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业宏观经济学习题集!!!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习题集!!!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习题集!!!

.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单项选择题

1. 国内生产总值是下面哪一项的市场价值( a )。

A. 一年内一个经济中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

B.一年内一个经济中交换的所有商品和劳务;

C. 一年内一个经济中交换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

D.一年内一个经济中的所有交易。

2. 通过以下哪项我们避免了重复记帐( B )。

A. 剔除金融转移;

B. 计量GDP时使用增值法;

C. 剔除以前生产产品的市场价值;

D. 剔除那些未涉及市场交换的商品。

3. GDP帐户不反映以下哪一项交易( B )。

A. 卖掉以前拥有的住房时,付给房地产经纪商6%的佣金;

B. 在游戏中赢得的100美元;

C. 新建但未销售的住房;

D. 向管道工维修管道支付的工资。

4. 当实际GDP为175亿美元,GDP价格缩减指数为160时,名义GDP为( C )。

A. 110亿美元;

B. 157亿美元;

C. 280亿美元;

D. 175亿美元。

5. 如果当期价格低于基期价格,那么( D )。

A. 实际GDP等于名义GDP;

B. 实际GDP小于名义GDP;

C. 实际GDP和名义GDP是同一回事;

D. 实际GDP大于名义GDP。

6. 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小于国内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B )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D. 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7. 下列哪一项计入GDP( D )。

A. 购买一辆用过的旧自行车;

B. 购买普通股票;

C. 汽车制造厂买进10吨钢板;

D. 晚上为邻居照看儿童的收入。

8. 假设第1年即基年有当期美元产出为$500,如果第8年价格缩减指数翻了一倍而实际产出增加了50%,则第8年的当期美元产出等于( B )。

A. $2000;

B. $1500;

C. $1000;

D. $750。

9. 在一个四部门经济中,GDP是( A )。

A. 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B. 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C. 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总出口;

D. 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和折旧。

10. 净出口是指( C )。

A. 出口加进口;

B. 全部产品无内销,均出口;

C. 出口减进口;

D. 进口减出口。

11 已知某国的资本品存量在年初为100亿美元,它在本年生产了25亿美元的资本品,资本折旧是20亿美元,则该国在年度的总投资和净投资分别是( A )。

A. 25亿美元和5亿美元;

B. 125亿美元和105亿美元;

C. 25亿美元和20亿美元;

D. 75亿美元和80亿美元。

12. 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计入的政府支出是( C )。

A. 政府购买物品的支出;

B. 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加上政府的转移支付之和;

.

C. 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

D. 政府工作人员的薪金加上政府的转移支付。

13.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个人收入包括( D )。

A. 社会保险金;

B. 公司所得税;

C. 公司未分配利润;

D. 转移支付。

14. 下面不属于总需求的是( B )。

A. 政府购买;

B. 税收;

C. 净出口;

D. 投资。

15.社会保障支付属于( C )。

A. 政府购买支出;

B. 税收;

C. 转移支付;

D. 消费。

16.下列第( D )项不属于要素收入但被居民收到了。

A.租金;

B. 银行存款利息;

C. 红利;

D. 养老金。

17.正确的统计恒等式为(A )。

A.投资≡储蓄;

B.投资≡消费;

C.总支出-投资≡总收入-储蓄;

D.储蓄≡消费。

18.从国内生产总值减下列哪项成为国内生产净值( C )。

A.直接税;

B.原材料支出;

C. 折旧;

D.间接税。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存在闲置资源的条件下,投资增加将使国民收入( C )。

A.增加,且收入的增加量等于投资的增加量;

B.减少,且收入的减少量等于收入的增加量;

C.增加,且收入的增加量多于投资的增加量;

D.减少,且收入的减少量多于收入的增加量。

2.在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在( C )时均衡下来。

A.储蓄等于实际投资;

B.消费等于实际投资;

C. 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

D.消费等于计划投资。

3.消费函数C=α+βy d(α>0,0<β<1=表明,平均消费倾向随着可支配收入y d的增加( A )。

A.递减;

B.递增;

C.不变;

D.先递减然后递增。

4*.在产品市场两部门经济模型中,如果边际消费倾向值为β=0.8,那么自主消费乘数值为(C )。

A.1.6;

B.2.5;

C.5;

D.4

5.储蓄函数S=S0+sY d(S0<0,0<s<1)表明,平均储蓄倾向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 B )。

A.递减;

B.递增;

C.不变;

D.先递减然后递增。

6.存在闲置资源的条件下,如果政府购买支出增加,那么GDP将( D )。

A.减少,但其减少量小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

B.减少,但其减少量多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

C.增加,其增加量小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

D.增加,其增加量为△y=k g△g。

7.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税收增加将引起国民收入( C )。

A.增加,但消费水平下降;

B.增加,同时消费水平提高;

C.减少,同时消费水平下降;

D.减少,但消费水平上升。

8.在产品市场四部门收入决定模型中,政府同时等量地增加购买支出与税收,则GDP( C )。

A.将下降,且下降量等于税收的增加量;

B.将下降,但下降量少于税收的增加量;

C.将增加,且增加量等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

D.将增加,但增加量少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

9.在产品市场收入决定模型中,如果净出口增加,则GDP( D )。

A.将下降,且下降量等于净出口的增加量;

B.将下降,但下降量多于净出口的增加量;

C.将增加,且增加量等于净出口的增加量;

D.将增加,且增加量多于净出口的增加量。

10.在短期,实际GDP可能( D )潜在GDP。

A.等于;

B.大于;

C.小于;

D.等于,也可能大于或小于。

11.在商品市场收入决定模型中,实际GDP高于均衡GDP,意味着( C )。

A.储蓄大于实际投资;

B.储蓄小于实际投资;

C.计划储蓄大于计划投资;

D.计划储蓄小于计划投资。

12.在产品市场收入决定模型中,实际GDP低于均衡GDP,意味着( D )。

A.储蓄大于实际投资;

B.储蓄小于实际投资;

C.储蓄大于计划投资;

D.储蓄小于计划投资。

13.在产品市场收入决定模型中,如果政府同时等量地增加转移支付与税收(定额税),则GDP( B )。

A.将下降;

B.不变;

C.将增加;

D.将增加,但增加量少于政府转移支付的增加量;

14.产品市场两部门经济中的投资乘数( B )三部门经济中的投资乘数。

A.等于;

B.大于;

C.小于;

D.既可以大于也可以小于。

15.产品市场三部门经济中的投资乘数( B )四部门经济中的投资乘数。

A.等于;

B.大于;

C.小于;

D.既可以大于也可以小于。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一、单项选择题

1.当利率降得很低时,人们购买债券的风险( B )。

A.将变得很小;

B.将变得很大;

C.可能变大,也可能变小;

D.不变。

2.如果其他因素既定不变,利率降低,将引起货币的( B )。

A.交易需求量增加;

B.投机需求量增加;

C.投机需求量减少;

D.交易需求量减少。

3.假定其他因素既定不变,在非凯恩斯陷阱中,货币供给增加时,( B )。

A.利率将上升;

B.利率将下降;

C.利率不变;

D.利率可能下降也可能上升。

4.假定其他因素既定不变,在凯恩斯陷阱中,货币供给增加时,( C )。

A.利率将上升;

B.利率将下降;

C.利率不变;

D.利率可能下降也可能上升。

5.假定其他因素既定不变,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提高时,IS曲线将( D )。

A.平行向右移动;

B.平行向左移动;

C.变得更加陡峭;

D.变得更加平坦。

6.假定其他因素既定不变,自发投资增加时,IS曲线将( A )。

A.平行向右移动;

B.平行向左移动;

C.变得更加陡峭;

D.变得更加平坦。

7.假定其他因素既定不变,货币的投机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提高时,LM曲线将( D )。

A.平行向右移动;

B.平行向左移动;

C.变得更加陡峭;

D.变得更加平坦。

8.假定其他因素既定不变,货币供给增加时,LM曲线将( A )。

A.平行向右移动;

B.平行向左移动;

C.变得更加陡峭;

D.变得更加平坦。

9.如果资本边际效率等其它因素不变,利率的上升将使投资量( B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

10.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右上方,LM曲线的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 C )。

A.I>S,L

B.I>S,L>M;

C.I

D.IM。

11.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右上方,LM曲线的右下方的区域中,则表示(D )。

A.I>S,L

B.I>S,L>M;

C.I

D.IM。

12.在IS-LM模型中,如果经济处于中间区域,投资增加将(A )。

A.增加收入,提高利率;

B.减少收入,提高利率;

C.增加收入,降低利率;

D.减少收入,降低利率。

13.在IS-LM模型中,如果经济处于中间区域,货币供给增加将( C )。

A.增加收入,提高利率;

B.减少收入,提高利率;

C.增加收入,降低利率;

D.减少收入,降低利率。

14.在IS-LM模型中,如果经济处于凯恩斯区域,投资增加将( D )。

A.增加收入,提高利率;

B.减少收入,提高利率;

C.增加收入,降低利率;

D.增加收入,利率不变。

15.传统货币数量论与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区别之一是( A )。

A.前者认为货币是中性的,而后者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

B.两者都认为是中性的;

C.前者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后者认为货币是中性的;

D.两者都认为不是中性的。

16.自发投资支出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 C )。

A.右移10亿美元;

B.左移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17.如果净税收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 B )。

A.右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

B.左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E.LM曲线水平状而IS曲线只要不是水平状。

18.假定货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不变,货币需求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则收入增加时( A )。

A.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

B.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下降;

C.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上升;

D.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下降。

19.假定货币需求为L= ky-hr,货币供给增加10亿美元而其他条件不变,则会使LM( C )。

A.右移10亿美元;B.右移k乘以10亿美元;

C.右移10亿美元除以k(即10/k);D.右移k除以10亿美元(即k/10)。

20.如果利率和收入都能按供求情况自动得到调整,则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IS曲线左上方、LM曲线的右下方的区域中时,有可能(A )。

A.利率上升,收入增加;B.利率上升,收入不变;

C.利率上升,收入减少;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发生。

本章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 B;

3. B;

4.C;

5.D;

6.A;

7.D;

8.A;

9.B;10.C;11.D;12.A;13. C;14.D;15.A.16.C;17. B;18.A;

19.C;20.A

第十五章—第十六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一、单项选择题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 E )。

A.充分就业;

B.物价稳定;

C.经济增长;

D.国际收支平衡;

E.以上都是。

2.属于内在稳定器的项目包括( D )。

A.政府购买;

B.税收;

C.政府转移支付;

D.以上都是。

3.在LM 线的凯恩斯区域,(B )。

A.货币政策有效;

B.财政政策有效;

C.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有效;

D.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均无效。

4.在LM 线的中间区域,( C )。

A.货币政策有效;

B.财政政策有效;

C.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有效;

D.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均无效。

5. 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哪一个因素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C )

A.政府转移支付;

B.政府购买支出;

C.消费支出;

D.出口。

6.如果经济低于充分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固定,( D )能使经济更接近于充分就业。

A.政府支出的削减或税收的增加;

B.政府支出或税收的削减;

C.政府支出或税收的增加;

D.政府支出的增加或税收的削减。

7.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A )。

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B.缓和了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

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

D.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E.四种情况都有可能。

8.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储备,是因为( B )。

A.吸收的存款太多;

B.未找到那么多合适的贷款对象;

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

D.以上几种情况都可能有。

A .市场利率提高,银行的准备金会(

B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以上几种情况都可能。

A .存款扩张的基础是( A ).

A.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法定和超额)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

B.仅有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法定和超额);

C.法定准备金;

D.通货。

A.货币供给增加使LM 右移k

m 1??,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LM 的移动量,则必须是( C )。 A.LM 陡峭,IS 也陡峭; B.LM 和IS 一样平缓; C.LM 陡峭而IS 平缓; D.LM 平缓而IS 陡峭。

12.下列( C )情况中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

A.LM 陡峭而IS 平缓; B.LM 垂直而IS 陡峭; C.LM 平缓而IS 垂直; D.LM 和IS 一样平缓。

13.政府支出增加使IS 右移kg.△G(kg 是政府支出乘数),若要均衡收入的变动量接近于IS 的移动量,则必须是( C )。

A.LM 曲线和IS 曲线一样陡峭;

B. LM 曲线垂直而IS 曲线陡峭;

C.LM 曲线和IS 曲线一样平坦;

D. LM 曲线平坦而IS 曲线陡峭。

.

14.在( D )的情况下“挤出效应”可能很大。

A.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B.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敏感;

C.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不敏感;

D.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敏感;

E.不管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度如何,只要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敏感。

15.“挤出效应”发生于( C )。

A.货币供给的减少引起利率提高,挤出了私人部门的投资和消费;

B.对私人部门增税,引起私人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和支出的减少;

C.政府支出的增加,提高了利率,挤出了私人部门支出;

D.政府支出减少,引起消费支出下降;

E.货币供给的增加引起利率下降,货币投机需求增加挤出了私人部门支出。

政府的财政支出政策通过( B )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A.私人投资支出;

B.政府购买;

C.个人消费支出;

D.出口;

E.进口。

17.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目的是( C )。

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

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C.减少流通中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

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

E.稳定债券市场。

18.银行向中央银行申请贴现的贴现率提高,则( A )。

A.银行要留的准备金会增加;

B.银行要留的准备金要减少;

C.银行要留的准备金不变;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19.财政部向( A )出售政府债券时,基础货币会增加。

A.中央银行;

B.商业银行;

C.企业;

D.居民。

A.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利息率( A )。

A.提高;

B.下降;

C.不变;

D.不确定。

21.2008年中国政府出台的4万亿投资计划,主要改变了投资函数中的( A )。

A. 自发性投资;

B. 引致性投资;

C. 投资系数;

D. 所有变量。

22.一般来说当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最优搭配是(A )。

A.财政与货币双紧;

B.财政与货币双松;

C.财政紧货币松;

D.财政松货币紧。

23.乘数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是( D )。

A.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

B.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C.政府支出等于政府税收;

D.经济中存在闲置资源。

24.法定准备金率越高,则( D )。

A.银行越愿意放贷;

B.货币供给量越大;

C.越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D.商业银行存款创造越困难。

25.在非充分就业之前,如果政府支出增加与政府转移支付的减少相同时,国民收入水平会( A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增加或减少都有可能。

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单项选择题

1.在货币工资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物价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给量( D )。

A.增加,从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需求量增加;

B.增加,从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需求量减少;

C.减少,从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需求量增加;

D.减少,从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需求量减少。

2.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情况( B )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

A.物价水平不变时,利率上升;

B.货币供给量增加;

C.税收增加;

D.物价水平下降。

3.长期总供给曲线( C )。

A.向右上方倾斜;

B.向右下方倾斜;

C.是一条垂线;

D.是一条水平线。

4.技术进步会引起( A )。

A.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都向右方移动;

B.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都向左方移动;

C.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方移动,但长期总供给曲线不变;

D.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方移动,但短期总供给曲线不变。

5.自然失业率的降低将引起( A )。

A.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都向右方移动;

B.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都向左方移动;

C.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方移动,但长期总供给曲线不变;

D.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方移动,但短期总供给曲线不变;

6.如果经济处于低于充分就业均衡水平,那么总需求增加就会引起( A )。

A. 物价水平上升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加;

B. 物价水平上升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减少;

C. 物价水平下降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加;

D. 物价水平下降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减少

7.价格水平上升时,会( B )。

A.减少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右移;

B.减少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左移;

C.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右移;

D.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左移。

8.当( B )时,总需求曲线更平缓。

A.投资支出对利率变化较敏感;

B.支出乘数较小;

C.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较敏感;

D.货币供给量较大。

9.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D )引起总需求曲线( )。

A.政府支出减少右移;

B.价格水平上升左移;

C.税收减少左移;

D.名义货币供给增加右移。

10.总需求曲线交于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区域时称为( B )。

A. 充分就业均衡;

B. 低于充分就业均衡;

C. 通货膨胀;

D.滞胀。

11.在短期总供给曲线不发生变动时,总需求增加会导致( D )。

A.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时发生变化;

B.利率提高和国民收入增加;

C.价格总水平下降和国民收入增加;

D.价格总水平提高和国民收入增加。

本章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 B;

3. C;

4.A;

5.A;

6.A;

7.B;

8.B;

9.D. 10.B. 11.D。

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某一经济在5年中,货币增长速度为10%,而实际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为12%,货币流通速度不变,这5年期间价格水平将( B )。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上下波动。

2.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C )。

A.通常用于描述某种供给因素所引起的价格波动;

B. 表示经济制度已调整过的预期通货膨胀率;

C. 通常用于描述某种总需求的增长所引起的价格波动;

D.以上都不是。

3.收入政策主要是用来对付( B )。

A.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B.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C.需求结构性通货膨胀;

D.结构性通货膨胀。

4.由于经济萧条而形成的失业属于( C )。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永久性失业。

5.某人由于彩电行业不景气而失去工作,这种失业属于(C )。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永久性失业。

6.某人由于刚刚进入劳动力队伍尚未找到工作,这是属于( A )。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永久性失业。

7.下列人员哪类不属于失业人员( B )。

A.调动工作的间隙在家休养者;

B.半日工;

C.季节工;

D.对薪水不满意待业在家的大学毕业生。

8.自然失业率( A )。

A.是经济处于潜在产出水平时的失业率;

B.依赖于价格水平;

C.恒为零;

D.是没有摩擦性失业时的失业率。

9.菲利普斯曲线说明( C )。

A.通货膨胀导致失业;

B.通货膨胀是由行业工会引起的。

C.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呈负相关;

D.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呈正相关。

10.“滞涨”理论用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即( C )。

A.一条垂直于横轴的菲利普斯曲线;

B.一条长期存在的斜率为正的直线;

C.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不断外移;

D.一条不规则曲线。

11.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说明( B )。

A.政府需求管理政策无效;

B.政府需求管理政策只在一定范围内有效。

C.经济主体存在货币幻觉;

D.自然失业率可以变动。

12.如果货币工资率每小时12元,实际GDP折算数为150,那么,实际工资率就是( C )。

A.每小时18元;

B.每小时12元;

C.每小时8元;

D.每小时6元。

13.最有可能从通货膨胀中受损的是( D )

A.纳税人;

B.债权人;

C.借款人;

D.财产所有者。

14.如果名义利率是10%,通货膨胀率是20%,则实际利率是( B )。

A.10%;

B.-10%;

C.30%;

D.-30%。

15.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属于(A)。

A.成本拉动通货膨胀B.结构性通货膨胀

C.需求拉动通货膨胀D.以上都不对

16.已知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是20000亿元,实际国民收入是19800亿元,边际消费倾向是80%,在增加200亿元的投资后,将发生(D )。

A.需求不足的通货膨胀B.结构性通货膨胀

C.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D.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17.抑制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应该(c )。

A.降低工资B.减税C.控制货币供给量D.解除托拉斯组织

18.应付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的方法是(B )。

A.收入政策B.紧缩的财政政策C.扩张的财政政策D.以上都不正确

本章答案

一、单选题

1.B;

2.C;

3.B;

4.C;5 B 6.A 7.B. 8.自A.9.C. 10.C 11. B.12. C 13. D 14 B 15.A 16.D 17.C 18 B

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考试题库

宏观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绿色GDP: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 算指标。 2.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 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 价值。 5.国民收入NI: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 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给企业的补助 6.边际消费倾向:指每一收入增量中消费增量所占的比重。用公式可表示为: MPC=△c/△y=β,它只能大于零且小于1 7.边际进口倾向:指的是国民收入Y增加一个单位导致进口M增加的数量,以 导数形式表示也就是M=dM/dY. 8.边际储蓄倾向:指收入增量中储蓄增量所占的比重。 用公式可表示为:MPS=Δs/Δy, 它只能小于1而大于零。 9.自发消费:即收入为0时举债或动用过去的储蓄也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 10.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 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11.投资乘数: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用公式可表示为:k=Δy/Δi=1/(1-β) 12.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用公式可表示为:kt=Δy/Δt= -β/1-β 13.IS曲线:是描述当I=S即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之间 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的线。 14.LM曲线:是描述在L=M即货币市场的需求与供给达到一致时,国民收入与 利息率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的线。 15.菲利普斯曲线:它是一条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互相交替 关系的曲线。它揭示出:低失业和低通货膨胀二者不可兼得,如果一个经济愿意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则可以实现较低的失业率。π= 16.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17.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 的政策。 18.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 总需求的政策。 19.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 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20.“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是指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 仅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控制经济唯一因素的货币政策。 21.摩擦性失业:经济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

经典: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请解释下列概念(每题3分,共15分) 1. 2.均衡产出 3.资本积累的“黄金率水 平” 4.流动性偏好 5.通货膨胀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在一个有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是( A )的总和。 A.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B. 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C. 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总出口; D.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和折旧。 2.下列项目中,( C )不是要素收入。 A.总统薪水; B.股息; C.企业对灾区的捐献; D.银行存款者取得的利息。 3.一个家庭当其收入为零时,消费支出为2000元;而当其收入为6000时,其消费支出为6000元。在图形上,消费和收入之间成一条直线,则其边际消费倾向为(A )。 A.2/3; B.3/4; C.4/5; D.1; 4.假设消费者在T年(退休前)时预计退休后每年可得额外的退休金10 000元,根据生命周期假说,该消费者与原来相比较,将(D )。 A. 在退休前不改变,退休后每年增加10 000元消费;; B. 在退休前增加10 000元消费,退休后不再增加消费; C. 以T年起至生命结束每年增加消费10 000元;

D. 将退休后可得到的退休金额均匀地用于增加T年以后的消费中。 5.如果灵活偏好曲线接近水平状,这意味着( A ). A.利率稍有变动,货币需求就会大幅度变动; B.利率变动很大时,货币需求也不会有很大变动; C.货币需求丝毫不受利率的影响;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6.投资往往是易变的,其主要原因之一是(A ). A.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预期; B.消费需求变化得反复无常以至于影响投资; C.政府开支代替投资,而政府开支波动剧烈; D.利率水平波动相当剧烈。 7.若消费函数为40+0.8,净税收20,投资70-400r,净税收增加10单位使曲线( D ). A.右移10单位; B.左移10单位; C.右移40单位; D.左移40单位. 8.中央银行有多种职能,只有( D )不是其职能. A.制定货币政策; B.为成员银行保存储备; C. 发行货币; D. 为政府赚钱 9.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曲线左下方、曲线的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 C). A.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B.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 C.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完整版).docx

国内生产总值(GDP: 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的缺陷: 1)G DP是一个有用的指标,但不是一个完善的指标; 2)G DP没有包括在市场之外经济活动的价值,因此低估了一国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 3)G DP没有考虑经济活动对人们生活质量产生的负面影响,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因此高估了一国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如闲暇、污染等)。 网上另一种:1)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2)GDP不能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质量和一个国家财富的变化 3)GDP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 4)GDP不能全面地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 GDP的计算: 按支出法核算:GDP =C+I+G+(X-M ) 按收入法核算: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 两部门(私人部门)纤挤的循环诡劝模型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 Y=C+1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 Y= C+S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 C + I二C + S >> I 二S 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国民收入实现了均衡。 也即,I = S ,是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 2.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说.,讣支I I丸Y = C +I+G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税收即Y=( C+I+G=C+s+τ →→ 1+G=S+T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 3.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Y=C + I+ G + X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税收+ Y= C + S + T + M I 加门的恙芒求I+G + X = S + T+M 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I + G + X = S + T +M 名义GDP和实际GDP * 名义GDP是用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岀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实际GDP=名义GDP ÷ GDP折算指数均衡产岀: 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E=y 【由于E=y,E=C + i,y=c + S,贝V i=s】 * 注: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储蓄。 消费函数: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称为消费函数,可记为C= C(Y),C=α + β y 女」来具他条誉人变,M楓Si:∣?λ的同tιιIhJ荊I,陋收人减f>ιιu减少:. 消费又称为消费倾向,凯恩斯把消费倾向分为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以MPC表示。MPC =△ C/△ Y 【凯恩斯认为MPC B着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递减,表示收入越增加,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增量的部分越来越小。MPC递减是凯恩斯提出的解释有效话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以APC表示。APC = C/Y 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收入为零时,消费也要进行,或者动用储蓄或者依靠社会救济来保持一个起码的消费水准。因此,该部分是个常数,它是不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自主消费。这样消费和收入的函数可表示为:C= C o + b Y 其中,C为消费支出,b为MPCY为可支配收入,G为自主消费,b Y是随可支配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引致消费。 【诠释:c= α +β y α —自发消费,不依存收入变动,而变动的消费,纵轴截距; β —MPC ,直线斜率;β y—引致消费,依存收入变动而变动】 APC 与MPC : APC=C / y=(α + β y) / y= α /y+ β = α /y +MPC (1)APC>MPC (2)α /y→ 0,所以APC →MPC 短期消费曲线的特点: 第一、可支配收入存在着一个收支相抵的水平。APC=1。 第二、在收支相抵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以上,消费支出V可支配支出,这种被称为正储蓄,APC V 1 ;在相抵水平以下,消费支出>可支配支出,称为负储蓄,APC > 1。 第三、消费支出随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加,但其增加幅度V可支配收入增加幅度。OV MPC VI 储蒂函数 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消费,另一部分是储蓄,即:Y= C+S S= Y- C 由于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因此,储蓄也是可支配收入的一个函数,确立了消费函数,储蓄 函数也就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高鸿业)-文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P428 2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3. 消费倾向:凯恩斯的消费倾向是指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函数关系资本边际效率:是预期增机的一个单位投资可以得到的利润率。 流动偏好:公众愿意用货币形式持有收入和财富的欲望和心理。 4. 凯恩斯的财政政策的内容: 政府支出:政府公共工程支出、政府购买、转移支付 税收、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其他税收 5. 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P446 6. 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P462 7. 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P463 8 .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供给与总需求相等。P486 9.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P487 10.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P495 11丄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M 曲线。P500 12. 财政政策: 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

宏观经济学第七版习题册答案整理(高鸿业)

第十二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 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 (1)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宏观经济学研究一 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 的运行展开的;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 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 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1)二者都是通过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价格和产量,而且曲线的变动趋势相同。 (2)相互补充.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 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 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3)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4)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 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 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例如,在经济生活中, 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 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 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 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2.举例说明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区别不是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而是根据产品是否进 入最终使用者手中. 解答:最终产品指在核算期内不需要再继续加工、直接可供社会投资与消费的产品和劳 务.中间产品是指在核算期间须进一步加工、目前还不作为社会投资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一件产品究竟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加 以区别,而只能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这一点来加以区别.例如,我们不能根据产 品的物质属性来判断面粉和面包究竟是最终产品还是中间产品。如果面粉为面包厂所购买, 则面粉是中间产品,如果面粉为家庭主妇所购买,则是最终产品.同样,如果面包由面包商店 卖给消费者,则此面包是最终产品,但如果面包由生产厂出售给面包商店,则它还属于中间产 品. 3.为什么人们从公司债券中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从政府公债中得到的利息不计 入GDP?(北方交通大学考研) 解答:从公司债券中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从政府那里得到的公债利息不计入GDP.这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完整版)

国内生产总值(GDP ): 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 的缺陷: 1)GDP 是一个有用的指标,但不是一个完善的指标; 2)GDP 没有包括在市场之外经济活动的价值,因此低估了一国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 3)GDP 没有考虑经济活动对人们生活质量产生的负面影响,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因此高估了一国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如闲暇、污染等)。 网上另一种:1)GDP 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2)GDP 不能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质量和一个国家财富的变化 3)GDP 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 4)GDP 不能全面地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 GDP 的计算: 按支出法核算:GDP =C+I+G+(X-M ) 按收入法核算: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两部门(私人部门)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Y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Y =C+S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 →→ 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国民收入实现了均衡。 也即,I=S,是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 2.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 Y =C+I+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税收 Y C+I+G=C+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 3.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Y =C+ I+G+X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税收+ Y =C+ 四部门的总需求与总供给 I+G+X=S+ 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 名义GDP 和实际GDP * 名义GDP 是用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实际GDP 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实际GDP=名义GDP ÷GDP 折算指数 均衡产出: 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E=y 【由于E=y ,E=c+i ,y=c+s , 则i=s 】 * 注: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储蓄。 消费函数: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称为消费函数,可记为C =C(Y),C=α+βy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则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随收入减少 消费又称为消费倾向,凯恩斯把消费倾向分为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以MPC 表示。 MPC =△C/△Y 【凯恩斯认为MPC 随着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递减,表示收入越增加,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增量的部分越来越小。MPC 递减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以APC 表示。 APC =C/Y 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收入为零时,消费也要进行,或者动用储蓄或者依靠社会救济来保持一个起码的消费水准。因此,该部分是个常数,它是不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自主消费。这样消费和收入的函数可表示为:C =C 0+b Y 其中,C 为消费支出,b 为MPC ,Y 为可支配收入,C 0为自主消费,b Y 是随可支配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引致消费。 【诠释:c=α+βy α—自发消费,不依存收入变动,而变动的消费,纵轴截距; β—MPC ,直线斜率;βy —引致消费,依存收入变动而变动】 APC 与MPC :APC=c/y=(α+βy)/y=α/y+β=α/y+MPC (1)APC>MPC(2)α/y →0,所以APC →MPC 短期消费曲线的特点: 第一、可支配收入存在着一个收支相抵的水平。APC=1。 第二、在收支相抵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以上,消费支出<可支配支出,这种被称为正储蓄,APC <1;在相抵水平以下,消费支出>可支配支出,称为负储蓄,APC >1。 第三、消费支出随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加,但其增加幅度<可支配收入增加幅度。0<MPC <1 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消费,另一部分是储蓄,即:Y =C+S ,S =Y-C 由于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因此,储蓄也是可支配收入的 储蓄函数:储蓄与收入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或称为储蓄倾向。可表示为S =F(Y),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储 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公式为:APS =S/Y 边际储蓄倾向:是储蓄增量与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以MPS 表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习题答案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1.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 (1) 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 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 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 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 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1) 相互补充。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 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2. 举例说明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区别不是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而是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 解答: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一件产品究竟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加以区别,而只能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这一点来加以区别。例如,我 们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判断面粉和面包究竟是最终产品还是中间产品。看起来,面粉 一定是中间产品,面包一定是最终产品。其实不然。如果面粉为面包厂所购买,则面粉是中间产品,如果面粉为家庭主妇所购买,则是最终产品。同样,如果面包由面包商店卖给消费者,则此面包是最终产品,但如果面包由生产厂出售给面包商店,则它还属于中间产品。 3. 举例说明经济中流量和存量的联系和区别,财富和收入是流量还是存量 解答:存量指某一时点上存在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其大小没有时间维度,而流量是 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其大小有时间维度;但是二者也有联系,流量来自存量,又归于存量,存量由流量累积而成。拿财富与收入来说,财富是存量,收入是流量。 4. 为什么人们从公司债券中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 而从政府公债中得到的利息不计入 GDP 解答:购买公司债券实际上是借钱给公司用,公司将从人们手中借到的钱用作生产经营,比方说购买机器设备,这样这笔钱就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可被认为创造了价值,因而公司债 券的利息可看作是资本这一要素提供生产性服务的报酬或收入,因此要计入GDP可是政府 的公债利息被看作是转移支付,因为政府借的债不一定用于生产经营,而往往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公

(完整)高鸿业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一、宏观经济学基本框架

二、各章知识点分析 第12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了解与识记 1、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即均衡国民收入理论和总量分析方法 2、GDP的内涵,(知道什么项目计入GDP,GDP与GNP的关系,实际GDP与名义GDP的关系) 3、核算国民收入的三种方法(支出法、收入法、增殖法需要了解) 4、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区别 5、GDP折算数 二、理解与分析 1、国民收入各个核算指标之间的关系 第13章简单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一、了解与识记 1、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含义及简章经济的假设条件 2、均衡产出的含义及条件 3、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理解与分析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4、其他消费理论 二、理解与分析 1、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略)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重点) 2、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略)的各个乘数(重点) 第14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重点章节) 一、了解与识记 1、经济学投资的概念、投资函数、投资的影响因素 2、IS曲线的含义 3、货币需求函数、交易需求及投机需求 4、凯恩斯陷阱、古典极端 5、LM曲线的含义 6、货币的供给(名义供给与实际供给) 二、理解与分析 1、两部门、三部门IS曲线(方程)及其移动(IS曲线的推导——图形分析) 2、均衡利率的决定及其变动(LM曲线的推导——图形分析) 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一般均衡及均衡的变动 4、失衡的区域及失衡的恢复 第15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重点章节)

一、了解与识记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二、理解与分析 1、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一般情形、极端情形) 2、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一般情形、极端情形) 3、挤出效应的内涵、图形分析、影响因素。 4、两种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 第16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重点章节) 一、了解与识记 1、自然失业率(结合第18章充分理解) 2、财政政策、政策工具(哪些是扩张性的,哪些是紧缩性的?)、局限性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的总原则是什么?——“逆经济风向行事” 4、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价格决定,买空(多头),卖空(空头),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可以略看) 二、理解与分析 1、经济政策的目标及相互关系 目标: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关系:四个目标是矛盾统一的。矛盾:(依据菲利普斯曲线),充分就业与价格稳定不能同时实现;统一: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是一个统一体,(根据奥肯定律)降低失业率有利于经济增长。 2、什么是自动稳定器,如何发挥作用? 3、什么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局限性是什么? 4、利用货币创造乘数的计算。 5、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的区别(了解) 第17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了解与识记 1、总需求的含义及构成 2、价格如何影响总需求的变化? 3、总供给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4、潜在就业量与潜在产量 5、劳动市场均衡 6、货币中性 二、理解与分析 1、AD曲线的推导(图形分析,课件)。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完整版)

word 国内生产总值(GDP ): 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 的缺陷: 1)GDP 是一个有用的指标,但不是一个完善的指标; 2)GDP 没有包括在市场之外经济活动的价值,因此低估了一国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 3)GDP 没有考虑经济活动对人们生活质量产生的负面影响,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因此高估了一国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如闲暇、污染等) 。 网上另一种:1)GDP 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2)GDP 不能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质量和一个国家财富的变化 3)GDP 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 4)GDP 不能全面地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 GDP 的计算: 按支出法核算:GDP =C+I+G+(X-M ) 按收入法核算: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两部门(私人部门 )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 Y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Y = C+S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 →→ 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国民收入实现了均衡。 也即,I=S,是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 2.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 Y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 税收 即 Y C+I+G=C+S+T →→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 3.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Y =C+I+G+X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税收+ Y 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 名义GDP 和实际GDP * 名义GDP 是用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实际GDP 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实际GDP=名义GDP ÷ GDP 折算指数 均衡产出: 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E=y 【 由于 E=y ,E=c + i ,y=c + s , 则 i=s 】 * 注: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储蓄。 消费函数: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称为消费函数,可记为C =C(Y),C=α+β y 消费又称为消费倾向,凯恩斯把消费倾向分为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以MPC 表示。MPC =△C/△Y 【凯恩斯认为MPC 随着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递减,表示收入越增加,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增量的部分越来越小。MPC 递减是凯恩斯提出的解释有效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以APC 表示。APC =C/Y 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收入为零时,消费也要进行,或者动用储蓄或者依靠社会救济来保持一个起码的消费水准。因此,该部分是个常数,它是不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自主消费。这样消费和收入的函数可表示为:C =C 0+b Y 其中,C 为消费支出,b 为MPC ,Y 为可支配收入,C 0为自主消费, b Y 是随可支配收入变化而 变化的消费,被称为引致消费。 【诠释: c=α+βy α—自发消费,不依存收入变动,而变动的消费,纵轴截距; β—MPC ,直线斜率;βy —引致消费,依存收入变动而变动】 APC 与MPC : APC=c / y=(α+βy) / y=α/y+β=α/y +MPC (1)APC>MPC (2) α/y →0,所以APC →MPC 短期消费曲线的特点: 第一、可支配收入存在着一个收支相抵的水平。APC=1。 第二、在收支相抵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以上,消费支出<可支配支出,这种被称为正储蓄,APC <1;在相抵水平以下,消费支出>可支配支出,称为负储蓄,APC >1。 第三、消费支出随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加,但其增加幅度<可支配收入增加幅度。0<MPC <1 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消费,另一部分是储蓄,即:Y =C+S ,S =Y- C 由于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因此,储蓄也是可支配收入的一个函数,确立了消费函数,储蓄 储蓄函数:储蓄与收入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或称为储蓄倾向。可表示为S =F(Y) , 储蓄倾向也分为边际储蓄倾向和 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公式为:APS =S/Y

经典: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经典: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请解释下列概念(每题3分,共15分) 1. GDP 2.均衡产出 3.资本积累的“黄金率水平” 4.流动性偏好 5.通货膨胀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在一个有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GDP是( A )的总和。 A.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B. 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C. 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总出口; D.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和折旧。 2.下列项目中,( C )不是要素收入。 A.总统薪水; B.股息; C.企业对灾区的捐献; D.银行存款者取得的利息。 3.一个家庭当其收入为零时,消费支出为2000元;而当其收入为6000时,其消费支出为6000元。在图形上,消费和收入之间成一条直线,则其边际消费倾向为(A )。 A.2/3; B.3/4; C.4/5; D.1; 4.假设消费者在T年(退休前)时预计退休后每年可得额外的退休金10 000元,根据生命周期假说,该消费者与原来相比较,将(D )。 A. 在退休前不改变,退休后每年增加10 000元消费;; B. 在退休前增加10 000元消费,退休后不再增加消费; C. 以T年起至生命结束每年增加消费10 000元; D. 将退休后可得到的退休金额均匀地用于增加T年以后的消费中。 5.如果灵活偏好曲线接近水平状,这意味着( A ). A.利率稍有变动,货币需求就会大幅度变动; B.利率变动很大时,货币需求也不会有很大变动; C.货币需求丝毫不受利率的影响;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6.投资往往是易变的,其主要原因之一是(A ). A.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预期; B.消费需求变化得反复无常以至于影响投资; C.政府开支代替投资,而政府开支波动剧烈; D.利率水平波动相当剧烈。 ,净税收T=20,投资I=70-400r,净税收增加10单位使IS曲7.若消费函数为C=40+0.8Y d 线( D ). A.右移10单位; B.左移10单位; C.右移40单位; D.左移40单位. 8.中央银行有多种职能,只有( D )不是其职能. A.制定货币政策; B.为成员银行保存储备; C. 发行货币; D. 为政府赚钱 9.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左下方、LM曲线的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 C). A.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B.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 C.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D.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10.在下述何种情况下,会产生挤出效应( C ). A.货币供给的下降提高利率,从而挤出了对利率敏感部门的私人支出; B.对私人部门税收的增加引起私人部门可支配收入和支出的下降;; C. 政府支出增加使利率提高,从而挤出了私人部门的支出; D.政府支出的下降导致消费支出的下降。 11.假定经济尚未实现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有正斜率,那么,减税会使(A). A.价格水平上升,实际产出增加; B.价格水平上升,但不影响实际产出; C.实际产出增加,但不影响价格水平;

宏观经济学重点高鸿业版

第十二章 1.宏观经济学特点,微观与宏观的区别? 研究对象:总体行为;研究方法:总量分析;解决问题:资源充分利用;核心理论:收入决定. 基本假设:存在市场失灵,且政府有干预能力. 区别:(1)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4)基本假设不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当然也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

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6)主要目标不同:一个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一个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 2.GDP的概念和深层次含义? 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GDP 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 3.什么是最终产品? 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在同期内不再加工、可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产品(不重复出售、转卖或进一步加工)。 包括哪些?①消费品、军工产品;②固定资产积累与储备(库存增加);③净出口(进出口差)。 4.GDP和GNP的区别? GDP是按地盘核算,GNP是按照人头核算.GDP 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是一个地域概念。GNP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一个国民概念。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1. 宏观经济学: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是一门以一国(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经济科学。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2. 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测度的是产品最终价值,中间价值不计入GDP。一般用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 3.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 4. GNP: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 5. NNP:国民生产净值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的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增加后背那部分生产资料。 6. 潜在产出:潜在产出是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达到的产量水平。 7.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消费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8. 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并非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分为政府转移支付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转移支付作用是收入重新分配,。企业转移支付通常以捐款形式进行。 9. 产出缺口:衡量实际产量与经济中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的产量之间的差额。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凯恩斯定律:凯恩斯提出的需求能创造自己的供给,因此政府采取措施刺激需求以稳定经济的论点,这是凯恩斯根据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关系的分析,为推行其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而提出的与萨伊定律截然相反的论点。 2.均衡产出: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声场就会稳定下来。此时产品生产与产品需求相一致,此时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均衡条件是E=y,即计划指出等于计划产出。 3.棘轮效应:杜森贝里认为,消费者易于随收入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随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至于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 4.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指收入中每增加一单位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可以如下表示:MPC=ΔC/ΔY 其中ΔC表示增加的消费,ΔY表示增加的收入。一般而言边际消费倾向在0-1之间波动。(边际储蓄倾向类似) 5.持久收入假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一种消费函数理论(亦称永久消费理论)。他指出,个人或者家庭的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持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所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数值的加权平均数计得,距离现在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越小。例如一个年轻人早期借贷消费,他可以预计自己未来的收入非常好,中期还贷并未晚年准备。区别于侧重储蓄冬季分析的生命周期理论而言,本理论侧重人们如何预测自己的未来收入问题。 6.投资乘数: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变化量的比率。(其他乘数也可如此解释)亦称凯恩斯乘数,发挥总用的前提是: 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 投资和储蓄的决定相互对立 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复习重点

实际GDP、均衡产出、边际消费倾向、乘数、货币创造乘数、自动稳定器、公开市场业务、流动性陷阱、挤出效应、自然失业率、奥肯定律、菲利普斯曲线、实际汇率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P428 2.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P446 3.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P462 4.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P463 5.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供给与总需求相等。P486 6.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P487 7.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P495 8.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M曲线。P500

9.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P517 10.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P518 11.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P523 12. 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P546 13.经济滞胀:又称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即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P572—576 14.通货膨胀: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以较高幅度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P612—616 15.菲利普斯曲线: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短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在短期里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一种替代关系。长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垂直的曲线,表示在长期里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一种独立的关系。P625—632 16.自发消费:与收入变动无关的消费。即使收入为0,也需要的消费。 17.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指一国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扩大。表现为GDP或者人均GDP的增长。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习题答案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1.自发投资支出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 A.右移10亿美元; B.左移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解答:C 2.如果净税收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 A.右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 B.左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解答:B 3.假定货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不变,货币需求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则收入增加时()。 A.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 B.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下降; C.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上升; D.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下降。 解答:A 4.假定货币需求为L=ky-hr,货币供给增加10亿美元而其他条件不变,则会使LM()。 A.右移10亿美元; B.右移k乘以10亿美元; C.右移10亿美元除以k(即10÷k); D.右移k除以10亿美元(即k÷10)。 解答:C 5.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右上方、LM曲线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 A.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B.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C.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D.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解答:A 6.怎样理解IS—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解答: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国民收入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这三个心理规律的作用。这三个心理规律涉及四个变量: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在这里,凯恩斯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