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蛋白质组研究方法
植物蛋白质组学

基因组的组成是固定的,蛋白质组的组成是动态的。 基因组在所有细胞中几乎都是相同的,与之不同,蛋白质组具有很高的细胞和组织特异性。 基因组是相对稳定的,蛋白质组处于高度动态变化之中。 细胞内蛋白质的拷贝数(108)远比基因拷贝数大(105)。 基因可采用PCR扩增和自动测序,而蛋白质还没有这些技术。
pH范围 3—10 4—7 5.0—6.0 上样量 40ug 80ug 120ug
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 原理: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系统(DIGE)在传统双向电泳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了多重荧光分析的方法,在同一块胶上共同分离多个分别由不同荧光标记的样品,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性。极大地提高了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重复性。 多块胶垂直二维SDS-PAGE系统 优点:提高二维电泳效率和实验重复性 2-DE工作站 优点: 提高以2-DE为基础的蛋白质组研究的自动化程度和工作效率
1.蛋白质组和蛋白质组学
2.蛋白质组和基因组
蛋白质组和基因组的关系:它们在概念上有相关性,代表某一蛋白质组的蛋白质是由基因组编码的,而基因的功能是通过蛋白质表现出来的。 蛋白质组学研究远比基因组研究复杂: 蛋白质组的复杂性远远高于基因组 一个基因≠一个转录产物≠ 一个蛋白质 基因→不同的转录起始和mRNA的剪切→不同的mRNA →不同的翻译起始→不同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蛋白质的功能、稳定性、细胞定位发生变化
优点
缺点
考染
200ng
操作简便, 价格低廉, 便于后续鉴定
灵敏性差, 所需上样量大
银染
0.1ng
灵敏性好, 所需样品少
操作复杂, 不利于后续鉴定
荧光法
1ng
线性动态范围大, 定量及定性较好, 便于后续鉴定
仪器及试剂昂贵
常见显色方法比较
拟南芥蛋白质组学研究

拟南芥蛋白质组学研究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模式植物,其蛋白质组学研究已成为生物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拟南芥蛋白质组学研究是通过质谱技术对拟南芥体内蛋白质进行深度分析,探究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及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就拟南芥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一、拟南芥蛋白质组学研究的背景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越来越深入地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功能、相互作用及调控等方面。
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则可以在更广泛的层面上了解蛋白质的生命活动过程,拟南芥作为重要的模式植物,因为其基因组与其他植物相似,并且生命周期短、繁殖力强,使其成为理想的研究对象。
拟南芥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发展,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细胞的生命活动,特别是了解植物特有的蛋白质谱系。
二、拟南芥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方法1.样品制备拟南芥蛋白质组学研究需要完整、纯净的蛋白质样品。
样品制备的方法根据研究目的而异,一般可采用细胞分离或蛋白质酶解法等常规的制备方法。
分离细胞、组织是获得拟南芥蛋白样品的一种常见做法。
同时,还有一些针对特定蛋白的制备方法,例如用亲和层析纯化、蛋白悬浮物与融合蛋白结合等方法。
2.蛋白质分离分离可以通过电泳法(二维电泳、毒性电泳等)、毛细管电泳等方法进行。
其中,二维电泳是将蛋白质在两个方向上(等电聚焦、SDS-PAGE)分离后形成的图谱可以反映出蛋白质样品中的所有蛋白质,二维电泳曲线图中每一个斑点就代表了一个蛋白质。
3.质谱分析质谱技术是目前研究蛋白质组学的核心。
液质联用(LC-MS)技术、MALDI-TOF/TOF质谱技术等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蛋白质组测定技术。
液质联用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质谱分析技术,主要是利用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的方法,其特点是分离快、通量大和灵敏度高等。
三、拟南芥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应用与展望1.蛋白质结构及功能研究拟南芥蛋白质组学研究为功能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植物蛋白质组学

植物蛋白质组学植物蛋白质组学(Plant Proteomics)是蛋白质组学领域的一个分支,旨在研究植物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功能、相互作用及调控机制等,其研究方法与蛋白质组学类似,涉及的核心技术包括蛋白质的分离、纯化、鉴定、功能注释、相互作用研究和表达调控研究等。
植物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不仅能为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适应的规律提供物质基础,也能为农作物抗逆性和品质改良提供理论根据和解决途径。
通过对不同生长条件下、不同植物品种以及正常与逆境个体间的蛋白质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找到某些"特异性的蛋白质分子",它们可成为遗传改良和生物技术策略的分子靶点,或者为生态环境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提供分子标志。
百泰派克生物科技BTP植物蛋白质组学服务内容。
1.蛋白质鉴定与功能注释。
利用高分辨质谱(Thermo Fisher的Q Exactive质谱、Orbitrap质谱)技术我结合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和软件,对检测到的蛋白质进行鉴定,同时为其提供详细的功能注释。
2.蛋白质组定量分析。
提供标记(iTRAQ、TMT、SILAC )与非标记方法(Label Free),对蛋白质进行定量分析。
3.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
采用免疫沉淀(IP)、免疫共沉淀(Co-IP)或亲和纯化质谱(AP-MS)等方法,研究您感兴趣的蛋白质与其他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后续基于液质联用技术(LC-MS/MS)对IP、Co-IP样品及GST融合蛋白Pull-down等纯化样本中的蛋白/蛋白混合物进行质谱鉴定。
4.蛋白质翻译后修饰(PTM)分析。
提供磷酸化/糖基化/泛素化/乙酰化/甲基化/二硫键/亚硝基化等翻译后修饰鉴定,包括修饰位点以及修饰定量。
5.蛋白质表达差异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处理条件下的植物蛋白质组数据,进行蛋白质表达差异统计分析(韦恩图、火山图)和聚类分析(层次聚类分析、K-means聚类分析)。
植物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应用。
1.基因研究。
植物蛋白质组学

蛋白质的鉴定
01
蛋白质的鉴定是植物蛋白质组学 研究的最后一步,其目的是确定 蛋白质的分子量和氨基酸序列。
02
鉴定方法包括:质谱技术和同位 素标记法。
质谱技术可以对蛋白质进行高精 度鉴定,同时还可以进行蛋白质 的修饰分析。
03
同位素标记法可以用于比较不同 样品之间蛋白质的表达差异。
04
03
CHAPTER
随着蛋白质质谱技术的不断发展, 其在植物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将 更加广泛,有助于更准确、高效 地鉴定蛋白质。
高通量测序技术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植物基因组学 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未来将进一步应用于蛋白质组学, 加速植物蛋白质的鉴定和功能研 究。
蛋白质相互作用技
术
研究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 理解植物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未 来将开发更高效的蛋白质相互作 用检测技术,以揭示植物复杂蛋 白质网络。
THANKS
谢谢
抗盐碱胁迫
研究植物在盐碱环境下的蛋白质 组变化,揭示植物耐盐碱的生理 和分子机制,有助于培育耐盐碱
作物。
抗病虫害
通过分析植物在受到病虫害侵害 时的蛋白质组变化,了解植物的 抗病机制,为抗病育种提供依据。
植物生长发育调控
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
研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过程中的蛋 白质组变化,揭示植物生长调控的分 子机制,有助于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 质。
跨物种比较蛋白质组学
不同物种间蛋白质的比较
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蛋白质组,可以发现共有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 特点,有助于深入理解植物的进化关系和生物学特性。
物种特异蛋白质研究
不同物种可能具有独特的蛋白质组,这些特有蛋白质可能与该物种 的特殊生物学功能或适应性有关,值得深入研究。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和进展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和进展蛋白质是细胞中最重要的一类生物大分子,不仅构成生物体的大部分物质,而且参与多种生物过程。
在生物学的研究中,蛋白质组学就是广泛用于研究蛋白质及其解析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的一种技术。
蛋白质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和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一、蛋白质分离技术蛋白质在细胞中有着多种不同的类型和数量,分离这些蛋白质对于进一步的研究至关重要。
凝胶电泳是一种最早应用于蛋白质分离的技术,在这一技术中,蛋白质被分离到一条凝胶条中,并且能够根据其分子量进行鉴定。
近年来,液相色谱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以逆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为主的技术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的分离、富集和纯化中。
二、蛋白质鉴定技术现代蛋白质组学技术的特点是高通量、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和准确率。
鉴定样品中的所有蛋白质非常复杂,多组学技术的整合在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中显得尤为重要。
代表性的鉴定技术是质谱法,可将蛋白质析出后离线或在线进行鉴定。
其中,MALDI-TOF 质谱技术是蛋白质鉴定中的重要方法之一,该技术使用激光脱附离子化(MALDI)策略以减少化学修饰和分离过程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
三、蛋白质表达技术从DNA转录到蛋白质翻译的过程,是生物体逐步实现功能的一个重要环节。
蛋白质表达技术是在外部体系中重现这一过程的有效方法,在研究中应用极为广泛。
常见的蛋白质表达系统有大肠杆菌、酵母、哺乳动物等,其中,大肠杆菌是最常用的单细胞表达体系。
近年来,蛋白质表达与修饰的转化药学已经成为一个热门领域,各种新型表达体系也层出不穷。
四、蛋白质数据分析鉴定蛋白质,只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第一步,有关数据分析和解释的关键环节,对于进一步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由于蛋白质比较庞大并且互相之间联系复杂,因此数据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就格外重要了。
从最初的数据搜索和标识,到后来的蛋白质序列分析、结构预测、功能预测和网络分析等,蛋白质数据分析技术已经成为蛋白质组学研究的重要环节。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和进展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和进展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样品制备、质谱分析以及数据分析三个阶段。
在样品制备阶段,研究人员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提取和纯化蛋白质。
常用的方法包括差凝蛋白法、电泳法、柱层析法等。
质谱分析是蛋白质组学的核心技术,主要有两种方法:质谱图谱分析和质谱定量分析。
质谱图谱分析可以通过比对已知蛋白质的质谱图数据库来鉴定未知蛋白质;质谱定量分析可以测定样品中各个蛋白质的数量变化。
数据分析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关键环节,用于解读大量的质谱数据。
近年来,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取得了诸多重要进展。
首先,高通量质谱技术的发展使得大规模蛋白质组学研究成为可能。
比如,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LC-MS/MS)可以同时检测数千种蛋白质,大大提高了鉴定和定量蛋白质的效率和准确性。
其次,全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展。
除了研究细胞蛋白质组,研究人员还开始探索组织蛋白质组和生物体蛋白质组等更高层次的组学研究。
通过研究这些复杂组织中蛋白质的种类和功能,可以深入了解细胞和生物体的复杂生理和病理过程。
此外,蛋白质组学也开始向单细胞水平的研究发展,可能为研究细胞发育、疾病药物靶点等方面提供新的突破口。
蛋白质组学在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深入了解蛋白质组的变化和相互作用,可以揭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为疾病的早期检测和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蛋白质组学也可以用于发现新的疾病标志物、筛选新药靶点以及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此外,蛋白质组学还可以用于研究生命起源、进化以及各种生物学过程的分子机制。
总之,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必将为生命科学研究带来更多的突破和进展。
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

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
蛋白质组学是研究生物体内蛋白质的全套表达、结构和功能的科学,是继基因组学之后的又一门重要的生物学研究领域。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蛋白质的分离与富集、质谱分析、蛋白质组数据分析等几个方面。
首先,蛋白质的分离与富集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第一步。
蛋白质在生物体内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含量不等,要想全面了解蛋白质组的情况,就需要对蛋白质进行分离和富集。
目前常用的蛋白质富集方法有凝胶电泳、液相色谱、免疫沉淀等,这些方法可以根据蛋白质的特性和研究的目的来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富集。
其次,质谱分析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核心技术之一。
质谱技术可以对蛋白质进行高效、灵敏的检测和定量分析,目前主要包括质谱仪器的发展和质谱数据的分析两个方面。
质谱仪器的发展使得蛋白质的鉴定和定量分析变得更加精准和高效,而质谱数据的分析则需要借助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以获得更加准确和全面的蛋白质组数据。
最后,蛋白质组数据的分析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最终目的。
通过对蛋白质组数据的分析,可以揭示生物体内蛋白质的表达规律、结构特征和功能作用,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和数据支持。
蛋白质组数据的分析需要借助生物统计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以实现对大规模蛋白质组数据的挖掘和解读。
综上所述,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包括蛋白质的分离与富集、质谱分析和蛋白质组数据分析三个方面,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为我们深入了解生物体内蛋白质的表达、结构和功能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推动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蛋白组和代谢组学植物样品

百泰派克生物科技
蛋白组和代谢组学植物样品
植物在不同生长时期及外界环境影响下会表达不同的蛋白质或代谢产物以适应和应对这种变化,研究植物体内蛋白质或小分子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即植物蛋白质组学和植物代谢组学有助于理解植物体内相关生命过程的本质和分子机理。
进行植物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首先要从待研究的植物组织如种子、根、茎、皮、木、叶和果实中提取蛋白质和代谢物样品,或者提供相应的植物组织。
需要注意的是,蛋白质提取过程中,不同的代谢物应选择不同的适宜的提取方法;对于取样后不能马上进行内含物提取的组织应尽快用液氮处理并于-80℃冷冻保存,防止蛋白质或代谢物发生变化或降解。
百泰派克生物科技采用Thermo公司最新推出的Obitrap Fusion Lumos质谱仪结合Nano-LC纳升色谱技术,提供高效精准的植物代谢组学服务技术包裹,能对多种植物蛋白、初级代谢产物以及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精确的定性和定量鉴定,欢迎免费咨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卷第3期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 ol.31 No.3 2005年6月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Jun.2005文章编号:1007-1032(2005)03-0342-05植物蛋白质组研究方法龙桂友a,刘 杰b,饶力群b(湖南农业大学 a.园艺园林学院;b.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摘要:蛋白质组研究是后基因组时代的热点领域.介绍了蛋白质组概念提出的背景,蛋白质组与基因组的联系与区别,蛋白质组研究的内容,重点综述了植物蛋白质组研究的技术.双向凝胶电泳仍为蛋白质分离的核心技术,该技术在某些方面作了改进和发展;生物质谱是蛋白质鉴定的关键技术,进一步发展了生物传感芯片质谱及蛋白质芯片技术;对蛋白质组研究的信息处理依赖于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的蛋白质数据库及建立数据库主要应用的图像软件.关键词:植物蛋白质组;双向凝胶电泳;生物质谱;蛋白质数据库;蛋白质芯片中图分类号:Q51 文献标识码:AMethods of Plant Proteome ResearchLONG Gui-you a,LIU Jie b,RAO Li-qun b(a.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b.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HNAU,Changsha 410128,China)Abstract: Proteome research is one of the most active fields in the post-genomic era.In this paper is an attempt to introduce the scientific background of the origination of proteome,the content of proteome research 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roteome and genome.This article focuses on reviewing the methods of plant proteome study,which include the improved two-dimensional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that is the core technique of protein separation,bio-mass spectrometry that is the critical tool of protein identification and the protein database that is the main means of prote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It also makes a description of some last developed techniques in proteome research such as biosensor chip mass spectrometry and protein chip,2D image analysis software.Key words: plant proteome;two-dimensional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bio-mass spectrometry;protein database;protein chip澳大利亚Macquarie大学的Wilkins和Williams 于1994年首先提出了蛋白质组的概念,即基因组表达的全部蛋白质,即某一物种、个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基因组的全部蛋白质产物的表达谱[1~3].随着人类基因组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生命科学将进入后基因组时代,基因组学的研究重点从结构基因组学过渡到功能基因组学[4].蛋白质组学作为后基因组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生命科学的最前沿研究领域 [5~8].蛋白质组与基因组有紧密的联系,但二者也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从基因到mRNA再到蛋白质,最后体现生命功能的是蛋白质,基因组决定了细胞的遗传特性,但是基因的遗传信息最终要通过蛋白质的功能来表达.组成某一有机体的所有细胞共享一个特定的基因组,但由于基因组内各个基因表达的条件和表达的程度随时间、地点、环境、条件而不同,因而其表达的最终产物蛋白质组便处于一个新陈代谢的动态变化中,即使同一种细胞的生长与活动,也因不同时期、不同条件其蛋白质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人类基因只有3~4万个,而蛋白质却有25万种[9],一个基因可以产生多种蛋白质,而且形式各异,功能不同.因而仅以基因组水平很难认识生命活动的全部过程,尚需借助蛋白质组学研究以诠释生命的全部内涵[2,3].收稿日期:2004-10-10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04NK1005)作者简介:龙桂友(1963-),男,汉族,湖南永兴人,博士研究生,湖南农业大学副教授.第31卷第3期 龙桂友等 植物蛋白质组研究方法 343蛋白质组学包括蛋白质的定性和定量[10],还包括它们的定位、修饰、活性、功能、相互作用等[11,12],其研究目标就是建立完整的蛋白质文库.蛋白质组研究的内容包括三个大的方面[8]:一是建立一个细胞或机体在正常条件下的蛋白质文库,或称参考图谱,即“组成蛋白质组”[1,3];二是研究在各种条件下的蛋白质变化,注重那些可能涉及到特定功能机制的蛋白质群体,称为“功能蛋白质组”[1,8,13];三是蛋白质组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即采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论方法对蛋白质组学研究中获得的大量而复杂的数据进行采集、储存、传递、检索、分析和解读,以揭示并预测重要的生物信息[8].1 蛋白质分离技术蛋白质分离是植物蛋白质组研究的关键步骤.双向电泳技术是蛋白质组分析的核心技术.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主要适用于微生物和动物细胞的全蛋白质的分析,虽然在某些方面作过改良[14],但对植物组织的蛋白质分析仍不是十分理想.由于植物材料蛋白质含量低,加之植物组织中色素、酚、醌及其他多种次生代谢产物的干扰,使得传统的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2D-PAGE)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为此,不少科技工作者对此方法进行了改良,在植物蛋白质组研究中取得较满意的结果[15~17].其中样品制备、提取蛋白质技术的改进是关键,制备全蛋白质过程中采用冷丙酮、10%TCA 沉淀蛋白质,不仅有效地抑制了蛋白酶对蛋白质的水解作用,而且可除去色素、酚等干扰电泳效果的物质,采用80%的丙酮洗涤程序,可大大减少样品中盐分的含量,提高电泳效果[17].双向电泳技术改进的另一重点是等电聚焦过程中两性电解质的配比.在微生物和动物细胞蛋白质双向电泳分析中,两性电解质pH3.5~10和pH5~7的配比为1∶4,这种配比对植物不太理想.植物叶片功能蛋白质通常分布于等电点pH4~6的区域内,改进后两性电解质配比pH3.5~10∶pH4~6∶pH6~8为1∶1∶3或pH3.5~10∶pH5~7∶pH6~8为1∶2∶2[15,17].朱友林等[18]对植物蛋白质双向电泳染色技术作了改良,发展了一种考马斯亮兰—银染复合染色法,有效地提高了蛋白质双向电泳的分辨率.银染比考马斯亮兰染色的灵敏度高约100倍,但显色太快,稳定性和重复性不如考马斯亮兰染色,因此,在银染前用考马斯亮兰染色液代替固定液处理凝胶,既能得到正常的考马斯亮兰染色结果,可对样品中的主要蛋白质进行分析,同时也能提高银染稳定性和重复性,在适合考马斯亮兰染色的较大样品进样量(200㎍)的情况下也能获得满意的银染效果,从而有可能对样品中的微量蛋白质组分作进一步的分析.此外,目前应用的蛋白质分离技术还有琼脂糖凝胶与聚丙烯酰胺凝胶联用及毛细管电泳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联用,即毛细管等电聚焦.琼脂糖凝胶的孔径比一般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孔径大,如第一相用琼脂糖等电聚焦,第二相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使上样量增大,有利于低丰度蛋白质的探测.毛细管等电聚焦即样品在融合硅毛细管上进行等电聚焦,然后朝阳极移动,通过改变阳极液(从NaOH溶液到冰醋酸溶液),用紫外(280 nm)吸收峰探测,达到蛋白质的分离定量,此过程可实现全自动化.“双向”高效柱层析是分离纯化蛋白质的另一有效方法.先进行一次分子筛柱层析,从柱上流出的蛋白峰自动进入第二向层析,通常是利用蛋白质表面疏水性进行分离的反向柱层析,第二次分离的原理与双向电泳中利用蛋白质等电点分离完全不同,它的优点是可以适当放大,分离的蛋白质较多;另一个优点是流出的蛋白质可以直接进入质谱进行鉴定[19].近年来,Sypro Rubby染色法已成为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一种灵敏的荧光染色方法,该方法在动态范围、定量可重复性、灵敏度及与质谱的兼容性方面的优势是其他方法不可比拟的,其动态检测范围比银染高几个数量级,使得很容易检测到低丰度蛋白的表达差异并对其进行定量[20].2 蛋白质鉴定技术生物质谱是蛋白质组研究中的关键技术:蛋白质分子量测定,蛋白质和多肽纯度测定,多肽序列测定,肽质量酶谱测定,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测定,酶的活力部位研究,蛋白质折叠和高级结构的研究等[1,3,19,21].应用较多的是电喷雾电离质谱,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串联质谱及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新近发展起来的生物传感芯片质谱对研344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6月究蛋白质分子与蛋白质分子及与其他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很有价值,它的核心是一块小的生物传感芯片,由金黄色的玻璃底物构成,所需分析的可溶性蛋白质各自与结合在芯片表面的固定生物分子(受体)相互作用,滞留在芯片上的蛋白质通过与基质结合而从与受体分子的相互作用中解离出来,便可直接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分析[3].该方法快速、灵敏、精确、特异,需要的蛋白质(肽)样品仅需1~10 µg,检测水平可达10─16~10─15,精确度可达0.1%,一次实验只需10 min左右,能直接检测复杂混合物中蛋白质间相互作用,具有实时监测性,相互作用分析后可直接进行质谱鉴定,弥补了因蛋白质量少而难以分离鉴定的问题[22,23].酵母双杂交系统(yeast two-hybrid system)是研究蛋白质组中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另一重要手段[1].Uetz等[24]使用该系统构筑了蛋白质芯片,即在玻片表面高密度排列6 000个凹井,每个凹井中含有微量的酵母转化子,用来检测酵母可能的全部6 000种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蛋白质芯片是继基因芯片之后发展的一种高通量、微型化和自动化的蛋白质分析技术.目前蛋白质芯片主要分两种,一种类似于DNA芯片,即在固相支持物表面高密度排列的探针蛋白点阵,可特异地捕获样品中的靶蛋白,然后通过检测器对靶蛋白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25];另一种是微型化的凝胶电泳板,在电场作用下,样品中的蛋白质通过芯片上的孔道分离开来,经喷雾直接进入质谱仪中进行检测,以确定样品中蛋白质的分子量及种类[1].蛋白质微测序是蛋白质分析鉴定中的一经典而普通的技术,目前在蛋白质组研究中蛋白质鉴定上仍有其广泛的用途[19,26].特别是双向凝胶电泳与PVDF膜电印迹相结合,经过染色、切割,可进行Edman微量测序,测定N端序列.目前已实现了蛋白质微量测序的自动化.首先将凝胶分离的蛋白质直接印迹在聚偏二氟乙烯膜(PVDF膜)或玻璃纤维膜上,染色,切割后直接置于测序仪中,可用于皮克以下水平的蛋白质鉴定,近来应用自动化的N-末瑞Edman降解法可产生短的N-末端序列标签,这是将质谱序列标签概念用于Edman降解,这一技术已成为强有力的蛋白质鉴定技术[27].3 蛋白质组信息处理技术双向电泳仍是目前蛋白质组研究的核心技术,用该技术分离得到的蛋白质斑点肉眼能分辨的仅数百个,大量的肉眼难以分辨的蛋白质斑点需通过计算机处理以提高分辨率和准确性,而生物信息学正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论方法研究蛋白质及核酸序列等各种生物信息的采集、储存、传递、检索、分析和解读的一门新兴学科,蛋白质组学研究已成为生物信息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蛋白质组研究依赖于生物信息学的理论、技术与数据库,因蛋白质组比基因组更复杂,因而蛋白质组信息学更具挑战性[2].第一个完整的蛋白质数据库——酵母蛋白质数据库已于1997年由Garrels为首的美国麻省蛋白质组公司创建[2].创建于1986年,由瑞士生物信息学研究所和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所共同协作维护的SWISS-PROT蛋白质序列数据库是因特网上生物信息学最核心的3个数据库之一,该数据库到2001年共收录102 708个蛋白质序列,包含37 803 202个氨基酸,它的URL地址为http://www.expasy. ch/sprot.一些蛋白质高级结构数据库还可提供结构同源比较的检索,如PDB,其URL地址为http://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信息中心与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已发布中国第一个蛋白质组图谱数据库(http://202.127.18.190),将给中国的生物学尤其是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郑广勇等[28]详细介绍了该数据库结构特点,数据库全面采用Java技术,具有完全的平台无关性,用户可以方便地对数据库中的图谱进行浏览,对图谱的各个区域进行放大操作,还可使用数据库提供的多种检索工具获得感兴趣蛋白质的具体信息,并可通过SWISS-PROT的连接,获得更为详尽的蛋白质信息.对双向电泳分离的蛋白质斑点如何与蛋白质数据库建立链接,目前主要采用肽质谱指纹图,该方法需对凝胶进行脱色、干胶、原位酶解,得到肽片段提取液,然后进入质谱仪分析,获得肽质谱指纹图,再查询蛋白质数据库,以鉴定被分析的蛋白质.由于肽质谱指纹图的方法灵敏度高,分析迅速,已成为双向电泳鉴定蛋白质最广泛使用的方法[29~31].目前第31卷第3期 龙桂友等 植物蛋白质组研究方法 345已有专门的计算机软件对双向电泳所获得的电泳图谱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为双向电泳数据的分析与比较、数据库的建立、蛋白质功能的预测以及大规模蛋白质斑点的模式识别提供了方便.相关的软件有Bio-Rad公司的双向电泳凝胶图像分析软件PDQuest 6.2,Pharmacia生物技术公司的ImageMa- ster 2D分析软件等,主要过程包括凝胶图像的输入、背景的消减、蛋白质斑点的识别、蛋白质斑点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及三维图形的建立等[32,33].虽然蛋白质组的研究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尤其在植物领域是全新的课题,但已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绩,对拟南芥、麦子、玉米、水稻、大豆、烟草、土豆、番茄、豌豆、菠菜、三叶草、百合、松树、橡树、红豆杉、沙田柚等植物从个体水平到组织、器官、亚细胞水平在遗传多样性、遗传突变体、逆境生理等方面进行了蛋白质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为今后植物的蛋白质组深入广泛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14,34~41].但是也应看到,作为植物蛋白质组分离蛋白质核心技术的双向电泳技术操作繁琐,自动化程度低,难以检测蛋白质含量本来就低的植物细胞中的低丰度蛋白质,不能很好地分离具有疏水区域的蛋白质及高分子量酸性和碱性蛋白.膜蛋白的丰度很低,等电点偏碱,难溶于等电聚焦缓冲液,在电泳胶上更难被检测到.提纯蛋白质的技术也有待改进,因质谱灵敏度高,蛋白质纯度达不到95%~99%会影响检测结果.现有的蛋白质鉴定技术多为鉴定其性质,定量分析技术未跟上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随着蛋白质提取、分离、鉴定技术的日趋自动化、高通量、超微量和特异性,尤其是纳米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将使蛋白质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另外,还应加强国际间的学术合作,实现蛋白质组数据库资源共享[42,43].参考文献:[1] GUO Yi-Ming,SHEN Shi-Hua,JING Yu-Xiang,etal.Plant proteomics in the post-genomic era[J].Acta Botanica Sinica,2002,44(6):631-641.[2] 马歌丽.蛋白质组研究的进展[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6(2):7-10.[3] 卫功宏,印莉萍.蛋白质组学相关概念与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生物学杂志,2002,19(4):1-3.[4] Kaiser L.From genome to functional genomics [J].Scien-ce,2000,288:1715.[5] Wilkins M R,Sanchez J C,Gooley A A,et al.Progresswith proteome projects:why all proteins expressed by agenome should be identified and how to do it [J].Biotec-hnol Genet Eng Rev,1996,13:19-50.[6] Anderson N L,Anderson N G.Proteome and proteomics:new technologies,new concepts,and new words[J].Ele-ctrophoresis,1998,19:1853-1861.[7] Pandey A,Mann M.Proteomics to study genes andgenomes[J].Nature,2000,405:837-846.[8] 张田.蛋白质与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23(1):51-53.[9] “医学生物信息学专题杂志”专栏.蛋白质组和蛋白质组学(1)[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2,8(5):384-386.[10] David R Goodlett,Eugene C Yi.Proteomics withoutpolyacrylamide: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uses oftendem mass spectrometry in proteome analysis[J].Funct Integr Genomics,2002,(2):138-153.[11] Martin R Larsen,Peter Roepstorff.Mass spectrometricidentification of protein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ir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 in proteome analysis[J].Fresenius J Anal Chem,2000,366:677-690.[12] Britta Jürgen,Renate Hanschke,Matti Sarvas.Proteomeand transcriptome based analysis of Bacillus subtiliscells overproducing an insoluble heterologous protein[J].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01,55:326-332.[13] Natera S H,Guerreiro N,Djordjevic M A.Proteomeanalysis of differentially displayed proteins as a tool forthe investigation of symbiosis[J].Mol Plant MicrobeInteract,2000,13:995-1009.[14] 熊兴东,许丽艳,沈忠英,等.一种优化的双向凝胶电泳方法[J].汕头大学学报,2002,17(3):5-9.[15] 何瑞锋,丁毅,张剑锋,等.植物叶片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的改进与优化[J].遗传,2000,22(5):319-321.[16] 谷瑞升,刘群录,陈雪梅,等.一种省时高效的木本植物蛋白双向电泳分析方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21(15):7-10.[17] 陈伟,黄春梅,吕柳新.顽拗植物荔枝蛋白质双向电泳的改良方法[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1,30(1):123-126.[18] 朱友林,王建,余潮.植物蛋白质双向电泳及其考马斯亮兰—银染复合染色法[J].南昌大学学报,346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6月1999,23(2):101-103.[19] 景志忠,才学鹏.后基因组时代的分子生物学技术[J].中国兽医科技,2003,33(2):30-35.[20] Lopez M F,Berggren K,Chernokalskaya E,et al.Acomparison of silver stain and sypro ruby protein gelstain with respect to protein detection in two-dimensional gels and identification by peptide massprofiling [J].Electrophoresis,2000,21(17):3673-3683.[21] V ener A V,Harms A,Sussman M R,et al.Massspectrometric resolution of reversible protein phosphor-ylation in photosynthetic membrances of Arabidopsisthaliana[J].J Biol Chem,2001,276:6959-6966.[22] Fodor S P A,Rava R P,Huang X V,et al. Multiplexedbiochemical assays with biological chip[J].Nature,1993,364:555-556.[23] Kricka L J.Microchips,microassays,biochips andnanochips:personal laboratories for the 21st century[J].Clin Chim Acta,2001,307(1-2):219-223.[24] Uetz P,Loci G,Gerard C,et al.A comprehensiveanalysis of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J].Nature,2000,403:623-627.[25] Zhu H,Bilgin M,Bangham R,et al.Global analysis ofprotein activities using proteome chips[J].Science,2001,293:2101-2105.[26] Schulze A,Downward J.Navigating gene expressionusing microarrays—a technology review[J].Nat CellBiol,2001,3(8):E190-E195.[27] Jong-Soon Choi,Dae- Sup Kim,Jinsuk Lee,etal.Proteome analysis of Lightinduced proteins inSynechocystis sp.PCC 6803:identification of proteinsseparated by 2D-PAGE using N-terminal sequencing andMALDI-TOF MS[J]. Mol Cells,2000,10(6):705-711.[28] 郑广勇,严明,周利,等.蛋白质组图谱数据库的建立[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2002,34(2):209-214.[29] Zeng R,Shao X X,Xia Q C.Peptide mapping andprimary structure analysis of hEGF by mass spectrum-etry[J].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1999,31(1):31-36.[30] Wang C C,Tsou C L.Post-genome study—Proteomics[J].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1998,30(4):533-539.[31] 陈平,谢锦云,梁宋平.双向凝胶电泳银染蛋白质点的肽质谱指纹图分析[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2000,32(4):387-391.[32] 熊兴东,许丽艳,沈忠英,等.双向凝胶电泳图像分析方法的建立[J].癌变·畸变·突变,2002,14(3):139-143.[33] 贾宇峰,刘少君,郭尧君.双向电泳图像分析软件[J].现代科学仪器,2000,(5):20-23.[34] Meike Thiel, Iris Bruchhaus. Comparative proteomeanalysis of Leishmania donovani at different stages oftransformation from promastigotes to amastigotes[J].Med Microbiol Immunol,2001,190:33-36.[35] Thiellement H,Bahrman N,Damerval C,et al.Proteo-mics for genetic and physiological study in plants[J].Electrophoresis,1999,20:2013-2026.[36] Mayfield J A,Fiebig A,Johnstone S E,et al.Genefamilies from the Arabidopsis thaliana pollen coatproteome[J].Science,2001,292:2482-2485.[37] van Wijk K J.Proteomics of the chloroplast:experi-mentation and prediction[J].Trends Plant Sci,2000,(5):420-425.[38] Peltier J B,Friso G,Kalume D E,et al.Proteomics ofthe chloroplast:systematic identification and targetinganalysis of lumenal and peripheral thylakoid proteins[J].Plant Cell,2000,12:319-341.[39] 杨继华,颜承,薛妙男,等.沙田柚花粉蛋白质双向电泳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0(2):73-77.[40] 薛妙男,杨继华.沙田柚自交、异交花柱蛋白质的双向电泳[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8(3):83-85.[41] 乔建军,赵红,葛志强,等.水杨酸作用下东北红豆杉细胞的二维凝胶电泳分析[J].生物工程学报,2003,19(1):92-96.[42] Quadroni M,James P.Proteomics and automation[J].Electrophoresis,1999,20:664-667.[43] van Wijk K J.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of plant prote-omics[J].Plant Physiol,2001,126:501-508.责任编辑:罗慧敏英文编辑:胡东平。