁的学生就发书写卡……当然,卡片上的图片也是要考虑的因素,比如一年级学生也想像哥哥姐姐们一样戴红领巾,那么戴红领巾敬礼的卡片就要多准备一些。逐渐地,我发现学生们已经适应了

小学生活,慢慢培养了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评析材料中教师的教学行为

材料中的教师的教学行为遵循了新课改倡导的学生观、教师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体现了强化理论,值得我

们学习。

①该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

特性。材料中的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表现发放不同的奖励卡,体现了该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新课程倡导的学

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材料中的教师在面对一年级小学生表现出的各种问题时,

并没有认为这些学生无法教育,而是认为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通过发奖励卡的方法引导学生向积极的方

向发展。

②该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人

生的领路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和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材料中的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采取

发奖励卡的方法促进学生进步,从而帮助学生培养了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③该教师的做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材料中的教师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生的不同表现,发

放不同的奖励卡,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④该教师合理地运用了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斯金纳认为强化是塑造行为的有效条件,即采用适当的强化物使个体

增强反应频率、强度和速度。材料中的教师采用奖励卡的方式对学生好的行为进行强化,进而帮助他们养成良好

的行为习惯。

(2)在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和整体性等。

①顺序性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

②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要有针对性,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③不平衡性要求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期。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个体的素质发展的关键

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

④互补性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现学生自身的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⑤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

长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自由地发展。

⑥整体性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把学生看作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把学生

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

18、材料:齐老师在教学“8和9的加减法”一课时,采取了如下方式导入新课。首先,老师出示了挂图,请学

生认真观察,同时,老师提出问题:“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踊跃回答,答案也五花八门。有的学

生说我看见了房子,有的学生说我发现了红旗,有的学生说我发现了树木……齐老师认为教学应该民主,因此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齐老师都一一加以肯定。但是,过了五分钟,学生的回答还是没有与课题“8和9的加减法”相关,齐老师觉得这样难免影响教学进度,便急忙抛出问题:“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

(1)请分析教师设置的问题未能达成教学目标的原因

齐老师设置的问题未能达成导入课题这一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教师设计的问题缺乏目的性。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但是,过于开放的问题容易导致答

案不着边际的现象。因此,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出现各种偏离课题的答案。

第二,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缺乏启发性。教师对学生只是一味的肯定,并未做出引导性的反馈,从而使学生的思维

缺乏一定的导向,学生并不能准确地将问题与本课的学习内容相联系。因此,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想导入

新课的目标。

(2)请结合材料谈谈课堂提问的要求。

课堂提问时,教师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课堂提问要求设问得当,发问巧妙,启发诱导,归纳总结。提问行为由发问、候答、叫答、理答四个环节组成

⑴问题要清晰,措辞要精练、具体明了;保证高认知水平问题的比例适当;与学业有关问题的发问频率应维持在

较高水平。材料中,齐老师提出的问题限定语较少,问题不够清晰,所以提问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⑵教师发问后,根据问题的认知水平和具体情境,等候3~5秒,给学生思考问题、组织答案的时间。

⑶叫答需要保证每个学生有尽量多且均等的机会。

⑷学生回答不同,教师的理答策略也应不同,如对学生迅速而坚定的正确回答,应给予肯定、表扬或作出追问;

对于不正确的回答,应明确原因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1)请运用动机冲突的相关知识,分析乔静身上体现的问题。

在意志行动中,常常有两个以上的目标,但是又不能同时实现,这就产生了动机冲突。动机冲突包括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其中,趋避冲突是指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个体即希望接近,同时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动机冲突。案例中,乔静既想当班长,又担心班级事务繁多影响自己的学习;既想参加英语竞赛,又担心无法完成老师交给她的创建班级环境规划的任务,体现了她正在面对趋避冲突。双

趋冲突是指当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追求两个有价值的目标是,因不能同时获得而产生的动机冲突。乔

静常常面对参加集体活动还是温习功课的选择;面对未来的职业选择,她既想成为一名音乐家又想成为一名心

理学家,这些都体现了她正在面对双趋冲突。

(2)假如你是乔静的班主任,你将如何帮助她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我我乔静的班主任,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她解决问题:

⑴对乔静加强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帮助她树立正确的行动目的。自觉目的性是意志行动的重要特征,学生意志

品质的发展都建立在一个正确而合理的行动目的基础上。对乔静的教育,可以帮助她确立远大的目标着手,使

她处理好个人成长与集体成长的关系,从而有效避免其在价值取向上出现动机冲突。

⑵组织实践活动,加强意志锻炼。在学校教育中,日常的学习、劳动和课外活动,都需要为达到一定的目的付出

艰辛和努力,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最佳途径。对于乔静这样优柔寡断的学生,要帮助她树立克服困

难的信心,帮助她学会审时度势,当机立断。

⑶发挥教师的影响,给予必要的人格陶冶。教育乔静这样的学生,首先我会在工作中表现出目标明确、处事果断、兢兢业业、不畏困难的作风,为乔静树立榜样。

⑷启发乔静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要在学生的意志品质形成中真正发挥作用,还必须调动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实践中,激励自己,反思自己,找出自己存在的缺点,及时改正。

(1)案例中的音乐教师对小刚的教育过程主要体现了哪些德育原则?

音乐教师对小刚的的教育过程主要体现了以下德育原则:

①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

积极向上。材料中,音乐老师上课发现小刚的不良行为习惯后,并没有武断地批评他,而是表扬小刚的节奏感好,进而指出小刚的问题,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体现了德育中的疏导原则。

②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

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材料中,

音乐老师上课时的不良行为习惯后并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在课堂上指出他的错误,而是课后找到小刚,先肯定

他的长处,并根据他的长处推荐他去学校乐队,然后才委婉地指出他的错误,并提出了遵守纪律的要求。

③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

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

转化。材料中,音乐老师在对待小刚的不良行为时,能够转变思路,发现小刚音乐节奏感好的优点,鼓励他并

让他做乐队鼓手,帮助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2)音乐教师的做法对你的教育教学有什么启示?请简要分析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教师要全面地看待每一个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不能片面地否定学生。材料中,音乐老师发现了小刚节奏感好的优点,并引导小刚发展直接的优点。

②教师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材料中,音乐老师在鼓励小刚发展长处的

时候,展现出她对小刚的关爱,同时对小刚提出遵守课堂纪律的要求,体现了严慈相济。

③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差异性,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材料中,音乐老师从小刚自身的特点出发,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帮助小刚更好地发展。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

材料训练 一、“天宝二年(743年)12月,他率弟子、工匠等,启程东渡,途中船被巨浪打坏,东渡失败。接着第三次、第四次东渡仍未成功。天宝七年(748年)第五次东渡,又遇狂风巨浪,风急波峻,水黑如墨,境况险恶。船随浪涌,忽如上高山,忽似落深谷,船上淡水缺乏,饮海水又涨腹。在海上漂流14天,饥渴交加,暑热难熬,漂流至海南岛南部,他双目失明,弟子荣睿病逝……天宝十二年,他以66岁高龄,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九州,受到热烈欢迎,留居奈良……” (1)上述材料中的“他”是谁?(1分)要到哪里去?(1分)去干什么?(1分) (2)上述材料中的“他”具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2分)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分)二、材料一:《史记》对西汉时期南方的描述:南方地广人稀,人们以稻米和鱼为主食,还采集果实和贝类为食┅┅刀耕火种,没有积蓄,大多都很贫困。 材料二:(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 材料三:(宋朝时)朝廷……实仰东南之财赋,…….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问:这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材料一:东方红,太阳升……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东方红》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春天的故事》 材料三:……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走进新时代》(1)材料二中的“老人”是谁?“神话般崛起座座城”,你知道最具代表性的是哪座城市吗?(2)材料三的歌词是近现代中共领导人丰功伟绩的写照,请思考歌词中“当家做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描绘的分别是哪些领导人? 四、材料一丰都全县人民到处高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的战歌,各地出现了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争参军的动人场面。社坛乡青年熊应龙步行70多华里,三次进城要求参军。 材料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没有翅膀要飞大,不坐飞机坐火箭。莫说指标能实现,白云也要摘几片。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建国初期的什么事件?请说出与这事件有关的一个人物(4分)(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的什么历史事件?与此同时还有什么运动?(4分) (3)材料三中的大包干是指一种什么制度?(2分) 五、20XX年6月13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举行“2009中国记忆”大型直播活动,直播内容为正在申报世界遗产的中国大运河。选取杭州、扬州、洛阳等8个沿运河城市作为节目组成部分,其中,通州、扬州、杭州是直播点。 请回答:(1)材料中的“杭州”是隋朝大运河的南端,“杭州”在隋朝时称为什么?隋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开凿有什么意义? (2)隋朝大运河是谁在位时开凿的?隋朝大运河全长多少公里?

中学教师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目

中学教师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目 1.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明确指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问题: 试述终身教育的基本思想。 2.李华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学生,他的最大缺点就是贪玩,学习不用功。每次考试他都有侥幸心理,希望能够靠运气过关。这次期末考试他考得不理想,他认为这次是自己的运气太差了。 请运用韦纳的归因理论来分析: (1)他的这种归因是否正确?这种归因对他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如不正确,正确的归因应是怎样的? (3)对教师来讲,正确掌握归因理论有何意义? 1.【答案要点】终身教育的基本思想: (1)终身性,使每个人所受的教育都不会终止于学校教育阶段,而是使其一生受到连续教育,直至生命的终结。 (2)全面性和自由性,教育和学习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人的身心所有方面的全面发展,不再是从外部强迫灌输的,而是自由的、根据个人需要和兴趣的、有机联系的、协调性的学习化社会,每个人享有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由地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各种手段。 2.【答案要点】(1)不正确。他将行为的原因归因为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这样他就对自己的行为不用负责,因此学习动机不高,学习成绩也不会提高,甚至会越来越差。 (2)他应该将其归因为自己的、内部的、可控制的因素,如不努力。如果他认为学习失败是不努力造成的,那他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学习一定可以获得成功。 (3) 有助于教师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生行为及其结果推断出个体的稳定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其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此外,归因训练还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正确归因,对消极的归因进行辅导。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归因心态就有碍于人格的成长,如惯于逃避的学生,他们经常将失败归为能力不足,将成功归于运气或任务容易,长此以往,成为一种习惯,就会演变为一种习得无助感。 1.某班班主任老师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是能努力刻苦学习的好学生;而学习成绩差的就是不努力不刻苦学习的学生。因此,他经常把考试成绩差,作业出错多的学生叫到办公室进行训斥,他希望通过对差生的严加管教,使全班的学习成绩拉齐。 问题: 这位班主任老师的想法能否变成现实? 2.小丽,女,高一学生。祖父母和父母均为医生,从小在非常讲究卫生的环境下长大,平时做事谨慎、认真、仔细,严格要求自己,追求十全十美,有条理,爱整洁,但缺乏灵活性,有不安全感。入学后住宿,同室睡上床女生不讲究个人卫生,不洗手就拿食物吃,得了乙肝住院。小丽想起该女生扫床时灰尘落在自己床上,又乱碰自己的水杯和食物,担心自己被传染上乙肝,又恰逢期末考试,学习很累,怕考试不及格。自己总想该女生“不洗手”而“病从口入”,“自作自受”又“害了别人”这几句话,明知道想这些没用,就是摆脱不了,造成不能安心看书,内心十分苦恼。害怕自己也病从口入,就反复洗手、洗衣、洗床上用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材料分析题 1.[材料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 (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得到的,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一次完成的。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 2.[材料l]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他进一步指出: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材料2]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说道:“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唯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材料3]正当相对论得到普遍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从它推出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然被抛弃。” 请回答: (l)上述材料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2)恩格斯与波普尔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认识? (3)简述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 (1)恩格斯、波普尔和爱因斯坦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2)恩格斯与波普尔的不同在于,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没有重视被推翻理论其中可能包含的合理性因素,这是一种简单的否定过程。恩格斯则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在承认任何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一个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 (3)波普尔的观点指出了科学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于研究科学知识增长规律有很大启发。但是他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 3.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 [材料l]孟轲说:“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 [材料2]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饮冰室合集》)

2020考研政治材料分析题答案(文字版)

2020考研政治材料分析题答案(文字版) 34. 【参考答案】 1.“巧”在尊重和正确利用客观规律。人们的生产生活必须尊重和正确利用客观规律,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也必须以承认规律的 客观性为前提。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作用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启示之一:联系是普遍的,发展经济必须与保护环境相协调。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趋势,必 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 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 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启示之二: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人类认识自然规律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规律是客观的,要按照客观规律去办事,违背 规律就要受到惩罚。 35【参考答案】 1.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中国式奇迹”主要是在近30年的改革开 放过程中,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中国式难题” 主要是指在取得这些伟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付出了一些代价,包 括生态平衡被破坏,雾霾污染严重等等。 2.按照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分析: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第二,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 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 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第四,毛泽东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 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 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按照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 产力发展。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36【参考答案】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巨大成就是不可磨灭的,因此“毛主席像要永远保留 下去”。党领导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 解放。这就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扫清了 障碍,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 了根本政治前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 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人民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创 造性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 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党不失 时机地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 基本经济制度。党还领导人民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了马 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符合 中国国情和人民根本利益,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制 度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任务,要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过实践探索,党积 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党团结带领人民全力推进社会 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2.“两个不能否定”体现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当前国际形势、国内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作出的又一个准确务实的判断和清晰的论述。

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

高中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 一、答题步骤: 做好历史材料分析题可分为四步:审题抓关键词、读材料找有效信息、链接所学内容、组织答案答题。 1审题抓关键词 拿到材料首先读题,不要急于看材料,审题包括审该题干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问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换言之,就是找准问题的关键词。只有弄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从而节省做题时间。 2、读材料找有效信息 材料分析题反映了“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特征,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前提。做好这一步的关键是仔细阅读材料,挖掘有效信息。阅读材料正文之前,要注意正文前或正文后提示性的文字,即时间、地点、人物、材料的标题或出处等。看完提示性的文字后,再带着问题读材料,找到材料的中心词,材料之间的对比处,即有效信息。 例:①材料题的一种:文字型材料题: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 《墨子》问题:上述材料反映的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解析:问题问的是生产方式最早出现的时间,我们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先看提示性文字:出处一一《墨子》,得知墨子是战国时期人,该情境应该发生在战国或战国之前,再找材料中的有效文字“农夫…耕嫁,妇人纺织”,知道讲的是“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得出结论:上述材料反映的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 ②材料题的另一种:图表型材料题。 3、链接所学内容(回扣课本) 链接就是将材料与课文所反映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判断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时期、历史事件,联想该内容在教材中是怎样论述的,据此而建立答题的大方向。通过做题我们可以看出,任何材料题的答案都离不开课本知识,换言之,材料题只是对课本知识的新应用,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切忌脱离课本漫天讲。 4、组织答案答题 问答题题干一般有四种问法:一是“根据材料回答”;二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三是“根据上述材料谈自己的看法”;四是“根据所学知识回 答”。第一种答案比较简单,根据材料的内容即可答出,如果问的是根据这几段材料回答,请综合每段材料的中心,分别写出,不要笼统概括;第二种问题答案不仅要从材料中找到有效信息,部分答案还必须根据材料提示的内容联系课本知识总结答案;第三种问题是文综考试以来的新问法,进一步考察学生“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的能力,这就需要将材料中涉及到的内容都拿来当作有效信息处理,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评论历史观点;第四种即从所学知识出发探索历史问题的答案,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这就对学生有更高的能力要求了。 当然,有些简单的问题没必要按部就班的答题,但对于复杂的材料分析题来说,按照以上四步答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分析”公式答题模式: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七年级历史上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七年级历史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1.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出自战国时期什么人之口?是 什么意思?其中“孝公”是谁? 答:出自商鞅之口;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 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孝公”是秦孝公 (2)他曾在历史上有过什么作为?这一作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作为:于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进行变法。 主要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奖励军功;建立县制。 (3)这一作为有何影响? 答: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4)此人的主张是什么?这一理论属于哪家学派?代表哪个阶级? 答:他主张不因循守旧,实行变法。这一理论属于法家,代表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5)此人的变法是在什么时期的哪个诸侯国进行的?答:战国时期;秦国 (6)这次变法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哪一条?答:建立县制 (7)这次变法实施奖励农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答:增强国力 (8)如果你是当时的新兴地主,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些措施表示欢迎?理由是什么? 答:①承认土地私有,保证地主对土地的占有,确保了地主的利益;②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安定。 (9) 材料二是描绘了什么场景?请说说: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是当时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场景: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变化: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10)这一理论对我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答: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也应该根据现实的需要及时改变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地方,坚持改革的方针不动摇。 (11)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答:变法成功的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敢于同旧势力斗争;国君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答出三点即可) 2.阅读下列材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通悦)乎?”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该材料是谁说的?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孔子说的,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他对教育的贡献有哪些?答: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②他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③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④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以便“温故而

教育知识能力简答题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教学内容

一简答题: 1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2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3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4 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5 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 6 简述全面发展的内容 7 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8 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9 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0 简述四种不同气质类型的特征,并针对不同气质类型如何指导 11 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12 简述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观的改变 13 简述新课改结构的主要内容 14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15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6 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17 建构主义学习观 18 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9 说服教育法的含义和要求 20 简述美育的任务 21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22 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23 小学班主任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24 先进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各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班主任应该如何进行个别教育 25 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26 简述教学课程的基本规律 27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28 教学实施的环节 29 简述上好一堂课的标准 30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历年来考察过的简答题: 【2014年下半年】: 1.简述皮亚杰7-12岁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 2.简述学校联系的基本方式 3.简述教学研究中文检索的基本要求 【2014年上半年】 1.简述我国教肓目的的基本特征 2.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3.简述建立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 【2013年上半年】 1.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2.简述教育报告的-般结构

3.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述你对这三种学习方法的理解。 【2013年下半年】 1.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 2.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3.中学生在安全用电方面犯了哪些常识性错误?你认为小学教师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安全教育? 二、材料分析题 (一) 材料分析题答题结构 1. 总起:①这位老师(材料中)遵循了(违背了)、体现了、指出……,这种做法有利于、不利于、促使、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②或者直接用知识原理进行阐释。 2. 分析:结合材料分点解析(知识点+材料解析,如材料体现几个知识点则分点作答)。 3.(总结):对于整个分析进行一两句话的总结。(不做硬性要求) (二) 材料分析题知识点积累 1.新课改内容 师生: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 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独特、独立意义的人;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尊重、赞赏,帮助、引导。 2.德育有关原理 ①德育四大规律: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②德育的八大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的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知行统一、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③德育六大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指导实践法、品德评价法、品德修养指导法 3 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①教学四大基本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② 教学八大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量力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 4 班级突发事件处理 原则:教育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冷处理原则 方法:沉着冷静面对、机智果断应对、公平民主处理、善于总结引导 5 课堂问题行为 产生原因: ①自身原因:小学生有意注意已经发展,但是有意注意总会受到其他周围事物的干扰; ②课堂内容比较枯乏,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 ③学生还没有养成认真听课的好习惯;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 1、阅读下面材料: 公元前一世纪,欧洲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穿着丝袍出现在剧场,轰动一时。到后来,身着 中国锦衣绣服,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风尚。 ①材料中提到时间,在这个时期中国是什么朝代?西汉请回答: ②中国的“丝袍”是通过什么通道转运到当时欧洲的?请写出他的路线为及其开辟做出突出贡献 的人物? 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张骞丝绸之路③欧洲当时把中国称为什么?中国称当时罗马称为什么? 丝国大秦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意为生长繁殖)。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 材料二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关的城门很晚才关闭,处处都是放牧和贸易的牛马,好几代人不再听到报警的狗叫声,老百姓再也没有战争之苦。 回答:⑴上述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战到和的关系 ⑵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是如何出现的? 出现的原因材料一霍去病大破匈奴,收复河西走廊 材料二昭君和亲 ⑶你如何评价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 处理民族关系,“和”可以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当受到侵略时,必以“战”为主,反抗外族侵略 4.(P78)“在造纸术发明以前,我国通常用竹木简或帛作为书写材料……,纸的造价低,携带方便” [1].我国的纸发明于何时?——西汉前期 [2].后来谁改进了造纸术?蔡伦在造纸术方面的贡献是什么?——蔡伦;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成本,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 [3].纸的发明有什么重大意义?——(1)便利了人们的书写和记载;(2)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3)有利于世界人类文化的传播。 5( P87 )“……陵墓里有骑步兵俑七千多种,武士俑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神态……” [1].材料中的“陵墓”指的是谁的陵墓?——秦始皇 . [2].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雕塑艺术?其杰作是什么?该杰作被誉为什么?——秦汉时期;秦始皇陵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 6.( P72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惟二人得还” 材料中提到的“骞”指的是谁?——].张骞[1[2].他初行时间及目的是什么?——公元前138年,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历史材料分析题

1、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探究学习。 图一图二 图一、图二两种房屋,是我国远古时代,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原始居民适应自然、征服自然的结果。仔细观察两幅图片,请回答: (1)你知道图一和图二中所画的房屋样式分别是什么吗? (2)居住在图一房屋的原始居民叫(); 居住在图二房屋的原始居民叫()。 (3)导致上图中两种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历史诊断(9分) 是关于我国原是农耕文化的相关信息,七年级某位同学据此完成了一份家庭作业,其中有3处错误,请你指出来,并改正。 距今约7000年前的某一天,当黎明降临到浙江余姚时,半坡人开始了一天的生活。我们的主人公陶陶走进半地穴式的房屋,喂了喂氏族里饲养的水牛。他招呼氏族里的人拿上石刀石镰一起去收割粟。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到了中午,大家急忙往回赶,回去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熟饭了。 错误1 改正应为 错误2 改正应为 错误3 改正应为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地位,权位由“传贤”演化为“传子”。 材料二:商朝最后的国王,荒淫奢侈,残暴无道,使得民怨沸腾。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了西周。 材料三:新兴的周王朝以崭新的风格实行统治。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以及古帝王的后代,封他们为诸侯,由他们全权管理封地内的事物。 请回答: 材料一中禹的儿子启是通过什么样的继承方式成为夏朝国王的?商朝最后的国王是谁?他的残暴导致了什么结果? 材料三中周王朝实行统治的“崭新的风格”指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这一制度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周朝是我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存在了800年。有一件事成为西周历史的转折点,这件事情是什么? 夏、商、西周都因国王的暴政或昏庸而衰亡。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教资考试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强化练习(五)

教资考试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强化练习 (五) 1.小亮3岁半,在幼儿园里,他很喜欢搭积木,每当有人问谁搭得漂亮时,他总是说自己搭得好,而事实并非如此。 请结合幼儿自我评价的有关原理加以分析。 【答案要点】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包括三种形式:掌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社会性比较,即从与别人比较中对自己作出评价;自我检验,或狭义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大约从2~3岁左右开始出现。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和幼儿认知及情感的发展密切联系着,其特点如下:(1)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3)自我评价受认识水平的限制。 材料中的小亮在进行评价时,不是从具体的事实出发,而是从情绪出发进行自我评价。他不管事实如何,总认为自己搭的积木最好,这正是一种带有主观情绪的评价,过高的评价自己的表现。 2.这一周冯心怡连续几天不肯睡,老师觉得很头疼。只见她一会儿仰着睡,一会儿卧着睡,不一会儿又侧着睡。老师叫她快睡,可就是翻来覆去睡不着。时间在悄悄流逝,声音也几乎没有了,老师以为睡着了,凑过去一看,两只眼睛睁得滴溜溜圆,正在被窝里认认真真地玩棉线。 棉线不知哪儿来的,可能从棉被上扯的吧,她的棉被拉链坏了,里面露出了几根线头。老师看到她这么喜欢玩线,就说:“冯心怡小朋友喜欢线,是吗?老师家里有很多五颜六色的线,明天拿来送给你。不过,你要现在就睡。”时间到了,别的幼儿已经醒了,而她睡得正香。 根据以上材料,作为幼儿园教师,你该怎么做? 【答案要点】 (1)提高幼儿的认识。教师应该在幼儿园经常与她单独谈话,让她明白中午睡觉有利于自己的生长。并抓住有利时机,积极鼓励她睡觉,并适时地表扬她。就像案例中提到的幼儿不睡觉,居然在聚精会神地玩棉线,而当老师叫她快点睡,明天就会给她很多漂亮的线,她竟不一会儿睡着了,这正是老师所希望的。 (2)与家长取得共识。对幼儿的教育要靠家庭、社会的支持,为了让幼儿能健康地成长,教师应该特意与她的父母、祖父母交换意见,让他们了解幼儿在园的情况,并请他们配合老师,在家中也让幼儿中午时睡觉,养成爱睡午觉的好习惯。 3.星期一,A老师埋怨地说:“孩子在家过了一个双休日,再回到幼儿园后,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退步了,不认真吃饭,乱扔东西,活动时喜欢说话,真不知孩子在家时,家长是怎么教育的!”站在一旁的B老师颇有同感地说:“是啊,如果家长都能按我们的要求去教育孩子,我们的工作就好做多了!”A老师接着说:“可这些家长不按我们的要求去做倒也罢了,还经常给我们提这样那样的意见,好像我们当老师的还不如他们懂得多,真拿这些家长没有办法……”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精编(附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2016年部编教材)材料 分析题 一、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 材料三: (1)材料一,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本国的势力?(改革措施)这些措施起到了 什么作用? 重用人才,实行改革,整顿内政,发展生产,强大军队。 使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2)材料二商鞅变法是在什么时间进行的?是在谁的支持下开始变法的?变法的内容是什么?具有什 么作用?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作用是:使秦国的经济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材料三是描绘了什么场景?请说说: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是当时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二、材料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材料二: (1)材料二的人物是谁? 孔子 (2)他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他所创立的学说在战国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儒家。孟子。 (3)他的主张是什么? 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4)他对教育的贡献有哪些? 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②他注意“因材施教”, 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③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④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以便“温故而知新”。 (5)请用一句话评价该人物? 孔子是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6)读了材料一的三句话,你受到什么启发? 学习要实事求是,经常复习,要谦虚谨慎。

2018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材料分析题篇】

2018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材料分析题篇】 三、材料分析题答案解析 34、(1)如何理解“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答:(1)在矛盾群中存在着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次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主要矛盾和次 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还要统筹兼顾,恰当的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因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所以“抓住了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2)根据矛盾主要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原理,说明为什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答:(2)在矛盾群中存在着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矛盾中处于 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 规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在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分化从属作用的方面,所以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发展问题是我们的主要方面,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35、(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 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需要与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的新特点、深刻理解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站到更高层级的历史方位上,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对的最大国情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最关键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 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进入新时代要朝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前进。(2)为什么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答:(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 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36、(1)为什么说 中国共产党是“应运而生”?答:(1)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两大重要历史任务。包括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为了国家出路进行了早期的探索,由于阶级局限而失败。历史证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中 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由“简”而“巨”,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答:(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就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和奋斗目标。有了中国

[精品]2017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在1939年12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明确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材料2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强调指出:“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请回答: (1)毛泽东对近代中国国情阐述及其重要性。 (2)正确认识当今国情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何重大意义? 2.1940年前后,毛泽东发表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集中全党智慧,深刻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各项政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前途等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人民军队建设和革命战争战略战术思想、革命根据地建设等多方面得到展开,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形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论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熟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重大意义。 3.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外国有过,中国不能有,…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请回答: (1)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而必然让位给人民共和国?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4.1952年前后,毛泽东认为过渡时期每天都在变动,每天都在发生社会主义因素。“过渡时期充满着矛盾和斗争,是变动很剧烈很深刻的时期。”把新民主主义社会当作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主张“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确立新民主主义秩序”,是不符合实际的。 请回答: (1)为什么说“巩固新民主义的秩序”的主张是不符合当时实际的? (2) 20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国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5.薄一波指出,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始于毛,成于邓”。 试述毛泽东在领导全党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及其重大理论意义。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条

1、材料: 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得对话》教学时,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学生问教师:“我能不用书中得原话吗?”教师与蔼地问:“为什么呢?”“因为书中得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果拿书表演,又不太好。”学生说出了原因。“您得意见很好,就用自己得话来表演吧。”教师高兴地抚摸了一下学生得头。果然,这个学生表演得非常出色。 问题: (1)结合材料,评析该教师得做法。 这位教师得做法保证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得积极性,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该教师得做法体现了民主型得师生关系。民主型得师生关系表现为教师热爱、关心、尊重与信任学生;教育学生就是,教师既利用权威,也利用自己得学识、才能与品德;学生理解与尊重教师。在民主型师生关系中,师生交往较多,互相支持配合,关系融洽、密切。材料中,教师耐心倾听并肯定学生得意见,师生关系与谐、融洽,体现了民主型得师生关系。 其次,该教师尊重了学生得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得主体能动性。材料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认真听取学生得想法,并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教师得这一做法使得学生在表演中表现得非常出色,也使得教学取得了良好得效果。 最后,该教师遵循了因材施教得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得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得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材料中,教师在了解学生得实际情况后肯定了其想法,取得了良好得教学效果。 (2)结合材料,谈谈教师应如何保证课堂教学中得预设性与生成性。 教学做为有目标、有计划得活动,其过程自然具有预设性。教学过程得预设性就是指教师在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得、有计划得设想与安排。教学方案体现了教师对教学过程得“预设”,教学方案得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材得理解、钻研与再创造。教师理解与钻研教材时,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把握好作者编写教材得意图与教学内容得教育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再创造。预设性体现了教学过程得科学性。材料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组织角色扮演得教学活动,体现了教学过程得预设性。 教学过程得生成性就是课堂教学得生长与建构,指在师生与生生之间得合作、对话与碰撞中,现时生成得超出教师预设方案得新问题、新情况。实施教学方案就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得教学活动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得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得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得效果。材料中,教师在学生角色扮演得过程中出现不同得状态时,灵活机智地应对,体现了教学过程得生成性。 2、材料: 小学生小亮很想学好数学,但数学成绩一直很差。小亮虽然经过多方面得努力,但数学成绩依旧没有起色。近期,班主任发现小亮上课变得不听讲,还时不时扰乱课堂秩序,不按时完成作业,数学老师催促也不见效,之后连

高一政治材料分析题答案

高一政治材料分析题答案 33.几年前,某国有独资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注册总资本 为90亿元人民币,国有资金占60%,非公有资金占40%,总资本比 股份制改造前增加近50亿元,企业的经济效益连年增长。 (1)该股份有限公司是什么所有制类型的企业?(2分) (2)我国公有制企业搞股份制改造有什么积极意义?(10分) (1)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企业。(2分) (2)①我国国有企业深化股份制改革,有利于优化国有经济布局 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4分)②有利于扩大 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3分)③公司制具 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优点,国有企业 搞股份制改革,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 导地位。(3分) 34.读图并运用经济常识回答: 材料一:2009年和2010年我国网络经济市场规模及增长率 注:互联网在全球经济结构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预计到2030年,互联网产业规模将占据全球生产总值的20%。 材料二:2011年2月21日,在香港上市的阿里巴巴公司宣布, 因有个别供应商涉嫌欺诈被终止服务,该公司首席执行官、首席运 营官为此引咎辞职。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致员工的公开 信中表示,诚信是阿里巴巴最珍视的价值观基础,违背公司价值观 的行为丝毫不能容忍。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5分) (2)网络经济市场规模的发展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哪些积极影响?(10分)

(1)材料一说明2009年和2010年,我国的网络经济稳定增长,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网络经济发展极为迅速(3分)。这一趋势符合 全球经济结构中互联网产业迅速壮大的总趋势(2分)。 (2)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4分);有 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4分);有助于带 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分)。 或: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 材料二:在国家确定实行“优化资本结构”的18个试点城市中,已正式或正在进入破产程序的企业达151家,其中已破产终结59家。 材料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规模最大的一项“强强联合”行动由金陵石化、扬子石化、仪征公司、南化公司及江苏石油集团有限公 司共同联合组建东联石化集团,被喻为“五鹤齐飞”。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二、三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及这些做法的意 义?(10分) (2)结合材料四,说明我国公司应怎样搞好经营?(10分) (1)、现象:企业兼并、破产、强强联合; 意义:①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②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③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 获取更大利润 ③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企业信誉和形象的 作用: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就“两难”问题的解决,谈谈政府、企业和劳动者如何和谐共“舞”。(12分) ①政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②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职工提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