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经济学理论脉络共29页文档
空间经济学PPT课件

第10页/共50页
内容
1. 空间经济学产生与发展 2. 区域经济学研究特性与内容 3. 空间经济学的分析工具 4. 核心-外围理论 5. 空间经济学发展方向
第11页/共50页
分析工具
1. 垄断竞争机制和规模报酬递 增
完全竞争机制和规模报酬递减(或不变)无法解 释空间集聚现象。当市场实现均衡时,各个企业的 利润为0,这种0利润无法解释现实经济中某些企业 所具有的很强的市场扩张能力。
区域经济学特性与内容
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
即揭示区域经济的总体运行趋势规律,又探讨区域 各组成要素、各经济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变化规律;
即研究在国家宏观经济体系中区域经济的地位与功 能的变动规律,也研究区域之间的分工协作以及区 域内部经济结构与变动规律;
即研究各经济因素在不同区域的不同组合规律,也 研究不同区域条件对经济因素的作用与效率规律。
把运输成本看成是在运输途中一部分产品因“融解” 或 “蒸发”而造成的损失。
第13页/共50页
分析工具
3. 门槛效应、不连续性以及区位黏 性
产业集中在某一区域产生的聚集力有很强的惰性, 区域政策力度小时,这种政策无法改变已有的经济 格局。但这种政策力度超出某一门槛值,企业或生 产要素开始转移或企业选择新的区位。
第22页/共50页
分析工具
6. 历史和偶然事件
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最初原因是什么? 偶然事件的发生是造成初始集聚的决 定性原因。 收益递增使历史在决定实际经济的地 理特征时有决定性的影响。
第23页/共50页
内容
1. 空间经济学产生与发展 2. 区域经济学研究特性与内容 3. 空间经济学的分析工具 4. 核心-外围理论 5. 空间经济学发展方向
空间经济学概念及其前沿——新经济地理学发展脉络综述

空间经济学概念及其前沿——新经济地理学发展脉络综述一、引言近年来,在经济学界,“空间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这两个词汇无疑是“脍炙人口”的。
作为经济学领域的学科名称,它们却常常引起困惑和争论。
本文试图通过对文献的梳理表明它们具有如题所示的内在关系,并对作为经济学最新前沿之一的新经济地理学的概念内涵、发展脉络和核心思想给予评述,以期澄清和统一相关认识。
二、空间经济学的概念内涵最新的英文版第二版《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2008)中的“空间经济学”词条由杜兰顿(Gilles Duranton,2005)[1]撰写:“何谓空间经济学?概括地说,空间经济学关注(稀缺)资源的空间配置和经济活动的区位。
根据对概念的理解不同,空间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既可极其宽泛也可相当狭窄。
一方面,经济活动必然发生于空间场所从而空间经济学可以关注经济学所关注的一切;另一方面,区位分析多数情况下只关注一个经济问题,即区位选择。
”这样看来,从广义上理解,空间经济学实际上包含了所有经济学分支学科中与空间维度有关的内容,或者说,空间经济学是所有与空间维度有关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在空间维度基础上的融合。
相关学科可以列出一个很长的目录,例如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国际经济学、贸易理论、土地经济学、运输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等等;那些与历史上特定人物、特定阶段密切相关的学科或理论例如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区域科学等也是空间经济学的重要内容,更不用说它们的传承和发展。
上述学科、理论之间因为空间维度的原因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以区位理论与贸易理论的关系为例,俄林(Bertil Ohlin)在他1933年的名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2]中明确指出:国际贸易理论是接近于区位理论的……区位理论比国际贸易理论更为广泛,贸易理论的一大部分可以看作是区位理论的一小部分。
由此,即使从狭义上把空间经济学只理解为区位理论,它也将包含长期以来看似与其无关而自行独立发展的贸易理论。
空间经济学专题

空间经济学专题第一部分导论任何经济活动都要以一定的空间为载体,现实经济生活中空间经济问题无处不在,然而,两个多世纪主流经济学的研究中,空间因素却未能受到经济学者的重视,未能纳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体系。
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1991年,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发表了著名的“收益递增和经济地理”一文,倡导空间经济学向主流经济学的回归。
他认为,经济地理现象是现实经济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克鲁格曼为空间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空间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空间集聚的现象的原因与形成机制,并通过这种原因和机制的解释,探讨某一地区(国家)经济发展问题。
一、空间经济现象的重新认识(一)、空间经济现象与收益递增1 空间经济现象许多商业中心、产业带、城市都表现为人口、企业及经济活动在一定区域的聚集,这些就是空间经济现象,其共有的特征就是经济活动的聚集。
产生聚集的原因在于规模报酬递增,因此,空间经济学研究空间经济现象的理论基础是规模报酬递增。
正是由于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空间聚集现象才能够不断得以延续和加强。
然而,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经济现象时,都假定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显然,这一假定与现实经济不符。
2 规模报酬递增的相关研究传统理论框架下,规模报酬不变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相对应,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
由于认识不清产生规模报酬递增的机理,因此,一些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都将规模报酬递增作为前提条件,或一种外部性,不解释其产生的原因,而直接作为一种既定的前提来使用。
然而,规模收益递增是空间经济学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引发了收益递增的革命。
迪克希特和斯蒂格利茨(1977)发表的《垄断竞争和最优的产品多样化》一文,进一步发展了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并以更加明确的形式表示了垄断竞争理论,为诸多研究领域建立收益递增模型奠定了基础。
之后的许多理论将产业组织的分析工具应用到国际经济学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并产生了一些新的模型和分析方法,出现了新的流派。
《空间经济学》课件

xx年xx月xx日
• 空间经济学的定义与背景 • 空间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 空间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 空间经济学的前沿研究 • 空间经济学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
展方向 • 案例分析
目录
01
空间经济学的定义与背景
定义
空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空间经济活动 和现象的学科,主要探讨地理空间因 素对经济发展和区域差异的影响。
详细描述
空间均衡理论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重 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通过分析不同区 域的发展条件、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空间 均衡理论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制定出符合区 域特点的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经济的均衡和
可持续发展。
03
空间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 用
城市规划与区域发展
要点一
城市规划
空间经济学在城市规划中主要应用于土地利用、交通规划 、城市增长边界等方面。通过研究土地利用的演变和影响 因素,可以更好地指导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
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产业集聚、区域发展、城市经济等,为解决 现实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
1
空间计量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主要研究空间数据的计量和分析方法。
2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为空间经济学的研究提供 了更加科学和严谨的方法论基础。
3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空间相关性、空 间异质性、空间权重矩阵等,为解决现实问题提 供了更加精确的计量工具。
产业转移的空间经济效应
分析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和承接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产业转移过 程中的空间经济效应。
产业转移的政策与策略
研究政府在产业转移中的政策选择和策略制定,提出促进产业合理 转移的政策建议。
空间经济学ppt课件

1.1传统空间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经济活动空间聚集
• 普雷德在1966年提出基础-乘数模型 • 哈里斯在1954年提出市场潜力概念 •
不过,传统的关联效应和传统的空间经济 学理论都无法回答一些关键性问题,其中 最棘手的问题是竞争和定价问题。
1.1传统空间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要求最低限度的工厂规模 单个企业层面上存在规模收益递增 企业间竞争不是完全竞争
• 其次,可以用来研究城市土地利用问题,最早从事此种研 究的就是阿隆索(1964),认为城市中商业活动的土地 利用模式可以由杜能模式来决定,只不过中心商务区取代 了城市中心,不同的企业取代了不同的农产品。在杜能的 模型中,人口相对集中在外生给出的城市,这意味着市场 需求是非均匀的,因此当存在农产品运输成本的情况下, 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必然表现出从城市中心到外围的差异 性。
空间经济学的概念
新经济地理学(也称空间经济学)
• 把被主流经济学长期忽视的空间维度纳入 到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研究经济活动的 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现实中存在的不同规 模、不同形式的生产活动空间集中机制, 并通过这种机制的分析探讨经济增长规律 与途径。
• 《收益递增和经济地理》 ——保罗·克鲁格曼,1991
规模收益不变但存在运输成本,或 任何人(企业)都在本地解决(生产)所 者规模收益递增且存在运输成本 需的消费品(或投入品),不会输入任何
消费品(或投入品)
规模收益递增但不存在运输成本 所有的经济活动都集中在某一特定区位上
规模收益可变但不存在运输成本 存在运输成本且规模收益递增
所有经济活动都在本地不变规模水平上进 行,但无法确定各种,将出现一组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 集约化程度随离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变化的同心圆圈,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杜能环”。
第1章空间经济现象及其理论渊源

Nagoya Kyushu Shanghai
Guangzhou
Manila
Kuala Lumpur
ASEAN
Jakarta
5
Global production share in terms of units
Automobiles
East Asia 37.1%
Japan , China
( 16.4
8.6 )
China ASEAN
世界的工厂
final goods (parts)
US (and the ROW)
中国三大地带(东、中、西)
100000 90000 80000 70000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0
东部:52.34% 中部:31.21% 西部:16.45%
第一章 空间经济现象和经济理论
第一节 空间经济现象 第二节 空间经济学的地位 第三节 空间经济学理论渊源
第一节 空间经济现象 第二节 空间经济学的地位 第三节 空间经济学理论渊源
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现象是“集聚”
空间的尺度: 1、城市 2、大都市区 3、城市群 4、国家内部区域 5、国家 6、由多个国家组成的区域组织:如欧盟、北美、东亚等 7、全世界
1、空间经济学被主流经济学忽视的事实和原因
空间经济学长期被忽视的事实: 长期以来,空间(或区位)未进入经济学的研究视野 (经济学对空间和区位是视而不见、不闻不问),这是 一个不争的事实!
“现在主流经济学中几乎没有任何空间分析”;
“例如,看看最新的经济学原理教材:约瑟夫·斯蒂格 里茨(Joseph Stiglitz)的《经济学》。这是一本受到 广泛好评的教材,要是有点美中不足的话就是它无所不 包,全书有1100多页。然而索引中根本没有出现‘区位’ 或‘空间经济学’这样的词,仅仅在一处提到‘城市’, 那是在讨论欠发达国家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时出现 的。”
空间经济学导论

空间经济学导论导言空间经济学是研究地域经济发展和空间布局的学科领域。
它探讨了空间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寻求解释为什么某些地方比其他地方有更好的经济表现。
本文将介绍空间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和重要原理,以及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 空间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空间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经济地理学。
当时,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独立的研究领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经济学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并吸引了大量研究者的参与。
今天,空间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其理论和方法得到广泛应用。
2. 基本概念和重要原理空间经济学主要关注地理空间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为了研究这种影响,空间经济学引入了一些基本概念和重要原理,如聚集经济和分散经济。
2.1 聚集经济聚集经济是指一种现象,即某些产业或经济活动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集中发展,形成资源和人力的聚集优势。
聚集经济有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交流与创新,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在聚集经济中,企业可以共享成本和资源,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2.2 分散经济分散经济与聚集经济相反,指的是一种经济活动分散在多个地理区域内的现象。
分散经济可能是由于资源的分散或市场的离散性所致。
分散经济可能导致资源利用的低效率,但也有利于缓解城市过度拥挤和资源过度竞争的问题。
2.3 空间组织与空间结构空间组织描述了地理空间中经济活动的分布特征和组织方式。
空间组织的形式可以是集中化的,也可以是分散化的。
空间结构则是指地理空间内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
空间组织和空间结构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特征和发展潜力。
3. 空间经济学的应用空间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可以应用到许多实际问题中。
以下是一些空间经济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示例:3.1 区域发展规划空间经济学可以帮助政府和机构确定合适的区域发展规划,包括城市规划、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
空间经济学专题

一、空间经济现象的重新认识 (一)、空间经济现象与收益递增
1 空间经济现象 许多商业中心、产业带、城市都表现为人口、企业及经济活动在 一定区域的聚集,这些就是空间经济现象,其共有的特征就是经济活动 的聚集。产生聚集的原因在于规模报酬递增,因此,空间经济学研究空 间经济现象的理论基础是规模报酬递增。正是由于存在规模报酬递增, 空间聚集现象才能够不断得以延续和加强。然而,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 研究经济现象时,都假定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显然,这一假定与现实 经济不符。 2 规模报酬递增的相关研究 传统理论框架下,规模报酬不变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相对应,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由于认识不清产生规模报酬 递增的机理,因此,一些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都将规模报酬递增作为前提 条件,或一种外部性,不解释其产生的原因,而直接作为一种既定的前 提来使用。然而,规模收益递增是空间经济学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引发了收益递增的革 命。迪克希特和斯蒂格利茨(1977)发表的《垄断竞争和最优的产品多 样化》一文,进一步发展了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并以更加明确的形 式表示了垄断竞争理论,为诸多研究领域建立收益递增模型奠定了基 础。之后的许多理论将产业组织的分析工具应用到国际经济学和新经济 增长理论的研究,并产生了一些新的模型和分析方法,出现了新的流 派。如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的结合(Krugman),空间经济学理论
生产份额的空间变化,从而影响中间投入品的供给和需求,进而影响不 同区域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企业的经营利润,经营利润较高的地区就会吸 引更多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这种循环因果关系也使得 市场接近性优势得以实现,成为促使聚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