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医案经方临证指南

刘渡舟医案经方临证指南
刘渡舟医案经方临证指南

刘渡舟医案经方临证指南

刘渡舟医案:姜x x,男,17岁。入夏以来腹痛下利,每日六七次,下利虽急但排泄不爽,用力努责,仅有少许脓血粘液。伴见口渴思饮.六脉弦滑而数,舌苔厚腻。此属厥阴湿热下利,即唐容川所说“金木相沴,湿热相煎”之证。

白头翁12克黄连9克黄柏9克秦皮9枚滑石18克白芍12克枳实6克桔梗6克。服二剂后,大便次数减少,后重下坠已除.又服二剂,脓血粘液止。但腹中有时?作痛,转川芎药汤二剂而愈。

湿热利案

刘渡舟医案:某妇,自诉下利腹痛,脐腹部有冷气感。初辨为下焦有寒,气血不与,用桂枝加芍药汤治之,服药后腹痛反剧,以致于疼痛不可忍耐。里急后重,小便短少黄赤,舌红苔腻,脉弦数。乃知此为厥阴湿热下利.湿热内蕴,热被湿裹,气郁不伸,所以脐腹部位有冷气感。先令服六一散10克再服白头翁汤,一剂即愈。

【解说】白头翁汤为治疗厥阴病热利口渴下重而设。厥阴热利,病位在肝。由于厥阴邪气从阳化热,加以肝失琉泄,而致气滞湿聚,热与湿合,则成湿热互蕴之变。湿热下迫肠中,津被热伤,血被热腐,则下利脓血而口渴欲饮;气机被壅而不畅,则里急后重而反难通。所以,白头翁汤证得辨证要点就是下利后重,便脓血,口渴欲饮。本方既能清热燥湿,又能凉血舒肝,临床上用以治疗菌痢,毒痢,或阿米巴痢疾,只要辨证属于厥阴湿热下利,无论病程长短,都能取得效果。

白头翁加阿胶汤证

久利伤阴案

刘渡舟医案:胡x x,女,73岁.患下利赤白,腹痛后重已半年多。大便每日三四次,有红白粘液,伴口干渴,两目干涩。脉弦,舌质红而少苔。白头翁1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秦皮10克阿胶15克白芍15克、前后共服九剂而安.

【解说】白头翁加阿胶汤,原为“产后下利极虚”而设。因为产后失血伤阴,治疗时可加阿胶养血滋阴之药。同样,湿热下利日久而伤阴血,也需要加阿胶以调之,如本案已见两目干涩.舌红少苔等阴伤表现,但湿热病变仍在,所以用白头翁加阿胶汤既清湿热以止痢,又补阴血以益虚。

当归四逆汤证

腰痛案

刘渡舟医案:郭x x,男,28岁。患腰臀疼痛酸麻,入夜尤甚,疼痛难以转侧,诊其脉浮弦而细,证属血虚寒凝。当归12克桂枝9克白芍9克细辛6克通草6克大枣15枚、服三剂后痛麻俱减。上方加

入桃仁,红花,炒穿山甲各3克又服三剂而愈。

腹痛案

刘渡舟医案:某男,患少腹疼痛,喜热畏寒,舌质淡嫩,脉弦而细,此为厥阴内寒证。

当归1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细辛6克通草6克炙甘草6克大枣15枚生姜12克吴茱萸10克、服药二剂而痛止。

腰腹冷痛案

刘渡舟医案:白x x,女,32岁。深秋季节,在田间劳动时,适值月经来潮,因在野外就厕,当时自觉寒风吹袭下体,冷冽非常。不久而出现少腹冷痛,腰痛如折,难以忍耐。舌苔白润,脉弦细。经期风寒入客厥阴,络脉瘀滞而为病。

当归12克桂枝12克赤芍9克细辛6克通草6克大枣7枚鸡血藤12克石楠藤12克、服药仅二剂而痛止。

【解说】当归四逆汤就是治疗厥阴血虚寒证得主方。厥阴属肝,肝体阴而用阳,主藏血液,所以肝虚多以血虚为主.血虚则失其温煦之能,因而生寒。用当归四逆汤养血散寒以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或沉寒冷积,或中焦寒饮,则在方中加吴茱萸,生姜以温散沉寒。本方在临床上可用来治疗妇女经期受寒得痛经;寒疝腹痛;寒痹关节疼痛;较严重得冻疮疼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及雷诺氏综合症而见有肢端厥冷麻木疼痛,以及头目牵引疼痛等。凡属血虚有寒,或厥或痛,皆可选用,常能获得满意得疗效。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呕吐案

刘渡舟医案:王x x,男,29岁。夏月炎热时贪食寒凉之物,以致吐泻交作,但以呕吐为主,伴见心烦,口苦等证。舌苔黄而润,脉滑数。黄连6克黄芩6克人参6克干姜3克、另捣生姜汁一盅,兑入药汤中服.只服一剂则吐止而安。

腹泻案

刘渡舟医案:杜x x,男,1周岁。患儿自生下后即大便溏泄,每日数次,吮乳不佳,而且多吐,伴见口舌糜烂等证,久治不效。舌尖红,苔白,脉缓.党参4、5克干姜3克黄连3克黄芩3克白术4、5竹叶3克炙甘草4。5克、服药三剂.腹泻与舌糜俱愈。

【解说】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具辛开苦降甘调之法,能调上下之阴阳以解寒热格拒之势。《伤寒论》中用来治疗上热下寒,寒热格拒所导致得“食人口即吐”。这种呕吐俗称“火吐",来势较猛,人口即吐,不能停留。但“火吐”又分二种,如果就是单纯得火热邪气所致得呕吐,则用大黄甘草汤治疗。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所治得呕吐就是在“下寒”得基础上产生得。形成这种病证得原因就是误用苦寒得药物伤了阳气,或多食寒凉食品,导致脾阳虚弱。脾家虚寒,则脾气不升而成泻,热邪在胃,胃气不降则成吐,中州不与而不能升降阴阳,最终难免寒自下寒而热自上热,而成寒热格拒之势,下寒格热于上,所以发生呕吐,同时,也往往伴有腹痛下利等下寒证候。

芍药甘草汤证

筋疝案

刘渡舟医案:李x x,男,25岁。又腿鼠溪沟处突出一肿包如鸡蛋大小,表面不红,用探针刺之无物,但疼痛屈腿不能伸,强行拉直其腿则疼痛号叫,夜间小腿肚子痉挛抽搐.行步走路时必须架扶拐杖,足跟不能着地。中医外科诊为“鼠溪脓肿”,但治疗效果不显。舌质红而少苔,脉弦细而数。此乃足厥阴肝经血虚不能荣筋,筋挛而成,名为“筋疝”。白芍24克炙甘草12克。服药一剂则疼痛减轻,二剂后肿包

消失,四剂服完,足跟着地,弃杖而如常人.

脚拘挛急案

刘渡舟医案:贾x x,男,53岁。左腿肚子经常性拘挛,疼痛不能伸直。严重时能向外聚起一肿包。同时,大姆趾向足心处抽搐,疼痛难忍.脉弦,舌质红而少苔.阴血不滋,筋脉绌急而使脚拘挛。白芍24克炙甘草12克。连服四剂而愈。

目昏案

刘渡舟医案:刘x x,男,68岁。有高血压病史七、八年.患两足胫拘挛已一年多,同时头晕而两目视物模糊不清。舌红苔薄白,脉弦。辨为肝血虚少之病变。《素问?五脏生成篇》说:“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今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故足胫拘挛,目睛视物不明。生白芍30克炙甘草12克。服药三剂后,足胫拘挛明显缓解,又服六剂,拘挛消失,视物清晰,但仍头晕,转用平肝熄风之法调治而愈。

髋关节疼痛案

刘渡舟医案:周x x,女,12岁.因与邻儿戏耍,右髓部被踢,从此局部疼痛不可近之。后又出现低热,37、8℃经西医确诊为“化脓性髋关节炎”,疼痛部位微肿,扪之灼手,且右腿倦屈不能伸。脉弦?细而数,舌质红。先川芎药甘草汤舒筋缓急。白芍30克炙甘草15克.服药仅二剂则疼痛减半,又服二剂后右腿已能伸直.所奇者,服药后小便挟有白浊物甚多,疼痛随之而轻。服药前,局部穿刺有脓液,服药后再穿刺则无。因局部仍有红肿热感,遂改用仙方活命饮消

肿解毒,祛瘀止痛,又服十余剂而愈.

髋关节疼痛案

刘渡舟医案:杨x x,男,33岁。开始时右腿髋部疼痛,行步困难;二个月后,左腿也出现疼痛,不能行步。下肢肌肉逐渐萎缩。经某医院诊断为”两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其脉弦而细,舌质红绛苔薄.

白芍24克炙甘草12克。服药三剂即效,疼痛减轻.考虑到病程久而血脉瘀滞不利,因而又疏当归,赤芍,花粉。甘草节,丹皮各10克乳香,没药,川芎,浙贝,陈皮,山甲珠,皂角刺各6克银花12克服三剂后,再用赤小豆当归散与芍药甘草汤交替服用二个多月,则诸证皆消。经X光片复查,两侧股骨头血运通畅良好.

【解说】芍药甘草汤在《伤寒论》中用来治疗“脚挛急"。本方之药精简不繁,却具有酸甘合化为阴之妙,有柔肝与脾,滋阴养血,缓解筋脉拘急之功,善于治疗血脉不利所致得拘急疼痛。《朱氏集验方》称之为“去杖汤”,主治脚弱无力,行步艰难。临床经验证明,本方对于因阴血虚少而引起得两足痉挛性疼痛或腓肠肌痉挛性疼痛不可伸直,而见脉弦舌红者,多有良效.并且,对于化脓性髋关节炎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所引起得局部疼痛或肿痛,先服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然后再用仙方活命饮化瘀散结,疗效甚佳。如果腿胫挛急,证情象芍药甘草汤证而无效时,酌加羚羊角、钩藤服之即缓。

甘草附子汤证

寒湿痹痛案

刘渡舟医案:杨xx,男,42岁。煤矿工人,终年在潮湿阴冷之处

劳动,寒湿邪气袭人.患关节疼痛己3年,近期加剧。骨节烦疼,手不可近,伴有心悸气短,胸闷,尤其以夜间为甚。舌体胖大而淡嫩,脉软弱无力.附子15克白术15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茯苓皮10克苡米10克。服药三剂后疼痛明显减轻。心悸胸闷等症转佳.又服二剂,疼痛基本控制。最后改用丸药长期服用而获痊愈.

【解说】本案得辨证关键就是抓住二个方面得证候,一就是周身骨节烦疼而不可近得寒湿证;另一方面就是心悸气短,胸满等阳虚证。甘草附子汤由附子,白术,桂枝,炙甘草组成,具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之功。其中附子,白术温肾健脾,行于皮内以逐寒湿邪气;桂枝,甘草温补心阳以扶虚,所以特别适用于心,脾,肾阳气内虚,而寒湿邪气外痹关节;或卒然受寒湿邪气,外伤筋骨,日久而致内虚者,多能取效。所以用治风湿性心脏病则更为理想.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证

寒湿痹痛案

刘渡舟医案:韩x x,男,37岁。患关节疼痛已有数年,周身关节酸楚疼痛,尤其以两膝关节为甚,屈伸不利,行走困难。每逢天气阴雨,疼痛加剧。舌质淡嫩而胖,脉弦迟。大便反而干燥难解.此属寒湿邪气外着内困,脾虚不能健运之证。

附子15克白术15克生姜10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六剂。服药后,周身发痒,如虫行皮中状,两膝关节出汗而粘凉,大便由难转易.改用肾着汤,服二剂后下肢疼痛止.最后用丸药调理,逐渐平安。解说】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就是桂枝附子汤得变方。桂枝附子汤即

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它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不同得就是,桂枝附子汤重用桂、附,意在温经散寒除湿,专治风寒湿三气困阻肌表,郁遏阳气得“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证。如果湿邪内困脾气,脾不健运,津液不能还于胃中而反大便硬,则去桂枝而加白术以健脾运湿。因为桂枝走表,与附子合用能耗散津液,而白术与附子合用,则既能行皮内而逐水气,又能健脾气而行津液。这些细微得机理,正就是仲景用药配方精妙之处。本案所治,形象地再现了仲景方药得无比正确性。服药后周身如虫行皮中状而痒,即《伤寒论》所谓得“其人身如痹”,这就是正气得药力资助,与邪气相争,湿气欲出之象。服药完毕两膝汗粘冷,反映了寒湿邪气由皮内而出,邪退正复,其病向愈.

竹叶石膏汤证

乳痈术后高热案

刘渡舟医案:杨x x,女,23岁.急性乳腺炎手术后,高热39℃遍用各种抗菌素无效.兼见口腔粘膜层布满霉菌.伴有心烦,呕吐不能食,二便自调,精神尚佳。脉数而无力,舌面因涂龙胆紫无法辨认。术后耗气伤阴,虚热内扰阳明而胃气上逆。治当清热滋液,与胃扶虚。

生石膏30克竹叶10克麦冬20克党参10克半夏10克粳米一撮炙甘草10克、前后共服八剂,热退身凉,呕止胃开而愈.

乳痈术后高热案

刘渡舟医案:张x x,女,25岁.乳腺炎术后发热在38.5℃-39.5℃之间。经用抗菌素无效,又用“安乃近”发汗以退热,屡退屡升,几经周折,患者疲惫不堪。更见呕吐不能饮食,心烦口干,头晕而肢颤.

舌质红,苔薄黄。此乃气阴两伤,气逆呕吐,必须清热扶虚,气阴两顾,方为合拍。

生石膏30克竹叶10克麦冬24克党参10克半夏6克粳米一撮炙甘草10克、服药四剂,热退而安。过二周后,又出现往来寒热,口苦喜呕,心烦口渴,脉弦苔滑等证,此为外感邪气内并少阳,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桔便,一剂而愈。

乳痈案

刘渡舟医案:陈x x,女,25岁。新产后十六天,高热38、3℃,不恶寒,右乳内上方红肿疼痛不敢触碰.伴口苦咽干而喜饮,纳呆,大便干结,四五天一次,小便黄赤短涩。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辨为阳明、少阳郁热内结,急当清热开结而两解阳明少阳之邪。

生石膏20克竹叶,麦冬各10克炙甘草6克粳米一撮,柴胡6克黄芩,银花,连翘,丹皮,白芍,花粉,知母,夏枯草各10克生牡蛎15克 .患者持方而归,未及时取药,当日下午体温骤升至39.5℃并出现神昏谵语。其母又求治于西医,被告知西药影响母乳而不利于婴儿。在没办法得情况下,只好购取中药煎服。没想到服一剂后,当夜则汗出而热退,三剂服尽,右乳红肿疼痛大减,大便通畅,纳食增进。患者大喜,复诊时告知乳汁不够流畅,口干欲饮,舌质淡,脉弦无力,仍用竹叶石膏汤益气养阴为主,兼用银花、连翘,白芷,青皮,夏枯草,当归等清热散结,进退十余剂而愈.

产后眩晕案

刘渡舟医案:刘x x,女,28岁。产后患眩晕证,发则气逆呕吐。经多

方治疗,效果不显,病程已二月.血压14、 7-21、3kPa(110-160mmHg ), 伴口干喉痒,心烦,夜卧不宁,纳差,二便尚可,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

生石膏30克竹叶12克麦冬35克半夏10克太子参12克粳米一撮炙甘草6克石决明30克白芍20克六剂、服药后眩晕大减,呕止食增,精神转佳.上方去石决明加龙骨,牡蛎各15克续服五剂而安。

【解说】竹叶石膏汤由白虎加人参汤去知母,加麦冬,半夏,竹叶而成。因此可以瞧作就是白虎加人参汤得一个变方.但就是白虎加人参汤证在于阳明热邪为主,所以用知母配石膏以清热为主;而竹叶石膏汤证则重在气阴两虚为主,所以易知母为麦冬,加竹叶配石膏以益气养阴为治。妙在加半夏于大群辛凉药中,降逆止呕又能拮抗寒冷之药伤胃.因此,前者用于热邪甚而伤气阴,后者用于余热未尽而气阴已伤。仲景用竹叶石膏汤治疗热病后期,气阴两虚,胃气上逆所致得虚赢少气,气逆欲吐,不欲饮食等,病机仍未离于阳明,所以,临床上用以治疗阳明经所主得乳腺病变,如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或自行溃破,或手术排脓后,证见高热,心烦,神倦,不思饮食,恶心欲吐,舌红,脉数等,常能取得良好效果。

牡垢泽泻散证

水肿案

刘渡舟医案:赵x x,男,55岁。患者周身肿胀,尤以腰以下为甚,小便短少不利,延绵半年,屡治不效.病初时,因咳嗽而后出现肿胀,

目睑肿如卧蚕,面色黧黑而亮,腹胀大,下肢肿,按之凹陷成坑,大便干.舌苔黄白相杂而腻,脉弦滑。此证肺先受邪,治节无权而三焦不利,水道不得畅通,故而肿胀。若按“开鬼门”,“洁净府”之法治疗,宣上以疏通水道则病当早愈.但前医犯“实实”之戒,反用温补脾肾之法,使邪气胶固。当今之计,仍须宣肺利气,行水消肿,使气焦得通,小便得利则可.

牡蛎12克泽泻12克花粉10克海藻10克杏仁10克白蔻仁6克苡米12克厚朴10克滑石12克海金沙10克。服药一剂后,患者意欲大便,但所下不多,却突然遍身漐然汗出,顿觉周身轻松,如释重负。第二日,肿胀开始消减,服三剂药后,其病竟霍然而愈。

【解说】《伤寒论》说:“大病差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说明了本方就是专为腰以下水肿而设.但本方药力峻猛,若非邪气盛实者,应当慎用。张仲景在方后注说“小便利,止后服",说明此方不宜久服。本案所治水气之邪较重,而有洁净府之,不料药后反而见汗出。这就是因为始病在肺,治节不行,只焦不利,水道不通则为肿胀。牡蛎泽泻散疏通三焦以利水行,加杏仁,蔻仁,苡米利肺气,以行治节。药后肺气得利,下合于大肠则内窍开,故欲大便;三焦通畅,外合于皮毛腠理则外窍开,所以水气之邪得以从汗而解。气布津行,肿胀必消。

百合地黄汤证

百合病案

刘渡舟医案:赵x x,女,42岁。因患病而停止工作已半年多,证见心

中燥热而烦,手足心热,口苦而干但不欲饮。小腹发冷,或下肢觉凉,或晨起半身麻木,体乏肢软,月经量较多,大小便基本正常。先服温经汤,反增烦躁,夜寐不安.其人多言善语,精神呈亢奋状态,如有神灵所作。脉细数,舌苔中黄。生地16克百合12克。服药三剂后,效出意外,燥热得安,其余各症亦有所改善.又服三剂,躁热亢奋现象已得控制,夜能安寐,从而她症亦消,病人喜不自禁.最后用百合地黄汤加柴胡、黄芩各10克调理,而恢复了正常工作。

解说】百合地黄汤能养心血,滋肺阴,凉血清热,就是治疗“百合病”得主方.结合百合病得病机为邪热在于心肺。心肺有热,则耗伤气血,气血内伤,不能奉养心神,则心不能为神明之主,所以见证皆如神明所作。百合地黄汤治百合病,用之则效。《医宗金鉴》曾经说过:“伤寒大病之后,余热未解,百脉未与,或平素多思不断,情志不遂,或偶触惊疑,卒临景遇,因而形神俱病,故有如就是之现证也"。印之于临床实践,其说确为中肯。

防己黄芪汤证

浮肿案

刘渡舟医案:李x x,女,32岁。周身浮肿已一年多,两腿按之凹陷成坑.小便不利,食欲不振,神疲体乏。望其面色黄白虚浮.舌质淡而体胖,脉沉缓无力.初用五苓散加苍术,附子,服二剂后略有所效,改用防己黄芪汤治疗。黄芪30克防已10克白术60克生姜10克炙甘草10克泽泻15克茯苓15克肉桂6克车前子18克大枣7枚用六大碗水,煎药成二大碗,分温4次服完。再煎时,用三大碗水,

煎成二碗,分温3次服,二剂药后,小便畅利而肿消。

【解说】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防己黄芪汤就是用来治疗卫虚得风水证。“风水"得病机关键在于脾气内虚,不能运化水湿,水邪外溃皮内而为肿。本案由于肿势较严重,所以合用《石室秘录》中得“分水丹”法,使方药构成三补一泻之法,并且制大其剂,使其迅速奏效。除了治疗风水证以外,防己黄芪汤得几种加减方法在临床上也很有讲究:如脾胃虚弱,血脉不与所致得腹痛,加芍药;水湿伤肺作喘加麻黄,水寒上冲加桂枝;以及下有陈寒积冷时加细辛等等,皆不可忽略.

苇茎汤证

痰湿胸痛案

刘渡舟医案:某男,颈之两旁弊闷作疼,掣及前胸与两臂,疼痛或有剧时.脉沉弦,舌尖瘀斑.西医诊断为冠心病,中医辨证属心肺两脏气血瘀滞,痹而不通。苡米30克冬瓜仁30克芦根30克桃仁12克浙贝15克射干10克郁金15克。服三剂后,疼痛减半。上方又加桔梗,枳壳各10克丹参18克再服三剂而痛止.

痰湿胸痛案

刘渡舟医案:于xx,男.46岁。患喘咳病,喘平而仍咳,胸痛胸满,恶心欲呕,饮食不香。六脉弦滑,舌苔厚腻,痰湿上闭,肺气不利。苡米10克冬瓜仁30克芦根30克桃仁12克杏仁12克贝母10克郁金10克菖蒲10克陈皮10克佩兰10克通草10克。三剂而安。

湿热痰咳案

刘渡舟医案:王x x,男,37岁。患咳嗽,吐黄粘稠痰已三月,偶见胸痛。舌体胖大苔白,脉弦滑。湿热蕴结胸肺,日久阻络。

苡米30克冬瓜仁30克芦根30克桃仁10克杏仁10克桔梗10克马兜玲10克枳壳6克滑石12克通草3克。服六剂咳止。【解说】苇茎汤为治疗肺痈“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而立。方中苇茎能清肺泄热,利肺滑痰;配冬瓜仁涤痰散结,配苡米能利湿排浊。桃仁活血祛瘀,通经络之闭阻,且能泻血分热毒.全方具有泻热散结,涤痰行瘀之功。临床经验证明,凡病在上焦心肺胸中,属于痰湿或湿热上痹,阻闭脉络,以胸中满闷疼痛为主证,服之有特效。一般重用芦根,冬瓜仁及苡米,如疼痛较重者,加郁金,射干,贝母理气开痹;或咳吐浊痰,泛恶欲吐者,加杏仁,枳壳,桔梗上宣肺气;加通草,滑石则下行湿浊。

旋复花汤证

胁痛案

刘渡舟医案:白x x,男,27岁.左胁疼痛以夜间发作为主,伴见心下痞,嗳气,患疾已2年,自称每每以手自击其胁可使疼痛减缓。舌质绛而苔白,脉弦缓。此证名为“肝着",非旋复花汤不能治。

旋复花15克红花6克桃仁6克青葱管10克紫降香6克片姜黄10克当归尾10克柏子仁10克服药三剂,胁痛若失。因其大便不爽,上方加糖瓜蒌30克。

【解说】旋复花汤由旋复花,葱白,新绛三物组成,功能舒肝利肺,

下气散结,活血化瘀。主治肝失疏泄,气血郁滞而留着于肝络所致得“肝着”证。“肝着”得证候特点就是胸胁痞闷或胀痛不休,而其临床辨证得着眼处则就是“其人常欲蹈其胸上”。本案即就是抓住这一特点加以施治。新绛药店不售,因此常以红花,茜草等代替。本案加降香行气以助旋复花之力;加红花,桃仁,当归尾,片姜黄活血化瘀以代新绛之用;加柏子仁养血柔肝以缓肝之急。合而观之,似比旋复花汤为重.

甘姜苓术汤证

肾着病案

刘渡舟医案:刘氏之妻,37岁。患腰部酸楚疼痛,白带淋漓,味臭难闻。脉沉缓无力,尺部脉更弱,舌体胖大而嫩。其人形体虽肥但气怯乏力。此乃寒湿下困肾阳,即《金匮要略》所谓得“肾着”病。干姜12克茯苓18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杜仲10克续断10克。三剂而愈。

带下案

刘渡舟医案:李x x,女,23岁。患带下如崩,泪泪然不可止.病已半月,腰酸腿沉,体疲不堪,面色淡白无华。舌质淡,脉沉。其人久处寒湿阴冷之地,以致脾虚不运,湿浊下注.干姜10克茯苓15克白术30克党参10克黄芪10克车前子10克炒樗根白皮15克。共服五剂,带止而安。

腰腿疼痛案

刘渡舟医案:刘x x,女,26岁。患右侧腰臀及大腿酸重疼痛,而且

带下极多。脉沉迟,舌质淡嫩而苔白,此寒湿下注腰肾,脾阳不能温焙之证。干姜12克茯苓16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杜仲10克续断10克。四剂后,腰腿疼痛止,带下减七八.后以肾气丸巩固。

【解说】甘姜苓术汤就是治疗“肾着”病得主方,所以又称肾着汤。《金匮要略》对肾着病得特点描述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注家皆以为腰腹寒冷如坐溶溶水泉之中.但根据临床观察与治疗经验,“如坐水中”一句注家认为应另有所指。即女子则见带下多,在男子则见阴部潮湿,不论带下或阴部潮湿,皆为水类,因其处在下身,而又特别多,非一般所能比,所以仲景以肖妙之语形容为“如坐水中”。这对于临床治病很有指导意义,临床所见肾着病以妇女为多见,但亦有见于男子。曾治一男子,腰膝酸软无力,阴囊潮湿如水渍,每日三换其内裤,因投以肾着汤而愈。肾着病得病机就是脾肾阳虚而寒湿下着于腰肾,其辨证关键要抓住二点:一就是“腰以下冷痛”,如腰膝酸软,冷痛无力等;二就是“如坐水中”,即妇女之带下或男子之阴湿甚重。参合舌质淡嫩,苔白,脉沉迟等特点,往往准确无误。

酸枣仁汤证

失眠案

刘渡舟医案:齐x x,男,18岁。二年前在学校与同学争吵之后,精神受到刺激,从而哭笑无常,打骂不分亲疏,被诊为精神分裂症而住院治疗二个多月.近半年来,自觉头晕昏沉,心烦不得眠,独居室内而恶见她人。脉弦细,舌质淡红苔白。证属肝郁血虚,肝失条达而燥热内生。酸枣仁30克川芎12克知母12克茯苓15克炙甘草10克

珍珠母30克夜交藤15克。服药七剂后,头晕减,夜寐安。上方去珍珠母,夜交藤,又进十二剂,基本恢复正常,主动要求返校读书。【解说】本案病证始于情志所伤,肝郁为患.肝有郁结,则气不调畅,气不行则郁而为火,火能耗血,所以日久肝血为其所伤。肝血不足,不能柔养肝体,则使肝气更郁.这就就是所谓得肝郁能致血虚,血虚又能导致肝郁得病理过程。酸枣仁汤能养肝血,柔肝气,专门治疗肝郁血虚所致得神魂不安证,所以服用后效如俘鼓。

射干麻黄汤证

喘咳案

刘渡舟医案:王x x,男,47岁。久患喘促,冬季寒冷时发作尤为严重.每晨起漱口时常呕吐痰涎盈碗,清稀如鸡子白,夜卧时则喉中漉漉作响,口干,两眼周围出现黑圈,舌质淡胖,苔白润,脉沉弦而滑. 射干10克麻黄10克紫苑10克款冬花10克半夏15克生姜15克干姜3克五味子4。5克细辛4、5克炙甘草3克大枣7枚服一剂喘咳减轻,呕吐止。将方中干姜加至6克又服二剂而安。

喘咳案

刘渡舟医案:周x x,男,47岁。咳喘多年,至深秋及冬令之时始作。发作时咳吐白色泡沫痰,喉中气鸣作响,甚则不能平卧,面色黑,舌苔白滑,脉沉弦。射干10克麻黄10克紫苑6克款冬花6克半夏12克生姜12克五味子3克细辛6克大枣7枚服六剂,咳喘大减。改服小青龙汤三剂,药后周身微似汗出,气机畅调,诸症悉除。【解说】射干麻黄汤善治水寒上闭之喘咳,就是治疗寒饮郁肺,咳而

上气,喉中水鸡声得主方。本方与小青龙汤,皆为治疗寒饮咳喘而设,用药同有麻黄,细辛,五味子,半夏,从临床上观察,这二个方证都可见到咳逆倚息不得卧,咳唾清稀泡沫样痰,而有水斑,舌苔白润或水滑等。这为正确地掌握其不同得临床运用带来了一定得困难。那么,应如何区别这二个方证得不同之处呢?首先,从病机角度瞧,小青龙汤证就是外寒内饮俱重,而射干麻黄汤则以内有寒饮为重;前者以水饮为主,故能随气机之升降而变动不居,后者以痰饮为主,故能郁闭肺气,阻塞气道.其次,从症候表现来瞧,小青龙汤证可有明显得风寒表证,如发热,恶寒,身疼痛等;而射干麻黄汤则以喉中水鸣声为特征性表现。最后,从方药组成上,前者加桂枝以助表,用干姜以化寒饮;后者用射干以开闭利气,加紫苑,款冬花以化痰利喉。尽管有如此种种不同,但在临床运用时还可互相取法,比如王氏案因寒饮内盛而加干姜;周氏案经治后喉中不响而改用小青龙汤.

大黄牡丹汤证

痛经案

刘渡舟医案:肖x x,女,20岁。右少腹疼痛,按之有块,每逢经期更甚。大便干,小便赤,脉滑数有力,舌苔黄白杂腻。

大黄12克丹皮12克桃仁9克冬瓜仁30克苡米9克赤芍9克枳实9克。服三剂,块消痛止。

肠痛案

刘渡舟医案:徐x x,男,44岁。先作痔疮手术,后又用药物灌肠,因而引发右少腹疼痛,痛势剧烈,上抵胁胃,摸之有一索状物。大便

下利,每日五、六次,粪如烂肉挟有粘液,但泄而不爽,饮食日减,体疲乏力。舌质绛,苔黄,脉弦滑.

大黄12克丹皮12克桃仁12克冬瓜仁30克苡米30克柴胡12克青皮6克陈皮6克败酱草10克。三剂后,泻出秽物甚多,随之而疼痛大减.转用桂枝茯苓丸加柴胡,大黄等,前后二十余剂而安。

【解说】大黄牡丹汤就是治疗肠痈得一张名方,仲景谓“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 “脓已成,不可下也”。但本方具有泻热逐瘀,凉血消肿,推陈致新得作用,所以,无论有脓无脓,凡肠痈热毒实者,都可以用本方加减治疗。

泽泻汤证(刘渡舟医案)

眩晕案一:刘渡舟医案:王x x,女,18岁。头晕眩冒,神疲不振,伴见带下极多。舌体胖大,脉沉而弦。心下有支饮,阻遏阳气不升.处方:泽泻24克白术10克。服三剂而安。

眩晕案二:刘渡舟医案:魏x x,男,60岁。头目眩晕,耳鸣,舌体胖大,脉弦.饮气为病。处方:泽泻24克白术10克。五剂后,眩鸣减去七、八,转服苓桂术甘汤而收功。

眩晕案三:刘渡舟医案:朱x x,男,52岁.患眩晕,两目懒睁,双手颤抖,终日昏昏若处云雾之中。其人舌体硕大异常,苔白滑根部腻,脉弦大无力。处方:泽泻24克白术10克.煎药成,温分3次服.初服无反应,再服后不久,周身似有汗出,眩晕顿觉减轻,自觉两目有神。三服尽,续得小汗,从此头目清爽,后以五苓散,苓桂术甘汤配合服

用十余剂而愈。

眩晕案四:刘渡舟医案:李x x,男,45岁。患眩晕数年,大凡平肝潜阳,滋阴降火,疏风散寒,补脾升清,安神定志等方药遍服而无效。询知眩晕甚时胸闷汪恶,四肢略颤,舌苔水滑,脉沉弦而滑,此病属饮家,泽泻汤主之。泽泻24克白术10克。服二剂已颇见功效。因其恶心欲吐,而改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化饮与中。又服二剂,眩晕基本已消。转服温胆汤善后。

头痛案:刘渡舟医案:董xx,女,32岁.头痛而沉重,如戴铁盔,舌体肥大,脉沉缓。泽泻18克白术9克天麻9克。服四剂头痛止。胁痛案:刘渡舟医案:王x x,男,35岁。患慢性肝炎数年,右胁经常性疼痛。伴有头晕目眩而下肢浮肿,舌体肥胖,脉弦大无力.此为肝失疏泄,脾湿内盛,清阳不升所致。泽泻24克白术12克川楝10克延胡10克.三剂,服药后小便畅利,肿消晕止,胁痛亦安,胁痛案:刘渡舟医案:常x x,女,48岁。证见胁痛,头晕而颜面浮肿,舌苔水滑,脉弦略沉.西医诊断为脂肪肝。泽泻15克白术15克川楝10克延胡10克守方服十余剂,肿消晕止,胁痛明显减轻.【解说】泽泻汤见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治疗“心下有支饮,其人苦眩冒",“支饮”证属四饮中得一种,临床表现比较复杂,治法也比较多.除泽泻汤证外,还有木防已汤治疗膈间支饮,厚朴大黄汤治疗“支饮胸瞒”,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支饮不得息”等等.单就泽泻汤而言,就是治疗支饮上犯头目而出现眩晕,临朱疗效得确很好,但就是,《金匮要略》对本证得记述过于简单,临床上较难掌握.根据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54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54条 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脏无他病,里和也。卫气不和表病也。《外台》云∶里和表病,汗之则愈。所谓先其时者,先其发热汗出之时,发汗则愈。 清·吴谦《医宗金鉴》此释上条荣卫不和之证,而又就其时发热汗出者,以明其治也。藏;里也。无他病,谓里无他病也。有时发热,有时不热,有时汗出,有时不汗出,其表病流连而不愈者,非荣不和,是卫强不与荣和也。当于未热未汗之时,预用桂枝汤解肌发汗,迎而夺之,以遏其势,则热退汗敛,而病自愈矣。方有执曰:时以暂言。卫气不和者,表有邪风而不和也。先其时者,言于未发热之先也。 程知曰:阴虚诸病,亦时发热自汗。若里无他病,而时热自汗,则为卫受风邪,未得解散,宜于将发之时,先用桂枝汤、乘其欲动而击之。程应旄曰:桂枝为解肌之剂,而有时云发汗者何也?以其能助卫气升腾,使正气得宣而汗出,与麻黄

汤逐邪气,使汗从外泄者不同。汪琥曰:及其发热自汗之时,用桂枝汤发汗则愈。苟失其时,则风邪入里,病热必深,桂枝汤非所宜矣。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脏无他病,知病只在形躯。发热有时,则汗出亦有时,不若外感者,发热汗出不休也。《内经》曰∶“阴虚者阳必凑之,故时热汗出耳。”未发热时,阳犹在卫,用桂枝汤啜稀热粥,先发其汗,使阴出之阳,谷气内充,而卫阳不复陷,是迎而夺之,令精胜而邪却也。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一条论述卫气不和,时发热自汗出的证治。病人脏无他病,是指饮食、二便、睡眠都正常,无内证可述,说明里气和。文中又没有提到太阳病或脉浮、恶风寒等表证,说明也不是太阳中风。病人只是出现时而发热、汗出的症状,而且缠绵不愈,吃了一些药也不见效。这也是卫气不和,荣卫失调的表现。荣卫分别为阴阳之属,阴不制阳,则卫阳亢盛而发热;阳不护阴,则荣阴外越而汗出。治疗上也应选用桂枝汤调和荣卫,但一定要在发热、汗出发作之前服药,阴阳荣卫才比较平衡稳定而易于调节,而且可以避免在发作时服药汗出太多而损伤正气。这类疾患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尤以妇女更年期时更为多见,在使用滋阴、助阳、清热、敛汗的方法都难取效时,可以试试桂枝汤,往往都有效。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这个病最常见了。脏无他病,就

临证指南医案一

临证指南医案一 临证指南医案一 清·叶天士建档:中国医药学院学士後中医学系高尚德主任临证指南医案卷一 中风 钱,偏枯在左。血虚不萦筋骨。内风袭络。脉左缓大。(肝肾虚内风动〔。制首乌(四两烘〔、枸杞子(去蒂二两〔、归身(二两用独枝者去梢〔、淮牛膝(二两蒸〔、明天麻(二两面〔、三角胡麻(二两打碎水洗十次烘〔、黄甘菊(三两水煎汁〔、川石斛(四两水煎汁〔、小黑豆皮(四两煎汁〔,用三汁膏加蜜,丸极细,早服四钱,滚水送。陈,肝血肾液内枯,阳扰风旋乘窍,大忌风药寒凉。炒杞子、桂圆肉、炒菊花、炙黑甘草、黄(去心〔、牡蛎。 金,失血有年,阴气久伤,复遭忧悲悒郁,阳挟内风大冒,血舍自空,气乘於左,口肢麻舌暗无声,足痿不耐行走,明明肝肾虚馁,阴气不主上承,重培其下,冀得风熄,议以河间法。熟地(四两〔、牛膝(一两半〔、萸肉(二两〔、远志

(一两半炒黑〔、杞子(二两〔、菊花(二两炒〔、五味(一两半〔、川斛(二两四钱〔、茯神(二两〔、淡苁蓉乾(一两二钱〔,加蜜丸服四钱。 沈四九,脉细而数,细为脏阴之亏,数为营液之耗,上年夏秋病伤,更因冬暖失藏,入春地气升,肝木风动,遂令右肢偏痿,舌本络强,言蹇,都因根蒂有亏之症,庸俗泄气降痰,发散攻风,再劫真阴,渐神愦如寐,倘加昏厥,将何疗治,议用仲景复脉法,(液虚风动〔。复脉汤去姜桂,又操持经营,神耗精损,遂令阴不上朝,内风动跃,为痱中之象,治痰攻劫温补,阴愈损伤,枯槁日甚,幸以育阴熄风小安,今夏热益加发泄,真气更虚,日饵生津益气勿怠,大暑不加变动再商调理,固本丸去熟地加北味。天冬、生地、人叁、麦冬、五味。 金六九,初起神呆遗溺,老人厥中显然,数月来夜不得寐,是阳气不交於阴,勿谓痰火,专以攻消,乃下虚不纳,议与潜阳。龟腹甲心、熟地炭、乾苁蓉、天冬、生虎胫骨、淮牛膝、炒杞子、黄柏。 卢,嗔怒动阳,恰值春木司升,厥阴内风乘阳明脉络之虚,上凌咽喉,环绕耳後清空之地,升腾太过,脂无以营养四末,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txt21春暖花会开!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就会有春色!如果你有着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会遥远;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花开满圆。中医诊病的方法,叫做四诊,望闻问切。四诊当中,最主要的,能被大家掌握的,色脉之诊。望色、切脉,这个非常重要。色,叫查,用眼睛观查它的变异。人病了,必有反应,一个是从脉上,一个是从色上,而有所不同。医生就根据反应的不同,还了疾病、脏腑不合的情况。 但是,色与脉必须相合,才有把握,才更有准确性。因此,除了色之外,还要用指诊治法。色脉结合,可以万全。 现在我们当医生的,查色、切脉,还讲究,但是比较粗线条的了,不细,不细微。病人来了,人的胖瘦、脸上发红、发黄,我们也看一看。但是,这是很不够的,这些都是粗线条的。郁微,就是到了很细微的程度,但是望色要知机。宋邵康节一个话,知机,其神乎?你要是知了机了,这就有点神了,先知先觉。实际上不是这样,知机了,事物刚一萌动,你就知道了。所以古文观止里有一句话,础润而雨,月晕而见,见微知著,见了小的就知道大的。所以当医生辨色,就是要知机,他有一点反应,医生的眼睛丝毫不爽,就看出来,就知道病情的情况了,就知道了。但是色与脉要结合起来,这样把握性才大一些。 上一次课我们讲的就是色脉结合诊病的方法,讲了三条。我们讲了,色莫知真。因为色脉结合了,我们才能洞悉病情。举了三个例子,恐在气血下,而脉细,而面白。脉细面白,气血不能向上,恐在气下,气血行于下,而不注于上,所以才脉细面白。人有羞愧,人心气馁了,心气不足,心就虚了,人的面色就乍赤乍白而无定,脉就浮了,浮者,气散于外,气不扰了。人无精液了,脉就涩了,唇口干涸,脉涩是切诊,唇口干燥是望诊。举例是说明,人的情志的变化,影响气血,能反应于人面,人的面色、脉色有变化。有了疾病了,也影响人的脏腑气血,人的面色,脉博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色与脉密切结合在一起,来判断人的疾病、情志的变化,是很科学的。 所以,我们读书就有所启发,这短短三条,字并不太多,张仲景就是告诉我们,临床看病的时候不要净切脉,还要望色,脉与色、和他的神态要结合起来,来反应脏腑气血荣卫的情况。所以说辨脉法,并不是辨脉的,结合望色的。如果从这三个例子,我们重视了,色脉之真,重视了人的情志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人的疾病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我们就收获无知处。我们读书要有所收获,有所得,有所用,这样在临床上提高了我们的水平。古人不能一个一个都说出来,举一反三,由表及里。如果人怒了,怒发冲冠了,脉是细的,面是细的吗?因此,面是红的,脉是洪大的。这你就要推理啊。如果人惭愧了,面一会红一会白,叫人看到心神不定,那人没什么事呢? 下面又讲了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举按寻的指法,切脉有举按寻,有三菽六菽九菽12菽这样的轻重之分,来候五脏之气。脉有浮取,有中取,有沉取,我们一般切脉的方法,叫浮中沉,所以要先从三菽开始。这叫常规。我们现在有些学生没受过常规的训练,切脉的时候,一下子就按下去了,中医你要先轻取,你得先看它是肺脉啊,看看是不是有表证,有外感。浮取没有才中取,然后再沉下去,所以叫浮中沉,举起来,按下去,叫寻,最后才推筋找骨。脉有浮中沉就是人有下中下三焦。浮就是看上焦的病,是表,按就是脾胃,寻就是肝肾了。指法,辨脉篇就告诉我们了,切脉的方法由轻取来候脉,候之不得然后向六菽,然后至骨,这样循序渐进,来候五脏之气。这就是知识,是理论,这也有手法,指法。我学了辨脉篇了,学到了什么了?这就是收获,就是能耐。指法,应该由轻而重,由上而下,一点一点地往下来。 下面讲的就是寸关尺,讲三部脉,再加上浮中沉,三三得九,这就是寸口脉的三部九候之法,三部就是寸关尺,九候就是三部各有浮中沉,与内经讲的三部九候之法不同。 三部九候里最主要的是讲肾脉、根脉。脉讲胃神根,脉有了根了,人就有救了,脉要无根,人就危险了。所以“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

【推荐下载】《临证指南医案》读书笔记-实用word文档 (4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临证指南医案》读书笔记 篇一: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 总论: 一、气的生理:气的来源,一为禀受先天父母之气,称为元气,入藏于肾;其二源于后天 水谷之气,此气承脾胃之输布,充泽于五脏,而成为个脏之气。两气相合,即成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二、血的生理:血来源于水谷之精气,通过脾胃的生化输布,注之于脉,化而为 血。另外,血与肾的关系也极为密切,精血互生,故有“肾为水 脏,主藏精而化血”之说。血的功能主要是充润营养全身。目之 视,三足之步,掌之握,指之摄,皮肤的感觉,五脏六腑功能之 协调,无不赖血之营养。 各论: 感冒: 病名:感冒: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 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 历史沿革:感冒一词始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病因病机:风。 辨风寒风热:风寒感冒者,多见于一般体质或阳虚体质,冬季为多,症见:恶寒

重,发热轻,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不痛不肿,咽痒,苔白, 脉浮紧。风热感冒者,多见于一般体质或阳盛之体,春季易发,以发热重,恶 寒轻,鼻塞流黄涕,口渴,咽痛,苔白少津或薄黄,脉浮数为特征。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分证论治: 1、风寒感冒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4、体虚感冒 方药:葱豉汤加味或荆防败毒散加减。⑴气虚感冒 2、风热感冒治法:益气解表 治法:辛凉解表,清肺透邪方药:参苏饮加减 方药:银翘散加减⑵阴虚感冒 3、暑湿感冒治法:滋阴解表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方药:加减葳汤化裁 方药:新加香薷饮 咳嗽: 病名: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症。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一个主要症状,又是具有独立性的一种疾患。 历史沿革:有声无痰谓之咳,无声有痰谓之嗽,有声有痰谓之咳嗽。 张景岳《景岳全书·咳嗽》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 病因病机: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 病机关键: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辨外感与内伤:外感咳嗽,多是新病,常突然发生,病程短,初起多兼有寒热、头痛、鼻塞等肺卫症状,属于邪实。内伤咳嗽,多是宿病,常反 复发作,迁延不已,常兼他脏病证,多属邪实正虚。 治疗原则:外感咳嗽以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当祛邪扶正,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原文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原文 以下是聘才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原文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txt21春暖花会开!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就会有春色!如果你有着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会遥远;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花开满圆。中医诊病的方法,叫做四诊,望闻问切。四诊当中,最主要的,能被大家掌握的,色脉之诊。望色、切脉,这个非常重要。色,叫查,用眼睛观查它的变异。人病了,必有反应,一个是从脉上,一个是从色上,而有所不同。医生就根据反应的不同,还了疾病、脏腑不合的情况。但是,色与脉必须相合,才有把握,才更有准确性。因此,除了色之外,还要用指诊治法。色脉结合,可以万全。 现在我们当医生的,查色、切脉,还讲究,但是比较粗线条的了,不细,不细微。病人来了,人的胖瘦、脸上发红、发黄,我们也看一看。但是,这是很不够的,这些都是粗线条的。郁微,就是到了很细微的程度,但是望色要知机。宋邵康节一个话,知机,其神乎?你要是知了机了,这就有点神了,先知先觉。实际上不是这样,知机了,事物刚一萌动,你就知道了。所以古文观止里有一句话,础润而雨,月晕而见,见微知著,见了小的就知道大的。所以当医生辨色,就是要知机,他有一点反应,医生的眼睛丝毫不爽,就看出来,

就知道病情的情况了,就知道了。但是色与脉要结合起来,这样把握性才大一些。 上一次课我们讲的就是色脉结合诊病的方法,讲了三条。我们讲了,色莫知真。因为色脉结合了,我们才能洞悉病情。举了三个例子,恐在气血下,而脉细,而面白。脉细面白,气血不能向上,恐在气下,气血行于下,而不注于上,所以才脉细面白。人有羞愧,人心气馁了,心气不足,心就虚了,人的面色就乍赤乍白而无定,脉就浮了,浮者,气散于外,气不扰了。人无精液了,脉就涩了,唇口干涸,脉涩是切诊,唇口干燥是望诊。举例是说明,人的情志的变化,影响气血,能反应于人面,人的面色、脉色有变化。有了疾病了,也影响人的脏腑气血,人的面色,脉博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色与脉密切结合在一起,来判断人的疾病、情志的变化,是很科学的。 所以,我们读书就有所启发,这短短三条,字并不太多,张仲景就是告诉我们,临床看病的时候不要净切脉,还要望色,脉与色、和他的神态要结合起来,来反应脏腑气血荣卫的情况。所以说辨脉法,并不是辨脉的,结合望色的。如果从这三个例子,我们重视了,色脉之真,重视了人的情志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人的疾病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我们就收获无知处。我们读书要有所收获,有所得,有所用,这样在临床上提高了我们的水平。古人不能一个一个都说出来,

伤寒论方歌刘渡舟总结-带书签

《伤寒论》方歌 刘渡舟先生总结 1.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大汗之后表未解,祛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 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推荐】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推荐】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叶桂,字天士,号秀岩,江苏吴县人(1667-1746),祖父叶时和父亲叶朝采都是当地的名医。叶桂幼时便随父亲学医,14岁时,父亲去世,便又随父亲的一位姓朱的门人继续学习。他勤奋好学,聪颖过人,没几年,就超过了教他的朱先生,声名远播。他是中医学史上温病学派的创始人,其声望地位,并不在“金元四大家”之下,也是名贯大江南北的人物。其著作《温热论》至今仍被临床医家推崇备至 叶天士酷爱医学,性格谦逊,凡是听说有比自己高明的医生,都不远千里,前往求教,从不矫作遮掩。曾有一位患者,命在旦夕,他认为是无法救治了,可一年后,却又见到了这个人,原来是一位老和尚把他的病治好了。第二天,叶桂便赶往宝山寺向和尚求学。他隐姓埋名,从学徒做起,挑水担柴,劳动之余就精研学问。过了几年,老和尚对他说,你已经学到了我所有的本事,可以下山了,以你现在的医术,完全可以独立行医,你的水平甚至已经超过了江南名医叶天士。他闻得此言,连忙伏地叩首,告诉老和尚自己就是叶天士,老和尚感动不已。就这样,叶天士先后拜了17位老师,终成医界骄子,他的谦恭诚恳,也成了后世的习医者学习效仿的典范。叶天士与薛雪是同一时代的温病大家,二人在观点上有所不同,便相互排斥,频有学术争执。叶天士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踏雪斋”,薛雪把自己的书房题作“扫叶山房。”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高热大汗,面赤口渴,脉象洪大,叶天士开了药方,可服后总不见效,他知道治疗母亲的病应该使用白虎汤,可总是担心母亲年岁已大,受不了这种攻伐力量强的方剂。薛雪闻得此事后,笑道:“老太太得的是

刘渡舟讲伤寒论录音

刘渡舟讲伤寒论录音整理 中医诊病的方法,叫做四诊,望闻问切。四诊当中,最主要的,能被大家掌握的,色脉之诊。望色、切脉,这个非常重要。色,叫查,用眼睛观查它的变异。人病了,必有反应,一个是从脉上,一个是从色上,而有所不同。医生就根据反应的不同,还了疾病、脏腑不合的情况。但是,色与脉必须相合,才有把握,才更有准确性。因此,除了色之外,还要用指诊治法。色脉结合,可以万全。 现在我们当医生的,查色、切脉,还讲究,但是比较粗线条的了,不细,不细微。病人来了,人的胖瘦、脸上发红、发黄,我们也看一看。但是,这是很不够的,这些都是粗线条的。郁微,就是到了很细微的程度,但是望色要知机。宋邵康节一个话,知机,其神乎?你要是知了机了,这就有点神了,先知先觉。实际上不是这样,知机了,事物刚一萌动,你就知道了。所以古文观止里有一句话,础润而雨,月晕而见,见微知著,见了小的就知道大的。所以当医生辨色,就是要知机,他有一点反应,医生的眼睛丝毫不爽,就看出来,就知道病情的情况了,就知道了。但是色与脉要结合起来,这样把握性才大一些。 上一次课我们讲的就是色脉结合诊病的方法,讲了三条。我们讲了,色莫知真。因为色脉结合了,我们才能洞悉病情。举了三个例子,恐在气血下,而脉细,而面白。脉细面白,气血不能向上,恐在气下,气血行于下,而不注于上,所以才脉细面白。人有羞愧,人心气馁了,心气不足,心就虚了,人的面色就乍赤乍白而无定,脉就浮了,浮者,气散于外,气不扰了。人无精液了,脉就涩了,唇口干涸,脉涩是切诊,唇口干燥是望诊。举例是说明,人的情志的变化,影响气血,能反应于人面,人的面色、脉色有变化。有了疾病了,也影响人的脏腑气血,人的面色,脉博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色与脉密切结合在一起,来判断人的疾病、情志的变化,是很科学的。 所以,我们读书就有所启发,这短短三条,字并不太多,张仲景就是告诉我们,临床看病的时候不要净切脉,还要望色,脉与色、和他的神态要结合起来,来反应脏腑气血荣卫的情况。所以说辨脉法,并不是辨脉的,结合望色的。如果从这三个例子,我们重视了,色脉之真,重视了人的情志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人的疾病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我们就收获无知处。我们读书要有所收获,有所得,有所用,这样在临床上提高了我们的水平。古人不能一个一个都说出来,举一反三,由表及里。如果人怒了,怒发冲冠了,脉是细的,面是细的吗?因此,面是红的,脉是洪大的。这你就要推理啊。如果人惭愧了,面一会红一会白,叫人看到心神不定,那人没什么事呢? 下面又讲了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举按寻的指法,切脉有举按寻,有三菽六菽九菽12菽这样的轻重之分,来候五脏之气。脉有浮取,有中取,有沉取,我们一般切脉的方法,叫浮中沉,所以要先从三菽开始。这叫常规。我们现在有些学生没受过常规的训练,切脉的时候,一下子就按下去了,中医你要先轻取,你得先看它是肺脉啊,看看是不是有表证,有外感。浮取没有才中取,然后再沉下去,所以叫浮中沉,举起来,按下去,叫寻,最后才推筋找骨。脉有浮中沉就是人有下中下三焦。浮就是看上焦的病,是表,按就是脾胃,寻就是肝肾了。指法,辨脉篇就告诉我们了,切脉的方法由轻取来候脉,候之不得然后向六菽,然后至骨,这样循序渐进,来候五脏之气。这就是知识,是理论,这也有手法,指法。我学了辨脉篇了,学到了什么了?这就是收获,就是能耐。指法,应该由轻而重,由上而下,一点一点地往下来。 下面讲的就是寸关尺,讲三部脉,再加上浮中沉,三三得九,这就是寸口脉的三部九候之法,三部就是寸关尺,九候就是三部各有浮中沉,与内经讲的三部九候之法不同。 三部九候里最主要的是讲肾脉、根脉。脉讲胃神根,脉有了根了,人就有救了,脉要无根,人就危险了。所以“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

临证指南医案五汇总

临证指南医案卷五 暑,范伏暑阻其气分。烦渴。咳呕喘急。二便不爽。宜治上焦。 某大凡暑与热。乃地中之气。吸受致病。亦必伤人气分。气结则上焦不行。下脘不通。不饥不欲食。不大便。皆气分有阻。如天地不交。遂若否卦之义。然无形无质。所以清之攻之不效。(暑伤气分上焦闭郁) 杏仁通草象贝栝蒌皮白蔻郁金汁 姚奔走气乱。复饮烧酒。酒气辛热。有升无降。肺气郁。上下不通。舌白消渴。气结自胸及腹。 自利不爽。周身肤腠皆痛。汗大出不解。无非暑湿热气。始由肺受。漫布三焦。群医消导苦药。但攻肠胃。在上痞结仍然。议淡渗佐以微辛。合乎轩岐上病治上之方。 西瓜翠衣川白通草大豆黄卷马兜铃射干苡仁 范伏暑阻其气分。烦渴。咳呕喘急。二便不爽。宜治上焦。 杏仁石膏炒半夏黑栀皮浓朴竹茹 又痰多咳呕。是暑郁在上。医家乱投沉降。所以无效。 石膏杏仁炒半夏郁金香豉黑山栀 王舌白烦渴。心中胀闷。热邪内迫。气分阻闭。当治肺经。倘逆传膻中。必致昏厥。 杏仁郁金滑石黄芩半夏橘红栝蒌皮 陈(四五)暑湿伤气。肺先受病。诸气皆痹。当午后阳升。烦喘更加。夫无形气病。医以重药推消。多见不效。 西瓜翠衣活水芦根杏仁苡仁 又酒客中虚。重镇攻消。清气愈伤。夫暑邪皆着气分。苟肺司清肃。则其邪不攻自罢。议仍以廓清为法。若雨露从天下降。炎HT 自荡扫无余。威喜丸二钱十服。 某(二二)身热。头胀脘闷。咳呛。此暑邪外袭于肺卫。当清上焦。 丝瓜叶(三钱)大杏仁(三钱)香薷(七分)通草(一钱半)飞滑石(三钱)白蔻仁(五分) 陈脉左劲。右濡。头痛脘闷。麻痹欲厥。舌白。此暑邪内中。蒙闭清空。成疟之象。平昔阴虚。勿犯中下二焦。 嫩竹叶连翘飞滑石野郁金汁大杏仁川贝母 龚(二四)脉寸大。头晕。脘中食不多下。暑热气从上受。治以苦辛寒方。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45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45条 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经曰∶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汤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则其类矣。 清·吴谦《医宗金鉴》太阳病,先发汗表未解,仍宜汗之,而复下之,治失其宜矣。脉浮者不愈,盖以脉浮,邪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也。今误下未成逆,脉仍浮,故知邪尚在外,仍宜桂枝汤解外则愈也。程应旄曰:愈不愈辨之于脉。其愈者,必其脉不浮而离于表也。若脉浮者,知尚在表,则前此之下,自是误下,故令不愈。从前之误,不必计较,只据目前。目前之证,不必计较,只据其脉。脉若浮,知尚在外,虽日久尚须解外则愈。有是脉,用是药,亦不以既下,而遂以桂枝汤为不中与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误下后而脉仍浮,可知表症未解,阳邪未陷,只宜桂枝汤解外,勿以脉浮仍用麻黄汤也。下后

仍可用桂枝汤,乃见桂枝方之力量矣。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一条论述太阳病汗、下后不解仍可再汗。太阳病,本应发汗而解。现在是先发汗不解,说明可能是表里同病,或者是汗不得法,或者是病重药轻,以致一次发汗不能解除。既然表邪不解,那就应当再以汗解,即使有里证也不应该攻下。否则,误下必伤正气,引起表邪内陷,变生他病。现在是表邪不解而复下之,脉仍见浮,说明病邪仍在太阳之表,没有内传。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是自注句,指出病不解的原因是当汗未汗,而反用下法。由于现在这个病发生在汗下之后,虽然应当再汗,也不可用麻黄汤峻汗,而应当选用桂枝汤。太阳病,有一汗不解可以再汗之法;阳明病,有下后余热复聚;可以再下之法。临证以辩证为准,有是证则用是法,千万不能动摇不前。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中医有这么一个说法:汗下,发汗不好了,完了吃泻药,这是一个陋习呀,这是不对的,庸俗陋习。那么这一段就说明这个,“太阳病,先发汗”,应该先发汗,就是用麻黄汤发汗,这个病没好,这不是错误啊,真正的重感冒也是一样,你像我们遇到流感,你给他吃发汗药,由于这个病重啊,他不是一下子就能好的。没好了,这个大夫应该看只所以没好的原因,到底根据现在证应该用什么药。这个大夫粗心,他一看发汗不好,“而复下之”,那发汗不好,我再给吃泻药吧,这是有这么一种大夫,但是不是

临证指南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中风论治探析 有关中风的病机认识,唐宋以前主要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而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刘河间主“心火暴盛”,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三家立论不同,但都偏于内因。其后明代医家张景岳又倡“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至清代,叶天士综合了前人的观点,继承了“内风”的理论,又有自己的见解,创立了“阳化内风”说。 1.病机肝肾阴虚是其本,风阳上亢是其标,肝肾阴虚、阳化内风是 中风的主要病机 2.阴液不足经脉失养是中风发病的主要原因,究其本当属阴液不足。 阴不足,相对火盛,火盛则灼伤津液,津液不足则燥。论其实质中风病其实是“燥”病,由燥导致诸证发生为偏枯,古人常称半身不遂。 3.滋阴养血化痰熄风是治疗中风的主要方法 4.由于叶氏谴方施药是针对阴虚津液亏损生燥而设,故对治疗中风 病无论急性期或后遗症期均可收到显著效果。 5.滋阴养血药是治疗中风的主要药物 6.每味中药按其归类进行分析对中风的治疗,叶氏较多使用滋阴、 益气、养血、化痰、熄风等药物,其中补虚药又占其首位。 7.①滋阴药物:沙参、麦冬、石斛、枸杞子、天冬、五味子;

②养血药物:当归、熟地、白芍、牛膝; ③益气药物:人参、黄芪; ④平肝熄风药物:羚羊角、天麻、蒺藜; ⑤化痰清热开窍药物:半夏、竹沥、陈皮、橘红、茯苓、生地、 元参、菊花、莒蒲。 8.对中风的认识是以“内虚生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为基础的“内 风”。对其病因,则虚、火、痰、风、气血逆乱皆有所述,而以虚为主。 9.肝肾阴虚、阳化内风是中风病机的根本,治疗以滋阴养血、化痰 熄风为首要。另外,叶氏认为,中风为肝风内动所致,而五脏的盛衰皆可引起肝风内动,因此治疗上还需兼顾他脏的调理,调五脏以熄肝风,如使用培土中宫、清心养血、清燥甘凉、涤痰通络等各种治疗方法, 一个医案,会有很多复杂的症状,各个医家在其丰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病症都总结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论,这就决定了他们给出的病机也许是不相一致的。然而在遣方用药时,又往往会有异曲同工之处。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68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68条 第368条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者,无阳也。时,周时也。周时厥愈,脉出,为阳气复则生;若手足不温,脉不还者,为阳气绝则死。 清·吴谦《医宗金鉴》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注】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有阴无阳也。虽用附子四逆辈,恐阳不能急回,宜急灸厥阴以通其阳。若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手足不温,反微喘者,乃无气以续之喘,是阳气上脱也,故主死。【集注】方有执曰:其喘必息短而声不续,乃阳气衰绝也。程知曰:少阴下利,厥逆无脉,服白通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厥阴下利,厥逆脉绝,用灸法,晬时脉还者生,不还者死。可见求阳气者,非泛然求之于无何有之乡也,必两肾之中有几微可续,然后可藉温灸为鸾胶耳!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此不呕不烦,不须反佐而服白通,外灸少阴及丹田、气海,或可救于万一。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利后脉绝,手足厥冷,阳欲断矣。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经阳来复,中气渐回,如此则生。脉不还者,阳绝不复,死无望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下利脉绝,则心房血寒,欲强心房,莫如附子。手足厥冷则脾藏血寒,欲温脾藏,莫如乾姜、炙草。服药后晬时,心房得温而脉还。脾藏得温而手足之厥冷转热,则其病可以不死。盖此证不惟手足之厥冷,而肢体常有冷汗,粘腻如膏油,按之冷如井底石。病者魂营营飞越帐顶,身摇摇如堕万丈之深坑,直待阳回之后,膏汗始敛,神魂方定,盖去死不远矣。若服药后脉绝不还,则一身精血俱寒,殚祝融全力,不能燃即死之灰;罄橐驼平生,未便活已枯之树,有惜其施治之太晚而已。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一条论述下利脉绝的预后。下利后,脉绝了,绝者就是不续了,不能够接续了。同时,手足还厥冷,这是阳气虚。脉绝就不是单纯的阳虚问题了,因为脉为血脉,这就是阴阳都虚,阴阳不能相续了。如果属于暂时性的,由于下利,正气虚衰,阴阳不能相续了,这个气血一时的接续不上而脉绝了,啐时脉还,啐时就是周时,就是经过一个对时,我们现在说是二十四小时以内,脉又跳了。手足温者,手足温暖了,说明气血、阴阳还能够恢复,

临证指南医案 卷二

咳嗽 某(五三)寒伤卫阳。咳痰。(寒) 川桂枝(五分)杏仁(三钱)苡仁(三钱)炙草(四分)生姜(一钱)大枣(二枚) 某(三九)劳伤阳气。形寒咳嗽。桂枝汤加杏仁。 某(四四)寒热咳嗽。当以辛温治之。桂枝汤去芍加杏仁。 某(五十)形寒。咳嗽。头痛。口渴。桂枝汤去芍加杏仁花粉。 某咳嗽寒热。 杏仁(三钱)嫩苏梗(一钱)桔梗(一钱)桑皮(一钱)象贝母(一钱)生甘草(三分) 王(三一)脉沉细。形寒咳。 桂枝(一钱)杏仁(三钱)苡仁(三钱)炙草(五分)生姜(一钱)大枣(二枚) 吴(四一)咳嗽。声音渐窒。诊脉右寸独坚。此寒热客气。包裹肺俞。郁则热。先以麻杏石甘汤。(寒包热) 又苇茎汤。 徐(四七)疟属外邪。疟止声音不扬。必是留邪干于肺系。故咳嗽不已。纳食起居如常。中下无病。但以搜逐上焦。勿令邪结。可望病已。 麻黄杏仁生甘草射干苡仁 某(二八)风邪阻于肺卫。咳嗽面浮。当辛散之。 麻黄(先煎去沫五分)杏仁(三钱)生甘草(三分)生石膏(三钱) 某(三十)风袭肺卫。咳嗽鼻塞。当以辛凉解散。(风) 杏仁嫩苏梗桑皮象贝桔梗苡仁 某(女)风热上痹。痰多咳嗽。 杏仁嫩苏梗橘红桑叶白沙参通草 夏(五二)风郁。咳不止。 薄荷前胡杏仁桔梗橘红桑皮连翘枳壳

方烦劳卫疏。风邪上受。痰气交阻。清窍失和。鼻塞音低。咳嗽甚。皆是肺病。辛以散邪。佐微苦以降气为治。(风邪阻窍) 杏仁苏梗辛荑牛蒡子苡仁橘红桔梗枳壳 项(二一)风温。脉虚。嗽。(风温) 桑叶薄荷杏仁象贝大沙参连翘 沈脉右搏数。风温呛咳。 桑叶杏仁象贝苡仁栝蒌皮白沙参 某(女)风温发热。咳。 薄荷连翘杏仁桑皮地骨皮木通黄芩炒楂 某(十岁)头胀。咳嗽。此风温上侵所致。 连翘(一钱半)薄荷(七分)杏仁(一钱半)桔梗(一钱)生甘草(三分)象贝(一钱) 某(十二)风温上受。咳嗽。失音咽痛。 杏仁薄荷连翘桔梗生甘草射干 邱向来阳气不充。得温补每每奏效。近因劳烦。令阳气弛张。致风温过肺卫以扰心营。欲咳心中先痒。痰中偶带血点。不必过投沉降清散。以辛甘凉理上燥。清络热。蔬食安闲。旬日可安。(风温化燥) 冬桑叶玉竹大沙参甜杏仁生甘草苡仁糯米汤煎。 宋(二一)脉右浮数。风温干肺化燥。喉间痒。咳不爽。用辛甘凉润剂。 桑叶玉竹大沙参甜杏仁生甘草糯米汤煎 某积劳更受风温。咽干热咳。形脉不充。与甘缓柔方。 桑叶(一钱)玉竹(五钱)南沙参(一钱)生甘草(五分)甜水梨皮(二两) 又风邪郁蒸化燥。发热后。咳嗽口干喉痒。先进清肺。 杏仁花粉苏子象贝山栀橘红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19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19条 第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下利不渴者,里寒也。经曰∶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寒故也。此下利呕渴,知非里寒;心烦不得眠,知协热也。与猪苓汤渗泄小便,分别水谷。经曰∶复不止,当利其小便。此之谓欤? 清·吴谦《医宗金鉴》【注】 凡少阴下利清谷,咳呕不渴,属寒饮也。今少阴病六、七日,下利粘秽,咳而呕,渴烦不得眠,是少阴热饮为病也。饮热相抟,上攻则咳,中攻则呕,下攻则利;热耗津液,故渴;热扰于心,故烦不得眠。宜猪苓汤利水滋燥,饮热之证,皆可愈矣。【集注】 赵嗣真曰:少阴咳而下利,呕渴心烦不眠,及厥阴下利欲饮水者,是皆传邪之热,脉必沉细数,故以黄连滑石等清利之。其少阴自利而渴,欲吐不吐,心中烦但欲寐,小便色白者,是本经阴邪之寒也,脉必沉微,故以附子、干姜温之。汪琥曰: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焉知非少阳、阳明之病?

然少阳、阳明若见此证,为里实,脉必弦大而长,此病脉必微细,故知其为少阴之病无疑也。林澜曰:下利则邪并于下矣,其呕而且咳何也?盖至六、七日渴而心烦不眠,则传邪之上客者又盛,渴则必恣饮,多饮必停水,是邪热既不能解,而水蓄之证复作也。热邪传陷之下利,非阴寒吐利并作之可比。呕而渴者,盖先呕后渴,为邪欲解,先渴后呕,多为水停,况又有水寒射肺为咳之可兼察乎?以是知必有挟饮于内耳。沈明宗曰:黄连阿胶汤之心烦不得眠,较此条颇同而治异,何也?盖此条乃少阴风热,转入阳明而致下利,故以猪苓汤驱导水邪,还从膀胱而去,急救胃中津液为主;彼条之心烦不得眠而无下利,乃肾水枯少,故用黄连阿胶汤滋阴清火,急救肾阴为主也。魏荔彤曰:咳而咽不痛,渴而口不渴,则知邪虽为传经而入之热,惟其有水饮相混,故热势不能甚肆。其猛烈虽上冲为咳呕,而不致咽痛,隔阻正律为口渴,而不致干燥,兼以心烦不得眠,于少阴但欲寐,阴证中见阳证,岂非传经之热兼水湿者乎?其所以不发黄者,以少阴病原有下利,湿不能留,热不能蓄故也。由此观之,热邪兼水饮昭然矣。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少阴病,但欲寐,心烦而反不得卧,是黄连阿胶证也。然二三日心烦是实热,六七日心烦是虚烦矣。且下利而热渴,是下焦虚,不能制水之故,非芩、连、芍药所宜。咳呕烦渴者,是肾水不升;下利不眠者,是心火

伤寒论》讲义(下)----刘渡舟

伤寒论》讲义(下)----刘渡舟 伤寒论》讲义(下)----刘渡舟清心 2015-05-25 23:27 来自QQ空间日志 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四逆汤类方指以下两类: 1.生附子、干姜同用,如四逆、通脉四逆、四逆加人参、白通加猪胆汁汤-回阳救逆。 2.炮附子为主,如附子汤、真武汤-温里祛寒。[回阳救逆类方]: 一、四逆汤: 生附子、干姜、甘草。 《伤寒论》凡与干姜同用均是生附子,起回阳救逆作用。仅乌梅丸例外,为干姜炮附子同用以温脾散寒,温里祛寒。 四逆汤适应症: 1.畏寒蜷卧、冷汗自出(阳不摄阴),手足厥冷,四肢痛。-肾阳虚衰,肌肤四末失温,阳不摄阴。 2.下利清谷,自利而渴,吐利不止,内拘急(腹痛)。 下利及清谷为两个并列的动宾词组。清当便排拉讲。清谷,拉不消化的食物。……肾阳虚衰,火(命门火)不暖

土,腐熟无权。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寒湿下注,升降紊乱,无伤津,与热痢相区别;自利而渴者属少阴-肾阳虚衰,气化失司,津液不化,见喜热饮而不多饮。(提示:结石并非均用利湿通淋,阳气虚衰,津液不化亦可结成结石,并郁而化热。其根本问题是寒湿,王永炎肾结石,通阳法-附子10g肉桂20g。用药可能会心烦气燥等的副作用)以下利为主,不是以呕吐,肾阳虚衰阴寒内凝-腰痛。小便利-清长-阳虚不能摄阴,重则尿比重下降;小便不利-少-阳虚气化失司。 3、精神症状 (1).但欲寐-精神萎靡不振,似睡非睡,睡不实,似醒非醒,醒不清。 (2).燥烦-肢体燥扰不宁。 燥烦的病机 a.阴精阳气虚衰,心神精神失养。 b.真阳衰微,弱阳勉强和盛阴相争,争而不胜-肢体躁动不宁的表现,而不自知,甚则撮空理线,循衣摸床,均属阴盛则燥。如肝性肺性脑病,休克前期躁动属阴盛则燥。阳盛则烦,如大青龙汤阳热扰心,大承气汤实热扰心,栀子豉汤无形郁热。 4、脉象: 脉沉(轻者)-脉微细,微者,薄也,浮中沉取衡量-阳

临证指南医案

1.《临证指南医案·卷一·中风》 阳虚卫疏 周大寒土旺气候,中年劳倦,阳气不藏,内风动越,令人麻痹。肉瞤心悸,汗泄烦躁,乃里虚暴中之象。 议用封固护阳为主,无暇论及痰饮他岐。 处方:人参黄芪附子熟术 胃虚表疏 此当抉正托邪,岂五味蛮补,病发不治矣 某阳明脉络空虚,内风暗动,右肩胛及指发麻。 处方玉屏风散加当归、天麻、童桑。 气虚 唐六六男子右属气虚,麻木一年,入春口眼歪斜(非风而何),乃虚风内动,老年力衰,当时令之发泄,忌投风药(不得纯用风药则可)宜以固卫益气。 处方人参黄芪白术炙草广皮归身天麻煨姜南枣 方解凡中风症,有肢体缓纵不收者,皆属阳明气虚。当用人参为首药(亦不尽然),而附子、黄芪、炙草之类佐之。若短缩牵挛,则以逐邪为急。(凡弛缓之疗俱属风痰) 2.《临证指南医案·卷一·肝风》 肝阴虚 某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动变,甘酸之属宜之。 处方生地阿胶牡蛎炙草萸肉炭 芍药之酸即于风病无害,同一酸也,各有所宜,熟读本草自知。 惊怒动肝 王十五惊恐恼怒动肝,内风阳气沸腾。脘痹咽阻,筋惕肌麻,皆风木过动,致阳明日衰。先以镇阳熄风法。 处方阿胶细生地生牡蛎川斛小麦茯神 3.《临证指南医案·卷一·眩晕》 内风挟痰 江五十脉弦动,眩晕多痰,胸痹窒塞。此清阳少旋,内风日沸。当春地气升上,最虑风痱 处方明天麻白蒺藜桂枝木半夏橘红茯苓薏仁炙草 又头额闷胀,痰多作弦。 处方外台茯苓饮加羚羊角、桂枝、竹沥、姜汁法丸。 吴四五诊脉芤弱,痰多眩晕。心神过劳,阳升风动,不可过饮助升。治痰须健中,熄风可缓晕(宜加痰药)。 处方九蒸白术炒杞子白蒺藜茯苓菊花炭 周内风挟痰,眩晕,吐出清水。 处方半夏茯苓广皮天麻钩藤菊花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文字版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文字版 以下是聘才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文字版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txt21春暖花会开!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就会有春色!如果你有着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会遥远;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花开满圆。中医诊病的方法,叫做四诊,望闻问切。四诊当中,最主要的,能被大家掌握的,色脉之诊。望色、切脉,这个非常重要。色,叫查,用眼睛观查它的变异。人病了,必有反应,一个是从脉上,一个是从色上,而有所不同。医生就根据反应的不同,还了疾病、脏腑不合的情况。但是,色与脉必须相合,才有把握,才更有准确性。因此,除了色之外,还要用指诊治法。色脉结合,可以万全。 现在我们当医生的,查色、切脉,还讲究,但是比较粗线条的了,不细,不细微。病人来了,人的胖瘦、脸上发红、发黄,我们也看一看。但是,这是很不够的,这些都是粗线条的。郁微,就是到了很细微的程度,但是望色要知机。宋邵康节一个话,知机,其神乎?你要是知了机了,这就有点神了,先知先觉。实际上不是这样,知机了,事物刚一萌动,你就知道了。所以古文观止里有一句话,础润而雨,月晕而见,见微知著,见了小的就知道大的。所以当医生辨色,就是要知机,他有一点反应,医生的眼睛丝毫不爽,就看出

来,就知道病情的情况了,就知道了。但是色与脉要结合起来,这样把握性才大一些。 上一次课我们讲的就是色脉结合诊病的方法,讲了三条。我们讲了,色莫知真。因为色脉结合了,我们才能洞悉病情。举了三个例子,恐在气血下,而脉细,而面白。脉细面白,气血不能向上,恐在气下,气血行于下,而不注于上,所以才脉细面白。人有羞愧,人心气馁了,心气不足,心就虚了,人的面色就乍赤乍白而无定,脉就浮了,浮者,气散于外,气不扰了。人无精液了,脉就涩了,唇口干涸,脉涩是切诊,唇口干燥是望诊。举例是说明,人的情志的变化,影响气血,能反应于人面,人的面色、脉色有变化。有了疾病了,也影响人的脏腑气血,人的面色,脉博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色与脉密切结合在一起,来判断人的疾病、情志的变化,是很科学的。 所以,我们读书就有所启发,这短短三条,字并不太多,张仲景就是告诉我们,临床看病的时候不要净切脉,还要望色,脉与色、和他的神态要结合起来,来反应脏腑气血荣卫的情况。所以说辨脉法,并不是辨脉的,结合望色的。如果从这三个例子,我们重视了,色脉之真,重视了人的情志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人的疾病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我们就收获无知处。我们读书要有所收获,有所得,有所用,这样在临床上提高了我们的水平。古人不能一个一个都说出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92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92 条 第92 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 当救其里,四逆汤方。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发热 头痛,表病也。脉反沉者, 里脉也。经曰: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 也。见表病而得里脉则当瘥,若不瘥,为内虚寒甚也,与四 逆汤救其里。 清?吴谦《医宗金鉴》身体疼痛之下,当有「下利清谷」四 字,方合当温其里之文。观太阴篇云:利清谷不止,身痛者,急当救里,宜四逆汤。此虽未下,但脉反沉,可知里寒,必是脱简。病发热头疼,太阳表证也。 脉当浮,今反沉,是太阳表证而得少阴里脉也。凡太阳、少阴表里皆寒无汗之病,均宜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发之。若不差不下利者,更以麻黄附子甘草汤和之;若下利清谷,即有身体疼痛之表未解,不可更汗,当温其里,宜四逆汤。防其阳从阴化,变厥惕亡阳之逆,断不可谓病在太阳,无可温之理也。清?柯琴《伤寒来苏集》此太阳麻黄汤证。病为在表,脉当浮而反沉,此为逆也。若汗之不瘥,即身体疼痛不罢,

当凭其脉之沉而为在里矣。阳证见阴脉,是阳消阴长之兆也。 热虽发于表,为虚阳,寒反据于里,是真阴矣。必有里证伏而未见,藉其表阳之尚存,乘其阴之未发,迎而夺之,庶无吐利厥逆之患,里和而表自解矣。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脉有余而证不足,则从证;证有余而脉不足,则从脉。有余可假,而不足为真,此仲景心法。清?黄元御《伤寒悬解》发热头痛,是太阳表证,脉应见浮,乃脉反沉,是已入太阴 之脏。若脉沉,不差,虽身体疼痛,表证未解,然当先温其 里,宜四逆汤,甘草培其土,干姜温其中,附子温其下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病发热头痛,其病在表,则其脉当 浮,而脉反见沉,则表证当减,为血分之热度渐低,而表热 当除,头痛当愈也,此理之可通也。惟后文所云: 「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则大误矣。夫身体疼痛为麻黄汤证,即上节所谓急当救表者,岂有病表而反救其里之理。愚按「身体疼痛」四字,实为「腹中疼痛」之误。寒邪入腹,故脉沉,如此乃与「宜四逆汤」四字密合无间。自来注家遇此等大疑窦,犹复望文生训,坐令仲师医学失传,可叹也。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一条论述表里同病当先救里的变法,和上一条的意思类似,不过更具体。病发热,头痛,这是太阳病,当见浮脉,现在不浮,脉反沉,沉是少阴脉,主少阴阳虚有寒。脉证不符,是从证,是从脉,还是脉证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