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三维重建

合集下载

三维重建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

三维重建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

三维重建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一、引言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医学学科,通过对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成像,为临床医生提供有利的辅助诊断信息。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三维重建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

二、三维重建技术简介三维重建技术是指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将二维成像数据,例如医学影像扫描和照相机等所得到的二维图像,转化为三维模型的过程。

三维重建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步骤: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可视化。

三、三维重建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1.三维重建技术在手术规划中的应用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医生可以在手术前获得更精确的影像信息,包括手术部位和周围器官的结构。

这有助于医生更好地预测手术风险和难度,并制定更好的手术方案。

同时,三维重建技术还可以进行手术模拟和训练,从而增强医生的手术技能。

2.三维重建技术在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可以用于病理学研究中的抗体标记和组织染色研究。

通过对三维重建模型的观察,可以更准确地理解细胞和组织的内部结构,包括亚细胞级别的结构和组织的三维结构。

3.三维重建技术在儿科和产科中的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可以用于儿科和产科医学中。

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医生可以更好地观察胎儿和儿童的器官和骨骼系统的发育情况。

这有助于对疾病和发育异常的早期发现和诊断。

4.三维重建技术在骨科和牙科中的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在骨科和牙科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医生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骨骼、关节和牙齿等结构,定位疾病和损伤。

同时,三维重建技术还可以用于骨骼和牙齿的仿真模拟器的制作,这可以帮助医生成本机构的手术技能。

5.三维重建技术在心血管外科中的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在心血管外科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医生可以更好地观察心脏、血管和动脉瘤等部位的三维结构。

这有助于确定手术入路和目标位置,提高手术成功率。

四、三维重建技术的前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三维重建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也会变得更加广泛。

医学影像处理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医学影像处理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医学影像处理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随着医学机器学习和影像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影像处理技术越来越成为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重要辅助手段。

在传统的心血管疾病诊断方法中,通过血液检测、心电图、断层扫描等手段获得的医学数据,需要进行大量的人工分析和处理才能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

而医学影像处理技术能够从三维的医学数据中提取重要的信息,实现对心血管疾病的自动化诊断和分析,减少人工分析和处理的工作量,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一、心血管疾病的影像诊断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健康的一系列疾病,包括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心衰、心律失常、高血压、动脉硬化等。

现代医学影像学技术已成为心血管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包括X线摄影、超声、核医学影像、CT和MRI等。

这些影像技术可以准确地显示心血管系统的各种情况,并帮助医生进行精准诊断和治疗。

二、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医学影像处理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分割分割是将医学影像中的组织、器官、血管等结构分离出来的过程。

在心血管影像中,分割主要用于检测病变、计算器官体积和血管流量等操作。

传统的方法需要医生手动完成,效率低下、结果不一致。

而医学影像处理技术可以自动进行分割,并精确地识别出不同组织和结构。

2. 重建在心血管影像的三维重建中,医学影像处理技术可以让医生从任意视角观察心血管系统,以查看其立体结构和组织分布。

这样的重建还可以直观地展示循环系统的血流方向和速度,帮助医生进行更准确的分析和诊断。

3. 呈现与可视化医学影像处理技术还可以将复杂的心血管系统数据转化为更易于理解和分析的形式,如图像、曲线、动画等。

这样医生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和研究心血管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辅助临床判断和治疗。

4. 诊断与分析支持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对疾病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医学影像处理技术可以自动提取出影像中的数字化特征,并通过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方法进行分类分析和病灶定位,为医生提供更精确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

血管的三维重建数学建模

血管的三维重建数学建模

血管的三维重建数学建模
首先,血管的三维重建通常是通过医学影像学来实现的。

医学
影像学包括CT、MRI等技术,这些技术可以提供血管的断层扫描图像。

在这些图像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图像处理的方法,如边缘检测、分割等技术,来提取血管的形状和结构信息。

其次,几何建模是血管三维重建的关键环节。

在图像处理的基
础上,需要进行几何建模,将提取到的血管形状转化为数学模型。

这涉及到曲面重建、体素网格生成等技术,以及对血管内部结构的
建模。

另外,数学算法在血管三维重建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曲
面重建可以利用曲面拟合算法,体素网格生成可以利用体细胞自动
机等算法。

此外,对血管的分支、扭曲等特征的识别和建模也需要
借助数学算法来实现。

除此之外,血管的三维重建数学建模还涉及到计算机图形学、
计算几何学等领域的知识。

这些知识和技术的综合运用,可以实现
对血管形状、结构和特征的全面建模和重建。

总的来说,血管的三维重建数学建模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学科和领域的知识。

通过综合运用图像处理、几何建模、数学算法等技术,可以实现对血管的全面、准确的三维重建和建模。

医疗影像处理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医疗影像处理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医疗影像处理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医疗影像处理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中,医疗影像处理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探讨医疗影像处理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以及其在改善诊断准确性、提高治疗效果方面的优势。

心血管疾病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因此准确的诊断和及时的干预对于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传统的心血管疾病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心电图、胸部X光片以及血液检查等,这些方法虽然能够提供一些诊断参考,但是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敏感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而医疗影像处理技术能够通过利用计算机算法对心血管影像进行分析和处理,提取有关心血管系统的重要信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进行心血管疾病诊断。

首先,医疗影像处理技术可以通过三维重建心血管影像,提供更直观和全面的信息。

传统的二维心血管影像只能提供有限的信息,而三维重建技术能够将血管结构以立体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医生更容易检测和判断病变部位和程度。

此外,医疗影像处理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图像分割和特征提取。

通过图像分割技术,可以将心血管影像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使得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血管的形态和结构。

而通过特征提取技术,可以自动提取出一系列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特征,例如血管的直径、血管壁的厚度等,这些特征有助于医生判断病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此外,医疗影像处理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功能分析和动态观察。

例如,在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中,可以通过对冠状动脉血流的模拟和分析,评估血流的速度和压力分布情况,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血管供血情况。

同时,医疗影像处理技术还可以对心肌功能进行评估,例如提取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参数,评估心脏的收缩力和功能状态。

除了上述的应用之外,医疗影像处理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后评估。

通过对患者的心血管影像进行长期的跟踪和观察,可以评估患者病情的发展和变化情况,判断治疗的效果和预测患者的预后。

医学影像中的三维重建技术

医学影像中的三维重建技术

医学影像中的三维重建技术医学影像是现代医学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通过医学影像可以帮助医生更好的了解病患的内部情况,从而能够制订出更为准确的治疗方案。

然而,常见的医学影像,如X光片和CT扫描等,只能提供平面上的信息,难以为医生提供全面的观察和理解,因此,如何让医学影像更加准确和直观,成为了医疗行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维重建技术在医学影像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它可以将医学影像中的二维切片合并成一个三维的虚拟模型,在三维模型中医生可以更直观地看到器官和病变的分布以及解剖结构,有助于提高准确性和可视性。

本文将从三维重建技术的基本原理、技术应用以及发展前景三个方面,为读者详细介绍三维重建技术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

一、基本原理三维重建技术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是基于医学影像的构建原理来实现的。

医学影像通常是通过X光片、CT、MRI、超声和核医学等技术获取的,这些影像技术都是通过探测仪器的束流经过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透射和反射,形成二维影像。

这些二维影像只能反映部分人体器官或组织的一些信息,因此难以直观地显示整个人体的结构和特征。

三维重建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不同位置以及不同时间的二维影像信息堆叠起来,并进行各种处理和分析,以产生三维的结构信息。

具体来说,三维重建技术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1. 数据采集:通过X光片、CT、MRI等技术进行成像,获取医学影像数据。

2. 数据清理和处理:对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过滤和去噪处理,清除图像中的干扰信息,从而得到更加清晰、准确的数据。

3. 数据重建和合并: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算法和处理,将采集的医学影像数据重建成三维模型并将不同的切片合并成一个统一的三维模型。

这些算法的选择和调整是影响三维重建效果的关键因素。

4. 结构分析和可视化:对构建出来的三维模型进行结构分析和可视化处理,使医生可以更加直观地观察和理解三维结构的特征和病变情况。

二、技术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分别从临床应用、研究应用和新技术探索三个方面来介绍。

基于图像融合的冠状动脉三维重建方法的研究进展

基于图像融合的冠状动脉三维重建方法的研究进展

基于图像融合的冠状动脉三维重建方法的研究进展刘玉倩;蔺嫦燕【摘要】冠状动脉三维重建是心血管力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可为医生直观确定病变位置、病变程度提供便利.基于图像融合的冠状动脉三维重建能将两种图像的优点结合起来,为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血管三维走向、血管形态及斑块形态等信息.本文概括了近年来基于图像融合的冠状动脉三维重建方法,包括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与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graphy,CAG)图像融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与CAG图像融合、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rteriography,CTA)与IVUS或OCT图像融合的三维重建方法,并阐述了各方法在临床以及力学计算研究中的应用现状.【期刊名称】《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年(卷),期】2019(038)004【总页数】7页(P427-433)【关键词】冠状动脉;三维重建;图像融合;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作者】刘玉倩;蔺嫦燕【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北京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010 引言在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死亡原因数据和2016年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中,心血管病死亡位居首位,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disease,CAD)患病人数在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中居于前列。

CAD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心脏病患者死亡的主要诱因。

因此检测冠状动脉是否发生粥样硬化或者狭窄变得尤为重要。

目前临床上用于检测血管是否发生狭窄的方法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rteriography,CTA)、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graphy,CAG)、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等。

心血管三维影像临床应用进展——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现状介绍

心血管三维影像临床应用进展——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现状介绍

・74・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0年第19卷第2期心血管三维影像临床应用进展——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现状介绍・专题・MelvinE.Clouse哈佛医学院放射学Deaconess教授(放射科前主任、放射学科研主任)林社章哈佛医学院放射科三维影像专家,医学博士【doi:103772/j.issn.1005-8001.2010.02.003l心血管多排CT造影目前的难题和技术进展心血管多排CT造影的主要难题包括3个方面:克服运动伪影,提高图像质量和减少放射剂量。

伪影的主要类型有:心跳运动伪影:其特点是边缘模糊,条状影,梯状边缘:呼吸运动:特点是梯状边缘;放射物理伪影:表现为射线硬化、条状影、环状影:高密度物质的伪影为星形伪影.浮散伪影。

如钙化或支架的伪影(图1)。

克服运动伪影所采用的方法有:心电图门控和编缉(图2),提高时间分辨率,增加探测器宽度和心率控制。

其中心率控制的具体方法是口服美托洛尔,使心率降到<65bpm。

其剂量使用按照心率>踯bpm时,口服125n培;>75bm时口服100mg;>70bpm口服75rag;>65bpm时口服50mg。

为了更好的扩张冠状动脉使其得以显示(图3),常要服用硝化甘油0.4斗g,但其可使心率增加到>65bpm,可静脉注射美托洛尔5mg,每5rain一次,用4次来降低心率。

GE64排高清双能CT减少钙化浮散(calciumbloomip它)(图4)。

提高影像质量则可以通过图1aJ呼u发伪影;b)运动伪影;图2心电『J控编辑前后对比,aJ编辑前;bJ编辑后图3aJ服用硝化甘油后冠状动脉显示;b)未服药时的冠状动脉显示图4减少钙化浮散的效果,a)钙化斑块的显示;b)支架的显示图5光子滤过罩示意图;图6西门子双源128排CT工作示意图:闪烁旋转,螺距3.2。

扫描从收缩后期开始,在1次0脏搏动周期内完成探测器的改进,增加空间分辨率和提高清晰度,以及血管扩展的方法来完成。

三维重建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

三维重建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

三维重建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三维重建技术已经成为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方法将二维图像转化为三维图像,极大地方便了医生们的诊断和治疗工作。

本文将介绍三维重建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包括它的定义、特点和优势,以及在多个领域中的应用实例。

一、三维重建技术的定义和特点三维重建技术是一种将二维图像处理为三维图像的数字化技术。

它通过计算机算法对一系列二维图像进行透视投影变换、图像配准、体素数据重构等复杂的运算,最终得到一个立体的体绘制图像。

三维重建技术的特点在于它可以使人们以更直观、更形象的方式将医学图像的信息展现出来,从而更好地辅助医生进行诊断、治疗和手术。

二、三维重建技术在医学上的优势相比传统的二维图像,三维图像可以提供更丰富、更直观的信息,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了解人体内部的状况。

此外,三维重建技术还有以下优势:1. 精度高:三维重建技术采用数字化处理的方式,可以在极高的准确性下还原出真实的三维空间形态。

2. 可操作性强: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医生可以对三维模型进行放大、旋转、平移等操作,从而更加细致地观察病变部位的形态,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准确的参考。

3. 安全性高: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在手术之前进行模拟练习,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三、三维重建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实例1. 三维重建技术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在心血管领域,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对心脏、血管等内脏器官进行三维重建。

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医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心脏、血管等器官的形态,从而判断疾病的类型、位置和程度。

此外,三维重建技术还可以为心血管手术提供辅助,提高手术成功率。

2. 三维重建技术在肿瘤诊断领域的应用在肿瘤诊断方面,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将多个二维图像合成为三维模型,清晰地展示肿瘤的类型、大小、位置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医生可以更准确地确定肿瘤的位置和范围,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更精确的方案。

3. 三维重建技术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在骨科手术中,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测量骨骼的长度、角度和体积,预测手术后的形态,并为手术提供准确的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状动脉狭窄分析
近端参考点 狭窄点 远端参考点
狭窄点
近端参照点
远端参照点
血管分析
曲面重建(CPR)
细小分支显示
斑块性质分析
64层螺旋CT冠脉CTA与DSA
冠脉CTA的优势
CTA不但能显 示与 DSA类似 的冠脉管腔 狭窄图像, 还能显示管 壁情况,进 一步了解狭 窄原因
三、冠脉CTA的临床应用
cqumsfah
R Radiology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 及其临床应用
毛 芸 罗天友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
2008-11-12


• 冠心病是当今世界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 在西方,冠心病是国民死亡的主要病因;随着生活条件的
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在中国,冠心病的发病率也日益
冠 心 病
冠状动脉壁粥样斑块的形成造 成管腔狭窄或闭塞,进而造成 心肌缺血,甚至梗死
冠心病病例
钙化斑
软斑块
前 降 支 近 段 混 合 型 小 斑 块
前降支近段软斑块,管腔中度狭窄
前降支近段软斑块伴管腔重度狭窄
右冠状动脉主干近中段混合型斑块 伴管腔重度狭窄
43岁男性,前降支近段狭窄伴 第一对角支近段闭塞
• 有起搏器者
• 心脏换瓣手术者
二、冠脉CTA检查方案
检查前准备(30-60min) 冠脉CTA扫描方案(15min) 冠脉CTA图像重建及分析方法(30-60min)
检查前准备
心 率 呼吸训练
其它注意事项:心理准备等
Success!
冠脉CTA扫描方案 5-Steps
定位像 钙化积分
时相重建
Heart
Test bolus
增强扫描
扫 描 参 数
硝酸甘油
定位像
钙化积分
Test bolus
增强扫描
正侧位 120Kv 30mA
Cine Segment 0.4s 2.5mm,8i 120Kv 430mA
Axial Full 1.0s 5.0mm,1i 120Kv 100mA
Cardiac Segment 0.35s 0.625mm Pitch 0.16/1 120Kv 650mA
• 肥胖:腰围男性≥90cm,女性≥80cm
• 吸烟:10支/日以上,或10年以上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年龄不限)
心 率 控 制
• 在没有哮喘等禁忌症的情况下,舌下含服贝他洛克2550mg后30-60min进行扫描,控制心率于70次以下为佳 • 心律不齐者不宜行该检查,偶发室早者除外 • 有心脏起搏器者检查时如果起搏心率稳定,可不关闭起搏 器,如果不稳定,应在心内科医师指导下暂时关闭起搏器
静脉
冠状窦及属支7 2 6
1.左冠脉主干;2.前降支; 3.第一对角支;4.第二对角 支;5.回旋支;6.左边缘支 ;7.右冠脉主干;8.右边缘 支;9.后降支
3 8 9 4
右冠优势型及左冠优势型
后降支由右冠发出为右冠优势型,反之为左冠优势型
心脏静脉
3
4
介入治疗
球囊扩张
支架植入
冠脉支架植入
冠状动脉搭桥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
C P R显示桥血管通畅,后降支近段闭塞
右冠主干、前降支及回旋支搭桥术后
右冠中段闭塞伴间隔支侧枝循环建立
前降支闭塞 心 肌 缺 血 及 心 肌 梗 塞
心梗后室壁瘤形成
室壁瘤
反向运动
心 肌 桥 与 壁 血 管
心肌桥CTA与DSA
一、冠脉CTA检查适应症
MSCT心脏成像(冠脉CTA)
适 应 症
高危人群
临床疑诊 冠心病
搭桥或支 架术后
先心病
冠脉CTA检查排除标准
• 心律不齐者(偶发室早或房早除外)
• 碘对比剂过敏者
• 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者 • 肺功能差,在吸氧情况下屏气时间<10s者 备注 • 服用贝他洛克50-100mg60-120min后心率仍然>75bpm者
增高 • 目前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40岁后体能明显下降,知识分子 和商务群体因为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冠心病的 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 传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 标准广泛用于临床,也是介入治疗的必要手段,但因其为 有创性检查,对于部分患者,尤其是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轻 微的疑诊冠心病患者的诊断受到很大限制 •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简称冠脉CTA)的出
现给临床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冠脉评价方式,其无创性大大
拓展了冠心病的筛查范围,提高了冠心病的早期诊断率 • 大量研究表明,利用64层螺旋CT进行冠脉CTA在冠脉狭窄 诊断方面与DSA有极高的符合率,在心肌桥等诊断方面甚 至优于DSA
主要内容
冠脉CTA检查适应症 冠脉CTA检查方案 冠脉CTA的临床应用
MIP
前降支近段钙化斑伴软斑块形成
右冠中段闭塞、前降支、旋支 重度狭窄伴右冠开口异常
冠心病治疗方案
• 冠脉主干狭窄在50%以下者,可通过药物及改变生活习惯 进行治疗 • 冠脉主干狭窄在50%以上但未闭塞者,可以通过介入球扩 张或支架植入进行治疗,CTA可随访治疗后效果及有无支
架再狭窄
• 冠脉主干闭塞者,可通过搭桥手术进行治疗,CTA可随访 有无桥血管再狭窄
图像重建时相的选择
45%
50-70% 35-45%
75%
5-30% 90-100%
80-85%
图像重建方案
• 通常选择75%心电间隔重建,重建层厚0.625mm • 对于不能在一个时相内清晰显示左右冠状动脉图像的病例,
可分别选择左右冠状动脉各自最佳时相重建
45%
75%
心脏的血管
冠状动脉
左冠状动脉: 前降支 回旋支 右冠状动脉: 右边缘支 后降支 右旋支 房室结支 冠脉分型: 右优势型(65%) 均衡型(29%) 左优势型(6%)
壁血管在DSA表现 为“挤牛奶征”, 在CTA上可直接显 示心肌内血管走行 ,区别斑块性狭窄 及心肌桥性狭窄。
冠脉开口异常:左、右冠脉共干发出
左右冠状动脉均由窦上发出
左冠状动脉中间支畸形血管团
冠 脉 变 异
血管与气管的融合图像
CPR
cqumsfah
R Radiology
2008-11-12
2
1
1
心大静脉1(前室间沟及左房室沟)及心小静脉(右房室沟) 、心中静脉2(后室间沟)汇入冠状窦3,再由冠状窦引流入 右心房4
心脏&冠 脉整体 效果图
冠脉树 VR Tree
血管分析
重建步骤
64层螺旋CT心脏及冠脉整体效果图像
常 用 体 位
常 用 体 位
(VR)
M I P
M I P
透 明 心 脏
高危人群
具有以下3种或以上者
• 45岁以上男性,55岁以上女性
• 家族史:早发腔梗、脑卒中家族史(男<55岁,女<60岁) • 血脂:总胆固醇≥200mg/dl或TG≥ 1.7mmol/L • 血压:SBP/DBP ≥130/85mmHg或已服用降压药物 • 血糖:空腹≥100mg/dl或餐后2h ≥ 100mg或已进行糖尿病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