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
近代文学课件黄遵宪(精)

艳 艳 如 莲 花
春从何处去,鸠亦尽情啼。
天下尤为小,何为眼底山。
“近世诗人,能镕铸新思想入旧风格者, 当推黄公度”; “公度之诗,独辟境界, 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群推为大家”。
——梁启超
黄遵宪的诗“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 (《人境庐诗草自序》),广泛反映了诗人 经历的时代,具有深厚的历史内容。反帝卫 国、变法图强是他诗歌的两大重要主题。
《哀旅顺》一诗,体现黄遵宪的诗歌主张和 艺术特色。黄遵宪主张“以言志为体,以感 人 为用”,其精神在于:善于学习传统,弃其 糟 粕,取其精华;取材必须广泛,述事务求充 实;达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的境 界。《哀旅顺》一诗,正是基于这种精神, 以光绪二十年(1894)冬,日军进兵旅顺 口,守军相继溃败,旅顺失陷这一历史背景 大篇幅描写旅顺口形势之壮险,诗末突然说
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 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 黄遵宪有《人镜庐诗草》、 《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 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
郁郁山上松,呀呀林中鸟,松有荫孙枝,乌非反哺雏。 我生堕地时,太婆七十五。明年阿弟生,弟兄日争乱。 太婆向母怀,伸手抱儿去,从此不离开,一日百摩抚。 亲手裁绕罗,为儿制衣裳。糖霜和面雪,为儿作餦餭。 发乱为梳头,脚腻为暖汤。东市买脂粉,靧面日生香。 头上盘云髻,耳后明月珰。红裙绛罗襦,事事女儿妆。 牙牙初学语,教诵《月光光》。一读一背诵,清如新炙簧。 三岁甫学步,送儿上学堂。知儿故畏怯,戒师莫严庄。 将出牵衣送,未归踦闾望,问讯日百回,赤足足奔忙。 春秋多佳日,亲戚尽团聚,双手擎掌珠,百口百称誉。 我家七十人,诸子爱渠祖,诸妇爱渠娘,诸孙爱渠父。 因裙便惜带,将缣难比素。老人性偏爱,不顾人笑侮。 邻里向我笑:老人爱不差,果然好相貌,艳艳如莲花。 诸母背我骂:健犊行破车,上树不停脚,偷芋信手爬。 昨日探鹊巢,一跌败两牙,噀血喷满壁,盘礴画龙蛇。 兄妹昵我言:向婆乞金钱。真倾紫荷囊,滚地金铃圆。 爷娘附我耳:幼婆要加餐。金盘脍鲤鱼,果为儿下咽。 伯叔牵我手,心知不相干,故故摩儿顶,要图老人欢。
梅州英雄故事作文

梅州英雄故事作文
《梅州英雄黄遵宪》
在咱们梅州啊,有一位特别了不起的人物,那就是黄遵宪。
黄遵宪那可是个有大本事的人呀!他生活的那个年代,国家面临着好多困难和挑战呢。
他特别有正义感,一心想着为国家做点什么。
有一次啊,黄遵宪看到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耀武扬威,欺负咱中国人,他心里那个气呀!他觉得不能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得行动起来。
于是呢,他开始努力学习,钻研各种知识,想着怎么能让国家变得强大起来。
他到处奔走,呼吁大家团结起来,一起抵抗外敌。
他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战士,为了国家的利益,不停地奋斗着。
他写了好多文章和诗词,用文字来表达他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他的那些作品啊,可激励了好多人呢,大家都被他的精神所感染,也纷纷加入到为国家奋斗的队伍中来。
黄遵宪真的是我们梅州的大英雄呀!他的故事一直流传着,激励着我们这些后辈们要勇敢前行,为了家乡,为了国家,努力拼搏!我每次想到他呀,心里就充满了敬佩和自豪,咱梅州有这样的英雄,真是太棒啦!以后呀,我也要像黄遵宪一样,做一个对家乡、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黄遵宪《哀旅顺》原文、注释及解析

黄遵宪《哀旅顺》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哀旅顺[清] 黄遵宪海水一泓烟九点②,壮哉此地实天险。
炮台屹立如虎阚③,红衣大将威望俨④。
下有深池列巨舰,晴天雷轰夜电闪。
最高峰头纵远览,龙旗百丈迎风飐⑤。
长城万里此为堑,鲸鹏相摩图一噉⑥。
昂头侧睨何眈眈⑦,伸手欲攫终不敢⑧!谓海可填山易撼,万鬼聚谋无此胆!一朝瓦解成劫灰⑨,闻道敌军蹈背来⑩。
〔注释〕①本篇选自黄遵宪《人境庐诗草》。
写中日甲午战争中旅顺沦陷一事。
②本句化用李贺《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句,意思说:从天上看下来,面积辽阔的九州和四海,都不过点烟和杯水那么渺小。
一泓(hong洪),一片。
九点,九州,古代中国划分为九州,也以九州指中国。
③屹(yi艺)立,高耸直立。
阚(han喊),形容猛虎怒吼时的威势。
《诗经·大雅·常武》:“进厥虎臣,阚如虓虎。
”毛传:“虎之自怒虓然。
”意思是虎口大张。
④红衣大将,给大炮取的美称。
据《清朝文献通考》载录:“太宗文皇帝天聪五年,红衣大炮成,钦定名镌曰:‘天祐助威大将军’。
”俨(yan眼),庄严而使人肃然起敬。
《离骚》:“汤禹俨而祗敬兮。
”⑤龙旗,清朝的国旗,上面绣有龙的图像。
飐(zhan 展),风吹而产生的颤动,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诗:“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⑥鲸鹏,借指面目狰狞、野心勃勃的帝国主义列强。
摩,迫近。
噉,“啖”的异体字,吃的意思。
图一噉,企图吞下这块肥肉。
⑦睨(ni泥),斜视。
这里用来说明列强不怀好意的窥测。
眈(dan丹)眈,垂目注视。
《易·颐》:“虎视眈眈,其欲逐逐。
”⑧攫(jue决),迅疾地夺取。
⑨这句指旅顺陷落。
劫灰,劫火余灰。
《初学记》“昆明池”条引曹毗《志怪》:“汉武凿昆明池极深,悉是灰墨,无复土。
举朝不解,以问东方朔。
朔曰:‘臣愚,不足以知之,可试问西域胡人。
’帝以朔不知,难以移问。
至后汉明帝时,外国道人入来洛阳,时有忆方朔言者,乃试以武帝时灰墨问之。
黄遵宪诗词

黄遵宪诗词
黄遵宪是唐代文学家,作为一位诗人,他的作品以豪放、豁达为特色,流传下来的作品被称为“黄派”诗歌。
下面是一首黄遵宪的诗词:
玩月
生畏微茫乍映来,
行云一点弄扬媚。
离恨重泉蜷续作,
宿香思醉晚烟黛。
二鼔铮铮不知倦,
三弦揉碎数闲成。
舣船扣楫从怀揖,
渔歌追逐晓波愁。
这首诗以描绘夜晚和月亮为主题,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形象描绘手法,展现了诗人秀丽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整首诗以豪放、自由的笔调写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黄遵宪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研究

黄遵宪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研究黄遵宪,清末诗人,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闻名。
在众多诗歌作品中,他刻画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也寄托了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和对时局的深刻反思。
在黄遵宪的诗歌中,经常出现一种追求自由、勇于探索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对传统束缚持有怀疑态度,渴望追求个人理想和自由。
例如在《赠梁任父母同年/题梁任父同年》一诗中,“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揭示了国家分裂的困境,而“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则生动地描绘了离别的痛苦。
这些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敏感和深深忧虑。
另外,黄遵宪诗歌中还有一类人物形象是充满豪情壮志、具有强烈民族精神的英雄。
这些人物往往不畏强权、敢于抗争,他们身上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封建专制主义、封建学术文化和旧礼教的批判精神。
例如在《今别离》一诗中,“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展示了作者对历史和传统的思考,以及对个体命运的深深关注。
这种豪情壮志的人物形象也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变革的期待和憧憬。
除此之外,黄遵宪的诗歌中还有一些平凡人物的形象。
这些人物往往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面对苦难仍保持着坚韧和乐观的态度。
例如在《夜起》一诗中,“千声檐铁百淋铃,雨横风狂暂一停。
正望鸡鸣天下白,又惊鹅击海东青”描绘了人们在风雨飘摇中的生活状态,而“沉阴噎噎何多日,残月晖晖尚几星”则表达了对光明未来的期盼。
这些平凡人物形象展现了作者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黄遵宪的诗歌中还经常出现一些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形象或柔美、或坚韧,她们在诗歌中常常作为爱情的象征或者社会的反思对象。
例如在《杂感·大块凿混沌》一诗中,“斜纹黑普罗,杂俎红毡竓,琐屑到钗钏,取足供媚妇”通过描绘女性装饰来反映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定位和束缚。
这些女性形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也反映了作者对女性地位和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近代外交家黄遵宪

近代外交家黄遵宪第一节“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的外交思想与实践黄遵宪,字公度,号东海公、法时尚任斋主人、水苍雁红馆主人、布袋和南、公之它、观日道人、拜鹃人。
清道光二十八年四月二十七日(1848 年5 月29 日)生于广东省嘉应州(今梅州市)攀桂坊。
高祖、曾祖、祖父均从商。
父鸿藻举人出身,先后督办广西南宁、梧州厘务,署思恩府知府。
黄遵宪9 岁即以“春从何处去,鸠亦尽情啼”诗句,对“一路春鸠啼落花”命句;又以“天下犹为小,何论眼底山”,破“一览众山小”题。
同治九年(1870)始读《万国公报》和江南制造局译书,研究时务。
同治十年以岁试第一名补廪膳生。
翌年取拔贡生。
同治十二年应广东省乡试。
次年北上京师应廷试,在京结识友人,颇受同乡先辈何如璋(子峨)等推重。
光绪二年(1876)中举,捐知县、道员。
光绪三年随何如璋使日,任参赞官,开始了外交官生涯。
中国和日本具有悠久的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而首次正式建交,是在光绪二年十二月(1877 年1 月)。
当时,清廷任命何如璋为驻日公使。
何如璋早闻黄遵宪“谈论时务之言论”①,奏请他为使日参赞。
光绪三年十月二十三日(1877 年11 月26 日),黄遵宪随从何如璋等由上海登“海安”号兵轮赴日。
十一月二十四日(12 月28 日),他随何如璋及副使张斯桂向日本天皇递交国书。
黄遵宪使日之时,正是日本实行明治维新之初。
几年间,日本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带有很大的封建性和军国主义性。
日本明治维新后一直企图吞并我国琉球。
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以武力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条约称日本吞并琉球的武装行动是“保民义举”。
日本进而阻挠琉球向清政府进贡。
光绪四年四月初七日(1878年5 月8 日),何如璋致书李鸿章,主张“对此不得隐忍”,如若听之任之,日本“阻贡不已,必灭琉球,琉球既灭,行及朝鲜”。
“琉球迫近台湾,我苟弃之”,“他时日本一强,资以船炮,扰我边陲,台澎之间将求一夕之安不可得”。
黄遵宪及其爱国诗

中国历代爱国诗词赏析——(清)黄遵宪:《书愤》(选一首) (2011-04-06 13:32:22) 转载▼ 书愤(选一首) (清)黄遵宪 一自珠崖弃①, 纷纷各效尤②; 瓜分惟客听③, 薪尽向予求④。 秦楚纵横日⑤, 幽燕十六州⑥; 未闻南北海, 处处扼咽喉! [题解]中日战争后的若干年间,列强在中国展开了获取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 [注释]①珠崖——作者自注:“胶州,古时候有珠崖郡,以产珠得名”,在今海 标 [语译] 签:瓜分全凭他们喜欢, 一个接一个只管予取予求。 回顾从古到今几千年来, 中国的领土遍及一十六州, 没听说过南北海口的咽喉, 竟处处扼制在外人之手! 分享:
黄遵宪及其爱国诗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 汉族客家人,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 朝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黄遵宪出生于广东嘉应州,1876年中举人, 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 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 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 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 宪的作品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 《日本杂事诗》等。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 世界第一人”。[1]
《书愤》是一组充满忧愤感情的爱国主义诗 篇,作于光绪 二十四年( 1898 ) 。原诗共五首,这里讲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诗人 怀着十分悲愤的心情, 描写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事实: 继德帝国主义强迫租借胶州湾以后,沙俄、 法国等帝国主义国家 纷纷起而效尤,强占中国的领土。同时对丧 权辱国、腐败无能、 任随帝国主义宰割瓜分的满清政府,给予了 尖锐的指责和批判。 这首诗以其强烈的思想性和现实性显示了黄 遵宪“新派诗”的新 风貌。艺术上使事用典,引古喻今,但语言 通俗易懂,并不艰涩, 在平实的风格中表现出诗人深广的忧愤。
黄遵宪——精选推荐

黄遵宪黄遵宪(1848~1905),近代诗⼈。
字公度,别号⼈境庐主⼈。
⼴东嘉应州(今梅州市)⼈。
出⾝于屡代经营典当的⼤商⼈家庭。
⽗亲黄鸿藻,字砚宾,咸丰六年(1856)举⼈,曾任户部主事、⼴西知府。
⽣平 ⽣平黄遵宪⽣当鸦⽚战争爆发后8年,少年时即遭逢太平天国起义和英法联军⼊侵等重⼤历史事件。
当他12岁时,太平军第⼀次攻破嘉应州城。
民族⽭盾、阶级⽭盾的深刻震撼使黄遵宪成为⼀个早熟的年轻⼈。
从16岁起,黄遵宪的⽣活经历约分四个阶段。
①读书应试阶段(1863~1876)。
黄遵宪⾃述:"吾年⼗六、七,始从事于学,谓宋⼈之义理,汉⼈之考据,均⾮孔门之学。
"(《东海公来简》)新的形势使黄遵宪感到,传统的汉学、宋学已经不能挽救地主阶级所⾯临的严重危机。
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都天京被清军攻陷,黄遵宪于兴奋之余,写下了《感怀》诗。
诗中批判复古主义,提出"法弊⽆万全"、"正当补弊偏",表明了17岁的黄遵宪已经有了改⾰思想。
次年,太平军第⼆次攻破嘉应州,黄遵宪于新婚后数⽇即跟着全家逃难;到同治五年(1866),才安定下来。
次年考中秀才,以后曾两次去⼴州参加乡试。
同治⼗三年(1874),以拔贡⽣的资格去北京应廷试,但都没有考中。
其间,黄遵宪到过⾹港、天津等地,使他有机会接触鸦⽚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严酷现实。
内忧外患和⾃⾝的经历,促使黄遵宪愈来愈强烈地滋⽣了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思想。
光绪⼆年(1876),他在诗中明确地主张改⾰科举。
这年秋天,黄遵宪考中举⼈。
⼗⼆⽉,同乡何如璋出使⽇本,黄遵宪应邀任参赞。
②出使阶段(1877~1894)。
光绪三年(1877)⼗⽉,黄遵宪随何如璋赴⽇本。
当时,正值⽇本明治维新之后,黄遵宪由惊怪、犹疑,逐渐发展为肯定。
他对何如璋说:"中国必变从西法。
其变法也,或如⽇本之⾃强,或如埃及之被逼,或如印度之受辖,或如波兰之⽠分,则我不敢知,要之必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客家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
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
黄遵宪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
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人物评价黄遵宪在短短的58年生涯中,游历日、英、法、意、比、美及新加坡等西方国家以及香港等共13个年头,亲身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西方文化浪潮,他站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高度,理性地把握世界的潮流和中国的国情,积极主张维新变法,在维新变法失败后,他却矢志不渝,坚信“滔滔江水日趋东,万法从新要大同”的革新之道。
100多年过去了,今天缅怀起这位客家先贤的远见卓识,仍然令人肃然起敬!主题题材黄遵宪早年即经历动乱,关心现实,主张通今达交以“救时弊”(《感怀》其一)。
从光绪三年(1877)到二十年(1894),他以外交官身份先后到过日本、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地。
经过亲自接触资产阶级文明和考察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他明确树立起“中国必变从西法”(《己亥杂诗》第四十七首自注)的思想,并在新的文化思想激荡下,开始诗歌创作的新探索。
他深感古典诗歌“自古至今,而其变极尽矣”,再继为难。
但他深信“诗固无古今也”,“苟能即身之所遇,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而笔之于诗,何必古人?我自有我之诗者在矣”(《与朗山论诗书》)。
他沿着这条道路进行创造性的实践,突破古诗的传统天地,形成了足以自立、独具特色的“新派诗”,被梁启超誉为“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饮冰室诗话》三二),成为“诗界革命”的巨匠和旗帜。
黄遵宪的诗“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人境庐诗草自序》),广泛反映了诗人经历的时代,具有深厚的历史内容。
反帝卫国、变法图强是他诗歌的两大重要主题。
在反帝方面,从抵抗英法联军到庚子事变,他的诗都有鲜明反映。
特别是关于中日战争,他写下的《悲平壤》、《哀旅顺》、《哭威海》、《台湾行》、《渡辽将军歌》等系列诗作,反帝卫国思想尤为突出。
诗人在这类主题的作品里颂扬抗战,抨击投降,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和深挚的忧国焦思。
其中不少篇章,规模宏伟,形象生动,表现出诗歌大家的气魄和功力。
如《冯将军歌》中写到:“将军一叱人马惊,从而往者五千人。
五千人马排墙进,绵绵延延相击应。
轰雷巨炮欲发声,既戟交胸刀在颈。
敌军披靡鼓声死,万头窜窜纷如蚁。
十荡十决无当前,一日横驰三百里。
”将中法战争中爱国将领冯子材鸷猛无前的英雄形象和冯军排山倒海的气势,活现在纸上。
黄遵宪早在《感怀》、《杂感》、《日本杂事诗》等作品中即批判陈腐事物,赞赏派遣留学生和日本明治维新等新事物。
后来他更以饱满的热情讴歌变法维新,期望能通过变革使中华民族重新崛起:“黄人捧日撑空起,要放光明照大千。
”(《赠梁任父同年》)戊戌政变发生,他作《感事》、《仰天》等诗痛惜新政夭折,忧虞国家前途,百感交集,情思深挚:“忍言赤县神州祸,更觉黄人捧日难”(《感事》其八)。
但他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己亥杂诗》第四十七首说:滔滔海水日趋东,万法从新要大同。
后二十年言定验,手书心史井函中。
这种坚信变旧趋新的历史潮流不可扼抑的精神,贯穿在他的诗作中。
值得注意的是,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黄遵宪的诗歌,较早地描写了海外世界以及伴随近代科学而涌现的新事物,拓宽了题材和反映生活的领域,写出了古典诗歌所没有的新内容。
他的《今别离》四首分别吟咏在出现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已知东西两半球昼夜相反的条件下,离别的新况味,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
诗人将新学理融入诗意内涵以表现同种一家等人生理想和事物变化转换之理,一新诗境,别饶兴味。
诗人在这首诗里说“足遍五洲多异想”,他从一个封建国家踏进资本主义世界,事事物物都触动他的诗心歌绪,把古人不曾接触的海外世界反映到中国诗歌中来。
《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以流美豪宕的笔墨,勾勒出太平洋上夜航独有的情境。
至如各国奇异的风光,如日本的樱花(《樱花歌》),伦敦的大雾(《伦敦大雾行》),巴黎的铁塔(《登巴黎铁塔》),锡兰岛的卧佛(《锡兰岛卧佛》)等,无不收摄在诗人的笔下。
海外诗篇也涉及外国民俗与时事政治。
《日本杂事诗》从多方面反映了日本的历史和社会生活。
《纪事》诗富有风趣地描写了美国总统大选时,共和、民主两党千方百计宣传自己、激烈争夺选民的情景。
艺术特点黄遵宪说“风雅不亡由善作,光丰之后益矜奇”(《酬曾重伯编修》其二),他深知诗歌的生命在于变化与创造。
他的诗就是在广泛吸取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本着“善作”的精神,沿着“矜奇”的趋势,推陈出新,加以创造,形成自己的独特面目。
首先,他的诗虽然常有一种前瞻追求的浪漫豪情,但更主要的方面是真切的写实。
他有不少宏篇巨制,篇幅都超越古人,往往自成某一方面小史,如《番客篇》近于华侨南洋开发史,《逐客篇》堪称赴美华工血泪史,《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不啻作者的家族史与童年生活史。
他善于以细致的笔墨叙事、状物、写景,铺排场面,勾画人物,既内容丰富,又形象生动。
如《渡辽将军歌》形象鲜明地刻画出吴大?这个人物。
吴本是湖南巡抚,喜好金石,中日战争爆发,恰好购得一枚汉印,印文为“渡辽将军”,自以为是封侯之兆,遂请缨出师。
开篇写其出征的盛气:“闻鸡夜半投袂起,檄告东人我来矣。
此行领取万户侯,岂谓区区不余畀!”豪气冲天。
篇中写其朝会诸将的场面:……岁朝大会召诸将,钢炉银烛围红毡。
酒酣举白再行酒,拔刀亲割生彘肩。
自言平生习枪法,炼目炼臂十五年。
目光紫电闪不动,袒臂示客如铁坚。
淮河将帅巾帼耳,萧娘吕姥殊可怜。
看余上马快杀贼,左盘右辟谁当前。
鸭绿之江碧蹄馆,坐令万里销锋烟。
坐中黄曾大手笔,为我勒碑铭燕然!吴大言不惭之态,不可一世之概,活龙活现。
然而“两军相接战甫交,纷纷鸟散空营逃”。
前之气势如虎,后之怯懦如鼠,在强烈的反差中有力地勾画出其丑陋形象。
其次,为了表现丰富的现实内容,作者比较注意吸取古人以文为诗的经验,所谓“以单行之神运俳偶之体”,“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人境庐诗草自序》)。
但取其长而避其短,在篇章结构上,注意波澜曲折,长而不板;叙写上多用比兴与描写,减少抽象直陈;议论尽量精要,并安置于描写之后,使之有水到渠成、画龙点睛之妙。
再次,作者广泛采摘语言资料,“自群经三史,逮于周秦诸子之书,许郑诸家之注,凡事名物名切于今者,皆采取而假借之”(《人境庐诗草自序》),同时又不排斥“流俗语”(《杂感》其二)。
这使他的诗歌词汇丰赡,富于表现力,典雅之中多生气与变化。
但他用典雅词语过多,不免带来艰奥晦涩的缺陷。
黄遵宪的诗“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体现了由旧到新的过渡。
客家诗宗黄遵宪是“诗界革命”的主将,是嘉应州的一代诗宗。
他曾辑录了客家民歌9首,收入《人境庐诗草》之中,大大地提高了客家歌谣的社会地位。
梁启超说:“近世诗人,能镕铸新思想入旧风格者,当推黄公度”;“公度之诗,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群推为大家”。
他在《人境庐诗草》中描述客家山歌:“瑶峒月夜,男女隔岭唱和,兴往情来,余音袅娜,犹存歌仙之遗风,一字千回百折,哀厉而长,称山歌。
黄遵宪于1848年4月27日生于广东梅州(梅县)。
他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读书应试阶段(1863黄遵宪~1876);出使阶段(1877年~1894年);参加变法阶段(1895年~1898年);乡居阶段(1899年~1905年)。
1876年中举人,1877年随驻日大使何如璋出使日本,曾被日本历史学界称为中国“最有风度、最有教养的外交家”。
驻日期间,撰写《日本国志》(1887年成书),全书共四十卷,五十余万字,详细论述日本变革的经过及其得失,借以提出中国改革的主张。
驻日期间,针对日本于1875年派兵占领琉球,建议对日本采取强硬的政策和立场。
1882年,调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
适逢美国议院制订了《限制华工条例》15条,旧金山侨民深受其害,多名侨民被当地政府以“不卫生”为借口而被捕入狱。
此前,黄遵宪就此已向清政府提出对策,但未被采纳。
因此,他只能在自己职权范围内,尽力保护中国侨民。
他在视察旧金山华工聚住地之后,亲自探望关押华工的美国监狱,并叫随从丈量监牢面积,责问美国人:“这里人多地窄、空气污浊,难道监狱里的卫生条件要比华侨的住处好吗。
”经过黄遵宪的努力,被拘捕的华侨被全部释放。
黄遵宪动用国际法,争得了总领事给华工签发执照的权利。
从此,华工来往中美之间,有法可依。
1890年,黄遵宪以分省补用道任驻英国二等参赞,1891年任驻新加坡总领事,从事改善侨胞待遇、保护侨胞财产的工作,发展华侨教育,取得一定成效。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黄遵宪被召回国,任江宁洋务局总办。
1895年参与上海强学会、与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创办《时务报》,任湖南长宝盐法道,后署理湖南按察使。
戊戌变法期间辅佐湖南巡抚陈宝箴大力推行变革,倡立的湖南保卫局,将近代警政引入中国。
1898年8月,被任命为出使日本大臣。
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清政府列为“从严惩办”的维新乱党,由于外国驻华公使等干预,清政府允许黄遵宪辞职还乡。
黄遵宪回乡后仍热心推进立宪、革命等工作,并潜心新体诗创作,被誉为“诗界革命巨子”。
同时,他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创立嘉应兴学会议所,自任会长,积极兴办新学堂。
晚年黄遵宪在墙上悬挂兴中会会员谢缵泰画的《时局全图》。
1904年冬,即黄逝世前一年,他在《人境庐诗草》最后一首诗《病中纪梦述寄梁任父》中写道:“……君头倚我壁,满壁红模糊。
起起拭眼看,噫吁瓜分图……。
”1905年3月28日,黄遵宪病逝于家乡梅州,终年五十八岁。
六年后,辛亥革命爆发,封建制度在中国终结。
私人藏书丰富,光绪十年(1884年)开始筹建藏书楼。
光绪二十四年(1898)回到广东之时,一心在其“人境庐”著述和收藏,对于前朝古书和当时实用之书,一并收藏,编撰有《嘉应黄氏人境庐藏书目录》,著录有:经部100种,1 291册;史部253种,5 122册;子部221种,1 425册;集部212种,1 523册;丛书21种,2 468册、自著书4种,21册,合计811种、11 850册。
珍本有《修慧寺塔铭》,其余多为普通实用之本。
先后积藏有10余万卷图书,并对当地学生阅览。
[1]多年来黄遵宪的历史地位被不少人局限性地理解,后人往往从文学或诗界革命的领域去理解他,而忽视其作为爱国者、思想家、变法维新者、政治家的本来面目,对黄遵宪历史地位全面深刻认识,是直到近年来才开始出现的。
”且看:黄遵宪像[3]———影响中国近代思想界的达尔文进化论和卢梭民约论,最早是由黄遵宪介绍到中国来的,中国士大夫最早是从黄遵宪撰写的《日本国志》了解到人权、民主、平等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