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县志之目录及卷一
鲁山县志第二卷

鲁山县志卷之二鲁山县儒学教谕孙铎纂修训际蒋希周刘璧同修国学生周茂李佃同修庠生贾章马世安采辑田赋志田赋者本禹贡则壤成赋以定分也,什一之征九国所需者,不得不资乎下,惟正之供九下所出者,不敢不乐于输马端临所谓赋税必视田亩乃古今不易之定法也,列田亩旯民食之重,列贡税见民赋之常户口增而邦本之固,昭徭役均而国用之充。
寓至于课钞之广,限于庸调者可稽物产之繁利于民用者不胜此,固一方地利之攸获实国家之命脉之攸繁也,惟体国蒞政者会通之,故作田赋志田亩洪武二十四年起科官民夏地一千六百五十七顷一十四亩二分官民秋地一千四百八十四顷四十亩九分不起科夏地一千七百七十七顷一十九亩五分九厘秋地一千二百二十八顷三十七亩一分一厘绵花地一十一顷一十九亩一分永乐十年起科官民夏地一千四百七顷四十三亩八分官民秋地一千二百六十六顷一十三亩不起科夏地一千七百七十七顷一十九亩五分九厘秋地一千二百三十九顷四十八亩二分一厘绵花地一十一顷一十一亩一分成化十八年起科夏地一千四百七顷四十三亩八分秋地一千二百六十六顷一十三亩不起科夏地一千七百七十七顷一十九亩秋地一千二百三十九顷十八亩弘治十五年起科夏地一千四百七顷四十二亩八分秋地一千二百六十六顷一十二亩不起科夏地一千七百七十七顷一十九亩秋地一千二百三十九顷四十八亩嘉清元年起科夏地一千四百一十一顷八亩三分秋地一千三百六十二顷七十六亩三分七厘不起科夏地一千五百四十五顷三分秋地一千三百五十顷八十亩一分绵花地二十顷六十亩五分贡税洪武二十四年起科官民夏税麦八千九百五十七石九斗六升五合七勺官民秋粮粟米一万五千九百三十九石七斗五升二合五勺五抄官枣一十九株枣子三石四斗二升易米一石七斗一升民枣二千二百八十八株枣子二百五石九斗二升易米一百二石九斗六升不起科枣二十六万三千四十四株通产起科一十六万五千三百五十一株桑三十一万四千六百七株,通后丝绢不起科桑四十万五千六百二十三株杮二十五万一千一五百九株永乐十年起科官民夏税麦七千六百六十六石三斗二升八合五勺一抄官民秋粮粟米一万三千五百八十八石九斗四升二合二勺二抄秋田草一万六千五百七十八束一十二觔五两五钱二分四厘官民枣株枣子易米即洪武二十四年数不起科桑枣杮株仍洪武二十四年数成化十八年起科官民夏税麦七千六百六十六石三斗二升八合五勺一抄官民秋粮粟米一万二千五百八十八石九斗四升二合二勺二抄秋田草一万六千五百七十八束十二觔五两五钱二分四厘不起科官民枣株枣子易米杮株即永乐十年数弘治十五年起科官民夏税麦七千六百六十六石三斗二升八合五勺一抄官民总计为粮粟米一万三千五百八十八石九斗四升二合二勺二抄官枣一十九株科枣子三石四斗四升易米一石七斗一升民枣二千一百二十八株科枣子二百五石九斗二升易米一百二石九斗六升不起科枣二十六万三千四十四株杮二十五万五百九十株嘉清元年起科官民夏税麦七千六百六十六石三斗二升八合五勺一抄官民秋粮粟一万三千五百八十八石九斗四升二合二勺二抄秋田草一万六千五百七十八束一十二觔五两两五钱二分四厘不起科枣子易米一百四石六斗七升官枣二十九株民枣三千二百六十五株丝绢洪武二十四年官民夏税丝一千四百九十四两四钱六分五厘折绢七十四疋七尺二寸三分四厘五毫官民桑九万一千一十六株丝二千七百五十两四钱绵二百七十五两四分共三千二十五两四钱四分折绢一百五十一疋八尺一寸六分永乐十年官民夏税丝四千四百四十一两六分二厘折绢二百二十疋一尺五寸九分三厘官民桑株丝绵即洪武二十四年数成化十八年官民夏税丝四千四百四十一两六分二厘官民桑株丝绵即永乐十年数弘治十五年官民夏税丝四千四百四十一两六分二厘官桑六百六十四株科丝绵四十三两八钱二分四厘折绢二疋五尺七寸三分七厘民桑九万三百五十二株科丝绵二千九百八十一两六钱一分六厘折绢一百四十九疋二尺四寸二分四厘嘉靖元年官民夏税丝四千四百四十一两六分二厘官桑五百七十五株民桑六万八千五百二十四株课钞正德年以前商税每岁一千三百七十八锭一贯一百六十文垆钞每岁一万三千二貫黄腊每岁八百五十二觔野味每岁活鹿九双,成化二十二年移檄岁办大鹿一双原鹿六双盖大一以折其三也商税钞五百九十五锭四贯七百四十文酒课钞一百二十锭一贯六百文门摊钞五百九十五锭四贯五百文醋课钞二十三贯五百文鱼课钞二十锭四贯三百文房课钞一十二贯四百文菓课钞一十锭二贯户口洪武二十四年户三千四百七十六户口二万一千三百六十九口永乐十年户二千九百九十三户口二万九千八百六十六口成化八年户三千一百十二户口三万一千五百九十口成化十八年户四千一百一十二户口四万八百八十六口弘治十五年户三千七百一十二户口四万一千八百四十口嘉靖元年户四千六百九十二户口四万八千五百五十八口附录嘉靖二直八年知县姚卿到任招抚复业户工作人二百三十三户男妇李林贾瑀等共六百三十二名口以上共给散牛犋并牸牛三十一双麦种二十二石五斗俱知县姚卿设处申详巡抚河南都御史端巡按河南监察御史王,案照徭役原额均徭银一千六百七十六两八分布政司坐拨暦日纸银二百两本州推坐柴薪银一百四十四两郏县推坐京直银一百二十两如添冠服启圣公二项共银六十五两七钱一分三厘通共银二千二百五两七钱九分三厘银色差银一千八百六十五两七钱八分三厘举人坊牌银二十六两六钱六分七厘药材黄芩银四两儒学斋膳夫银一百四两(左土右上覀右下且)庙祭祀银九十四两乡饭银一十四两岁贡盘缠银四十两京班直堂皂隶实徵柴薪隶二直二名每名该银一十二两个共该银四百六十四两各府民校一十八名每名该银一十二两共该银二百一十六两本县各官马丁些薪银共该银二百六十八两原额工部生铜料价银二百两活鹿银一十二两胖袄银二十两五钱五分新添布政司府第冠服银六十四两二钱一分三厘原额编申本肥纳银河夫头共一百九十名力差一十四项该银三百四十两预备仓斗级六名每一名准银二两官库库后二名每名准银四两巡拦二名每名准银二两县堂各宅内用并府馆门子五名每名准银二两看监禁子七名每名准银四两儒学库子二名每名准银四两儒学斗级三名每名准银二两儒学门子三名每名准银二两分司门子四名每名准银四两县堂并各宅力差皂隶三十七名每名准银二两巡检司弓手三十名名准银三两铺司兵四十二名每名准银二两物产谷类黍稷稻粱粟米大麦小麦荞麦黄黑豆青豆绿豆豌红小豆薥秫芝蔴蔓枲类丝绵绢绵花布紬黄蔴荣蔴椵麻石类石灰石煤石炭植物楊柳椵粟青楊楝槐榆椿楸梓杞柳棠楮檀栢松枣梧桐乌桑桧椒竹苇果类桃李杮石榴梅杏栗枣核桃芡白果棠棃蔬葱韭蔓菁萝卜芥白菜莴苣蒜茄菠菜芫荽苋菜王瓜冬瓜葫芦瓠子(上艹下田一田一)丝瓜菜瓜西瓜甜瓜蕨菜红椿菜木耳眉豆胡萝卜药材半夏苍术山药黑牵牛白牵牛荆芥菖蒲乌药地榆香附子大黄原朴桔梗远志何首乌川乌细辛麝香白花蛇草乌熊胆升麻防风苦参车前子天南星天门冬麦门冬枸杞子地骨皮白芷猪苓黄栢藁本山栀子柴胡紫苏葛根葳灵仙瓜蒌薄荷蟬蛻巴戰兔絲子(上賏下缷無卩)栗地黃杏仁天麻高良(上下卄田一田一)菊花班貓牛膝黃精五味子滑石黃芩茄茴香蛇床子百合花類菊薔薇牡丹山丹木槿金盞石竹葵萱草凌霄珎珠玉枚茨梅粉圍月寄洛陽地棠玉簮芍藥雞冠剪紅紗三春柳四季槐十樣錦羽族雞鵝鴨鴿鸚鵡鴉鳩鴟雁雕鵲雀鶉雕水雞雉鳧鶿鸕野雞鶯百勞鷹燕黃鸝鷺鷥紅鶴鴛鴦布谷毛族牛馬驢騾犬虎豹熊獐狼狐貍山羊綿羊貉猴豺白眉野豕獾鱗類鯉鯽 鲇蛇介族蜻蜓蝴蝶蟬螳螂蜜蜂(兟蟲)蜘蛛螢甲族龜蟹螺蛤螭鱉時用楮皮紙桑皮紙羊皮羊毛氈毧狐皮麻鞋絲鞋靴油鞋紅花蜂蜜靛黃蠟木炭鐵鉛鐵器竹器木器漆器魯山縣志卷之二終。
鲁山县志之目录及卷一

鲁山县志目录一、疆域沿华、分野、里至、形胜、山川、乡镇、市廛、风俗、二、田赋田亩、项税、课钞、户口、徭役、物产、三、祀典(土+颤左)遗庙祠四、建置城池学校公署、仓场、阴阳医院、坊扁、漏泽园五、官师封爵、职官六、人物乡贤、孝节、文学、名将、乡宦、寿官、耆老、散官七、选举进士、举人、贡士、例贡、材(言胥)、王府官、恩典八、古迹陵墓、城垒、台榭、岗寨、寺观陶冶、景九、艺文诰勑、书籍、碑记、墓表、序、颂、箴、规、诗、歌、替十、识杂灾祥、仙释、异纪、附录、鲁山县志目录鲁山县志卷之一鲁山县儒学教谕孙铎篡修训导蒋希周刘璧同修国学生周茂李佃同修痒生贾章马世安采辑疆域志疆域者本成周职,方舆图以辩土也,秦并六国,遂不师古,天下始分为郡县,历代相沿,势不能易,至今循之,为成规,故一邑侯封百里,迹不古而意则古矣,曰沿革原县治也,曰分野别星土也,曰里至昭四达也,曰形胜状一方也,以至山川列而明秀著乡镇,次而庶居彰舆夫市廛,得交易之所风俗,巡习尚之,常此固一邑气势之所钟宝国家元气之攸寓也,惟体国图治者克培之,故作疆域志沿革鲁山禹贡豫州之域,周鄙甸之鲁县,春秋初,属郑,后为楚所侵,战国属韩,秦属颖川郡,汉始置鲁阳县,治属南阳郡,东汉因之,三国属魏,晋属南阳,后魏置樊州,寻废立鲁阳郡,封功臣于此为郡王,后周置三鸦镇齐城,隋初复为鲁阳县,属襄城郡,炀帝末,始名鲁山,后王世充置鲁州,唐武德二年,州废俄以鲁山(左水右上厶右下虫)阳,后置鲁州,贞观九年,州废省(左水右上厶右下虫)阳,以县属汝州,五代并因其旧至元元贞八年还属南阳路皇明洪武二年天兵下河南民遂归除仍以属南阳府汝州,成化十二年改属河南汝州,鲁县即商周时五鄙四甸之县也,至汉仍,秦制郡县,天下始大,鲁县为鲁阳县治通签谓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而使求之,累惧而迁于鲁县,说者乃谓累夏人,曰迁鲁县是夏时已有此县也,及按禹时水土方平法制未备,虽会涂山国以万计,而国未有县之置也,虽诗信彼南山,惟禹之甸,而甸未有县之设也,至商周井田之制行畿外六遂始以五家为邻,五邻为四里,为(赞卩),五(赞卩)为鄙,五鄙为遂,五遂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中间始有县之云,然亦不过一小地方之名耳,至秦孝公并诸小乡为县,置令丞而县之名始兴,始皇并天下以郡领县,而县与郡斯通隶于天子,故鲁阳乃汉即商周鄙甸之鲁县,大之而领,以南阳郡者通鉴之讼,无乃商周距夏未远亦必有所据而知累迁此境,即伊商周鄙甸这名鲁县者故云,然非谓夏时已有此县治也,抑有谓通鉴为鲁县今县,鲁阳未可以鲁阳为鲁县,殊不知,古今建置,率多以地命名,是县之东有山曰鲁山,商周时为鄙,为甸,已以山名至汉,虽建立县治亦不过曰鲁阳,以县值鲁山之阳皆不遗山以立名则鲁阳即鲁县也明矣,抑隋初更鲁阳为鲁是亦欲仍古旧名,末又直指名鲁山县,至今因之,不革又可验矣,是则鲁县谡非累时迁之县固不可谡即累时迁之,县亦不可也因详辩之于沿革之后庶便览者改云分野鲁山在豫州之哉,其分星在氏房心三宿,故周礼保间氏封域注云房星豫州,史记天官书主注星经云氐房心,宋之分野,豫大火于辰在卯宋之分野然在县在豫州而次房心之灵明矣里至东南道南京应天府陆路一千四百里东北道北京顺天府一千八百里四至东至任店抵叶县为界七十里西至没大领抵嵩县为界一百五十里南至白沙领抵裕州为界五十里北至青条领抵汝州为界三十里八到东到叶县九十里路通汝宁府西到嵩县一百八十里路通卢氏县南到裕州一百五十里路通唐县北到汝州一百三十里路通河南府东南到泌阳县一百门十里路通确山县西南到南召县九十里路通南阳府西北到伊阳县一百五十里路通陕州东北到宝丰县五十里路通许州钧州形胜鲁山前襟沙水,后枕琴台,左控鲁山右涵汤谷,土壤活而旱涝保收,气侯平而民无瘴疠,斯民之乐土,实汝遁之胜境也山川山鲁山在县之东一十八里平原突起山峰,为一邑之镇,故县以名,俗呼露峰山,盖声相近之误也,时值云覆其顶占其为雨,候云散占其明明,历历有验,允济民时上建瑞云观,有碑记见艺文里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相传汉光武为莽所在地迫至此,值暮错黑举手祝天而夕阳回照,故名,上有观音堂,今改为寺僧居焉明山在县西北三十里,世传光武避莽自黑山至此始天明,因以名虎头山在县西十五里,山不甚峻,状如虎伏故得名彭山在县东南二十八里,世谓彭越会屯兵于此因名扶鞍山在县东南五十里,上有唐秦王庙,世传昔秦王尝驻马于憩鞍故名大盂山在县西南七十里,山顶并窳四图若城,俗呼为大城山小城山,见大明一统志龟君山在县西一百里邻汝州界峰峦重叠,势极险阴,人迹罕至上有龙(左鱼右秋)及灵佑侯普济调,岁旱祷雨有应,山有石刻龟君山三字,见一统志鸡笼山在县西八下里山峰形似鸡笼故名,摘星楼山在县一百里邻挂(左土豆右皮)楼山,以山峰之高星辰可摘而名花山在县南三十里,上有九天圣母庙(上均下王)公(上土乃下木)山在县西八十里俗传昔有孝妇不厌夫家贫乏,晨昏运水之远感神人乘马于途三索水饮马而三与之无吝色,神遂授鞭令置瓮中则水不竭,盖龙也,后妇最宁而夫家于瓮中得鞭携之,洪水(左水右勇)泛,遂溺其翁,翁之女奔趋,而妇梳洗未及即携姑归,于途各窳其石(左彳右生)镇压之,其水即止,后遂名其处曰窳石里,而山曰窳石山,翁溺死莫求,妇乃携姑(左彳右生)此山(上均下王)公得尸于挂爷山,亦以此得名,妇因得公尸遂立于丘公山而城之,此丘公城所由名也,既葬而姑嫂至镇水石并立鹤望公墓,遂化为石,故今为姑嫂石,此事虽未可甚信,然山水因人而得名姑记之以劢孝节云挂(左土豆右皮)楼山在西南百十余里,上有石壁挂(左土豆右皮)铁环尚在,谚云昔人劫寨于此,山鸣鼓以进兵,然无考据,西畔属南召草台山在县西五十里温泉之东挂爷山在县古三十里沙河之北,说见望公(上均下木)山下方山在县南二十八里高出群山,截然方大大夷山在县南三十五里,其势平夷文峰山在县南三十里,上有峰峦如笔尖,俗呼牛心双(上均下木)山在县北三十里,上有双峰如(上土乃下木)榖(左禾右责)在县西北三十里,峰如榖(左禾右责)故名,方与胜览去将孤山在鲁山,说者谓即此山是也尧山在县西北十五里(左水右厶虫)水所出昔尧之孙刘累以拳龙事夏后,惧罪逃于鲁,立尧祠于此,故名锋山在县西北三十里,山尖如锋马山在县东南三十里状若马然五(上土乃下木)山在县西北八十里,山有峰五(上土乃下木)故名,相传上有阿乌波寨焦山在县西北九十里,世传昔焦光(左王右赞)尝据此山为寨,故山以焦名火盘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其山之巅如火盘然交口山在县西南五十里,以两山错综相交有口可通车马故以为名窳石山在县西八十里,谓之窳石说见望公(上土乃下木)山下荆山在县西三十五里,其山之上皆荆而无他木,故以荆呼山,然北阳石里亦有此山商余山在县东南十五里,唐元次山交延祖以此山多灵药遂家焉土门山在县西四十里,山冈之上其凹如门可通往来,故山谓之土门眠峰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曰眠峰者以上脉至此其峰眠伏故去然孤山在县西北九十里,山不甚峻,以南北摄制组山而此山孤然于中得名杏儿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举山皆杏,无他木故山以杏名,三鸦里有杏山亦犹是也白草(上土乃下木)山在县西一百四十里没大领之次舒山在县东三十五里,昔有舒氏居其下故名应山在县东四十里,舒山之东馒头山在县东三十五里,以其山形似馒头而名四山在县西北一百五十里,山北汝西伊南嵩东鲁故名领没大领在倒西一百五十余里,俗云昔汉光武为莽所迫,遥望此领甚大忽至其上遂云也没大领后人因以名领,西畔属嵩县,考水经一名尧山歇马领在县西北八十里,世谓汉光武经伊阳山深林茂因流民信来作梗成化二十年请立巡检司于此领下白沙领在县南五十里,领以沙壤其沙白故以白沙名领,南畔裕州青条领在县北四十里,以领自陕州而来,迤长如青条然故名,元次山盂梁俱葬于此北畔属汝州五里领在县西南虎头山寺后其领绵延五里许羊圈领在县西北七十里,俗谓前人尝于领圈羊因以名分水领在县西南七十里,以领之南北水各分流而名,南畔属南召县和尚领在县西六十里,俗传昔有僧人于此领上锡故名崖鹁鸽崖在县北十里,过老河之畔崖尝有鹁鸽巢雏故以名,高崖有二,一在县南五里一在阳石保俱不甚险,以皆在河流之畔为高故名耳赤土坡在县西四十里以坡之土赤而名八里坡有二,一在县西五十里,团城山之次,一在县西南九十里挂鼓山之次坡皆八里许高,名南畔属南召县掘断冈在县南二十余里,俗云昔有人寻地脉掘断其冈,故以为名峡母猪峡在县南三十里,俗谓昔有母猪于此峡中生子成群而失其主故以猪名峡凹龙家凹在县南一里余,昔其之一下比龙氏族故名以凹坪月落坪在县西八十里谓之坪,以万山之中独此平原数里如月落地名也八十里坪有到东北二十里坪方圆,止一里许俗传汉光武帝避莽至此有八埂里故云碾儿坪在县西八十里坪有碾石故名园栗子园在县东北六里许,栗数百株,桑园有二,一在县治之东一里许一在县治之西一里畔,皆官蓄桑苗岁给民者看花园在县西十里许垣已平夷,园监唐括公墓碑亦刻园名说者谓昔宋元之间居宦者栽树花品以为燕暇游观之所至今犹以园名石大虎石在白象保去县西北十二里形如虎踞而多孔窍为一方之镇月明石在县西五十里其石之白值黑夜如月之明故名印石原在县北(假去亻也)店领上古道傍其形方正上有柄宛若印然往来者多不识嘉靖二十九年知县姚卿往汝道经于此独识为印石命工移取立于县堂东南高明地永昭花封下地官正印之象支锅石在县东北十五里世传昔贺将军屯军于此支锅炊爨姑嫂石在县西四十二石并峙高数丈谓之姑嫂说见望公(土乃木)山下(左木右八)雷家(左木右八)在县东十五里,世呼林木深茂为(左木右八)是则因雷家名董家(左木右八)在县东南十五里世谓昔有董氏居此故名峪官道峪在西官庄保院家峪在十里保黑峪在十里保李子峪在西十里保竹峪在西十里保(上将下水)水峪在白象保五里领之次有大(上将下水)水峪小(上将下水)峪商峪在官庄保即商余山处母猪峪在县南二十里即母猪峡峡在县西北三十里白象保墁扫帚墁在县西一百里,其墁惟产小竹,可为扫帚故以扫帚名川沙河在县南五里(上土乃下木)出没大领之麓东合于汝而注之海(左示右襄)河在县西南十五里,源自南召县界,分水领流入九宅村达于沙河谓之(左示右襄)河以河次土活而年中未稼成(左示右襄)秀实而名(左水右厶虫)水在县东南三十里,源发裕州鲤鱼,山东北流经本县过之叶县界合于沙河入于汝左传楚人与晋师夹(左水右厶虫)而军即此,汉光武帝破王寻于昆阳士卒溺死(左水右厶虫)水为之不流也达老河在县东北十里,源出谷(左禾右责)山而养水即此水是也眠峰河在县西北二十里,源发于青条领麓,流经七晨头,合于沙河党寨河在县西二十里自蕉山发河东西析流至竹峪里达于沙河白象河在县西北十二里源出锋山之之,经流五里头达于沙河秋河在县东南五十里,其源自杨家林经裕州界入于沙河清水河在县东二十里,源自赤城村末泉东流合于沙河泥河在县东南六十里,源自大夷山下流至孙村合于沙河将相河在县东一里许,其源自北匕之平陆雨甚至成流而合于沙河冷河儿在阳石保十二图湖河在孙村保十五图小湖河在阳石保十四图灰河在孙村保十图冷水河在孙村保十六图纸坊河在孙村保十九图红河在太平保二十图柳林河即太平保二十图汤水河在西十里保二十二图咬麻河亦西十里保二十二图以上俱小水名有雨则流无雨则涸故不及其源流溪肥溪苏源明商余操云商余之下肥溪之曲今考商余山下并无此溪之名,岂古今名水之有不同耶?姑志之以俟通洽者涧虎涧在县东北十八里鲁山之下俗传尝有虎伏涧故名沟窄渠沟在县西九十里山势险阴,沟流窄狭不通车马故名乾沙沟在县南三里其沟常无水行故名白沙沟在县西五里以沟之沙白而名水磨沟在县北二十里前人于前沟置水磨至今以名沟梨园沟在县北二十里俗传昔人于此沟琢梨园以货人耕故以梨园呼沟野狐沟在县东南四十里沟多产狐故谓之野狐刘五沟在县西三十五里俗传昔人有刘五者居于此沟遂以其人名之湖青阳湖在县南五里水通沙河南省其湖之畔多青杨木故名湖焉史家湖在县东南七里许昔有史氏居湖畔故湖以史氏名了北湖在县北三十里,其湖通北而去,有八十余里,不见其际,故名湖为了北戴家湖在县西南十里许,湖次昔人戴氏所居因名潭九女潭在县东北十八里鲁山之下潭上有九女龙王庙潭不加深岁早祷雨立应渡康家步渡在县西二十里即沙河之次水涨则有渡夫以舟济人傍尝有康家居焉而渡因以得名泉温泉有三,其水热沸俗啼为上汤中汤下汤俱在县西而下汤去县惟五十里居民常引为沐浴池疮痍濯之皆愈今考水经名商后皇女汤凉水泉在县西八十里,其水有沁齿之凉,非他泉可比,饮之者皆无恙,故泉以凉水称湖泉在县东南十三里昔尝有湖而泉出于湖之畔,今湖已竭,而泉自若也故泉犹以湖名师姑泉在县西六十里,其泉中有石盆俗传有尼僧于此泉以石盆濯洗忽去不见故因以名泉泉陂在县北青条领东畔其泉澄深莫测井冽可饮下溉稻菜等类,唐元次山常乐此泉后卜宅兆于此今石书镌大唐中丞元次山墓湾塔儿湾在县东八里伊家庄其间多古塔石故湾由名贺家湾在县北七晨许达老河之畔尝有贺氏之族居焉故谓之贺家湾,冈上有贺将军墓-----------------------------------------------------------------------------------------------------------------------63桥梁(车殳)轳桥在县东十八里三鸦镇东首世传昔汉光武帝为莽贼迫至此,先过其桥,及莽至则桥沉矣,后人掘去丈余,犹见石兽石柱,今有小桥于上石桥于县东一里许有司建以驾将相河之一流三里桥在县东三里前人设以驾将相河之一支(示襄)河桥在县西十五里桥实设于沙河,乃示襄河入沙之次以路通示襄河店故时谓示襄河桥,然以山水遇春泛涨每至冬乃成之民未病涉也孙家桥在县东北十五里,久废,成化十七年居民孙五迁于上水上十余岁董家桥在县东南四十里孙村保正统四年董(左人右鲁)修建(车展)子桥在县东南五十里古所有者,成化十六年民人董祥杜云重修天桥在县西北二十里白象保山冈之上遇雨而水,西分之如桥然故名。
《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目录

《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
①日本内阁文库藏清康熙七年[1668]刊三十二年[1693]增修後印本。
版心书名及大题<真>皆剜补为<徵>。
雍正元年[1723]<仪真>改称<仪徵>,故此本印年雍正元年以後。
明代孤本方志选
册数: 12册
开本:精装标准16开
出版日期: 2000年9月
定价: 6800元
我国现存有8000多种古籍地方志,国家图书馆馆藏有其中6200百余种,占76%以上,此部《明代孤本方志选》,是从全部馆藏文献中筛选出来的。
1.《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注明仅限“北图”独家收藏;2.现流传于世的多种影印古旧方志的汇编本均不曾收入。
河北12种,山东4种,山西3种,河南、陕西、安徽、浙江各一种,共23种。
1 醴泉县志[崇祯]汤阴县志[崇祯]
2 寿昌县志[万历]砀山县志[崇祯]
3 忻州志[万历]定襄县志[万历]浮山县志[嘉靖]
4 武定县志[崇祯]
5 钜野县志[万历]乐安县志[万历]
6 郓城县志[崇祯]
7 永年县志[崇祯]
8 元氏县志[崇祯]东安县志[天启]
9 栆强县志[万历]安平县志[万历]
10 成安邑乘[万历]广宗县志[万历]
11 大成县志[崇祯]饶阳县志[万历]
12 武安县志[天启]广昌县志[崇祯]清河县志[万历]。
历代邹县志十种目录

2
六、邹县序志 (清光绪十八年 吴若灏纂修)……………………………511
序及编纂姓氏 513
图 515
水经注诸水入泗道图
学宫图
县署图
辛庄分防应汛图
第一卷 天文志 517
令长 教佐 营汛
星野 祥异 517
第八卷 选举志 547
第二卷 方域志 519
仕进 科目 世职
沿革 519 山水 520 古迹 521 风俗 524
兖州府总图
凫山图
尼山图
孟母祠图
邹县总图
峄山图
文庙图
子思书院图
县治图
四基山图
孟庙图
子思祠图
沿革志 97
庙食志 110
建置志 98
君迹志(臣附)112
丁地志(赋役附)102
贤迹志 117
卷二 119
职官志(名宦附)119
风土志 135-136
选举志(人物附)125
陵墓志 136-137
山水志
133-135
第二卷 35
古今碑记(山川 桥梁 庙祠 诏旨 碑记 祭文凡二十四通)35
第三卷 52
中庸书院事纪 52 历代碑记(凡五通)53 题中庸精舍诗 59 题曝书台诗 孟母断机堂诏
旨碑记(凡八通) 题断机堂诗 马鞍山孟父母林墓碑文 题孟母墓祠诗赞
第四卷 66
孟子出处事迹 孟子姓氏源流 封谥 配饗从祀 67
历代诏旨 68 历代修建孟庙碑记 历代谒庙祭文 77
名宦志 232
卷二 人民部 203
赋役志 240
丁口志 203 风俗志 207 选举志 209 圣贤志 211
驿遞志 246 防御志 250 建置志 254 旧志序文(阙)
鲁山县(中国河南平顶山市下辖县)详细资料大全

鲁山县(中国河南平顶山市下辖县)详细资料大全鲁山县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伏牛山东麓,东经112度14-113度14,北纬33度34-34度00之间,北依洛阳市、南临南阳市、东接平顶山。
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年均气温14.8℃,年均降水量1000毫米。
全县东西长92千米,南北宽44千米,总面积2432平方千米,总人口87万人。
辖4个街道、5个镇、15个乡,郑尧高速、太澳高速、311国道、207国道及省道S242线、S231线纵横全县。
尧山—中原大佛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画眉谷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古建筑有文庙及明代清真寺。
1947年11月23日,鲁山县解放。
属平顶山市。
位于东经112度14-113度14,北纬33度34-34度00之间,在河南省中部偏西,淮河水系的沙河上游,地势西高东低,西、南、北三面环山,东与黄淮平原相连,最高海拔2153.1米,最低海拔90.1米。
全县辖5镇15乡,558个行政村,总人口87万人(2006年末),县境东西长90公里,南北宽44公里,总面积2432.32平方公里,县城位于县域中部偏东位置。
2006年,全县财政收入首次突破2亿元大关,达到2.26亿元,在河南省108个县(市)排序中由2003年的96位跃升到40位。
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6300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050元,增速连续数年居平顶山市前列。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鲁山县•外文名称:Lushan County•行政区类别:县•所属地区:河南省平顶山市•下辖地区:尧山镇、下汤镇、张良镇等•*** 驻地:鲁山县鲁阳街道办事处•电话区号:0375•邮政区码:467300•地理位置:河南省中西部•面积:2432平方千米•人口:87万•方言:中原官话•气候条件: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著名景点:尧山、中原大佛,大峡谷漂流,画眉谷,好运谷•机场:尧山旅游机场(筹建中)•火车站:鲁山站•车牌代码:豫D•所获荣誉: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县•医疗卫生:鲁山人民医院,鲁山第二人民医院•文化教育:鲁山一中•历史名人:刘累,牛皋,任应岐等•星级酒店:恒瑞大酒店、玉京温泉度假酒店等•GDP:110亿(2012年)•开放时间:08:00~17:00•门票价格:50.00元•建议游玩时长:4小时•适宜游玩季节:夏季最佳建制沿革,名称由来,历史沿革,行政区划,区划沿革,区划详情,地理环境,位置,气候,交通,社会事业,教育事业,电力事业,医疗卫生,风景名胜,重要事件,经济发展,概况,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社会建设,自然资源,植物资源,水资源,历史名人,徐玉诺,牛皋,任应岐,地方特产,揽锅菜,丝绸,鲁山猕猴桃,鲁山张良姜,梁洼陶瓷,建制沿革名称由来因县东北十八里有鲁山,唐改县名鲁阳为鲁山。
“仙女织”——鲁山茧丝绸业发展探究

“仙女织”———鲁山茧丝绸业发展探究■张万军李闫张龙涛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院摘要:有千余年历史的鲁山绸在近代却出现大规模生产断代的情况,如今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传承和发展的困境。
本文在挖掘鲁山茧丝绸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情况,深入研究后,发现制约现代鲁山茧丝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有:机械化程度低和抗风险能力弱等。
结合未来行业发展前景,本文提出科技引领创新生产工艺、优化行业布局的发展建议,希望能帮助鲁山茧丝绸业在新世纪迅速发展,恢复昔日盛况。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山茧丝绸业;问题;发展建议一、鲁山茧丝绸业发展历史概述1.鲁山茧丝绸业的起源和发展自然条件奠基础。
鲁山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伏牛山东麓,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交叉地带,县域之内山地面积占70%以上,丘陵浅山,土薄石厚,鲁山因此成为了全国典型的一化柞蚕养殖基地,著名的“丝绸之乡”。
织女传说增色彩。
相传,鲁山绸得天仙织女传道,冠名“仙女织”。
据史料记载,鲁山丝绸始于夏朝,距今已有四千余年悠久历史,在刘姓先祖刘累迁鲁山后,丝织品已被邑民做赋上交。
周朝时,鲁山绸已成为王公子爵的高贵衣料,流行于上层社会。
历史悠久传佳话。
汉朝时,鲁山是丝绸之路发源地之一,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曾携鲁山绸作为礼品,汉光武元年,官府把柞蚕种发给百姓,积极倡导发展柞蚕生产。
《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四·列传第一百一十九·卓行》载,开元年间,县令元德秀以鲁山绸“岁岁进贡”,后于五凤楼汇演时受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赞赏,被视为宫中珍品,并随丝绸之路走向世界,远销中亚西亚各国。
明嘉靖版《鲁山县志》载:“洪武二十九年,官民夏税丝一千四百九十四两四钱六分五厘”,明后期鲁山境内柞蚕和丝绸业已形成较大规模,柞蚕和丝绸业出现较大的行店、货栈。
清乾隆版《鲁山县志》载:“鲁邑多山林,近有放蚕者”。
光绪年间,鲁山茧丝绸分两路外销,一路经北平转张家口,销往俄国、外蒙古(又称草上丝绸之路);另一路经武汉、上海,出海销往欧美其他西方国家。
天一阁明代方志目录

天一阁明代府县志目录
1
河北省嘉靖河间府志正德大名府志弘治保定郡志嘉靖广平府志隆庆赵州志嘉靖霸州府志弘治易州志嘉靖雄乘嘉靖隆庆志嘉靖太原县志江苏省嘉靖昆山县志万历通州志弘治句容县志嘉靖惟扬志嘉靖江阴县志隆庆海州志嘉靖高淳县志略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同治续纂杨州府志
浙江省嘉靖淳安县志嘉靖温州府志嘉靖太平县志万历黄岩县志嘉靖海门县志
2
浙江省万历新昌县志嘉靖浦江志略永乐乐清县志嘉靖武康县志安徽省弘治徽州府志嘉靖宁国府志嘉靖宿州志嘉靖池州府志正德颖州志嘉靖寿州志嘉靖铜陵县志嘉靖天长县志嘉靖建平县志
福建省嘉靖延平府志嘉靖邵武府志嘉靖建阳县志嘉靖龙溪县志嘉靖惠安县志嘉靖安溪县志嘉靖尤溪县志
3
江西省正德建昌府志隆庆临江府志嘉靖九江府志正德袁州府志嘉靖赣州府志正德南康府志嘉靖永丰县志隆庆瑞昌县志嘉靖东乡县志嘉靖瑞金县志
山东省嘉靖青山府志嘉靖夏津县志嘉靖临朐县志嘉靖莱芜县志嘉靖淄川县志嘉靖武定州志正德莘县志嘉靖武城县志
河南省嘉靖彰德府志嘉靖襄城县志正德汝州志嘉靖开州志嘉靖许州志嘉靖光山县志嘉靖邓州志嘉靖夏邑县志嘉靖尉氏县志正德新乡县志4
河南省嘉靖鲁山县志嘉靖长垣县志嘉靖固始县志嘉靖鄢陵志嘉靖兰阳县志弘治偃师县志嘉靖内黄县志
湖北省嘉靖黄州府志嘉靖汉阳府志嘉靖沔阳志嘉靖蕲州志正德光化县志嘉靖应山县志
湖南省嘉靖常德府志隆庆岳州府志万历郴州志嘉靖衡州府志万历慈利县志海南省正德琼台志
广东省嘉靖惠州府志隆庆潮阳县志嘉靖仁化县志嘉靖钦州志重庆市正德夔州府志
广西自治区嘉靖惠志略
四川省嘉靖马湖县志嘉靖洪雅县志嘉靖云阳县志
贵州省嘉靖思南府志嘉靖普安州志
云南省嘉靖寻甸府志
陕西省嘉靖略阳县志
山西省天一閣嘉靖太原縣志。
鲁山县志

概述】鲁山县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伏牛山东麓,北依洛阳、南临南阳、东接平顶山,总面积2432平方公里,辖五镇17乡,人口83万。
鲁山县历史悠久。
古代鲁阳,汉置县,唐始名鲁山,现属河南省平顶山市。
是春秋战国之际伟大的思想家墨子、唐代文学家元结、宋代抗金名将牛皋的故乡。
先贤的许多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亲书之元次山碑至今仍保存完好,伫立于鲁山一高院内,是河南省重点保护文物。
鲁山众多的文物古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
【建置沿革】汉于此置鲁阳县,属南阳郡,后汉。
魏晋沿置不变.北魏太和间改县日山北,鲁阳降为镇,十八年(494)置荆州,旋罢州置鲁阳郡.永安二年(529)改置广州,辖区甚大,相当清代、汝州直隶州、南阳府、汝宁府等地。
后周改日鲁州,县日鲁山,以后州屡废而县不变.长期属汝州,明初一度改属南阳府,成化二年(1466)还治汝州,清因之.民国初,属河洛道,以后撤道,直属省辖、建国后,属许昌专区,启1985年起为平顶山市辖县。
【历届修志】县之有志可远溯至北魏刘芳之《广州先贤传》。
此虽非指鲁阳一地而言,但作为治所,似应为书中之主要部分。
惜久佚.刘芳字伯文,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任国子监祭酒。
徐州大中正.《魏书》有传.至明代,官府曾一修再修:初修于嘉靖间,原刊尚存,经上海古籍书店影印后,流传甚广.而修于万历间的两种。
却已散佚此二种一为万历二十年(1592),县教谕王世突所修者,《内阁藏书目录》、《千顷堂书目》均著录.再为知县罗应辰所修者。
应辰,南直隶芜湖(今安徽属县)人,来任日期无考.清代几五修:顺治志由县令吕士龙主修,佚。
士龙。
北直隶沧州(今河北省沧县)拔贡,顺治十年(1653)来任.继修之康熙。
乾隆、嘉庆三志均存;另有道光间,郑銮所纂修之志书一种今上海图书馆仅存残编二卷.此县明清两代共修志八种,今存者仅五种,佚者三种.二为明志,一为清志.至《广州先贤传》,不仅早佚,且亦不应视为本县县志,以上顺便提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山县志目录一、疆域沿华、分野、里至、形胜、山川、乡镇、市廛、风俗、二、田赋田亩、项税、课钞、户口、徭役、物产、三、祀典(土+颤左)遗庙祠四、建置城池学校公署、仓场、阴阳医院、坊扁、漏泽园五、官师封爵、职官六、人物乡贤、孝节、文学、名将、乡宦、寿官、耆老、散官七、选举进士、举人、贡士、例贡、材(言胥)、王府官、恩典八、古迹陵墓、城垒、台榭、岗寨、寺观陶冶、景九、艺文诰勑、书籍、碑记、墓表、序、颂、箴、规、诗、歌、替十、识杂灾祥、仙释、异纪、附录、鲁山县志目录鲁山县志卷之一鲁山县儒学教谕孙铎篡修训导蒋希周刘璧同修国学生周茂李佃同修痒生贾章马世安采辑疆域志疆域者本成周职,方舆图以辩土也,秦并六国,遂不师古,天下始分为郡县,历代相沿,势不能易,至今循之,为成规,故一邑侯封百里,迹不古而意则古矣,曰沿革原县治也,曰分野别星土也,曰里至昭四达也,曰形胜状一方也,以至山川列而明秀著乡镇,次而庶居彰舆夫市廛,得交易之所风俗,巡习尚之,常此固一邑气势之所钟宝国家元气之攸寓也,惟体国图治者克培之,故作疆域志沿革鲁山禹贡豫州之域,周鄙甸之鲁县,春秋初,属郑,后为楚所侵,战国属韩,秦属颖川郡,汉始置鲁阳县,治属南阳郡,东汉因之,三国属魏,晋属南阳,后魏置樊州,寻废立鲁阳郡,封功臣于此为郡王,后周置三鸦镇齐城,隋初复为鲁阳县,属襄城郡,炀帝末,始名鲁山,后王世充置鲁州,唐武德二年,州废俄以鲁山(左水右上厶右下虫)阳,后置鲁州,贞观九年,州废省(左水右上厶右下虫)阳,以县属汝州,五代并因其旧至元元贞八年还属南阳路皇明洪武二年天兵下河南民遂归除仍以属南阳府汝州,成化十二年改属河南汝州,鲁县即商周时五鄙四甸之县也,至汉仍,秦制郡县,天下始大,鲁县为鲁阳县治通签谓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而使求之,累惧而迁于鲁县,说者乃谓累夏人,曰迁鲁县是夏时已有此县也,及按禹时水土方平法制未备,虽会涂山国以万计,而国未有县之置也,虽诗信彼南山,惟禹之甸,而甸未有县之设也,至商周井田之制行畿外六遂始以五家为邻,五邻为四里,为(赞卩),五(赞卩)为鄙,五鄙为遂,五遂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中间始有县之云,然亦不过一小地方之名耳,至秦孝公并诸小乡为县,置令丞而县之名始兴,始皇并天下以郡领县,而县与郡斯通隶于天子,故鲁阳乃汉即商周鄙甸之鲁县,大之而领,以南阳郡者通鉴之讼,无乃商周距夏未远亦必有所据而知累迁此境,即伊商周鄙甸这名鲁县者故云,然非谓夏时已有此县治也,抑有谓通鉴为鲁县今县,鲁阳未可以鲁阳为鲁县,殊不知,古今建置,率多以地命名,是县之东有山曰鲁山,商周时为鄙,为甸,已以山名至汉,虽建立县治亦不过曰鲁阳,以县值鲁山之阳皆不遗山以立名则鲁阳即鲁县也明矣,抑隋初更鲁阳为鲁是亦欲仍古旧名,末又直指名鲁山县,至今因之,不革又可验矣,是则鲁县谡非累时迁之县固不可谡即累时迁之,县亦不可也因详辩之于沿革之后庶便览者改云分野鲁山在豫州之哉,其分星在氏房心三宿,故周礼保间氏封域注云房星豫州,史记天官书主注星经云氐房心,宋之分野,豫大火于辰在卯宋之分野然在县在豫州而次房心之灵明矣里至东南道南京应天府陆路一千四百里东北道北京顺天府一千八百里四至东至任店抵叶县为界七十里西至没大领抵嵩县为界一百五十里南至白沙领抵裕州为界五十里北至青条领抵汝州为界三十里八到东到叶县九十里路通汝宁府西到嵩县一百八十里路通卢氏县南到裕州一百五十里路通唐县北到汝州一百三十里路通河南府东南到泌阳县一百门十里路通确山县西南到南召县九十里路通南阳府西北到伊阳县一百五十里路通陕州东北到宝丰县五十里路通许州钧州形胜鲁山前襟沙水,后枕琴台,左控鲁山右涵汤谷,土壤活而旱涝保收,气侯平而民无瘴疠,斯民之乐土,实汝遁之胜境也山川山鲁山在县之东一十八里平原突起山峰,为一邑之镇,故县以名,俗呼露峰山,盖声相近之误也,时值云覆其顶占其为雨,候云散占其明明,历历有验,允济民时上建瑞云观,有碑记见艺文里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相传汉光武为莽所在地迫至此,值暮错黑举手祝天而夕阳回照,故名,上有观音堂,今改为寺僧居焉明山在县西北三十里,世传光武避莽自黑山至此始天明,因以名虎头山在县西十五里,山不甚峻,状如虎伏故得名彭山在县东南二十八里,世谓彭越会屯兵于此因名扶鞍山在县东南五十里,上有唐秦王庙,世传昔秦王尝驻马于憩鞍故名大盂山在县西南七十里,山顶并窳四图若城,俗呼为大城山小城山,见大明一统志龟君山在县西一百里邻汝州界峰峦重叠,势极险阴,人迹罕至上有龙(左鱼右秋)及灵佑侯普济调,岁旱祷雨有应,山有石刻龟君山三字,见一统志鸡笼山在县西八下里山峰形似鸡笼故名,摘星楼山在县一百里邻挂(左土豆右皮)楼山,以山峰之高星辰可摘而名花山在县南三十里,上有九天圣母庙(上均下王)公(上土乃下木)山在县西八十里俗传昔有孝妇不厌夫家贫乏,晨昏运水之远感神人乘马于途三索水饮马而三与之无吝色,神遂授鞭令置瓮中则水不竭,盖龙也,后妇最宁而夫家于瓮中得鞭携之,洪水(左水右勇)泛,遂溺其翁,翁之女奔趋,而妇梳洗未及即携姑归,于途各窳其石(左彳右生)镇压之,其水即止,后遂名其处曰窳石里,而山曰窳石山,翁溺死莫求,妇乃携姑(左彳右生)此山(上均下王)公得尸于挂爷山,亦以此得名,妇因得公尸遂立于丘公山而城之,此丘公城所由名也,既葬而姑嫂至镇水石并立鹤望公墓,遂化为石,故今为姑嫂石,此事虽未可甚信,然山水因人而得名姑记之以劢孝节云挂(左土豆右皮)楼山在西南百十余里,上有石壁挂(左土豆右皮)铁环尚在,谚云昔人劫寨于此,山鸣鼓以进兵,然无考据,西畔属南召草台山在县西五十里温泉之东挂爷山在县古三十里沙河之北,说见望公(上均下木)山下方山在县南二十八里高出群山,截然方大大夷山在县南三十五里,其势平夷文峰山在县南三十里,上有峰峦如笔尖,俗呼牛心双(上均下木)山在县北三十里,上有双峰如(上土乃下木)榖(左禾右责)在县西北三十里,峰如榖(左禾右责)故名,方与胜览去将孤山在鲁山,说者谓即此山是也尧山在县西北十五里(左水右厶虫)水所出昔尧之孙刘累以拳龙事夏后,惧罪逃于鲁,立尧祠于此,故名锋山在县西北三十里,山尖如锋马山在县东南三十里状若马然五(上土乃下木)山在县西北八十里,山有峰五(上土乃下木)故名,相传上有阿乌波寨焦山在县西北九十里,世传昔焦光(左王右赞)尝据此山为寨,故山以焦名火盘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其山之巅如火盘然交口山在县西南五十里,以两山错综相交有口可通车马故以为名窳石山在县西八十里,谓之窳石说见望公(上土乃下木)山下荆山在县西三十五里,其山之上皆荆而无他木,故以荆呼山,然北阳石里亦有此山商余山在县东南十五里,唐元次山交延祖以此山多灵药遂家焉土门山在县西四十里,山冈之上其凹如门可通往来,故山谓之土门眠峰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曰眠峰者以上脉至此其峰眠伏故去然孤山在县西北九十里,山不甚峻,以南北摄制组山而此山孤然于中得名杏儿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举山皆杏,无他木故山以杏名,三鸦里有杏山亦犹是也白草(上土乃下木)山在县西一百四十里没大领之次舒山在县东三十五里,昔有舒氏居其下故名应山在县东四十里,舒山之东馒头山在县东三十五里,以其山形似馒头而名四山在县西北一百五十里,山北汝西伊南嵩东鲁故名领没大领在倒西一百五十余里,俗云昔汉光武为莽所迫,遥望此领甚大忽至其上遂云也没大领后人因以名领,西畔属嵩县,考水经一名尧山歇马领在县西北八十里,世谓汉光武经伊阳山深林茂因流民信来作梗成化二十年请立巡检司于此领下白沙领在县南五十里,领以沙壤其沙白故以白沙名领,南畔裕州青条领在县北四十里,以领自陕州而来,迤长如青条然故名,元次山盂梁俱葬于此北畔属汝州五里领在县西南虎头山寺后其领绵延五里许羊圈领在县西北七十里,俗谓前人尝于领圈羊因以名分水领在县西南七十里,以领之南北水各分流而名,南畔属南召县和尚领在县西六十里,俗传昔有僧人于此领上锡故名崖鹁鸽崖在县北十里,过老河之畔崖尝有鹁鸽巢雏故以名,高崖有二,一在县南五里一在阳石保俱不甚险,以皆在河流之畔为高故名耳赤土坡在县西四十里以坡之土赤而名八里坡有二,一在县西五十里,团城山之次,一在县西南九十里挂鼓山之次坡皆八里许高,名南畔属南召县掘断冈在县南二十余里,俗云昔有人寻地脉掘断其冈,故以为名峡母猪峡在县南三十里,俗谓昔有母猪于此峡中生子成群而失其主故以猪名峡凹龙家凹在县南一里余,昔其之一下比龙氏族故名以凹坪月落坪在县西八十里谓之坪,以万山之中独此平原数里如月落地名也八十里坪有到东北二十里坪方圆,止一里许俗传汉光武帝避莽至此有八埂里故云碾儿坪在县西八十里坪有碾石故名园栗子园在县东北六里许,栗数百株,桑园有二,一在县治之东一里许一在县治之西一里畔,皆官蓄桑苗岁给民者看花园在县西十里许垣已平夷,园监唐括公墓碑亦刻园名说者谓昔宋元之间居宦者栽树花品以为燕暇游观之所至今犹以园名石大虎石在白象保去县西北十二里形如虎踞而多孔窍为一方之镇月明石在县西五十里其石之白值黑夜如月之明故名印石原在县北(假去亻也)店领上古道傍其形方正上有柄宛若印然往来者多不识嘉靖二十九年知县姚卿往汝道经于此独识为印石命工移取立于县堂东南高明地永昭花封下地官正印之象支锅石在县东北十五里世传昔贺将军屯军于此支锅炊爨姑嫂石在县西四十二石并峙高数丈谓之姑嫂说见望公(土乃木)山下(左木右八)雷家(左木右八)在县东十五里,世呼林木深茂为(左木右八)是则因雷家名董家(左木右八)在县东南十五里世谓昔有董氏居此故名峪官道峪在西官庄保院家峪在十里保黑峪在十里保李子峪在西十里保竹峪在西十里保(上将下水)水峪在白象保五里领之次有大(上将下水)水峪小(上将下水)峪商峪在官庄保即商余山处母猪峪在县南二十里即母猪峡峡在县西北三十里白象保墁扫帚墁在县西一百里,其墁惟产小竹,可为扫帚故以扫帚名川沙河在县南五里(上土乃下木)出没大领之麓东合于汝而注之海(左示右襄)河在县西南十五里,源自南召县界,分水领流入九宅村达于沙河谓之(左示右襄)河以河次土活而年中未稼成(左示右襄)秀实而名(左水右厶虫)水在县东南三十里,源发裕州鲤鱼,山东北流经本县过之叶县界合于沙河入于汝左传楚人与晋师夹(左水右厶虫)而军即此,汉光武帝破王寻于昆阳士卒溺死(左水右厶虫)水为之不流也达老河在县东北十里,源出谷(左禾右责)山而养水即此水是也眠峰河在县西北二十里,源发于青条领麓,流经七晨头,合于沙河党寨河在县西二十里自蕉山发河东西析流至竹峪里达于沙河白象河在县西北十二里源出锋山之之,经流五里头达于沙河秋河在县东南五十里,其源自杨家林经裕州界入于沙河清水河在县东二十里,源自赤城村末泉东流合于沙河泥河在县东南六十里,源自大夷山下流至孙村合于沙河将相河在县东一里许,其源自北匕之平陆雨甚至成流而合于沙河冷河儿在阳石保十二图湖河在孙村保十五图小湖河在阳石保十四图灰河在孙村保十图冷水河在孙村保十六图纸坊河在孙村保十九图红河在太平保二十图柳林河即太平保二十图汤水河在西十里保二十二图咬麻河亦西十里保二十二图以上俱小水名有雨则流无雨则涸故不及其源流溪肥溪苏源明商余操云商余之下肥溪之曲今考商余山下并无此溪之名,岂古今名水之有不同耶?姑志之以俟通洽者涧虎涧在县东北十八里鲁山之下俗传尝有虎伏涧故名沟窄渠沟在县西九十里山势险阴,沟流窄狭不通车马故名乾沙沟在县南三里其沟常无水行故名白沙沟在县西五里以沟之沙白而名水磨沟在县北二十里前人于前沟置水磨至今以名沟梨园沟在县北二十里俗传昔人于此沟琢梨园以货人耕故以梨园呼沟野狐沟在县东南四十里沟多产狐故谓之野狐刘五沟在县西三十五里俗传昔人有刘五者居于此沟遂以其人名之湖青阳湖在县南五里水通沙河南省其湖之畔多青杨木故名湖焉史家湖在县东南七里许昔有史氏居湖畔故湖以史氏名了北湖在县北三十里,其湖通北而去,有八十余里,不见其际,故名湖为了北戴家湖在县西南十里许,湖次昔人戴氏所居因名潭九女潭在县东北十八里鲁山之下潭上有九女龙王庙潭不加深岁早祷雨立应渡康家步渡在县西二十里即沙河之次水涨则有渡夫以舟济人傍尝有康家居焉而渡因以得名泉温泉有三,其水热沸俗啼为上汤中汤下汤俱在县西而下汤去县惟五十里居民常引为沐浴池疮痍濯之皆愈今考水经名商后皇女汤凉水泉在县西八十里,其水有沁齿之凉,非他泉可比,饮之者皆无恙,故泉以凉水称湖泉在县东南十三里昔尝有湖而泉出于湖之畔,今湖已竭,而泉自若也故泉犹以湖名师姑泉在县西六十里,其泉中有石盆俗传有尼僧于此泉以石盆濯洗忽去不见故因以名泉泉陂在县北青条领东畔其泉澄深莫测井冽可饮下溉稻菜等类,唐元次山常乐此泉后卜宅兆于此今石书镌大唐中丞元次山墓湾塔儿湾在县东八里伊家庄其间多古塔石故湾由名贺家湾在县北七晨许达老河之畔尝有贺氏之族居焉故谓之贺家湾,冈上有贺将军墓-----------------------------------------------------------------------------------------------------------------------63桥梁(车殳)轳桥在县东十八里三鸦镇东首世传昔汉光武帝为莽贼迫至此,先过其桥,及莽至则桥沉矣,后人掘去丈余,犹见石兽石柱,今有小桥于上石桥于县东一里许有司建以驾将相河之一流三里桥在县东三里前人设以驾将相河之一支(示襄)河桥在县西十五里桥实设于沙河,乃示襄河入沙之次以路通示襄河店故时谓示襄河桥,然以山水遇春泛涨每至冬乃成之民未病涉也孙家桥在县东北十五里,久废,成化十七年居民孙五迁于上水上十余岁董家桥在县东南四十里孙村保正统四年董(左人右鲁)修建(车展)子桥在县东南五十里古所有者,成化十六年民人董祥杜云重修天桥在县西北二十里白象保山冈之上遇雨而水,西分之如桥然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