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阿片类镇痛药及其拮抗药
阿片类镇痛药及其拮抗剂 (1)(1)(1)

阿片类镇痛药及其拮抗剂
公安县人民医院麻醉科
张亮
提纲
❖ 一、阿片类药物概述 ❖ 二、阿片类镇痛药物作用机制 ❖ 三、阿片类药物分类 ❖ 四、几种常用阿片类镇痛药物 ❖ 五、阿片受体拮抗剂
一、概述
什么是阿片? 什么是阿片类药物?
一、概述
❖阿片(opium ,阿拉伯语 Afyūm) 又叫鸦片,俗称大烟,源于罂粟植
类
应激反应的作用强于芬太尼抑制循环系统:最稳定;对心肌抑制作用轻,不
药
引起组胺释放 ●对呼吸影响:①与芬太尼相比呼吸抑制少而短; ②抑制呼
物
吸的时间比镇痛时间短●恶心、呕吐、瘙痒等不良反应比芬太尼更少
的
临
床
◆1996年→人工合成了最新的芬太尼家族成员→“瑞芬太尼”
应
用
史
●起效更快,镇痛作用为芬太尼1.3倍
芬太尼 瑞芬太尼 舒芬太尼 地左辛
诺扬 纳布啡 丙烯吗啡
四、几种常用阿片类镇痛药
◆1806年→法国泽尔蒂纳从鸦片分离出睡眠之神
Morpheus →吗啡→“临床新纪元”
阿
片
类
药
●镇痛作用强,但思维和记忆障碍并出现幻觉→谵
物
妄
的 临
●呼吸抑制尤其是延迟性呼吸抑制→ 死亡
床
●身体和心理上严重依赖→成瘾性
④ICU气管插管病人的镇静和镇痛
四、几种常用阿片类镇痛药
◆阿片类药物临床应用安全的共同问题
①全身肌肉强直,舒芬太尼发生率低于等效剂量的芬太尼 ②肌肉紧张性震挛 ③呼吸抑制,与剂量有关;呼吸遗忘! ④大剂量静脉应用可导致心动过缓和低血压 ⑤麻醉恢复期发生恶心呕吐 ⑥ 椎管内应用时最常见的副作用是恶心、瘙痒、头晕,偶 尔有尿潴留发生.
麻醉学-概述(疼痛、镇痛药的分类)

第一节 概述
一、疼痛(pain )
是多种原因(疾病、伤害刺激)所致的常见症状 使患者产生痛苦的感觉,影响病人情绪, 尤其是剧痛,还可引起生理功能紊乱, 甚至休克。适当选用镇痛药是必要的
疼痛的产生
外周
中枢
二、镇痛药分类
1、外周性镇痛药
解热镇痛药——作用外周(镇痛弱) 甾体类镇痛药(激素类)磷脂酶2抑制剂,减少花生四烯酸的产生 非甾体类镇痛药(nsaids) 主要的药理作用是抑制脂氧合酶(COX1-2)的活性 减少前列腺素的产生
在脑内、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阿片受体密度高 这些结构与痛觉的整合及感受有关。 其他部位则与情绪、呼吸、胃肠活动等相关
早年认为,CNS内才有阿 片受体 近来的 研究还表明,中 枢神经系统以外也存在阿 片受体
2、阿片受体的分型
μ1受体:激动后产生脊髓以上水平的镇痛 μ2受体:激动以后产生呼吸抑制作用,心 率减慢,欣快感、依耐性 к受体: 激动后产生脊髓水平的镇痛,镇 静、缩瞳,轻度呼吸抑制 δ受体:激动后可调控μ受体的活性 σ受体:激动后产生烦躁不安,瞳孔散大, 幻觉、兴奋、呼吸频率增快、血压升高
使Mg2+的抑制膜去极化效应 保持,向超极化发展
3、内源性阿片样肽
正常机体内存在有内源性的阿片受体的激动剂: β-内啡肽( β-endorphin); 亮啡肽(leu-enkephin); 强啡肽(dynorphin)等
阿片受体和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发现, 为解释麻醉性镇痛药的作用机理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理论依据
内源性阿片样肽除来源于神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统外, 免疫细胞(T、B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巨细胞)也释放
甾体类
非甾体类
功能损害 损害
膜损害
阿片类镇痛药及其拮抗剂课件

目录
• 阿片类镇痛药概述
• 阿片类镇痛药的临床应用与案例
阿片类镇痛药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阿片类镇痛药是一类作用于中枢 阿片受体,用于缓解疼痛的药物。
分类
根据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阿片 类镇痛药可分为天然阿片类和合 成阿片类。
药理作用与机制
药理作用
阿片类镇痛药主要通过与中枢阿片受 体结合,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发挥 镇痛作用。
02
案例分析:一位接受腹部手术的 患者,术后出现严重疼痛,使用 阿片类镇痛药后,疼痛得到明显 缓解,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创伤性疼痛治疗
创伤性疼痛是指由于外伤、骨折等因素引起的疼痛,阿片类镇痛药对创伤性疼痛 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案例分析:一位车祸伤患者,多处骨折和软组织损伤,使用阿片类镇痛药后,疼 痛得到有效控制,有利于创伤的恢复。
阿片类镇痛药可能导致患者产生心理 依赖性,表现为强烈的用药欲望和焦 虑、烦躁等戒断症状。
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患者可能需要 不断增加药物剂量才能达到原来的镇 痛效果。
身体依赖性
长期使用阿片类镇痛药会导致身体对 药物的适应性,一旦停药,会出现戒 断症状,如疼痛加剧、失眠、恶心等。
戒断症状与治 疗
戒断症状
机制
阿片受体有多种亚型,其中μ受体是阿 片类镇痛药的主要作用靶点,此外还 包括κ和δ受体等。
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临床应用
阿片类镇痛药主要用于治疗中重度疼痛,如术后疼痛、癌症 疼痛等。
注意事项
使用阿片类镇痛药时应遵循剂量个体化原则,密切关注不良 反应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成瘾性等,并采取相应措施。
阿片类镇痛药的药理学特 性
纳洛酮通过与阿片受体结合,阻断阿片类药物与受体的结合,从而逆转阿片类药物 的抑制作用。
治疗疼痛的药物——阿片受体拮抗剂

阿片受体拮抗剂阿片受体拮抗剂本身对阿片受体并无激动效应,但对四受体有很强的亲和力,对K受体、8受体和。
受体也有一定的亲和力,可移除与这些受体结合的阿片类镇痛药物,从而产生拮抗效应。
目前的研究表明,阿片受体不仅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而且广泛存在于外周神经等部位。
一般的阿片受体拮抗剂全身应用对中枢和外周阿片受体均有作用,在拮抗阿片药物外周作用的同时,也减弱了中枢镇痛作用,主要包括纳洛酮、纳曲酮和纳美芬;而新型的外周阿片受体拮抗剂仅与外周阿片受体结合,与中枢阿片受体几乎不结合,可以拮抗阿片药物的外周作用,但不减弱阿片药物的中枢镇痛效应,主要包括甲基纳曲酮和Alvimopan。
一、纳洛酮(naloxone)纳洛酮又名N-烯丙去甲羟基吗啡酮(N-allyl-noroxymorphone)。
结构式为:H0分子式:C19H21NO4分子量:327.21纳洛酮拮抗阿片类药物的强度是烯丙吗啡的30倍,对中枢和外周阿片受体均有效,不仅可拮抗吗啡等纯阿片受体激动药,而且可拮抗喷他佐辛等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但对丁丙诺啡的拮抗作用稍弱。
纳洛酮的亲脂性很强,约为吗啡的30倍,易于透过血-脑脊液屏障。
静脉注射后脑内药物浓度可达血浆浓度的4.6倍,而吗啡脑内浓度仅为血浆浓度的1/10。
纳洛酮的分布容积为1.81 L/kg,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为46%,主要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随尿排出,清除率14〜30 ml/(kg-min)。
消除半衰期30〜78分钟。
由于在脑内的浓度下降迅速,故药效维持时间短。
静脉注射后2〜3分钟即可产生最大效应,作用持续时间约45分钟;肌内注射后10分钟产生最大效应,作用持续时间约2.5〜3小时。
纳洛酮主要应用于主要用于:①拮抗阿片药物急性中毒的呼吸抑制;②全麻的手术结束后,用以拮抗阿片药物的残余作用;③娩出的新生儿因受其母体中阿片药物影响而致呼吸抑制,可用纳洛酮拮抗;④纳洛酮可激发阿片药物成瘾者的戒断症状,具有诊断价值。
麻醉药理学 阿片类镇痛药及其拮抗药(3.1.1)--概述(疼痛、镇痛药的分类)

甾体 类
非甾体类
功能损害 损害
膜损害
心血管副作用
2 、中枢性镇痛药
是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能缓解疼痛或减轻疼痛 并能改变患者的情绪的药物 ( narcotics analgesic 抗抑郁药 缓解特殊疼痛的药等(如卡马西平等)
三、阿片受体与阿片样肽
1 、阿片受体
适 载 内源性阿片物质与阿片受体的
是机体维持生理功能的重要前提
4 、阿片类药物作用机 制
阿片样肽与神经突触前、后膜上的阿片受体结合, 通过百日咳毒素敏感的 G 蛋白藕联机制抑制腺苷酸环化酶, 促使 K+ 内流,减少 Ca2+ 内流,使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减少,
突触后膜超极化、减弱痛觉信号的传递
()
()
第一节 概述
一、疼痛 (pain )
是多种原因(疾病、伤害刺激)所致的常见症状 使患者产生痛苦的感觉,影响病人情绪, 尤其是剧痛,还可引起生理功能紊乱,
甚至休克。适当选用镇痛药是必要的
疼痛的产生
外周 中 枢
二、镇痛药分类
1 、外周性镇痛药
解热镇痛药——作用外周(镇痛弱) 甾体类镇痛药(激素类)磷脂酶 2 抑制剂,减少花生四烯酸的产生 非甾体类镇痛药( nsaids ) 主要的药理作用是抑制脂氧合酶( COX1-2 )的活性 减少前列腺素的产生
3 、内源性阿片样肽
正常机体内存在有内源性的阿片受体的激动剂 : β- 内啡肽( β-endorphin ); 亮啡肽( leu-enkephin ); 强啡肽( dynorphin )等
阿片受体和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发现, 为解释麻醉性镇痛药的作用机理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理论依据
内源性阿片样肽除来源于神经系统外, 免疫细胞( T 、 B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巨细胞)也释放
阿片类镇痛药及其拮抗剂

阿片类镇痛药及其拮抗剂阿片类镇痛药是一种常见的药物类别,用来缓解疼痛。
阿片类药物以其镇痛、催眠和欣快作用而被广泛应用。
但是,它们也会导致一些严重的副作用和成瘾性问题。
因此,阿片类药物的滥用和成瘾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本文将介绍阿片类镇痛药的成分、作用、副作用,以及其拮抗剂的作用和应用。
阿片类镇痛药的成分和作用阿片类镇痛药包括吗啡、芬太尼、可待因等药物。
它们与人体内的内源性阿片肽受体结合,同时增强胃肠道运动和缓解呼吸和心跳等症状。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方式如口服、皮下注射、静脉注射等途径进入人体。
阿片类药物通常用于缓解剧烈疼痛,例如在手术前和手术后、癌症和骨伤痛等。
此外,阿片类药物还可以产生欣快、瞌睡、镇静和呕吐等作用。
阿片类镇痛药的副作用尽管阿片类药物是一种常见的镇痛药,但它们也存在着许多副作用。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可致呼吸减慢或停止;便秘,尿潴留;恶心和呕吐;产生视觉和思维障碍等。
对于一些人,特别是有药物滥用史和心理障碍的人,可能会出现成瘾现象。
因此,在使用阿片类药物时应该遵循医嘱,并注意药量和使用时间,以免患上不必要的副作用和成瘾问题。
阿片类药物的拮抗剂阿片类药物的拮抗剂一般是通过与阿片受体结合并取代或阻断阿片类药物的作用来实现的。
拮抗剂可以避免某些副作用,尤其是呼吸抑制。
阿片类药物的拮抗剂包括纳洛酮、納爾芬等。
这些拮抗剂可以修复阿片类药物的作用,实现便携的救治和毒品戒断治疗等。
阿片类药物的滥用阿片类药物的滥用和成瘾现象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美国,阿片类药物已经成为致死药物之一。
阿片类药物被滥用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为了体验欣快作用,为了缓解疼痛,以及出于其他各种各样的原因。
因此,当使用阿片类药物时应该注意药物的成瘾性和副作用,特别是对于那些有药物滥用史和心理障碍的人。
阿片类药物是一种常见的药物类别,用于缓解剧烈疼痛。
虽然它们可以缓解疼痛,但也存在很多严重的副作用和成瘾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遵循医嘱,谨慎使用药物,以避免药物滥用和成瘾问题。
麻醉药理学习题集(问答)(含参考答案)

麻醉药理学习题集第一章总论二、名词解释1.药物的作用2.药物效应3.药物作用的选择性4.治疗作用5.不良反应6.副反应7.构效关系8.时效关系9.潜伏期10.持续期11.量效关系12.阈剂量13.半数有效量14.半数致死量15.药物的治疗指数16.效能17.MAC18.药物转运19.吸收20.首关消除21.表观分布容积22.酶诱导作用23.酶抵制作用24.肝肠循环25.器官消除速率26.器官摄取率27.全身清除率28.肝清除率29.肝内在清除率30.消除半衰期31.静输即时半衰期32.残留期33.蓄积中毒34.局部作用35.全身作用四、简答题1.哪种麻醉药物对恶性高热是安全的?2.MAC的特点有哪些?3.药物的非特异性作用机制有哪些?4.药物的特异性作用机制有哪些?5.为什么口服给药后,进入体循环的量常小于所给剂量?参考答案二、名词解释1.药物的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
2.药物效应:指初始作用所引起的机体功能和/或形态改变,是继发的。
3.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同一剂量的某一药物对不同的组织器官引起不同(兴奋或抑制,强度亦可不同)的反应称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4.治疗作用:符合用药目的,达到防治疾病效果的药物作用称为治疗作用。
5.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甚或引起不利于患者的反应称为不良反应。
6.副反应:又称副作用,是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7.构效关系: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其效应的关系称为构效关系。
8.时效关系:药物效应与时间的关系称为时效关系。
9.潜伏期:从给药到开始出现效应的一段时间称为潜伏期。
10.持续期:从药物开始起效到效应消失的时间称为持续期。
11.量效关系:药物的剂量与其效应的关系称为量效关系。
12.阈剂量:能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浓度)称为最小有效量或阈剂量。
13.半数有效量:指药物引起半数实验动物发生阳性反应(质反应)的剂量。
14.半数致死量:指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
阿片类镇痛药及其拮抗药 Microsoft Word 文档

阿片类镇痛药及其拮抗药阿片受体主要分为:μκδσ型,前三种受体最近已被成功克隆,并已确定其一级结构。
阿片受体在脑内分布广泛而不均匀。
内源性阿片肽:主要有脑啡肽、β-内啡肽、强啡肽。
它们在脑内的分布与阿片受体相一致,与阿片受体结合后产生吗啡样作用,这种作用可被纳洛酮所拮抗各种内阿片肽对不同类型的阿片受体的亲和力不同,现认为亮啡肽及强啡肽分别为κδ受体的内源性配体,内吗啡肽对μ受体有极高的亲和力和选择性,是μ其配体。
σ受体的内源性配体尚未明确。
阿片受体功能在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中,内阿片肽与其他神经肽或神经递质、调质共存,可能作为神经递质、神经调质或神经激素,与阿片受体构成强大的内源性痛觉调质系统,并对心血管活动、胃肠功能、免疫反应、内分泌等功能亦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μ受体激动药的镇痛作用最强。
κ受体则与内脏化学刺激疼痛有关,并参与吗啡依赖的形成。
δ受体参与吗啡的镇痛作用。
σ受体被激动则引起幻觉和烦躁。
OFQ(孤啡肽)对痛觉调制具有双重作用,在脑内引起痛觉过敏及异常疼痛作用;在脊髓具有镇痛作用。
OFQ在下丘脑、脑干、海马、杏林复合体、丘脑含量较高,提示它可能参与痛觉调制、学习记忆、运动调控等功能。
阿片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与体内不同部位的阿片受体结合,模拟内阿片肽而发挥作用。
脑啡肽可能通过抑制感觉神经末梢释放P物质,从而干扰痛觉冲动传入中枢。
……疼痛时,外周感觉神经的阿片受体上调,内源性阿片肽可由免疫细胞释放而产生局部镇痛作用,由于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可避免中枢的不良反应。
阿片受体激动药吗啡吗啡及其他胡镇痛作用阿片生物碱都具有由Ⅰ、Ⅱ、Ⅲ三个环构成的氢化菲核作为基本骨架。
体内过程:肌肉注射吸收良好,15~30min出现作用。
45~90min达高峰,作用持续时间4~6h。
仅少量通过血脑脊液屏障,可透过胎盘、乳汁中。
主要经肾排出。
药理作用中枢神经系统镇痛作用:高选择性、高效、范围广、作用持久,同时伴有镇静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节心血管、胃肠、免役、内分泌功能。
μ受体激动药——镇痛最强
κ受体——与内脏化学刺激疼痛有关;参与吗啡依赖
δ 受体——参与吗啡的镇痛
σ受体激动——幻觉、烦躁
阿片受体功能
OFQ——痛觉调制有双重作用 在脑内——痛觉过敏、异常疼痛 在脊髓——镇痛;参与吗啡和电针耐受 OFQ功能:参与痛觉调制、学习记忆、运
内源性阿片肽
亮啡肽——δ 受体内源性配体 强啡肽——κ受体内源性配体 内吗啡肽——μ受体内源性配体 σ受体内源性配体未明确 孤啡肽(OFQ)——孤儿阿片受体内源性
配体, OFQ与经典阿内阿片肽可能作为神经递 质、神经调质或神经激素
内阿片肽+阿片受体——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
(止泻药) 后来由阿拉伯商人带入东方 1803年 首次分离出mophine 1939年 人工合成哌替定 1943年 合成烯丙吗啡
阿片受体
阿片受体的发现:
1973年,提出存在阿片受体 1975年,从脑内分离出内源性配基; 1980年,人工合成许多阿片肽物质; 1993年,受体分子克隆成功; 1994年,克隆出孤儿受体ORL-R; 1995年,克隆出内源性配体孤啡肽FQ;
图片
吗 啡morphine
吗 啡 morphine
是阿片中的主要生物碱, 基本骨架:氢化菲核
镇痛药分类
镇痛药:为一类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 择性减轻或缓解疼痛,对其它感觉无明显 影响,并保持意识清醒的药物。镇痛作用 强,用于剧痛。
阿片受体激动药:吗啡、可待因、哌替啶、 芬太尼、埃托啡、美沙酮
部分激动药:喷他佐辛、丁丙诺啡 其他镇痛药:强痛定、曲马朵
镇痛药发展简史
公元前 古巴比伦人已知其精神作用 4000年前 古阿拉伯医生已用其治病
动调控
作用机制
阿片类药物的作用机制:通过与不同部位 的阿片受体结合,模拟内阿片肽发挥作用。
脑啡肽通过抑制脊髓感觉神经末梢释放P 物质→干扰痛觉冲动传入中枢
疼痛时,外周感觉神经的阿片受体上调, 内源性阿片肽可由免疫细胞释放,产生局 部镇痛。
作用机制
阿片类作用于阿片受体膜电位超极化 神经末梢的递质(P物质、Ach、NA、 DA等)释放减少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 产生各种效应
受体
作用
内源性配基 代表药物
脊髓以上镇痛、呼吸抑制 β-内啡肽 吗啡、 哌替啶
心率减慢、欣快感、依赖性
脊髓镇痛、镇静、缩瞳
轻度呼吸抑制
强啡肽
喷他佐新 丁丙诺啡
调控受体活性
亮啡肽
?
烦躁不安、瞳孔散大、幻觉、 ?
喷他佐辛
兴奋、呼吸和心率增快、
血压升高
阿片受体命名
1996年国际药理学联合会(IUPHAR)提出, 受体按其内源性配基命名,并按通过克隆化 和氨基酸序列证实其存在的时间顺序用数字 角码表示。
性质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对诊断未明 的疼痛不宜先用药物止痛,以免掩盖病情,贻 误诊断。对于诊断清楚的疼痛,也应合理用药。
疼痛分类
按痛觉的发生部位 ,可分为: 躯体痛somatic pain
快痛(剧痛)——定位精确、发生快短 慢痛(钝痛)——定位不精、发生慢长
内脏痛visceral pain 神经痛neuropathic pain
IUPHAR命名 药理学命名 分子生物学命名 内源性配基
OP1
DOR
脑啡肽
OP2
KOR
强啡肽
OP3
MOR β-内啡肽
内源性阿片肽
内源性阿片肽:作用与阿片生物碱相似的肽类 主要有:脑啡肽、β-内啡肽、强啡肽、亮 啡肽、内吗啡肽 在脑内分布与阿片受体一致,与阿片受体 结合产生吗啡样作用,可被纳洛酮拮抗。 各种内阿片肽对不同类型的阿片受体亲和 力不同
与疼痛有关的递质
快递质:Glu
释放后仅局限于突出间隙内 作用的发生和消除均很快
慢递质:神经肽类,如SP
释放后扩散同时影响多个神经元的兴奋性 而使疼痛信号扩散
作用缓慢、持久
缓解疼痛的药物分类
广义镇痛药: 镇痛药:又称“阿片类镇痛药”、“麻醉性 镇痛药”、“成瘾性镇痛药”、“中枢性镇 痛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 局麻药 部分抗抑郁药 对某些特殊疼痛状态有效的药物(卡马西平)
阿片受体
阿片受体在脑内分布广泛而不均匀, 主要分为 μ、κ、δ 及 σ 型 脊髓胶质区、中央导水管周围灰质、丘脑内
侧、中缝核、边缘系统、蓝斑核、纹状体、 下丘脑——均有高密度的阿片受体 孤儿阿片受体:一种新型的与阿片受体结构 类似,但功能特性不同的阿片样受体,与经 典阿片受体的各种配体结合能力均很弱
阿片受体
阿片受体的分布: 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 质 ——与疼痛有关 边缘系统、蓝斑核——与情绪及精神活动有关 中脑盖前核——与缩瞳有关; 孤束核——与咳嗽反射、呼吸中枢、中枢交感 张力血压有关(↓) 脑干极后区、迷走神经背核———胃肠活动
阿片受体分型:、 、、
第三章
阿片类镇痛药及其拮抗药
(Analgesics)
第一节 概述
疼痛是一种因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
产生的痛苦感觉,为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后产 生的一种防御反应,伴有紧张、不安的主观感 觉。不仅使患者感受痛苦,而且可引起生理功 能紊乱,甚至休克。是一种主观感受。
疼痛是许多疾病的特异性症状,疼痛的部位,
阿片类作用于CNS阿片受体,抑制P物质 的释放,产生镇痛作用。
痛觉传导及阿片类的镇痛作用
中
脊髓接
枢
受神经 元
P物质 脑啡肽
脊髓后根 痛觉传入 神经元
脊髓中 间神经
元
【作用机制】
第二节 阿片受体激动药
指主要作用于μ受体的激动药,典型代 表——吗啡,临床麻醉应用最广泛的— —芬太尼及其衍生物。麻醉性镇痛药主 要指此类。 特点:
镇痛作用强大, 反复应用易成瘾, 呼吸抑制。
需按《麻醉药物管理条例》严加管理。
阿片
阿片源于希腊文opium------意为“浆 汁”, 指罂粟果实浆汁的干燥物,内 含20多种生物碱中,仅有吗啡、可待因、 罂粟碱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成份: • 菲类: 吗啡(10%)-----镇痛 • 异喹啉类:罂粟碱-----平滑肌解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