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诗歌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合集下载

现代诗人海子的诗歌与社会现实意义

现代诗人海子的诗歌与社会现实意义

现代诗人海子的诗歌与社会现实意义1. 引言1.1 概述本文将探讨现代诗人海子的诗歌作品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以及其意义。

海子作为中国现代诗坛的重要代表,他的诗歌创作深受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的影响。

通过分析海子的生平与背景、诗歌主题与风格,以及他作品中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我们可以深入探究海子诗歌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方式展开:第二部分将介绍海子的生平与背景,帮助读者了解他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和个人经历对他创作的影响。

第三部分将分析海子诗歌的主题与风格,通过解读具体作品来揭示其独特艺术风貌和创作思路。

第四部分将探讨海子诗歌中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现实问题,以政治、人性等方面为重点剖析这些问题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第五部分将进一步讨论海子诗歌对社会的启示与影响。

探索海子作品中蕴含的关于人性、自我价值和抗争精神的力量。

第六部分将探讨海子诗歌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及其意义,重点考察其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呼唤人们记住历史、珍惜和平与和谐的意义。

最后,第七部分将对文章进行总结回顾,并展望海子诗歌的未来发展,并提出对读者的呼吁与启示。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海子诗歌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联,揭示并探讨海子作品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希望能够展现出海子诗歌对于理解个体命运、反思社会问题以及推动社会变革与进步所具有的重要影响力。

通过本文的撰写,旨在唤起读者对于当代诗歌与社会现实之间关系的关注,并激发广大读者对于文学创作以及社会问题认知方面更广泛而深入地思考。

2. 海子的诗歌创作与社会现实2.1 海子的生平与背景海子,原名张林,1964年3月11日出生于中国安徽省蚌埠市。

在成长过程中,他受到了家庭和社会的多重压力和矛盾影响。

父母离异、弟弟患有精神疾病等家庭困境,以及社会上不公与压迫等现实问题,都对海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2 海子诗歌的主题与风格海子的诗歌主题广泛而深刻,包括对自然、人性、时代变迁等方面的思考。

诗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诗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诗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诗歌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通过抒发情感、描绘景物、表达思想等方式,反映了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感悟和体验。

首先,诗歌可以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

诗人通过细腻的文字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将身边的人、事、物以及自己的情感经历转化为文学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可以展示出生活的琐碎、喜怒哀乐、美好与丑陋,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其次,诗歌也可以是对现实生活的审视和批判。

诗人常常用诗歌来探讨社会问题、抨击不公正、揭露人性的阴暗面等。

通过诗歌的形式,他们可以以更加直接和深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反思。

此外,诗歌还可以成为人们面对现实生活时的一种抚慰和寄托。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面临压力、困惑和挫折,而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提供一种情感的出口和心灵的寄托。

通过阅读或创作诗歌,人们可以从中得到安慰、启示和希望,使自己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境。

总的来说,诗歌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它既可以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又可以是对现实生活的审视和批判,同时也可以成为人们情感的抒发和寄托。

通过诗歌,人们可以更深入地触摸和理解生活的真谛,而诗歌也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

当代诗歌对社会现象的审视

当代诗歌对社会现象的审视

当代诗歌对社会现象的审视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一种表达个人情感与思想的独特方式。

在当代社会,诗歌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通过独特的审视角度,深入挖掘和揭示社会现象,引导人们对现实进行思考和反思。

首先,当代诗歌对社会现象的审视体现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上。

随着现代化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

当代诗人通过审视大自然的美与恢宏,对人类的破坏行为进行反思与警示。

他们用诗歌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对环境污染的忧虑、对气候变化的关注。

这些诗歌作品唤起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意识,推动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与应对。

其次,当代诗歌对社会现象的审视还体现在对人际关系和人类价值观的思考中。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人际关系矛盾日益突出。

当代诗人通过诗歌的形式,审视人类之间的互动与交往。

他们关注社会的冷漠与孤独,探讨人际关系中的误解和矛盾。

这些诗歌作品引导人们重新审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思考并追求更为真实和有意义的社会互动。

此外,当代诗歌对社会现象的审视还探讨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

当代社会呈现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点,这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革和社会问题的出现。

诗人通过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揭示和探讨了人口老龄化、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等现象。

这些诗歌作品激起了社会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关切,促使人们反思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与人类幸福的实现。

最后,当代诗歌对社会现象的审视还体现在对历史与文化的关怀上。

诗歌作为一种形式艺术,承载着文化的内涵和历史的记忆。

当代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与文化符号的审视,挖掘和传承着人类的智慧与精神。

他们试图通过诗歌创作提醒人们珍视历史的遗产和传统文化,关注文化认同与多元共存的问题。

这些诗歌作品引导人们保持对文化传承的关注,推动文化创新与多样性的发展。

总之,当代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社会现象的审视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它通过诗歌对自然、人际关系、社会问题以及历史与文化的思考,引导人们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思考与反思。

诗歌与现实的关系

诗歌与现实的关系

诗歌与现实的关系诗歌与现实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反映,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诗歌与现实的关系,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体现。

诗歌是对现实的反映和表达。

诗歌往往能够捕捉到现实中的细节和情感,将其转化为语言符号,以一种深刻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表达出来。

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绘了安史之乱后动荡的社会现实,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内心感受,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忧虑。

同时,诗歌通过对现实的反映,也能够激发人们的思考和反思,引导人们关注社会问题,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诗歌也能够影响现实。

诗歌通过对人们心灵的触动和启迪,能够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行动。

例如,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演讲词,通过富有诗意的语言描述了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梦想和期望,激发了人们的斗志和信心。

此外,诗歌也能够通过对人们审美观念的影响,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进而推动社会的文化进步。

诗歌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互动和转化。

一方面,诗歌的创作需要基于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悟,通过对现实的描绘和表达,诗歌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精神寄托和情感宣泄的途径。

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也受到诗歌的影响和塑造。

通过诗歌的传播和影响,人们对现实的理解和认知也会发生改变,进而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在探讨诗歌与现实的关系时,还需要考虑诗歌的创作与社会历史背景的互动。

诗歌往往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

同时,社会历史背景也会对诗歌的创作产生影响,例如政治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等都会对诗歌的主题、风格和形式产生影响。

因此,在理解诗歌与现实的关系时,需要将诗歌放在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以更加全面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还需要关注诗歌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诗歌不仅是艺术创作的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资源和社会力量。

在现实生活中,诗歌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思考,引导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关爱他人,进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近代诗歌与社会变革

近代诗歌与社会变革

近代诗歌与社会变革近代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表达形式,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同时也与社会变革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近代诗歌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一、近代诗歌反映社会变革近代社会变革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冲击,催生了一批以反映社会现实为使命的诗人。

他们通过诗歌表达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思考,尖锐揭示社会问题,批判社会不公和不平等现象。

例如,20世纪初的中国,饱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社会压迫,一批文人学士为了救国救民,以诗歌为武器,高声疾呼,激励人们为国家独立和社会进步而奋斗。

二、近代诗歌推动社会变革近代诗歌不仅仅是反映社会变革的镜子,更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

诗人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批判性的思维,探索社会的问题,并提出解决之道。

他们的声音和呼吁引发了社会的共鸣,激起了人们的思考和行动。

许多重大的社会变革都离不开诗人们的努力和付出。

三、近代诗歌改变社会观念近代诗歌通过表达情感和思想,改变了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和观念。

诗歌的独特魅力在于它能够以抽象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触动人的内心。

诗人们用朴素的文字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化,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和共鸣。

正是由于诗歌的力量,社会变革的种子在人们的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四、近代诗歌传递人性关怀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人们面临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挑战。

近代诗歌通过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传递出对人性的关怀和探索。

作为一种抒发情感、疗愈心灵的表达方式,诗歌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通过诗人们真挚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深度思考,唤起人们对人性的重要性的关注和反思。

五、近代诗歌记录社会变革的历史近代诗歌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记录了社会变革的历史。

通过诗歌,人们可以了解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所经历的各种挣扎和困难。

近代诗歌不仅仅是文学的一种形式,也是历史的见证和回忆。

结语诗歌是一种强有力的表达方式,它和社会变革密不可分。

无论是反映社会现实、推动社会变革,还是改变社会观念、传递人性关怀,近代诗歌在社会变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现代诗歌与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

现代诗歌与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

现代诗歌与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现代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不仅仅是对美的追求和表达,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的一种方式。

通过诗歌的形式,诗人们可以借助文字的力量,深入挖掘社会的问题,反映人们内心的痛苦和迷茫,同时也呈现出一种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物质的丰富,但同时也带来了人们内心的空虚和焦虑。

现代诗人们通过自己的创作,试图揭示这种背后的真相,引发读者对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他们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对物质追求的怀疑和对内心灵魂的呼唤。

诗人们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揭示出其中的弊端和问题。

他们用文字描绘出现代社会中的不公平和不平等,呼吁人们对这种现象进行反思和改变。

例如,在诗歌中描绘出贫富差距悬殊的现象,以及对弱势群体的歧视和忽视。

通过这种方式,诗人们试图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关心,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现代诗歌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诗人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处境,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们试图通过诗歌的形式,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与社会现实形成一种对立和对抗。

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诗人们希望能够找到一种超越现实的境界,重新审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现代诗歌的批判与反思并不是简单地对社会现实的指责和抱怨,而是一种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诗人们用自己的创作,试图寻找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的方法,同时也呼吁人们积极参与到社会问题的解决中来。

通过诗歌的形式,诗人们传递出一种对美好未来的希望和憧憬,鼓励人们积极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

总之,现代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不仅仅是对美的追求和表达,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的一种方式。

诗人们通过自己的创作,揭示社会的问题和困扰,引发人们对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他们试图通过诗歌的形式,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关心,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现代诗歌也是对自身生活和处境的反思,试图找到一种超越现实的境界,重新审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现当代诗歌的与社会批判

现当代诗歌的与社会批判

现当代诗歌的与社会批判社会批判是现当代诗歌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诗人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关切,借以批判社会的不公与不平等,反映人民的疾苦与呼声。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现当代诗歌以真实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将社会现象与问题作为写作的素材与题材。

诗人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抒发出对社会各个方面的不满与批评。

例如,诗人可以写一首描绘贫困家庭生活的诗,通过细腻而真实的描写,呈现出社会阶层不平等所带来的不公与困境。

这样的作品既是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也是对贫困人民的抒发。

其次,现当代诗歌常常通过借景抒怀的手法,间接地批判社会的弊病。

诗人将自然景色、人物形象与社会现象相结合,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人物的叙事,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切。

例如,诗人可以写一首描绘自然环境受到破坏的诗,通过对自然的赞美与痛惜,暗示出人们对环境的漠视与破坏。

这样的作品既是对社会问题的隐喻式批判,也是对人类对待自然的警示。

此外,现当代诗歌也常常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和挖掘,以达到对社会问题的批判。

诗人可以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评论,揭露社会问题根源和形成的历史背景。

例如,诗人可以写一首关于文化大革命的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和评价,探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变革的不正常之处。

这样的作品既是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也是对社会问题的反思与批评。

最后,现当代诗歌中的社会批判还表现在对权力与压迫的抵抗和呼唤上。

诗人通过诗歌的力量,表达对社会压制和不公平对待的反抗,寻求社会的公正与自由。

例如,诗人可以写一首描绘独裁统治下民众受苦受难的诗,通过对抗议和呼声的表达,传递出人民对自由与民主的向往。

这样的作品既是对不公正的呐喊,也是对权力的自觉和警醒。

总之,现当代诗歌中的社会批判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关切和表达。

诗人通过诗歌的形式,在写作中融入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批判,用诗歌的力量唤起人们对社会的思考和关注。

在当今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的时代背景下,现当代诗歌的社会批判意义重大,为社会进步和改革提供了一种独特而重要的声音。

诗歌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诗歌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诗歌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诗歌是人类文学史上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诗歌的产生、流传和演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在古代,诗歌不仅是一种文学表现形式,还是一种具有社会功能的文化媒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诗歌的种类和功能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

本文将从诗歌的历史背景、生产方式、功能和影响等方面,探讨其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

一、历史背景诗歌起源于人类语言的发展,是人类文学发展史上最早的形式之一。

诗歌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古代社会,歌颂生产、祭祀、战争、娱乐等方面的诗歌被广泛地传唱,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例如,中国古代的《诗经》记载了先民们在祭祀、婚嫁等场合所唱的诗歌,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希腊古典文学中,史诗和戏剧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二、生产方式诗歌的生产方式包括口传和书面传播两种方式。

在古代,诗歌多以口头传播的方式流传下来,民间吟唱、朗诵和演唱成为了诗歌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中国古代,民间吟唱的艺人被称为“词人”、“曲师”,他们利用自己的喉咙和琴、瑟、笛等乐器伴奏,将诗歌和音乐结合起来演唱,成为了古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

而在书面传播方式的出现后,诗歌的传播途径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读者可以通过书籍或报刊等形式接触和传播诗歌。

三、功能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多种功能。

首先,诗歌是一种宣传和传承文化的方式。

通过诗歌的传颂和传承,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其次,诗歌是一种情感宣泄和精神慰藉的方式。

许多诗歌作品表现了人们对生命、爱情、家庭、友谊等方面的深切感受和想法,这些作品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安慰。

再次,诗歌还是一种批判和反思社会现象的方式。

许多诗歌作品通过对社会不公、腐败、战争等问题的揭示和批判,引导人们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当代诗歌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摘要】当代诗歌逐渐被现代社会“边缘化”了,同样读者、社会也被诗歌“边缘化”了。

当代诗歌与现代社会出现了巨大的“不融性”,但是它们又在有着不可忽视的“互存性”。

诗歌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当代诗歌、现代社会、不融性、互存性前言当代诗歌“边缘化”的问题已经不是新鲜话题了,而大家似乎习惯了对当代诗歌这样的评价,也习惯了当代诗歌以这样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对诗歌的“边缘化”问题,已经有很多理论对此做出了详细的论述。

它们或站在诗歌的角度,认为是现代社会造成了诗歌的没落;或站在社会的角度认为是诗歌脱离了社会,脱离了读者,而很少从这两者的关系上进行分析。

当代诗歌与现代社会出现了巨大的“不融性”,同时它们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互存性”,这种关系也体现了当代诗歌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当代诗歌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好比绿叶与花朵的关系,而现代社会的这片绿叶却正在枯萎,失去生机。

这花朵没有了绿叶的点缀,就失去了作为一束花朵应有的美丽。

其实,绿叶的作用不单是点缀花朵,更重要的是它为花朵提供所需要的养分。

也许有人认为,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是对社会的一种点缀,是可有可无的。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在一个时代里,“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代表着文学的最高成就”。

〔1〕另外,当代诗歌还有更巨大的作用——推动时代前进的巨轮。

这样的观点,或许会遭到一部分人的反对,但事实的确如此,正如同崔永元所说:“没有诗歌的时代是没有希望的时代。

”但是,也有人提出现代社会这朵红花不是只有诗歌这一片绿叶,不是还有诸如小说、散文那么多片绿叶吗?艾青曾说:“我不知道人类能否有一天离开诗而生活……这实在是不可想象的:人类会有一天失去了思想感情的最高活动……匍匐着,匍匐着,将是怎样的一种鳄鱼啊。

”〔2〕显而易见,艾青认为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感情活动,如果失去了诗歌,也就失去了文明。

在现代社会中,这颗代表着文明的星,已经黯然失色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归根到底,是因为当代诗歌与现代社会的“不融性”已经表现的十分明显。

这样的“不融性”既表现在现代社会方面,同时也表现在当代诗歌方面,这两者好像分手的情侣,彼此拒绝者对方,最后,也就越走越远,这就造成了诗歌被社会“边缘化”,社会、读者被诗歌“边缘化”的局面。

一,当代诗歌与现代社会的“不融性”1.1:现代社会拒绝了当代诗歌诗歌正被社会“边缘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正是诗歌与现代社会的“不融性”的一个具体表现。

首先,教育体制就使诗歌与可能的读者群、创作群产生了隔阂。

教育体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高考,从恢复至今,只有最近几年的少数高考作文试题允许考生以诗歌的形式完成考卷,这说明教育从源头上就拒绝了当代诗歌,造成了中学生对当代诗歌的误解,使诗歌与可能的读者群、创作群失之交臂,不能为诗坛注入新鲜的血液。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清华教授说:“如果一个考生有诗歌方面的才能,那么,他在其他文体中也一定能够写好文章。

”〔3〕既然考生在诗歌方面有一定的才能,那么高考为什么要拒绝考生展现自己的才能呢?既然诗歌方面的才能代表了考生的文学造诣,那么高考为什么要拒绝诗歌呢?高考拒绝诗歌,不仅不利于考生才能的发挥,同时也使当代诗歌失去了与其他文体平等的地位,也使当代诗歌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其次,是经济体制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高速发展,每个人都在高度关注经济生活,当年李白曾梦笔生花,而现代人做梦恐怕想的都是发财,诗歌的“边缘化”就成了很自然的事。

赵本夫说过:“不仅诗歌被边缘化了,整个文学都被边缘化了。

”〔4〕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下,诗人的身份完全被多元化了。

一个诗人可能写诗,但不是以写诗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写诗只是他们生活中的一种娱乐,一种业余爱好,就好比是饭后的甜点,是可有可无的。

现在的“纯”诗人更是凤毛麟角了,譬如80年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北岛、舒婷已经很少从事诗歌的创作了,他们转而进行散文、小说的创作。

而另一位著名诗人杨炼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只是在一些大学从事阶段性工作,而陷于经验、语言等方面的困境,零星的诗歌显得玄而空。

还有位著名的诗人江河,已经不写诗了。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经济体制的问题造成了老一辈的创作者几乎放弃了诗歌的创作,转而从事其他的行业或者其他文学形式的创作;而教育体制对诗歌的封杀,使青年群体对当代诗歌基本不了解,更遑论进行诗歌的创作。

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造成了诗歌创作群的一个“断代”以及“真空”现象,使诗坛处于一种青黄不接、良莠不齐的境地。

具体表现在,80年代还处于“黄金时代”的当代诗歌,90 年代就出现了“边缘化”问题和诗坛的“亏空”。

最后,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当前所流行的是“快餐文化”,在标榜“时间就是金钱”的社会下,当代诗歌的读者群局限于以诗歌为研究对象的文艺工作者以及一少部分喜爱诗歌的读者。

一般大众很少去阅读诗歌,主要是因为诗歌“是一种用丰富新奇的想象和富有节奏、韵律的语言,高度概括地歌唱生活、抒发感情的文学载体”,〔5〕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理解、揣摩。

相对于小说之类的文学样式来说,大众更容易倾向于阅读通俗易懂的小说,而不是诗歌。

由以上几个方面不难看出,当代诗歌“边缘化”问题的缘由之一就是现代社会对当代诗歌的疏离,而这种疏离正是当代诗歌与现代社会“不融性”的一种具体表现。

1.2,当代诗歌拒绝了现代社会当代诗歌被现代社会边缘化的同时,自身也远离着社会,远离着读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诗歌“边缘化”了社会和读者,而这种“边缘化”比社会对诗歌本身的“边缘化”更为严重。

首先,从诗歌理论方面来看,当代诗歌面临着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那就是“中国诗歌,从一开始就是西方文艺理论的私生子,现在几乎彻底成为西方文艺理论的奴隶”。

〔6〕王家新先生也说:“我们很可能被西方人视为一个‘国籍不明的人’”,〔7〕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中国诗歌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因诗歌而闻名于世的人不知凡几,而当代诗人竟然会被视为“国籍不明的人”,难道当代诗歌已经没落至此了吗?如果在外交场合被人问道:“你们的诗还是中国的诗吗?”“那还是中国的文学吗?”我们应该怎样回答?难道就只能恭恭敬敬的承认我们照搬了西方文艺理论吗?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汉语自然也不例外,而当代诗歌的创作,大都以西方的翻译诗歌作为参照物,这就存在一个问题。

“诗歌是不能被翻译的”,〔8〕同一首诗歌不同的人翻译就会出现不同的诗歌,翻译的人大都会把自己的主观情感加入进去,这样翻译过来的诗歌就失去了诗人创作时的意蕴,从这样的诗歌中去汲取养分,也使得当代诗歌走进了死胡同。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好不容易从政治上独立于西方国家,难道现在又要在文化上受制于西方国家吗?因此,我们有必要在诗歌的理论方面为当代诗歌寻找新的出路。

“诗歌是用一种用丰富新奇的想象和富有节奏、韵律的语言、高度概括地歌唱生活、抒发情感的文学载体”,〔9〕而当代诗歌几乎完全失去了节奏和韵律。

令人奇怪的是,写新诗的人大都不爱读古诗,从心里就排斥古诗,说古诗“死板”,限制“自由”。

但新诗与古诗其实是不冲突的,新诗理论的研究也可以从古诗中去获取,从而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当代诗歌的文学理论,进而改变当代诗歌在国际文学中的“尴尬”局面,这对诗歌未来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其次,从诗歌的内容形式上来看,任何一种文学形式借以传播的载体都是读者,诗歌也不例外。

“一个写诗的人,专门写着狭隘得可笑的个人情感的东西称为那是‘诗’,又疲惫地拖住一种形式作为那是诗的唯一形式,更有甚于此者,竟自满那种迂腐的见解,说那样的东西才是‘真正文学上的诗’,这究竟是可悲的。

”〔10〕当代的一些诗人就是抓住这样迂腐的见解在写诗,写出来的诗歌也就仅是诗人茶余饭后的闲谈,没有感染力和感召力,这样的诗歌也就使自己的读者群越发的狭窄了,也就是说诗歌内容的“狭隘性”造成了诗歌读者的流失。

什么样的诗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诗歌写什么样的内容能引起读者的深思?诗歌应该表现什么样的情感?很明显,如果诗歌表达的是诗人过于“自我化”的感情,这样的诗歌是不能引起读者共鸣,更不能引起读者深思的,而这样的诗歌也会被读者和社会所抛弃。

一篇优秀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应当是人人心中有,而人人笔下无的情感,如果诗人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他的诗歌就能为读者及社会所接受。

但当代诗歌更多的是把诗歌的内容给狭隘化了,这是诗歌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倒退。

在倡导“自由”的社会中,诗人们把“自由”给理解错了,他们把这种“自由”过于的“个人化”,把诗歌变成了完全“个人化”的东西。

学者张桃洲认为:“诗人比其他文字作者更敏感,因为诗歌有一种非常强有力的锋芒来透视时代茫然的现状,并将普通人的痛苦与憧憬鞭辟近里的透析出来。

”〔11〕诗歌就是应该关注群众的,就是应该关注社会的。

而当代诗歌却是与群众脱节的,与社会脱节的,所以才造成了当代诗歌读者的流失。

因此诗人应该更多的关注人民大众和社会现实,而不是仅沉迷于自我惆怅中。

再次,从诗歌的创作者来看,他们认为一般大众是不能理解他们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

中国当代诗人臧棣提到:“诗歌永远不会认同现代社会,这是由它的特殊文化意义决定的,如果非要诗歌承担什么,我不得不说,诗歌除了高贵,什么也不承担。

”〔12〕显然,一些当代诗人抬高了自己的身价,认为自己是高人一等的,然而他们似乎忘记了读者才是一种文学形式得以真正传播的最终载体。

更有人提出“诗歌只为少数人”,〔13〕那么这些少数人代表谁呢?这些少数人是否能使当代诗歌重新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呢?从当代诗歌的现状来看,答案是否定的。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讽刺当代诗歌成为“为生产者而生产的作品”〔14〕的原因。

因而诗人应当放低自己的身段,看到当代诗歌的“社会性”。

最后,从诗歌适应现代社会“快餐文化”的角度来看。

诗歌地位的滑落,诗歌在社会中的“边缘化”,使当代诗人开始为自身的前途担忧,而这样的担忧就使得问题显现了出来。

他们认为诗歌地位的滑落是诗歌没有跟上社会文化发展的步伐,因此他们开始了诗歌写作的大变向。

此后,当代诗歌不再是委婉含蓄的抒情文学,而成了大众的娱乐文学。

王家新先生说:“曾有人提出诗到语言为止,现在又有人提出诗到肉体为止,但我看这些人非把诗写到无聊为止”。

〔15〕由此可见,当代诗歌的写作已经发展到了一种“低俗”的局面,出现了所谓的“梨花体”和所谓的“下半身写作”,使真正热爱诗歌的人为此痛心。

这样的写作给诗歌带来了什么?给诗坛又带来了什么?可以说,这样的创作是没有意义的,除了引起大众短暂的好奇心,几乎毫无建树。

诗歌的“快餐化”非但没有为读者带来美的感受,反而只能让读者用同情的眼光看待诗坛——“原来诗歌就是这样?”诗坛满目苍夷,读者满脸同情,诗歌就这样在尴尬的夹缝中枯竭衰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