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发展
凭祥启程星火燎原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

03
星火燎原:中国航天事业 的辉煌成就
载人航天工程
神舟系列飞船
中国已成功发射多艘神舟系列飞 船,实现了航天员的载人飞行、
出舱活动以及交会对接任务。
天宫空间站
中国正在建设天宫空间站,计划 在未来实现长期驻留和科研任务
2003年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 功,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 第一人。
重要里程碑
2013年
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落月,实现 中国航天史上的首次月球软着陆
。
2016年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成功,为 中国空间站建设奠定了基础。
2020年
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取回月球样品 ,实现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重大 突破。
02
感谢观看
THANKS
大突破和创新。
凭祥启程对中国航天事业的推动作用
培养人才队伍
通过凭祥启程项目,培养了一大批优 秀的航天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促进技术创新
推动了航天技术的持续创新和发展, 提高了中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竞争力 。
提升国际地位
通过凭祥启程项目,中国在国际航天 领域的影响力逐渐提升,成为世界航 天大国之一。
引领产业发展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全球覆盖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实现对全球的覆盖,为用户 提供高精度、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特色服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还提供短报文通信、星基增强 等特色服务,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
国际合作
中国积极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国际合作,促 进全球卫星导航事业的发展。
火箭技术突破
长征系列火箭
01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为全球航天技 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了全 球航天技术的进步。
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历史与崭新未来展望

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
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重大成就。通过实施 载人航天工程,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 个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
中国航天员的出色表现和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为中 国航天事业赢得了国际声誉,进一步推动了航天技术的创 新和发展。
月球探测器的着陆
月球探测器的着陆是中国航天事业在深空探测领域的重大突破。中国成功实现了 月球软着陆,并开展了多项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为人类深空探测和月球资源开 发奠定了基础。
月球探测器的着陆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地位,也为中国未来深空探 测和太空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技术支持。
02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机遇
深空探测有望发现更多未知天体 ,为人类认识宇宙提供更多宝贵 信息,同时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 和创新。
商业航天的兴起与前景
兴起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商业 航天正在迅速崛起,为航天事业注入 新的活力。
前景
商业航天有望降低航天成本,提高航 天器的性能和可靠性,推动航天技术 的普及和应用。
太空旅游的梦想与实现
国际合作的成果与贡献
国际空间站合作
中国参与了国际空间站建设,为国际合作提供了重要 支持。
联合研制卫星
中国与多个国家合作研制了通信卫星、气象卫星等, 推动了国际航天技术的发展。
国际发射服务
中国为多个国家提供了卫星发射服务,推动了国际商 业航天市场的繁荣。
航天产业的蓬勃发展
01
02
03
航天制造业
中国形成了完整的航天制 造业体系,具备了自主研 制和生产各类航天器的能 力。
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

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85年10月长征火箭开始走向国际市场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
4月1日,“神舟”三号成功降落于内蒙古中部地区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成功发射,并在飞行7天后平安返回。
2003年1月5日晚上7时许,“神舟”四号飞船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着陆,顺利回收。
2002年12月30日零时40分,“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再次飞上太空,并在遨游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
总结:从1999年到2005年,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飞跃,我国载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称奇,令亿万中国人民备受鼓舞、倍感自豪。
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突破,中国航天人以他们的智慧与努力,弥补了物质技术基础的不足,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跃升。
中国航天发展史的辉煌成就

中国航天发展史的辉煌成就中国航天发展史的辉煌成就是值得瞩目的。
自1956年成立中国航天局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经历了辛勤的努力和长期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逐步回答有关中国航天发展史的辉煌成就。
第一步:起步阶段(1956-1970年)中国航天发展的起步阶段可以追溯到1956年中国航天局的成立。
在这个阶段,中国航天事业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当时的中国天空空无一警,没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因此中国首要任务是建立起必要的科研机构和基础条件。
中国在起步阶段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和试验,为后续的航天项目做了重要准备。
196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空间火箭——"东风"一号,实现了从地面发射火箭进入太空的重大突破。
此后,中国又相继发射了"东风"二号和三号等火箭,进一步夯实了航天技术基础。
第二步:载人航天计划(1970-2003年)中国的载人航天计划始于1970年代。
1971年,“七五”计划确定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目标。
中国航天局正式启动了其载人航天计划,并逐步推进相关技术研究和实验。
在此期间,中国先后进行了多次载人航天试验。
2003年10月15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飞船,中国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成功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这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突破,将中国航天事业推向了新的高度。
第三步:航天科学与应用研究(2003年至今)自2003年的载人航天计划取得成功后,中国航天局继续推进航天科学与应用研究的发展。
中国的航天计划不仅仅关注载人航天,还对火箭、卫星和空间科学等方向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和实验。
中国航天局在这个阶段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技突破。
2008年,中国成功发射了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成功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此后,中国相继发射了"嫦娥二号"和"嫦娥三号"等月球探测卫星,为中国进一步探索太空和发展月球基地打下了基础。
中国航天发展的光辉历程弘扬航天精神的辉煌篇章

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航天科技的发展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 经济利益和国际影响力。
航天科技的应用为人民提供了更加便 捷、高效的服务。
促进了科技创新
航天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 术进步和创新。
02 中国航天精神的内涵
航天精神的核心要素
自力更生
中国航天事业始终坚持自主创新,不依赖外部力量,通过 自主研发和试验,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了从无到 有的跨越。
航天精神的历史渊源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航天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 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等,这些思想为航天精神的产生和发 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开始了 自主研制卫星和火箭的历程,为航天精神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航天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空间站合作
中国将加强与国际空间站的合作,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推动人类太空探索的进步。
航天技术交流
中国将积极参与国际航天技术交流活动,分享航天技术和经验, 推动全球航天事业的共同发展。
人才培养与教育合作
中国将加强与国际航天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培养更多的航天人才 ,提高中国航天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和航天精神的传承,可以增强全民族的自信心
和自豪感,激励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03 中国航天发展中的关键时 刻与人物
重要里程碑事件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 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 为世界上第五个自主发射人造卫星的 国家。
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发射
中国载人航天的辉煌成就及可持续发展

中国载人航天的辉煌成就及可持续发展首先,中国的载人航天历史可以追溯到1992年,这是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成立之后不久。
从那时起,中国就开始了一系列发射任务,包括实施无人飞行、空间实验室和载人飞行等关键步骤。
在2003年,中国成功实施了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将中国的第一位太空人杨利伟送入太空。
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进行载人飞行的国家。
从那以后,中国陆续进行了多次载人飞行任务,如神舟五号、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
这些载人飞行任务证明了中国航天的可靠性和技术实力。
除了载人飞行任务外,中国还在空间科学和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
中国于2024年实施了世界首次月球软着陆任务,成功将探测器嫦娥三号送上月球并成功软着陆。
此后,中国陆续实施了嫦娥四号、嫦娥五号等月球探测任务,这些任务为未来的人类月球探测奠定了基础。
中国航天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依赖于航天技术的发展,还依赖于对于航天人才的培养和科研基础的建设。
中国大力投资于航天人才的培养,并建立了一系列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用于航天科学与技术的培养与研究。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航天合作项目和组织。
未来,中国航天将继续致力于推动航天技术的发展。
中国已经启动了一系列重大航天项目,如中国空间站、火星探测器、载人登月等。
这些项目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地位,并推动航天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航天还将继续注重航天科技创新与应用,积极探索使用航天技术解决地球问题,如天气预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
航天技术的应用将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航天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将继续加强与国际航天社区的合作和交流。
中国将积极参与国际航天合作项目,并开展航天技术的交流与分享。
这将有助于提升中国航天水平,促进全球航天事业的发展。
总之,中国载人航天已经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并展示了其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合作的加强,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中国载人航天的辉煌成就及可持续发展

中国载人航天的辉煌成就及可持续发展自2003年神舟五号任务成功发射以来,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一系列的辉煌成就,并且正在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不断发展。
以下是中国载人航天的主要成就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辉煌成就之一是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运行。
自2003年神舟五号实现了中国进入太空以来,神舟系列飞船已经成功完成了6次载人任务。
其中包括了长时间的有人驻留太空站、载人与货运飞行器交会对接等重要任务,为中国未来空间站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中国在探月任务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自2024年嫦娥一号发射以来,中国陆续发射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和嫦娥五号等5次探月任务,成功实现了绕月、撞月、着陆、采样返回等一系列探月任务目标,为未来人类探索月球和深空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经验。
此外,中国还在空间实验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自2024年天宫一号发射以来,中国已经成功实施了天宫一号、天宫二号和天宫三号的空间实验室任务。
这些空间实验室不仅为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平台,还为未来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除了以上成就外,中国载人航天还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进展。
首先,中国注重依靠自主创新推动航天技术的发展。
在神舟系列飞船、嫦娥系列探月任务和空间实验室等项目中,中国科研人员和工程师们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技术方案和解决方案,提高了航天器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
其次,中国在航天人才培养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支持。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航天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开展重点科研项目、培训计划和海外合作等方式吸引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航天科学家和工程师。
最后,中国在国际航天合作方面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与国际航天机构和其他国家的航天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空间站项目,提供空间实验室服务,与国际上的载人航天项目相互合作和交流,共同推进世界航天事业的发展。
辉煌的太空征程中国航天发展简史

月球探测工程
总结词
月球探测工程是中国深空探测的重要里程碑,它推动了我国在月球科学、深空探测等领 域的发展。
详细描述
中国的月球探测工程始于2004年,先后成功实施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等 任务。这些探测器对月球进行了详细的探测和科学研究,获取了大量有关月球的数据和 样本,为人类深入了解月球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同时,月球探测工程也推动了我国在深
卫星技术
通信卫星
中国已成功发射多颗通信卫星, 为国内外用户提供了可靠的通信 服务,尤其在偏远地区和海洋应
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导航卫星
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 统已逐渐覆盖全球,为用户提供 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增强了 国家在导航领域的自主可控能力
。
遥感卫星
中国遥感卫星技术不断发展,通 过高分辨率卫星图像为国家资源 调查、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了有
卫星等。
1992年,中国开始实施载人航 天工程二期计划,目标是建立
永久性空间站。
1999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 一号无人飞船,标志着中国载 人航天工程取得了重大突破。
200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 二号无人飞船,进一步验证了 载人航天技术。
创新发展阶段(2000-至今)
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标志着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
辉煌的太空征程中国航天 发展简史
• 中国航天发展历程 • 中国航天重大事件 • 中国航天科技成就 • 中国航天未来展望
01
中国航天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1956-1965年)
01
02
03
04
1956年,中国航天事业正式 起步,成立了第一个航天研究 机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发展作者:庞兴国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6年第28期“嫦娥奔月”、“大闹天宫”的古代神话故事表达了人类翱翔太空的梦想。
在航天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人类征服太空已不再是神话和梦想。
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我国“天宫二号”空间实验站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上天,打造中国第一个太空实验室,用以为中国最终建立基本型空间站作进一步探索和实验。
一、国际航天探索与中国航天发展(一)国际航天探索1、航天探索始自二战后期1944年美国政府邀请著名的空气动力学专家冯·卡曼博士为首的科学家小组进行未来50年航空领域的研究规划。
次年这个科学家小组就编撰出了一部名为《走向新的地平线》9卷本巨著,在这份发展规划中首次提出了航天技术应用的一些设想。
在纳粹德国覆亡之际,美苏两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抢夺火箭专家、技术资料和设备。
这场“分遗产”活动中美国收获最大,抢走了包括冯·布劳恩在内的大批德国火箭技术专家和可以组装成100枚火箭的零部件,稍后抵达的英国则拿到了数枚火箭成品与半成品。
苏联到达盟国协定中属苏联占领区后发现,大部分的零件与火箭资料已经被美、英两国取走,对此十分不满,抗议未果,只好将工厂内剩下的生产线以及附近与生产和研发火箭有关的德国家庭全数运往国内。
1946年美国用缴获的德国V-2火箭发射了一个果蝇上天,虽微不足道但这是人类太空探索史上第一次将生物送上太空。
在美国获得德国航天科学家冯·布劳恩之际,苏联将屡遭毒打的杰出飞机设计师科罗廖夫从政治犯行列解放出来,并将之前抢到的德国专家与资料迅速汇集到科罗廖夫旗下,1957年10月4日苏联使用由洲际导弹改进的“卫星号”运载火箭率先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将人类航天的幻想变为了现实。
这颗卫星被赋予了太多个第一的含义,标志着人类的活动区域从此由陆地、海洋和大气层迈向了太空。
同时标志着美苏的太空争霸也由此展开。
科罗廖夫的成功让冯·布劳恩坐卧不宁。
美国的科技自信与国家威望都受到严重打击,更重要的是这颗人造卫星背后是苏联拥有射程可达7000公里的导弹能力,美国本土不再安全了。
冯·布劳恩嘴上不服输,但直到第二年才费尽波折地将一颗卫星送上天。
而苏联则在发射第一颗卫星之后仅仅一个月,又于1957年11月3日将一条名“莱卡”的生物狗送入预定轨道,不仅让美国的果蝇无地自容,而且真正证明了生命在太空也能存活。
在此后的几年内苏联始终走在美国前面。
2、美苏争霸太空1960年8月18日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名为“发现者”13号的照相侦察卫星送入太空。
这颗卫星的成功发射并顺利回收标志着卫星在军事上的应用拉开了序幕。
1961年4月12日苏联用“东方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尤里·加加林乘坐飞船升空飞行了1小时48分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从1961年开始美国重点瞄准登月工程,在经历了几年无人探月的探索之后于1969年7月20日使用“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月舱降落在月球上,阿姆斯特郞和奥尔德林登上了月球,阿姆斯特郞说出了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这对一个人来说,只不过是小小的一步,可是对人类来讲,却是巨大的一步。
”从1961年到1972年12月第6次登月成功结束,阿波罗计划历时11年,从事了一系列载人登月飞行任务,总共有12名航天员登上月球。
1972年3月2日美国发射“先驱者10号”探测器,经过14年的漫长太空旅行,于1986年越过太阳系边缘,实现了飞向太阳系外宇宙空间的目标。
1971年4月19日苏联发射了第一个“礼炮号”空间站。
1981年4月12日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试飞成功,实现了航天运输系统由地球表面到近地轨道间的部分往返重复使用。
1986年2月20号前苏联发射“和平号”空间站,在轨运行15年后于2001年3月23日坠毁。
(二)中国航天探索的产生与发展1956年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主持制定了国家“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根据这个规划开始了包括组建中国第1个火箭研究设计机构在内的一系列筹备工作。
60年代中期中国启动“651工程”,即设计、生产并发射我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实现毛泽东主席早在1958年就发出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
作为“651工程”的重要配套项目,我国第1种现代运载火箭的总体方案是在中远程地地导弹的基础上加上固体推进剂的第3级,这就是“长征-1”号运载火箭。
1970年4月我国使用“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我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送上太空。
1975年11月26日“长征-2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中国的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并于1975年11月29日按预定计划返回,标志着中国掌握了卫星的再入和回收技术。
1981年9月20日用“风暴-1号”运载火箭将三颗科学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
1984年4月8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试验通信卫星成功,标志着中国掌握了液氢/液氧低温推进技术和具有向地球静止轨道发射卫星的能力。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将“风云-1号”气象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成功发射“亚洲-1号”通信卫星,从而使中国的运载火箭进入了国际航天商业发射市场。
1999年11月20日“神舟-1号”载人试验飞船发射和回收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拥有进行载入航天技术的能力。
二、中国航天探索取得飞速发展(一)各种应用卫星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的空间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等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
特别是1975年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这为中国开展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测速、授时服务,并兼具短报文通信能力,是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第一步是2000年我国发射了两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建成了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
第二步是从2004年起启动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首次开始批量研制生产卫星和运载火箭,密集组网发射,到2012年年底已形成区域覆盖能力,正式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运行服务。
第三步是于2020年前建成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届时要完成约30颗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和组网任务。
(三)探月工程计划中国月球探测分为三个阶段,即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探测和人类在月球短暂驻留的月球基地建设,目前正按计划分步实施。
另外,“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全面实施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战略,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四)载人航天发展1、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早在1992年中国就确立了以建立空间站为目标的航天计划。
这一计划分三步,第一步是载人飞船阶段,目标是能够把宇航员送到太空,正常运行若干天,并成功返回。
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
在这个阶段要解决组装、交互对接、补给以及循环利用等四大技术。
这些技术关系到空间站的组装、宇航员在空间站的生存等关键问题。
天宫一号就是中国在第二步计划中为了解决交互对接问题而发射的一个目标飞行器。
天宫二号将完成再生式循环系统、有效载荷和应用系统的实验以及其他一些科研项目。
经过空间实验室阶段,我国最终要建设的是一个基本型空间站。
2、神舟系列飞船神舟无人飞船: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
从1999年到2003年,我国先后成功地发射了四艘无人飞船,突破了载人飞船再入升力控制、应急救生、软着陆、GNC故障诊断、舱段间分离、防热等13项关键技术。
神舟五号飞船: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9时9分50秒“神舟”五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返回,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
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人。
神舟六号:2005年10月12日09时00分2005年10月17日4时32分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送入太空。
神舟七号:2008年9月25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
27日翟志刚身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
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神舟八号: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升空,2011年11月17日19时32分返回,搭载模拟人,为正式定型型号。
神舟九号:神舟九号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24秒升空,2012年6月29日10时03分返回,航天员为景海鹏、刘旺、刘洋(女)。
这也是载人航天飞船首次在夏季发射。
神舟十号: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将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女)送入太空。
3、天宫建设(即太空站建设)天宫一号: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有了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它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
天宫一号实际上是空间实验室的实验版,采用两舱构型,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
之后又成功发射了发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
神九、神十分别是两艘有人的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顺利完成了有人及无人自动对接试验。
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
天宫二号: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12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继天宫一号后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用于进一步验证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进行一系列空间试验。
天宫二号主要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
今年载人航天任务中,航天员将完成长达30天的在轨驻留,这个时间长度对于技术和人员来说,都具有较大的挑战,在国际上也是公认的门槛。
中国计划2020年中国将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园,独立自主的中国空间站届时可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空间站。
(五)中国掌握一箭20星技术2015年9月20日7时01分中国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六号在太原点火发射并取得成功,标志着中国长征系列家族再添新成员。
长征6号一次性将20颗卫星送入距离地球524公里轨道,创亚洲之最。
2008年04月28日印度成功发射一枚自行研制的运载火箭,印度一箭十星的成功发射创造了当时世界航天史的新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