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澳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特点

合集下载

底栖动物

底栖动物

底栖动物栖动物是指水蚯蚓、螺类和蚌类等无脊椎动物,多生活于水体底层,是生物链的重要环节。

中俄西伯利亚联合科学考察队队员、中科院水生生物所王洪铸研究员介绍说,这类动物多为初级消费者,以有机碎屑和藻类等为食,同时又是鱼类等水生经济动物的食物。

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底栖动物英文名称:zoobenthos定义1:生活在水底(底内或底表)的动物。

所属学科:海洋科技(一级学科) ;海洋科学(二级学科) ;海洋生物学(三级学科)定义2:生活史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底的无脊椎动物。

所属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 ;水域生态学(二级学科)定义3:生活在水域底表或潜栖在底泥中的水生动物。

所属学科:水产学(一级学科) ;水产基础科学(二级学科)定义4:生活繁衍在各类水体底部的动物的总称。

所属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 ;动物资源学(二级学科)基本信息底栖动物benth(on)ic animal底栖生物中的动物的总称。

底栖动物是生活在水体底部的肉眼可见的动物群落。

底栖动物(zoobenthos或benthic animal)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

除定居和活动生活的以外,栖息的形式多为固着于岩石等坚硬的基体上和埋没于泥沙等松软的基底中。

此外还有附着于植物或其他底栖动物的体表的,以及栖息在潮间带的底栖种类。

在摄食方法上,以悬浮物摄食(suspension fe-eding)和沉积物摄食(deposit feeding)居多。

底栖动物是一个庞杂的生态类群,其所包括的种类及其生活方式较浮游动物复杂得多,常见的底栖动物有水蚯蚓、摇蚊幼虫、螺、蚌、河蚬、虾、蟹和水蛭等。

主要包括水栖寡毛类、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幼虫等。

多数底栖动物长期生活在底泥中,具有区域性强,迁移能力弱等特点,对于环境污染及变化通常少有回避能力,其群落的破坏和重建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且多数种类个体较大,易于辨认。

同时,不同种类底栖动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及对污染等不利因素的耐受力和敏感程度不同;根据上述特点,利用底栖动物的种群结构、优势种类、数量等参量可以确切反应水体的质量状况。

黄海和东海大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论文

黄海和东海大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论文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 2012, 2, 80-102 doi:10.4236/sd.2012.22013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2(/journal/sd)Advance of the Study on the Macrobenthos from the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Xinzheng Li 1, Hongfa Wang 1, Baolin Zhang 1, Lin Ma 1, Li Zhang 21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Qingdao2Qingdao Jierui Huanbao Jishu Fuwu Co., LTD. (Qingdao Jierui Limited Company ofTechnical Service on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QingdaoEmail:*************.cnReceived: Dec. 5th, 2011; revised: Dec. 28th, 2011; accepted: Jan. 8th, 2012Abstract: Based on th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ferences concerning the ecological study on the mac-robenthos from the Yellow Sea and the East China Sea, the advances of the study on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dominant species, biomass, abundance, structure of community, biodiversity (indices of Shannon-Wiener, species richness, species evenness and dominance) and secondary productivity of the macrobenthos from these areas were summarized, the concerning research achievements were appraised. The Jiaozhou Bay,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the Taiwan Strait, and the coastal areas are the areas in where there have been more researches on the macrobenthic ecology than other areas. The researches show that the quantities of macrobenthos in these seas varied wavily during the passed 50 years, the dominant species in these areas have changed very much. The human activities, particularly the coastal developments, should be the most important impact factors to the changes of macrobenthos. The present paper can provide basic and back-ground information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macrobenthos from the Yellow Sea and the East China Sea and on the ecological study of the ecosystem from these seas.Keywords: Yellow Sea; East China Sea; Macrobenthos; Advance; Summarization黄海和东海大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李新正1,王洪法1,张宝琳1,马 林1,张 立2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 2青岛洁瑞环保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青岛Email:*************.cn收稿日期:2011年12月5日;修回日期:2011年12月28日;录用日期:2012年1月8日摘 要:本文在收集、研究近50年来有关黄海和东海大型底栖生物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黄海和东海大型底栖生物的物种组成、优势种、生物量、丰度、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以及次级生产力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概括,对已有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和总结。

钦州湾春季和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钦州湾春季和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钦州湾春季和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黄驰;江志坚;张景平;黄小平【摘要】为了解钦州湾大型底栖动物及其群落结构状况,于2011年春季和2012年秋季对钦州湾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结果表明,钦州湾春季和秋季大型底栖动物分别有31种和33种,均以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类为主,优势种均为鳞片帝纹蛤(Timoclea imbricata Sowerby)。

春季和秋季平均生物栖息密度分别为117.92 ind/m~2和152.50 ind/m~2,秋季大于春季;春季和秋季平均生物量分别为63.93 g/m~2和41.20 g/m~2,春季大于秋季;春季和秋季平均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60和1.93,秋季大于春季。

上述生物群落结构参数在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在排污区和填海区较低,说明污水排放和填海等人类活动已对钦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产生了明显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半封闭性海湾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期刊名称】《渔业研究》【年(卷),期】2017(039)004【总页数】11页(P272-282)【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人类干扰钦州湾【作者】黄驰;江志坚;张景平;黄小平【作者单位】[1]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2]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1]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2]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1]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2]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1]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2]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1]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2]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8.85大型底栖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中积极的消费者和转移者,其群落结构水平直接影响海湾生态系统的功能[1];同时,大型底栖动物能对环境带来的压力迅速做出反应[2-3]。

大亚湾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组成及特征种

大亚湾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组成及特征种

大亚湾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组成及特征种杜飞雁;王雪辉;贾晓平;杨圣云;马胜伟;陈海刚;李纯厚【摘要】利用2008年4个航次在南海北部大亚湾海域开展的124个站次海洋生物调查资料,对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和特征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季变化显著、种类更替明显.2008年共采获大型底栖动物104科279种(类),各季种类平均更替率高达63%.(2)优势种组成较为稳定,单一种的优势地位显著.粗帝汶蛤(Timoclea scabra)为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第一优势种,周年均保持极高的优势地位.除粗帝汶蛤外还有毛头梨体星虫(Apionsoma trichocephala)、脑纽虫(Cerebratulina sp.)、独毛虫(Tharyx sp.)和中蚓虫(Mediomastus sp.)为大亚湾周年优势种,优势种组成较为稳定.(3)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以多毛类为特征种类.多毛类在大亚湾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代表和反映了整个群落的特征.(4)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情况反了大亚湾海域环境状况.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更替明显、特征种节变化大,反映出大亚湾海域环境季节变化明显,尤其是春、夏和秋3季,秋、冬季较为稳定.优势种组成的年际变化表明,大亚湾海域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此外,多毛类在底栖动物群落中地位的突显,也反映出大亚湾海域营养水平的变化.对比历史资料分析,结论认为,大亚湾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远低于历史水平,群落简单趋势仍较为明显.虽然因采样区域和样品分选工具的差异,2008年种类远多于2004年调查结果,但仍低于1987年的473种.此外,1987年底栖动物的站均出现种数为50.6种/站,最高可达100种/站.2008年站均出现种数为15.0种/站,最高种数为38种/站,依然远低于历史水平.本研究旨在为系统开展大亚湾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更为全面、丰富、准确的基础资料.【期刊名称】《中国水产科学》【年(卷),期】2011(018)004【总页数】16页(P877-892)【关键词】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特征种;南海【作者】杜飞雁;王雪辉;贾晓平;杨圣云;马胜伟;陈海刚;李纯厚【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300;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福建厦门 361005;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3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0;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上海 201306;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福建厦门 361005;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3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300;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上海 20130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32位于南海北部大陆架的大亚湾,是广东省重要的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区。

大型底栖动物的分类与功能

大型底栖动物的分类与功能

大型底栖动物的分类与功能大型底栖动物是指栖息在水底并体型较大的动物群体。

它们通常具有适应水下环境的生理结构和行为特征,能够在水下进行繁殖、捕食和生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大型底栖动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群,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大型底栖动物类群及其功能。

1.鱼类:鱼类是水下生物中最大的一类群体。

它们的身体通常具有流线型的外形,有鳞片覆盖,能够高效地在水中游动。

鱼类通过鳃呼吸来摄取氧气,并在水中进行繁殖和捕食。

不同种类的鱼类有不同的功能,例如食肉鱼类主要以其他小型鱼类为食,维持食物链的平衡;底棲魚則利用嘴上的触须来底层的小型无脊椎动物等食物。

鱼类在水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食物链和生态平衡维持的功能。

2.甲壳类动物:甲壳类动物是一类外骨骼动物,常见的有蟹、虾、龙虾等。

它们的身体通常由硬壳保护,并具有节肢的特征,适应于在水底进行爬行和游泳。

甲壳类动物对水下环境的底层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有的能够利用鳃进行呼吸,有的则通过肺进行呼吸。

甲壳类动物的功能包括清理底层残骸和腐植物体,以及作为食物链中重要的环节。

3.软体动物:软体动物是一类没有外骨骼的动物,身体柔软而且能够收缩,包括蛞蝓、鳀鲼和章鱼等。

它们通常具有触手和足脚,能够在水下进行爬行和游泳。

软体动物对水质要求较高,一些种类的软体动物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通过摄食底栖性藻类和微生物来净化水质,维持水生态系统的稳定。

4.脊索动物:脊索动物包括鳄鱼、乌龟和鳗鱼等。

它们的身体骨骼发达,能够在水中自由移动。

脊索动物多有潜水能力,能够在水下觅食。

它们在水生态系统中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如控制底栖小鱼和无脊椎动物的数量,维持生态平衡。

5.软骨鱼类:软骨鱼类包括鲨鱼、鳐鱼等。

它们的身体没有骨骼,而是由软骨组成。

软骨鱼类具有较高的游泳速度和灵活性,能够进行快速捕食和逃避捕食。

它们在水生态系统中担任着捕食和控制其他鱼类数量的角色,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总的来说,大型底栖动物栖息于水下环境,具有适应水生态系统的特征和功能。

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进展

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进展

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进展摘要:潮间带区标志着由陆地向海洋的过渡,虽然它在世界海洋总面积中只占很小一部分,但是,人类的海洋活动却首先从这里开始,而且,至今仍然是人类进行重要海洋生物养殖活动最活跃的区域。

近年来由于经济动物养殖、污水排放、旅游等人为干扰日益加剧,对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就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物多样性潮间带处在陆地与海洋的过渡地带,受海洋和陆地因子如水温、光照、波浪、潮汐、盐度和人为活动干扰的直接影响,潮间带生态环境复杂多变,因此在世界湿地生态系统中潮间带生态学的研究一直倍受关注[1]。

由于潮间带是陆上污染物排放入海的必经之路,大量废物的注入和滞留给潮间带底质环境及水环境带来明显的负作用,致使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严重时会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2]。

底栖动物是指那些生活于水体沉积物底内、底表以及以水中物体(包括生物体、非生物体)为依托而栖息的动物类群。

除定居和活动生活的以外,栖息的形式多为固着于岩石等坚硬的、粒径较大的基底或埋没于泥、沙等松软的基底中。

在摄食方法上,以悬浮物摄食和沉积物摄食居多。

底栖动物生活在海洋环境的“底栖区”,上至湿地潮间带区域,即从潮间带到潮下带(近海)、下至深海处,其中又可分为河口潮间带、湿地潮间带、港湾、珊瑚礁、红树林、深海热液口、海草地等各种生境区域。

潮间带底栖动物不仅能作为各种河口生物的饵料来源,而且许多大型底栖动物可供人类使用,如:河蚬、缢蛏、天津厚蟹(Helice tientsinensis)、齿吻沙蚕(Nephtyidae.sp)等[3]。

近年来由于经济动物养殖、污水排放、旅游等人为干扰日益加剧,对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也越来越多[4],本文就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 底栖动物生态类群的划分根据分选网筛孔径大小,底栖动物可分为3种类型:大型底栖动物(大于500μm)、小型底栖动物(42~500μm)、微型底栖动物(<42μm)[5]。

三都澳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

三都澳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

t p c le tnsv rc hu e i o sa tr ft e Ea tCh n a,t e o d r r d tvt t e S y ia x e ie ma iu r n c a tlwae so h s i a Se he s c n a y p o uciiy wih Br y’
中 图 分 类 号 :¥3 92 文 献 标 识 码 :A
S c n a y pr d c i iy o a r be t o n S nd y e o d r o u tv t f m c o n h s i a u Ba
Z HOU Jn,J e- i i IW i we
E s C iaSaFse e R s r ntu ,C ie cdm i eySi cs S ag a 2 09 , hn at hn e i r s e ac Istt hns A a e yo Fs r c ne , h nh i 0 0 0 C ia h i e h ie e f h e
p r dw r 1 1 5 n ・m ad 1 2 ( F W ) ・m一 ,rset e . T e m a n u lscn ay ei ee 2 . 2 id o n . 6 g A D ep ci l v y h en a n a eo d r
p o u t i n tesu yae s1 6 ( DW ) ・ ~ ・a r d ci t i h td r awa . 7 g AF vy m ~.T ea ea e a n a ma rb nhcP B rt h v rg n u l co e ti / ai o
wa . s 1 42. S mp i g sa inswih h g e o a y p o u tvt r an y lc t d i r a e rt e mo h o a ln tto t i h s c nd r r d ci i we e m i l o ae n a e s n a h ut f y t a d Ba he S n u y, whi t o e n l h s i m id e n i e rs f t ba wee pa s l d srb t d Diti ut n e d l a d nn r pat o he y r s re y it u e . i srb i o

桑沟湾不同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桑沟湾不同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桑沟湾不同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杨艳云;张继红;吴文广;杨凤;刘毅;王巍;蔺凡;马莎【摘要】Two surveys were conducted in Sanggou Bay in September and November 2016 to study macrofauna in bivalve-seaweed integrated culture areas and fish cage areas. The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pecies num-ber, composition, distribution and biodiversity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crofauna and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re analyz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aquaculture activities on the macrofauna. A total of 67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including 36 Polychaetes, 12 Mollusca, 16 Crustacea and Pycnogonida, and 3 Echino-dermata. The dominant macrofauna species in Sanggou Bay are Polychaetes. The absolutely dominant species in bivalve-seaweed integrated culture areas are Chaetozone setosa and Lumbrineris longiforlia, while in fish cage areas that are L. heteropoda and Tharyx multifilis. Biomass and abundance were found the higher in fish cage area in September compared to the values in November, and the lowest values were found in the bivalve-seaweed integ-rated culture area in September. Biodiversity, which showed a reversed trend, was found highest in the integrated culture area in September and followed by the values in the fish cage area in November and September respect-ively.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macrobenthic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and sediment parameters (total or-ganic carbon, total phosphorus, sulfide and 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 The macrobenthic community was af-fected by thelarge-scale aquaculture activities in Sanggou Bay, and the effect of fish cages culture was stronger.%于2016年9月和11月对我国北方典型筏式养殖海湾——桑沟湾的筏式贝藻养殖区和网箱养殖区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研究了桑沟湾不同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特征,分析了底栖动物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以了解养殖活动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结果显示,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67种,其中,环节动物多毛类36种,软体动物12种,节肢动物门甲壳类和全足类16种,棘皮动物3种.桑沟湾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主要为多毛类,贝藻区的绝对优势种为刚鳃虫和长叶索沙蚕,网箱区的绝对优势种为异足索沙蚕和多丝独毛虫.生物量和丰度的特性为9月网箱区>11月网箱区>9月贝藻区,多样性指数的趋势相反.研究表明,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与底质有机碳、总磷、硫化物和氧化还原电位等因素有关,桑沟湾大规模养殖活动对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和分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期刊名称】《水产学报》【年(卷),期】2018(042)006【总页数】10页(P922-931)【关键词】贝藻养殖区;网箱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多样性;桑沟湾【作者】杨艳云;张继红;吴文广;杨凤;刘毅;王巍;蔺凡;马莎【作者单位】大连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辽宁大连 11602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07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2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071;大连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辽宁大连 11602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07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07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07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31.1大型底栖动物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洋生物中种类最多、生态关系最为复杂的类群,在海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鳃 内卷齿蚕( gap a sdb nhs 、 A loh mu ir ci 纽虫 ( u enas. 、 a ) N m t e p ) 后稚虫 ( anc c rt) 其 中以角蛤 和细丝鳃 i L o i ia , e ra
虫优势度最为明显 , 最大值分别为 0 13 2 0 . 1 (0 9年 8月航次 ) 0 0 6 2 1 和 .6 (0 0年 2月航次 ) 不倒翁 虫是最为 常 ; 见优势种 , 5个航次样 品中均 占优势 。其它不同季节优势种 差异 明显 。春冬季 优势种类较 多 , 夏秋季优 在 而 势种类则较少 。研究结果显示 , 三都澳养殖活动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 已产生 明显影响 。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 物种组成 ;优势种 ; 三都澳
中 图分 类 号 :¥ 3 92 文 献 标 识 码 :A
On s e i s c m p sto n i e st p ce o o ii n a d d v r iy
o a r b n h si a d y f m c o e t o n S n u Ba
Ab t a t:T a e t did t co e t i p c e o o i o n v ri n S n u Ba sr c he p p rsu e he ma r b n h c s e is c mp st n a d die st i a d y,b s d o h i y ae n te s d me ts mp e r m r s s fo Ap l2 0 o Fe r r 01 e i n a ls fo 9 c uie r m r 0 9 t b uay 2 0. To al 9 ma r b n h c s e is we e i t l 1 c o e t i p c e r y 1 ie t e n t td r a,o c l c a t sr p e e t d t e mo td mi a tg o p d n i d i he su y a e i f fwhih poy h ee e r s n e h s o n n r u s,wih s e i sn mbe t p ce u r 6 n c o n e o 4. 2% o oa pe is Cr sa e n nd mol kswe e a s o 5 a d a c u td f r5 6 fttl s ce . u tc a s a l us r lo c mmo l e n g o ps ny se ru ,
周 进, 纪炜炜
2 09 ) 0 0 0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 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 上海

要 :根据 2 0 0 9年 5月至 2 1 0 0年 2月期 间共 9个航次在三都澳水域采集 的底泥样 品, 分析三都澳 大型底
栖动物种 类组 成特点及 其与养殖 活动之 间的关 系。结果 表 明, 三都澳 水域底 泥样品 中共 出现 大型底栖 动物
19种 , 中多毛类 动物种类数量优势 明显 , 6 1 其 达 5种 , 占总种类数 5 .2 ; 4 6 % 甲壳动物 和软体 动物也是 此水域 常见类群 , 种类数 分别 为 2 种 ( 1.5 ) 1 ( 1.5 ) 其它类群种类数量较少。季节变化呈现出 1 占 7 6 % 和 6种 占 3 4 % ,
Z U Jn I e— e HO i ,J iw i W
( at hn e i ei e ac stt, hns cdm i e c ne, h nh i 2 0 9 ,C ia E s C iaSaFs rs s r I tue C ie A a e yo Fs r Si cs Sa g a 00 0 h ) h eR e h n i e f hy e n
春冬两季种类数量多于夏秋两季 的特点 。空间分布具有湾 V区种类数量较多 , I 且年 内波动较小特点 。不 同航 次样 品中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类分别 为太平洋稚 齿虫 ( r nsi p c c ) 棘 刺锚参 ( rtnyab ett) Pi o o ai a 、 o p f Po kr i n a 、 a d a
第3 卷第4 3 期 2 1 年 11月 01
海 洋 s ih de
Vo. 3. NO4 I3 .
N0 . 2 l v. 01
文章编号 :10 2 9 (0 1 0 0 7 0 4— 4 0 2 1 )4— 3 8—1 1
三都 澳 大型 底 栖 动 物 种 类 组成 特 点
wt p c s u e 1(7 6 % )a d1 1 .5 ) rset e .Oh r ru s ic dn c io e , i sei mbr h en 2 1.5 n 6( 3 4 % , ep cv l te gop , n l igehnd r i y u ms
蛇杂 毛虫 ( ocoh e s e es 、 P eicat r n ) 细丝 鳃虫 ( iauu floms 、 l u sp Cr tls i r i) 不倒翁 虫 ( t nsi su t) 异足 索沙 蚕 r if Se a s ct a 、 r p a
( u r ei htooa 、 鳃 齿 吻 沙 蚕 ( eh sog b nha) 太 平 洋 单 蛰 虫 ( yiap c c ) 梳 鳃 虫 Lmbi r e r d ) 寡 n s ep N p t l or ci 、 y i a L sl ai a 、 l f ( e bld t e i 、 Tr eie r mi 扁蛰虫 ( o i eia 、 e l so ) Lm am d ) 光亮倍 棘蛇尾 ( m hol ui s 、 蛤 ( n uu l coau) n A p i u lc u ) 角 ps d A g ls a elt 、 n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