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五观之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学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五观”学习资料马克思主义5观学习资料马克思主义“5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1个阶级压迫另外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1切被安排的阶级受1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它包括3层含义:1.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1种历史现象,不是历来就有的,也不会永久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构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一样,国家也必定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完全消灭而自行灭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灭亡的客观规律。
2.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一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一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1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1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托它的政治统治来保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协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气力的表现,1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3.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分,就在于它有逼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类权利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类权利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迫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迫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3项构成1种组织气力和物资气力,即特殊的社会权利。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1,民族是1个历史范畴,有它本身构成、发展到灭亡的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构成的1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1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第2,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
民族团结知识测试题(附答案 2套)

民族团结知识测试题(附答案 2套)1、“四个认同”的内容是什么?答:四个认同包括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这是民族团结的基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
2、马克思主义“五观”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五观”包括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
这五个观念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我国民族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其中,国家观和民族观是民族团结的核心观念,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则是民族团结的重要方面。
1.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维护新疆社会政治稳定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2.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内容包括研究民族理论、掌握民族政策、普及民族团结常识、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履行维护民族团结义务,以及增强维护民族团结责任。
3.“三股势力”是指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
4.民族团结的“五个互相”是指各民族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5.邪教的本质是利用宗教名义进行非法活动,破坏社会稳定,欺骗信众,违反法律和道德规范。
民族团结教育试题姓名。
班级:一、单项选择题1.从民族产生的过程来看,起主要作用的是(D)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的发展。
2.关于对民族的认识,正确的是(B)共同心理素质是识别民族的显著的特点,并且是维系民族存在的稳定的纽带。
3.各民族之间存在优劣差别,只有承认和坚持语言平等,才能消除民族压迫或不平等的根源,坚持民族平等是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础(C)。
4.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都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因此,各民族应该一律平等(A)。
5.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之所以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C)。
6.我们之所以要坚决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同民族分裂主义作斗争,从根本上说其道理在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共同愿望(B)。
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精编版

1、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2、四个认同: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一.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二.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三.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四.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新疆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共有13个兄弟民族劳动、战斗、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
各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并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尽管各个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一直是历史的主流。
新疆各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根本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起着作用。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形成、生存、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政治基础。
新疆是在爱国主义的旗帜指引下,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也是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结果。
新疆的的成立,使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发生了质的变化,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消除了民族歧视,实现了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大团结,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
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共同斗争中。
五观、四认同、三离不开

喀拉苏村开展
“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的教育学习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 “四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为使各族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澄清模糊认识,化解心理隔阂,凝聚人心、增进团结促进各族广大干部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为推进我乡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有力保障。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全乡努力营造诚信友爱、文明向上、社会和谐、安定团结的良好氛围,3月27日上午,喀拉苏村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知识和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的教育学习。
学习中,村干部能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贯彻到实际工作之中,努力实现全乡干部思想纪律作风的进一步好转。
通过此次学习,所有干部都认真学习了民族团结教育相关内容知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知识,使大家对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维护社会稳定、维护法律尊严的意识,更加正确的认识到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中的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与纲领政策构建成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制定民族法规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
在新世纪、新时期,需要认真重温、学习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在各民族学生中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精神。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从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加强民族团结的建议。
标签:民族观;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民族团结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中的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与纲领政策构建成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制定民族法规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包括: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
在阶级社会里,民族内部包含着不同的阶级,存在有阶级斗争,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往往同阶级问题联系在一起,剥削阶级总是将这样那样的民族问题打上阶级的烙印。
但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
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民族问题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
如果把民族问题的实质归结为阶级问题,那就只能严重脱离以至伤害少数民族群众,不但不可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结,反而会给敌对势力帮忙。
第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
民族问题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是革命和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
1马克思主义五观、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内容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五观"、“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维护民族团结,反对社会分裂马克思主义"五观"、“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内容【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四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新疆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全国共有13个兄弟民族劳动、战斗、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
各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并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尽管各个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一直是历史的主流。
新疆各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根本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起着作用。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形成、生存、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政治基础。
新疆是在爱国主义的旗帜指引下,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也是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结果。
新疆的的成立,使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发生了质的变化,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消除了民族歧视,实现了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大团结,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
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共同斗争中。
各民族之伺交往与合作的密切程度,是以往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的。
正是这种民族的大团结,大统一、大交流,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民族的联合新疆的统一,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尽管在新疆建立以前,总的说来这种联合不可能是真正平等的,统一也只是相对的,仍保留着某种封建割据状态。
但是,它毕竟给人民带来和平建设的环境,减少了某些民族统治者为争权夺利而挑起民族仇杀的机会,排除了分裂时期许多人为的障碍,为各族人民顺利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从而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抵御外来侵略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马克思主义“五观”是指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这“五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国家、民族、历史、文化、宗教等领域的具体体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家观是马克思主义“五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在现代社会,国家的职能不仅仅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还包括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就要热爱自己的国家,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积极参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国家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要不断推动国家制度的完善和创新,使国家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民族观在马克思主义“五观”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心理特征。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就要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要尊重各民族的差异,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团结,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和反对各种形式的民族分裂主义,维护国家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历史观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视角。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就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为现实的发展提供借鉴。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历史的发展。
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五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_新疆阿克苏沙雅县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成就

9、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10、向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 进行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科学世 界观(包括无神论)的教育,提高全民 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 理想;
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 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 核心的时代精神;
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新疆实验中学
宣讲人:曲於
谢谢大家!
在当前,坚持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核心
问题是要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打击和维护的力度都要加大; ……
关
于
“
一是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自觉维护 国家独立、统一、尊严和利益;
爱
二是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
国
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做力所能及的贡献。
”
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祖国观) 就必须坚持“打击”和“维护”两手都要硬
所谓“打击”,是指国家专政机关 充分运用法律职能,严厉惩处“三股 势力”等各类犯罪活动。并依照刑法规定 科以刑罚,遏制此类犯罪。
所谓“维护”,是指国家专政机关和各人民团体 、企事业单位、社区等机构,充分发挥司法调节和保 护职能、政治思想工作职能、依法维护经济社会发展 秩序和人民根本利益,为各族人民群众创造一个稳定 和谐的社会环境,增强打击“三股势力”的社会经济 基础,最大限度地孤立“三股势力“,使其没有与我 争夺群众的借口和条件。
在当前,要加强 “四个维护”的教育:
维护法律尊严; 维护民族团结; 维护社会稳定; 维护祖国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民族团结的楷 模致敬,年69岁的新疆奇台 县维吾尔族老人阿尼帕· 阿 力马洪和丈夫阿比包(去 世)共养育了19个不同民 族的孩子,其中10个孩子 是他们收养的汉、回、维、 哈4个民族的孤儿,加上塔 塔尔族、乌孜别克族的女 婿、儿媳,全家共由6个民 族组成。阿尼帕夫妇以博 大的慈母之心,创造了人 间至真至纯的旷世奇爱。 2009年2月28日,阿尼帕 获得新疆首届十大杰出母 亲称号。
民族政策
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首先必须了解 党的民族政策体系,并认真遵守执行。
(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政策 (二)、民族识别政策 (三)、少数民族社会改革政策 (四)、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五)、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政策 (六)、保障杂居、散居少数民族权利的 政策 (七)、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首先必须了 解党的民族政策体系,并认真遵守执行。 (八)、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九)、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事业 政策 (十一)、民族人口政策 (十二)、民族文化教育政策 (十三) 、对少数民族上层爱国人士的统 一战线政策
马克思主义五观之 民族观
五十六个民族 五十六朵花
马克思主义“五观”
一、马克思主义“五观” 的内容
祖国观 民族观 宗教观 历史观 文化观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 义关于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 与纲领政策构建成的思想体系,是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制定民族法 规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