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长江三角洲的城市、文化与旅游讲义 (新版)
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八年级地理精品课件)

临江滨海
稠密的公 路网
多条铁 路穿过
多个航 空港
水网稠密
新课学习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优势
1.地处东部沿海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
2.由黄金水道、铁路、公路以及众多的港口 群和航空港构成密集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3.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形成全方位、 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课堂练习
1.长江三角洲是由哪两条河流冲积形成的
滨海平原(A )
A.长江和钱塘江 B.长江与珠江
C.长江和淮河
D.黄河与淮河
课堂练习
2.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的描述正确的是( C )
A.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上海市、福建省的北部及浙江的东 北部
B.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浙江省、杭州湾、舟山群岛以及江 苏省东部
新课学习
(一)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
长
江
钱
江
塘
长江三角洲简称“长 三角”,是由长江及 钱塘江的泥沙淤积形 成的滨海平原,是中 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新课学习
长江 太湖 钱江 塘
活动
1.找出长江、钱塘 江、京杭大运河、 太湖以及长江三 角洲濒临的海洋。
新课学习 范围、位置
范围:包括_江__苏__省东南部、 上海 市及浙江省杭(州)嘉
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优势条件不包括( B ) A.东部沿海与长江流域结合部 B.经济特区密集,对外开放早 C.具有密集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D.技术力量和综合实力最强
拓展延伸
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第一大经济区,国家定 位的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 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是国际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并致力 于在2018年建设成为世界第一大都市圈。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八年级地理下册课件(人教版)

03
水乡文化与旅游
结合下图阅读课本P56-57,分析长江三角洲 地区旅游业发达的原因。
1
旅游资源丰富
2 历史文化价值高
3
水乡风光特色鲜明
4
交通便利
5
服务设施完善
6 距离客源地近
世界文化遗产
留园 沧浪亭 拙政园 狮子林
苏州古典园林所蕴涵的中华 哲学、历史、人文习俗是江 南人文历史传统、地方风俗 的一种象征和浓缩,展现了 中国文化的精华,在世界造 园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 和重大的艺术价值。以拙政 园、留园为代表的苏州古典 园林被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 坤",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 和骄傲。
02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扬州 南京
古都
苏州 杭州
长江三角洲地区有著名的古 都——南京、杭州,有还有苏 州、扬州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 城。
图7.19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
最大城市群
南京
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 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 区,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上海 杭州
图7.19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
C.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D.矿产资源丰富
2.下列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旅游资源,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
是( )
A.南京中山陵
B.杭州西湖
C.南京明孝陵
D.苏州古典园林
“鱼米之乡“—— 长江三角洲地区
第七章 南方地区
▋学习目标
1.读图,说出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自然条件 ,并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结合所学,理解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3.通过图文资料,简单说出长江三角洲的旅游资 源,并归纳该地旅游业发达的条件。
01
江海交汇 之地
第七章 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复习课件)八年级地理下册(湘教版)

粤港澳大湾区是建设中的世界级城市群,由广州、深圳、珠海等大城市
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组成。读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分布图,完成5~6题。、
B 4.在生产生活中,主要由祖国内地供应香港、澳门的是( )
A.燃料、管理技术 B.劳动力、淡水
C.原料、资金
D.食品、交通工具
长株潭三市发展差异
城市 长沙
株洲
湘潭
发展特点
城市规模 较大 ,交通运输便利,教育、科技、 文化均较发达; 计算机 、杂交水稻 、新材 料、工程机械等科技居全国领先水平。
是中国南方重要的 铁路 枢纽,是全国重要 的电力机车、有色冶金和 化学 工业基地。 有大型服装市场, 物流 业发达。
制造 业和 旅游 业相对发达的城市。
D.香港和深圳
2.香港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祖国内地为港商提供的物资不可
能有( D )
C 3.下列美称中,属于澳门的是( )
A.购物天堂 B.东方明珠
C.海上花园 D.亚洲天然植物园
C 4.下列关于澳门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澳门是自由港
B.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
C.博彩业的比重不断上升
举办,被誉为“中国第一展”。据此完成7~8题。
7.广交会选址广州,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A )
A.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 B.矿产资源丰富
C.岭南文化的中心地
D.重要的工业基地
8.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有毗邻港澳的地理位置优势 B.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C.工业发展以重工业为主
➢ 水文特征:
➢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径流量大、汛期长、
7_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2022-2023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册课后培优分级练(解析版)

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知识要点知识点一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1.位置、范围:长江三角洲是_______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角洲的顶点在江苏_______附近,往东抵海滨,往南达_______,往北到_______运河,包括_______省东南部、_______市及_______省杭嘉湖地区。
2.成因:长江三角洲是_______及_______江的泥沙淤积形成的滨海平原,是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3.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交通运输发达,这里拥有________黄金水道和众多的______、______干线,以及现代化的_______群、________港,形成密集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4.“沪宁杭”“苏锡常”“杭嘉湖”分别指哪些城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长江三角洲区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_______,已形成_______、_______高水平的开放格局,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中国综合实力_______的区域。
知识点二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1.核心城市:_______,是中国高水平的_______、_______中心和_______中心,是享誉世界的国际化大都市。
2.经济特色:工业高度发达,上海拥有庞大的现代工业体系,_______、_______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
对外依赖性高,同时也是举足轻重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产业基地。
3.作用: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市,上海对整个_______区域,对_______流域乃至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_______作用。
4.浦东新区(1)位置:位于_______东部、_______区域东缘。
(2)影响:浦东新区成为_______乃至_______区域的经济引擎,成为国际区域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心。
知识点三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1.江苏南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等较大城市,其中_______是北翼中心城市。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长江三角洲的城市、文化与旅游讲义(新版)

⼋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洲区域的内外联系长江三⾓洲的城市、⽂化与旅游讲义(新版)长江三⾓洲的城市、⽂化与旅游本讲主题1.我国最⼤的城市群2.⽔乡的⽂化特⾊与旅游重难点易错点解析⼀、我国最⼤的城市群1.著名城市历史⽂化名城扬州,古称⼴陵、江都,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与京杭⼤运河交汇处,是⾸批国家历史⽂化名城,有着淮左名都,⽵西佳处之称;⼜有着中国运河第⼀城的美誉。
南京,古称⾦陵、建康,是江苏省会。
南京是四⼤古都之⼀,是中华⽂明的重要发祥地,长期是中国南⽅的政治、经济、⽂化中⼼。
公元229年,吴⼤帝孙权在此建都,此后东晋、南朝的刘宋、萧齐、萧梁、陈均相继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
杭州,杭州⾃秦朝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曾是吴越国和南宋的都城,是中国七⼤古都之⼀。
因风景秀丽,素有“⼈间天堂”的美誉。
杭州⼈⽂古迹众多,西湖及其周边有⼤量的⾃然及⼈⽂景观遗迹。
其中主要代表性的独特⽂化有西湖⽂化、良渚⽂化、丝绸⽂化、茶⽂化,以及流传下来的许多故事传说成为杭州⽂化的代表。
苏州,古称吴、吴都、吴中、东吴、吴门,现简称苏。
苏州⾃有⽂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苏州旅游景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
其中苏州以园林与⽔乡古镇名闻天下,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
历史⽂化名城经济发展⽔平最⾼的城市群历史⽂化名城经济发展⽔平最⾼的城市群核⼼城市——上海上海,简称“沪”,是中华⼈民共和国直辖市,国家中⼼城市,超⼤城市,上海是国家历史⽂化名城,拥有深厚的近代城市⽂化底蕴和众多历史古迹。
江南吴越⽂化与西⽅传⼊的⼯业⽂化相融合形成上海特有的海派⽂化。
上海亦是全球著名的的⾦融中⼼,世界上⼈⼝规模和⾯积最⼤的都会区之⼀。
上海与江苏、安徽、浙江构成的长三⾓城市群已成为全球6⼤世界级城市群之⼀。
上海年产钢材约2300万吨(2014年)上海年产汽车超200万辆(2015年)上海年产微型计算机设备达1亿多台(2011年)上海虹桥机场上海⽕车站上海⾦融中⼼复旦⼤学上海⽂化⼴场上海不仅对长江三⾓洲地区,⽽且对长江流域乃⾄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
2024年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 南方地区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设计说明本节内容包括“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三部分。
这一节所对应的2022版课标内容主要是“结合实例,描述不同区域的差异,说明区域联系和协同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滚滚长江》,知道长江对沿岸经济的发展及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此外,学生已经学习了部分区域的相关知识,初步掌握了认识区域的学习方法。
因此,本节课学生的知识架构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在此基础上不断地丰满和完善,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资源与工具地图册、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目标1.根据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2.根据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了解其经济发展的条件。
3.根据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优势条件和主要方式,理解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4.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上海的经济发展特色,理解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5.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的经济发展状况,知道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与核心的经济联系,感悟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重点难点1.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2.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与核心的经济联系,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导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没有哪块地方,像“江南”这样,在文学作品中留下过这么多印迹。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1.读图7-30,找出长江、钱塘江、京杭运河、太湖,以及长江三角洲濒临的海洋。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说课稿2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其内外联系。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基本情况,以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长江三角洲区域作为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需要通过深入的学习才能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区域内的经济联系、产业布局等实际问题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节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学会分析区域内的经济联系和产业布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长江三角洲区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其内外联系。
2.教学难点:长江三角洲区域内的经济联系和产业布局,以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长江三角洲吗?它有什么特点?2.新课导入:介绍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引导学生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特殊性。
3.案例分析: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内的经济联系和产业布局,让学生了解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课件

讲授新课
杭州西湖
讲授新课
杭州湾跨海大桥
杭州湾跨海大桥北起嘉兴市海盐境内,南至宁波市慈溪境内, 跨越杭州湾海域,全长36千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之一。 大桥的建成,使宁波至上海间的陆路距离缩短了120多千米,大大 缓解了沪杭甬高速公路的压力,有利于构建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沪 两小时交通圈,并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合作与交流。
讲授新课
读图,完成下列任务。 (1)说一说长江三 角洲区域有哪些重要的交 通运输方式。
铁路运输、公路运输、 海洋运输、内河航运、航 空运输等
讲授新课
在长江三角洲区域,
许多城市成群分布,并冠 以城市群的名称。读图, 说出“沪宁杭”“苏锡 常”“杭嘉湖”分别指的 是哪些城市。
上海、南京、杭州、 苏州、无锡、常州、 嘉兴、湖州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 内外联系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上海城市风貌
讲授新课
学习目标
1、归纳长三角的位置和范围特点。
2、合作探究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的优势条件。 3、了解长三角主要城市概况。
讲授新课
一、 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
(一)区域环境特征
1.形成原因:由长江及 钱塘江的泥沙淤积形成的滨 海平原。
(一)长江三角洲的北翼
江苏南部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
镇江、泰州等城市构成长江三角洲的北翼,其中南京是 北翼的中心城市。
南京有“六朝古都”的美誉,现为中国东部地区主
要的电子、汽车、化工基地,江苏最大的交通枢纽和教 育科研基地。
苏州东邻上海,西拥太湖,是江苏省的东南门户, 是长江三角洲区域重要的经济、文化和旅游中心。
讲授新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三角洲的城市、文化与旅游
本讲主题
1.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2.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重难点易错点解析
一、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1.著名城市
历史文化名城
扬州,古称广陵、江都,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又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
南京,古称金陵、建康,是江苏省会。
南京是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公元229年,吴大帝孙权在此建都,此后东晋、南朝的刘宋、萧齐、萧梁、陈均相继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
杭州,杭州自秦朝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曾是吴越国和南宋的都城,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
因风景秀丽,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杭州人文古迹众多,西湖及其周边有大量的自然及人
文景观遗迹。
其中主要代表性的独特文化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丝绸文化、茶文化,以及流传下来的许多故事传说成为杭州文化的代表。
苏州,古称吴、吴都、吴中、东吴、吴门,现简称苏。
苏州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苏州旅游景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
其中苏州以园林与水乡古镇名闻天下,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
历史文化名城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群
历史文化名城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群核心城市——上海
上海,简称“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上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历史古迹。
江南吴越文化与西方传入的工业文化相融合形成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
上海亦是全球著名的的金融中心,世界上人口规模和面积最大的都会区之一。
上海与江苏、安徽、浙江构成的长三角城市群已成为全球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
上海年产钢材约2300万吨(2014年)
上海年产汽车超200万辆(2015年)
上海年产微型计算机设备达1亿多台(2011年)
上海虹桥机场上海火车站上海金融中心
复旦大学上海文化广场
上海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
上海的核心地位
上海是中国高水平的工业基地、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享誉世界的国际化大都市。
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
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市,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发展,在交通运输、商贸流通、资金流通、信息交流、智力支持和技术协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
在上海的带动下,长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2.“同城效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交流日益频繁。
借助发达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人们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间,就像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一样,即所谓“同城效应”。
说说形成“同城效应”的原因,及其更深层次的意义。
“同城效应”的影响
张予墨家在昆山,爸爸在上海工作,妈妈在苏州工作。
张予墨的爸爸、妈妈每天晚上都要回到昆山的家。
这种生活方式可行吗? 说出理由。
交通方式起始地和目的地最短用时
高速铁路昆山—上海17 分钟
昆山—苏州13 分钟
高速公路昆山—上海约 1 小时
昆山—苏州约 1 小时
可行。
因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发达、往返便利。
二、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1.水乡文化
这种区域的特色文化叫做什么文化?它的形成受到哪些地理要素的影响?
2.长江三角洲的旅游
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的旅游资源分布
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分布
按照世界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水乡古镇和其他旅游点四个方面,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的旅游资源的分布。
山水之美
西湖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文化底蕴深厚,是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是千百年来人们向往的“人间天堂”。
水乡之美
长江三角洲的水乡风貌也别具特色,江苏的周庄、同里,浙江的乌镇、西塘等,因为保存着传统的水乡风貌和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现在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建筑之美
苏州有大大小小数十个园林,不同的园林风格各异,漫步其中犹如在画中游。
文化之美
戏曲文化
江南地处“吴根越角”而具有深厚的吴文化底蕴,不仅是吴歌的发源地之一,有“百戏之祖”之称的昆曲更是在这里得以中兴。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
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
茶文化
西湖龙井位列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具有 1 200 多年历史,明代列为上品,清顺治列为贡品。
碧螺春是中国传统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已有 1 000多年历史。
丝绸文化
苏绣是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无锡、常州等地。
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的艺术效果名满天下。
饮食文化
苏菜的特点是:用料广泛,以江河湖海鲜为主;刀工精细,烹调方法多样。
金题精讲
题一: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B.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著名的侨乡,侨居世界各地的侨胞数量极大
C.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林、牧、副、渔业基地
D. 长江三角洲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题二:有关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不正确的是()
A.地势低平、气候湿润
B.其核心城市上海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市
C.其北翼的中心城市是杭州
D.南京是江苏省省会,有“六朝古都”之称
题三: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这里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
B.这里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产业门类齐全,工业技术和管理水平及综合经济效益等都居全国领先地位
C.这里海陆空交通发达,发展经济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
D.这里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多,技术力量雄厚
题四:下列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景观是()
A. 周庄
B. 丽江
C. 平遥
D. 大理
题五:下列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文化是()
A. 苏绣
B. 昆曲
C. 扭秧歌
D. 龙井茶
长江三角洲的城市、文化与旅游金题精讲题一:A 题二:C 题三:C 题四:A 题五: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