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快乐写作

合集下载

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快乐写作

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快乐写作
帮 助 学 生 加 深 对 社 会 、 生 、 自然 的认 识 、 解 、 考 人 大 理 思
们 写 作 教 学 中 存 在 着 很 多 的 问
题 : 于 注 重 知 识 技 巧 , 视 了 心 过 忽
的过 程 , 断用 美 的情 操 陶 冶 学 生 , 善 学 生 的 人 格 , 不 完 培
如 何 才 能为 我 们 的孩 子 营造 和谐 愉 悦 的写 作 氛 围 , 让 他 们 快乐 写 作 呢 ?我认 为 必 须从 以下 几 方 面对 学 生 加 以引 导 。

伸 向更 为 广 阔 的 时空 中去 , 根 在 生 活 这 个 人 文 素 养 的 扎 土壤 中 , 写作 到 情境 中去 。 脱 教 师 在 台上 讲 、 生在 让 摆 学 台 下 听 的 同有 教 学 模 式 , 设 激 发 学 生 写 作热 情 和创 作 创 灵 感 的一 个 个 生 活 场 景 ,组 织 形 式 多 样 的 语 文 活 动 , 调 动学 生 写 作 的积 极 性 。 作 文 教 学 中还 有 一 个 不应 该 忽 视 的 重要 资源 , 是 就 艺 术 。艺 术 作 品 正是 凭 借 着 它塑 造 的 生动 感 人 的艺 术 情 感 、 术 形象 和艺 术 世 界 , 艺 强烈 震 撼 着 学生 们 的 心灵 。若 能 把 艺 术 感 化 引入 中 学 写 作 , 可 以 为 打 破 沉 闷 、 动 则 被
师 要 为学 生 积 极 刨 设 各 种 场 景 , 开 展 多样 的语 文活 动 ,提 供 广 阔
新 课 程 改 革 给 了 我们 很 大 的选 择 教 材 的 空 间 , 果 如
写 作材 料 本 身 是 学 生 感兴 趣 的话 题 , 生受 其 感 染 自然 学 产 生 情 绪 的兴 奋 而 进 入 最佳 的学 习状 态 。 些 故 事性 较 一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学生走进生活,快乐写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学生走进生活,快乐写作

叶 圣 陶说 过 , 活 如 源 泉 , 章 生 文 如 溪水 , 源丰 富而 不枯 竭 , 水 自 泉 溪 然 活 泼 泼 地 流 个 不 停 。 富 的 积 累 既 丰 能 增 长 学 生 的 知 识 , 对 提 高 写 作 水 又 平 有 着 重 大 的 意 义 。 代 大诗 人 杜 甫 唐 曾 写过 “ 书破 万卷 , 笔 如 有 神 ” 读 下 的
目远 眺 , 海 无 边 无 际 , 水 在 阳 光 大 海
生下笔有话, 吐心 中真言, 写心 中实情,
习作 状 况 就 会 大 为 改 观 。 班 上 一 位 如
男 生 在 和 妈 妈 一 起 卖 了 一 上 午 的 菜
下 闪烁 着 金 光 。 白帆 点 点 , 鸥 翻 飞 。 海
式和 策略, 力实践 “ 努 学生 为本 、 兴趣
乐于表达 , 要为学 生的 自主写作提供
有 利 空 间 , 励 自主 表 达 和 有 创 意 的 鼓
汇 、 美 的 句 段 , 作 时 就 能 畅 所 欲 优 写 言 , 心 应 手 。 么 , 何 丰 富 学 生 的 得 那 如
积累呢?
积 累才会被 搅动起来 , 学生才会 有话 想说 , 这个过程 即是无声 的作 文指导 与 写作意 识渗透 的过 程 。 然而 , 学 让 生 真正 用心 去阅读 与欣 赏作 品并 非
课 堂 新 探
口 陈 玉 洁
著 名 语 文 教 育 家 叶 圣 陶 先 生 在 他 的 写 作 教 学 论 著 中 曾说 : 作 文 这 “ 件 事 离 不 开 生 活 , 活 充 实 到 什 么 程 生 累 生 活 , 一个 生活 中的 “ 心 ” 。 做 有 人 与 现 实 生 活 相 比 拟 , 入 学 生 自 己 的 切

让小学学生学会快乐写作

让小学学生学会快乐写作

让小学学生学会快乐写作三年级是学生写作文的起步阶段。

“万事开头难”,如何培养三年级学生写作的兴趣,把他们带入快乐写作的殿堂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首先,多年的语文教学让我们深深地感到,不少学生不喜欢写作文,甚至提到“作文”二字就头疼。

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是因为:(1)过分呵护,禁锢了学生走向生活。

审视当今学生的生活现状,学生中一大部分每天往返家校的方式是家长用车接送,只有个别学生每天是自己步行或者坐公交车。

因此他们失去了感受周围变化的机会,不能自由地观察身边的草木、景致,没有机会体察人情世俗,生活的空间无意中缩小为家庭和学校两点。

(2)偏重学业,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亚里士多德讲过:“闲暇出智慧。

”然而现在的学生虽然有双休日,但是他们就在这短短的两天时间里,除了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外,还要忙于上“双休日的学科补习班”、“长年练琴”、“书画班?”等。

这样一来,我们的学生?没有时间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读读自己喜爱的书、做做自己喜爱的事,没有属于自己思考的时间,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

(3)单一休闲,弱化了学生的探求能力。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难得的闲暇里,很少找自己的伙伴玩耍,基本上是关在自家的屋子里看电视,或者上网玩游戏。

这种单一的休闲方式,使孩子丧失了主动探索周围事物的能力,生活的源泉不丰盈,作文的溪水面临着断流,更谈不上有个性了。

那么,如何把三年级学生带入快乐写作的殿堂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适度放手,丰富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尽情体验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不停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米”就是指丰富的生活。

学生要想有话可说,必须从生活中找“米”。

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多接触社会、亲近自然,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让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增加学生的人际交往,增加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作文论文

让学生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作文论文

让学生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作文在作文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每当教师布置作文时,不少学生就眼睛盯着天花板,长叹着,无话可写。

即使强迫着自己写下去,也是内容空洞,千人一面。

应试教育扭曲了学生对生活的正确认识,让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充满灵气的作文变成僵硬的,呆板的,充满空话、套话的应试之作。

面对这样的作文现状,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应该怎么办?我想,教师应当把教学内容指向生活,面向生活,联系生活,让学生学会理解生活,表达生活,注重让学生亲历生活,获得体验,将生活的素材转化为习作的内容。

一、走进生活,学会观察在作文课上,很多学生之所以会”谈作文色变”,这跟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不仔细,对写作素材的不积累有很大关系。

不管写啥文章,首先在心理上结了一个大疙瘩,好比没上战场先惧三分。

导致产生写作恐惧心理的原因,主要是对作文认识不够和对自己缺少信心。

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首先使他们认识到写作文就是写出自己想说的,要说的话。

作文没有什么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平时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启发他们思考,搜索写作素材。

我们必须经常去训练我们的观察能力,用独特的眼光去“扫描”社会或自然。

总之,观察是生活素材积累的前提条件,创作时,必须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自己周围的世界。

观察是作文的关键,观察的过程就是深入生活的过程,也是获得真知的过程。

那么如何观察,观察什么呢?第一,观察社会,把握时代的脉搏,我们不但要了解改革开放,也要了解市场经济;不但了解下岗职工的忧虑与苦闷,也要了解上岗的探索与喜悦。

第二,观察自然。

我们不但要走进名山大川的雄伟与旷远,也要走进溪流如茵的清晰与雅致,满怀激情地拥抱那青春燕南北,长虹溢彩,金果飘香,白雪皑皑……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引发出一些自感自悟,使人文素养得到熏陶,良好个性得以形成,人格魅力不断升华……只要我们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观察世界,作文就不再是“无米之炊”,学生便会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地尽情写作,激情满怀,童心焕发,自鸣天籁。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策略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策略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策略摘要:传统的作文教学效果不佳、效率不高、效益低下,主要原因是学生写作兴趣不浓厚、写作热情不高,没有体验到写作的乐趣。

本文主张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写作内驱力——即激发学生写热情,让学生乐写。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策略有:活动支撑,创设写作情境;走进生活,提供源头活水;注重发表,激活写作兴趣。

关键词:写作兴趣;活动支撑;走进生活;科创活动;注重发表语文核心素养提出,语言构建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语言经验。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把体验变成文字,逐步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

一、聚焦问题有一个现实是越到高年级,老师一讲写作文,学生叫苦不迭,各种怨言。

有人戏称,这不是作文,是在作孽啊。

其实教师付出很多:课内名篇范例,课外经典导航,好词佳句积累运用,凤头豹尾讲解到位。

可学生作文时候仍然感觉无米下锅,作文陷入“三无”境地,即“无招、无序、无物”。

再来看看作文教学课题研究,远远不如阅读教学来得热烈,个中原因是作文不仅难写,更难教。

可喜的是,很多学校很多教师已经非常重视作文问题,开始采取措施进行深入有效探究。

二、问题分析学生不喜欢写作,没有兴趣,原因何在?首先,研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中的写作目标,其中有这样的表述: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实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1、2年级)------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3、4年级)-----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5、6年级)。

不难看出,目标的层级是乐意写----自由写-----学会写,乐意写的核心是兴趣,是写作的内驱力。

作文教学效果不佳,究其根源,是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千金难买我乐意写,只要教师找到开启兴趣这个总开关,作文教学诸多问题迎刃而解。

如何引导学生快乐写作

如何引导学生快乐写作

进行分析 ,便于学生 了解 自己的作 文情
况 。 适 用 于 阶段 性 讲 评 , 期 末 作 文 或 这 如 完成 某 种 作 文 类 型练 习 之 后 ,带 有 总 结
活动 , 跳绳 、 河 、 如 拔 球赛 、 背书 比赛等 ,
让 学 生 学 习 如何 写 比 赛 类 作 文 ;开 展 义
的愿 望 。 ( 编 责 欧 孔群 )
1 生动 。教师不 必长篇 累牍地 大讲 .
作 文 应 该 怎 样 、 该 怎 样 , 应 让 学 生 从 不 而
记 可以丰富思维 , 自己一 天 的思 想 变 可 化 、 习收 获 、 活 体 验及 所 见 、 闻 、 学 生 所 所 感 , 取 其 中一 个 角度 把它 写 下 来 。教 师 选
些 与师生关 系相关 的作 文 , 老师 , 如《
请您 到我家》 给老师 的一封信 》 和老师 《 《 说 悄悄话 》 , 等 既让学 生练 习 了写 作 , 又 拉 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教师要 以一个朋 友 的身份了解学生 的喜怒哀 乐 ,与他们

选材一定要新颖 、 生动 、 有特点 。 3 多样。 . 作文 讲评 形式 多样 , 以避 可 免因单调重复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 1 ()
对 学 生 的 日记 不 要 过 多地 施 加 写 作 要求 , 让 学 生 放 手 去写 。坚 持写 日记 , 但 文 笔 不 得 到 提 高 , 维也 会 随 之 成熟 。 思 四 、 验 成 功 。 受 写作 的快 乐 体 感 1建 立 良好 的 师 生 关 系 。 良好 的 师 .
务劳动 , 教学生学会如何写 劳动场 面 ; 举 行诗歌 朗诵 、 讲演会 , 让学生学会 如何写
会 议 场 面及 会 议 见 闻 ; 过 参 观 访 问 , 通 游

让学生真正轻松愉快地写作文

让学生真正轻松愉快地写作文

让学生真正轻松愉快地写作文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说:“作文太难了,就怕上作文课,一听说作文心就烦,脑发胀。

不知从何下笔!”从中不难看出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从厌烦作文到喜爱作文呢? 我觉得,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成为学生的指路明灯。

要想让学生真正轻松愉快地写作文,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捕捉写作材料丰富多彩的生活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亲身体验生活,才能真正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才能解决“无米之炊”的难题。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作文源于生活。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写出原汁原味的社会生活,应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口,我口言我心”,写出具有自己个性特点的好文章。

如写“美丽的校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课堂外去观察,看看我们校园的结构布局、地理环境、文化氛围、校园里的师生风貌等,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

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生活气息,从中积累了写作素材。

渐渐地,学生会把写作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去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进而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让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创造例如在写《夏夜》这一习作时,教师先提醒学生:在夏日的傍晚,天上的星星一颗颗地铺在天幕上,蟋蟀出来弹琴时……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夏夜呢?有的同学回忆了他和许多小朋友在草丛中捉萤火虫的情景;有的同学饶有兴趣地想起他与父母、爷爷奶奶围坐在一起讲故事的场面;有的同学回忆起他与小伙伴一起斗蟋蟀……这是其一。

其二,还让学生联想到类似的其他晚会,这时学生没有了“经历”的限制,思路就更活了,学生有的说“和小伙伴儿一起唱歌”;有的说“捉迷藏”;有的说“踢毽子”……这时让学生们去写,就不必担心没有东西可写,或只会临摹。

让所有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身心的愉悦。

他们在甜蜜的回忆中激发了创作的欲望,在活跃思维过程中丰富了想象力,改变了过去的枯燥乏味写作,使学生的天性得到展现,想象力得到丰富,创新的意识在一次次的培育中开始发芽。

构建“让作文走进生活 ,让学生享受作文”

构建“让作文走进生活 ,让学生享受作文”

构建“让作文走进生活,让学生享受作文”三段五步教学模式经过两年时间的课题实验,我校课题研究组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意识到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走进实际生活,在生活中学生才会把看到的、想到的与自身的认识及情感体验结合起来,而在思考的过程中,就是一种对生活的体验,就是享受作文的过程,所以形成作文教学的基本模式为:“走进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

在对《让作文走进生活,让学生享受作文》课题进行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依据“摄取生活信息——认识生活信息——记录生活信息”这一信息论的原理,构建了作文课堂教学模式——“走进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

把观察、思维、表达融为一体,将内容的形成与表达有机结合,进行整体化作文训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学生的作文水平稳步提升。

并在训练过程中,深化了作文教学理念,拓展其作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让作文走进生活,让学生享受作文”,是寻找沟通生活与写作的良好途径,即不是一般的生活指导,也不是泛泛而谈写作形式的研究,而是在生活中学写作文,指导学生写出反映生活的作文,并在作文中学会做人。

就是引导学生参与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积累的过程中学作文、练作文,从而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作文活动型体系。

教师们在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中,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写作,在写作中学会做人。

生活和作文可构成一个生活与作文生活的循环,(也就是说写作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生活影响写作,同时又指导写作。

)在这样的过程中,生活的质量会因学生对生活认识的提高而提高,作文能力会因学生对生活的表达能力的提高而提高。

一、生活为源,让学生走进生活,学会说话目前的作文脱离了生活实际,违背了作文产生的自然规律,抛弃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

学生为应试而作文,为作文而胡编乱造。

以致学生想写,写不出,甚至想说,不会说,出现学生“不会说话”、“词不达意”、“言不由衷”等现象,习作缺乏新意、个性和特色,应付、抄袭就越来越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快乐写作
发表时间:2018-03-29T10:35:29.207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3月总第265期作者:郑春景[导读]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志,但这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胡集镇刘庄完小274000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志,但这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

在生活中体验快乐,在习作中享受快乐,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

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趣情境,扩展学生生活视野,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既激发其兴趣,又激发其感情,学生只有在愉快的过程中体验习作的生活乐趣,享受精神生活的情趣,学生才
能热爱作文渴望作文,才能体验到作文的情趣,享受到作文的快乐。

一、引导学生观察
要让学生充分享受作文,我们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

正如高尔基所说:“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可以熊熊燃烧,也可以熄灭。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是让学生的天赋像火花一样燃烧,而且是熊熊燃烧。

要让学生的写作天赋像火苗一样熊熊燃烧,我们就必须想方设法使学生享受作文。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可是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只将学生固定在狭小的课堂里,大多搞单纯的写作模式和技巧的训练。

作文,一定要让学生接触社会实际,积累写作素材,提高思想水平,在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同时学作文。

生活是写作的“活水”,那无拘无束的日记、丰富多彩的随笔、畅所欲言的交谈都是写作训练的好契机;那在校与同学交往、在家与父母相处,甚至看电视、读报刊、讲故事都是搜集写作的好素材。

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体验生活,重视培养他们爱观察、爱思考、勤动笔的良好习惯。

引导学生观察首先激发起学生的观察兴趣。

如:写《校园一角》笔者就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把学生带入学校的花园,花园里姹紫嫣红,蜂逐蝶舞,学生一下子就被这生机勃勃的景象深深地吸引,时而看花,时而闻花,时而逐蜂,时而捉蝶,兴趣盎然。

其次是要刺激学生观察的需要。

学生观察时一般看得多,而其他的感官用得较少。

在组织集体活动前,我特别提出看谁把同学们的笑声记得最多,说的话记得最多;在布置观察作业时,总是强调要用你的鼻子闻一闻,用你的手摸一摸,不明白的要问一问,并且注意把较重要的地方用笔记一记,这样学生观察时就多了一个心眼。

最后,在阅读教学时重视写作方法指导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分析作者观察方法,在平时作文教学中发现学生观察着眼点较好、细致新颖的作文就及时表扬肯定,向全班介绍。

这样学生观察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二、积累素材
素材是未经提炼加工的写作材料,是作文的物质基础,犹如木之本,水之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就是说没有材料,即使是能工巧匠,也无法造出精美的器物。

儿童心理学表明:学生写作,首先必须拥有写作文的有关的材料、中心思想、段落层次、语言表达,所以学生作文要有雄厚的材料。

所谓“雄厚”就是广泛吸收积累之结果。

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那么,如何汇集生活中的写作源泉呢?我认为: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指导小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

”内容就是写作材料,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

生活越丰富,积累的素材就越多。

心理学表明:儿童天性好玩、好动。

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春游活动、文体活动、读书活动、演讲活动、看电视、听广播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写作素材。

享受作文的前提是享受生活。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让学生在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充分享受生活的失败与成功,享受人生道路的坎坷和平坦,享受探索过程的苦恼和喜悦。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感知生活的方式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我们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实验室里、花架下、花圃中感受这丰富多彩的生活。

有了各种生活的积淀,这就为我们写享受生活的作文奠定了基础,进而能够享受作文。

三、合作交流,体验分享的快乐
习作是一种很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也是一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和过程。

学生常常会出现合作的天才、辩论的高手,出人意外的妙语连珠。

比如,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开展“寻找最佳的开头方法”“交流最有趣的精彩细节”“研究某人的特点” 等一些生动有趣的合作作文的尝试,指导小学生互写评语,互相批改,积极合作。

通过这样的开放式的习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让小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合作的快乐。

习作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灵的交流过程。

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比如,经常指导学生练习写一写。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与同学们交流习作的心得,探讨开头和结尾的方法,交流精彩片段的写作体会,谈论生活中新鲜的人和事,共同观察和体验某一景物、某一事件,在观察和体验的过程中进行多向交流讨论。

通过民主的开放的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了开心和愉悦,体验到了情趣和思维,体验到了心灵与心灵的共振,新课程的习作教学,应该更激扬地呼唤对话,应该更执着地开拓对话,应该更巧妙地开展对话,将旺盛的生命力融合在亲情浓郁的对话里。

让学生走进生活,寻找素材;让生活走进作文,放飞心灵。

只有如此,作文方能步入“创新”的境界,学生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

”生活是作文之本,愿每一位老师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指导学生写出优秀的作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