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重点专项2019年度
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相关政策汇总提高各类产品质量技术水平

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相关政策汇总提高各类
产品质量技术水平
按照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生物医药行业属于“M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中的“7340医学研究和试验发展”行业。
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生物医药行业属于“M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下的“M73研究和试验发展”。
1、行业主要法律法规、政策
(1)行业主要法律法规
(2)行业主要政策
显示,近年来,为推动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国家颁布了多项产业政策以支持和鼓励生物医药企业进行基础科学研究和研发创新,并对中国医药生物行业的未来发展规划提供了指导方向,将在较长时期内对行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其主要内容如下:。
《“十三五”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项规划》重点任务解读

在医学影像领域,以“融合、动态、无创、高清”为方向, 围绕肿瘤亚临床病灶、血管/神经形态和功能等一批医学影 像检测监测难题,重点加强生物医学图像的获取、分析与 处理技术的基础研究,加快发展CT、MRI、新型正电子探 测、高分辨激光成像、多模态分子影像、分子病理显微成 像、新型医学声光电磁动态成像等新技术,更好满足实时、 快速、精确诊断以及术中精准治疗等应用需求
专栏3:体外诊断类
复合引导放射治疗系统
• 重点开发用于不同特性肿瘤共存情况下高精度放 射治疗系统,重点突破多模式高清晰导航,多靶 区肿瘤一次摆位同机治疗、高精度定位与剂量引 导,小型化/高稳定性放射源、自适应TPS等技术
专栏3:体外诊断类
植入式有源治疗装置
• 重点开发具有自动化起搏功能、低功 耗的植入式心脏起搏器,高性能、低 成本的国产人工耳蜗,植入式脊髓刺 激器、人工视网膜等产品
• 重点开发与国外主流产品技术水平相当的高 场(不小于3T)超导和专科超导磁共振成像 系统,通道数、梯度场强和切换率等技术指 标达到同类产品国际先进水平 • 重点突破零液氦挥发磁体系统、64通道以上 全数字化谱仪、高温超导射频线圈、射频放 大器、梯度放大器、新型临床应用成像序列 等关键部件和核心技术
专栏1: 前沿性技术
生物 材料
组织 替代 功能 修复 生物 调控
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以“组织替代、功能修复、生物调控” 为方向,围绕组织器官修复、功能替代、降解调控等难点问 题,重点开展生物材料的细胞组织相互作用机制、不同尺度 特别是纳米尺度与不同物理因子的生物学效应等基础研究, 加快发展生物医用材料表面改性、生物医用材料基因组、植 入材料及组织工程支架的个性化3D打印等新技术,促进组 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的临床应用
专栏1: 前沿性技术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等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等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16.03.07•【文号】国科发资〔2016〕69号•【施行日期】2016.03.0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正文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等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国科发资〔2016〕6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单位,各有关单位:《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以下简称国发64号文件)明确规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针对事关国计民生需要长期演进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重大国际科技合作,按照重点专项的方式组织实施,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研发布局和协同创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
重点专项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实施的载体,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围绕解决当前国家发展面临的瓶颈和突出问题、以目标为导向的重大项目群。
重点专项按程序报批后,交由相关专业机构负责具体项目管理工作。
按照国发64号文件的要求,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根据“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的项目形成机制,面向2016年凝练形成了若干重点专项并研究编制了各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已经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特邀委员会(以下简称“特邀咨评委”)和部际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并按程序报国务院批复同意。
根据“成熟一批、启动一批”的原则,现将“精准医学研究”等9个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公布。
请根据指南要求组织项目申报工作。
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项目组织申报要求及评审流程1.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的研究内容以项目形式组织申报,根据项目不同特点可设任务(或课题)。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9.04.30•【字号】渝府办发〔2019〕52号•【施行日期】2019.04.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药政管理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渝府办发〔2019〕52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生物医药产业关系国计民生,是保障百姓身体健康、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现实需求。
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对促进人民健康、促进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推动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发展质量,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加快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基本思路及原则(一)基本思路。
紧紧围绕“鼓励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两条主线,以“增加优质品种、提升制造能力、补齐平台短板、优化产业布局”为抓手做强做优全市生物医药产业。
加快国际化步伐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分工,通过融合发展、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和研发水平。
大力实施标准化和品牌化战略,培育生物医药产业新动能,全面提升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水平。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既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分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和拳头产品;又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专项扶持政策,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优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环境。
坚持创新驱动与产业转化相结合。
既要坚定不移加大研发投入,完善创新服务的平台和体系,推动原始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又要加强引导,推动国内外医药研发成果优先在重庆产业化,让科技转化成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坚持做大存量与引进增量相结合。
既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通过市场拓展、技改扩能和产品二次深度开发,盘活资产存量;又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带动力强的重点项目和拳头产品,推动产业快速上规模。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

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1
1.2.1重大疾病中医异病同治的病因病机与诊治方案的创新研究
赵一鸣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2
刘红宁
江西中医药大学
3
周永学
陕西中医药大学
4
张毅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5
王键
安徽中医药大学
6
柴可群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7
王之虹
长春中医药大学
8
姚乃礼
中国中医科学院
9
王伊龙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王超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2
裴建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3
周文华
宁波大学
4
陈以国
辽宁中医药大学
5
王瑞辉
陕西中医药大学
6
吕立江
浙江中医药大学
7
常小荣
湖南中医药大学
1
1.5.1中医古籍整理与专题文献研究
薛征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
2
徐春波
中国中医药国际合作中心
3
黄龙祥
中国中医科学院
4
宝龙
内蒙古民族大学
5
孟宪丽
成都中医药大学
6
李风森
新疆医科大学
7
刘凤斌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
4.4.1家庭或个人用便携式健康数据采集设备关键技术研究
韩鸿宾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2
鲁明羽
大连海事大学
3
刘传永
山东省药学科学院
4
吴人照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5
周晓华
北京大学
6
李国正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重点专项2019年度拟立项项目

四川大学
技术提升与改进及产业化
医用聚芳醚酮材料的量产关键技
3 2020YFC1107100 术及其骨科植入器械表面仿生
浙江大学
改性技术研发
项目实 施周期 (年)
2
2
2
4
2020YFC1107200
心血管支架用 CoCr 基合金细径薄 壁管材研发及产业化技术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2
5 2020YFC1107300
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2
新一代功能型仿生矿化胶原儿童
8 2020YFC1107600 骨缺损再生植入器械的研发及
北京奥精医药 科技有限公司
2
临床转化
主动脉腔内治疗新器械设计开发
杭州唯强医疗
9 2020YFC1107700
及临床应用
科技有限公司
2
经导管介入自膨式肺动脉瓣膜置 杭州启明医疗器械
10 2020YFC1107800
附件:
“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重点专项
2019 年度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
序号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项目牵头承担单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医用级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和超
1
2020YFC1106900 高分子量聚乙烯树脂研发、器械
威海洁瑞医用制品 有限公司
制造及产业化
医用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和交联
2 2020YFC1107000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原材料研发、
植/介入医用导管及器械表面 超亲水超润滑改性研究
成都德信安创新医疗 技术有限公司
2
用于骨质疏松防治的可注射新型 常州百隆微创医疗
6 2020YFC1107400 纳米生物材料的工程化及临床
有关国家重要研发计划重要专项

1250
4.5
2
2016YFC1100200
生物材料化学信号、微纳米结构及力学特性对非骨组织再生诱导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常江
750
4.5
3
2016YFC1100400
生物材料表面/界面及表面改性研究
浙江大学
高长有
1400
4.5
4
2016YFC1100500
具有生物功能的个性化假体快速成型及3D打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唐康来
1315
4.5
5
2016YFC1100600
个性化硬组织重建植入器械的3D打印技术集成和应用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
郝永强
1185
4.5
6
2016YFC1100700
可降解医用高分子原材料产业化及其植入器械临床应用关键技术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陈学思
1580
4.5
7
2016YFC1100800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王常勇
1050
4.5
13
2016YFC1101400
人类器官的构建及工程化技术体系建立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金岩
950
4.5
14
2016YFC1101500
脊髓损伤及脑损伤再生修复生物材料产品的研发
烟台正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张赛
2000
4.5
15
2016YFC1101600
26
2016YFC1102700
新型牙种植体研发及其工程化技术研究
成都普川生物医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2020年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申报指南-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

附件11“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重点专项2020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重点专项旨在面向国家发展大健康产业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生物医用材料的重大战略需求,把握生物医用材料科学与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前沿,抢抓生物医用材料革命性变革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我国生物医用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方面的基础和优势,以新型骨骼—肌肉系统、心血管系统材料、植入器械及高值医用耗材为重点,开发一批新产品,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集中度多元化生产的龙头企业以及创新团队,构建我国新一代生物医用材料产业体系,引领生物医用材料产业技术进步,为我国生物医用材料产业跻身国际先进行列提供科技支撑。
为支撑行业部门科技需求,结合实施方案总体安排,2020年本专项拟在前沿创新产品开发方向设置定向委托项目1项,国拨经费总概算数约为0.05亿元,实施周期为2020年至2022年。
本专项2020年定向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重症免疫性疾病靶向清除免疫吸附产品及关键技术的研发研究内容:针对重症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脑炎、扩张型心肌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研发靶向清除免疫吸附产品的—1—关键技术,开发具有高吸附性、高稳定性、可重复使用的免疫吸附柱和免疫吸附血液净化装置。
考核指标:突破医用生物高分子微球吸附载体、蛋白A等基因工程重组蛋白质配基材料和配基偶联的核心关键技术3~5项,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重组蛋白质免疫吸附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吸附柱再生300次以上吸附能力下降小于5%;免疫吸附血液净化装置可实现血浆分离,血浆吸附治疗和吸附柱再生等一键式全自动治疗;获得三类医疗器械新产品注册证1项以上,获得核心发明专利5项以上。
支持年限:2020年—2022年拟支持项目数:1项有关说明:由广东省科技厅作为推荐单位组织申报,由广州康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项目牵头单位申报。
—2—申报说明1.原则上项目须整体申报,覆盖相应指南研究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0“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重点专项旨在面向国家发展大健康产业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生物医用材料的重大战略需求,把握生物医用材料科学与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前沿,抢抓生物医用材料革命性变革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我国生物医用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方面的基础和优势,以新型骨骼—肌肉系统、心血管系统材料、植入器械及高值医用耗材为重点,开发一批新产品,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集中度多元化生产的龙头企业以及创新团队,构建我国新一代生物医用材料产业体系,引领生物医用材料产业技术进步,为我国生物医用材料产业跻身国际先进行列提供科技支撑。
目前专项已启动三批项目立项,涉及前沿科学及基础创新、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开发、典型示范、医用级原材料的研发与标准研究及产业化、标准和规范研究、临床及临床转化研究等7项重点任务。
已部署国拨经费8.2963亿元。
上述项目的部署,有力推进了我国在骨科、心脑血管、神经修复、眼科、口腔等疾病领域的植/介入器械的发展,推动相关领域的临床及临床转化研究。
然而,由于医用级基础原材料严重依—1—赖进口,前沿创新产品开发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
为进一步解决我国医用级基础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临床急需的创新产品开发不足等问题,本批指南重点聚焦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原材料和前沿创新产品开发,2019年拟在医用级原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植/介入医用导管及器械表面改性核心关键技术及临床急需新型医疗器械产品研发等10个研究方向部署项目。
国拨经费约为0.7亿元。
实施周期为2019年—2021年。
1.医用级原材料的研发与标准研究及产业化1.1医用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和交联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原材料研发、技术提升与改进及产业化研究内容:研发耐水解耐氧化医用导管用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和人工关节用交联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原材料及成型加工和产业化生产技术。
考核指标: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及交联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质量参数达到国际同类医用级原材料质量水平;其它化学和生物学性能指标满足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要求(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原料满足《YY/T1557-2017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用热塑性聚氨酯专用料》要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原料满足《GB/T 19701.1-2016外科植入物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第1部分:粉料》要求,且主要性能满足《GB/T19701.2-2016外科植入物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第2部分:模塑料》要求),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开发留置与介入类医疗器械的2个系列产品;获得核心发明专利8~12项;—2—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和交联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原材料要达到国家药监局关于医用原材料的相关要求;提供医用级原材料第三方检测报告,形成的模塑料应达到国际水平。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要求产、学、研联合申报,且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1.2医用聚芳醚酮研发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研发医用聚芳醚酮类材料及成型加工和产业化生产技术。
考核指标:研发两种以上医用聚芳醚酮类材料,应符合GB/T16886系列标准及相关外科植入物用材料的标准,获得核心发明专利5项。
其中医用聚醚醚酮(PEEK)材料应符合行业标准要求,且主要性能指标不低于进口医用PEEK材料的要求;提供医用级PEEK材料第三方检测报告。
建成年产500公斤级医用PEEK材料原料生产装置,同时制备至少1种植入体内骨科产品,并进入临床试验。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要求产、学、研联合申报,且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1.3心血管支架用合金细径薄壁管材研发及产业化技术—3—研究内容:开展心血管支架用CoCr基合金铸锭质量优化,管坯的温、热加工及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研究,管材的冷加工成型和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调控,以及表面处理、缺陷分析及在线无损检测技术研究,解决心血管支架用合金细径薄壁管材的产业化问题。
考核指标:研发心血管支架用合金细径薄壁管材,其外壁、表面粗糙度、管材弯曲度等技术参数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标准;管材组织均匀,晶粒度8级以上;其抗拉强度≥1000MPa,延伸率≥10%;元素组成及其杂质元素符合国际标准;生物相容性符合GB/T16886及相关外科植入材料标准要求,并达到国家药监局关于医用原材料的相关要求,建成年产各50000米的生产装置,同时制备至少1种植入体内血管支架产品,并开展临床试验。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要求由具有前期研究基础的非铁金属加工企业和血管支架生产企业联合申报;且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2.关键核心技术2.1植/介入医用导管及器械表面超亲水超润滑改性研究研究内容:研究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的植/介入导管及器械的表面超亲水超润滑改性材料与工程化技术,开发具有表面抗阻、抑菌和防组织粘连的多功能的医用导管和医疗器械产品。
—4—考核指标:突破4~5种植/介入医用导管或器械表面的超亲水超润滑、抗菌和防黏连改性等关键工程化技术,开发系列超亲水超润滑涂层材料,用于输注类、介入治疗及管腔替换等医用导管。
导管较长期(大于30天)存留于体内,涂层稳定,无剥落,保持超润滑,摩擦力小于0.5N,且无感染,无组织粘连发生;并应满足GB/T16886系列标准要求。
申请或获得NMPA三类医疗器械新产品注册证3项以上,获得核心发明专利8项以上。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要求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医联合,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2.2用于骨质疏松治疗的纳米生物材料制备的工程化技术及临床应用技术研究内容:研究纳米生物材料的纳米生物学效应,重点突破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和诱导骨再生的纳米生物材料的设计和制备的工程化技术;设计用于骨质疏松预防和治疗的新剂型,研发其制备及临床应用技术;建立疗效和风险评价的模型和方法。
考核指标:针对目标疾病,开发不少于1款国际原创或国内首创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及其工程化制备和临床应用技术;植入动物骨质疏松部位后4周新骨开始形成,16周左右强度可接近松质骨水平;研究制定产品技术要求,研发微创植入器械,国内首创产品性能不低于国外同类产品水平;2021年底前开展临床研—5—究;获得核心发明专利3项以上。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要求企业牵头申报,产、学、研、医结合,并有前期研究基础,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3.前沿创新产品开发以下前沿创新产品开发类项目(3.1~3.5方向)均要求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医、检联合。
中央财政经费以小额资助为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所申报的产品为原创产品,有较好的前期研究基础,其核心技术已获得发明专利或进入专利实质性审查阶段,应已完成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3.1多孔钽骨修复材料及植入性产品开发研究内容:开展多孔钽材料构效关系的深入研究;不同用途多孔钽骨科植入产品和口腔修复植入产品的设计;多孔钽结构与性能的精准调控及一体化制备技术研发;体内修复功能(支撑、组织再生、骨整合等)评价及优化;临床试验及临床疗效评价。
研究综合利用注册检验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开展人工智能验证性分析和评价。
考核指标:开发出5种以上针对不同用途的一体化结构多孔钽骨科植入产品及口腔修复植入产品,其中:个性化定制产品不—6—少于3种,国际原创或国内首创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少于2种;建立产品体内外安全性和有效性检测技术,突破工程化制备技术,建立符合GMP要求的生产质量体系,建立3个个性化定制植入器械生物等效性模型及验证体系;以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技术研究建立个性化定制式植入器械临床试验模型和术后跟踪新方法。
确定个性化产品质量控制关键点和评价指标,建立相应检验方法,形成相关产品技术规范;建立个性化匹配植入器械同类产品检验数据库2个;申请或获得发明专利10项以上;2021年底至少2种产品申请或获得NMPA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2儿童骨缺损再生植入器械开发及临床应用方案研究研究内容:针对儿童颅、颌面和骨干段缺损的重大损伤或病变,研发适用于儿童骨再生的具有个性化、高活性等特征的骨植入器械,以及相应的临床植入技术,解决常规骨植入器械不能适应儿童骨发育过程中骨骼长大的问题。
考核指标:针对目标疾病,开发不少于1款国际原创或国内首创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植入材料和原骨界面可于1~2周内再生新骨且紧密结合,3~6月植入器械强度可达相应部位宿主骨强度的60~80%;开发示范性临床植入手术;2021年底前获得1种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建立符合GMP要求的生产线,申请或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7—3.3主动脉腔内治疗器械开发及临床应用方案研究研究内容:针对高外科手术风险的主动脉瘤与夹层等疾病,开发新型全主动脉腔内治疗器械,研究制定产品技术要求,建立产品临床操作规范,形成创新型产品和临床应用方案。
考核指标:针对目标疾病,开发不少于1款国际原创或国内首创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新产品应满足主动脉腔内重建分支血管要求,适应证范围能够覆盖绝大部分主动脉疾病;产品放置成功率达到90%以上,内漏发生率在10%以内;建立产品临床操作规范;2021年底前申请或获得1种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申请或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4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置换系统开发及临床应用方案研究研究内容:针对肺动脉返流和肺动脉狭窄两种治疗需求,开发具备抗凝血、耐久度高、输送系统尺寸小的生物瓣膜产品;研究制定产品技术要求,建立产品临床操作规范,形成创新型产品和临床应用方案。
考核指标:针对目标疾病,研制出24Fr以下的治疗肺动脉瓣膜返流和狭窄的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置换系统,抗钙化及抗凝血效果比传统处理提高40%以上,耐久性能比传统瓣膜提高50%以上;建立产品临床操作规范;2021年底前获得1种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申请或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8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8—3.5重症免疫性疾病靶向清除免疫吸附产品及关键技术的研发研究内容:针对重症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脑炎、扩张型心肌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研发靶向清除免疫吸附产品的关键技术,开发具有高吸附性、高稳定性、可重复使用的免疫吸附柱和免疫吸附血液净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