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途径
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基本知识

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基本知识(一)党的民族政策:1、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大力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
4、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
5、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促进各民族的全面进步。
6、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8、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
1、处理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民族平等,核心是政治平等。
民族团结,核心是思想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核心是经济繁荣。
2、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的核心、优越性:(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重点)是指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内,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按照宪法规定,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实现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
(2)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共七大内容:地位;自治机关;自治权;一律平等;语言文字自由;管理财政、经济;组织公安部队。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重点)有利于祖国的独立和统一;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促进少数民族的进步和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共同繁荣和发展;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的发展。
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二)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1、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政府对待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宗教信仰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权利,得到了宪法和法律的保障。
1949年9月29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第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权。
1954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作者: 叶介甫
作者机构: 中共中央统战部,北京100800
出版物刊名: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页码: 48-53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期
主题词: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谐社会;民族政策
摘要: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要关系。
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不断向深度拓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是民族关系的前提基础,互助和谐是民族关系的精神纽带。
民族关系涉及不同民族之间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权力和利益、意识和感情等问题,影响着族际关系的格局与国家的稳定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认真研究民族关系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
4-第三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及民族关系 习题与答案

第三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及民族关系习题一、单项选择1.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是:A.中央民族工作会议(1992年1月)B.中共十五大C.中共十六大D.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2005年5月)2.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人是: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3.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的标志是:A.新中国的成立B.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改革开放的开始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实行二、多项选择1.民族关系涉及的领域包括:A.政治领域B.经济领域C.文化领域D.思想领域2.民族关系的内涵(内容)涉及到民族共同体的:A.利益B.权利C.意识D.情感3.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有:A.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B.不同民族个体之间的关系C.同一民族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D.同一民族内部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4.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有: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C.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D.人民民主专政制度5.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国内负面因素有:A.经济利益引发的摩擦B.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C.风俗习惯不同引发的风波D.宗教信仰差异产生的误会6.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国际负面因素有:A.民族分裂势力B.宗教极端势力C.暴力恐怖势力D.民族主义7.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有: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C.民族互助D.民族和谐三、判断题1.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
2.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3.“三个离不开”是指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4.发生在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就是民族关系。
5.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发展。
1.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全党要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
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我们一定要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增强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以及各方面的团结,坚决维护国家统
第1 页共4 页。
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四单元 和谐与梦想 第七课 中华一家亲 促进民族团结》培优课教案_10

中华一家亲教学设计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什么?3.我们为什么需要民族团结?4.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是什么?5.国家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措施有哪些?6.如何维护民族团结?二讲授新课(一)民族大家庭1.阅读材料,当代中国有五十六个互相区别的民族,各民族各有其美,共生共荣,这是中华民族的“多元”,同时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共同历史,文化利益和命运共同体,共称“中华民族”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体。
2.老师小结:中国民族国情3.知识传授: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基本原则形成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4.探究分享:我国宪法规定:中华民族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5.教师归纳:①各民族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和社会地位。
②各民族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
③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二家和万事兴1.知识讲授: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是:加快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各地区共同繁荣2.探究分享:在祖国的西南有一个彝族山村,过去村民的温饱都成问题,几乎家家住茅草屋,现在住房改造,生态家园建设全覆盖,一栋栋崭新的房屋拔地而起,该村依靠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依托草场优势,靠畜牧业,旅游业走上致富奔小康的道路,百草坪成了民族风情旅游的好去处。
班级巡视点拨指导参活动十二分钟只团共同繁荣,共同富裕新疆的阿克苏苹果不仅誉美全疆,而且闻名全国,在政府的推动下,当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在内地设立直销店,发展“农超对接”平台,而且搭建网络销售平台,推行电商销售新模式,阿克苏苹果种植已成为当地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
如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如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要采取政治、政治、法律等综合调整措施,积极做好如下工作:(1)要继续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更好地发展经济和文化,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民族自治法》,切实保障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科学管理人才。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的一些特殊情况和问题,要注意研究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要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2)要配合有关部门广泛深入地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民族观、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
教育的重点是各级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和青少年。
通过教育使大家了解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国情,增强民族政策观念、民族团结观念、祖国观念和爱国意识,自觉注意防止和克服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同时防止和克服地方民族主义,巩固和发展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教育形式要多样,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并同检查民族政策执行情况结合起来,讲求实效。
(3)要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方面的问题。
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民族关系中的问题大量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应当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解决。
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民族关系方面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并不奇怪,重要的是认真对待,正确处理。
首先要尽量避免出现问题,把工作做到前面,防患于未然。
一旦出现问题时,要用政策和法律来教育和约束当事人,要从维护民族团结的愿望出发,提倡互谅互让,各自多做自我批评;要实事求是,合情合理,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不能把所有问题都毫不关联地扯到民族问题上来。
在社会主义时期,在民族关系方面,还会出现另外一种性质的问题,即阶级斗争在某种条件下,某种范围内还会反映到民族关系上来,国内一些敌对势力破坏民族团结、分裂祖国统一的阴谋活动就是这类矛盾,这是敌我性质的矛盾。
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民族关系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民族关系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它是一种在人们的交往联系中,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民族性的社会关系,本质上是涉及民族这个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地位和待遇,民族这个社会利益群体的权力和利益,民族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感情的社会关系。
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性质决定的,是受时代发展和社会性质制约的,也是与当时要解决的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及解决的方式和途径相联系着的。
不同社会、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关系基本特征各有特点。
民族关系的性质是与民族的性质相联系着的。
它是由发生联系的民族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及阶级构成等方面的条件所决定的,也受当时社会总的民族问题情况的影响。
阶级压迫剥削关系及其制度的存在,是民族间压迫剥削等敌对关系的根源。
形式民族关系有多种表现形式,有以民族群体或其部分交往的形式表现的民族关系也有以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中表现的民族关系还有以曲折的方式表现的某种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
民族关系可以区分为并存关系、互补关系、连动关系、依附关系、包裹关系、同化关系、涵化关系、融合关系和分裂关系等。
性质民族关系的性质是与民族的性质相联系着的。
它是由发生联系的民族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及阶级构成等方面的条件所决定的,也受当时社会总的民族问题情况的影响。
阶级压迫剥削关系及其制度的存在,是民族间压迫剥削等敌对关系的根源。
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基本性质是不同的。
私有制社会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不同民族的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这一敌对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有的时候, 民族关系的性质具有二重性,这是与民族本身性质上的复杂情况相关。
特征民族关系的内容或者叫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性质决定的,是受时代发展和社会性质制约的,也是与当时要解决的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及解决的方式途径联系着的。
4-第三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及民族关系 习题与答案

第三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及民族关系习题一、单项选择.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是:.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年月).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年月).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人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改革开放的开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实行二、多项选择.民族关系涉及的领域包括:.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思想领域.民族关系的内涵(内容)涉及到民族共同体的:.利益.权利.意识.情感.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有:.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不同民族个体之间的关系.同一民族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同一民族内部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国内负面因素有:.经济利益引发的摩擦.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风俗习惯不同引发的风波.宗教信仰差异产生的误会.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国际负面因素有:.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有:.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民族和谐三、判断题.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三个离不开”是指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发生在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就是民族关系。
.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
四、名词解释民族关系五、简答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途径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的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
正确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把民族工作摆在很重要的位置上。
虽然近年来,由于党和政府积极开展民族地区工作,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进步,各族群众素质全面提高,民族干部队伍不断壮大,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
但一些影响民族关系的负面因素仍将长期存在,复杂多变。
因此,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以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为本质特征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这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必须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提高民族地区自身发展能力,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关键。
一直以来,党和政府都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推动者。
党和政府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统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的制定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思路和发展规划。
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努力改变困扰民族地区发展的“瓶颈”。
为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要引导和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努力把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要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大国家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财政支持和优惠政策支持,有条不紊的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东部地区反哺西部地区,继续实施“兴边富民行动计划”,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同时,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也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这才是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最根本途径。
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路,增强其发展的内在活力。
要因地制宜,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用好国家的政策。
要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实现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
实践表明,这些举措都有利于改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落后的局面,使各民族人民平等地享受社会主义发展成果。
最终也就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其次,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制度,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政治制度上的保障。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是符合我国国情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已历次载入我国宪法。
它对于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充分调动各民族的积极性,发挥民族地区的优势和特点,更好地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发展繁荣,巩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作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邓小平提出:“要使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这就要加强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建设,特别是贯彻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定配套性法规,建立和完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切实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和合法权益,把一些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上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使之具有根本性、长久性和强制性,使民族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同时根据形势的变化,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本身进行不断地充实、调整和完善,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做到与时俱进,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真正发挥出来,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再次,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也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举措。
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文化,并一直致力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加大国家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事业的财政支持和和优惠政策支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如推进民族地区图书馆文化馆、农家书屋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等建设,建立覆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体系,切实保障民族地区基层文化设施有效运转,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
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因素结合,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形成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运行机制。
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鼓励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多样化发展。
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最终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还要着力改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
要积极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覆盖面。
坚持以人为本,改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居住条件。
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以扶贫、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慈善事业。
加大对民族自治县、民族乡、民族村和城市民族社区发展的帮扶力度,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高生活水平。
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切实把各民族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真正形成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生动局面。
总之,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还将面临诸多的问题和挑战,要真正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