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第十二章轴对称整章水平测试6

合集下载

八年级数学第十二章整章水平测试

八年级数学第十二章整章水平测试

八年级数学第十二章整章水平测试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下列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2.下列图案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ABCD3.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下列各中是点E关于x轴的对称点的是()A.(1,2) B.(1,-2) C.(-1,2) D.(2,1)4.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观察下面的国旗,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乌拉圭A.加拿大、乌拉圭B.加拿大、瑞士、澳大利亚C.加拿大、瑞士D.乌拉圭、瑞士5.等腰三角形一个外角等于110°,则底角为( )A.70°或40°B.40°或55°C.55°或70°D.70°6.下列交通标志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7.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两内角的度数之比为1∶4,则这个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为()A.20°B.120°C.20°或120°D.36°8.如图所示,把一个正方形三次对折后沿虚线剪下,则所得的图形是()2008年北京2004年雅典1988年汉城1980年莫斯科图 1DC B A二.填空(每题3分,共24分)9.已知点(13)A m -,与点(21)B n +,关于x 轴对称,则m = ,n = . 10.观察字母A 、E 、F 、H 、J 、S 、O (所有笔画的粗细相同),其中是轴对称图形的_____个. 11.如图,在△ABC 中,AD ⊥BC 于D .请你再添加一个条件,就可以确定△ABC 是等腰三角形.你添加的条件是 . 12.小明做了一个如图所示的风筝,其中EH =FH ,ED =FD ,小明说不用测量就知道DH是EF 的垂直平分线.其中蕴含的道理理是 .13.如图,在22⨯的正方形格纸中,有一个以格点为顶点的ABC △,请你找出格纸中所有与ABC △成轴对称且也以格点为顶点的三角形,这样的三角形共有 个.14.如图,D 、E 为△ABC 两边AB 、AC 的中点,将△ABC 沿线段DE 折叠,使点A 落在点F 处,若∠B=55°,则∠BDF= °13.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内角之比为2∶1,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是 . 16.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最大的边所对的角是锐角,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三角形. 三.解答题(每题6分,共12分)17. 如图,AB=AC ,∠C=67°,AB 的垂直平分线EF 交AC 于点D ,求∠DBC 的度数.18.(1)请画出ABC △关于y 轴对称的A B C '''△(其中A B C ''',,分别是A B C ,,的对应点,不写画法); (2)直接写出A B C ''',,三点的坐标:FFE D C BAPDC BA(_____)(_____)(_____)A B C ''',,.四.解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9.如图是一个台球桌,上面有一个白球A ,红球B ,和黑球C ,三球在一条直线上,现在要用球杆击中白球,并让白球撞击桌边反弹后击中红球,且不能碰到黑球,请你设计一下白球的运动路线.20.如图,AD 是△ABC 中∠BAC 的平分线,P 是AD 上的任意一点,且AB >AC ,求证:AB -AC >PB -PC .21.青岛国际帆船中心要修建一处公共服务设施,使它到三所运动员公寓A 、B 、C 的距离相等.(1)若三所运动员公寓A 、B 、C 的位置如图所示,请你在图中确定这处公共服务设施(用点P 表示)的位置;(2)若∠BAC =66º,则∠BPC = º.ABC22.已知R t △ABC ,∠ACB =90°, AC=BC ,点D 是斜边的中点,经过点C 引一条直线l (不与AC 、BC 重合并且不经过点D )操作:经过点A 做A E ⊥l ,经过点B 做B F ⊥l ,连结DE 、D F 猜想△DEF 的形状并证明.23. 已知△ABC 与△ADE 是等边三角形,点B 、A 、D 在一条直线上,∠CPN =60°交直线AE 与点N ;(1)若点P 在线段AB 上运动、(不与A 、B 重合)猜想线段PC 、PN 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2)若点P 在线段AB 上运动、(不与A 、D 重合),画出图形,猜想线段PC 、PN 的数量关系(3)总结:若点P 在直线AB 上运动、(不与A 、B 、D 重合),线段PC 、PN 的数量关系会保持不变吗?。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同步练习题及答案+八年级数学下册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同步练习题及答案+八年级数学下册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同步练习题及答案+八年级数学下册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人教八年级数学上册同步练习题及答案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11.1全等三角形1、已知⊿ABC≌⊿DEF,A与D,B与E分别是对应顶点,∠A=52°,∠B=67 °,BC =15cm,= ,FE = .则F2、∵△ABC≌△DEF∴AB= ,AC= B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A= ,∠B= ,∠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全等三角形是指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 B:全等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分别相等C:全等三角形是指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D: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全等三角形4、如图1:ΔABE≌ΔACD,AB=8cm,AD=5cm,∠A=60°,∠B=40°,则AE=_____,∠C=____。

C课堂练习1、已知△ABC ≌△CDB ,AB 与CD 是对应边,那么AD= ,∠A= ;2、如图,已知△ABE ≌△DCE ,AE=2cm ,BE=1.5cm ,∠A=25°∠B=48°; 那么DE= cm ,EC= cm ,∠C= 度.3、如图,△ABC ≌△DBC ,∠A=800,∠ABC=300,则∠DCB= 度;(第1小题) (第2小题) (第3小题) (第4小题)4、如图,若△ABC ≌△ADE ,则对应角有 ; 对应边有 (各写一对即可);11.2.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ss )课前练习1、如图1:AB=AC ,BD=CD ,若∠B=28°则∠C= ;2、如图2:△EDF ≌△BAC ,EC=6㎝,则BF= ;3、如图,AB ∥EF ∥DC ,∠ABC =900,AB =DC ,那么图中有全等三角形 对。

第2题图EDCBA(第1小题) (第2小题) (第3小题)课堂练习4、如图,在△ABC 中,∠C =900,BC =40,AD 是∠BAC 的平分线交BC 于D ,且DC ∶DB =3∶5,则点D 到AB 的距离是 。

【试题】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2章轴对称图形单元综合检测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试题】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2章轴对称图形单元综合检测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关键字】试题第12章《轴对称图形》一、选择题1.下列标志中,可以看作是轴对称图形的是()2.正方形对称轴的条数是()A.1B.1C.1D.13.点P(2,-5)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A.(-2,5)B.(2,5)C.(-2,-5)D.(2,-5)4.如图,直线CD是线段AB的笔直平分线,P为直线CD上的一点,已知线段PA=5,则线段PB的长度为()A.6B.5C.4D.35.将一张正方形纸片按如图1,图2所示的方向对折,然后沿图3中的虚线剪裁得到图4,将图4的纸片展开铺平,再得到的图案是()6.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是边AB、AC的中点,∠B=50°,∠A=26°,将△ABC沿DE折叠,点A的对应点是点A′,则∠AEA′的度数是()A.145°B.152°C.158°D.160°7.在等腰△ABC中,AB=AC,其周长为,则AB边的取值范围是()A.<AB<B.<AB<C.<AB<D.<AB<10cm8.从一个等腰三角形纸片的底角顶点出发,能将其剪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纸片,则原等腰三角形纸片的底角等于()A.72°B.C.144°D.72°,或9.如图,点P是∠AOB外的一点,点M,N分别是∠AOB两边上的点,点P关于OA 的对称点Q恰好落在线段MN上,点P关于OB的对称点R落在MN的延长线上.若PM=2.5cm,PN=3cm,MN=4cm,则线段QR的长为()cmB.5.5C.6.5D.710.如图所示,已知△ABC和△ADE均是等边三角形,点B、C、E在同一条直线上,AE与BD交于点O,AE与CD交于点G,AG与BD交于点F,连结OC、FG,则下列结论:①AE=BD;②AG=BF;③FG∥BE;④∠BOC=∠EOC,其中正确的结论个数()A.1个B.2个C.3个D.4个二、填空题11.如图,在Rt△ABC中,∠ABC=90°,AC=10cm,点D为AC的中点,则BD=___cm.12.如图,∠A=30°,∠C′=60°,△ABC与△A′B′C′关于直线l对称,则∠B=___.13.已知OC是∠AOB的平分线,点P在OC上,PD⊥OA,PE⊥OB,垂足分别为点D、E,PD=10,则PE的长度为___.14.如图,在Rt△ABC中,∠C=90°,D为AB的中点,DE⊥AC于点E,∠A=30°,AB=8,则DE的长度是___.15.如图,在等腰三角形纸片ABC中,AB=AC,∠A=50°,折叠该纸片,使点A落在点B处,折痕为DE,则∠CBE=___.16.如图,在△ABC中,按以下步骤作图:①分别以点B、C为圆心,以大于BC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M、N两点;②作直线MN交AB于点D,连接CD.若CD=AC,∠B=25°,则∠ACB的度数为___.17.在一次夏令营活动中,小明同学从营地A出发,要到A地的北偏东60°方向的C处,他先沿正东方向走了到达B地,再沿北偏东30°方向走,恰能到达目的地C(如图),那么,由此可知,B、C两地相距___m.18.如图,在第1个△A1BC中,∠B=30°,A1B=CB;在边A1B上任取一点D,延长CA1到A2,使A1A2=A1D,得到第2个△A1A2D;在边A2D上任取一点E,延长A1A2到A3,使A2A3=A2E,得到第3个△A2A3E,…按此做法继续下去,则第n个三角形中以An为顶点的内角度数是___.三、解答题1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3,1),B(-1,0),C(-2,-1),请在图中画出△ABC,并画出与△ABC关于y轴对称的图形.20.如图,△ABC与△DEF关于直线l对称,请用无刻度的直尺,在下面两个图中分别作出直线l.21.如图,在等边△ABC中,AB=2,点P是AB边上任意一点(点P可以与点A重合),过点P作PE⊥BC,垂足为E,过点E作EF⊥AC,垂足为F,过点F作FQ⊥AB,垂足为Q,求当BP的长等于多少时,点P与点Q重合?22.如图,在△ABC中,点D在AB上,且CD=CB,点E为BD的中点,点F为AC 的中点,连结EF交CD于点M,连接AM.(1)求证:EF=AC.(2)若∠BAC=45°,求线段AM、DM、BC之间的数量关系.23.如图,O为△ABC内部一点,OB=3,P、R为O分别以直线AB、直线BC为对称轴的对称点.(1)请指出当∠ABC在什么角度时,会使得PR的长度等于7?并完整说明PR的长度为何在此时会等于7的理由.(2)承(1)小题,请判断当∠ABC不是你指出的角度时,PR的长度是小于7还是会大于7?并完整说明你判断的理由.24.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在边AC,AB上,BD与CE交于点O,给出下列三个条件:①∠EBO=∠DCO;②BE=CD;③OB=OC.(1)上述三个条件中,由哪两个条件可以判定△ABC是等腰三角形?(用序号写出所有成立的情形)(2)请选择(1)中的一种情形,写出证明过程.25.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D,E分别在边BC,AC上,且DE∥AB,过点E 作EF⊥DE,交BC的延长线于点F.(1)求∠F的度数.(2)若CD=2,求DF的长.26.如图,已知△BAD和△BC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AD=∠BCE=90°,点M为DE的中点.过点E与AD平行的直线交射线AM于点N.(1)当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时(如图1),求证:M为AN的中点.(2)将如图1中△BCE绕点B旋转,当A,B,E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时(如图2),求证:△CAN为等腰直角三角形.(3)将如图1中△BCE绕点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2)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试证明之;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27.如图,△ABC 中,AB =AC ,∠A =36°,称满足此条件的三角形为黄金等腰三角形.请完成以下操作:(画图不要求使用圆规,以下问题所指的等腰三角形个数均不包括△ABC ) (1)在图1中画1条线段,使图中有2个等腰三角形,并直接写出这2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度数分别是___度和___度. (2)在图2中画2条线段,使图中有4个等腰三角形.(3)继续按以上操作发现:在△ABC 中画n 条线段,则图中有___个等腰三角形,其中有___个黄金等腰三角形.28.(1)操作发现:如图①,D 是等边△ABC 边BA 上一动点(点D 与点B 不重合),连结DC ,以DC 为边在BC 上方作等边△DCF ,连结AF .你能发现线段AF 与BD 之间的数量关系吗?并证明你发现的结论.(2)类比猜想:如图②,当动点D 运动至等边△ABC 边BA 的延长线上时,其它作法与(1)相同.猜想AF 与BD 在(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3)深入探究: Ⅰ.如图③,当动点D 在等边△ABC 边BA 上运动时(点D 与点B 不重合),连接DC ,以DC 为边在其上方、下方分别作等边△DCF 和等边△DCF ′,连接AF 、BF ′,探究AF 、BF ′与AB 有何等量关系?并证明你探究的结论.Ⅱ.如图④,当动点D 运动至等边△ABC 边BA 的延长线上运动时,其它作法与图③相同.Ⅰ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若不成立,是否有新的结论?并证明你得出的结论.参考答案: 一、1.D.点拨:A 、不是轴对称图形,不符合题意;B 、不是轴对称图形,不符合题意;C 、不是轴对称图形,不符合题意;D 、是轴对称图形,符合题意.故应选D .2.D.3.B.点拨:把点P (2,-5)的纵坐标-5改成它的相反数5,即可得到点P 关于x 轴对称点的坐标.4.B.点拨:由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可以直接判断线段PA 与线段PB 的长度相等.5.B.点拨:按照图中的顺序向右上翻折,向左上角翻折,剪去左上角,展开得到图形B .故应选B .6.B.点拨:∵D 、E 分别是边AB 、AC 的中点,∴DE ∥BC ,∴∠ADE =∠B =50°,∵∠A =26°,∴∠ADE =180°-50°-26°=104°;再由折叠可知:∠AED =∠A ′ED =104°,∴∠AEA ′=360°-104°-104°=152°.7.B.点拨:∵在等腰△ABC 中,AB =AC ,其周长为20cm ,∴设AB =AC =x ,则BC =20-2x cm ,∴2x >20-2x ,且20-2x >0,解得5cm <x <10cm.故应选B .8.D.点拨:如图,等腰三角形ABC 中,因为AB =AC ,所以∠ABC =∠C ,设顶角为α、底角为β,则根据三角形三内角和为180°,得α+2β=180.此时,由于过B 点画直线交AC 于D ,则△ADB 与△BDC 都是等腰三角形,若AD =DB =BC ,则β=2α,α+2β=180°,解得α=36°,β=72°;若AD =DB ,BC =DC ,则β=3α,α+2β=180°,解得α=7180,β=7540 .所以原等腰三角形纸片的底角等于72°,或5407⎛⎫ ⎪⎝⎭.故应选D . F D C B A 图① F D C B A 图② F D C B A 图③ F ′ F AC F ′D 图④B D A DC B A E M N图1 D C B A E M N 图2 DC B A E M N 图3 图1 C B A E F 图2 C B A E 图3C B A9.A.点拨:∵点P 关于OA 的对称点Q 恰好落在线段MN 上,点P 关于OB 的对称点R 落在MN 的延长线上,∴PM =MQ ,PN =NR .∵PM =2.5cm ,PN =3cm ,MN =4cm ,∴RN =3cm ,MQ =2.5cm ,NQ =MN -MQ =4-2.5=1.5(cm ),则线段QR 的长为:RN +NQ =3+1.5=4.5(cm ).故应选A .10.D.点拨:因为BC =AC ,∠BCD =∠ACE =120°,CD =CE ,所以△BCD ≌△ACE ,从而得①AE =BD 是正确的;又因为△BCD ≌△ACE ,所以∠FBC =∠GAC ,根据BC =AC ,∠BCF =∠ACG =60°,得△BCF ≌△ACG ,所以②AG =BF 是正确的;由△BCF ≌△ACG ,得CF =CG ,而∠FCG =60°,所以∠CGF =∠CFG =∠FCG =60°,所以③FG ∥BE 是正确的;如图,过C 作CM ⊥BD 于M ,CN ⊥AE 于N ,易得△BCM ≌△CAN ,所以CM =CN ,所以④∠BOC =∠EOC 是正确的.故应选D .二、11.5. 12.90°.点拨:因为△ABC 与△A ′B ′C ′关于直线l 对称,∠C ′=60°,所以∠C ′=∠C =60°,在△ABC 中,因为∠A =30°,所以∠B =180°-30°-60°=90°. 13.10.点拨: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及题中已知条件可得PD =PE ,又因为PD =10,所以PE =10.14.2.点拨:∵D 为AB 的中点,AB =8,∴AD =4,∵ DE ⊥AC 于点E ,∴∠DEA =90°,∵∠A =30°,∴DE =12AD =2; 15.15°.点拨:∵折叠该纸片,使点A 落在点B 处,折痕为DE ,∴EA =EB ,∴∠EBA =∠A .又∵AB =AC ,∠A =50°,∴∠B =65°,∠EBA =50°,∴∠CBE =15°.16.105°.点拨:由①的作图可知CD =BD ,∴∠DCB =∠B =25°,∴∠ADC =50°.又∵CD =AC ,∴∠A =∠ADC =50°,∴∠ACD =80°,∴∠ACB =80°+25°=105°.17.200.点拨:由条件,得∠ABC =90°+30°=120°,∠BAC =90°-60°=30°,所以∠ACB =180°-∠ABC -∠BAC =180°-120°-30°=30°,所以∠ACB =∠BAC ,所以BC =AB =200,即B 、C 两地相距200m.18.(12)n -1·75°.点拨:∵A 1B =CB ,∠B =30°,∴∠C =∠BA 1C =12(180°-∠B )=75°,又∵A 1A 2=A 1D ,∴∠A 1A 2D =∠A 1DA 2=12∠DA 1C =12×75°(三角形外角等于不相邻两内角之和)=2112-×75°=2112-⎛⎫ ⎪⎝⎭×75°;同样,∵A 2A 3=A 2E ,∴∠A 2A 3E =∠A 2EA 3=12∠DA 2A 1=12×12×75°=14×75°=3112-×75°=3112-⎛⎫ ⎪⎝⎭×75°;同理,∠A 3A 4F =∠A 3FA 4=12∠EA 3A 2=4112-⎛⎫ ⎪⎝⎭×75°;…第n 个三角形中以A n 为顶点的内角度数是112n -⎛⎫ ⎪⎝⎭×75°. 三、19.如图,△ABC 就是所求的三角形,A ,B ,C 三点关于y 轴的对称点分别为A ′(3,1),B ′(1,0),C ′(2,-1),△A ′B ′C ′就是△ABC 关于y 轴对称的图形. 20.如图1和2所示中的直线l 21.设BP =x ,在Rt △PBE 中,∠BPE Rt △G F O D C B AE M NEFC中,∠FEC=30°,所以FC=12EC=1-14x,所以AF=2-FC=2-(1-14x)=1+14x,同理,AQ=12AF=12+18x,当点P与点Q重合时,有BP+AQ=2,即x+(12+18x)=2,解得x=43,故当BP=43时,点P与点Q重合.22.(1)证明:∵CD=CB,E为BD的中点,∴CE⊥BD,∴∠AEC=90°.又∵F为AC的中点,∴EF=12AC.(2)∵∠BAC=45°,∠AEC=90°,∴∠ACE=∠BAC=45°,∴AE=CE.又∵F为AC的中点,∴EF⊥AC,∴EF为AC的垂直平分线,∴AM=CM,∴AM+DM=CM+DM =CD.又∵CD=CB,∴AM+DM=BC.23.(1)∠ABC=90°时,PR=7.证明:连接PB、RB,∵P、R为O分别以直线AB、直线BC为对称轴的对称点,∴PB=OB=312,RB=OB=312,∵∠ABC=90°,∴∠ABP+∠CBR=∠ABO+∠CBO=∠ABC=90°,∴点P、B、R三点共线,∴PR=2×312=7.(2)PR的长度是小于7.理由:∠ABC≠90°,则点P、B、R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PB+BR>PR,∵PB+BR=2OB=2×312=7,∴PR<7.24.(1)①②、①③.(2)选①②证明如下:在△BOE和△COD中,∵∠EBO=∠DCO,∠EOB=∠DOC,BE=CD,∴△BOE≌△COD(AAS),∴BO=CO,∠OBC=∠OCB,∴∠EOB+∠OBC =∠DOC+∠OCB,即∠ABC=∠ACB,∴AB=AC,即△ABC是等腰三角形.25.(1)∵三角形ABC为等边三角形,∴∠B=60°,∵DE∥AB,∴∠EDC=∠B=60°,∵EF⊥DE,∴∠DEF=90°,∴∠F=90°-∠EDC=30°.(2)∵∠ACB=60°,∠EDC=60°,∴△EDC是等边三角形,∴ED=DC=2,∵∠DEF=90°,∠F=30°,∴DF=2DE=4.26.(1)∵点M为DE的中点,∴DM=ME.∵AD∥EN,∴∠ADM=∠NEM,又∵∠DMA=∠EMN,∴△DMA≌△EMN,∴AM=MN,即M为AN的中点.(2)由(1)中△DMA≌△EMN可知DA=EN,又∵DA=AB,∴AB=NE,∵∠ABC=∠NEC=135°,BC=CE,∴△ABC≌△NEC,∴AC=CN,∠ACB=∠NCE,∵∠BCE=∠BCN+∠NCE=90°,∴∠BCN+∠ACB=90°,∴∠CAN=90°,∴△CAN为等腰直角三角形.(3)由(2)可知AB=NE,BC=CE.又∵∠ABC=360°-45°-45°-∠DBE=270°-∠DBE=270°-(180°-∠BDE-∠BED)=90°+∠BDE+∠BED=90°+∠ADM-45°+∠BED=45+∠MEN+∠BED=∠CEN,∴△ABC≌△NEC,再同(2)可证△CAN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2)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27.(1)如图1所示.∵AB=AC,∠A=36°,∴当AE=BE,则∠A=∠ABE=36°,则∠AEB=108°,则∠EBC=36°,∴这2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度数分别是108度和36度.(2)画法不惟一.如,如图2所示.四个等腰三角形分别是:△ABE,△BCE,△BEF,△CEF.(3)如图3所示.当1条直线可得到2个等腰三角形;当2条直线可得到4个等腰三角形;当3条直线可得到6个等腰三角形;…∴在△ABC中画n条线段,则图中有2n个等腰三角形,其中有n个黄金等腰三角形.28.(1)AF=BD.证明:因为△ABC和△DCF均是等边三角形,所以∠ACB=∠DCF,所以∠ACB-∠ACD=∠DCF-∠ACD,即∠BCD=∠ACF.在△BDC和△AFC中,BC=AC,∠BCD=∠ACF,DC=FC,所以△BDC≌△AFC,所以AF=BD.(2)仍然成立.证法同(1).(3)Ⅰ:AF+BF′=AB.证明:由(1)可证AF=BD,同理可证△ADC≌△BF′C,所以BF′=AD,所以AF+BF′=AB.Ⅱ.在Ⅰ中的结论不成立,新结论是:AF-BF′=AB.证明:同(1)可证△BDC≌△AFC,所以AF=BD,同理可证△ADC≌△BF′C,所以BF′=AD,因为BD-AD=AB,所以AF-BF′=AB.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测第十三章《轴对称》检测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测第十三章《轴对称》检测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测第十三章《轴对称》检测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现实世界中,对称现象无处不在,下列汉字是轴对称图形的是()A. 爱B. 我C. 中D. 华【答案】C.2.点M(1,2)关于x轴对称点的坐标为()A.(-1,2)B.(-1,-2)C.(1,-2)D.(2,-1)【答案】C.3. 如图,△ABC中,AC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点D,CD平分∠ACB,若∠A=50°,则∠B度数为()A. 25°B. 30°C. 35°D. 40°【答案】B.4.下列每个网格中均有两个图形,其中一个图形可由另一个轴对称变换得到的是()A. B. C. D.【答案】B.5. 如图,∠MON内有一点P,点P关于OM、ON的对称点分别是G、H,连GH分别交OM、ON于A、B点,若GH=10cm,则△P AB的周长为()A. 5cmB.10cmC. 20cmD.15cm【答案】B. 提示:根据对称性,AG=AP,BH=GP,∴AP+AB+BP=AG+AB+BH=GH=10.6.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70°,则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A. 55° ,55°B. 70°,40或70°,55°C.70°,40°D. 55°,55°或70°,40°【答案】D.7. 如图,在正方形ABCD的外侧,作等边△CDE,连接AE交CD于点F,则∠DF A的度数为()A. 45°B. 55°C. 60°D. 75°【答案】D. 提示:∠ADE=90°+60°=150°,∠DAF=∠DEA=15°,则∠DF A=75°.8. 如图,BD是∠ABC的平分线,DE⊥AB于E,S△ABC=36cm2,AB=18cm,BC=12cm,则DE的长度为()A. 5cmB. 5.4cmC. 2.4cmD. 3cm【答案】C. 提示:作DF⊥BC于F,∵BD平分∠ABC,故设DE=DF=h,由S△ABD+S△CBD=S△ABC,得:12(AB+BC)h=36,代入数值,解得h=2.4,故选C.9. 如图,在△ABC中,BD为∠ABC的平分线,∠A=36°,AB=AC=a,BC=b,则CD=()A.2ba+B.2ba-C. a-b D. b-a【答案】C. 提示:AD=BD=BC=b,CD=AC-AD=a-b.10. 如图OE是等边△AOB的中线,OB=4,C是直线OE上一动点,以AC为边在直线AC下方作等边△ACD,连接E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ED的最小值是2B. ED的最小值是1C. ED有最大值D. ED没有最大值也没有最小值【答案】B. 提示:连BD,则易得△AOC≌△ABD(SAS),∴∠ABD=∠AOC=30°,当∠BDE=90°时,ED最小,此时ED=12BE=1,故选B.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1. 点P(m,n)和点Q(n-1,2m)关于x轴对称,则m+n的值为__________.【答案】13. 提示:m=n-1,2m+n=0,联立解得m=-13,n=23,∴m+n=13.12. 如图,在△ABC中,∠C=90°,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AD恰好平分∠BAC,若DE=1,则BC的长是__________.【答案】3. 提示:由条件得AD=BD,∠CAD=∠BAD,∴∠CAD=∠BAD=∠B=30°,CD=DE=1,BD=2DE=2,∴BC=CD+BD=3.13. 如图,在△ABC中,DE垂直平分AC,若AE=3,△ABD周长为13,则△ABC周长为________.【答案】19. 提示:由题知AC=2AE=6,AD=CD,∴BC=BD+AD,∵AB+BD+AD=13,∴AB+BC=13,∴AB+BC+AC=13+6=19.14. 如图,一个经过改造的台球桌面上四个角的阴影部分分别表示四个入球孔,如果一个球按图中所示的力向被击出(球可以经过多次反射),那么该球最后将落入的球袋是________.【答案】1号袋. 提示:如图所示.15. 如图,在△ABC中,∠C=46°,将△ABC沿直线l折叠,点C落在点D的位置,则∠1-∠2的度数是___________ .【答案】92°. 提示:由飞镖模型,∠DNC=∠C+∠D+∠DMC,即:180°-∠2=46°+46°+(180°-∠1),∴∠1-∠2=92°.16 .已知A(1,2)、B(7,4),点M、N是x轴上的动点(M在N左边),MN=3,当AM+MN+NB最小时,直接写出点M的坐标为___________.【答案】(2,0). 提示:作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A′,将点B向左平移3个单位得点B′,连接A′B′,交x轴于点M.三、解答题(共8小题,共72分)17. (8分)如图,已知点M、N和∠AOB,用尺规作图作一点P,使P到点M、N的距离相等,且到∠AOB两边的距离相等.(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答案】1.作∠AOB的平分线OC;2.连MN,作MN的垂直平分线EF;则射线OC与直线EF的交点P即为所求.18. (8分)如图,在△ABC中,∠B=30°,∠C=50°,DE、FG分别为AB、AC的垂直平分线,E、G分别为垂足.(1)直接写出∠BAC的度数;(2)求∠DAF的度数;(3)若△DAF的周长为20,求BC的长.【答案】(1)∠BAC=100°;(2)∵DE、FG分别垂直平分AB、AC,∴AD=BD,AF=CF,∴∠BAD=∠B=30°,∠CAF=∠C=50°,∴∠DAF=∠BAC-∠BAD-∠CAF=100°-30°-50°=20°;(3) ∵△DAF的周长为20,∴AD+DF+AF=20,∴BC=BD+DF+CF=AD+DF+AF=20.19. (8分)(1)如图,已知△ABC,请画出△ABC关于y轴对称的△A'B'C'(其中A'、B'、C'分别是A、B、C的对应点);(2)直接写出点A'、B'、C'点的坐标;(3)求△ABC的面积是多少?(4)用无刻度的直尺在y轴上找一点Q,使得QA+QB之和最小.(用虚线表示画图过程)【答案】(1) A'(2,3)、B'(3,1)、C'(-1,-2);(2)S△ABC=5×4-12×1×2-12×3×4-12×3×5=5.5;(3) 连接A′B(或AB′)交y轴于Q,即可.20. (8分)如图,在△ABC中,AB=AC,D是BC边上的一点,DE⊥AB于E,DF⊥AC于F,请添加一个条件,使DE=DF,并说明理由.【答案】添加的条件是:D为BC的中点. 理由如下:方法1:连接AD.∵AB=AC,D为BC中点,∴AD平分∠BAC.又∵DE⊥AB,DF⊥AC,∴DE=DF.方法2:∵AB=AC,∴∠B=∠C.∵D为BC中点,∴BD=CD.在△BDE与△CDF中,∵∠B=∠C,∠BED=∠CFD=90°,BD=CD,∴△BDE≌△CDF(AAS),∴DE=DF.21. (8分)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点D 在BC 延长线上,DE ⊥AB 于点E ,交AC 于G ,EF ⊥BC 于点F ,若CD =3AE ,CF =6,求AC 的长. 【答案】设AE =x ,则CD =3x .在等边△ABC 中,∠A =∠B =∠ACB =60°, 又DE ⊥AB ,∴∠D =∠AGE =∠CGD =30°. ∴AG =2AE =2x ,CG =CD =3x , ∴AB =BC =AC =2x +3x =5x . 则BE =5x -x =4x ,又∵EF ⊥BC ,∠B =60°,∴BF =12BE =2x ,∴BC =BF +CF =2x +6.∵BC =AC ,∴2x +6=5x ,∴x =2. ∴AC =5x =10.22. (10分)如图,在△ABC 中,∠ABC =∠ACB ,E 为BC 边上一点,以E 为顶点作∠AEF ,∠AEF 的边交AC 于点F ,使∠AEF =∠B . (1)如果∠ABC =40°,则∠BAC =________; (2)判断∠BAE 与∠CEF 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3)当△AEF 为直角三角形时,求∠AEF 与∠BAE 的数量关系.【答案】(1)100°; …………… 2分 (2)∠BAE =∠CEF ,理由如下: ∵∠AEC 是△ABE 的外角, ∴∠AEF +∠CEF =∠B +∠BAE . 又∵∠AEF =∠B ,∴∠CEF =∠BAE . …………… 5分(3)由(2),设∠CEF =∠BAE =α,设∠AEF =∠B =∠C =β.则∠AFE =∠CEF +∠C =α+β.∵∠AEF =∠B <90°,故分两种情况考虑:1°当∠EAF 为直角时,如图1,由∠AEF +∠AFE =90°,CBAFECBA备用图1CBA备用图2得β+(α+β)=90°,∴α+2β=90°,故有:∠BAE+2∠AEF=90°.2°当∠AFE为直角时,如图2,得α+β=90°,即:∠BAE+∠AEF=90°.综上,当△AEF为直角三角形时,∠BAE+2∠AEF=90°或∠BAE+∠AEF=90°. …………… 10分23. (10分)已知Rt△ABC中,AB=AC,∠ABC=∠ACB=45°,点D为直线BC上的一动点(点D不与点B、C重合),以AD为边在AD的右侧作Rt△ADE,AD=AE,∠ADE=∠AED =45°,连接CE.(1)〖发现问题〗如图1,当点D在边BC上时,①请写出BD和CE之间的数量关系为_____________,位置关系为____________;②求证:CE+CD=BC;(2)尝试探究:如图2,当点D在边BC的延长线上且其他条件不变时,(1)中BC、CE、CD 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是否成立? 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写出新的数量关系(不必证明);(3)拓展延伸:如图3,当点D在CB的延长线上且其他条件不变时,若BC=6,CE=2,求线段CD的长.【答案】(1)①BD=CE,BD⊥CE,…………… 2分②由条件得∠BAC=∠DAE=90°,∴∠BAD=∠CAE.又∵AB=AC,AD=AE,∴△BAD≌△CAE(SAS),∴BD=CE,∠ACE=∠ABD=45°,∴CE+CD=BD+CD=BC. …………… 5分(2) 不成立,此时关系式为BC+CD=CE. …………… 7分提示:同上,证明△BAD≌△CAE(SAS),得BD=CE,即BC+CD=CE.(3) 由条件得∠BAC=∠DAE=90°,∴∠BAD=∠CAE.又∵AB=AC,AD=AE,∴△BAD≌△CAE(SAS),∴BD=CE. ∵BD+BC=CD,∴CD =CE +BC =2+6=8. …………… 10分24. (12分)等腰Rt △ACB 中,∠ACB =90°,AC =BC ,点A 在x 轴正半轴上,C 在y 轴负半轴上.(1)如图1,求证:∠BCO =∠CAO ;(2)如图2,若OA =4,OC =2,M 是AB 与y 轴交点,求△AOM 的面积;(3)如图3,点C (0,2),点Q 、A 均在x 轴上,且S △ACQ =6a (a 为已知数). 分别以AC 、CQ 为腰在第一、第二象限作等腰Rt △CAN 、等腰Rt △QCM ,连接MN 交y 轴于P 点,间:S △MON 是否发生改变?若不变,求出S △MON 的值;若变化,求S △MON 的取值范围.【答案】(1) ∵∠ACB =90°,∴∠BCO +∠ACO =90°. 又∵∠AOC =90°,∴∠CAO +∠ACO =90°. ∴ ∠BCO =∠CAO . …………… 3分(2) 过B 作BD ⊥y 轴于D ,则△BCD ≌△CAO (AAS ), ∴BD =CO =2,CD =AO =4,OD =CD -OC =2,∴B (-2,2). 又∵A (4,0),C (0,-2),由割补法,得S △ABC =4×6-12×2×4-12×2×4-12×2×6=10, 又2142△△BCM ACM S BD S OA ===,∴S △ACM =23S △ABC =203. ∵S △AOC =12×2×4=4,∴S △AOM =S △ACM -S △AOC =203-4=83. (3) 过N 作NE ∥CM 交y 轴于E ,则∠CNE +∠MCN =180°,∵∠MCQ +∠ACN =90°+90°=180°, ∴∠ACQ +∠MCN =180°, ∴∠CNE =∠ACQ . 又∵∠ECN +∠ACO =90°,∠QAC +∠ACO =90°, ∴∠ECN =∠QAC . 在△ECN 和△QAC 中,∵∠CNE =∠ACQ ,CN =AC ,∠ECN =∠QAC , ∴△ECN ≌△QAC (ASA ),∴CE=AQ,EN=QC=MC.又NE∥CM,∴△PEN≌△PCM(ASA),∴PE=PC.∵点C(0,2),S△ACQ=6a,∴AQ=6a.∴CE=AQ=6a,∴CP=PE=3a.∴OP=OC+CP=2+3a.过M作MF⊥y轴于F,过N作NG⊥y轴于G,∵△MCQ为等腰直角三角形,∴△MCF≌△CQO(AAS),∴MF=CO=2,同理,NG=OC=2.则S△MON=S△MOP+S△NOP=12OP·MF+12OP·NG=2OP=6a+4.。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单元检测题 (17)(有解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单元检测题 (17)(有解析)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单元检测题 (17)一、单选题1.如图,△ABC ≌△DEF ,点A 与点D 对应,点C 与点F 对应,则图中相等的线段有( )A .1组B .2组C .3组D .4组2.如图,CD ⊥AB ,BE ⊥AC ,垂足分别为D ,E ,CD ,BE 相交于点O ,BE =CD ,则图中全等的三角形共有( )A .0对B .1对C .2对D .3对3.如图,用“AAS ”直接判定△ACD ≌△ABE ,需要添加的条件是( )A .∠ADC =∠AEB ,∠C =∠BB .∠ADC =∠AEB , CD =BEC .AC =AB ,AD =AED .AC =AB ,∠C =∠B4.如图,B 、E 、C 、F 在同一直线上,BE CF =,AB DE =,添加下列哪个条件,可以证明ABC △≌DEF ( )A .BC =EFB .∠A =∠DC .AC ∥DFD .AC =DF5.下列语句:①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②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③若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中的对称线段所在直线相交,则这个交点一定在对称轴上.④全等三角形的所有边相等.其中正确的有( )A .0个B .1个C .2个D .3个 6.在ABC △内部取一点P ,使得点P 到ABC △的的三边距离相等,则点P 是ABC △的( ).A .三条高的交点B .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C .三条中线的交点D .三边的垂直平凡线的交点7.已知如图,直线AC ,BD 相交于点O ,且OA OD =,添加一个条件后,仍不能判定ABO DCO △≌△的是( ).A .BO CO =B .A D ∠=∠C .AB DC =D .B C ∠=∠8.如图,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DE AB ⊥于E ,已知ABC 的面积为28.6AC =,4DE =,则AB 的长为( )A .4B .6C .8D .10 9.如图,△ABC 中,E 、F 分别在AB 、AC 上,DE ⊥DF ,D 是BC 的中点,则BE+CF 与EF 的大小关系是( )A .BE+CF >EFB .BE+CF =EFC .BE+CF <EFD .无法确定10.如图,在△ABC 中,AB =AC ,D 、E 分别为BC 、AC 的中点,F 为AD 上一点,当EF ⊥AC 时,图中的全等三角形的对数是( )A .1对B .2对C .3对D .4对11.如图,AB CD ∥,BP 和CP 分别平分ABC ∠和DCB ∠,AD 过点P ,且与AB 垂直。

2019-2020学年度北京课改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 三角形12.10 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复习特训六

2019-2020学年度北京课改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 三角形12.10 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复习特训六

2019-2020学年度北京课改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三角形12.10 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复习特训六第1题【单选题】一个平面图形,如果沿着一条直线对折能做到自身重合,便称为轴对称图形,例如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沿它的一条对角线对折,可做到自身重合).在下图中的4个图形中有多少个是轴对称图形( )A、4B、3C、2D、l【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如图的方格纸中,左边图形到右边图形的变换是( )A、向右平移7格B、以AB的垂直平分线为对称轴作轴对称变换,再以AB为对称轴作轴对称变换C、绕AB的中点旋转180°,再以AB为对称轴作轴对称D、以AB为对称轴作轴对称,再向右平移7格【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如图,在△ABC中,∠ABC和∠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过O点作EF∥BC交AB于点E,交AC于点F,过点O作OD⊥AC于D,下列四个结论.①EF=BE+CF;②∠BOC=90°+有误∠A;③点O到△ABC各边的距离相等;④设OD=m,AE+AF=n,则S△AEF=有误mn,正确的结论有( )个.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晋商大院的许多窗格图案蕴含着对称之美,现从中选取以下四种窗格图案,其中是中心对称图形但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BCD【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已知下列命题:①若a^2≠b^2 ,则a≠b;②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③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④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⑤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其中原命题与逆命题均为真命题的是( )A、②③④B、①②④C、③④⑤D、①③⑤【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B、有两个角是40°、70°的三角形C、有一个角是45°的直角三角形D、三边之比为2∶3∶4的三角形【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如图,∠AOC=∠BOC,点P在OC上,PD⊥OA于点D,PE⊥OB于点E.若OD=8,OP=10,则PE的长为( )A、5B、6C、7D、8【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如图,DE是△ABC中AC边的垂直平分线,若BC=10cm,AB=8cm,则△ABD的周长为( )A、16cmB、28cmC、26cmD、18cm【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下列四个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A、B、C、D、【答案】:【解析】:第10题【填空题】如图,B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于E,△ABC的面积是30cm^2 ,AB=8cm,BC=7cm,则DE=______cm.【答案】:【解析】:第11题【填空题】对于下列图形:①等边三角形;②矩形;③平行四边形;④菱形;⑤正八边形;⑥圆.其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______.(填写图形的相应编号)【答案】:【解析】:第12题【解答题】在△ABC中,∠C>∠B,AE平分∠BAC,F为射线AE上一点(不与点E重合),且FD⊥BC于D;如果点F与点A重合,且∠C=50°,∠B=30°,如图1,求∠EFD的度数;如果点F在线段AE上(不与点A重合),如图2,问∠EFD与∠C﹣∠B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如果点F在△ABC外部,如图3,此时∠EFD与∠C﹣∠B的数量关系是否会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答案】:【解析】:第13题【解答题】如图,已知AE平分∠BAC,过AE延长线一点F作FD⊥BC于D,若∠F=10°,∠C=30°,求∠B的度数。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第十二章“轴对称”简介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第十二章“轴对称”简介

第十二章“轴对称”简介课程教材研究所李海东八年级上册第12章是“轴对称”,主要包括轴对称和等腰三角形的有关内容。

本章共安排了三个小节和两个选学内容,教学时间约需13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12.1 轴对称3课时12.2 作轴对称图形3课时12.3 等腰三角形5课时数学活动小结2课时一、教科书内容和课程学习目标(一)本章知识结构框图本章知识结构如下图所示:(二)教科书内容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从生活中的图形入手,学习轴对称及其基本性质,欣赏、体验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此基础上,利用轴对称,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学习它的判定方法,并进一步学习等边三角形。

轴对称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是密切数学与现实联系的重要内容。

在本章第1小节“轴对称”中,教科书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开始,引出轴对称图形和图形的轴对称的概念,从整体上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

结合探索对称点的关系,归纳得出对应点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的性质,并结合这一性质的得出,讨论了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

接下来,在第2小节“作轴对称图形”中,通过作轴对称图形、简单的图案设计、确定最短路线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应用价值和丰富内涵。

用坐标表示轴对称,从数量关系的角度刻画了轴对称。

教科书从观察和实验入手,归纳得出坐标平面上一个点关于x轴或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的规律,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利用这种规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一个图形关于x轴或y轴对称的图形。

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除了具有一般三角形的所有性质外,还有许多特殊的性质。

由于它的这些特殊性质,使它比一般三角形应用更广泛。

而等腰三角形的许多特殊性质,又都和它是轴对称图形有关,这也是教科书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本章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本章第3小节“等腰三角形”中,利用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得出了“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等性质,并进一步讨论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以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的内容。

八年级数学上第13章《轴对称》期末复习课件

八年级数学上第13章《轴对称》期末复习课件

折叠(对折)
这条直线就是
对称轴
1.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
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__对__称__轴。
图(1)能与图(2)重合吗?
这条直线也是
___对_称__轴___
2.两个图形 关于某直线对称: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与另一个图形 重合,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图_____关__于__这__条__直__线__对_。称
A
图中有哪些等腰三角形?
解:∠1=720 ∠2=360
2
等腰三角形有:
B
⊿ABC 、⊿ABD 和 ⊿BCD
D 1
C
等边三角形的定义:三条边都相等 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A
B
C
1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 并且每一个内角都等于60 °
1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判定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 等边三角形。
判定2:
有一个角是 60°的等腰三角形是 等边三角形。
13.用法归纳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下列几 种:1定义 2判定定理 。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以下几
种:1定义 2判定1 3判定2

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区别 是 条件和结论刚好相反 。
4、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时,应注 意 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D)
特殊的轴对称图形:
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 形和圆都是轴对称图形。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不 止一条
1.找到一组对应点, 2.画出以这两点为顶点的线段的垂直 平分线。
练习4:如图,已知△ABC和直线 ,作出与△ABC 关于直线 对称的图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E F
第7题图 A C
B A '
' C '
图1
(图5)
x
y A B C
O
5
2 4 6 -5
-2 (图5)
x y A
B C
O 5
2
4 6 -5
-2 A 1 C 1
B 1 八年级数学第十二章轴对称整章水平测试6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轴对称涉及两个图形,轴对称图形涉及一个图形
B 如果两条线段互相垂直平分,那么这两条线段互为对称轴
C 所有直角三角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
D 有两个内角相等的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2、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10,另一边长为7,则它的周长为 ( ) A 17 B 24 C 27 D 24或27
3、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外角的度数之比为5∶4∶5,则这个三角形是( ) A 等腰三角形,但不是等边三角形,也不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但不是等腰三角形 C 等腰直角三角形 D 等边三角形
4、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5cm,一腰上的中线分其周长的两部分的差为3cm ,则腰长为 ( ) A 2cm B 8cm C 2cm 或8cm D 以上答案都不对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有( )
⑴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 ⑵四边形有四条对称轴 ⑶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4,另一边长为9,则它的周长为17或22 ⑷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锐角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6、若一个三角形一条边上的中点到其他两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
A 等边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
C 不等边三角形
D 不确定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2x-3关于x 轴对称的直线是( ) A y=2x+3 B y=-2x+3 C y=-2x-3 D y=-3x+2
7、如图,∠BAC=90o
,AD ⊥BC ,DE ⊥AC ,DF ⊥AB ,AC=12 BC,除图中AC 和BC 外,关系形如a=12 b 的线段对还有( )
A 2对
B 4对
C 6对
D 7对
8.(2008台州市).把一个图形先沿着一条直线进行轴对称变换,再沿着与这条直线平行的方向平移,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变换叫做滑动对称变换.......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大量地存在这种图形变换(如图1).结合轴对称变换和平移变换的有关性质,你认为在滑动对称变换......过程中,两个对应三角形(如图2)的对应点所具有的性质是( )
A .对应点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B .对应点连线被对称轴平分
C .对应点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D .对应点连线互相平行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等腰三角形的两边的边长分别为20cm 和9cm ,则第三边的长是__________. 2.点A (3,-12),B (3,12)关于_______轴对称,点C (-5.4,-10),D (5.4,
-10)关于________轴对称。

3、如图所示,AB=AC ,∠B=50o ,∠CED=20o ,则∠BDE=_______.
4、从镜子中看到电子表的时刻为10点51分,则实际时间是___________.
5、一个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和另一边上的高分别是这个三角形的对称轴,则这个三角形的形状是____________.
6、已知点(2,x )和点(y,3)关于y 轴对称,则(x+y )2007=__________.
7、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均为整数且它的周长为10cm ,那么它的三边长为
__________. 8.(2008山东淄博)如图,由4个小正方形组成的田字格中,ABC △的顶点
都是小正方形的顶点.在田字格上画与ABC △成轴对称的三角形,且顶点都是小正方形的顶点,则这样的三角形(不包含ABC △本身)共有________个.
三、解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2008年贵阳市)如图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1
5)A -,,(10)B -,,(43)C -,.
(1)求出ABC △的面积.(4分)
(2)在图5中作出ABC △关于y 轴的对称图形111A B C △.(3分) (3)写出点111A B C ,,的坐标.(3分)
A
B C
(第8题)
B
C D
2、如图所示,AB=AF,BC=FE,∠B=∠F,D是CE中点
⑴求证:AD⊥CE
⑵连接BF后,还能得出什么结论?请你写出两个。

(不要求证明)
3、如图,某船上午11时30分在A处观测海岛B在北偏东60o,该
船以每小时10海里的速度向东航行到C处,再观测海岛B在北偏
东30o,船航行到D处,观测到海岛B在北偏西30o,当轮船到达C
处时恰好与海岛B相距20海里,请你确定轮船到达C处和D处的
时间.
如图,在墙角O处有一个老鼠洞,小猫在A处发现自己的“美餐”——老鼠在B处正往洞口方向逃窜,小猫马上堵截过去。

若小猫与老鼠的速度相同,你能确定小猫抓住老鼠的位置吗?
4、如图所示,AD是△ABC的角平分线,AD的垂直平分线交BC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FAC=∠B 四、拓广探索(每题10分,共20分)
1.(2008年广东省中山市)(本题满分9分)(1)如图7,点O是线段AD的中点,分别以AO和DO
为边在线段AD的同侧作等边三角形OAB和等边三角形OCD,连结AC和BD,相交于点E,连结BC.
求∠AEB的大小;
2.(安徽课改)下面是数学课堂的一个学习片断.阅读后,请回答下面的问题:学习等腰三角形有关内容后,张老师请同学们交流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已知等腰三角形ABC的角
A等于30,请你求出其余两角”.
同学们经片刻的思考与交流后,李明同学举手讲:“其余两角是30和120”;王华同学说:“其余两角是75和75”.还有一些同学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1)假如你也在课堂中,你的意见如何?为什么?
(2)通过上面数学问题的讨论,你有什么感受?(用一句话表示)
B
A
F E
D C

B
C B
O
D
图7
A
E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A
4、B
5、B
6、B
7、C
8、B 二、填空题:
1、20cm
2、6
3、100o
4、12点01分55o
5、等边三角形
6、1
7、3、3、4或4、4、2
8、3 三、
1.(1)115
5322
ABC S =
⨯⨯=△(或7.5)
(平方单位) (2)如图5
(3)A 1(1,5),B 1(1,0),C 1(4,3) 2、⑴证明:连接AC 、AE 在△ABC 与△AFE 中
⎪⎩

⎨⎧=∠=∠=FE BC F B AF AB ∴△ABC≌△AFE ∴AC=AE 又∵D 是CE 中点 ∴AD⊥CE
⑵结论:AD⊥BF,AD 平分BF ,B F∥CE.
3、解:∵∠BCD=60O ,∠BAC=30o
∴AC=BC=20
20÷10=2(小时) ∴到C 处的时间为13时30分. ∵△BCD 为等边三角形 ∴CD=BC=20
∴到达D 处的时间为15时30分. 4、证明:∵∠DAF=∠CAF+∠DAC ∠ADF=∠B+∠BAD,∠BAD=∠DAC ∴∠FAC=∠B 四 1.解:(1)
∵ △BOC 和△ABO 都是等边三角形, 且点O 是线段AD 的中点,
∴ OD=OC=OB=OA,∠1=∠2=60°, ∴ ∠4=∠5.
又∵∠4+∠5=∠2=60°,
∴ ∠4=30°. 同理,∠6=30°. ∵ ∠AEB=∠4+∠6, ∴ ∠AEB=60°.
2.(1)答:上述两同学回答的均不全面,应该是:其余两角的大小是75和75或30和120. 理由如下:
(i )当A ∠是顶角时,设底角是α. 30+α+α=180∴, α=75. ∴其余两角是75和75. (ii )当A ∠是底角时,设顶角是β,
3030180++β=∴, 120β=. ∴其余两角分别是30和120.
(2)(感受中答有:“分类讨论”,“考虑问题要全面”等能体现分类讨论思想的给2分,回答出“积极发言”、“参与讨论”等与数学问题联系不紧密的语句给1分.)
A
B
F
C
D
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