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综合治理历程及思考

合集下载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实践与思考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实践与思考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实践与思考作者:赵德招来源:《长江技术经济》2018年第03期摘要: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是由孙中山最早提出设想、到20世纪末国务院决策实施,历经数代人攻坚克难而得以实现的跨世纪宏伟工程;是无现成经验可循,完全依靠国内技术力量自主研究设计及施工建成的世界级河口治理样本;是历经12年分期建设,获得中国工程院评估组充分认可和较高评价,并取得诸多实践经验和技术创新的水运建设成功范例。

通过8年养护管理,长江口12.5m深水航道运行安全畅通,维护疏浚量总体可控,已充分发挥“黄金效益”。

当前长江口深水航道仍面临现有航道技术研究手段的局限性、航道深化减淤方向的不明朗性、航道疏浚土处置的紧迫性和河口航道体系建设的滞后性等诸多亟待深化研究问题。

关键词: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图法分类号:U617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679/ki.cjjsjj.2018.0309作为长江水运船舶入海的必经之路,长江口航道是长江黄金水道中通航条件最好的咽喉要道,也是世界上运输货物总量最大、运输最繁忙的潮汐河口航道,更是关系到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長江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运输通道。

2018年是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正式开工20周年。

历经12年艰苦建设,全长92.2km 的长江口12.5m深水航道于2010年3月全线贯通,截至目前投入运行8年,已进入全面发挥“黄金效益”的稳定运行阶段。

过去20年,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先后经历了一期工程航道骤淤、二期工程地基土软化、三期工程局部航道增深困难,以及维护运行初期航道回淤总量大、维护费用高等多项重大技术难题攻关,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实践经验与创新认识[1]。

在开工建设20周年之际,本文在前人研究及实践的基础上,尝试回顾总结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建设历程和经验,客观分析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技术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明确长江口航道建管养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为我国沿海水运工程和潮汐河口综合治理等提供参考借鉴。

国内外河口航道治理经验及对长江口航道整治的启示

国内外河口航道治理经验及对长江口航道整治的启示

国内外河口航道治理经验及对长江口航道整治的启示付桂【摘要】对国内外河口航道治理工程进行分析比较,认为:大河河口航道的治理难度大、周期长;拦门沙航道的治理是关键;不同河口水文泥沙特性千差万别,治理方案须因地制宜;在河口航道治理中,整治与疏浚相结合已成为普遍采用的手段,而且多数以整治为主;重视航道建设与河口综合治理相结合.对长江口航道整治的启示如下:长江口航道治理采取整治与疏浚相结合,多手段多方案研究制定合理方案,工程建设期间须加强现场观测和动态管理.实践表明:长江口航道整治难度极大,必须不断深化对河口水沙运动规律的认识,突破创新,才能取得成功.【期刊名称】《水运工程》【年(卷),期】2016(000)011【总页数】7页(P121-127)【关键词】河口航道;治理;经验;长江口航道【作者】付桂【作者单位】交通运输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上海20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617河口地区动力条件十分复杂,除有径流和海洋潮汐相互叠加作用外,还因河水、海水密度不同产生盐水异重流作用以及波浪和风暴潮作用等,径流的丰枯、潮汐的大小以及波浪的强弱,构成河口泥沙运动的复杂性,成为河口航道治理工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性技术难题[1]。

国外近代的河口航道治理[2-7]开始于19世纪。

一些经济发展较早的国家陆续开展河口治理工程。

前期由于研究经验及治理工程手段认识单一,不能有效解决河口航道回淤问题。

后期在研究手段升级及施工工艺改进的情况下,采取了大量疏浚或修建补充的整治工程,这些河口各种整治建筑物密布,目前航道大都已为人工所控制。

目前发达国家河口治理多数达到了航运、水利、水产等建设事业的要求。

我国河口航道的治理[8-48]历史比较久远,总的来说治理后的增深幅度不大,我国河口航道治理与欧美相比,尚有差距,继续增深的潜力很大。

在分析了近百年来国外河口航道治理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我国的中小河口如甬江口、辽河口和黄浦江口等整治效果较为成功。

关于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与长江口航运发展的思考

关于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与长江口航运发展的思考

关于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与长江口航运发展的思考李成才1河海大学交通学院 , 江苏南京(210098)摘要: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自决策当初遭到很多学术界的质疑,又在多数专家的支持下开工建设了,几年来,事实证明了当初决策的正确性。

本文简要回顾了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的历程和长江口航运的发展,并结合实际对长江口航运发展还面临的问题作简要的分析,并给出几点建议.关键词:长江口深水航道航运发展1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与长江口航运发展1.1 治理工程概况及进展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采用整治和疏浚相结合的治理方案,在长江口南港北槽两侧的横沙浅滩和九段沙边缘上分别建造导堤进行导流束水,并将导堤间的浅滩疏浚加大水深。

治理工程计划分三期完成,一期工程已于2000年七月通过交通部专家组验收通过,二期工程也已于2005年六月完工,进入试通航,至2005年10月-10.0m深水航道延伸至南京。

工程完成投资90亿元,建成导堤约140km。

正在实施的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把长江口航道加深到12.5米水深,并向上延伸至南京。

1.2 治理工程给长江口航运发展带来的机遇1.2.1 货运量迅猛发展,大型船舶过船量明显增加。

深水航道的建成开通,使通过长江口的货运量逐年发展,1990至2003年部分年份货运总量变化见图1。

我们可以看出2000年以前特别是1995年以前长江口货运发展缓慢;2000年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完工后货运量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而且呈逐年上升的势头,1995年到2000年通过长江口货运总量增长了6000万吨,而同样的增长量2000年至2002年用了两年,2002年至2003年只用了一年。

1.作者简介:李成才(1981-),男,江苏阜宁县人,河海大学交通学院水港系200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航道工程,E-mail:lccxwj@。

图1 1990至2003年部分年份货运总量变化深水航道的建成开通后,通过长江口的船舶特别是大型船舶数量明显增加。

浅谈长江航道整治工程的思路与对策

浅谈长江航道整治工程的思路与对策

浅谈长江航道整治工程的思路与对策作者:曹灵犀来源:《房地产导刊》2014年第12期摘要:本文基于通过对长江航道整治工程的思路与对策的研究,进而对其剖析与解读,并结合相关案例分析长江航道的实际情况,浅略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思路对策,旨在有效地做好整治工程,从而进一步完善水系航运体系,促进干支、江海运输,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长江;航道整治;思路;对策前言根据《“十一五”期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体推进方案》,长江航道整治建设将按照“深下游、畅中游、延上游”的总体思路推进。

因而,如何有效地做好整治工程,建构起有利于长江航道整治工程的思路与对策,确实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因此,研究“长江航道整治工程的思路与对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科学规划,设定适当的目标长江航道整治工程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需要科学地规划和设定适当的阶段性预期目标。

规划是蓝图,目标是方向。

有了明确的目标,长江航道整治工程工作才可能得以有序开展。

长江航道整治工程规划中,长江上游宜宾至重庆河段以“全面提升航道等级”为目标,全部提高到三级航道标准,千吨级船舶将可全年从重庆直达宜宾;重庆至宜昌河段将根据三峡工程蓄水进程,按照“充分发挥三峡工程航运效益”的目标进行分期治理。

在长江中下游,宜昌至城陵矶河段的总体思路为“系统治理、分步实施、先期控导、逐步完善”,共有10余处碍航滩险需要整治;城陵矶至武汉河段以“整体提高航道水深”为治理目标,4处碍航滩险将在“十一五”期完成治理;武汉至南京河段的总体建设思路为“消除碍航瓶颈,提高通航标准,先通后畅”,共有15处碍航滩险需要治理。

二、强化责任,落实明确的任务2.1建立责任机制长江航道整治工程是涉及众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

因此,有必要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

例如,长江航道局按照原则,成立了由航道局牵头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多个整治小组,及时印发了相关整治资料,明确了整治工程部门的职责,逐步强化了“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协调,整治部门各司其职、协作配合”的责任机制,建立了领导小组工作制度、整治小组工作制度等,从而使长江航道整治工程工作组织网络健全、职责分工清晰、有章可循。

长江的若干水问题及治理思路

长江的若干水问题及治理思路

当前,长江治理开发⾯临着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这表现在:⼀是党的⼗六⼤提出了全⾯建设⼩康社会的⽬标,⽔利要紧跟形势,为全⾯建设⼩康社会提供⽀撑和保障。

⼆是长江流域在全国的地位举⾜轻重,其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对⽔利提出了更⾼要求,长江治理开发任务很重。

三是新修订颁布的《中华⼈民共和国⽔法》确⽴了流域机构的法律地位,确定了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资源管理体制。

⽽⽔利部长江⽔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委)的机构改⾰基本完成,明确了流域机构的⾏政职能,为长委全⾯规划和实施长江治理开发提供了坚强保障,为今后⼯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四是⼀批与长江治理开发直接相关的⽔利⼯程取得重⼤进展。

如,长江⼲堤加固⼯程基本完⼯,防洪能⼒明显提⾼;三峡⼯程转⼊三期建设,即将发挥巨⼤效益,并开始对中下游产⽣影响;南⽔北调⼯程已于2002年12⽉27⽇正式开⼯,⽔资源配置格局的变化必将会对长江流域产⽣影响;长委承担的长江⼝整治规划提上议程,长江流域的治理开发活动,连同上海及周边地区经济腾飞,导致长江⼝各类⽭盾聚集,综合治理迫在眉睫。

机遇挑战同时存在,治理开发必须抓紧。

本⽂围绕与三峡⼯程、南⽔北调及长江⼝治理三项重⼤⼯程相关的防洪体系建设、⽔污染防治与⽔资源保护、上游与河⼝⽣态环境、流域⽔资源优化配置等四个⽔问题,探讨长江治理开发的思路。

⼀、防洪体系仍需进⼀步完善 ⽆须置疑,三峡⼯程和加固达标后的长江⼲堤将极⼤地提⾼长江流域的防洪能⼒。

但是,下列问题和薄弱环节决不能掉以轻⼼,长江流域的防洪体系仍需进⼀步完善。

1.三峡清⽔下泄,淘滩刷堤,危及河势河床稳定及堤防安全 三峡⼯程投⼊运⾏后,⼤部分泥沙被拦截,清⽔下泄会淘滩刷堤,危及河势河床的稳定和长江堤防的安全,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度重视。

数学模型计算已预测三峡下游的荆江河段将发⽣较⼤的冲刷。

荆江河床被淘刷后,⽔位降低,过流增⼤,江湖关系发⽣变化,长江中下游河段的防洪压⼒将进⼀步提⾼,荆江堤段安全也会受到影响。

长江口演变和徐六泾节点整治方案_夏益民

长江口演变和徐六泾节点整治方案_夏益民

图 7 1965 年长江口水下地形
图 8 1973 年长江口水下地形 图 9 1986 年吴淞口外水下地形
1.5 上世纪 70 年代~90 年代初,南支南港入海通道优良时期
70 年代中后期,南港淤积体逐渐过境,水深逐渐恢复,80 年代~90 年代初入海通道宽畅,见图 9 和图
10(1886、1992 年图)。60~70 年代因中央沙北水道冲刷下移因过度弯曲而萎缩,扁担沙中部受涨落潮流冲
1152
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表 2 1958 年前白茆沙沙体的变化
年份
面积 (km2)
长 度 平均宽度
(km)
(km)
1861
39.7
18.3
2.17
1900~1912
42.5
6
21.7
4.04
1920~1921
65.3
25.2
2.59
2.3 19 世纪末~1920 年间,第二代白茆沙淤涨发育鼎盛期。 1900 年长江主流又一次走白茆沙北水道,北水道发育贯通,白茆沙亦发育鼎盛,1915 年南水道上口
冲开发育,长江主流转向南水道,再次形成南北水道双贯通优良河势,见图 13 中 1915 年图。此时期南支 和南港-10m 槽贯通顺直,一直到入海口。1917~1918 年,白茆沙面积曾达到 87.6 km2,高程+2.4 m,其面 积几乎为河段总面积的四分之一。1920~1921 年沙体长达 25.2 km,沙尾伸延到七丫口以下 4.8 km,与当时 的浏河沙首尾呼应。由于白茆沙的淤涨发育,南支下泄泥沙大幅减少,南港航槽宽畅,一直到 30~40 年代 水深仍优良。
1 近代长江口南支下段南港入海航道的兴衰

长江河段整治工作总结范文(3篇)

长江河段整治工作总结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长江,作为我国的第一大河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明与繁荣。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长江河段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确保航运安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长江河段整治工作。

本文将对长江河段整治工作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

二、长江河段整治工作背景1. 生态环境恶化:长江流域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导致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河岸侵蚀等生态问题。

2. 航运安全风险:长江航道存在浅滩、险滩、礁石等安全隐患,给航运安全带来极大风险。

3. 河道防洪能力不足:长江流域洪水灾害频发,河道防洪能力不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三、长江河段整治工作成果1. 生态环境改善:通过实施水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等措施,长江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

2. 航运安全提升:通过航道整治、航标建设、航道疏浚等工程,长江航道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消除,航运安全得到显著提升。

3. 河道防洪能力增强:通过河道整治、堤防加固、水库建设等工程,长江河道防洪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洪水灾害风险得到有效降低。

4. 河岸侵蚀得到控制:通过河岸护坡、生态修复等措施,长江河岸侵蚀得到有效控制,河岸稳定性得到提高。

四、长江河段整治工作经验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长江河段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整治工作有序推进。

2. 科学规划: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整治规划,明确整治目标、任务和措施。

3. 技术创新: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整治工程质量和效益,降低工程成本。

4. 强化监管:建立健全监管机制,确保整治工程质量和进度。

5. 社会参与: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整治工作。

五、长江河段整治工作不足与展望1. 不足:部分整治工程存在进度滞后、质量不达标等问题;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仍然突出;航运安全风险依然存在。

2. 展望:加大整治力度,提高整治工程质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推进航运安全建设;加强政策法规和资金保障。

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金镠;虞志英;张志林;钱峰【期刊名称】《长江科学院院报》【年(卷),期】2011(028)004【摘要】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对南北槽分流口及北槽进行大规模河口整治,至2010年已分别完成了一期、二期和三期工程,使长江口航道水深分别达到8.5,10.0,12.5 m的治理目标.但从二期10 m水深的维护开始,尤其是2006年三期工程开工以来,航道的维护疏浚量(包括三期施工期回淤量)急速上升,且回淤沿航道的分布极不均匀;2009年加长了大部分丁坝,意图提高回淤集中航段的落潮流速,刷低滩面,减轻回淤,但效果不显著.为此,总结长江河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河口河槽演变若干问题,研究整治建筑物对北槽河槽形态、沿程水沙条件和地形的影响,初步分析造成高回淤量的原因,并从理论和方法上对河口治理工程进行了初步归纳,对长江口综合整治开发具有借鉴意义.【总页数】6页(P5-9,15)【作者】金镠;虞志英;张志林;钱峰【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上海,200062;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上海,200136;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上海,2001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4;TV698【相关文献】1.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半圆体安装工艺 [J], 周发林;施友香;王同华;赵子平2.GPS关键技术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J], 汤宇;付桂;刘俊延3.新型空心方块斜坡堤结构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J], 谢世楞;谢善文4.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现场观测方法及新技术应用 [J], 高敏5.基床悬吊刮道GPS定位整平工艺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J], 张树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口综合治理历程及思考长江口综合治理历程及思考长江口综合治理与地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始终是长江口治理的强大推动力。

60多年来围绕长江河口自然规律和开发治理,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航运工程、防洪排涝工程、江堤海堤工程相继建设,相关成果多次获省部级以上奖项,其中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然而,在入海泥沙大幅减少和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长江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河势稳定、防洪排涝安全、水资源安全、土地和岸线资源利用、航道条件提升、生态环境改善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长江口综合治理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包括《长江口综合整治开发规划》制定及实施,江堤、海堤建设及岸线开发利用情况,较为详细的介绍了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过程,总结了长江口综合治理过程中实施的重要工程及发挥的主要作用。

从流域减沙、防洪减灾、供水安全以及河口生态保护等方面指出下阶段综合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河口治理和综合管理政策法规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长江口概况长江口为径流与潮汐共同作用的多级分汊、中等强度的潮汐河口[1-3](图1)。

广义的长江河口区自安徽大通(枯季潮区界)向下至口外水下三角洲前缘,长700多千米。

根据动力条件和河槽演变特性的差异,长江河口区可分为河流近口段、河流河口段和口外海滨段三个区段。

河流近口段:大通至江阴,长400 km,河槽演变受径流和河道边界控制,多为江心洲河型;河流河口段:江阴至口门(拦门沙滩顶),长240 km,径流与潮流共同作用,河槽分汊多变;口外海滨段:自口门向外至水下30~50 m等深线附近,以潮流作用为主,水下三角洲发育。

狭义的长江口指徐六泾至原口外50号灯标,全长181.8 km。

图1 长江口区域划分示意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division of the Yangtze estuary长江口平面形态呈喇叭形,徐六泾江面宽约5 km,启东嘴到南汇嘴宽约90 km。

长江口自徐六泾向下,河槽出现有规律的分汊,首先长江被崇明岛分为南支和北支,南支又被长兴岛和横沙岛分为南港和北港,南港在横沙以外又被九段沙分为南槽和北槽,呈现出“三级分汊、四口入海”的河势格局(图2),四条入海河道都存在浅滩,其滩顶通航水深一般在5 m左右,且小于其上游和下游的水深,称为“拦门沙”河段。

图2 长江口徐六泾以下河段概况Fig.2 An overview of the lower reaches (below Xuliujing) of the Yangtze estuary长江口综合治理历程2.1《长江口综合整治开发规划》制定及实施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水利电力部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根据国家计委批复的《长江口综合开发整治前期工作任务书》的要求,对长江口综合开发利用规划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于1988年提出了以北港入海航道整治为重点的《长江口综合开发整治规划要点报告》;1997年水利部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又提出了《长江口综合开发整治规划要点报告》(1997年版本),该报告通过了水利部组织的审查,并上报国家计委。

由于1998、1999年大水后,长江口河势出现较大调整变化,2001年12月底水利部安排长江水利委员会启动《长江口综合整治开发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经过多方努力,2008年3月《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水利部以水规计〔2008〕88号印发实施,规划以2005年为现状基准年,2010年为规划近期水平年,2020年为规划远期水平年。

2017年11月13~17日,长江水利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开展了长江口综合整治专题调研活动,着手进行《规划》修编工作。

2.2 江堤、海堤建设及岸线开发利用长江口河段的两岸边界和崇明岛边界是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江心洲堆集、并岸并洲形成的,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并洲并岸过程,进一步塑造了近河口段宽窄相间的江心洲分汊河型和河口段三级分汊、四口入海的喇叭型河口[1,4]。

20世纪中叶通过整治,在长江口形成了徐六泾节点,使得长江河口有了比较稳定的防护边界。

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长江口整治工程主要有堤防(海塘)工程、保滩护岸工程和围垦堵汊工程。

20世纪90年代之前开展了大规模的江堤、海堤(塘)的整治工作。

长江大堤经数百年的不断加固和建设防护工程,有效地顶住了长江主流的冲击和向南冲刷侵蚀。

20世纪90年代,长江流域发生多次洪水,险情严重。

为提高长江堤防的防御能力,从1997年秋冬开始,江苏省实施了江海堤防达标建设工程,使长江堤防达到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至2002年底,江苏省基本上完成主江堤达标任务。

近年来沿江各地市又陆续开展了江堤功能提升建设。

上海市在原有达标堤防的基础上根据《全国海堤建设方案》逐步完善沿海防潮减灾体系,海堤按200年一遇设计标准建设。

目前长江口岸线开发利用率较高,江苏省岸线利用率为35.6%,上海市岸线利用率为49.2%。

为指导长江及其重要支流的岸线保护、开发利用及管理工作,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2016年9月,水利部、国土资源部正式印发《长江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

规划在充分调查收集沿江省(直辖市)岸线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长江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经济社会发展对岸线开发利用的要求,按照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需求,划分了岸线保护区、保留区、控制利用区及开发利用区等四类功能区,并对各功能区提出了相应的管理要求。

2.3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长江口的治理历程一直是以长江口航道为主线的综合治理过程[4-9]。

自1843年上海港开埠以来,长江口和黄浦江航道即为上海港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重要运输通道。

长江口航道治理的构想,由来已久,早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就提出了开发扬子江航道,建设上海东方大港的设想。

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海运船舶呈现出向大型化和集装箱化发展的趋势,对港口、航道水深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自1958年以来,在交通部组织下,众多研究单位的专家学者对长江口水文、地貌历史演变开展了长期的系统研究[10-11],论证了治理长江口深水航道的技术可能性,提出了深水航道选槽和工程治理的总体方案,并于1998年实施了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由此拉开长江口大规模综合治理的序幕。

长江口航道治理主要有以下三个阶段。

(1)自然水深维护阶段(1958年~1973年)该阶段开展的主要工作有:1958年~1960年,上海河道局(现上海航道局)先后主持开展了三次大规模水文测验和地形测量工作。

1960年交通部和上海市组织上海河道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现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现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成立长江口治理研究领导小组,该小组负责长江口的研究工作。

1962年长江口治理研究被列入国家科委的十年规划。

1963年在交通部领导下组成长江口研究委员会,除继续搜集水文地形资料外,着重进行了长江口资料整理分析和现场调查工作。

该阶段长江口航道维持自然水深。

(2)7m~7.5m航道维护阶段(1973年~1990年)1973年周总理提出“三年改变港口面貌”任务。

交通部根据当时上海港的实际情况,对长江口的要求是开通拦门沙河段7 m航道。

参与研究论证的单位有上海航道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华东水利学院和杭州大学。

经过紧张的研究和激烈争论,考虑到北槽受1972年横沙东滩窜沟切滩导致下段突发性严重淤积的影响,决定选择南槽,用疏浚方法开挖和维护7m通海航道,并于1974年底实现了这一目标。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长江口航道治理工程领导小组;1980年初国务院又批准在领导小组下设科研技术组,并指定科研设计工作以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为主,上海航道局、华东水利学院等单位参加;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长江口开发治理领导小组;1984年改名为长江口及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组织开展长江口、黄浦江、太湖流域综合开发治理中的重大科学研究及工程设计论证审议等工作。

在交通部组织下,通过对长江口水文、地貌历史演变的系统研究,初步掌握了长江口特别是拦门沙河段水沙运动及河床演变规律,论证了治理长江口的技术可能性。

该阶段航道通过疏浚维持7~7.5m水深。

(3)12.5m深水航道建设阶段(1998年~现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位于南港~北槽河段,工程分三期实施,采用整治与疏浚相结合的方式,实现12.5米航道水深目标。

一、二期整治工程(1998~2004年)建造了两条长约50公里的南导堤和北导堤以及总长约30km的19座丁坝。

三期工程以疏浚为主,2006年开工,2010年交工验收。

其中,2008年12月~2009年11月实施了丁坝延长的减淤工程(累计加长丁坝4621m)和南导堤加高的减淤工程(在S3~S8南坝田间新建一座长约21km的防沙堤)。

以深水航道开工建设为标志,长江口进入大规模综合治理阶段[12-13]。

20年多年的时间,按照长江口综合整治开发规划,实施了一系列的河口治理工程。

(4)南京以下12.5m深水航道工程为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运输潜能、支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交通运输部于2011~2018年实施了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工程,采用“固滩稳槽、导流增深、整治与疏浚相结合”的整治原则(图3),分三期将深水航道由延伸太仓荡茜口至南京,总长283 km,2018年5月交工验收。

自此长江南京以下深水航道全线贯通。

图3 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示意Fig.3 Layout of 12.5 meters deep water channel of Yangtze river below Nanjing2.4 1998年以来长江口实施的主要涉水工程1998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河口地区的开发强度增加(如图4),已建涉水工程主要包括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新浏河沙护滩及南沙头通道潜堤工程、中央沙圈围及青草沙水库工程、促淤圈围与吹填工程、港口码头工程、桥梁工程、人工采砂活动等,其中促淤圈围工程包括:徐六泾河段北岸围垦工程、东风西沙圈围工程、常熟边滩圈围、横沙东滩促淤圈围工程、南汇嘴人工半岛、长兴岛北沿滩涂促淤圈围工程、浦东机场外侧促淤圈围工程。

图4 长江口主要涉水工程布置示意图(1998年以来)Fig.4 Layout diagram of major water-related projects at the Yangtze Estuary (since 1998)(1)中央沙圈围及青草沙水源地工程上海市的中央沙圈围工程于2006年11月开工,2007年5月全部完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